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鲁迅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还原了他们精神的无价值。
鲁迅在这篇作品中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
扩展资料:
《采薇》讲的是古代有名的义士伯夷、叔齐兄弟俩不食周粟的故事,写得诙谐幽默,貌似无厘头,其实很有新意。
但在这篇《采薇》里,薇并没有让兄弟俩营养不良,至少能将就活下去。促成他们死亡的,是一个叫阿金的女人,她听说这事后,有一天专程跑去,大义凛然,斥责那对兄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鲁迅写道:“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于是,薇也不肯吃了,最后饿死了。
-采薇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意思:
过去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随轻风飘拂,像是依依不舍,而今日我又来到这里,这里雪花飘零,*雨霏霏。
艺术手法:
1、对比,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
2、对偶,在诗经中这很难得。
3、叠词使用,反复吟唱,情感倾露无疑。这种手法后人多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词描声摹状效果极好。
4、融情于景,昔盛杨柳绿,今衰*雨飞,何情何景,请君自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