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第1张

我读完《百年孤独》,掩卷冥思时,浑身涌起一股颤栗感,它并不是我所喜欢看的小说类型,故事中的情节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发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现实生活中,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恐惧不已。

孤独是困扰马孔多百年以来的伤疤,没有人留意这块伤疤,但它却经常破疤流血,伤害着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被伤害着的人们却毫无自觉,无论是不满于贫穷落后的生活、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的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还是与侄子**的阿玛兰塔、又或者是性格孤僻的奥雷良诺等等,百年孤独读后感。这本书把我引入了最不可思议的荒诞和最难以接受的现实生活之中与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共同生活百年,不仅让我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不容于世俗、最令人震惊的情感。在阅读时,常常能找着我所不能接受的内容、情节,但同时我也不得不叹服马尔克斯惊人的想象力,《百年孤独》确是一部很具有内在意义的小说。

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的让我觉得压抑,并不是因为家族氛围有多么森严,而是这个家族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这百年的蹉跎岁月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归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不断重复圆周轨迹,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马尔克斯用短短几十页勾勒出一个家族的兴衰,这与中国的《红楼梦》迥然不同,我们要用多少章节才能铺垫一幕黛玉葬花。这个家族中的人总是不断重复着名字:阿卡迪奥、奥雷良诺、阿玛兰塔……就像他们不断重复在他们身上的轮回宿命。**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是一种禁忌,而小说中不止一次描写了这种关系:因恋爱受挫的阿玛兰塔与自己的侄子恋爱、第三代阿卡迪奥疯狂地爱恋母亲以至差点铸成大错、第六代奥雷良诺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发生了关系生下了孩子……这都是因为孤独所犯下的罪行。死亡、**各种各样的阴霾缠绕着他们,让他们痛苦不堪地离开这个世界。

孤独,冷漠,已经是这个家族的人的共性,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正是这种孤独才让他们走上悲剧之路。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生活态度,就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的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拉丁美洲史。作品通过马贡多镇和布恩地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象征性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社会的历史变迁:脱离殖民统治,却摆脱不了它的影响;接着是党派倾轧和内战,军事独裁统治;后又党派勾结,政权腐败,最后落入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魔掌,而政府却成为他们的帮凶,广大人民争取真正独立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当门多萨问及马尔克斯:“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时,作家回答的很干脆:“是的,我是这么看的”。作家正是通过百年间马贡多的历史演变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枯,让读者去思索造成拉美地区人民悲剧的原因,并寻求摆脱历史厄运的途径。

  马尔克斯的悲剧意识源于对拉美国家和民族的不幸历史和黑暗现实的悉心了解,也源于对拉美人民的满腔挚爱。《百年孤独》是一部描写孤独,与孤独抗争的心灵史,而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这种想摆脱孤独,最终却陷入孤独的悲剧命运,是拉美人民的真实写照。

  小说塑造的布恩地亚家族中成员都有一个共性:“孤独”。作者着力塑造这种存在于家庭成员的孤独,便是为了说明,孤独是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悲剧的原因。老布恩地亚晚年是绑在栗树下孤独地死去的;乌苏娜活了一百多岁,一生中都在为家人忙碌,但到了老年却很孤独,子孙没有人关心她;奥雷连诺上校二十年戎马生涯,战争使他越来越孤独,到后面甚至不让别人靠近他,保持3米的距离,战争结束后他才知道安度晚年的秘密是与孤独签订一份体面的合约……

  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时说到:“我们历史上遭受过的无休无止的暴力和悲剧是延续数百年的不公正和难以计数的痛苦的结果,而不是在离我们的家园三千里外策划的一种阴谋。”这是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数百年间被排斥在世界文明之外的一种控诉,也是拉丁美洲孤独的外部原因。“尽管航海的成就大大缩短了我们美洲和欧洲的距离,但似乎扩大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马尔克斯这样说道。吉卜赛人带来了磁铁和望远镜,而老布恩地亚却幻想吸出金子和利用望远镜发明作战武器,把冰块说成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并幻想用冰块盖房子;而当火车开进马贡多时,马贡多人却认为这是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安了轮子的厨房,后面拖着一个城镇”,**被认为是欺骗人的东西,马贡多人为了发泄被骗的愤怒把**院的座椅砸的稀烂;电话机是原始的留声机……马贡多人的愚昧在这些先进的科学文明中暴露无遗,西方文明已经进步到这种地步了,马贡多人却连接受都是惊奇的,拉丁美洲和西方的差距被马尔克斯生动地叙述出来,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而这种封闭和落后更加刺激了西方殖民者和帝国主义的掠夺,这些外来因素给马贡多带来了虚假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弥补的灾难,尤其是香蕉公司进驻马贡多,虽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却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陋习、病毒,马贡多沉浸在醉生梦死中,变得更加麻木。而当香蕉公司撤离马贡多后,大批殖民者逃离马贡多,一夜之间这繁华的大都市变成了一座废墟,马贡多人却无法从繁华中走出来,一蹶不振,马贡多又变得落后封闭了。这种种是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被掠夺命运的控诉,正是殖民者的伤害,使这个民族陷入孤独中。

