苹果公司成功之道解析

苹果公司成功之道解析,第1张

  苹果公司,算是智能手机的龙头老大,它的成功是许多人都在模仿的,你知道苹果公司是如何成功的吗下面是我分享的苹果公司成功之道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苹果公司的成功之道介绍

苹果公司(Apple Inc )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罗·韦恩(Ron Wayne)等三人于1976年4月1日创立,并命名为美国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 ), 2007年1月9日更名为苹果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蒂诺。

苹果公司1980年12月12日公开招股上市,2012年创下6235亿美元的市值记录,截至2014年6月,苹果公司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苹果公司在2014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15名。2013年9月30日,在宏盟集团的“全球最佳品牌” 报告 中,苹果公司超过可口可乐成为世界最有价值品牌。2014年,苹果品牌超越谷歌(Google),成为世界最具价值品牌。

2014年12月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苹果公司将在日本建立一个大型研发中心。

2015年1月28日,调研公司Canalys表示,苹果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首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最大厂商。 2月24日,美股收盘苹果股价涨351美元、涨幅为271%,报收于133美元、创历史新高。

下面是全方位解析苹果的成功之道:

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北部,介于旧金山市和圣何塞市之间,有一个长三十英里、宽十英里的狭长地带,这里集中了全美百分之九十六的半导体公司,并出产电子工业的基本材料—硅片,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和产品,自1971年之后,出现了一个形象而生动的名字—硅谷。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两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创办了苹果公司,他们是21岁的史蒂夫·乔布斯和26岁的斯蒂芬·沃兹奈克。这两个自小生长在硅谷的年轻人受到最新科技和 管理知识 的影响,很早就表现出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正是这股精神,让他们自己动手组装了第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并最终促使他们创立了“苹果公司”。从1998年推出的个人计算机iMac到2001年推出后风靡全球的音乐播放器iPod,再到2006年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的MacBook,2007年引爆业界革命的iPhone,2010年开创历史先河的平板电脑iPad,苹果一直以“引领者”的角色推动者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2012年8月21日,苹果公司市值创纪录地达到6235亿美元,打破了微软创造的记录,成为有史以来市值最高的公司。

下面,让笔者带着你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拆解苹果的成功之道,认真分析一下这一枚神奇的苹果究竟如何走上了履峰之路。

一、苹果核——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

毫不夸张的说,苹果公司可以说是创新和创意的代名词。它推出的任何一款产品都可以使全球为之疯狂,即便是当下饱受诟病的iPhone5C和iPhone5S,还是吸引了大量忠实拥趸。这当中的秘诀便是“创新”二字。

1设计创新保持苹果的“新鲜度”

在苹果公司,设计师们对每一项新的设计都要拿出10个完全不同的模拟方案,从中挑选出三个,最终决定出一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并且要求这10个方案必须都要有充足的创新空间。这就保证了苹果的产品能很好地保持着对人们的吸引力,一直保持着苹果的“新鲜度”。不仅如此,苹果公司对于一件新产品的研发,还会有两次非常重要的设计会议。一次是头脑风暴会议,进行自由创新;第二次则将重心转移到应用的开发,挖掘更多的潜在发展可能。严谨、科学的设计 方法 缔造了完美的产品。

2 商业模式 创新保持苹果的行业主导地位

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整个行业格局。“苹果成功的秘密在于把最好的软件装在最好的硬件里”——这句话道破了苹果软件、硬件和服务相结合的新生代商业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让苹果不仅确立了终端领域的领导地位,更是在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中牢牢把握住了主动权。这种模式上的创新堪比伟大的技术发明。从客户价值来看,苹果善于将先进的技术、合适的成本和出众的营销技巧相结合,在合适的时机将合适的技术以最适合消费者体验的方式设计出来,从而取得成功;从赢利模式来看,苹果公司依靠硬件产品来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同时依靠内容销售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两种赢利方式相互加强,良性循环,在牢牢掌控核心资源和能力后对内开放,对外封闭,苹果自成一体,进攻和防守性都很强大;从关键资源来看,苹果公司拥有一大批业界领先、执着创新、完美主义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还拥有曾属于这个时代的,出类拔萃的、集技术、艺术和战略才华三位一体的CEO乔布斯;从关键流程来看,鼓励创新的公司制度、 企业 文化 和研发管理工作确保苹果公司的产品创新具有可复制性和扩展性,使得苹果能够不断地开辟新的产业领域,并将自己的创新商业模式复制到这些领域。

3营销方式创新保持苹果的产品魅力

无论是苹果产品的宣传 广告 ,还是产品发布会,那种美妙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邃的意境总是能让人过目不忘甚至念念不忘。例如让人印象深刻的iPod平面广告是一组黑色剪影的人,在红色,**,绿色的背景前舞动身躯,手中握住白色的iPod,耳边垂着一根白色的耳机线。苹果每一次非常有风格的促销,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稳定客户的同时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潜在用户。

4生产策略创新保持苹果的产品质量

苹果公司始终坚持精简的产品线,消费者的选择总是“有限”,恰因为此,苹果在用户中的口碑一直保持领先。精简的产品线让公司将少量的东西做精做好,这成就了iMac、iPod、iPhone、iPad等产品的全球风靡,让公司获得了关键性的成功。

5微创新保持苹果的用户体验

简单回顾一下就不难看出,苹果的产品其实就是一个单点突破、不断升级的过程。从最初的MP3播放器到手机、再到平板电脑, “i”系列产品及“iOS”的升级换代实际上苹果公司是着眼于用户核心需求,从单点突破,然后不断扩展功能、优化体验从而提高客户感知、增强用户粘性的过程。在一次次微创新的过程中,苹果牢牢把握用户需求,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在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中,“微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苹果皮——令人惊叹的产品美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审美情趣可以引发个人的积极态度,甚至会让用户对机器产生情感(如喜爱、忠诚、耐性)。在这方面,苹果一直以其极简的设计理念以及唯美的产品美学让用户发出由衷的赞叹。iPhone 4 和 4S 已经成为了工业设计的典范,他们的精致构造简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乔布斯传》说:“他没有直接发明很多东西,但是他用大师级的手法把理念、艺术和科技融合在一起。”苹果的产品总是体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设计美学。被“伯乐”乔布斯挖出的“千里马”英国人艾维(Jony-Ivy),已经成为苹果传奇的一个要素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新一代苹果产品的扁平化设计,尽管人们对于全新界面的IOS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iOS7发布当天,全球的网络流量提升了112%,iOS7在iOS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在发售三天后就高达45%,这一系列数据证明了人们对于新版界面仍充满期待。

三、苹果味——人性为本的产品体验

Apple不是一家纯粹强调技术领先的科技公司,而是一个懂得如何将技术和人文科学完美结合的顶尖高手。多年来,它始终用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Think Different),创造了许多易于使用并充满乐趣的顶尖产品。苹果致力于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佳的效果,并以简单、平实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人性化的触摸屏设计为例,小孩子都会操作的拉伸、缩小、滑动等等完全替代了硬邦邦的鼠标操作,而这一系列设计早已成为现今硬件厂商惯用的路数。这反映在消费者利益中就是人性化、方便的用户体验。另外,苹果的产品印证了那句耳熟能详的商界 名言 “细节决定成败”,苹果产品简洁的美学观符合最基本的人性、高效、视觉享受、良好的操控体验、新奇好玩、潮流时尚、与众不同则满足了消费者在产品功能性、心理情感上的需求,使苹果带来了可感知的消费者利益,使其完成了完美的品牌形象塑造。

