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必要天天看新闻联播吗?

大学生有必要天天看新闻联播吗?,第1张

毕业后又用,如果你毕业后要考公务员的话,必须得了解时事政治什么的,平时多看报纸新闻是必然的, 要不考的话 我感觉就没什么用了。。。但建议你多看看 不必天天看,毕竟现在要找正式工作大多都得考公务员,所以提前多做做准备吧 别到以后后悔啊。。

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这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的洪战辉。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而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把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2年。

一直没有穿棉衣的洪战辉穿上了毛裤,看着一个小女孩做作业。洪战辉其实并不想穿这么早的棉衣,因为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12月4日中午,连续的几天冷风吹过,难以阻挡的一股冰凉如锥子一样穿透着人的每一个毛孔。

在湖南怀化学院的一个宿舍楼的楼梯间里,一直没有穿棉衣的洪战辉穿上了毛裤,看着一个小女孩做作业。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一个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洪战辉其实并不想穿这么早的棉衣,因为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小女孩是洪战辉的妹妹,12年前捡来的妹妹。12年的岁月并不算短暂,小女孩已经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学生;12年的岁月也不算漫长,洪战辉用一种纯真的兄妹之情照顾着这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妹妹。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这是一个普通的豫东平原上的小村庄,一条土路通往3公里远的镇上,是西华县偏远的地方。镇上离县城有30公里,被一条曲曲折折、坑坑洼洼的乡村公路连结着。

1982年,洪战辉就出生在这里,在他12岁之前,和众多农村的男孩子一样,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他共同组成的家庭生活的尽管艰苦但也很幸福。可突然的一天,他的生活改变了。

1994年8月底的一天中午,一向慈祥的父亲从洪战辉的姑母家帮助干活回来,突然无缘无故地发起火来,他瞪着眼睛,任何人都阻挡不住他砸碎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小战辉和弟弟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这个样子,恐惧的站在门外,目不识丁的母亲根本劝不住父亲的举动,和尚不谙人事的妹妹蹲在门旁哭泣。

最可怕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突然抢过妹妹,母亲哭叫着来抢女儿,被父亲一脚踹倒在了地上,然后将妹妹高高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了下来。

妹妹死了,父亲疯了12岁还是一个孩子洪战辉的天空就在这个普通的日子里轰然倒塌。洪战辉趴在已经骨折的母亲身上号啕大哭。弟弟懵了,甚至忘记了哭。

周围的亲友来了,他们帮忙把战辉的父亲和母亲都送到了医院。照顾住院的父亲、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弟,12岁的洪战辉稚嫩的肩膀上开始肩负了家庭主人的责任,3个月的时间,洪战辉医院、学校、家里三点一线,不分白天黑夜,风雨无阻,三个月的艰辛,让洪战辉长大了,艰辛的付出终会有回报:母亲出了院,父亲间歇性精神病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可家里也负债累累,但毕竟生活又重新回到了平静。

这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小年的日子。一早起来,洪战辉就没有看到父亲,一种不详的预感猛然间萦绕在头顶,他忙告诉母亲。即将过年了,是不是父亲的病又犯了?是不是父亲又出去惹事了?母亲急了,母子俩满村的寻找,可是始终没有见到父亲的影子。临近中午时分,在离村庄约10里地的一棵树下,洪战辉找到了父亲,此时的父亲,怀里抱着一个包裹,那是一个婴儿。父亲解开了包裹,小心地呵护着。眼光里透出一种父爱,一种久违的蕴含有慈祥光芒的爱。

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会跑到父亲的手中?母亲小心翼翼走上前,从丈夫手中接过了孩子。这是一个女婴,用粗线缝制的棉衣上面摞满了补丁。可能是饥寒交迫的缘故,孩子的嘴里发出一种微弱的声音。在孩子的贴身衣服上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无名女,农历1994年八月十八日生,哪位好心人如拾着,请收为养女。

天快黑的时候,一家人把孩子抱回了家。看着已经哭不出来的孩子,母亲寻思着等天明了看谁家愿不愿意收留,就送给谁?