  但深析拉美民族自身,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民族的一些弊端,这是拉美民族孤独的内在原因,也是导致拉美民族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深植在这个民族内部的愚昧和不团结。马贡多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封闭而孤独,更因为性格和命运而孤独,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的孤独,其实象征的是渗透在拉美民族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使拉美人民不图变革,离群索居、容忍社会上的愚昧和落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使社会没有凝聚力。马尔克斯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孤独感时说到:“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感源于他们不懂爱情。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而且还意味深长的说道:“孤独的反义词就是团结。”那么孤独就是不团结了。小说中梅尔加德斯在到布恩地亚家族几个月后很快的衰老了,谁也不需要他,因为跟他接触越来越难,老布恩地亚便逐渐让他一个人生活了,拉美人民便是在这种接触越来越难却不尝试去沟通中疏离的。雷贝卡是个敢作敢为敢追求的女性,她的第一次爱情因为阿马兰塔的破坏要无法圆满,又陷入童年吃泥土来发泄孤独中,直到遇到第二代霍・阿卡蒂奥,才从这种孤独中解脱出来,可在丈夫死后,她就钉死了家中所有的门窗,斩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此后半个世纪没有跨出家门半步,当人们试图把她从厚厚实实的蜘蛛网、野草丛、蜥蜴堆中拯救出来时,她却用猎枪拒绝人们的帮助,至死固守孤独;第四代俏姑娘雷麦黛丝被认为是家族中最圣洁最美丽的天使,但她却是这个家族中最不在意别人的人,她生活懒散,不能自理,又随心所欲对一切都不敢兴趣。她的美貌引起许多男人疯狂甚至死亡,马贡多居民和外国人甚至认为她身上散发的不是爱情的气息而是死亡的气息,但其实想得到她而不受伤害只需要真正的爱情即可,可是即使随风而去她也没遇到,她也染上了“孤独绝症”,只能每天持续几个小时冲澡打发时间,消化食物,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中;奥雷连诺第二的妻子菲兰达亲手把自己的女儿梅梅送进修女院,葬送了她的青春,把外孙奥雷连诺・布恩地亚锁在家里,不让他接触社会,而对丈夫住在情妇家并不真的关心,只要求他死在她的身边,所以在她晚年谁也不在意她,她死了,儿子霍・阿卡蒂奥没有露出任何激动情绪,就像死了一个陌生人一样,事实上对霍・阿卡蒂奥来说母亲的死就是一个“陌生人”的死。在这个家族终于有一对真正因为爱情而结合的情侣时,却是**的关系,这种爱在他们的儿子――带猪尾巴的婴儿降生时终于导致了这个家族的灭亡,可是这两个**的情侣间并不知道他们是姑侄关系,没有人对他们说过,这便是这个家族缺少交流的结果。其次马贡多人的偏执愚昧也是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乌苏娜与老布恩地亚时表兄妹的关系,连个家族几百年间都是杂配的,近亲结婚在生物学上时禁止的,这样生出的孩子很有可能畸形,就是乌苏娜所说的生下带猪尾巴的孩子,但这两个却因为一种共同的良心谴责结合在一起,这是这个家族悲剧的开始。马贡多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一批批外来者曾源源涌入,是这个昔日的僻静的村落变成了繁华的都市,然而马贡多人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多大改变,唯一不同的是告别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纵身投入到赚钱的洪流中,且一发不可收拾,没有人去注意和关心儿童们的成长和教育,没有人考虑如何提高民族素质和修养,没有人去学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造福马贡多,更没有人去过问马贡多的前途和命运,终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醉生梦死。因此历史在不断循环,马贡多仍然停滞不前,所以乌苏娜在她生活的百年岁月中有几次忍不住惊呼时光好像在打圈子。马尔克斯更是通过阿玛兰塔・乌苏娜的死来揭露这种愚昧对生命的掠夺,及其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悲剧。阿马兰塔・乌苏娜生产时助产婆率领几个由于饥饿而出来干活的小女孩,把她抬到餐桌上,然后叉开双腿,骑在她的肚子上,不断用野蛮的动作折磨产妇,直到婴儿出生。而当阿马兰塔・乌苏娜由于生产而大出血时,“助产婆在产妇的出血口上撒了一些蜘蛛网和灰末,但这就像用手指按住喷泉口一样毫无用处。”阿马兰塔・乌苏娜死在了这种生产下,要不是助产婆的愚昧这种事情本可能不会发生的,马尔克斯说这本书描写的就是拉美的现实,那我们不禁要思考,到底有多少孕妇是死在这种助产上的?这就是拉美人民的现实。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布恩地亚家族与马贡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一种人们缺乏正常、和谐的在一起生活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人们缺乏交流,犹如亲人间隔着一堵无形的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疏离,最终使人绝望,亲人之间如同陌生人一样没有信任和了解,没有共同的思想和相通感情。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可避免的抵触学习,固步自封,变得越来越愚昧落后,外界却利用这种愚昧对他们进行疯狂的掠夺,被隔绝的命运困扰着他们,这就是拉丁美洲国家和民族的孤独状态,也是造成拉丁美洲百年悲剧的最终原因。

