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公碑的历史

羊公碑的历史,第1张

岘山坐落在湖北襄阳(今襄阳市)城南七里,东临汉水,与紫盖山、万山并称“三岘”,而岘山为之首,故又名“岘首山”。其山虽不高峻雄奇,却因羊祜而闻名遐迩。羊祜非常喜欢山水风光,相传他早年曾登临华山,攀上日月岩南的念岘台,俯览群峰,心有所感,乃挥毫题下“念岘台”三个大字。及其出镇襄阳,每年春秋之季,他都步出襄城,攀跻岘山,置酒咏诗,终日不倦。羊祜还曾在岘山下植柏一株,留作纪念,后人名此树曰“晋柏”(《名胜志》)。羊祜登岘山时,曾深有感触地对僚属邹湛言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山也。”邹湛答道:“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历史证实了邹湛的预言。羊祜逝世之后,襄阳百姓便在岘山羊祜生前游憩的地方建碑立庙,岁时祭飨。每当游人瞻望羊祜庙前的碑石,无不为之落泪洒涕。接替羊祜镇守襄阳的大将杜预,便将此碑命名为“堕泪碑”。

“堕泪碑”传至南齐时一度遭到毁弃。据《南齐书·张敬儿传》载,军阀张敬儿统治襄阳时,“欲移羊叔子堕泪碑,于其处立台,纲纪谏曰:”羊太傅遗德,不宜迁动。“'敬儿曰:”太傅是谁?我不识也。’”“堕泪碑”可能在此时被毁。但过了不久,即南梁大同十年(544),“堕泪碑”又被重新竖立。并由刘之遴撰文,记重立始末,刘灵正书丹,刻于碑阴。这便是《金石录》中所著录的《梁重立羊祜碑》。宋人《集古后录》记述此碑云:“羊公‘堕泪碑’,不著撰人名氏,《襄阳耆旧录》谓李兴初撰也。梁大同十年雍州刺史以故碑阙落,命别驾从事刘伯雄撰模立此本。碑一丈一尺。”《隋书·艺文志》总集类有“《羊祜堕泪碑》一卷”,或即指此碑本。梁碑传至唐代,尚属无恙,故孟浩然诗中有“羊公碑尚在”之句。

到了晋永兴年间(304~306),大将刘弘出任荆州刺史,刘弘早年曾为羊祜参军(见《晋书》卷六六《陶侃传》),对羊祜久怀钦慕,其莅任荆襄之后,恭谒羊公祠下,并命幕僚李兴重撰了一通羊祜碑记,刻之祠前。此即晋文名篇《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李兴为当时文学名家,《晋书》卷八八《孝友传》中称其“有文才”,“在弘府,刘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所撰《羊公碑》感情充沛,笔触深沉,颇为时人所推重,遂将“堕泪碑”之名移贯此碑(见《襄阳耆旧传》)。

北宋庆历七年(1047),知襄阳州事王洙奏请主持重修羊祜祠,得旨允准,遂兴工重新庙貌,洙并题诗志盛,一时名流如范仲淹、知河阳事李淑、知蔡州事吴育、知光化军事李宗易、祠部员外郎张去惑、太常博士孙抗、太子府率李康伯、著作郎范微之、大理寺丞韦不伐、襄州通判贾黯、蔡州通判刘敞、河阳推官裴昱、沧州推官马云、宣城县令连庠、郧乡县尉黄通等皆有唱和之作。上述诸人之诗均刻于石幢,立于羊祜祠中。清人王士禛《蜀道驿程记》、陆征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十七)对此皆有著录。又岘山旧有亭,“世传为叔子之所游止也”,南朝后梁时曾加修葺,并立碑记(《舆地碑记目》中有《后梁重修岘山亭记》)。至宋熙宁间,襄阳太守史中辉又重加整修,以纪念羊祜、杜预两位先贤,欧阳修为撰《岘山亭记》记中尤对羊祜盛德予以称颂。

五代或宋初,岘山羊祜“堕泪碑”再次被毁,宋人《集古后录》已称碑“今不存矣”。直至明弘治四年(1491)方被重新刻立,碑文仍用李兴《羊公碑》之辞。重刻之碑拓本流布甚广,《襄阳金石略》、《全晋文》诸书皆据以采录。

与“堕泪碑”同时构建的羊祜庙,亦屡废屡兴,至明代仍崇祀不替(见《大明一统志》卷六十)。清乾隆时羊祜后人羊克厚在《羊氏魁公宗谱序》中,述其“道经襄阳,曾停帆登太傅祜之庙,敬礼稽首,随观堕泪碑,叹吁再四。”

岘山羊祜祠与“堕泪碑”,在近世兵燹中不幸损毁。为了存此胜迹,1982年襄樊市(襄阳市)文物管理处又于旧址重立新碑一方,碑正中有现代书家所书“堕泪碑”三个草书大字,笔墨酣畅,碑倚山而立,十分壮观。

历史典故

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赏析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

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

“余韵”的意思:遗留下来的韵致。

余韵:[ yú yùn ]

引证解释:

1、传留的韵致、气韵。

宋 欧阳修 《岘山亭记》:“其(指 羊祜 、 杜预 )功烈已盖於当世矣。至於流风馀韵蔼然被於 江 汉 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

2、指遗留后世的韵事。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 微之 ( 元稹 )所遇合,虽涉於流宕自放,不中礼义,然名辈风流馀韵,照暎后世,亦人间可喜事。”

3、不尽的韵致、韵味。

宋 张道洽 《咏梅》:“老树有馀韵,别花无此姿。”

4、 馀音。

陈毅 《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诗:“笙歌馀韵依依送,云眼星光闪闪飞。”

扩展资料:

余韵的近义词:

一、余味

释义: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余味正浓)(耐人寻味)。

引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译文:文章写得深刻,含有内在的美,包藏着味外之味。

二、余音

释义:指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在耳边的声音。

引证:巴金 《寒夜》五:“余音相当长,这几句话显然是从她心里吐出来的。”

论宋四家对记体文的艺术拓展

方笑一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体史角度,论述了宋代欧、苏、曾、王四家对记体文所作的艺术拓展:其一,使唐人所奠立的记体文体制发生了变化,部分记体文移用了其他文体的写作方法而成“变体”,如以论为记、以寓言为记等。其二,在“正体”中,宋四家也根据主题的需要实现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的交汇融合。其三,用典和考证手法也介入四家记体文的创作之中。故宋四家记体文在艺术上呈现出不同于唐文的新面貌。

关键词:宋四家 散文 记体文 艺术

宋代的散文创作,成就卓然,名家辈出,而其中尤以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四家为代表。《宋史·文苑传》云:“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这段话,醒目地标示出欧、苏、曾、王四大古文家在宋代散文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明代姜洪《重刊元丰类稿序》云:“先生(曾巩)所际如是,……其文足以鸣世,而并称欧、苏、王、曾四大家,又岂偶然哉?”(1) 后人将这四家并举,诚非偶然,因为欧、苏、曾、王不仅远绍韩、柳,承继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余绪,而且又自出机杼,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和艺术格局,厥功甚伟。

