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晖松花江上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张寒晖松花江上这首诗表达的情感?,第1张

你好。

据了解,1936年,张寒晖班上的东北军子弟,常把他带到新城北门外东北军家属寄居的地方,与学生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见面。在那里,张寒晖目睹了东北籍同胞忧郁愤怒的情形,听到他们背井离乡的哭诉。伤痕累累的“九一八”已成为他们的切肤之痛。于是,他以北方女人失去亲人在坟头的哭诉声为音乐素材,写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歌词也涌向笔端。当试唱这首歌时,连他自己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呜咽得唱不下去。旁边的学生和流浪难民也跟着恸哭。张寒晖的朋友姚一征说:“当歌曲写完后,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大家哭作一团。”所以,这首《松花江上》表达的是爱国情怀和一致对外的敌忾。

1、纪念九一八歌曲有《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八路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2、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大片领土沦陷敌手,几十万官兵和百姓被迫流亡关内。时任西安省立二中教师的张寒晖,耳闻了西安街头东北军官兵的悲苦怨愤,目睹了进关百姓的生活惨景,触景生情,写下了后来被风靡中华大地的歌曲《松花江上》。

3、这首歌前后对比强烈,情感真切,用呼天唤地般的呐喊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急切愿望。尤其是最后一句,在人声泪俱下的悲痛中,歌曲达到了高潮。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作品以宏伟的气势,寄黄河以抒民族伟大情怀,在当时鼓舞了亿万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寇入侵的决心,是中国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巨作。

钢琴协奏曲《黄河》始创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钢琴部分由钢琴家殷承宗主要构思,并与作曲家刘庄、储望华联手完成;乐队配器及总谱执笔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盛礼洪。这部作品的问世是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首演。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以标题性组曲的形式写成。今天,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已冲出国门,成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音乐会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

《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唤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1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描绘家乡富饶美丽,生活祥和的景象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与第一层境况产生强烈反差,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造成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流浪他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 表达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的向往。

2

反复修辞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词句上感情的递进,渲染出作者悲愤的情怀。

论文: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论文写作

-

摘要:歌唱是以人声来创造音响和形象的艺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文章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具体地谈了如何在歌唱中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关键词:《松花江上》 曲式结构 艺术处理 气息

“声乐的艺术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理解作品内涵是表现作品的基础。拿到一首作品后,不要急于去视唱乐谱,首先要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所表现的文化,做个深刻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该作品的写作时期和历史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中感情的基调、情绪的起伏、发展和转折的脉络。对一些词义较难理解的古诗词歌曲,仅在声乐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应在课前做一些案头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歌词的意思及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无论是戏剧还是独唱歌曲都要对剧情及剧中人物的性格、生活环境及日常活动作合理的设想,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和作品主人公的形象,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把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越具体,表达时就会越真实、生动。

下面就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来谈一下如何进行艺术处理。

一、作者简介

歌曲《松花江上》是由张寒晖于1937年7月12日创作于西安,后成为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张寒晖(1902—1946),现代作曲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共写有歌曲五十余首及几个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他的作品,绝大多数由自己作词,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还有《军民大生产》也是他改编的。其中,他的《松花江上》和《边区十唱》等优秀歌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松花江上》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歌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总有一定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动机以及创作素材的选择。《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11月,当时我国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可见,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对作者的音乐创作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要想深刻地了解作品,就必须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三、歌曲结构分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四、歌曲情感分析

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情感占有主导地位,它是歌唱的灵魂。深刻而又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也正是歌唱表现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歌曲艺术表现时,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歌曲的情感,才能用准确的情感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创造出准确的艺术形象。歌曲《松花江上》所表达的情感是人们在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共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关外的凄惨境遇,以及人们想推倒这两座大山,重建家园的迫切渴望。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然而,歌曲的情感与歌曲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歌曲的内容决定了歌曲的情感。因为,在歌曲表现中,情感的根源来自情感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所以,必须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辩证地统一起来,创造出思想内容和情感相吻合的歌曲意境。任何偏离歌曲思想内容的情感表现,都不符合艺术表现的规律,甚至可能对歌曲艺术形象和意境产生破坏作用。

五、声情并茂是创造歌唱艺术美的完美表现

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运用美的声音去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创造歌唱的艺术美,是歌唱的首要任务。美的声音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意境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美的声音,创造出艺术美。

1声音的个性美与效果美

美的声音是相对的,歌唱中美的声音具有两重意义:一是个性美;一是效果美。个性美是指在没有内容和情感要求下的音色美。效果美是指内容、情感和技巧相结合,能创造出完美艺术效果的声音美。歌曲《松

论文: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论文写作

花江上》用暗淡、深沉的音色表现的是一种凄惨、悲愤的情绪,而把它用于表现热情、明朗的情绪,它就不美了,因为它脱离了内容和情绪的要求。所以说,美的声音不是绝对的,只有与歌曲内容和情绪紧密结合的声音才是最完美的。

2声音的情感色彩

美的声音必然包含丰富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人用声音去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其实是一种思想情感的再现。演唱者在塑造艺术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动,而人的审美活动,也总是和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情带声、以声动情,才能使歌唱表现声情并茂。演唱者必须把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它倾注到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中去,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总之,歌唱者在深入细致地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歌词的语言规律、音乐风格特点以及结构形成之后,就要将个人对作品的感情体验融进其内,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展开内心的音乐想象,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形象。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对演唱的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的连接方式、旋律的起承转合、高潮、收尾以及情感发展的层次变化等等进行整体的设计构思,选择最佳的演唱手段,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6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