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抒《霍乱时期的爱情》

浅抒《霍乱时期的爱情》,第1张

      初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对这部书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这和自己的慵懒和拙笨不无关系。我喜欢读书,也读了很多书,可没有任何产物产出。那种语言的苍白就象来自生命的无力,记住的很少,忘却的很多,能写出来的更是甚少。这二十多年,生活让人失去了很多也拥有了不少。自己也从一懵懂的女孩蜕变成了一位妇人。相夫教子,厅堂锅沿,孜孜工作……生活终于把自己打磨成了一口枯井,干干的,没有甘甜的时候。二十多年后的五月,尘封旧物时,近又拾起一些遗忘的书,骨子里阔别已久的东西又开始跳跃和鲜活起来。数本爱书下肚,消化可见一般。再读《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次感触极深,忍不住想写上两句,以便二十多年后的我,即使眼花不能看原著,也能在这里一读明了。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说。这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最后一句话,几天来的勤阅,在此合上。脑海里书本的片段时时回闪,令人动容。这本书马尔克斯以倒叙的写法出场,再通过跃进式的贯穿叙写,来反映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感情及当时的历史。在这四百扉页中,你会不知不觉跟着他们从年轻,到中年,到暮年,再到耄耋之年,也会跟着他们感受到生命逝去有多么的逼真。

      阿里萨是位文艺青年的电话接线员,机缘使他得以与有钱人的女儿达萨邂逅相遇,并开始初恋。阿里萨表达爱情的方式是轰轰烈烈的,不仅情书如潮,而且小夜曲久唱不厌。在经过三年绵绵情书的往来,两人终于初见,见面成了“见光死”,达萨从此把他从自己的生活中抹掉,嫁给了有名望和富有的医生乌尔比诺。达萨结婚后,阿里萨虽企图用其他女人来填补心中的空白,但始终对那一段真诚的爱情难以忘怀。而达萨与乌尔比诺在一起共同度过了五十多年美满又繁琐的生活,并生下一子一女。阿里萨却坚信终将得至达萨的爱情,所以一直未娶,耐心默默地等了五十一年七个月零十一天,至到乌尔比诺八十一岁离去。阿里萨再次:“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年已七十六岁的阿里萨和七十二岁的达萨重叙旧情。

       爱情从来都是非理性的,就像一场正在漫延的霍乱。这场爱情的霍乱,让阿里萨尝尽痛苦与甜蜜,除了达萨它无药可医。阿里萨曾想过逃离,地域上的逃离没有成功,只有放纵了自己。一切以不干扰他为达萨保持自由之身为准则,阿里萨在五十一年里,用二十五个本子记录了六百二十二位与他有着“较长恋情”的女人,人妻、寡妇、萝莉……甚至还有一位十四岁的女孩为他自尽。至于那些无数次的短暂艳遇,“甚至都不值得他怜悯地提上一笔”。

       在最后,马尔克斯给了男女主角一个在一起琼瑶剧般的结尾,着实让人感觉不到爱情的珍贵与浪漫。

       爱情是什么?

       没有比爱更难的事了。

       真正的爱情需要什么?需要两个人在一起是轻松快乐的,没有压力。

       任何年龄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

      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

         ……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诠释着两种爱情,一种是阿里萨浪漫带着幻想的爱情,一种是乌尔比诺理性带着世俗的爱情。这两种爱情正是马尔克斯想宣扬的,也是他想升华的爱情。