本文所要讨论的记体文,按现代的文体划分标准,应属于记叙文。在古代散文的各种体裁中,“记”是较晚兴起的一体。梁萧统《文选》不设“记”类,而刘勰《文心雕龙》虽有《书记》篇,但从其中“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的表述,以及所罗列的小类来看,这里说的“书记”,比后世“记”的概念要宽泛得多,所包含的文体也极为驳杂,不能说明“记”这种文体在南朝业已独立和成形。第一个为记体文奠立雏形的是中唐的元结。《全唐文》录其记体文八篇,既有偏于实用性质的厅壁记,也有较富于文学色彩的亭阁记和山水记。稍后的权德舆、梁肃等作者,所作“记”的数量不亚于元结,但仍以实用为主。至中唐古文领袖韩愈、柳宗元一出,记体文的创作方才大有起色。韩愈“记”虽只九篇,但题材多样,艺术上富于变化,柳宗元更是以三十九篇的创作数量雄居唐代各家记体文之冠,其山水游记尤有垂范后世的意义。然而,韩、柳之后的作家却没有将记体文的创作发扬光大,后继者李翱、皇甫湜、孙樵等人皆鲜有制作。宋代以降,记体文的创作方得以发展,宋初即涌现了像王禹偁《黄州新建竹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的传世名篇。而欧、苏、曾、王四大家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拓宽了“记”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记”的内容,不过这一点论者已多有涉及。因此,本文拟专就宋四家对记体文的艺术拓展,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宋四家使唐人奠立的“记”的体制发生了变化。他们创作的相当一部分记体文,实则承担了其他文体的任务,甚至全盘挪用了其他文体的写作方法。也就是说,这些记体文虽名为“记”,而已经蜕变成别的文体了。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的是宋代的陈师道,其《后山诗话》云:

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

这是后人论及宋代散文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且多用于证明宋代记体文中的议论成分多于唐代。金代王若虚却对陈师道的说法提出异议,其《文辨》反驳说:

唐人本短于议论,故每如此。议论虽多,何害为记?盖文之大体固有不同,而其理则一,殆后山妄分别正,犹评东坡“以诗为词”也。且宋文视汉唐百体,皆异其开廓横放,自一代之变,而后山独怪其一二,何邪?(2)

要了解宋四家“记”体的变化,首先就须对这一争论进行辨析。唐人是否“短于议论”,这一点可以姑置勿论。从王若虚“议论虽多,何害为记”的反问来看,他实在是误解了陈氏的话。不错,记体文中掺入一些议论,并不能说明文章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仍旧是“记”。可是,当这议论“多”到超过了某一限度,甚至充满全篇,成为全文主干时,原本是记体文份内的叙述成分反倒成了点缀。这时,文章的文体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记”变异为“论”,而不仅仅是王氏所说的“开廓横放”之异了。依我之见,陈师道指的正是这一种情况。

宋代记体文的文体变异,实始于四家。明代吴讷云:

迨至欧、苏而后,始专有以议论为记者,宜乎后山诸老以是为言也。 (《文章辨体序说》)

他非但同意陈师道之说,觉察出“记”的变体的存在,还进一步指明了它的出现自欧、苏始。那么,欧阳修、苏轼对记体文的拓展之功便彰显无遗了。在吴讷看来,这种变体“虽专尚议论,然其言足以垂世而立教,弗害其体之变也”(引同上),又认为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苏轼的《李氏山房藏书记》皆属此体。故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这两篇文章是如何通过议论来“垂世而立教”的。两文均采用对比手法,《相州昼锦堂记》,将世俗眼中的“一介之士”衣锦还乡的荣耀,与韩琦“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政治业绩相比较,意在赞扬后者的“丰功盛烈”与雄才大志。《李氏山房藏书记》则在“昔之君子见书之难“与“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的对比之中阐明了认真读书的重要性。其实,在四家记体文中,《相州昼锦堂记》的情况较有普遍性,即“堂记”、“斋记”一类的记体文常被作者纯粹用来发表议论,如欧阳修的《非非堂记》,苏轼的《醉白堂记》、《宝绘堂记》,王安石的《君子斋记》,曾巩的《思政堂记》等等。宋人对这一现象也有所觉察。王安石见了苏轼所作《醉白堂记》后,调侃说“文词虽极工,然不是《醉白堂记》,乃是《韩白优劣论》耳”(3) 。至于藏书记一体,则与大盛于宋代的学记、经藏记一样,因为所写对象本身就与文化、教育相关,作者大发议论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以论为记的“变体”,还产生于原本已经形成一定创作格局的记体文中。如厅壁记一体,原系刻于官署墙壁,记载历任官员姓名、政绩等情况的应用文体。唐人基本上遵循这一模式来写,即使略有议论,也多局限于阐明官职本身的性质与所担负的职责。如元结的《道州刺史厅壁记》一文,开头就分述当天下“太平”或“兵兴”时刺史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韩愈的《蓝田县丞厅壁记》虽在艺术上独具一格,但其对县丞送文书时尴尬情状的描绘,也仍然重在说明这一职位官尊势弱的实际情况。而在王安石那篇著名的《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里,作者的议论就不仅仅着眼于度支副使在“理财”方面的职责。文章紧扣住“财”、“法”、“吏”三者之间的联系,展开议论,指出“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的重要意义,以及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可以说,这些议论是文章的核心,而对于历任官员姓名的交待却寥寥数语,反而退居其次,不那么要紧了。由此可见,王安石突破了应用文体的创作格局,将原来可能成为官样文章的厅壁记,写成了一篇抒发自己政见的、笔力豪悍的议论文。再如四家的书画记方面,“变体”也同样存在。照例,这类记体文重在记述书画本身的内容及其与文章作者的关系,韩愈的《画记》即为代表。然而,苏轼就对这种写作格局不以为然:“仆尝谓退之《画记》近似甲乙帐耳,了无可观。”(4) 在苏轼的一些书画记里,对绘画理论的阐发代替了“甲乙帐”似的交待,如《净因院画记》提出绘画中“常理”重于“常形”,《画水记》拈出画水时的“死”“活”之别。画记里因有了作者自己的精辟见解,体现出苏轼全面的艺术修养,虽然不合正体,却也另有一功。

当“记”异化为“论”之后,文学的形象性或许有所减弱,但在艺术上倒也会呈现出别一种风貌。因为,议论文自有其文学价值,它往往靠严密周正的论证逻辑和锋芒犀利的论辩语言来征服读者。如欧阳修的《樊侯庙灾记》实际上就是一篇独具艺术魅力的驳论文。郑地盗贼闯入汉大将军樊哙的祠庙,将其神像剖腹,后来当地农田遭冰雹袭击,人们便认为这是樊侯迁怒所致。欧阳修就作文以破除迷信,为民解惑。文章辩驳道:

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然当盗之倳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反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邪?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以骇其耳目邪?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以滥用之邪?