四、苹果树——玲珑多彩的产品阵列

从i系列到Mac系列,从硬件到软件,苹果正在通过构建面向个人数字生活的产品体系来引领整个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近几年,苹果用 iPhone重建了手机领域的认知,用iPad开创了平板电脑的先河。人们往往认为喜欢特立独行的苹果,在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数码产品市场上,依靠一个尺寸、一种规格的单一产品很难永久领先。事实上,苹果早就在个人数字生活市场开始布局,它的各类消费电子产品和服务已涵盖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数字音乐播放器和数字媒体发行等业务领域。玲珑多彩的产品阵列早已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使用环境和场景,占领了大量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份额,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的产品阵列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从推出iPhone5开始,人们就发现苹果也开始关注其他厂商的态度了,在尺寸、颜色、规格等方面,苹果正在去掉骄傲的光环,小心地调整着自己的策略,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五、苹果林——高瞻远瞩的产业生态

苹果如何使平台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第三方开发者答案就是打造平台和生态系统,这也是苹果独有且其他公司无法复制的优势。从本质来看,平台是一套规则,规定了人们围绕某种经济机会进行互动的方式,苹果帮助程序员寻找新的机会,通过开放平台让创新技术能够以可感知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成全他人的同时成就了自己。随着更多人开始利用技术,基于生态系统的方式将改变以往的模式。大公司将成为创新发散的 渠道 ,它们将管理能够支撑大规模互动的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通道类移动通信业务正在加速萎缩,在价值链中的占比逐渐下降,推动移动业务价值链的中心向内容和应用层面转移,业务/应用平台成为产业运作的核心环节。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苹果公司才着力打造其App Store——应用软件商店。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App Store模式多样,发展迅猛, 成为了苹果制胜之道的另一张王牌。2011年,App Store下载量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突破100亿次,这个数字到2012年3月已经被刷新到250亿次。目前,在App Store中共有超过76万个应用程序,超过10万家内容提供商……App Store在为手机用户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为第三方内容提供商搭建了一个赢利的平台,一个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

六、苹果标——令人着迷的品牌文化

如果说消费者在购买一款新产品时考虑更多的是产品功能性属性(如实用性、外观、做工等),那么当产品有一定知名度后,消费者再购买时,还会考虑品牌感知、美誉度等外在属性。苹果通过对其产品内在、外在属性的整合,使其转化为消费者可以感知的一系列利益,再通过对诸多利益的提炼,变成苹果产品的品牌价值。至此,单一的物质层面的产品变成了积极正面的精神层意识——品牌价值。从品牌管理角度来说,产品属性是初级阶段,是可以被快速模仿的甚至是可以被超越的,而品牌形象是高级阶段,是十分难以被模仿的,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壁垒。苹果独特的品牌文化可以说在苹果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发挥了灵魂作用,从内部看,员工拥有高智慧和高满意度;从外部看,苹果正在演变为时尚文化的一部分。莲花初开的时候,其美丽绚烂动人心魄,引来观者如云,但这绚丽芳华的背后是耐得住寂寞和守得住孤独,苹果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持,才积淀起了独特的品牌魅力和文化感染力。

七、苹果道——难以企及的经营智慧

按照佛教的说法,"智"和"慧"是有很大不同的。智是“急中生智”,慧是“定能生慧”。智是做加法得来的,是通过努力、情急之下的反应,是知道什么是该做的;慧是通过做减法去除盖在真相表面的东西,看到实物本来呈现的样子,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苹果的智体现在对移动互联网有所洞见的情况下适时推出革命性产品iPhone和iPad,而苹果的慧则体现在坚守产品底线,不做廉价版苹果,牢牢掌控中高端市场。在智能终端行业,关键在于对不同层次市场需求的产品适配,而难度最大的是高端市场的把控能力,这需要不断爬升,拉高产品价值,积累足够的势能。苹果公司推出的系列产品在追求创新的技术运用、注重精美的工业设计以及推崇良好的用户体验的同时,居高不下的价格一直为外界所诟病,尤其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市场,这种近似傲慢的态度也招来了不少骂名。但殊不知,苹果这种策略成功的招揽了大批高端用户,同时也通过价格壁垒有效地区分出了低端市场。

八、苹果魂——改变世界的人与梦想

苹果公司由前期一味的,脱离市场的技术创新到如今以人为本的多点创新。苹果公司已经凭借着一种综合性的优势,进行着自我蜕变。在原有市场获得了稳定发展之后,不断地对自己的版图进行着合理化扩张,一直坚信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在挫折中凭借创新而起死回生,不断地向前发展,造就了其今日的成功。而这一切都与苹果的精神领袖乔布斯密不可分。人言“时势造英雄”,而在ICT行业,更多的时候是“英雄造时势”。乔布斯极具创新精神,追求完美,擅长激发创意人才的潜力,将细节管理和宏大愿景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企业家精神和品质才帮助苹果公司不断摆脱困境并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而他那一句“We'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Otherwise why else even be here(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正在激励着所有苹果的员工和粉丝们不断通过改变世界来实现梦想。

不论做什么,只要全心投入,聚精会神、用志不分,把工作做到精彩绝伦的时候,做这份工作本身就能获得一份无上的尊严,产品就会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感。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苹果正在笃定地践行着改变世界的梦想。

 苹果成功秘诀:十大关键因素使其与众不同

2010年5月26日下午2点30分,苹果公司成为技术领域的最大公司,并且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公司,成为全美第二大公司。在过去的数月间,苹果公司的市值一直咬紧微软公司。

过去数年间,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恰似航天火箭的发射过程———一系列快速紧密有序的爆炸而后直冲苍穹。苹果公司本身,它的领导者及它的产品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上的通用语。戴尔公司想成为商业领域的苹果公司,Zipcar亦想在汽车共享领域成为苹果公司,戏剧演员比尔·马赫甚至说,如果苹果公司总裁做总统,政府将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个公司或个人怎样才能成为“某某领域的苹果”在与苹果公司前雇员,现任合伙人以及其他一些长期关注苹果的专业人士进行探讨交流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它们围绕以下十大关键因素展开。

不落俗套

在 1980年代领导苹果工作团队设计产品时,在“ 笔记本 看起来应该像什么”这个问题上,斯蒂芬·乔布斯经常亲自指导工程师们。“有一次他在百货商店看到一个异常精美的厨具”,安迪·赫兹菲尔德说,“然后他就要求设计师把笔记本设计成他看到的那个模样”“还有一次他要设计师把产品设计成保时捷的模样”。安迪· 赫兹菲尔德是苹果创始工程师之一,并著有《硅谷里的革命:苹果公司成长的伟大历史》一书。