在1492年之前的拉丁美洲,这里曾经的一切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生活光明美好。但在1492年后,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人的支持下,率领船队来到了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揭开了近代史上南美大路长达三百年的殖民地命运的序幕。殖民者在这里建起了教堂、竖起了十字架,将所有与天主教不符合的典籍文书通通毁掉,拉美文化付之一炬,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这些给南美大陆的土著文化带来了空前的噩运。不仅如此,还将欧洲文明、政治体经济迷失和生活方式注入这块新大陆。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是拉美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复杂的交融状态,大量的种族奴隶被贩运到拉美的非洲黑人构成了拉美社会的主要社会成分。拉美成了文化大杂炉——西方文化、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非洲黑人文化、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和犹太文化等东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

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百年孤独》折射出这些社会文化背景,即残酷的社会现实。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经济入侵、独裁者频繁的军事政变,将这片古老的大陆投掷到动荡的水深火热之中。历史传说与文明故事相互碰撞,不断的创造出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奇迹。《百年孤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构筑了小说的孤独之墙,使人民绝望,感到迷惘困惑与孤独。

马尔克斯是在成群的妇女中长大的,这些妇女都是说故事的能手,富于非凡的记忆和想象力,也相信预言和迷信。此外,他自幼富于幻想,爱好文学,童年的记忆对他的文学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外祖母给他讲的家族史、传说和阿拉卡塔卡的神奇故事。马尔克斯跟他的外祖父马尔克斯上校关系非常亲密,因为外祖父参加过自由党与保守党之间的内战,因此外祖父大量的战争故事都融入了他的小说中。这些故事交织着阿拉卡塔卡地区美国香蕉公司兴衰的回忆,以及外祖父母的家庭旧事。

谈到孤独的成因时,著作家帕斯说“:孤独,即所谓感知之孤单,对世界漠然以及同自我之离异。” 孤独的感觉既可能来自个体与世界的隔阂,也可能来自个体自我的离异。活在世间的每一个人,在生命里的许多时刻都应该会感到孤独,因为心灵或被社会或他人封闭起来,或者自我囚禁起来。根据对孤独的一般解释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或者社会的交际中主动切断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联系,或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收到外界排斥而形成的一种心灵自我封闭状态。孤独既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更是现代人所无法回避的情感经验。

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因处在封闭愚昧和外来文明的撞击造成的精神断裂中而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拒绝人于千里之外、排斥事物的接触,对他人视若无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喜欢把自己埋葬在自己的心中,彼此之间不了解、不信任,没有共鸣,彼此冷漠、绝望,在心灵深处筑起一道无形的强,生怕别人惊扰更不与他人分享。同时也没有精诚协作的精神和团结集体的力量意识。这孤独的形成和延续使这个家族百年保持着愚昧、落后、保守,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败、民族的消亡。爱的缺失是这个家族的共同特征,也成为了这个家族团结集体力量的无意识。

小说中人物孤独产生的因素

1、文明与经济的侵略

首先是神秘的吉普赛人墨尔基阿德斯给马孔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发明”(磁铁、望远镜),开始打破了马孔多的文明安静的生活。接着是欧洲文明的侵入,火车开进马孔多,带来了电灯、**、留声机、电话。他们修通铁路后,外国人大量的涌入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侵略。美国的联合果品公司把马孔多变成一个偌大的香蕉园,对农业工人进行无情 惨酷的剥削。一系列迅速的变动与侵略,马孔多没能来得及消化而失去了控制。外国经济的入侵给马孔多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后,变迅速衰竭走向了没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没人能记得,只有阿卡迪奥第

二。混乱和灾难让马孔多置身于孤独的艰难境地中,盲目、痛苦!