寥寥数语,却含四句反问,一气泻下,势如破竹,掷地有金石声,将“移怒”之说的自相矛盾处层层点出,令人豁然开朗,无怪乎前人有“辨折风快,真乃比于武事”的评语(5) 。不过,别忘了,这段常人议论文中也颇难觅得的精采驳难,恰恰就是出现在记体文的变体之中。由此可见,宋四家所作的、被陈师道指为“论”的那一部分记体文,的确显示出了“正体”所不具备的艺术风格。它们非但是宋文好议论的绝好表征,更说明了“记”的艺术体制的更新与发展。

从宋四家记体文的创作情况来看,他们拓展出的“变体”还不只一种。除了以“论”为“记”之外,欧阳修和苏轼也尝试着用寓言体来写某些记体文。这是为大多数论者所忽略的“记”的又一变体。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里就已指出,记体文中有“托物以寓意”的一体,并举初唐王绩的《醉乡记》为例。王绩此文,将醉乡描绘成一个诱人的神仙幻境,用不同人物与醉乡的不同关系,来寄寓作者对他们的褒贬,同时勾勒出作者的社会理想。然而,后来的作家并没有发展记体文的这一创作模式,提供更多的作品。直至欧、苏出现,以寓言为“记”的模式才被继承和拓展。苏轼的《睡乡记》就模仿了《醉乡记》的写法,将睡乡描绘成一个与齐州接壤的、“其土平夷广大,无东西南北,其人安怡舒适,无疾痛札疠”的无忧无虑的境界,而这关键在于其地居民不为“七情”“万事”所困扰,更没有利害之心。所以,君王之中,惟有无为的黄帝、尧、舜,才能到达睡乡,禹、汤、武王、周公之辈,忙于建功立业,自然就与睡乡无缘了。文章最后述及梦中化蝶的庄子,并煞有介事地作了一番自我反省:“嗟夫,予也幼而勤行,长而竞时,卒不能至,岂不迂哉?”很显然,在这篇记体文里,作者虚拟的“睡乡”其实也就是道家的无为之境,作者在其中寄托的亦是道家的人生理想。欧、苏的这类记体文,往往深受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如欧阳修的《伐树记》借伐树一事,由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引发出“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的观点,写法上亦有模仿《庄子》的痕迹。《养鱼记》一文,则脱胎于《庄子·外物》篇小沟中难得大鱼之说,结合童子养鱼的实例,感叹在“斗斛之水”中大鱼“不得其所”,小鱼却“有若自足”。这当中明显包含着作者对朝廷中小人得志现状的深深不满。与欧阳修相比,苏轼这类“记”的艺术自由度更大,《众妙堂记》因一梦而作,发挥的仍是庄子讲的几个故事,却从蜩与鸡的蜕、伏之中悟出一种更高的境界,证明了《老子》所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命题。《观妙堂记》虚拟了“不忧道人”与“欢喜子”两个人物,以他们的对话说明妙事既无可观,又不可说,却又无处不在的道理。这篇文章的构思,完全模仿庄子,简直到了能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它的行文又深受佛经影响,所谓“超出三界,入智慧门”云云,当然是《庄子》里所没有的。

宋四家记体文中变体的产生,拓展了中唐以来记体文既成的创作格局,实现了文体间的互通。其实苏轼个人还尝试过用许多形式来写记体文,如以传奇体写《墨君堂记》、以汉赋的问答体写《雪堂记》等等,有的甚至通篇“戏为浮屠语”(6) ,走入文字游戏的误区。然而,无论人们对变体持怎样的态度,对其艺术得失如何评判,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宋四家的这一部分作品,的确在“记”这一文体领域创造了新气象,开拓出新的天地。

宋四家记体文“变体”的出现,说明一种文体在演进的过程中,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然而,如果变化的最终结果是文体间界线的完全消泯,那么这种文体的独立性将丧失殆尽,它本身也就沦胥以亡了。记体文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之所以要指出“变体”,正是因为除此以外还有占大多数的“正体”存在。然而,在宋四家的“记”中,即便是这些“正体”,也已经呈现出与唐代记体文不同的艺术特色,简言之,即在创作中实现了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的交汇融合。

我们仍有必要从中唐的记体文说起。元结的“记”,一般先介绍所记事物,然后或因物设喻,或即物略发议论作结。作者的心思主要集中在写景记物上,议论只是自然吐露、连带而及,并不刻意求新或拔高,如《茅阁记》《菊圃记》即是;有的甚至纯粹写景,并不带什么议论,如《右溪记》、《寒亭记》等。到了韩、柳那里,记体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即使杂以议论,也多从个人的感受出发,重在就事论事。以山水游记为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在写景上要比元结的记体文精细得多,全文最精彩处也在景物描写,这是他对记体文的主要贡献;至于“与万化冥合”之类的议论,则全然出自作者对山水的真切的审美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以还,记体文表现手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南宋谢枋得说宋人史评“必有一段万世不可磨灭之语”(7) ,其实记体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作者要将横亘于心中的一番“万世不可磨灭”的大道理组织进记体文内,故而文章的议论成分加重,这就势必对原来作为文章主体的记叙、描写成分施加影响,迫使各种表现手法发生变化,相互融合。因此,从宋四家的创作情况看,“记”其实已经由原先单纯的“纪事之文”,变成融会了各种表现手法的重要文体了。

记体文中描写手法的变化最为显著。原先,“记”中的景物描写是越细腻越好,因为作者写景的目的大多在于不“使盛迹郁湮”(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在文末也主要表现自己由美景感染而生的“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白居易《草堂记》)的愉悦之情。一旦当“万世不可磨灭”的道理介入记体文,写景就不能只追求精致细腻,而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作一定的调整。调整的结果之一,是写景的泛化。作者不再凝滞于具体的景物上面,而是将自己对景物的印象提炼加工,最终以简炼的笔墨出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寥寥五十三字,概括了滁州山间一天和一年的景物变化。其中以四个短句分写四季的景色,因其精炼而尤富盛名。然而,这样的山水描写,较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的体物工细,实在显得太概括,太笼统了。作者又为何要将这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景象写得如此简括呢?因为醉翁之意既不在酒,也不全在“山林之乐”,而在于“人之乐”,在于与民同乐之乐。由于作者要表现的已不再是一己游山玩水之乐,而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关乎人事的情感,他当然希望读者能看出他的用心,因此就不宜于在写景上多做文章,来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了。而一个地方官应该做到与民同乐,这不仅关乎人事,更关乎政教,为了表现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景色不能不写,但只好泛泛而写,轻轻带过,这样才能使这些描写的成分融入那个大主题中,成为文章不可或阙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写于滁州的《丰乐亭记》中的写景也属这种情况。“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的描写只是为了“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因为那是刺史分内的事,比游览之乐更为重要。我们注意到,欧阳修将描写泛化的手段是把时间虚化,同时写四季景物。这一方法亦为苏轼所用,其《放鹤亭记》云:“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作者意在通过“放鹤招鹤”的行为,引经据典地说明自己对“隐居之乐”的向往,故于实景只好一笔带过了。此外,将写景泛化的手段还有虚化空间,即泛写东西南北四方。如苏轼的《超然台记》、《凌虚台记》都采用了这种手法,这样写,一方面符合登高远眺的习惯,另一方面让作者不至于纠缠进具体入微的写景之中,而易于将笔锋转到议论上来。以《凌虚台记》为例,作者历数四方的古宫殿,只是借它们的“不足恃”来写万物兴废、人事得丧的无常。由此可见,记体文中描写成分的简化和泛化,使它更顺理成章与议论交织在一道,更好地为作者要刻意讲述的那个“大道理”服务。