计算机看起来更应该像跑车和厨具,而苹果公司的追随者恰是高端人群———那些已买或者是将买保时捷的人。很明显,仅通过跟随硅谷的市场动向,通过技术专家或是 其它 俗套的设计,你很难吸引他们。而苹果的魔力,恰恰在于自己钻研,从而不落俗套地吸引其目标客户。

逾越常规

技术专家普遍认为,源代码开放是大势所趋,且体现共享原则。在这一背景下,苹果被视为略显封闭。

但在苹果的哲学里,封闭与自由并不冲突。“我们正竭尽所能的让用户体验到预想效果,”乔布斯在给莱恩·塔特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此前,莱恩在博客中抨击苹果禁止在iPhone和iPad上使用Flash技术。“你可以不赞同我们,但我们的动机是纯洁的。”乔布斯写道,“禁止该技术是因为苹果商店提供了太多自由,你能买到**个人隐私的程序,也能买到摧毁电池的程序,还能买色情影片。”

尽管如此,程序员们一直抱怨苹果商店过于封闭,他们认为苹果商店在设计应用程序上一直持独裁态度。即问题不在于它是封闭的,而在于它在规则制定方面是独断专行的,隐蔽的,频繁变动的。如果苹果公司能放宽透明度,就能避免上述大部分争议。

但根本上,苹果不在乎争议。虽然批判仍在持续,但是苹果商店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连其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它极其便捷且妙趣横生。

拒绝复杂

“拒绝”可能是乔布斯在苹果公司所扮演的首要角色。“他简直是个过滤器,”苹果电脑工程师赫兹菲尔德说。每一天都会有设计者向乔布斯展示关于新产品和在现有产品上加入新特征的创意,而他的回答几乎都是拒绝。“我为那些我们没有去做的产品感到骄傲,正如同我为那些我们做出来的产品感到骄傲一样。”乔布斯在 2004年接受采访时说。

乔布斯拒绝的原因,不仅出于对复杂设计的一贯反感,还有成本考虑,并制造期待效应。对一些复杂的设计说不可以使成本降得更低,减少一些产品的特征还能制造一种期待。“故意忽略一项人们想拥有的产品特征,会激发人们对它的渴望。”苹果公司的前工程师雷德说,“当你在新版本中将这个功能加入时,用户得偿所愿,则更加高兴。”

苹果公司一遍又一遍地运用着这个策略,最新的例子是iPhone O S4,它添加了多任务操作功能。事实上,该功能用户们从2007年起就开始要求。再来看看iPad,真的没法添加摄像装置吗

服务客户

不管你的产品有多好,它总有出问题的时候。近年来,在笔记本和手机领域,苹果的竞争对手们大多采取回避客户而非服务客户的策略。它们关掉了自身的客户服务部门,并将这项业务外包给由低薪员工组成的电话服务中心。它们甚至要客户自己去网上寻找常见问题的解答。

而二十年前,苹果公司制订零售策略时,就明确了一个压倒一切的优先目标,即创立一种让客户完全联想不到计算机工业的零售商店。他们致力于在商店中营造一种类似四季酒店大堂的友好氛围。

G eniusB ar 便是代表。G eniusBar里的工作人员会为你诊断每一款苹果公司的产品,而不管你从哪里买的。除非过了保质期,公司对上述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苹果公司为何如此慷慨呢曾在G enius Bar工作过的德尔说:“有时候客户进来时是为寻求帮助,但在离开时却购买了新产品。”

忽略意见

乔布斯总是在各种场合频繁引用亨利·福特的名言:“如果我问客户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总是说要‘一匹更快的马!’”

乔布斯用这句话,来说明苹果公司所信奉的哲学,即人们预想不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客户会告诉你一大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当你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时,这又不是他们想要的。将那些尚不存在的东西形象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乔布斯也不是将客户的反馈视为无物。他将其看做是鼓舞,而非方向;是方式,而非结果。所以苹果总是能推出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超越客户想象的新产品。

处处营销

如同G enius Bar已被证明是天才创意一样,如今风行全球的苹果宣传 口号 “换种方式思考”也被证明不是空话,因为苹果粉丝们的思考方式确实与众不同。粉丝对苹果的忠诚度堪比_对耶稣的忠诚度。苹果的品牌是如此的强大和有吸引力,以至于对有些人而言,苹果已经成了一种信仰。

苹果公司通过一系列精细入微的方式,来培养粉丝对苹果品牌的宗教般的狂热。包括渲染产品的神秘等。而最重要的方式,是强化苹果产品的象征意义,最有效的 市场营销 策略则植根于产品本身。苹果公司用颜色、声音、形状等元素的组合,构建了清晰的品牌形象。苹果通过这些策略使其品牌形象深植人心。

这一点在苹果发布新产品时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一系列统一协调的步骤,苹果调动大众的胃口,吸引更多人关注。在公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苹果再适时对外公布其早就准备好的信息或新产品。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营销进行的。

推陈出新

如果有天苹果推出了一款没有桌面的电脑,请不要感到惊讶。

仅仅是幻想吗绝对不是,这些都将写进苹果的专利申请文件里。虽然还没有看到这些产品,但我们丝毫不应怀疑苹果的创新能力。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像苹果那样频繁地对所在领域的基础环节进行 反思 和重构。仅仅在过去的短短几年间,苹果公司就对其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大幅度革新,这也是笔记本生产设计领域有史以来所进行的最迅捷最大规模的革新,除苹果外,没有任何其它公司做到这些。

苹果完全无视IT领域所强调的兼容性的概念,这对诸如微软这样的竞争者来说是福亦是祸。在苹果公司的历史上,它数次采用新的 操作系统 和新的芯片构造,这些决定总是使它原来的生产组装基地立刻变得过时。苹果总是不停地否定过去设计中的不合理及不足之处,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其产品总能以独特的风格傲立于时代前沿。

适当“独裁”

2000年,作为苹果阿斯塔特美国业务分部的运营经理,麦克·伊万杰李斯特负责D V D刻录技术研发,即将这种D V D装在高端电脑上,并且在未来将其转变为iD V D。该项目界面呈现出来的,是多种多样的窗口和菜单选项,以及大段的功能解释文字。

“这时乔布斯走了进来,”伊万杰李斯特回忆说,“他没有仔细看我们的工作,而是在白板画了一个框。”“这就是新设计。”乔布斯说,“只要一个窗口,将音像资料推入窗口,然后点击一个叫播放的按钮,这是我们要的。”

“所有人呆若木鸡,”伊万杰李斯特说,这种风格与他以前所就职的公司迥异。技术领域追求具有包容性的、彻底的、集合大众智慧的创新。而苹果的工程师则要花费 100%的时间去设计由一小部分资深经理或是乔布斯一个人计划的产品。有权做出决策的人是如此之少,以至于苹果一年仅能够推出一项或两项创新产品。