2、宗教殖民

小说中开始的马孔多就像是世外桃源一样,与世无争,人与自然融洽、怡然。但随着尼卡诺尔·雷依那神父到来,接替者“丘八”安东尼奥·伊萨贝尔对宗教的延续下,基督教的十字架渐渐深入到马孔多,重重的宗教压力压在马孔多的肩膀之上。

同样,宗教的压力也深深的植入在这个百年家族之中。菲南达·德·卡庇奥,就是一名标准的基督教徒。乌苏拉死后,整个家族在他的操控之下成了基督教习俗的城堡,宗教信仰的缺失很快使家族很快走下坡路便陷入没落的深渊。而阿马 兰塔·乌苏拉又是代表西方宗教力量的入侵者,家族在另一女主人的控制下转入另一个深渊。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错,但是上帝却不给予保佑,奥雷良诺上校的十七个私生儿子因额头抹不掉的“圣灰十字”而一夜之间几乎被全部杀掉。乌苏拉“毫不畏惧的向上帝发问,他是不是真的以为人是铁打的,忍受得了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她感到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愿望,真想向外乡人那样破口大骂一通,真想有一刻放纵自己去抗争一下”,“她恨不得把整整一个世界来忍气吞声地压抑在心中的数不尽的污言秽语一下子倾倒出来。‘过见鬼!’她叫了起来”。ix是的,宗教的殖民下,他们的心失去了方向,信仰给不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却给了

他们伤害,于是信仰缺失了。这些人在失去自我中,孤独着、迷茫着,他们“将一辈子烂在这里”。马尔克斯说“用他人的图表来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是我们愈来愈不为人所知,愈来愈不自由,愈来愈孤独。”

3、战争和权利

一个地方,当繁荣过于昭著,战争也来临了。自由党、保守党,党派之争把马孔多也卷入了其中。奥雷良诺发动的马孔多青年的武装起义,把马孔多带进了更深的混乱和孤独之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社会环境是形成人孤独的主要因素,大三代阿卡迪奥便是血淋淋的例子。在战争的影响下,形成了独裁暴虐的孤独品行,被他接收后的马孔多慌乱无序,一片黑暗。小说通过站长贯穿着篇章,也反映着奥雷良诺上校的心理变化,从而体现人物的堕落与腐朽,真实地反映了战争怎么样的加剧百年家族的孤独与愚昧无知。战胜来的权利更奥列良诺上校孤独,“任何人包括乌苏拉在内都不许靠近到他三米的范围内“。x所有的人都敬畏他、远离他、更不解他,好友马尔克斯上校对他说“个大活人已经在腐烂了”。是高处不胜寒,王者从来都是孤独的。以至于为了摆脱孤独而蜷缩进小金鱼的循环制作中,孤独中使他感觉到“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独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马尔克斯说“我们未曾有过片刻安宁”。xi战争带会安静安宁和幸福,战争只会毁灭一切。权利只会冲昏头脑,让人迷失自我。战争和权利“孕育”着的只有更深跟难以自拔的孤独感。

(三)孤独的谜底——爱的缺失

在《百年孤独》中,无论多么荒诞多么神奇的事情、事物都看的得到,但我们唯一看不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谈,感觉不到真诚的情感和爱的温暖。有这么一种说法“人们需要友谊和爱情,需要‘知己’,其原因之一是需要可以倾吐自我内心积郁的对象,从而取得同情和支持。这几种需要,几乎所有人都不例外。”xii 百年家族里的人,无论是好与否,他们都以自己为“收藏”,深深的把好或坏都埋葬在心的坟墓里,见不到阳光而等待的是腐烂。他们的情感是空洞冷淡的,而爱是吝啬私有的。

弗兰克曾在《人与世界的割裂》里说:“爱是人类全部生命的基础和本质,如果说人在世界上感到自己是脱离了存在的自我封闭的一个片段,应当依靠其他生命才能确立自己,那么,包容整个世界的统一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的人,就意识到没有爱就没有生命,他愈是克制自己的封闭性,愈是在他人中确立自己,他就愈能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真正本质。人的个性从外看似乎是自我封闭的,与他人分离的,而从内部看,在自己的内心深层,则是与他人相通的,是与他人在原初的统一中融为一体的。”爱是世间最原本的情感和实质,只有爱才能彻底的自我深化,才能拥有我们想要的真正的幸福。

《百年孤独》这部关于孤独问题的专著,作者从独孤的角度神奇地展现出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从表面现象到深层人类的灵魂,用来唤醒沉睡在孤独之中的拉美民众。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将孤独赋予了新的内涵,表现在把孤独的个体与家族的孤独、民族的孤独、国家的孤独甚至是整个拉美的孤独都连接了起来。

