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竹子清廉的诗句
关于竹子清廉的诗句 1用竹子表达廉洁的诗有哪些
1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 清代:郑燮
2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3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薛宝钗·雪竹 清代:环山樵
4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唐代:李煜
5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代:杜甫
6 洁如凤食竹,乐若鱼在藻。——范仲淹
7 竹性本孤洁,况在只园中。——苏颂
8 首阳山下路,孤竹节长存。——张祜
9 纷纶草木变喧寒,竹节松心故凛然。——范成大
2清正廉洁的诗
石 灰 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咏竹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一生阿直不阿,所以他笔下的竹子显得坚定、挺拔、苍劲。竹子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又是诗人“清为官、勤为民”的亮节志向的生动写照,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豪迈气概。
3谁有关于廉洁的诗
据《五总志》记载,北宋一位地方官以为本朝宰相王安石善于诗文,自然喜爱“文房四宝”,为投其所好,送来一方砚石,并当面夸耀道:此玉“呵之可得水”!王安石一口拒绝,并笑吟:“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使期间,从未收受贿赂或向地方索取名贵物品,在其离任还乡时,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遂写成一诗追悔已过。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宋代诗人林稹的《冷泉亭》一诗,以泉寓意,颇有特色:“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如。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此诗意讲泉水出山流向西湖,浮载着游船画舫,沾染粉污脂腻,已不似在山谷时的洁净了,借以指人要注意洁身自好,不做不应做的事,不追求不应得的财
还有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的反行贿的《入京》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惜,留得清白在人间”更是脍炙人口的咏廉绝句
明代况钟,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由京外放苏州知府。赴任后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建修学堂,大兴水利,放粮赈灾,关心黎民疾苦,被苏杭人民称为“况青天”。正统5年(公元1440年)他任职期满回京,临行前写诗与苏州百姓话别,体现了他在老百姓面前的坦坦荡荡,磊落襟怀:
捡点行囊一担轻,
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
事事堪持天日盟。
明代信阳知府胡守安,自律甚严,认为官吏在薪水之外谋取一分一文,都是于百姓有害的。从他任满写的《任满偈城隍诗》里可见其思想面貌之一斑:
一官来此几经春,
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
去时还似到时贫。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有诗为证: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据说,晋代吴隐之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灵验。当地人说无论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饮了此水,就会变作贪得无厌之徒了,吴违众劝,亲临泉边酌水而饮,后写诗道: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作知县,正直清廉,重士爱民,勤政为官。离任时,百姓拦道挽留,蔡知县大为感动,吟诗抒怀:
罢郡轻舟回江南,
不带关中一点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
长亭一别心黯然。
4有关梅兰竹菊松荷的诗词,跟廉政有关的,有哪些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5描写竹子的诗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清)康有为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竹诗词自序周芳纯1991年元旦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水调歌头·咏竹”钱樟明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扬首望青天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七律·答友人毛泽东 1961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叶剑英 1963年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咏竹方志敏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题画诗)邓拓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岁寒三友(题画诗)陶行知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熊文愈 1991年4月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咏 竹宋·文同(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春江晓景宋·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笋宋·王元之数里春畦独自寻。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谢刘仲行惠笋宋·朱子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竹唐·李建勋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庭竹唐·李中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唐·郑谷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唐·韦式竹,临池,似玉。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从韦续处觅绵竹唐·杜甫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唐·杜甫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宋·范成大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宋·范成大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唐·杜甫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唐·白居易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竹里清·蒲松龄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咏竹清·吴昌硕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长竹唐·陈陶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咏竹著明·陈良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摘自《健康报》198971咏竹宋·黄庭坚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咏 竹宋·文同(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故园修竹绕东溪,占。
赵师秀的《约客》是指作者在梅雨时节无事可做,在家里等客人来,而客人没有赴约,他自己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孤寂
王维的《 竹里管》是描写作者在一片幽静的竹林里,自己弹琴欣赏着周围美景和明月的悠闲心情
二者一个是等客人不来的焦急孤独心情,一个是自己自娱自乐,怡然自得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感受。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都有哪些艺术手法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为大家讲讲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粉墙竹影