这个家太穷了,其实母亲的很愿意收留这个女孩,可是连买奶粉的钱都没有,这个善良的母亲不想再看到一个类似于自己女儿的下场。女儿曾经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的欢笑,似乎后来的痛苦犹如一块伤疤,没有人愿意再提起。

母亲也是这样,眼前的女孩钩起了她内心深处最为痛苦的伤痛,她似乎没有抱起女孩的勇气。临时照看小孩的任务就落到了洪战辉的身上,他一抱上小女孩,小女孩就直往他怀里钻,他想起了妹妹。

贫寒的家庭承受不起哺育小女孩的花费,夜深的时候,母亲让他把孩子送回去,他无奈地打开门,抱着孩子走在刺骨的寒风中,一种爱怜伴随着一种痛苦,这是他梦中的妹妹啊,不忍心的他哭着又拐了回去。他对母亲说:“不管怎样,我不送走这位小妹妹了……你们不养,我来养着!”小孩子留下了,洪战辉给她起名为洪趁趁,小名“小不点”。

小不点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久违的欢乐。父亲的对死去女儿的内疚让他把力所能及的父爱倾注到了小不点的身上,父亲的病情稳定了一段时间。

父亲毕竟是病人,经济的原因不可能让父亲长时间的吃药,一旦没有药物维持,他就不可抑制地要狂躁。除了不打“小不点”,家里任何东西都成了他发泄的对象,包括碗筷,包括他相儒以沫的妻子,伺候他很长时间的儿子,他见什么砸什么。可怜的母亲身单力薄,身上常是旧伤没好,又添新伤。

一个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身上,这本身就是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她还经常遭受父亲无缘无故地毒打。

1995年的8月20日,在吃过午饭之后,母亲不停地忙着蒸馒头,直到馒头足可以让一家人吃一个星期之后,她才停了下来。

第二天,母亲不见了,家庭重担、父亲的拳头让母亲不堪重负,她选择了逃离。

“娘,你去了哪里?回来吧”弟兄俩哭声在暮色中飘了很久。他们不想这样失去母亲,一个家里赖以维继的支柱,洪战辉哭喊着和弟弟在周边村落寻找妈妈,夜已经深了,娘那天没有回家。

寻找母亲的他们还没有走进家门,就听到了“小不点”的哭声,看着嗷嗷待哺的妹妹,弟兄俩眼泪流了下来。娘走了,父亲又是个病人,还有这个刚刚才1岁的妹妹,洪战辉的心似乎在抽搐:“娘啊,你怎能撇下我们不管了那!”生活就是这样无情,洪战辉的哭声消失在如漆似墨的夜里,娘不见了踪影。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谁能想到一个才13岁的孩子,就得承受这样的压力。似乎一夜间,洪战辉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抚养尚不会走路的妹妹,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年仅13岁的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承担责任。

在他去学校的时候,他就把小不点交给自己的大娘照看,放学回到家里面,再忙着准备全家人的饭。更难的是小不点的吃饭问题,每天一早,小不点“哇哇”不停的哭声总会让洪战辉手足无措,只好抱着孩子去求附近的产妇们。天天讨吃也不是办法,洪战辉后来千方百计筹钱买了一些奶粉。在一些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给小不点冲奶粉。为了让奶的温度适中,喂奶的时候,他考虑到自己用口吮吸不卫生,他就将调剂好的奶水先倒点在手臂上,感觉不冷也不烫了,他才喂她。

吃饱了的小不点还听话,洪战辉只要上学前和中午及时回来喂奶两次,她就不哭闹。难熬的是晚上,也许是因受了惊吓,每到夜深,“小不点”就要哭闹一场。这时,洪战辉毫无办法,他不知道怎样哄她,只是抱起她来,拍打着她,在屋里来回走动……

夏天还算好过,冬天的时候,小不点的棉裤尿湿了,又没有多余棉衣可供替换,每天的晚上,洪战辉都是把湿透了的棉裤放在自己的被窝里面暖干,天明的时候,再给小不点换上。

1995年时,洪战辉已到西华县东夏亭乡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他在学校期间,把小不点放在什么地方也成了他心中的一个难题,如果放在家里,患病的父亲会不会伤害小不点?于是,洪战辉又找到邻居,让邻居帮忙在他上学期间照顾小不点。在读初中的三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及时为照顾小不点吃饭。