重新发明

“革命性”是乔布斯最喜欢的词之一。他极力夸赞苹果的每个发明创造都是独一无二的和有创造性的。

苹果的产品到底具不具有革命性,取决于我们对革命性这个词的定义。苹果公司擅于搜集汇总技术领域的最新创意,并通过转化将其变为己有。苹果擅长发现别的同类产品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其推出的产品上将上述问题和不足予以解决,或者是对货架上的其它同类产品在苹果的模式下进行改良革新。

iPad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在2001年比尔·盖茨就推出了一款具备几乎相同功能的建立在w indow s操作系统基础上的产品,但是当时在交互界面,应用软件开发方面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微软公司就没有继续坚持下去。乔布斯发现在苹果公司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上述的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于是iPad横空出世。在刚推出的两个月里,iPad就卖出了200万台。

有条不紊

在 iPad上市几周后,惠普、微软及其它一些公司相继推迟了同类产品的上市。它们正试图制作出比iPad更加精密、功能更加齐全的产品。它们正致力于创造自己版本的‘快马’,于是它们推迟面市,又回到了设计室。与此同时,苹果的其它竞争者如Google,Intel等也快马加鞭地在该领域排兵布阵。

苹果公司并没有为这种竞争态势所牵制,它严格地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行事。苹果公司的时间表是严格按照其自身的经营策略和长期愿景目标来制定的,其受市场态势和竞争者状况的影响较为轻微,这样苹果公司总能掌握主动权,适时地推出一些新产品,占尽市场先机。

 苹果获得成功的六点秘诀

1 对于任何苹果创造的产品,它的开发者都想将其占为己有

2 产品必须易于使用

3 保持产品的简约设计

4 提供给用户周到的客户服务和店内体验

5 苹果只会推出那些应该能够做得更好的产品

6 苹果至少比竞争者领先两年

林增东  于2019年10月17日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手机作为几乎人人都拥有的智能设备走进千家万户,也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苹果公司作为移动智能时代的引领者,有许多产品方法论值得我们思考,

这种产品理念,是驱动企业不断前行的基因和力量,以下仅作简单的归纳。

一、尊重用户的隐私

     安全感是用户的基本需求,是人最低层面的生理层面的需求。毫无疑问,苹果较为封闭的生态让用户的隐私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用户的价值是什么,我觉得最基础的就是隐私,如果一款app不断请求用户的一些权限,必然会引起反感的,尤其是高端用户、专家用户,更注重这些方面的影响。从早期的touch id指纹识别到如今的Face id面容识别,苹果很好地将安全与用户体验结合在一起。

二、市场定位的重要性

    对用户、市场的定位,是一个产品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的关键,早期的苹果定位的是高端用户,在智能手机价格昂贵的时代杀出了一片蓝海,也培养了众多忠实的粉丝。近些来,随着众多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对市场份额的蚕食,苹果也开始思考对用户、市场的重新定位。这表现在产品线的差异化,比如早期的iPhone SE 、现在的iPhone XR、iPhone11,再比如重新定义的Macbook pro入门机型,苹果丰富、差异化的产品线让这些入门级用户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体验到苹果的应用生态,能够开拓更多市场份额,提高这些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可以说,苹果公司有非常敏锐的市场嗅觉。从iPhone XR 的热卖,到iPhone 11再次成为真相机,苹果显然发现了入门级用户的重要性,显然,小米早期的成功也取决于此。

三、始终关注产品核心性能

    苹果的处理器一直是非常先进的,虽然用户在具体使用的过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处理器,但它无疑是苹果系统遥遥领先的基础保障。流畅始终是用户对一款产品最直观的感受。好不好用,首先看流不流畅,用户往往是不愿意等待的,多等待一秒,用户的烦躁情绪就会直线飙升。通常情况下,用户愿意等待的时间最多只有02秒到03秒,可见产品核心性能的重要性。智能设备的核心性能由优秀的软硬件结合来承载,而移动应用的性能则取决于客户端的优化与服务端的容灾能力。

四、优秀的包装和产品文案

    好的产品需要优秀的包装与运营,苹果的市场包装毫无疑问是很强大的,从官方商城的产品介绍、文案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众多国产产商争相模仿的对象。优秀的产品需要有情怀,情怀应该是一款产品最有人性的一面,因为产品既不是生物,它本身又没有情感,如何赋予一款产品以人性的特征呢?显然需要文字、包装。好的包装、惊艳的文案是人与产品沟通的桥梁。你一定会记得微信的闪屏页面那个面对地球的孤独小人,这就是一种包装,是人和产品沟通的桥梁,它很好的把用户对产品的认知上升到精神、情感层面的共鸣。

五、健康的产品迭代

   好的产品需要关注迭代周期,健康的迭代周期能帮助产品更好地成长,苹果的设备一直保持着两年一大更,一年一小更的迭代周期。而他的IOS系统目前已经更新到13系列了,在某些时候,系统更新频率非常快,以最近的iOS13为例,在10天内更新了三个小的版本,可见及时发现问题,修复问题的重要性,它体现了商业巨头的灵活性,小的研发团队更应该具备这种敏捷、灵活的迭代节奏。

六、倾听用户声音

   用户是产品的基石,没有了用户,产品就像失去了源源不断的水源,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度重视用户的行业。那么苹果是如何去倾听用户的声音的呢?这里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良好的客户服务,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客服,用户可以随时反馈问题,甚至可以直接给库克写邮件,这就是苹果的成功之处,它很好的处理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粉丝效应”,显然,苹果是很重视这些能给他们提意见的天使用户的。

七、重视内容与生态

   从苹果在IOS生态的一些更新我们可以发现,苹果越来越重视内容与订阅,这种模式的另一个典型是亚马逊。亚马逊以较低的价格向用户出售水墨屏阅读设备kindle,它的盈利更多的是在用户付费购买的电子书上。另外一个典型是小米,小米手机早期几乎不赚钱,它赚的是手机中应用生态的钱,现在,我们发现,一部小米手机里预装了小米系的各种应用,多看阅读、米家、小米有品、小米省钱购,等等。同样的,苹果智能设置中的apple music 、apple tv、apple books、app store、arcade等付费、订阅式的服务都是新的增长点,毕竟硬件的发展终究会遇到瓶颈,而内容和生态则是维系用户的关键,某种意义而言,苹果已经预测到了这种趋势。

八、少即是多,从不堆叠功能

    相比于安卓厂商频繁的更新,苹果的产品更新则更扎实一些,抓住一些用户的核心需求,把这些功能做到最稳定、体验最好,这就是苹果的产品理念,它从来不把一些不成熟或者体验较差的功能添加到产品中,这样既给了用户较少的选择、也有易于打磨产品,并做到精致。

九、简洁大气的用户界面和设计美学

    苹果是计算机图形界面的发明者,用户图形界面也是苹果成功的关键。发明了GUI的苹果创造了新的人机交互模式,计算机的人性化交互从那时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苹果更是重新定义了触屏手机,这些跨时代的创举见证了苹果长期以来在用户图形界面的沉淀,从拟物化到扁平化,苹果将设计推向另一个高峰。而这些的受益者都是用户,今天,扁平化的界面设计已经深入人心。可见,优秀的产品,需要重视设计、重视图形界面,人是向往美好事物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让你的产品更好看、更美,是博取用户欢心的第一步。

      以上,是一些简要的概括,由于篇幅有限,就到此为止了。总的来说,苹果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一家伟大公司,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众多行业学习的标杆,向优秀的事物学习,自然不会犯错。

设计心理学》系列书充分展现了诺曼博士对设计问题的思考,对当代设计问题的关注,以及在一个时间段里,作者思想的延续与转变。可以说,这三本书各有侧重点,但是将几本书放在一起看更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也能够激发我们对当下设计问题的反思。

  《设计心理学》

  设计学权威力作,设计师必读经典

  别再用设计的错误惩罚我们自己

  诺曼博士告诉你,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有问题!