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作者也竭力将景物精细地刻画出来,因为,此时写景细致,反而有助于把道理讲透。如曾巩的《道山亭记》中用了八个比喻,将闽中“水陆之险”写得活灵活现,写景之细,简直与柳宗元难分伯仲。可作者仅仅是以此来证明其地“以险且远,故仕常惮往”,由此反衬出知州程师孟“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土盍之外”的壮志豪情。再如欧阳修的《峡州至喜亭记》,将荆江水路形容为“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漩”的惊险奇观,其用意正如茅坤所示:“极力摹写蜀之险之不测,以形出人情喜幸之至。”(8) 而这船夫脱离危险后得以休憩的“喜幸”,最终是用来表现知州朱庆基“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的“恺悌君子”之心。而广为人们称道的苏轼《石钟山记》中作者乘小舟夜探绝壁的描写,更是为了增加作者关于石钟山命名结论的可信度与说服力。由此可见,宋四家记体文中的写景,或简或繁,大都与作者要阐明的那一段道理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化为文章主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乎此,描写和议论的表现手法就被结合在一起了。

抒情与记叙、议论结合是四家记体文的又一特点。由于作者主观感情的充分介入,记叙和议论的部分被情感所贯串,使文章韵味悠长,极富艺术感染力。如曾巩在《学舍记》里自述其“涉世而奔走”的劳苦与料理家事的艰难,就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叙述。在这里,作者多年郁积胸中的感情一泻而出。如写父亲客死异地,自己抱丧回乡:“天崩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激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叙事之余,自己的丧父之痛与孤独无助的心情也跃然纸上,足以打动读者的心灵。欧阳修的《李秀才东园亭记》也是一篇饱含作者情感的记体文。作者年少时居随州李家,东园即为其时嬉戏之地,十九年后故地重游,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孽者抱,昔之抱者木卉。草之茁者丛,荄之甲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这段话是如实记述眼前情况,但今昔对比之中,又渗透出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感怀。抒情与记叙水乳交融,収到了单独使用一种表现手法所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这样一来,作者紧接着的抒情就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欧文的抒情色彩,多为论者所称道,他的这篇记体文,堪称叙事抒情结合的典范之作。

宋四家记体文多议论,但议论的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最能打动人的,是溶入感情的议论。欧阳修的许多名篇,如《画舫斋记》、《岘山亭记》等,多具有这一特色,为人熟知。这里且举曾巩的一篇《抚州颜鲁公祠堂记》为例。曾文力赞颜真卿“再三忤于世,失其所而不自悔”的高尚人格,并认为与颜的就义相比,其敢于坚持正义,不怕得罪朝廷权贵的行为更加伟大:“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始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显然,在对颜真卿的表彰中,洋溢着作者自己强烈的正义感。这样的文字,简直就是对那些“畏怯观望”的无能官僚的当头棒喝。当然,宋四家的记体文中亦不乏将记叙、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佳构,如苏轼的《文与可筼筜谷画偃竹记》,集论画法、叙友情、怀故人于一文,欧阳修的《王彦章画像记》,被茅坤评为“以叙事行议论,其感慨处多情”(9) ,只是这些早已是宋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作,就不必在这里赘述了。

宋四家的记体文,融会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并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将它们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一过程中,每种表现手法自身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四家的记体文在艺术上呈现出不同于唐文的崭新风貌。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宋四家记体文的变体的产生,以及多种表现手法在记体文中的融合,都反映了宋人对文章主题的极高的期望和需求。在记体文中,作者不再满足于仅仅客观叙述、描绘所记事物的面貌和情状,而欲竭力寻求、着力表现一个关乎人事的,特别是涉及政治教化的重大意义,或是能够揭示出一种关乎万物兴亡成败的普遍律则。这种欲望在客观上促进了宋四家对记体文的艺术拓展。而记体文中用典和考证的介入也可以此来解释。用典和考证手法在记体文中的使用,是宋代散文的一个向为论者所忽略的特征。

宋诗好用典,世有定论,宋文用典,则鲜有论者涉及。宋四家就非常喜爱在记体文中使用典故,当然,这里所说的典故仅指事典。因为在文章里引用古人的话(即“语典”),实属平常,这与诗歌不同。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所举古事,只能算作一种事实论据,不能与文章的用典混为一谈。

记体文所记的内容有时极为平常,比如记工程的营建,除了“月日之久近,工费之多少,主佐之姓名”(10) 外,并无多少新鲜东西可记,也难以从中发掘出什么深刻的道理。宋四家不能满足这种状况,他们就借典故来阐发普通兴建背后的重大意义。欧阳修的《泗州先春亭记》就是一个典型。文章写张侯守泗州,先建堤以防淮河泛滥,又建通漕亭和先春亭供来往船夫与自己休息。作者由此联系到春秋时周的卿士单子过陈,“见其道秽而川泽不陂梁,客至不授馆,羁旅无所寓,遂知其必亡”,从反面说明了修建“城郭道路,旅舍寄寓”的政治意义,由此得出张侯“善为政”的结论。正是典故使作者所记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较为深远的主题绾合起来,让全文的立意骤然提升。王安石的《桂州新城记》则援引周文王和宣王派大臣南仲、仲山甫修城的典故,将兴建城池说成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功德无量的大事业。类似的还有曾巩的《瀛州兴造记》,写瀛州地震后的重建,这本来就对百姓有利,作者却偏要举出春秋时郑国子产和卫文公从事灾后重建的事迹,以强调瀛州的构建合于古制。这表明曾巩对文章高立意的要求已经强烈到了怎样的程度。苏轼的《喜雨亭记》说“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同样也表明了作者为自己以“喜雨”名亭寻求历史依据,从历史事实来显示这一行为的价值。由此可见,用典是宋四家为提高记体文立意而采取的重要艺术手段,在相当多的场合,作者只有通过典故,方能从寻常的事物中引申出一番不同凡响的大道理。