日子尽管过的很艰辛,但也很平淡,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96年的春节。那年后的不久,小不点经常拉起了肚子,一天要拉好几次,看着逐渐消瘦的妹妹,洪战辉只得给老师请假带妹妹去医院,诊断结果出来了,小不点得了严重的肠炎。此后,在连续20多个日子里,卫生院又成了学校、家庭两点外的第三点。

几年了,母亲杳无音讯,父亲的病情也不断反复,为防意外,每一个夜晚,他都将小不点放到自己的内侧睡,只要夜间一有动静,他就先摸摸里侧的小不点。

几年的生活让洪战辉成熟了,成熟意味着一种艰辛的经历,洪战辉年轻的生命年轮上蕴含有一种特殊的含义:生活的不公平让洪战辉稚嫩的脊梁坚强且执著。

儿是娘心头的肉,骨肉分离已经一年了,娘一把把洪战辉抱在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所有的委屈终于爆发了

1997年,是洪战辉几年来最为幸福的一年,小不点3岁了,她从一个处在襁褓中的女婴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懂事。这年洪战辉也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学业,成为东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中的三个学生之一。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洪战辉体现到了一种久违的幸福。伴随幸福的还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是辛酸?是痛苦?都不是,又都是。

要上高中了,家贫如洗的现实又成了面前的一道门槛。学费钱从哪来?小不点怎么带?洪战辉第一次想到了退缩。

西华一中离家30多公里路,也不可能像上初中一样天天回家,自己也不可能带小不点上高中,怎么办?思来想去,洪战辉想到了妈妈。他想找回娘,让娘承担一部分自己的难处,万一找不回娘,就只能把小不点送回到她亲生父母身边,小不点的来处,已有好心人悄悄告诉他了。

上高中前的这个暑假,洪战辉开始了他的寻母之旅。10多天后,一位好心邻居告诉他,她曾在石羊一次“赶会”时见过他娘。这条信息让洪战辉听了大喜,一大早就骑车赶了过去。3个多小时后,他终于到了石羊,在向路边一人家询问时竟撞见了日夜想念的母亲。儿是娘心头的肉,骨肉分离已经一年了,娘一把把洪战辉抱在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所有的委屈终于爆发了,洪战辉有多少心里话要对娘讲啊,也许只有哭才能发泄自己的情绪,只有哭才能抚平已经伤痕累累的内心,只有在娘亲的怀里酣畅淋漓的大哭才能解脱对娘的思念,对娘的期待。

娘俩就在路旁痛哭了一场,一年的想念化成了泪珠浸湿了娘俩的衣襟。洪战辉用双手捧着娘消瘦的脸颊,恳求母亲回去。母亲亮出身上被他父亲殴打而致的累累伤痕,哭着使劲摇着头……

父亲给母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洪战辉知道,这种内心的伤害比身上的伤疤更能让人痛苦,看到母亲的样子,洪战辉的心软了,他想娘,娘何尝不是,他希望娘能过的很好,可回去又能给娘带来多大的快乐呢?

小不点望着面前这个陌生的妇女,露出一种恐惧的表情,她把头扭向一边,寻找着哥哥—她最亲的人。突然,她蹒跚着向洪战辉走来,扑在他怀中,哭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多年的努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高中是肯定要上的,母亲不愿意回来,那就只好送小不点回家了。经过四处打听,一位邻居告诉他,“小不点”的母亲可能在西华营乡赵家村。

第二天,洪战辉就给小不点洗了个澡,换了套干净的衣服,带她去西华营镇赵家村——这里。3岁的小不点高兴地坐在自行车前面横架上,,一路上开心地笑着。洪战辉想起了妹妹襁褓中绽放的笑容,他想起了这几年小不点给他带来的欢乐和痛苦,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始终闷在心头,无法抹去,无法回避。

到了那户人家,女主人爱怜地搂着“小不点”哭成了泪人,可她说“小不点”不是自己的女儿。在走的时候,洪战辉决定放下小不点离开。小不点望着面前这个陌生的妇女,露出一种恐惧的表情,她把头扭向一边,寻找着哥哥—她最亲的人。突然,她蹒跚着向洪战辉走来,扑在他怀中,哭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一瞬间,兄妹情深在洪战辉泪水中爆发了,他知道,妹妹已经离不开他了,他亦如此。