  当你在生活中磕磕绊绊,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弄得你手忙脚乱,面对繁复的使用说明书却不知所措,不会使用最潮的手机而感觉跟不上时代……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无奈这都是你的错吗?

  《设计心理学2:如何管理复杂》

  本书是唐纳德A诺曼博士的最新著作。自英文版出版以来,好评不断!在这本书里,诺曼博士针对我们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并不是一味倡导简单,而是认为简单与复杂都是一种状态。设计师要应对“复杂”这种状态,设计出一个好用的系统,而消费者要学会如何使用这个系统,以应对复杂。作为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提出我们如何应对复杂,还是很有意味的!

  《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

  1、你可曾疑惑为何便宜的葡萄酒倒在别致的玻璃酒杯中,品尝起来就特别美味?或是为什么洗过的车或打过蜡的车感觉特别好开?新的研究显示,有吸引力的东西的确会比较好用。

  2、在诺曼博士《设计心理学》出版后,他不惜全盘推翻自己的理论。过去他常上电视节目揶揄麦可葛拉夫和菲利普斯塔克等人,尽制造一些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烂设计。在这本书里,诺曼提出我们不只是在用产品而已,我们的情感已经深深地介入这个活动了。这本书首次论证了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概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3、诺曼博士陈述了这些以及更多其他鼓动人心的议题——利用丰富的案例和科学上最新的见解,大胆的探索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带来情绪影响的物品。他的畅销书《设计心理学》显示了为什么我们使用的产品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情感化设计》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也必须迷人、愉悦,以及充满乐趣。

满意回答别忘了好评啊啊~O(∩_∩)O谢谢

南飞用的手机是一款苹果iPhone XS Max,它是一款高端的智能手机,拥有更大的屏幕,更快的处理器,更高的分辨率,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更强大的摄像头,以及更多的功能。它的外观更加时尚,采用了全面屏设计,拥有更大的屏幕,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好的操作体验。它还支持多种网络,可以让用户在任何地方都能轻松访问网络,让用户更加便捷地使用手机。

苹果iPhone XS Max的解决方法和做法步骤:

1首先,需要准备一台苹果iPhone XS Max手机,并将其连接到电脑上。

2然后,下载并安装苹果官方的iTunes软件,并将手机连接到电脑上。

3接着,打开iTunes,点击“摘要”,然后点击“检查更新”,检查手机是否有新的软件更新。

4如果有新的软件更新,点击“下载并安装”,安装新的软件。

5最后,点击“完成”,完成软件的安装,完成苹果iPhone XS Max的设置。

苹果iPhone XS Max的使用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比如如何使用苹果的Siri助手,如何使用苹果的iCloud服务,如何使用苹果的App Store,以及如何使用苹果的Face ID等。另外,还需要了解如何使用苹果的蓝牙功能,如何使用苹果的AirDrop功能,以及如何使用苹果的iMessage等。

以往的经验认为,决策是理性思维的过程,感性参与的的成分很小,诺曼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感性思维对于决策的重要性。

或许就是一些不起眼的体验细节,影响了使用的情绪,从而影响我们了我们对整个产品的认知。

我收藏了一些茶壶。其中有一个茶壶完全不可以用,因为茶壶嘴和茶壶柄在同一边。它是由法国艺术家雅克·卡洛曼创造的,卡洛曼称它为咖啡壶:一个“专为受虐狂设计的咖啡壶”。我的这个茶壶是原物的一个复制品,它的一张照片在我写的(设计心理学)(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那本书(编者注:指的是英文原版书)的封面上。

我收藏的第二个茶壶被称为“Nanna茶壶”,它独特的圆墩墩的外形,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第三个茶壶有点复杂,却很实用,它还可以“倾斜”,是由德国Ronnefeldt公司制造的。

卡洛里的茶壶故意设计得没法用。Nanna茶壶尽管看起来有点笨拙,但实际上却很好用。它是由著名的建筑师和产品设计师Michael Graves设计的。那个倾斜的茶壶是我在芝加哥的四季旅馆(Four Seasons Hotel)喝午茶时发现的,它是根据泡茶的几个阶段设计的。用它泡茶时,我先把茶叶放在里面的搁板上(在壶的内部,从外面衡不到),并把茶壶平躺放置,茶叶浸入水中。在茶将要泡好时我把茶壶倾斜起来,使它与菜面成一定的角度,部分茶叶离开水。在茶完全泡好后我把茶壶竖起来,茶叶不再和茶水接触。

这些茶壶中哪一个是我经常用的呢,答案是,一个也不常用。

我每天早晨都喝茶。早展,效率是第一的。因此,醒来后我走进厨房,按下日式热水器的按钮烧水,用勺子取出切好的茶叶放进小的金属泡茶球里。然后,我把金属球放在茶杯里,倒入热水,泡上几分钟后我的茶便可以喝了。这样既快速高效,还容易清洗。

为什么我会对收藏的茶壶如此着迷呢为什么我会把它们陈列在厨房的窗台尽管我不用它们,也把它们摆在那里,让自己看得见。

我珍视我的茶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可以泡茶,而且还因为它们本身是雌塑艺术品。我喜欢站在窗前审视它们所具有的不同形状。欣赏光在它们各种曲面上不停跳跃。当我招待客人或闲暇时,我会因Nanna茶壶更的魅力而用它泡茶,或者因倾斜茶壶的灵巧而用它泡茶。对我来说,设计是,要的,但是我选取哪种设计则由场合、情境,尤其是我的心情决定的。这些茶壶不只是本来用,作为艺术品,它们还使我的每一天变得轻松。不过,也许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茶壶都表达了自己的意义:每个茶壶都有自己的故事。第一个反映了我的过去,我对无法使用的物品的讨伐;第二个反映了我的未来,我对美的不懈追求;而第三个则反映了美观和功能的那种完美的结合。

茶壶的故事说明了产品设计的几个组成部分:可用性《或缺少可用性》、美学和实用性。在创造一个产品时,设计者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程度等。产品的营销方式、制作的成本和实用性,以及理解和使用产品的难易。但是,多数人没有认识到,在产品的设计和使用中还有很浓重的情感成分。在这本书中,我认为,设计里包含的情感成分可能比实用成分对产品的成功更重要。

茶壶的故事也说明了设计的三个不同层面: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本能设计关注外形,这是Nanna茶壶胜过其他的地方—我非常喜欢它的外形,特别是当它盛着玻拍色的茶水,下面用蜡烛火焰把它照亮时。行为涉及与使用的乐趣和效率有关,在这方面,倾斜的茶壶和我的小金属球都是赢家。最后,反思设计考虑产品的合理化和理智化。我能讲一个有关它的故事吗它能迎合我的形象和品味吗我很喜欢一边向人们展示倾斜的茶壶如何工作,一边向人们解释壶身的位置代表着哪个沏茶阶段。当然,“专为受虐狂设计茶壶”完全是反思设计,它不是特别漂亮,而且根本没有用,不过,它却讲了一个极好的故事。