马尔克斯通过《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百年家族里的每个人、小说中的每一个人淋漓的表达了孤独的情愫——无爱的孤独、不沟通不理解的孤独、不团结的孤独。同时也很明确的表现出了小说的题旨要义就是打破孤独,让爱重新点燃,建立沟通,让理解成为可能,最终走向团结。

《百年孤独》这是一本饱含孤独的书,厚厚的书页承载着厚厚的孤独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是一开始就注定好的,《百年孤独》中浸*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816068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1

烈日照在蒙尘的巴旦树上的嗡响,午休的昏厌中响起的火车汽笛,拨开爬满这栋房子的蔓藤条,我推开了奥雷里亚诺封尘已久的大门,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像一场无声**以迅雷不及掩耳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他,以及他的父亲,在那个遥远的下午…

如果真的像叙述普通小说一样讲述这本著作的话,我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因为这是一个主旨深邃冗长且没有多少波澜的故事,在整个主线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思想的侵蚀,再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任何作品与之所处时代的阴影都是密不可分的,在赋予了它拉丁美洲历史反抗的背景的同时诞生了一个家族。但如果只是这样,经典将不再是永恒的经典,我们会发现很多细节都明明白白地折射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过程,暗含着某个成长哲理。

“多年之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最值得怀恋与思索的一句话(也就是它的开头),短短的一句话,却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层面,而这一切就像是一场预言,在人还未出生时就已被规划好的,是梅尔加德斯用他超乎寻常的眼光看到了一个家族的消亡,并记在羊皮古卷上等待他们自己去破译自己的命运。爱默生认为:“我们应当假设某种预定的谐和计谋中必然要有被未来应验的远见。”我不说爱默生的“预定谐和有多适用于这个家族,至少梅尔加德斯有这样的智慧,而我们也需这样的智慧,而我们也需这样未卜先知的能力,清楚地知道做一件事的后果,承担的风险以及自己努力会挽回怎样的回报。

海明威说:“必须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布恩迪亚家族就是不满足于纯粹的生存,有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才选择了独树一帜的生活方式,譬如捆绑自我,封闭自我,沉沦自我,在反抗孤独的同时又暗暗接受着孤独所持有的高傲感,布恩迪亚家族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体。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才能衡量出来。”马尔克斯正是抓住了这样的矛盾点。

可是,“孤独”究竟是什么

生命的神秘性是不言而喻的。史怀哲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式“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人们可以给予彼此鼓励与宽慰,可人类最终将孤身前往自己的归宿,就如同来时的只身一人。

孤独的本身就具有它的意义。孤独是在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找不到一个真正理解你的内心,而是产生的情感。这种孤独是从自身而言的,是带着一定的疏离感的。就像《百年孤独》里的丽贝卡,那个将自己包裹在高傲的厚壳里,孤老终身的女人,她没有奥雷里亚诺上校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但我却从她的身上找寻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直以为自己自命不凡,不愿和同学们深交,很多人都说我是一条泥鳅,圆滑,通宵事故,处理事情游刃有余却不平易近人。而当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可能的未来时,我也明白该该变了,就如马尔克斯所说“等他们睁眼,看到的已成现实。”我希望现实是我能放下高冷的架子,真诚地交朋友。

《百年孤独》告诉了我另一个真理——别让时光停在过去。如果一直在为自己过去因习惯而养成改不掉的借口,那么人便被空气里弥漫着惰性所感染,最终令一切衰朽,停滞的炽烈尘埃所降服。过去只能用来怀恋而不能成为今日的复制品。

马孔多的夏日一去不复返了,这座镜子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我静默地合上了这本经典之作——《百年孤独》。

#815813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2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这个家族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815812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3

在喧闹中,人们时常寻觅宁静;在不安中,人们时常寻亲冷静。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孤独的境界。

在模糊的记忆中,第一次触及到这本书,还是不求甚解地背着“守信是一种财富,不应该随意虚掷”在无数次凝神的瞬间,就会想起这本书,可以称得上与他神交已久。当我怀着虔诚的心灵翻开这本名著后“正入万山圈子里”的眩晕与迷茫感随着页数的增加而愈发萦绕在我心间——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的思绪混乱。但唯—庆幸的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性格正如题目所展示的一样——孤独。

孤独,成为了他们家族的名片。但又会有人疑惑了,难道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个、乌苏娜,也孤独吗没有错,她眼睁睁地看着子孙后代一个个地陷入孤独的深渊,她努力地料理着家庭,装饰着房屋,难着这不是种逃避孤独的积极表现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写在羊皮纸上的命运,遗憾而逝。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的结局也不出意外地接踵而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剧性的结局与时代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前言介绍的那样,这一本书映射的则是拉丁美洲的兴衰史。这本书巧妙地领着我们去见证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科技的发展,新道路的探索,现代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著居民的反抗以至最后对命运的安排举手投降。在起于孤独到归于孤独中,亦或有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孤独斗争,亦或终其一生溺身于情欲,成了拉丁美洲兴衰史的真实写白。