离开人家的时候,对方说非常可怜小不点,拿了1000块钱给洪战辉,说是“如有困难可再找我们”。洪战辉出具了一张欠条,收下了。

小不点很懂事,这么小似乎知道了哥哥的艰辛和不易。哥哥交待她不外出,她就呆在小屋里面,等着哥哥放学。有几次,等他下了自习走出教室,小不点就在外边的楼道里睡着了

生活的艰辛不会因为别人的同情而停止。

一天,他趁父亲病情稍有稳定时说:“大,我想挣钱去读书”,父亲似乎听懂了他的话,把家里的一袋麦子换成了50元钱。洪战辉怀揣着这50元钱冒着炎炎烈日在河南周口市、漯河县等地跑了一趟,在西华县城时,他脏兮兮的模样引起了一个中年人的同情,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他在那位中年人承建的装雨棚的工地上找到了一份传递钉枪的工作。一个暑假,他挣了700多元。

这年9月1日,洪战辉到西华一中报到了。他把人家给的1000元中留下500元给了父亲作药费,用余下的加上这个假期里打杂工所挣的钱,交了学费。高中生活是一个崭新的生活,洪战辉第一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喜悦中充满着一种恐惧。

高中的学习压力是初中所无法比拟的,可喜的是洪战辉具有着一种同龄人少有的坚毅秉性。他担心小不点的生活,担心她的吃,担心她的身体。在入学逐渐安定下来后,洪战辉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从家里面把小不点接到了身边,自此,洪战辉开始如上初中一样,每天奔跑在学校与住处之间。一早,他要让小不点吃早点,再交代她不外出,然后上学。中午和晚上,他从学校打了饭,带回住处与小不点一起吃。

小不点很懂事,这么小似乎知道了哥哥的艰辛和不易。哥哥交待她不外出,她就呆在小屋里面,等着哥哥放学。上晚自习时候,洪战辉担心小不点一人呆在房中出事,就把她带到学校,怕她闹,就把她放在门边让她玩耍。有几次,等他下了自习走出教室,小不点就在外边的楼道里睡着了。抱上小不点,洪战辉就着路灯的光线,回到租住的小屋。

来到县城读书,一切开支都大了起来,洪战辉知道,如果失去了经济来源,父亲的病情好转、弟弟、妹妹的生活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谈,打工挣钱成了洪战辉繁重的学业之后最大的任务。

从此,洪战辉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圆珠笔、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用微薄的收入来负担整个家庭的生活。校园推销是一个被别人看不起的事,洪战辉的举动让很多不了解内情的人很反感。在他一次推销的过程中,有个老师对他小小年纪就满脑子赚钱的行为非常的恼火,将他毫不留情地赶出了教室:“你是来读书的还是来当小贩的?你家庭再困难,这些赚钱的事情也该你父母去做,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洪战辉没有辩解,强忍住眼中的泪水,收拾东西走了出去。

父亲需要照顾,欠了很多外债和人情的洪家需要洪战辉的休学来救急。就在他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二个年头,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

在众人不理解的颜色中,洪战辉边挣钱边学习照顾小不点,还得定时给父亲送药回家,日子虽然艰难,但洪战辉还是平稳地过了下来。生活不会永远的一帆风顺,即使对洪战辉这样的不幸儿,这种用艰辛的汗水和屈辱的泪水换来的短暂安逸也没有持续很久。在洪战辉上高二的时候,父亲的精神病突然地犯了。

孝心和自己的学业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父亲住院需要照顾,父亲看病需要花钱,为了借钱,他跑了周围的几个村子,求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给人家说好话,甚至给人家磕头,可是“救急不救贫”思想的根深蒂固,让洪战辉跑了两天才借来了47元钱,这对父亲的病是杯水车薪。就在他极度困难的时候,有一位阿姨伸出了援助之手。

洪战辉在学校的时候,曾经帮助西华县南关的一个个体户卖油漆,这个老板是一个极具同情心的一位阿姨,也曾经有过艰难地生活经历。当她了解到洪战辉的情况后,及时地把看病所需要的钱送到了洪战辉的家中。父亲需要照顾,欠了很多外债和人情的洪家需要洪战辉的休学来救急。就在他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二个年头,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