超乎物品设计之上的,还有一项个人要素,这是任何一个设计者和制作者都无法提供的。生活中的物品对我们来说绝不只是物质上的占有。我们以它们为骄傲,不一定是因为我们在炫耀自己的财富或地位,而是因为它们赎予我们生活的意义。一个人最喜欢的物品可以是不贵的小装饰品、磨损的家具,或者照片和书,而且常常是破了的、脏了的或者褪了色的。喜爱的物品是一种象征,它建立了一种积极的精神框架,可以唤起一段快乐的记忆,或者是代表一个人的自我。而且这一物品常含有一个故事、一段记忆,或者把我们个人与特定物品、特定事件联系起来的某些东西。

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这三个不同维度,在任何设计中都是相互交织的。对于任何一种设计,其中一个维度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这三个维度如何与情绪和认知相互作用的。

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认知和情绪是对立的,把情绪说成是激动的、兽性的和不理智的;而把认知说成是冷静的、人性的和有逻辑的。这一对立来自历史悠久的以理性逻辑推理为荣的理性传统。它认为在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里,情绪是不合时宜的,它们是人类动物起源的遗留物。我们人类必须学会凌驾于它们之上。至少那样做被认为是明智的。无稽之谈!情绪是认知不可分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所想的每件事都影响着情绪,不过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反过来,我们的情绪也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一直指引着我们做出恰当的行为,引导着我们趋利避害。

一些物品会激起强烈、积极的情绪,诸如热爱、依恋和快乐。在评论BMW的Mini Cooper汽车‘如图05所示)时,《纽约时报)评述说:“无论什么人想起Mini Cooper的动态特征,从非常好的到不重要的,可以公正地说,在近来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新汽车能引发比这辆车更多的微笑。”观看和驾驶这辆车是这样的有趣,以至于评论者建议你忽略它的缺点。

几年前,我和设计师Michael Graves一起参加一个录音节目。我批评Graves设计的一个作品—"Rooster”茶壶,因为尽管它看上去很好看,却很难用—倒水时会有被烫伤的危险。就在这时,一位拥有“Rooster“茶壶的节目听众打电话说,“我喜爱我的茶壶,“他反驳说,“当我早展醒来走进厨房泡茶时,它常使我徽笑。’他的意思好像是:“有点难用又怎么样呢只要小心点就可以了。它很可爱,它让我徽笑,这是早晨的第一件事,而早晨的第一件事是最重要的。

当今社会技术进步的一个副作用是:僧恨与我们打交道的物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请想一想人们在使用电脑时所感到的愤怒和挫折。伦敦的一家报纸在一篇名为《对电脑发火》(Computer rage)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刚开始只是轻徽的烦恼,然后是怒发冲冠和手脚出汗,不久你用力做敲打你的电脑并对着屏幕大叫,最后,可能以你揍了你的邻座而结束。

在20世纪80年代,我在写作《设计心理学》时没有考虑到情感。我指出实用性和可用性,功能和外形,所有这一切都是以一种逻辑的不带感情的方式运作的—尽管设计不好的物品会令我发火。但是,现在我改变了。为什么呢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大脑及对认知与情绪如何相互作用有了新的科学见解。我们科学家现在认识到,情绪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有价值。当然,实用性和可用性也是重要的,不过如果没有乐趣和快乐,兴奋和喜悦,焦虑和生气,害怕和愤怒,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不完整的。

和情感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美感、漂亮和美丽。我在写《设计心理学》时并不是有意贬低美感或情感,我只是想让设计界把可用性的地位提升到它应有的位置,即与美学和功能齐平的位置。我觉得美学的主题在其他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因此我忽略了它。结果,设计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批评:“如果我们遵循诺曼的指示,我们的设计会是能用的——但它们也会是难看的。

实用却难看!这是一个相当刺耳的判断。唉!不过,这一评论却是正确的,因为实用性强的设计不一定好用。这正如我在三个茶壶的故事所揭示的那样,吸引人的设计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设计。不过,这些性质非得相互矛盾吗美和智慧,乐趣和实用可以并存吗

所有这些问题都驱使着我开始行动。我的兴趣被科学的我和生活的我之间的差异激起。在科学中,我忽视审美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认知上。的确,我是认知领域的早期工作者之一,这些领域今天被称为可用性设计和认知科学。可用性设计这一领域就扎根于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由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以及以系统严密和逻辑思考著称的分析学组成的交叉学科。

然而,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参观美术馆,聆听或演奏音乐,并且以我居住的住宅是经过设计师设计的为骄傲。尽管在我的生活中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它们并不相互矛盾。不过,在我早期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历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挑战,这一挑战源于一个不太可能的事件,即电脑彩色显示屏的应用。

在个人电脑的早期,根本就没听说过彩色显示器,多数显示器屏幕都是黑白的。当然,苹果II电脑是最早的可以显示彩色的计算机,但只限于游戏中。在苹果II电脑上做的任何重要工作都是黑白的,通常是黑色背景白色文字。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彩色屏幕首次被引入个人电脑时,我很难理解它的吸引力。那时候,主要是用颇色来强调文字或者给屏幕添加不必要的装饰。从认知的观点来看,彩色没有超过黑白影像所提供的价值,不过,商店却宁愿多花钱来购买彩色显示器,尽管没有什么科学理由。显然,彩色满足了人们的某些要求,但是这些需求我们还无法测量。

我还曾借了一个彩色显示器来看看为什么人们对它趋之若鹜。很快,我确信我开始的判断是正确的,彩色并没有为日常工作增加任何可见的价值。不过,我却无法放弃彩色显示器。我的理智告诉我彩色是不重要的,但是我的情感却在告诉我彩色是重要的。

在**、电视和报纸领域,也同样可见这一现象。一开始,所有的**都是黑白的,电视也是黑白的。制片厂和电视制作商都反对引入彩色,理由是这样会增加巨大的成本,而带来的收益却微乎其微。毕竟,**和电视就是在讲故事,彩色能带来什么不同呢但是,你会回到黑白电视或黑白**的时代吗今天,**或电视被拍成黑白的也只是为了艺术和审美的原因,即避免丰富的色彩会产生强烈的情感陈诉。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完全移植到到报纸和图书领域。虽然所有人都同意彩色刊物往往更受欢迎,但是它带来的收益是否足以收回它产生的额外成本,则仍然处于激烈的讨论中。尽管色彩已悄然出现在报纸页面,但上面的大多数照片和广告仍是黑白印刷的。图书也是如此:本书中引用的照片就全是黑白的,尽管原始照片是彩色的。很多图书中,唯一出现色彩的地方是封面,大概是为了诱使你去购买,但一旦你把它买走后,封面上的那些色彩就再也拍不上用场了。