       阿里萨浪漫带着幻想的爱情,在我看来他对达萨的爱已到了偏执的地步,那是可怕又今人反感,甚至是畸形的爱。阿里萨理解他的爱情准则为:爱情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在我眼里那准则不是痴情而是滥情,让人嗤之以鼻,不敢苟同。他的这种生活或许是为了填充等待达萨时间的空白,或许是在超越漫长孤独的自己。但不管怎样,阿里萨在精神上标榜自己对达萨至死不渝,另一方面又声色犬马,让人匪夷。书的结尾是在船上挂上**霍乱之旗,开始无终点的航行之旅,这部分让我感动了,毕竟没有辜负阿里萨半世纪的等待!说到这本书的结局,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我喜欢并崇尚海莲与弗兰克的那种情感。相隔千里的两位陌生人,一位在美国,另一位在遥远的英国。两人通信二十年,成了最懂彼此的知己……他们的书信内容始于只是书籍的信息传递,后来会道些生活杂烩,甚至倾诉一些对社会形态的小报怨。至最后他们都没在书信上有关情感的出现,但我认为他们有爱情在里面,只是默契到没有表明而已。故事的结尾是让人满是遗憾的,直到弗兰克去世,他们都没能见上一面,这种结局让人心底涌出无限的酸楚!相形之下,马尔克斯让阿里萨终得爱情,是多么善良的一笔。

       乌尔比诺理性带着世俗的爱情,我倒对达萨和乌尔比诺的婚姻点赞。两人从婚后的甜蜜,到生活的磨合,再到亲情似的晚年依赖。笔者对两人生活细节的描写极为细致,以至于你都不由得惊呼笔者的伟大。他们一生平静无大的波澜,很默契的度着每一天,又相互厌倦各自对方不可忍受的毛病,却又离不开彼此。他们许多的生活琐事和态度,很真实的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婚姻生活。这五十多年来,他们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他们并非有多么浓厚的爱情,而只是因为需要稳定,习惯使然。他们就像世间所有的平凡夫妻一样,再厌倦也已习惯将对方融入彼此的血肉与灵魂。

      《霍乱时期的爱情》看似是在倾写着三人之间的情感,其实马尔克斯写着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只是他把幻想与现实极为细致的融入在达萨身上。高难度的爱情,是月色、是诗歌、三十六万五千朵玫瑰,加上永恒;高难度的婚姻,是账簿、证书、三十六万五千次争吵,加上忍耐;高难度的人生,是以上两者皆无。朱德康老先生的妙言,看似深奥,却不无道理。精神上的浪漫与现实生活共存才是婚姻的最高境界!

        写到最后,手指于手机屏触摸得麻麻的木木的,但还是忍不住再絮叨几句。黄碧云《我也是女子》里有句话,我很是喜欢: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我不想自己庸碌一生,我想丰富自己。所以,我从封尘的书拾起,从我把前面道自己妇人改称谓为女子开始。以后汝以女子自称,不再以妇人自居,以雅致的心境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丰盛更惬意!

     

我读的是2012年的版本。书没有章节之分,但是有我根据排版中很明显的分段,将它分为了六章。今天分享第一章的读后感。

我第一次盲读第一章的时候,读了一半,就已经被外国人拗口冗长的名字和人与人之间搞不清楚的关系搞得头晕脑胀。于是去网上搜索了一下故事梗概及写作背景,再次捧起来读就顺畅多了。

接下来,我简单梳理总结一下第一章的内容。

时间:一个圣神降临节的星期日。(第一章虽然夹杂着以前的回忆,但所有描述重要的事都是发生在这一天。有点长安十二时辰的感觉。)

事件:两个葬礼,首尾呼应,参加葬礼的人却最终成了葬礼的主人。

人物:

中心人物: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下文简称老乌医生)对爱情表示不屑,却在濒死之际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对妻子的深爱。家里养了一只会说多种语言,能听音乐,能与人交流的鹦鹉。最终因为爬到梯子上抓树上的鹦鹉而摔下来去世。

    年龄:80+。

    身份:旧贵族,侯爵后人。受人尊敬,医术精湛的医生。

    学历:巴黎留学海归。

    政治地位: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者,不属于任何党派。

    家庭成员:妻子,儿子,女儿。

其他主要人物:

人物1,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下文简称阿莫尔),老乌医生的挚友,儿童摄影师。两人经常一起下棋,看**等。一出场就是全家苦杏仁味(我顿时想到了甄嬛传的鸟妃),氰化金自杀,带走了自己的狗狗,遗产留给了情人。他和情人的地下恋情从未向外人透露过,但彼此却互相深爱,互相理解。