这个兴盛近百年的家族以及整个马孔多在一夜之间消失在拉丁美洲的大地上,永永远远的与孤独为伴。说到孤独,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爱与友谊不能根除它,只能安抚它。不要寄希望于消除孤独,这是天方夜谭。孤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看看那些垂头丧气的,看看那些望洋兴叹的,心中不免有着孤独,连那些外表开朗的人,也会有承受孤独的那一时刻。显得忙碌的都市人,也不免孤独,这时他们就三两成群,沉迷于灯红酒绿,喧闹繁华之中,然而最后一切又是归于孤独。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孤独。看着别人与同学分享暑期的趣事,听着一些游戏爱好者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游戏。即使在眼前,在耳畔,也瞬间有着邻若天涯的孤独感,既然我们无法抵抗,为什么不去好好地享受孤独呢。《百年孤独》中的家族,努力地抵抗孤独,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的被孤独埋葬。他们成了历史,从上古到现在流淌了近千年的历史被孤独所侵蚀。孤独不会随着时光的滔滔江水而汇入大海,也不会随着有佳人的陪伴成烛火焰影。不如以巨人的姿态站起来俯视它,去找寻孤独,去了解孤独,去适应孤独。

孤独,我们不妨将它看成是我们的朋友,一个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朋友,一个会陪着自己一路走下去的朋友,一个在万般喧闹中让你聆听自己心跳的朋友,直至化成一抔黄土之后,他也会一直陪伴着你。

#816067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4

穿越百年的孤独,我飞到这个寂寞的夜。

我,是一只蛾。我把翅膀妆扮成没有色彩的灰褐,就像我的心情。以为这样可以隐蔽自己的孤独。

听说有一种蝴蝶,在白天追求花的美丽与芬芳。而我却追求一种光明,我不喜欢白昼,因为它没有温度。蝴蝶有七彩的翅膀和轻柔的舞姿。人们用最华丽的辞藻,写成优美的诗,赞美他们。而我注定要孤独的隐蔽在这寂寞的夜。可我从不悲伤,也不自卑。但,我孤独。

百年的孤独,换来一个醒着的残夜――没有月光的温柔,没有暖风的矜持,只有片片蛙声,撕破整个滴血的夜。这一夜,是我生命中最后一个音符,也是最美的……我终于要去追寻一种炙热的光明,用整个身躯。

而那丝光亮,似乎又那么遥远。我来不及抚慰受伤的翅膀,带着一丝伤痛,追寻着。是的,那是一团烈火,火红的光明。我倦了,累了。没有丝毫的恐惧与犹豫,我孤独着,痛着,累着,义无返顾地飞向那片光明……

一只蛾,穿越百年的孤独,终于在烈火中,化成一个透明的灵魂。

而那个灵魂,又终究要回归于――那百年的孤独。

#816069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5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一定有其道理,或是其恢弘的叙事手法,或是其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一

 前段时间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这样评价《百年孤独》道: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百年孤独》被人们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它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说道魔幻,这个也不难理解,相信我们平常都接触不少这类作品。魔幻的话肯定就少不了鬼怪,书中最足够资格成为鬼怪的就要数梅尔基亚德斯了,这个人总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曾经死去,又神奇般地得以复活。而他好像有神一样的预知能力,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好像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曾经说过,“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个人将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后来果然是这样。

 书中内容庞杂,人物非常之多,以至于看一遍书根本就理不顺,而且情节曲折离奇,真的是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但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可以看出作家主要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其中真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神奇事件,令人目瞪口呆、诧异不已。在读书期间,就一直是处于一种悬着一颗心在半空中的状态,好不容易吐口气之后又要打起万分精神来应对接下来的情节发生。

 而对于书中各类人士,印象最深的还是奥雷里亚诺他不像他的哥哥出生于路途中,他生于马孔多,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预见事物的天赋。长大后和蕾梅黛丝结为夫妻,然而在这前面,他和哥哥的情人有一个孩子,名叫奥雷里亚诺?何塞。然而蕾梅黛丝英年早逝,于是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上校。他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都大难不死,甚至开枪自杀也只是受伤,奇迹般地没有死去可。在这期间,他与十七个外地女子发生一夜情,然后她们分别生下自己的孩子,总共是十七个男孩。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与父亲相认,然而却都被追杀,无一生还。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像他的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光是他的一生就已经是占据各种传奇色彩,更别提其他的,因此说其情节之繁复,内容之庞杂。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纽约时报》也这样评论:《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二