让我们来看一个筒单的例子。请想像一个长10M宽1M的又长又窄的厚木板,把它放在地面上,你可以在上面走吗当然,你可以蹦篇跳跳甚至闭着眼睛走。现在把木板架到离地面3M高,你可以在上面走吗是的,尽管你会更加小心。

如果木板离地面100M会怎么样呢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致走近它,即使这时在木板上走和保持平衡并不比木板在地面上时困难。一个简单的任务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困难了呢你头脑的反思部分能够认识到在一定高度的木板上走和在地面上的木板上走一样容易,但是自发的本能却支配着你的行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能会获胜——恐惧感占据了支配地位。你还可能对你的害怕做合理化的解释,木板有可能会折断,或者有可能会被风吹下来。不过,所有这些有意识的合理化解释都发生在事实之后,发生在情感系统释放了化学物质之后。情感系统的运行与有意识思维是独立运作的。

最后,情绪和情感对于日常的决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AntonioDamasio曾对脑损伤的病人进行过研究,他们除了情感系统受损之外,其他一切正常。研究结果显示,他们虽然表面上正常,但无法在生活中作出决策或有效行使职责。尽管他们可以准确地描述他们本来应该如何反应,但是却无法决定住在哪里、要吃什么,以及使用和购买什么产品。这一发现与惯常的观点相矛盾。通常人们认为决策是理智的逻辑思维的结果。但是,现代研究表明、情感系统通过帮助你在好和坏之间迅速做出选择,来减少需要考虑的要素,从而对你的决策制定提供直要帮助。

正如达马西奥Damasio所研究的病人那样,情绪缺失的人们常常无法在两个事物之间作出选择,特别是当两种事物看起来价值相当时。你想在周一还是周二约会你想吃米饭还是烤马铃薯这些恨简单的选择吧是的,也许是太简单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理智的方法来进行决策,这时正是情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大多数人当作完一个决定后被问为什么时,经常会说不出原因,可能回答说:“我只是想这样做。决定必须要让人“感觉良好”,否则这个决定就要被否掉,这种感觉就是情绪的表现方式。

情感系统与行为紧密相连,它能让我们的身体做好准备,以对特定情景做出恰当的反应。这是你在焦虑时感到紧张不安的原因所在。在肠胃中“令人作呕’的感觉和“打结”的感觉并不是假想的——这是情绪控制你的肌肉系统,甚至你的消化系统的真实表现。因此,合意的味道和气味使你分泌唾液进行摄取和吸收,讨厌的味道和气味使你肌肉紧张,从而为后面的反应做好准备。而腐烂的味道则会使你撅起嘴吐出食物,还使你的胃部和肌肉收缩。所有这些反应都是情绪体验的一部分。我们确实会感觉到舒服或不适,放松或紧张。情绪是判断性的,使身体做好相应的准备。你那有意识的、认知的自我会观察到这些变化。下次当你感觉某事好或者坏,虽然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时,请聆听你身体的声音,遵循情感系统的指引就没错了。

正如情绪对人类行为很至关重要一样,它们对智能机器也很重要,特别是对将来能给人们日常活动带来帮助的自动化机器也同样重要。智能的机器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拥有情绪(在第6章中将更详细地讨论这一话题),它们的情绪不一定和人类的情绪相同,但不管怎么说,也能被称为情绪,是为满足机器人的需求而为它们量身定做的情感。而且,将来的机器和产品应该能够感知人们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当你心烦时它哄你、安慰你并陪你玩。

正如我所说的,认知负责诠释和理解你周围的世界,而情绪使你可以对世界做出迅速的判断。通常,在你从认知商对某个情景进行评估之前,你在情绪上已经作出了反应。因而生存比理解更重要,但有些时候却是认知先行。人脑的功能之一就是它能憧憬未来、想像未来,并对未来进行计划。在头脑展开创造想像的翅膀时,思维和认知释放了感情,并且反过来也改变了它们自己。为了解释这是怎么回事,现在让我,探讨一下情感和情绪的科学。

苹果2020(第一场)秋季新品发布会如期而至,虽然iPhone12的缺席让这场发布会显得诚意不足,但有些新事物的萌芽绝不应该被我们忽视——这些不甚起眼的新绿,可能是刺透冻土,掀翻巨石的第一步。

我们知道,苹果并不是一家纯粹着眼于电子设备的传统制造商。

从乔布斯时代起,他们就相当关注完整生态的建设——只有提供全场景覆盖的用户接口,才能最大程度地锁住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以创造更佳体验和更大收益。

从iTunes和iPod的虚实配合,到如今的AppleONE全家桶和可穿戴的AppleWatch,苹果编织的大网越来越细密,让用户越来越依赖它完善的生态体系。

越来越习惯把iOS系统作为和外界交流的唯一接口。

花花世界弱水三千,但Apple家的障眼法让你只看得到面前这一瓢苹果汁。

另有传闻显示,苹果将之后还将发布AirTag追踪器和AirPower充电器,这两件与AppleONE结合起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这家公司的野心——从“电子设备解决问题”到“解决电子设备带来的问题”。

这基本上就指向了用户的数字生活全套解决(沉浸)方案,不怕找不着,也不怕没电(当然,万一把AirTag丢了怎么办?暂时还未知)。

到那时,用户的时间恐怕会被这座“苹果阵”黏得更结实,每月老老实实把钱交给AppleONE。

事实上,这种“全方位浸泡用户”、“信息突前霸占用户视野”的设计思路,并不是苹果一家在搭独木桥,而是全世界产品经理和工业设计师在新时代填海造陆。

-快时代里的情圣-

正如我们所知,世界在从4G时代迈向5G时代,而5G最本质也最显著的特征,其实简单粗暴——快。

在这速度飙升的时代里,苹果的工业设计和汽车的工业设计有什么异同?有哪些做法值得汽车设计者参考和学习,又有哪些亮点不能简单照抄?

工业设计在内部构造追求性能最优,外部造型追求功能形式的逻辑统一。

5G时代的“快”,就意味着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巨大。在这爆炸的信息量中,如何编起一张弥天大网,捕捉到用户的眼球和手指,并让用户陷入自家网中欲罢不能,将成为工业设计师越来越重要的新课题。

作为各家“晒网”的盛会,CES展和各大科技/互联网企业的发布会就是管中窥豹的机会:在消费主义的大环境下,新技术加持的各家产品纷纷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增强了对“万有引力”的设计——

“一眼可见、一眼可辨”的震撼力让用户在乱花迷眼的市场中迅速注意到你的产品,这需要拿出有辨识度和差异性的设计(过度设计是捷径,但也很廉价,容易同质化,极简设计同理),这样的设计也便于在产品定位和营销过程中突出话题性,易于“打标签”,成为受众自主传播的模因。

“一见倾心、一见倾囊”的吸引力让用户注意到之后就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这需要通过设计快速展示出产品的亮点,把之前积攒的“注意力”套现。

所谓亮点(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功能”),也就是用户掏钱换来的东西,包括实际使用的硬功能和情感交流的软功能。在硬功能层面,前文提到的5G时代信息量是设计上的重大课题——目前对汽车行业而言,主要还是如何布置这若干块屏幕;而软功能则是新时代日渐重要的加分项:对社交网络时代的用户而言,“有趣”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用入迷、一用入教”的黏着力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被洗脑,完全沦陷在你家的生活方式里,不再考虑竞争对手的产品,一心凑齐你家的全家桶。