宋四家还善于根据记体文立意的需要,给典故以不同的解释。欧阳修的《岘山亭记》和苏轼的《密州通判厅题名记》都述及西晋羊祜登岘山,为自己的名字不能与山俱传而悲伤的典故,可是两人的解释就不尽相同。欧阳修的用意,是希望襄阳知府史中辉不要过分追求声名传世,所以对羊祜的行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苏轼应密州通判赵成伯之邀作文,对方又明确表达了“吾将讬子以不朽”的愿望,因此文章对羊祜的行为并未表示异议。只是作者感慨自己“顽鄙自放,而且老矣”,尚不足以留名后世,又哪儿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呢?实际上,苏轼是反用典故,来陶写阨塞,寄托幽微。有时,作者甚至还将不同的典故糅和在一起,以求得议论的新奇。如苏轼的《放鹤亭记》一文,就是靠如此用典来体现作者对“隐居之乐”的向往之情。在声明隐士玩鹤“有益而无损”后,苏轼议论说:

然卫懿公好鹤而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是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在这段话里,作者将君主好鹤而亡国,隐士好酒而全真的典故结合起来。“荒惑败乱”的危害“酒”大于“鹤”,君王喜好害之小者,就要招来亡国之祸,隐士呢,喜好害之大者,倒可以保全天性,垂名后世。循着这条思路下去,你说“南面之君”和“遁世之士”哪一个更快乐、更自由呢?不待作者点破,聪明的读者早该从关于“酒”、“鹤”的典故中悟出此文的真意了。

宋四家的记体文除用典之外,还常用考证手法。考证原是一种研究方法,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学术问题,用于散文创作似乎是匪夷所思。其实,由于记体文所记的事物种类繁多,作者要就事物发表议论,自然首先需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因此,在有些文章里,如要揭示题旨,或使论点有力,作者就不得不用考证手法。加之宋人读书多,好炫学,考证就成为他们逞腹笥之博的最好方式,也体现了其不泥旧说的怀疑精神。考证由此成了记体文的一种独特艺术手法。翻检四家文集,可以发现记体文中的考证种类丰富,考史实、考地理、考典制、考名物,应有尽有。欧阳修的《王彦章画像记》,从王的家传考证出正史的阙失,如德胜一战中的出奇制胜,以谗归京的实情以及以寡敌众的悲壮等等,这些考证皆证明了王彦章的“忠义之节”与英勇善战,从而使作者的表彰更为有力。又如欧阳修的《菱溪石记》、苏轼的《石钟山记》、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较小的一座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著名,难道不是因为那两个人吗?那两个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靠荆州,把它作为军事重地,而羊祜社预二人相继镇守在这里,最终削平东吴,完成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劳业绩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至于他们遗留下来的功劳事迹,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尤为深挚。大概是元凯凭他的武功,叔子凭他的仁德,二人的所为虽然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却很怀疑他们是在急切追求自己后世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代的士人都已湮没无闻了,因此他联想到自己而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料想到这座山是因为自己才出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深处。(他)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但不知道石碑也有磨灭的时候。(这传说)难道不说明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从而过分地无穷无尽地思考自己的功名了吗?恐怕是(他们)太看重自己,想得太深远长久了吧?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当年游历休息的地方。亭子之所以屡兴屡废,就是因为后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知府。第二年,依据亭子旧有的规模,加以扩大、更新;既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观的回廊,又扩展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当今,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阳人满意于他的行政措施,喜欢跟从着他游览,于是就根据史君的官衔名号,为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来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做法,于是他便嘱咐我写一篇亭记。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沿袭他的遗迹,那么史君的为人和志向(如何)就可以了解了。襄阳人爱戴史君而这样地安居乐业,那么史君的政绩(如何)也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阳人想要写下来的内容。(若说)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在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这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像《离骚》一样忧思愁苦诗文的人,游览观赏,自己来体会。至于这座山的亭子的屡兴屡废,有的本来已有记载,有的不必深究它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写了。

1 悠然亭记的文言文翻译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现在淀山公一天比一天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2 归有光的《悠然亭记》翻译

原文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1]。

表兄淀山公[2],自田野登朝[3],宦游二十馀年[4],归始僦居县城[5]。嘉靖三十年[6],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7]。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8],而烟云杳霭[9],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

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10]。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11]。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12],见天壤间物[13],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14]。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15],而为妒媢者所不容[16]。

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17],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8],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19]?公行天下,尝登泰山[20],览邹峄[21],历嵩、少间[22],涉两海[23],入闽、越之隩阻[24],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25]?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26]:“旧国旧都[27],望之畅然[28]。虽使丘陵、草木之缗[29],入之者十九[30],犹之畅然[31]。

况见见闻闻者也[32]?”予获侍斯亭[33],而僭为之记[34]。 翻译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

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定推崇淀山公。

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

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

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注释 [1]外家:指外祖父家。

吴淞江:又名苏州河,在今江苏省南部、上海市西部,流经昆山。千墩浦:归有光《前山丘翁寿序》:“吴郡太湖之别,为淀山湖,湖水溢出为千墩浦,入于吴淞江。

当浦入江之处,地名千墩;环浦而居者,无虑数千家。” [2]表兄淀山公:周大礼别号淀山,系因淀山湖之地而名。

归有光的母亲周桂与周大礼的父亲周书同一祖父。 [3]自田野登朝:指周大礼于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进士而入仕途。

[4]宦游:古人指外出做官。 [5]归:指罢官里居。

僦(jiù)居:租房。县城:指昆山县城。

[6]嘉靖三十年:即公元1551年。 [7]定卜:指定居。

马鞍山:在今江苏昆山境内,又名玉峰。其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山。

阳:山的南面称阳。娄水:即娄江。

归有光《见村楼记》:“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

阴:水的南面为阴。 [8]颓(tuí)然:坍塌的样子。

[9]杳霭:云雾飘渺的样子。 [10]靖节:即陶渊明(365—427),晋浔阳(今属江西)人,一名潜,字元亮。

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弃官归隐,以诗酒自娱。他诗风恬淡,状写山川田园之美,朴素自然。

有《陶渊明集》,世称靖节先生。《晋书》《宋书》皆有传。

悠然见南山: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1]雕绘:指刻意修饰文字。

[12]中无留滞:指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 [13]天壤间物:指天地间的万物。

[14]道:这里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

[15]声绩:指声名与功绩。 [16]妒媢:即妒忌。

[17]殆:大概。未能以忘于世:指没有被世人所忘怀。

[18]“山气”四句: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大意是说,归鸟群使人感受到真朴自然的意趣,忘了再加辨析。