回到了家里面,他收拾农田,照顾父亲,闲暇的时候教妹妹识字,并在农闲的时候出门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出外打工的日子,洪战辉愈加地懂得知识的重要。到了2000年的时候,小不点已经6岁了,父亲的病情也控制了下来。这时,久别的校园充溢着他的梦境,他渴望再度与之相逢。

父亲有救了,洪战辉赶紧回家取住院的用的东西,又连夜骑上自行车赶往近100公里的医院。一天的奔波让洪战辉极度的疲惫,骑着骑着,他的眼睛就睁不开了,结果连人带车栽倒在路旁的沟里……痛苦、委屈、酸楚、绝望全部涌上心头,他不禁号叫起来:“大,你几时才能康复过来啊?娘,你咋不回来呀,你知不知道儿子的苦呀。小不点的父母,你们既然生下了她,为什么又要遗弃她……所有的重担,为何都要压在我的身上?老天爷,为什么?为什么啊?”

也就在这年夏天,在西华一中曾经执教过洪战辉的秦鸿礼老师调到西华二中。秦老师一直在关心着洪战辉的事情,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他就让一个了解洪战辉情况的学生给洪战辉捎信:希望能洪战辉能重新回到学校上课。在秦老师的帮助下,洪战辉有重新回到了学校。不过,当时二中的高中部是新建的,只能从高一读起。于是,洪战辉成了西华二中的一名高一新生。

洪战辉又把小不点带在身边,小不点到了上学年龄了,秦老师帮助他在二中附近找了所小学,小不点也开始上学了。

新的高中生活又开始了。和以往不同的是,除了挣钱除了自己学习除了照顾小不点的生活,辅导“小不点”的学习又成了洪战辉每天要做的事情。

接下来的生活一切都很平淡,可上天颇有些捉弄人的味道,2002年10月份,父亲的精神病第三次犯了。他把父亲送到了一家精神病医院,可是不交住院费人家不愿意接受病人,洪战辉给医院的跪下来磕头,医生的铁石心肠并没有被洪战辉最为传统的乞求方式所感动,洪战辉的哭求无济于事,医院把他们赶了出来。弟弟可能厌倦了这个家,不辞而别,出去打工了。

10月底的一天,扶沟县精神病院被洪战辉的孝心所感动,答应收下他父亲并免去住院费只收治疗费。父亲有救了,洪战辉高兴极了,赶紧回家取住院的用的东西,到家后又连夜骑上自行车赶往医院。家到医院有近100公里路,夜已经很深了,一天的奔波让洪战辉极度的疲惫,骑着骑着,他的眼睛就睁不开了,结果连人带车栽倒在路旁的沟里……等他醒来时候,自行车压在身上,开水瓶的碎片散落一地。他已经没有了力气推开自行车,身体只有一个感觉——疼痛,无比的疼痛。公路上已经很少有行人,不时的车辆通过后,瞬即又陷入了黑暗,痛苦、委屈、酸楚、绝望全部涌上心头,他不禁号叫起来:“大(编者注:豫东一带对父亲的称呼),你几时才能康复过来啊?娘,你咋不回来呀,你知不知道儿子的苦呀,一个人支撑了这么多年,你都不会来看我。小不点的父母,你们既然生下了她,为什么又要遗弃她……所有的重担,为何都要压在我的身上?老天爷,为什么?为什么啊?”在深秋的夜里,只有风的声音伴随着他的哭声呜咽

他到想到了父亲,恨起了母亲,想到了小不点,怨起了老天的不公,也不知在沟中躺了多久,他似乎看到了父亲的眼神,似乎听到了妹妹的哭叫。“不,我一定要起来,我不能倒在这里,要不我的全家就完了。”他顽强地站了起来,摸索着爬出了水沟……

就在洪战辉读高二时,迫于生计,他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做过杂工,每天早上帮助老板洗碗碟,每月老板支付30元工钱,并且可以吃上一顿早餐,中餐他一般不吃,晚上就喝一点稀饭。有的时候,周末时,他还要赶回家中浇灌全家人赖以生存的8亩麦地。