在这里,设计的发力点主要在于硬功能的长期高效和软功能的持续情感认同,长时间的磨合会让用户的操作更熟练,也可能让本来的“有趣”有些褪色。

在这样一种引力导向的市场需求下,设计的核心也从“产品”转向了“服务”&“体验”——当今的设计目的,总体来说可以定义为:为用户提供全套(空间)的持续(时间)服务,在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有情感互动的体验。

并为用户提供“留痕”的空间(Design的词根是sign,它本身带有“生产商或设计者署名”的意味,这种识别度也作为设计的主要价值之一而存在。但在当今,这个sign也许需要被重构,加入“用户署名”的成分才算完整)。

以创造兼具弹性和黏度的服务生态(获得持续收益,类似于AppleONE这类订阅服务)。

-设计师在做什么-

作为全周期、全场景中始终存在的用户接口,设计要承担的就是从吸引、诱惑到黏着的先锋任务,因此,虽然工业设计一直是力求在功能与美型之间寻找一个让大多数人满意的平衡点,并且在系列共性产品之中采用统一的逻辑。

但如今,二者的关系可能更加难以分割:美型是功能的基调,并且逐渐成为产品思维和功能的发语者。所谓“形式追随功能”也将转化为“形式即功能”,形式不是纯粹的装饰,而要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功能使用体验(以便在产品卖出之后持续获利)。

说到功能的使用体验,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手机和汽车的不同了。

既然前面一直在强调5G时代的信息量,那就继续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说起。

手机是一扇信息窗口,而汽车(主要指内饰)是无数(潜在)窗口的集合,是人所处的整个环境。手机可以专注于屏内感知,但汽车需要组织信息窗口的关系,并设计“人”使用这些信息窗口的状态。

二者统一的终极目的,是在保证用户使用体验和效率的前提下,创造“心流”级别的情感体验,并最大程度占用用户的时间(流量),因为信息时代的流量意味着收益。

但汽车对工业设计师的考验显然更繁杂。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在拿苹果触屏手机战胜诺基亚手机(此处暂不聚焦于智能机和功能机的逻辑,只讨论触屏手机和按键手机)的例子说明汽车内放置大屏的合理性,但这种类推其实需要谨慎。

而到了车内,如果简单粗暴地用一块大触屏去解决所有问题,反倒和按键手机的“遥控器”逻辑类似,比如图中的调节后视镜,如果用触屏来操作,用户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屏幕还是后视镜呢?

毕竟,调节后视镜的目的就是获得合适的后视野。如果来回在屏幕和后视镜之间往返,势必造成灾难性的使用体验。

显然,马斯克的答案并不是这样。它的操作逻辑实际上是在大屏上进入后视镜调节功能,然后通过方向盘上的滚轮来调节,这样看似手眼分离,但其实是让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更能榫卯相合。

Model3上的另一个值得讨论的交互案例是空调控制,它引入虚拟效应器解决了“遥控器问题”,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展开。

当然,在这个传统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过渡的时代,上述例子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也不见得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足以说明新时代汽车设计中构建设计逻辑的复杂程度。

除去常规的上手握感体验,人体工程学等考虑,手机/个人移动电子产品主体所输出的“用户体验”是较为虚无的“感知体验”。

这就决定了5G为它后续带来的会侧重于“速度”层面,如下载速度,APP使用流畅度,产品本身功能等等。

因此可以预见,5G时代的电子产品设计也将保持一贯的简约风格。

但交通工具的“用户体验”则是直截了当的“体感感知”,处在车内环境中的人有更多的用户界面(包括座椅之类的舒适性界面)和动态体验。如此一来,在5G的大环境下,车辆/交通工具将会得力于科技设备的高集成度及信息传递的高速度,而在造型上脱离过往设计局限,发生质的变化。

对汽车设计而言,上述集成度和速度的提升会指向三个方面:

其一,信息量爆炸、信息界面突出,这一点的前因已经说了很多,而车企的应对可以用奔驰新S级来举例——所有的操作界面都以钢琴黑的形式悬浮在用户最舒服的位置,这就同时满足了信息界面的“突出”和“易用”:悬浮的操作区借助空间结构的造型语义让用户能最快注意到。

统一的造型语言和钢琴黑材质既能让用户的识别成本最低,又为之后直接改成触屏留埋下了伏笔(有足够理由怀疑,中控台的大片钢琴黑也是给未来换成屏幕留下的设计空间)。

依照人手指和眼睛舒适区布置的信息界面和肘托使人久用不累,也像是围绕着人“生长”出来的交互环境,这一点其实可以看作AVTR概念车灵性操控的量产版本,为车内情感互动的软功能提供了更好的基调。

其二,更高的信息传输速度或许会让车内也全速接入互联网,车内与室内的电子产品使用逻辑打通,使汽车摆脱移动壁垒的身份,正式成为万物互联中的重要一环,加之上一条提到的用户注意力争夺和信息界面突出。

车内的UI/UX设计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将直接加入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竞争。毫无疑问,目前世面上量产车的UI/UX设计,从视觉风格到交互逻辑和生态,都鲜有能与互联网企业相匹敌者,不仅使用界面不够友好,连原厂车机的视觉风格这块“主场”都把握不住。

但近年来各大车展中,概念车在这方面却不乏佳作,比如IconaNucleus概念车,这款发布于两年半以前的车型前瞻性地设计了与车外电子设备使用体验相契合的车内操作界面,并且在界面视觉风格中巧妙呼应了屏外的造型设计。

充分发挥了车屏一体的优势,让信息界面成为沟通车内外生活的桥梁。

其三,高速信息传递可能成为自动驾驶领域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里程碑,使L5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成为可能。

而在自动驾驶时代,汽车的设计风格就大不相同了。外饰设计将更接近空间利用效率更高的“方盒子”架构,内饰则会迎来革命性的改变——内饰空间前后排隔绝、前排围绕驾驶者布置的格局将被打破,全车贯通的“移动生活空间”主题将大行其道。

在这样一种空间内,最重要的硬功能是与车外无缝衔接的生活体验和与电子设备的高效连接,但设计者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让这个空间与众不同(与车外不同,也与其他车不同),使用户流连忘返。

上文提到的Nucleus概念车,就为智能驾驶时代的移动生活提供了有趣的设想:一个打通的大空间看起来像是建筑物内的房间,但空间中充满了流动气质,贯穿的线条暗示出“移动”的主题,通透的车窗和天窗让你感受到空间的转移,而回顾车内,颇有些浪漫主义的座位布局和座椅设计又为“人-车交互”和车内的“人-人沟通”提供了宽广的自定义空间。

正如前文所述,新时代企业的输出物不是产品而是体验,这种体验,则是制造商和用户共同创造的。

以上说了很多“新时代”的不一样,但回顾历史,从汽车诞生到现在,甚至从设计出现之日起,设计的核心就是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这一点从来也不曾改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07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