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诗论》之《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重读《诗论》之《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第1张

我想用朱光潜先生在本章中的一句话作为开头:“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也就是有声的思想”。

在本书中,先生多用比较的手法从不同角度阐述诗歌的特点,比如中西诗歌,诗与歌舞,情与境,内在与外显等。这深谙道家老子的思想精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秉持着朴素辩证的方法去理解诗歌,没有孤立地死究,而是通过比较,发现特点,探寻联系,让诗歌研究更加丰盈。

其中思想情感与语言的比较是不可避免的。诗歌中,一字一词皆由情思而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诗人在创作诗歌中工于炼字,为独特的情思求索最贴切的文字,杜甫作律诗,仔细玩味,但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我们欣赏诗歌最直接的凭借也是语言,文字暗示的意趣不通,遑论诗歌情趣了。

或许受到平日赏析诗歌的影响,人们都会对语言和思想情感有这样的理解:语言是情思的外在,情思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形式,情思是实质。故延伸理解为,有情思才有语言,用先后来判断二者的联系。

朱光潜先生用生活实际为我们揭开迷雾,旧时私塾学童背书,常左右摇摆走动,如果猛然停止,就无法再背诵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我检查学生背诵诗文时也曾多次遇见,先生继续解释:“思想不仅用脑,全体各器官都在动作。本来有机体的特征是部分与全体密切相关,部分动作,全体即必受影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细细想来,的确有趣,也的确有理。为了充分阐述,先生还从生理角度来分析,“本能倾向受感动时,神经的流传播于各器官,引起各种生理变化和心理反响,于是有情感。传播于颜面者为哭为笑,为皱眉、红脸等,传播于各肢体者为震颤、舞蹈、兴奋、颓唐等,传播于喉舌唇齿者为语言。……语言和哭笑震颤舞蹈等生理变化都是平行一贯的。语言也只是情感发动时许多生理变化的一种。”由此得来,情思与语言是先后关系的观点,就无法立足了。但是,情动于衷,言表于外,情思与语言的内外关系还是存在的。正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追溯诗歌的起源,语言并不是诗歌的唯一形式,最初的形式恰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当时相随的语言是没有独立完整的意思,或者只是几声咏叹高啸而已,直到后来,诗与音乐舞蹈分离,才慢慢产生具有意蕴丰富的语言表达。

既然如此,在诗歌中,语言和文字是不能完全等同的。诗歌在口耳相传中生长,直至朝廷采诗官奉命到民间采风才将其付诸笔端,形成文字。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文字下乡”的事情,用识文断字来断定乡民们是愚人,这很不公平。一是识文断字不能代表全部文化,二是乡民生活在彼此熟悉的环境中,情感表达和信息交流可以使用面对面(口耳相传)这种更加便利直接的方法,何必舍近求远呢?同样,诗歌中的文字不能完全代表语言,它只是记载诗歌。文字记载是诗歌的终结,不是延伸!会背诵诗歌,并不代表你懂得诗歌。

炼字实际上是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是品味情思。

文字就是书写人的魂魄,它可以流露一个人的内心。看文字可以看人。心性的如何文字可以很干脆表达出来,不一定是要有爱的文字才不乏味,有情感的文字一样很精彩,这包括:伤心、开心、友情、爱情、痛苦、苦涩等

对《人际沟通=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一文的质疑

发表在《南京心理咨询网》上的上述题目文章称: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曾给出一个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

又称:

如果我们把声音和肢体语言都作为非语言交往的符号,那末人际交往和销售过程中信息沟通就只有7%是由言语进行的。

类似观点在心理学爱好者中间流传,但是,这个观点合理吗?

让我们看看几个典型的信息表达和人际沟通场景:

1、 外交场合

如果只需要7%的言语,其他依靠非语言符号或者肢体语言,翻译就不必要了,两国外交家只需在那儿扭动肢体就可以外交了。

2、 教室里

难以想象如何利用7%的言语教授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等任何一门学问。

3、 谈判桌上

在各方阅读全部合同文本和标的物说明文件后,大家就利用语音语调和肢体动作加上表情来“沟通”,而不需要就前述文件逐条运用言语交换意见。

4、 上门推销

《人际沟通=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一文以上门推销举例。但是,哪一个推销员的表情、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不是配合着“使用语言对产品的介绍展开”的呢。很难想象这位推销者寡言少语却表情丰富、语音语调优美、肢体动作频繁就可以推销成功。

5、 恋爱

少男少女躲在公园一偶卿卿我我时,似乎符合艾伯特梅拉比的公式,但是,当他们向对方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家庭和其他成员时,当他们讨论未来的憧憬和结合时,当他们构想未来的小家庭时,上述公式显然又不够用了。

6、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

抽出家庭故事中的片断,似乎符合艾伯特梅拉比的公式,但是,在数十年的家庭生活中,7%的言语够用吗?

结论:

艾伯特梅拉比公式显然低估了语言的功用。

意大利诗人、《神曲》作者、伟大的学者但丁说:“人的生活就是运用理性”“去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为人,而是只有感觉的东西,即畜牲而已”。

所谓人类的理性,正是由语言来支撑的。艾伯特梅拉比公式似乎更适合尚没有发展出丰富而复杂的语言的其他动物,猫、狗、牛、马、狮子、老虎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