粉墙竹影指将竹子配置于白1粉墙前组合成景的艺术手法,恰似以白壁粉墙为纸,婆娑竹影为绘的墨竹图。由于江南园林的墙垣多为白1粉墙,故该艺术手法应用广泛。粉墙竹影是传统绘画艺术写意手法在竹子造景中的体现。
“藉以粉壁为纸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中游也”(计成《园冶 掇山》)。白1粉墙前几竿修竹,竹子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益显青翠,同时细腻光滑的竹竿极易与平整光洁的白1粉墙通过微差取得质感上的协调统一。倘若适当点缀几方山石,则使画面更加古朴雅致。
竹里通幽
竹里通幽艺术手法指古典园林中竹林景观的营造。计成在《园冶》之“园说”中勾勒的理想景观是:“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里之耸翠,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竹林中搭一茅屋,养心畅情。
同时在《园冶》之“相地篇”中亦多次提及竹林景观,如“竹坞寻幽,醉心即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
竹里通幽包括竹林的静观和动观两方面。关于竹林的静观,最负盛名者当属辋川别业的竹里馆,诗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宋相照”,尽情享受竹林的静观之美。
《园冶》中的结茅竹里即属此类处理,掩映于竹林深处的茅屋既是赏景的佳处,又极富返朴归真的野趣。竹林的动观处理则主要体现在曲径通幽的动态空间序列,竹林小径为求含蓄深邃,总是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园冶》关于园路的论述都强调曲径,如“蹊径盘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婉转”等等。
古典园林竹里通幽的典范之作当属杭州西湖小瀛洲的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位于三潭印月的东北部,入口是风格别致的隔墙漏窗,月洞门上匾额系康有为手书的“曲径通幽”。竹径两旁临水,长约50m,宽15m。竹种以刚竹为主,高度25m左右,游人漫步小径,感觉清静幽闭,看不到堤外水面。
沿小径两侧是十大功劳绿篱,沿阶草镶边,刚竹林外围配置了乌桕和重阳木,形成富有季相变化的人工群落。特别是竹径在平面处理上采取了三种曲度,两端曲度大,中间曲度小,站在一端看不到另一端,使人感到含蓄深邃,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园林意境。
竹径的尽头展现出一片开敞虚旷的草坪,营造出符合奥旷交替的园林审美空间。 出自天成国际景观
竹石小品
竹石小品指竹子与奇峰怪石通过艺术构图,组合成景。古人对竹石的喜爱源自古典园林一个基本美学观念,即“自然的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相信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白居易不仅居必种竹,而且对山石情有独钟,诗人在宅园的竹林中散点奇石,“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白居易《北窗竹石》)。白居易爱竹赏石的园林思想对后代园林竹石配置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启承意义。
宋代文人爱石成癖更甚于唐代。米芾每得奇石,必衣冠拜之呼为“石兄”。苏轼因爱竹癖石而创立了以竹、石为主体的画体,竹石画体的流行大大推动了文人园林中竹石配置的应用。
清代郑板桥的爱竹癖石之情发挥到了极致,诗人在一首题画诗中对竹石小品的意境作了精彩描绘:“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不多,其费亦不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诗人与竹石情感交融、物我两忘,表达了人情与天籁共鸣的感受。
竹石小品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点缀,布置于廊隅墙角,既可独立成景,又可遮挡、缓解角隅的生硬线条。庭院中的天井或“哑巴院”,空间封闭压抑,配以竹石小品,“观庭中一树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度知五岳,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竹和石是个园的两大特色,个园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种。春景位于今园入口处,由刚竹和石笋为主,背景是白壁粉墙,仿佛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的雨后春笋图,特别是春天发笋之际,竹笋石笋相映成趣,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夏景由柔美纤巧的水竹与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组合成景,配以紫薇、广玉兰等,渲染出夏季的清丽秀美;
秋景是全园的高潮,以大明竹配置黄石,加之红枫等秋色叶树种,营造出萧瑟的秋日景象;
冬山由宣石叠掇,配植斑竹和蜡梅,“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悲凉凄苦之感油然而生。同时斑竹、蜡梅与邻近秋景区的黑松创造出“岁寒三友”的园林意境。
移竹当窗
移竹当窗的本义是窗前种竹,该文特指竹子景观的框景处理,通过各式取景框欣赏竹景,恰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
框景的手法最早见于《一家言》,李渔在“居室部”窗栏一节中指出:“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这就是所谓框景的作法,又称“尺幅窗”、“无心画”。移竹当窗的手法把彼一空间的景物引入此一空间,具有空间渗透的'性质,有助于增加园林空间的层次感。
《园冶》对移竹当窗的深远意境有精辟论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
移竹当窗以窗外竹景为画心,几竿修竹顿生万顷竹林之画意,“见其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尽日坐观,不忍合牖”(李渔《一家言 居室部》),起到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效果。同时由于隔着一重层次看,空间相互渗透产生幽远的意境。
移竹当窗形成的框景画面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欣赏者位置的变动,竹子景观随之处于相对位移的变化之中,这与西方近代建筑理论所推崇的“流动空间”学说不谋而合。
倘若连续地设置若干窗口,游人通过一系列窗口欣赏窗外竹景,随着视点的移动,竹景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同时画面亦呈现一定的连续性,具有明显的韵律节奏感。
关于取景框的形式,《园冶》中讲“制式新番,裁除旧套”。移竹当窗的取景框除窗洞外,还包括各式门洞、漏窗及其它建筑围合空间,如由挂落、美人靠和柱围合而成的取景框。从虚实关系上讲,窗洞门洞为虚,白1粉墙为实,漏窗介于两者之间,可看作半虚半实的要素,起过渡和调和作用。杭州西湖小瀛洲的园墙辟有漏窗,透过图案精美的漏窗欣赏窗外竹林,若隐若现,虚实相生,增大了景深,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
;这首诗,诗人以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借地面破土而出的新竹,表达了自己的擎天之志、入云之势。可见其志向之远大,写诗抒情,这本身就是一种魄力和智慧。
咏新竹
际智 〔清代〕
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
笋称新竹,出土尖尖。其之始也,小极,细极,嫩极,毫不起眼。毕竟是观察敏锐,想象丰富的诗人,际智从这才冒出土面的小小新竹,已然看出了其擎天之志,入云之势,化龙之概。这种想象,以及将想象注入诗行,本身便是一种智能和魄力。际智自号愚庵,其实何曾愚也。际智斋室,号为茎草堂,自比一茎小草,孰知不也是一棵志欲凌云的新竹?诗写得精炼,生动,警策,颇有力度。
际智,字愚庵,清初江南祗山宝林寺僧。江西(即今江西省境内)人。生卒年、俗姓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70年前后在世。能诗,诗风潇洒劲健,颇具风骨。有《茎草堂集》。
《吴门道中二首》是宋代诗人孙觌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退居乡间之时。第一首诗着力描写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第二首诗着力渲染山林风光的天然幽趣,反映了作者对桃花源式世界的追求。全诗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山林美景的点染,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写得萧散疏朗,富有情趣。
原诗:
吴门道中二首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