李善注“欲辨。

3 《悠然亭记》(明)归有光的翻译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岘山亭记欧阳修岘山临汉上,望之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小题(1)然而它知名于荆州,难道不是因为那些人的原因吗? (2)难道不都是说明他们太珍爱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 (3)既在四周修建了壮观的回廊,又将后轩扩大,使它能与亭子相称。

解析: 小题(“胜势”在此是“美好景致”。) 小题(“而”均为连词,表递进。

A“以”分别为“因为”、“用”,B“因”分别为表原因、表结果,C“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小题(“风流”此指流传下来值得称道的事迹) 小题(“在此与吴激战”误) 小题无 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

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

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

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

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

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

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

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

(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5 悠然亭记的注释

[1]外家:指外祖父家。吴淞江:又名苏州河,在今江苏省南部、上海市西部,流经昆山。千墩浦:归有光《前山丘翁寿序》:“吴郡太湖之别,为淀山湖,湖水溢出为千墩浦,入于吴淞江。当浦入江之处,地名千墩;环浦而居者,无虑数千家。”

[2]表兄淀山公:周大礼别号淀山,系因淀山湖之地而名。归有光的母亲周桂与周大礼的父亲周书同一祖父。

[3]自田野登朝:指周大礼于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进士而入仕途。

[4]宦游:古人指外出做官。

[5]归:指罢官里居。僦(jiù)居:租房。县城:指昆山县城。

[6]嘉靖三十年:即公元1551年。

[7]定卜:指定居。马鞍山:在今江苏昆山境内,又名玉峰。其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山。阳:山的南面称阳。娄水:即娄江。归有光《见村楼记》:“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阴:水的南面为阴。

[8]颓(tuí)然:坍塌的样子。

[9]杳霭:云雾飘渺的样子。

[10]靖节:即陶渊明(365—427),晋浔阳(今属江西)人,一名潜,字元亮。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弃官归隐,以诗酒自娱。他诗风恬淡,状写山川田园之美,朴素自然。有《陶渊明集》,世称靖节先生。《晋书》《宋书》皆有传。悠然见南山: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1]雕绘:指刻意修饰文字。

[12]中无留滞:指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

[13]天壤间物:指天地间的万物。

[14]道:这里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

[15]声绩:指声名与功绩。

[16]妒媢:即妒忌。

[17]殆:大概。未能以忘于世:指没有被世人所忘怀。

[18]“山气”四句: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大意是说,归鸟群使人感受到真朴自然的意趣,忘了再加辨析。李善注“欲辨已忘言”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19]乌得:哪里能够。

[20]泰山:我国五岳中的东岳,主峰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山上名胜古迹众多。

[21]邹峄:即峄山,又名邹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秦始皇曾登此山刻石记功。

[22]嵩:即嵩山,五岳中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以北。少:指少室山,为嵩山三高峰之一。《名山记》:“嵩山中为峻极峰,东曰太室,西曰少室。”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有著名的少林寺。

[23]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周大礼曾受“广南之命”,见归有光《封中宪大夫兴化知府周公行状》一文。

[24]闽、越:指今福建与浙江一带。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

[25]兹山:指马鞍山。何啻(chì):何异于。礨(lěi)石:大石。

[26]庄子:即庄周(前369—前286),战国宋蒙人,曾为漆园吏,著《庄子》十馀万言,主张清静无为。《史记》有传。以下引文见《庄子·则阳》。

[27]旧国旧都:指故乡。

[28]畅然:欢快的样子。成玄英疏云:“少失本邦,流离他邑,归望桑梓,畅然欢喜。”

[29]草木之缗(mín):草木丛生,芒昧不分之意。

[30]入之者十九:指进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见十识九。

[31]犹之畅然:意谓出于外而可望见者止十之一,却仍然欢快喜悦。

[32]见见闻闻:看到曾经看过的,听到曾经听过的。指接触到熟悉的事物。

[33]获侍斯亭: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此乃谦词。

[34]僭(jiàn):谦词。指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这里代指周大礼写作此文。

6 悠然亭记的注释

[1]外家:指外祖父家。

吴淞江:又名苏州河,在今江苏省南部、上海市西部,流经昆山。千墩浦:归有光《前山丘翁寿序》:“吴郡太湖之别,为淀山湖,湖水溢出为千墩浦,入于吴淞江。

当浦入江之处,地名千墩;环浦而居者,无虑数千家。”[2]表兄淀山公:周大礼别号淀山,系因淀山湖之地而名。

归有光的母亲周桂与周大礼的父亲周书同一祖父。[3]自田野登朝:指周大礼于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进士而入仕途。

[4]宦游:古人指外出做官。[5]归:指罢官里居。

僦(jiù)居:租房。县城:指昆山县城。

[6]嘉靖三十年:即公元1551年。[7]定卜:指定居。

马鞍山:在今江苏昆山境内,又名玉峰。其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山。

阳:山的南面称阳。娄水:即娄江。

归有光《见村楼记》:“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

阴:水的南面为阴。[8]颓(tuí)然:坍塌的样子。

[9]杳霭:云雾飘渺的样子。[10]靖节:即陶渊明(365—427),晋浔阳(今属江西)人,一名潜,字元亮。

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弃官归隐,以诗酒自娱。他诗风恬淡,状写山川田园之美,朴素自然。

有《陶渊明集》,世称靖节先生。《晋书》《宋书》皆有传。

悠然见南山: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1]雕绘:指刻意修饰文字。

[12]中无留滞:指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13]天壤间物:指天地间的万物。

[14]道:这里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

[15]声绩:指声名与功绩。[16]妒媢:即妒忌。

[17]殆:大概。未能以忘于世:指没有被世人所忘怀。

[18]“山气”四句: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大意是说,归鸟群使人感受到真朴自然的意趣,忘了再加辨析。

李善注“欲辨已忘言”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19]乌得:哪里能够。

[20]泰山:我国五岳中的东岳,主峰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山上名胜古迹众多。[21]邹峄:即峄山,又名邹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秦始皇曾登此山刻石记功。[22]嵩:即嵩山,五岳中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以北。

少:指少室山,为嵩山三高峰之一。《名山记》:“嵩山中为峻极峰,东曰太室,西曰少室。”

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有著名的少林寺。[23]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

周大礼曾受“广南之命”,见归有光《封中宪大夫兴化知府周公行状》一文。[24]闽、越:指今福建与浙江一带。

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25]兹山:指马鞍山。

何啻(chì):何异于。礨(lěi)石:大石。

[26]庄子:即庄周(前369—前286),战国宋蒙人,曾为漆园吏,著《庄子》十馀万言,主张清静无为。《史记》有传。

以下引文见《庄子·则阳》。[27]旧国旧都:指故乡。

[28]畅然:欢快的样子。成玄英疏云:“少失本邦,流离他邑,归望桑梓,畅然欢喜。”

[29]草木之缗(mín):草木丛生,芒昧不分之意。[30]入之者十九:指进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见十识九。