人物2,拉希德斯·奥利维利亚医生,老乌医生的得意门生。阿莫尔死的当天,他举办从业二十五周年的纪念午宴。当天狂风暴雨,状况百出,宾客狼狈,主人尴尬。(顺便梳理一下,在文中,阿敏塔·德昌普斯,奥利维利亚夫人和阿敏塔·德奥利维利亚等都是指他的夫人。)

人物3,费尔明哪·达萨,老乌医生的妻子。72岁。出生平民家庭,是全加勒比地区最美的女人,品行出众,热爱花卉和动物。年轻时丈夫为她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年老时她为丈夫提供生活照料。婚姻期间也曾为了小事激烈地争吵,在丈夫下葬之后感觉到对丈夫的深爱。

人物4,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费尔明哪·达萨的追求者。形象乐于助人,举止稳重,有一副文质彬彬而又忧郁的气质。在老乌医生去世后,帮助老乌医生家里维持秩序,出谋划策。在老乌医生下葬当天,对遗孀表达爱意,被狠狠拒绝。

不出意外的话,第二章是本书写的最好的一章,有初恋的甜蜜温馨,也有失恋的伤心欲绝,阿里与娜娜的相恋被阻隔,但在年轻人面前,爱是汹涌澎湃的大海,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可是有时候我们高估了爱情,阔别三年后,思念阿里的娜娜,再一次看到他时,突然丧失了对爱情的冲动,没有一句真正的对话,爱情已经荡然无存。

我想有时候爱情需要的是一种感觉,阿里对娜娜是一见钟情,他也曾是个浪荡的少年,在遇到娜娜后,天真的日子就此结束。最开始,阿里羞怯、热情,每天守候在娜娜家门口,读诗歌、写信,将她理想化,把一切不可能的美德都归属于她。因为想念,他得了相思病,又在母亲的鼓励下成长为勇敢的人,他的勇敢让她和娜娜有了一次面对面谈话,这是第一次他们单独见面,也是人生仅有的两次单独会面之一,五十年后,他做了同样的事。

爱情曾经真的在娜娜心中存在过,是爱情让她坚强的度过了每一天。娜娜的姑妈是这场爱情的参谋,姑妈是一个单身一生的人,她不希望侄女和她一样得不到爱情,于是激励鼓励她与阿里会面,她的爱情观是:“要想看清一个男人的真正性情需要很长时间。”

阿里在爱情中是一个痴迷的人,为了爱情他频繁出错,整天魂不守舍,但是即使在妓女横生的生活环境下,他都保持着自己的童贞,这是他和娜娜的约定。娜娜的父亲是一个一心想让女儿嫁入豪门的人,为了躲避阿里的追求,父亲带娜娜外出旅行了三年。这三年,娜娜频繁与阿里通信,他们甚至约定,等再次相见时就结婚,不顾任何人的反对。

三年后,等娜娜回到家乡,那时她已十七岁,变得更加成熟,他要为自己准备一场盛大的婚礼,所有的事情都己预备好,但是娜娜在街头与阿里的突然相见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美好。她只说了一句:“我发现我们之间不过是一场幻觉。”

这很像网恋奔现的车祸现场,在网络中亲密无间的两个人,在遇到彼此的一刹那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娜娜的表现是很让人费解的,为什么三年之后她会变得如此武断?难道三年之中的不断交流想念都是一场幻觉吗?曾经约定好的婚礼就这样化为泡影?

