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尽情宣泄,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此诗反映仕途失意及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诗人尖锐地指出:是门阀制度造成了有才能的寒门之士被压抑,无所作为的命运
诗歌情感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时而压抑悲怆,时而奔放悠闲,细致委婉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全诗格调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
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属杂曲歌辞, 本是汉代乐府民歌,原辞已佚,据《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据《晋书》记载,袁山松曾作《行路难》,“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可见是一种悲愤凄凉之音。
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钟嵘《诗品》)。在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森严的刘宋时代,出身寒素的鲍照最多不过当当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之类的小官,满腔怀才不遇之情都凝聚在诗作之中。所以《拟行路难》十八首实际上是一组充满了 的愤世嫉俗之作。陈祚明论鲍诗说:“鲍参军诗,如惊潮怒飞,回澜倒激,堆埼坞屿,荡潏浸泊,微寻曲道,不作安流,而批击所经,时多触阂,然固不足阻其汹涌之势”(转引自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
这首《拟行路难》最大的艺术特色便是感情上的大起大落,确有“如惊潮怒飞,回澜倒激”之势。诗篇开头,就用“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比喻,来说明人生贵贱穷达不一。《世说新语·文学》曾记载晋代的殷浩与刘尹的一番对话:“殷中军问: ‘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泻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 以为名通。”鲍诗的比喻显然是受了刘尹这段话的启发而写出来的。意思是说,人生的贵贱穷达完全是被偶然性所决定的,人自己是无法控制的。所以紧接着两句是:“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既然将这一切都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还能有什么怨和愁可言呢沈德潜说:“起手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若移在中间,犹是恒调”(《古诗源》卷十一)。开头的比喻的确是突兀而起,我们满以为诗人感情的闸门会大开, 会如惊潮怒飞,急流滚滚而下。谁知三、四两句,立即将感情的急流截住,回澜倒激,强自安慰。五、六句继续自我安慰,自我压抑,使感情跌入波涛的深谷:“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用酒来麻醉自己,在昏醉之中也断绝了歌唱世路艰难的歌声。如果真能使心如古井,微波不起,倒也罢了。可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人自醉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形醉而心不醉,“举杯浇愁愁更愁”,使人感到更加难堪。于是,感情的激流又回升了:“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想起社会那么黑暗,门阀制度那么森严,贵族、军阀为了争夺帝王之位,互相杀戮,祸及无辜。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危机四伏,朝不保夕。这样,轰雷闪电又在心中升起,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不可阻拦,终于凝结成一句力贯千钧的语言:“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是,当诗人喊出这一句震聋发聩的诗句时,浓重的阴影又猛然袭上心头: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因言而贾祸,落得杀身灭族的惨局,不可不慎啊!于是,来了一个紧急刹车,陡然转折,从感情的高峰浪尖上,猛然跌落下去,进出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呜咽吞吐,荡潏浸泊,散成无数涟漪,化成无数微小的水珠,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消散。
总之,这首诗并没有具体描绘诗人愁怨的实际内容,只是创造一种愁怨的典型意境与气氛,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使读者能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愁怨的具体内涵,身同感受,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诗歌艺术。
拟行路难·其六
作者: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译文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注释
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弄儿:逗小孩。戏:玩耍。
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李白的《行路难》是仿写鲍照的同体诗。但手法和感情有别。“人生亦有命”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愤激,而李诗坚信未来的美好。
李白的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扩展资料
1、《行路难三首》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
郁贤皓《李白集》以为前两首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无成而归之时,第三首作年不详。
2、《拟行路难》出处
《鲍参军集》,别集名。南朝宋鲍照撰。鲍照字明远,曾经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刑狱参军,故世称他“鲍参军”,此集因而得名。南朝齐永明年间,鲍照的诗文已散佚大半,南齐虞炎奉命搜集鲍照遗文,编次成集,并作了序。
鲍照(公元415-470年)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骈文亦佳。
-行路难三首
-拟行路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