[31]犹之畅然:意谓出于外而可望见者止十之一,却仍然欢快喜悦。[32]见见闻闻:看到曾经看过的,听到曾经听过的。

指接触到熟悉的事物。[33]获侍斯亭: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

此乃谦词。[34]僭(jiàn):谦词。

指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这里代指周大礼写作此文。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吴之州郡”作“皆望风归命”的主语,所以在“上流”后断开,排除B、D,“望风”和“归命”同时作“吴之州郡”的谓语,所以排除C,所以选A项此句译为:在这时沅水湘水以南,直至交州、广州,东吴的州郡都望风归顺,捧着印绶送上,杜预依凭符节宣称皇帝旨意安抚他们还凭借军队的威势,把将士和屯戍人家迁徙到江北以充实江北,南郡旧地各自为他们选举官吏(以便治理),荆州一代秩序井然,归赴杜预的东吴人士如回家一般(2)D项,这里的“传”是古代注释、阐述经文的著作,而非传记(3)C项,“所有的将帅对他都是谦恭而有礼貌”错,应该是杜预对所以的将帅谦恭而有礼貌原文依据:预身不跨马,射 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礼(4)①“既”,以后;“缮”,修缮;“精锐”,精锐部队;“简”,使轻装前进;译为:杜预到任以后,修缮铠甲、兵器、展示威武之势,(之后)就使精锐部队轻装前进,偷袭东吴西陵督张政,大败他②“或”,有人;“碎”,细琐;“期”,目的;“庶几”,或许译为:有人讥讽他心思太细琐,杜预说:“夏禹后稷的功勋,目的在于救济世人,也许可以吧”答案:(1)A(2)D(3)C(4)①杜预到任以后,修缮铠甲、兵器、展示威武之势,(之后)就使精锐部队轻装前进,偷袭东吴西陵督张政,大败他②有人讥讽他心思太细琐,杜预说:“夏禹后稷的功勋,目的在于救济世人,也许可以吧”参考译为: 杜预字文凯,是京兆杜陵人 当时文帝暗中有剿灭孙吴的计划,可是朝廷讨论大多不合文帝意图,只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文帝意见相合羊祜得病后,推举杜预代替自己的职位,于是杜预凭自己的官职代理行使平东将军职权,掌管征南军司杜预到任以后,修缮铠甲、兵器、展示威武之势,(之后)就使精锐部队轻装前进,偷袭东吴西陵督张政,大败他杜预处理完相关事务后,就上书请示讨伐东吴的日期皇帝使人通知说等待来年才打算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杜预又上表陈述计策杜预几个月中再上表说:“大凡做事应当以利害相权衡,如今讨伐东吴有十分之八九的利益,也就有十分之一二的不利因素罢了自秋以来,讨贼的计划已经颇有暴露如果现在中止,孙皓因害怕而产生新的对策,或许迁都到武昌,再加强修缮江南各城,使那些居民远离,城不能攻克,原野(因没有居民)而没有什么可抢掠的,在夏口积结那么多大船,那么明年攻打东吴的计策可能不能奏效”皇帝于是同意了他的计划 杜预在太康元年正月,在江陵部署军队,派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部属循江向西上溯,授给他们符节印信,十日之间,多次攻克城邑,每次都是按杜预的策略行事杜预又派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领八百奇兵,泛舟夜渡,袭击乐乡,广泛地树立旗帜,在巴山上点起火,在要害之地出没,来震慑敌军心理东吴都督孙歆十分恐惧东吴的男女老少万余口都投降了,(周)旨等发伏兵,尾随孙歆军队入城,孙歆没有察觉,周旨等人径直来到孙歆帐下,俘虏了孙歆后回到本部在这时进逼江陵荡平上游,在这时沅水湘水以南,直至交州、广州,东吴的州郡都望风归顺,捧着印绶送上,杜预依凭符节宣称皇帝旨意安抚他们还凭借军队的威势,把将士和屯戍人家迁徙到江北以充实江北,南郡旧地各自为他们选举官吏(以便治理),荆州一代秩序井然,归赴杜预的东吴人士如回家一般孙皓平定之后,整顿军队凯歌而入,凭着功劳升爵位为当阳县侯 杜预对公事,知道的没有不做的大凡有兴建营造之事,一定考察制度的来龙去脉,很少有不成的事有人讥讽他心思太细琐,杜预说:“夏禹后稷的功勋,目的在于救济世人,也许可以吧” 杜预不骑马,也不会射箭,可是每当委任大事,就处在将帅的行列里(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待人接物,谦恭又有礼貌,对别人的询问没有隐瞒,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事情判断敏锐又在言论方面很慎重建立武功之后,闲居无事,就沉溺于经籍,编著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2 古文《杜预》翻译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他爷爷杜畿,曹魏时官至尚书仆射他爸爸杜恕,官至幽州刺史杜预学识渊博,了解很多方面的知识,懂得历代兴亡的道理,他常说:"在功德方面我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立功立言这样的事我还是能做一些的" 他小的时候,他的爸爸不愿意为宣帝司马懿效力,最后到死也没受到重用,所以杜预也一直没能做官后来文皇帝司马炎当皇帝后,杜预娶了皇帝的妹妹高陆公主,于是便被任命为尚书郎,并且继承了爷爷丰乐亭侯的爵位他参加工作四年以后,调到了相府当参军钟会伐蜀的时候,杜预被任命为镇西长史。后来钟会谋反,他的同事大多遇害,只有杜预通过自己的智慧避免了灾祸回去之后朝廷给他增邑千一百五十户。

与车骑将军贾充等定律令,既成,预为之注解,乃奏之曰:“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易见则人知所避,难犯则几于刑厝。刑之本在于简直,故必审名分。审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书,铭之钟鼎,铸之金石,所以远塞异端,使无*巧也。今所注皆纲罗法意,格之以名分。使用之者执名例以审趣舍,伸绳墨之直,去析薪之理也。”诏班于天下。

3 文言文 势如破竹翻译带原文开头为杜预问江陵

uanwen:①杜预:“百年之寇:杜预问江陵①。

宜俟来冬,数节之后,最好等到冬季来临,这就好比破竹,西晋杜陵人,王浑从横江出兵,或曰:“从前,王浑出横江,径造建业④,更为大举。③指授,攻吴镇戍,所向皆克。

杜预与众军会议,我军兵威已振,未可尽克:“百年的寇贼。晋武帝时为镇南大将军,终于灭吴,以并强齐,军队难以长时间驻扎。

方春水生,攻无不克,难于久驻。”预日,破开数节之后,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消灭。

江陵:“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今兵威已振:今南京市。

译文、王墙等分道出兵,譬如破竹:字元凯,皆迎刃而解。”于是,无复著④手处也。

目前。”遂指授③群帅方略,指点传授众将领计策谋略,有雨水。

注释,公元280年,同“着”,再大举发兵,与王浑,统一全国,今湖北江陵县。②著:布置,乐毅凭藉济西一伏而一举吞并了强大的齐国。”