事实上,对于爱情我们有时候看的太重,曾以为失去了爱情也就失去了此生最珍贵的事情,少年们都如同阿里一样得了相思病,做着喝香水、吃玫瑰花的傻事,也曾自暴自弃徘徊于无数女人之中,最终不能解脱,但是爱情是一个说散就散的事情,神秘莫测到不可琢磨。女孩的爱情,凭借的是一种感觉,在最弱小无助的时候,爱情让女孩勇敢,当娜娜在街头看到阿里时,她的感觉是“与那时不同,没有感觉到爱情的震撼,而是坠入了失望的深渊,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惊慌的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

对于娜娜的这种想法,依照现代社会的感情观是容易理解的:女人是感性的,理想中的爱情常常让她们失去理智,但是面临现实生活时,他们又不得不现实,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解读。娜娜看到了三年后的阿里,他也许没有变得更好,也许身上没有光芒,更没有了青春时期的那种冲动,娜娜感情的斗转是一种夸张的写法,但是却真实的展示了一个女人对待感情的变化。

失去了爱情的阿里从此命运多舛,我往后翻了几页,看到了阿里不幸的未来,他对娜娜有过数不尽的怨言,也有过邪恶的心理,但是还是那样等了他半个世纪。我为阿里的痴心而感动,但娜娜的未来又经历了什么?她与相伴一生的医生的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这些环环相扣的情节都让读者抱着极大的兴趣欣赏着小说。

爱情是人们共同的命运。年少时的爱情不仅有甜蜜,还有悲伤,经历过的人都会有心理落差,阅读是我们疗伤的一个过程。

照例摘抄一些好句子:

1“他一直在防波堤上徘徊,迎着风背诵爱情诗,高兴的流泪,直到天明。”(这是阿里听说娜娜回来后的表现,在他心中,只有诗歌能与娜娜相配,他把她理想化了,却忘记了她也是个普通人,每个痴男怨女,大都做过这样的傻事,等一个人,直到地老天荒)

2“即便你害怕的要死,即便你以后可能后悔。因为如果你说不,无论如何你都会后悔一辈子。”(这是娜娜姑妈给她的忠告,这个独身的女人,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情的恩赐,所以她是这段爱情的催化剂,但是姑妈也许是一腔热血,对待爱情中的复杂因素并没有远见,这也为后来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但无论如何,勇敢的表达爱情,永远值得称赞。)

3“事实上,这些信对她而言只是一种消遣,用来维持炭火不灭,但是不必把手伸到火中,而阿里却在信中的每一行里把自己燃烧殆尽。”(马尔克斯及早的为这段爱情埋下了伏笔,对待爱情狂热的一方,总是袒露无遗的展示出自己的一切,但是另一方也许是被这种感情而感动了,所谓的我喜欢你喜欢我的感觉,大概如此,感情的烈火焚烧了一方,另一方却感觉到温暖,这就是感情里的不对等。)

4“他原本不是她会选择的那种人,但他举手投足间的神秘感激起了她难以抵抗的好奇心,而她却从来没有想过,好奇心也是爱情的种种伪装之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生活的窥探,也许来自于好奇心,因为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们想走向对方,于是爱情产生了,但是爱情不是只有好奇心。)

5“慢慢地,他将她理想化了,把一些不可能的美德和想象中的情感全都归属于她。”(爱情产生时,人们往往失去理智,将一个人美化成神,没有什么女神和男神,大都是自己的浪漫情感在作怪。当面对感情时需要理智对待,她或者他隐藏的缺点,将是你们不欢而散的导火索。可是,谁有真的理解谁?爱情本就是一种朦胧的内心感受。)

接触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

这样的评价让我感觉新奇而有趣。

众所周知,1982年,马尔克斯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但是少有人知的是他正是在创作这本小说的过程中得到了《百年孤独》获奖的消息,他为之中断了小说的撰写,并以一个诺奖得主的身份参与了为期一年的各类活动。

一年以后,马尔克斯推翻了原稿,将小说原本的人物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了五十年,于是就有了这部《霍乱时期的爱情》。

在谈到《霍乱时期的爱情》时,马尔克斯说有两件事促使他写下了这样一部漫长的爱情小说。第一件就是与父母的长谈中所得知的他们的情史:他们的爱情是费尔明娜达萨和乌尔比诺医生爱情的现实翻版——一种以无爱开始的结合。

而另一件事是一则报纸上的新闻:一对来到四十年前故地重温蜜月旅行的老人,被载着他们出游的船夫用船桨打死了——为了抢走他们身上所有的钱:15美元。两位老人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自己幸福而稳定的婚姻,并且儿孙满堂。