后来,他看到学生对复习资料的需求量很大,就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坐车到郑州批发图书回学校来卖。为了节省成本,从汽车站到郑州西郊的郑州图书城,他都是用2个多小时的时间步行过去,然后乘车返回。由于他的情况大家有所了解,再加上诚信经营,他的生意很是红火,甚至外学校的学生也来他这里购买图书。可是一种灾难也悄悄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在西华县南关附近有几个当地人也在经营图书生意,他们看到自己的生意逐渐被洪战辉抢走后,就心存不甘。在一天晚上,下过晚自习后,洪战辉准备回租住的小屋,突然从黑暗里窜出来几个年轻人,对洪战辉就是一顿盟打,鼻子留血了,眼睛打得也看不见了东西。打过后,洪战辉没有报警,甚至老师、同学都不知道,他害怕更大的报复,可是严重的眼疾落了下来,至今眼睛还是看不清东西。从那以后,洪战辉晚上下课的时候,手中多了一根根子,那是他访防身的武器,图书也自然卖不成了。

困难毕竟是暂时的,洪战辉怀着不屈的信念,2003年6月,洪战辉走进了高考考场。

听说要见哥哥,小不点很是兴奋的一夜都没有睡好,一大早他们就从西华出发。车快要到怀化的时候,小不点就坐不住了,她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窗外。张永光知道,她太想哥哥了

7月,高考成绩公布,最后,洪战辉以490分的成绩被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录取。可5000元的学费和妹妹的照顾让他很是作难!利用这个假期,他在一弹簧厂打工得了1500元。考虑学费连薛飞都得欠着,去的又是新地方,开学这段时间,洪战辉不准备带小不点去学校。

报到的日子来到了,他把小不点托付给了大娘,自己扛起装有100多公斤弹簧的袋子上了火车,来到了湘西山区的怀化学院。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将这些弹簧卖给了一家制造捕鼠器的制造商,将所得的2000多元钱交到了学校。为了生活,他在学校卖起了电话卡、圆珠笔芯,在怀化电视台《经济E时代》栏目组拉过广告,并且给一家“步步高”电子经销商做起了销售代理,每月下来也有600多元,仅够全家的勉强生活。开始,同学们只以为他具有经营头脑,可吃饭时却从未打过一份荤菜,并且往家里寄钱,就感到无法理解了。

2003年春节的时候,一个充满温馨的即日到了,洪战辉回到了久别的家,小不点已经辍学了,又黑又瘦的她,看到失学在家的小妹又瘦又黑,身上爬满了虱子。几个月没有见到哥哥的小不点依偎在哥哥的身旁,看着小不点的样子,洪战辉内心的一种内疚油然而生。春节开学后,他的故事逐渐地传遍了校园。

同学们推选他为学院市场营销协会的会长,并自发地帮助他,系领导得知他的真实情况后,发起了捐款活动。当系领导将捐款3190元交给洪战辉时,他却无论如何都不肯收下。最后学校将这笔捐款直接代交了他的学费。当系领导问他还有什么困难时,他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想带妹妹一起来上学!不是血缘却超越血缘的“兄妹”之情感动了怀化学院的领导,他们破例同意洪战辉将小不点接来,并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随后,洪战辉来到学院附近的怀化市鹤城区石门小学,找到该校长,提出了妹妹插读的要求,校长同意了。

2004年的暑假,洪战辉没有回家,他想利用假期挣够下学年的学费。他打电话给正在河南工业大学上学的高中同学张永光,要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帮忙把小不点带到怀化。

听说要见哥哥,小不点很是兴奋的一夜都没有睡好,一大早他们就从西华出发。车快要到怀化的时候,小不点就坐不住了,她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窗外。张永光知道,她太想哥哥了。

仅半年不见,洪战辉在怀化火车站见到妹妹时,大吃了一惊,头发凌乱,脸色发黄,一身衣服很久没洗了。小不点一下子就抱住洪战辉的腿,久久的不愿意松开。给小不点洗了澡后,又换了套新衣服,剪了头发,不小不点的面貌顿时焕然一新,一张原本清秀的脸重新绽放出了甜美的笑容。

“他老早就去火车站接我们了。他眼睛近视,没看到我们出来,他妹妹一路上都在问他哥哥会不会来接啊,还有多长时间才到,一出站就开始四处看她哥在哪儿,他妹妹最先看到他的,然后就跑过去抱住她哥哭了起来。他很高兴,但是眼圈红了,眼睛里有泪水,没掉下来。可能是不好意思在我们面前掉眼泪,但是能看出来他多激动。”12月4日下午,张永光对《郑州晚报》的记者说。

小不点学会了做饭,如果有时候哥哥出去推销东西,回不来,她就一个人做饭然后等哥哥回来吃,不论夜多深。一个周末,洪战辉回家时已很晚了,忙抱起伏在桌子上的小不点放到床上。就在挨床的一刹那,“小不点”醒了,睁开眼睛就扑到了他的怀里:“哥哥,我等呀等呀,你怎么才回哟!我担心你路上不安全咧!”