 每样事物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说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

 初次看这本书,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地使得整个家族与世隔绝,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他们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经意言败的态度,可以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

 为了对抗这种孤独的画面,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作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的深渊,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可以说,这一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深层次;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繁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怎样借由其它的活动来抗拒逃避,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楼盘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看着别人能拿到好成绩在自己面前笑得开怀时,当别人诉说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种种趣事时,即使近在耳边,在眼前,却好像离自己很远,不能像他们一样,所以很孤独。而既然这种孤独不能避免,为何不尝试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孤独无法遗忘,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有人陪伴而隐去。若是换一种方式,尝试着独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种骄傲的姿态俯视它,反正到最后总要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如独自适应社会中的一切,独自承担责任,找到那种适应孤独的感觉,不就不用害怕了吗?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三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连同《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孤独是自闭的。《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马贡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读完书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文章架构,还是内容选择;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表现手法;无论是典故引用,还是故事编排,无不采用其极,令人匪夷所思。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跌荡起伏,俨然是对读者最大挑衅。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孤独是需要摒弃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由此,我们想起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蹂躏的结局和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而重新崛起的历程。《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梦想成真。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四

 夜阑的寂静,让时间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我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历经辛苦,终于走完了那段漫长而又煎熬的旅程,却陡然间迷失了方向,让人感到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能。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一种魅力,即使晦涩难懂却还是深陷其中,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现在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眼前,一个历经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时期再到衰落,一切都是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最终走向消亡的故事。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与民族的孤独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的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这个可怜的小镇马贡多。从开始的吉普赛人带来的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使他们知道了磁铁、冰块以及外面的世界。随后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让这个和平的小镇开始慢慢地质变,紧接着两党派的纷争波及了整个马贡多,到处都是战乱、流血和纷争。而代表着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借机趁虚而入,使这个小镇得到了暂时的虚伪的繁华,但又迅速在泡沫经济中衰败。作为马贡多的开创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一次地遭受着这些外来的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繁盛,最终却走向灭亡。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几乎名字都是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全部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部繁杂和令人唏嘘的百年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百年变迁的地方兴衰史。马尔克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用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最终会使整个民族走向消亡的道路。”以此来希望拉丁美洲整个民族的团结。

 读完《百年孤独》后,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民族是不能够停滞不前,愚昧自闭,必须以创新的脚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能力来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百年孤独》这一书讲述了非常多的道理,同时也折射出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1

西亚马尔克斯的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

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他们孤独的表象一样,但孤独的缘由却不尽相同。乌苏拉的孤独是理性的,这个百岁老人历经沧桑,却一门心思为家族的兴旺而努力。她孤独地奋斗着,争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个人在努力。没有人感谢她,没有人支持她,没有人继承她,没有人关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绝后,她的孤独也成为布恩地亚家族中理性的孤独。乌苏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二儿子奥雷良诺的孤独是人性的孤独。霍塞整天忙着搞科学试验,发誓要让愚昧、闭塞、落后的马贡多小镇富裕起来。他倾其财力、智力,但从未得到过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也从未想过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独一生,最后因发疯被绑到栗子树上孤独地死去。奥雷良诺一生发动了32次战争,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也不明白不关心自己声名显赫,他最终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鱼的工作间结束了一生。乌苏拉的大儿子霍塞阿卡迪奥的孤独是兽性的孤独。他的生活里除了情欲和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没有了,他身上没有人性的痕迹。乌苏拉的女儿阿玛兰塔的孤独是爱情的孤独。她心里有如岩浆般炽热的爱情,也多次与爱情相遇,但每次都坚决地拒绝,用冰封住火热的心,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在诅咒与怨恨中,在渴望与拒绝中结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亚后代们重复着前人的故事,亦重复着先人的孤独。

虽然是初读这本书,虽然书中情节琐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虚,虽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说的脉搏,不能很好地领悟它的宗旨,但还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之魂,这也应该是书中马贡多小镇的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读着它,总是不由自主想起《红楼梦》,想起它的繁华、热闹,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独在叹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贾宝玉享尽荣华的孤寂,薛宝钗圆滑于世故的孤寂,贾元春表面荣华、内心卑贱的孤寂,王熙凤两面三刀的孤寂,贾氏家族表面兴盛、实则腐朽的无奈,不都是真实地存在着吗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国情,却有着同样的灵魂——孤独。也许孤独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永远无法走出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2

孤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可是,能以孤独为主题,写成一本畅销但是实际上却也“孤独”的小说,这让人实在叹服。谁要想真正读懂孤独,《百年孤独》必看。