这两件事极大地触动了马尔克斯重新思考爱情从而动笔去写一部爱情小说的愿望。

就像马尔克斯惯用的手法一样,这四位老人的故事被拆装重组,演绎成了弗洛伦蒂洛阿里萨、费尔明娜达萨以及乌尔比诺医生三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情史。

对于这样的一部小说,我个人不愿意用好看或者难看来肤浅的评价,因为所谓好坏也不过是与个人喜好,切身阅历,和共鸣程度相关的个性答案。

但是,若更理性的究其内容与深度,手法与表现力,我以为这是一部爱情史诗一般精细而优雅的作品,在悠悠的岁月里泛着苦杏仁,山茶和**的芬芳。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迷茫的,真实的,包罗万象的爱情浮世绘,也可以说它实际渴望刻画的是一幅唯一的,至上的爱情真容。

而可以做这样评论的根据在于:马尔克斯在这部时间跨度五十年的作品中墨挥两路,一方面在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长达五十年的情史中,用众多男人和女人的情爱诠释了:与爱情近似却无爱情烦恼的肉欲之爱(阿里萨与拿撒勒的寡妇),以母性与同情为根基的悲悯之爱(阿里萨与罗萨尔芭),交融于灵魂、扶持于岁月却避开肉体和婚姻的柏拉图式恋爱(阿里萨与莱昂娜),诱发于孺慕之情的忘年之爱(阿里萨与阿美利加维库尼亚),背叛道德与婚姻的背德之爱(乌尔比诺医生与牧师的女儿)等等,甚至还包括着某些虚构之爱。

一言以蔽之:马尔克斯依靠他那优雅而沉郁的文字,几乎穷极了这世上男女那千情百态的爱欲世界。

而另一方面,在这所有的爱情之中,马尔克斯只肯用一种贯穿始终,甚至不惜以一个在运河上虚无缥缈的永生永世来为这种爱情寻得一个无尽的结局。

而这种爱情,不是伊甸园里神仙眷侣的情爱,而是一对迟暮老人最寒酸,最无畏的爱情,它发源于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前的那个四月,纷纷扬扬的杏花与午后两点阳光下互递秋波的少男少女,但却不能在那天以及以后五十多年里的任何一天以爱情相称,它代表的不是一对有情人半个世纪的错过与守望,而是两颗懵懂的心灵在一生之中才得以臻至成熟的爱情。

这不仅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更是灵魂所在,因为文章中所叙述的爱情故事繁冗而琐碎,独立而平等,若没有这样一种升华,恐怕这部作品也就完全的沦为了伤心人佛罗伦迪诺阿里萨的猎艳笔记。

马尔克斯曾说,他的这部书要写的不是某些地区概念里的老年爱情,我认同这样一个说法,但是又觉得从逻辑上而言,这种终极爱情的所有者必然是迟暮之人,甚至必然是一对无缘相守,陌路重逢的可怜人。

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猎艳史一般的叙述力度描写众多爱情故事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他希望对这尘世间林林总总的情爱分门别类,抽丝剥茧,以窥探那个在一团团情欲之丝包络下不知是否存在的蛹体。

就如《似水华年》中聂鲁达所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是不是我们的爱情 /也要到霜染青丝 /时光流逝的时候 /才能象北方冬天的枝干一样 /清晰 /勇敢 /坚强。”

为达到这样的目的,他在主人公阿弗伦蒂诺和费尔明娜身上取出诱惑彼此交欢的肉欲,取出淑美风流的外形,取出在漫长的相伴生活中所产生的几乎等同于爱情的幸福感,甚至取出了爱情萌生之初那一丝最最纯粹青涩的悸动,在小说的行文中,他否定了一切,以主人公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的爱恨纠葛之口。