杜预说。 ④建业,三国时为吴国首都: 杜预向江陵进发,攻打吴的兵镇及边防营垒,就都迎刃而解了,不会再有吃力的地方了,有人说。

杜预与众将领议事,现在正是春季,部队一直到了建业。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岘山亭记欧阳修岘山临汉上,望之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小题(1)然而它知名于荆州,难道不是因为那些人的原因吗? (2)难道不都是说明他们太珍爱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 (3)既在四周修建了壮观的回廊,又将后轩扩大,使它能与亭子相称。

解析: 小题(“胜势”在此是“美好景致”。) 小题(“而”均为连词,表递进。

A“以”分别为“因为”、“用”,B“因”分别为表原因、表结果,C“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小题(“风流”此指流传下来值得称道的事迹) 小题(“在此与吴激战”误) 小题无 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

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

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

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

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

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

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

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

(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5 文言文 势如破竹翻译带原文开头为杜预问江陵

yuanwen:杜预问江陵①,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所向皆克。

杜预与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方春水生,难于久驻。

宜俟来冬,更为大举。”预日:“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④手处也。”遂指授③群帅方略,径造建业④。

注释:①杜预:字元凯,西晋杜陵人。晋武帝时为镇南大将军,公元280年,与王浑、王墙等分道出兵,终于灭吴,统一全国。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著,同“着”。

③指授:布置。 ④建业:今南京市,三国时为吴国首都。

译文:杜预向江陵进发,王浑从横江出兵,攻打吴的兵镇及边防营垒,攻无不克。杜预与众将领议事,有人说:“百年的寇贼,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消灭,现在正是春季,有雨水,军队难以长时间驻扎,最好等到冬季来临,再大举发兵。”

杜预说:“从前,乐毅凭藉济西一伏而一举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目前,我军兵威已振,这就好比破竹,破开数节之后,就都迎刃而解了,不会再有吃力的地方了。”

于是,指点传授众将领计策谋略,部队一直到了建业。

6 阅读文言文《势如破竹》完成下列题 解

原文及译注可供参考完成题目并附参考答案于最后:

原文:杜预问江陵①,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所向皆克。杜预与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方春水生,难于久驻。宜俟来冬,更为大举。”预日:“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④手处也。”遂指授③群帅方略,径造建业④。

注释:①杜预:字元凯,西晋杜陵人。晋武帝时为镇南大将军,公元280年,与王浑、王墙等分道出兵,终于灭吴,统一全国。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著,同“着”。③指授:布置。 ④建业:今南京市,三国时为吴国首都。

译文:

杜预向江陵进发,王浑从横江出兵,攻打吴的兵镇及边防营垒,攻无不克。杜预与众将领议事,有人说:“百年的寇贼,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消灭,现在正是春季,有雨水,军队难以长时间驻扎,最好等到冬季来临,再大举发兵。”杜预说:“从前,乐毅凭藉济西一伏而一举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目前,我军兵威已振,这就好比破竹,破开数节之后,就都迎刃而解了,不会再有吃力的地方了。”于是,指点传授众将领计策谋略,部队一直到了建业。

文言文答案:

1、解释括号里的字的意义。

所向皆克(克)—— 昔乐毅借济西一战(借)——

譬如破竹(譬)—— 径造建业(造)——

2翻译

百年之寇,未可尽克。方春水生,难于久驻。宜俟来冬,更为大举。

——————————————————————————————

答案:

1克,攻克。借,凭借。譬,比喻,比方。造,原意拜访,这里是攻打之意。

2横行很长时间的寇贼,不能够一下就消灭,如今春天来了水涨起来了,(军队)长久难于驻扎,最好是等到冬天来了,再作大的进攻。

7 求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杜预字元凯,是京兆杜陵人当时文帝暗中有剿灭孙吴的计划,可是朝廷议论大多不合文帝意图,只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文帝意见相合羊祜得病后,推举杜预代替自己的职位,于是杜预凭自己的官职代理行使平东将军职权,掌管征南军司杜预到任以后,修缮铠甲,兵器,展示威武之势,(之后)就使精锐部队轻装前进,偷袭东吴西陵督张政,大败他杜预处理完相关事务后,就上书请书讨伐东吴的日期皇帝使人通知说等待来年才打算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杜预又上表陈述计策杜预几个月中再上表说:"大凡做事应当以利害相权衡,如今讨伐东吴有十分之八九的利益,也就有十分之一二的不利因素罢了自秋以来,讨贼的计划已经颇有暴露如果现在中止,孙皓因害怕而产生新的对策,或许迁都到武昌,再加强修缮江南各城,使那些居民远离,城不能攻克,原野(因没有居民)而没有什么可抢掠的,在夏口积结那么多大船,那么明年攻打东吴的计策可能不能奏效"皇帝于是同意了他的计划杜预在太康元年正月,在江陵部署军队,派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部属循江向西上溯,授给他们符节印信,十日之间,多次攻克城邑,每次都是按杜预的策略行事,杜预又派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领八百奇兵,泛舟夜渡,袭击乐乡,广泛地树立旗帜,在巴山上点起火,在要害之地出没,来震慑敌军心理东吴都督孙歆十分恐惧东吴的男女老少万余口都投降了,(周)旨等发伏兵,尾随孙歆军队入城,孙歆没有察觉,周旨等人径直来到孙歆帐下,俘虏了孙歆后回到本部在这时进逼江陵,荡平上游,在这时沅水湘水以南,直至交州,广州,东吴的州郡都望风归顺,捧着印绶送上,杜预依凭符节宣称皇帝旨意安抚他们,还凭借军队的威势,把将士和屯戍人家迁徙到江北以充实江北,南郡旧地各自为他们选举官吏(以便治理)荆州一代秩序井然,归赴杜预的东吴人士如回家一般孙皓平定之后,整顿军队凯歌而入,凭着功劳升爵位为当阳县侯杜预对公事,知道的没有不做的大凡有法建营造之事,一定考察制度的来龙去脉,很少有不成的事有人讥讽他心思太细琐,杜预说:"夏禹后稷的功勋,目的在于救济世人,也许可以吧"杜预不骑马,也不会射箭,可是每当委任大事,就处在将帅的行列里(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待人接物,谦恭又有礼貌,对别人的询问没有隐瞒,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事情判断敏锐又在言论方面很慎重建立武功之后,闲居无事,就沉溺于经籍,编著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常说自己对《左传》很是喜欢。

然后有参照考证了许多名师的简介编排了一本书,叫做《释例》。又创作了《盟会图》、《春秋长历》,学问自成一家。

六十三岁的时候去世了,留下遗言说要将自己葬在洛阳的城东首阳的南面,说:“东面是二陵,南面是伊洛,背面是夷叔,可以开阔地远望,是我愿意被安葬的地方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2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