小不点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一早,她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在校吃中餐。回到学院寝室后,洪战辉还给她补习功课,教她普通话。

李梓萌是央视《新闻联播》的美女主播, 时尚 、干练、端庄、大气,深受观众喜爱。除了主持《新闻联播》,她还播报《新闻直播间》《新闻30分》等多档新闻节目。

观众眼里的李梓萌风光辉煌,其实她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艰辛和不易。44岁的李梓萌至今未婚单身,她的个人问题成了父母的心病……

李梓萌(原名李萌)祖籍山东省菏泽市,197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小时候的李梓萌像男孩子一样调皮,经常在院子里搞些小恶作剧。有一次,她与几个小女孩见院子里停着几排自行车,便一起将每辆自行车的气门芯拔了下来。她和几个小伙伴躲在树后看,见一个个来骑自行车的人唉声叹气,她们开心极了。

李母回家后,见茶几上摆着一堆自行车气门芯的皮筋,严肃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李梓萌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实情,母亲非常生气,带着李梓萌挨家挨户去道歉。母女俩楼上楼下跑了30多家,李梓萌的眼泪一直没有停过,她们的真诚也得到了对方的谅解。经历这件事,李梓萌再也不搞小恶作剧。

小学时,李梓萌就读的是沈阳市和平区第一小学,语文老师蒋秀英对李梓萌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她播音的启蒙人。小学期间,蒋老师多次推荐李梓萌参加沈阳市演讲比赛,她每次都能获得奖项。

小学毕业后,李梓萌考入沈阳市第126中学,高中上的是东北育才学校。中学期间,李梓萌一直担任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

1996年,李梓萌高中毕业,以辽宁省专业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她的同班同学有春妮、刚强、月亮姐姐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明星主播。

入学不久,李梓萌的自信心就有些受挫。在沈阳,她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很标准,但与同学们一比,还是带些东北口音。于是每天早晨6点半,李梓萌就起床去学校后面的小树林里练普通话。

晚餐她要捱到7点才去学校食堂吃饭,因为这时食堂的大电视里正在播《新闻联播》,她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学习普通话。经过半年的艰辛努力,李梓萌说普通话彻底抹去了东北口口音。

2000年3月,李梓萌还有几个月就大学毕业了,幸运地进入中央电视台播音组实习。邢质斌、李瑞英、罗京、李修平等著名播音员,很喜欢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在业务上悉心指点她。

李梓萌进步很快,一个多月后她就独立担任《文化报道》栏目的播音工作。2000年6月,李梓萌即将大学毕业,但当时央视并没打算留她。

谁知毕业前夕,李梓萌迎来了机会。那时央视决定开办一档全新的资讯栏目《国际时讯》,要求主持人的播音风格 时尚 、新鲜、有亲和力,像讲故事一样播报资讯。台里有几位播音员写了申请,地方电视台也有十多名主持人前来应聘,还有全国各高校上百位新闻系的毕业生,共同竞聘这个岗位。

经过笔试、复试、面试等层层考核,最终李梓萌脱颖而出。她形象端庄大气,语言轻松活泼,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轻松地讲述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李梓萌的播报风格,很快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2001年,李梓萌又主持《新闻早8点》。她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洗漱完毕就背着包往央视赶。

那时李梓萌还没有车,每天挤地铁上下班。从住处到地铁站有一段幽暗的路,路灯时好时坏,每次路过那里李梓萌都有些害怕。为了给自己壮胆,她故意大声说话,有时还用手机播放音乐。

2006年,央视为适应新形势,增加了新闻滚动播出量。许多观众给央视写信,还有的热心观众打去电话,说央视《新闻联播》的老面孔太多了,要求增加一些新鲜血液,对此央视的领导非常重视。