以至在拨云见日的结局,主人公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只剩下了:一个跛着腿,驴子一样磨破了背皮的男人和除了死亡不再渴求任何一种幸福的女人,并且仅仅能用一次的旅行来解答他们毕生的困惑-----未来究竟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因而从情节布置而言,这部小说几乎全篇都充斥一种巨大的压抑感和遗憾感,我们不得不一边叹息着主人公弗洛伦蒂诺的不幸和固执,一面又鄙夷着他像夜晚的猎人一般狩猎自己只有一半的灵魂。

我们眼见费尔明娜和弗洛伦蒂诺少年时的约定化作淙淙流水,也眼见乌尔比诺医生和费尔明娜在由无爱起始的数十年婚姻中差一点要把爱情创造出来时,命运所做的却只是让他们面对现实。

不得不说马尔克斯比太多的作家都更加勇敢和理性,他直言不讳的为几乎所有纯粹的、梦幻的、被人的主观渴望高悬于云端的概念披上生活本有的灰色。这样的做法比比皆是,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第一封有着山茶花香的情信被沾染了鸟屎;就像主人公满怀情感的诗歌在花会上落选;就像在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阿里萨却因为便秘狼狈的与费尔明娜约见又离开。

他严肃的罗列这些,并以此推定或暗示书中那份二十岁时的火热躁动是某种高贵而美丽的东西,但绝不是爱情。推定了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他们终究不是爱情。如此之多美好幻想的毁灭是这部小说实在难以用好看形容的原因之一,而更悲哀的是马尔克斯几乎没有在结局之前给出过任何的答案。

而说到答案,我想在那次旅行中的情爱也许就是马尔克斯所无法言明的答案,一种最纯粹的,甚至无法确定是否能持续存在的爱情状态,它是如此勇敢,可以让儿女世俗统统说见鬼,而它又是如此脆弱,以至于作者甚至不敢想象它是否能离开那艘航向永生永世的汽船。

当然我们也不妨认为关于爱情,这部小说中原本就没有准备答案,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被描写过的爱情都存在着遗憾和脆弱,妥协和背叛。

我想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看做一个答案的片段。肉身的情欲,母性的悲悯,精神上的扶持,幸福、和谐感和安全感,这些在一段段纠葛情事中所包含的元素每一片都像某个更广大事物的残片,悲哀而可敬,偏执又完美。

真正的爱情也许应当超越这一切,但必然又对这些有所包含。它既是圣洁高贵的,又同样会在生活中染满不洁的埃土,就如同它的所有者人类一样。

它所带来的快乐既有肉体的沦陷也有灵魂的升华,既有超越相守的相思,也有相濡以沫中的温情。而它所带来的痛苦从来也不会如相思成疾的诗句一般体面,它更像一场霍乱,极尽人所能曾受的痛苦与难堪,但是若能够有幸度过,我们就会比任何人都明白爱情和生命的本质:无论是错过了青春年纪,无论是否有缘分联结于陪伴和婚姻,无论是在信封中夹带一瓣山茶花的雅致,也无论是拔火罐、清理假牙这样的烦琐,爱情始终是爱情,始终如你的内心所告知你的一样。

记得杜拉斯的曾写过:“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读完《白夜行》,曾经用这句话和一个人讨论,如今想来也许没有比马尔克斯的这本小说更好的答案了。

在尘世的迷宫牢狱中,杜拉斯是挥动翅膀飞向太阳和自由的伊卡洛斯,而马尔克斯,则是远望着天空、大海还有儿子的代达罗斯。

所以马尔克斯才会写下这样深刻却矛盾的话语吧:“同船长和塞娜依达猜想的不同,他们之间的感觉并不像新婚燕尔的夫妇,更不像相聚恨晚的情人。他们仿佛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练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因为他们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够的时间,足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所以在结尾马尔克斯也自然没有为那艘满载爱情的航船设下梦幻般的航程,也没有脚踏实地的终点,我以为这并非源于对死亡的规避,而是因为船舶就像生活的缩影,爱恨情仇皆负载其上,旅程也永远不可能是无穷无尽。

但是只要我们能学会把对爱情的困惑交付给生活本身,那么哪怕是一艘挂着霍乱黄旗的汽船,它的终点也必然是永生永世。

因为:“原来是生命,并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61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