我不敢说,我读懂了孤独。这本书,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事件密度大,而且离奇荒诞,夸张变形,令人应接不暇。所以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感到非常痛快,可是,连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没有理清。不过,外国人名字长还可以忍受,最难以忍受的是,几代人都可以叫同一个名字。忽略混乱的人物关系对于读小说的影响,我还是得到了一点点感悟。

《百年孤独》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时间跨度一百年,描写了一家人与孤独相关的种种经历。

为爱疯狂是因为孤独吗因为同时爱上皮埃特罗,贝丽卡和阿玛兰妲展开爱的角逐,当得知皮埃特罗和贝丽卡订婚后,阿玛兰妲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阻挠婚姻。奥雷里亚诺爱上蕾梅黛丝后,迫不及待希望将还是孩子的蕾梅黛丝娶回家。梅梅爱上巴比伦后,整个心思都掏空了,全都放在与情人的欢爱之中。庇拉尔年轻时,与无数男人欢爱,老年后,还为年轻人提供欢爱的场地。为爱疯狂不是因为孤独吧,是因为爱火中烧,是因为人的欲望。相反,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从来不会爱上别人的人,才注定了一生的孤独。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出生起,就不曾爱过任何人,晚年靠制作小金鱼排遣孤独。

还有一种人的孤独,源于对爱的莫名的恐惧,阿玛兰妲错过皮埃特罗,又断然拒绝马尔克斯上校,一个人晚年靠织一件精美的寿衣打发,准确说是享受这份孤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始终拿不出爱的勇气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在生命的尽头终于放弃对于贝丽卡的怨恨在生命的尽头,她终于领悟了孤独,看到因为孤独,梅梅和贝丽卡遭受的苦难,文中说这不是出于爱或者恨。那是出于什么出于同情心,出于悲悯的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正是如此,她才终于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死神,才能够与往事和解,才能够获得一份真正的心理上的宁静与平和。

看得出,莫言的小说,深受这部小说的影响。《丰乳肥臀》,同样是以一个家庭为线索展开,写爱情时,人物多是着魔的疯狂的状态。悲剧产生的原因,除了个人性格的严重缺陷外,又笼罩了一层若有若无的冥冥中注定的命运的魔力。《百年孤独》中,开头的羊皮卷写下的预言,在结尾处,完美地精准地得到了验证,仿佛这一家族的孤独是注定的无法逃脱的。而上官家的女儿们,一个个丰乳肥臀,但一个个都零落了,好像也是命运的嘲弄。看似是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是,人在自己性格的局限上的无能为力,个人性格导致悲剧。

人的性格,关乎人性,是一个说不尽又说不清的话题。将人性中的某一部分夸大,比如欲望,看似变形不真实,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因为人性中的一些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隐蔽。从这个角度讲,马尔克斯和莫言都是把人性的思考和表达推到极致的大师。

这部小说中的孤独,我还没有读懂。在这里谈一谈,只是经典作品的一种误读。日后,再读《百年孤独》,恐怕又会有别样的体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3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己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老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4

生未百年,死不孤独。——题记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这是我在读完《百年孤独》后的感受。《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不断重复,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无论消极又或是积极都无法摆脱孤独。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能看到布恩迪亚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活状态。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纯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冲击,最后,一切归结于平静的绝望,正是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在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人物已经死去,却又复活的错觉,这正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通过不断重复的姓名与七代人的复杂关系来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欢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楚,或许欣慰,又或许会很,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人总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害怕自己陷入孤独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需要一位合格进去的,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说的结局在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布恩迪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着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这本书几乎全部是孤独和颓废,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族的孤独和颓废。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谓的“孤独的含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百年孤独》对于现在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5

就在最近,我读完了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时其实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现百年孤独的字眼,所以我才去书店买了回来看。

在我刚开始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太深奥了,有很多地方都读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谬。这本书中的人名反复出现,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这是只有在电视剧中才会发生的。从生活实际出发,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会有。但是这些竟都写在了这本书中,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来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奥或叫做奥雷良诺,一点新意都没有。

且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虽然凭借我的阅读水平还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详细解释什么,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细读几遍一定能够读出一些更深的东西,只是我现在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

人物给我印象较深的是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首先,他们叫的不一样,不像别的那么复杂,记都记死了。然后就是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这样的怀疑并不离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样嘛。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然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一切是命中注定的。

虽然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着波折,但这个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传着,并且一直传承了下去。只是最后,当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时,让这个百年世家终于陷入了衰败。不过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开窍了,因为他最终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这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

即便合上手中的书,那些情节还会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地涌现出来。这本书实在让我受益匪浅,难以忘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8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