《新闻联播》是央视的王牌栏目,影响力辐射全球。经过综合考核,李梓萌正式入驻《新闻联播》栏目组。2006年6月5日,李梓萌与康辉搭档,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中。

《新闻联播》是直播,影响力太大,李梓萌承受巨大的压力。第一次去演播室试播时,李梓萌总找不到感觉,接连被工作人员否定,她的心情非常沮丧。

为让自己平静下来,李梓萌去演播室配合工作人员调音、调光。谁知她坐在主播台随口说了两句,制片人拍手叫好:“就是这个感觉。”第一次顺利出境后,在休息区李梓萌流下了百感交集的泪水。

《新闻联播》组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等老播音员,经常与新播音员交流,大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每次出镜,李梓萌都要自己买衣服,可衣服很难买。有一次,母亲见她衣服上的一粒扣子位置有些不合适,便给李梓萌打电话:“以后我来给你做出镜服装。”

李母不是专业裁缝,但这些年自己做过不少衣服。于是她买来布料,根据女儿的身高、胸围,定做职业套装。每次李母一做就是二三十件,衣服的颜色、款式各不相同。

然后李母带着两个大号行李箱进京,她将30多件衣服一一挂起来,李梓萌从中选出几套适合自己的。没有选中的衣服她永远挂在柜子里,从来没有穿过。

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去北京给李梓萌送衣服。后来李梓萌衣柜里挂不开了,便对母亲说:“妈,您别费这个心了,很多衣服我没机会穿,浪费您很多心血。”

母亲说:“没关系,哪怕你选中一件,妈妈也很高兴。”李梓萌穿母亲做的衣服上镜的事传开后,很多人问她:“你妈妈做的衣服很贵吧?”李梓萌笑了:“成本只有一两百块钱。”

有一次,母亲来北京陪伴女儿,李梓萌一连几天在节日里出镜。为营造喜庆气氛,母亲每天送给李梓萌一朵鲜花,李梓萌将花插在胸前的衣袋里。她这个创意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2012年,李梓萌与同事去外地采访播报,为节省经费,节目组只在宾馆租了一间房子。工作人员在房间里编辑节目,李梓萌坐在旁边播报,因为编辑器的按键有声音,工作人员就将衣柜打开,将录音设备放在柜子里,李梓萌跪在柜子里播报,但效果还是不理想。

于是工作人员又将录音设备放到厕所的马桶盖上,李梓萌跪在马桶边上,顺利地完成了播报工作。很多人都以为李梓萌很风光,其实工作中这类艰辛的事经常发生。

荧屏上的李梓萌干练、大气、端庄,生活中的她美丽、活泼、可爱。但让人遗憾的是,李梓萌的个人问题让父母牵挂,也让观众放心不下。

2015年,网上爆出消息,说李梓萌结婚了。不久网上又有传言,说李梓萌离过婚,并将另一半的身份曝光了。其实这些都是假消息,李梓萌根本没有结婚,但她没有精力辟谣。于是李梓萌的婚恋在很多人眼里成了谜团。

也许太过优秀,一些异性觉得自己配不上,即便喜欢李梓萌也不敢追求。随着李梓萌年龄一天天增大,她的婚恋成了父母的心病。

父母曾经发动亲友给李梓萌介绍过对象,但根本不合适。2019年,李梓萌在北京电视台参加《春妮的周末时光》时,委婉透露自己是未婚单身的信息。

其实李梓萌择偶标准并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高,只要年龄相当,身高适中,善良诚实,有上进心,两人有共同语言即可。

可茫茫人海,要遇到一个合适的异性并不容易。2021年10月,李梓萌已经44岁了,依然未婚单身,父母的心越来越不淡定,迫切希望女儿早日走进婚姻。

女孩优秀不应成为婚恋的障碍,祝李梓萌早日结束单身,与爱情婚姻拥抱!

-END-

1 怎么写地震作文的感言

一场突袭巴蜀的78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

这些天,我们无不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子弟兵所感动,我们无不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我们无不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在强震中,灾区人民虽然有失去家园、亲人的痛苦和泪水,但他们更有与无情天灾抗衡拼搏、与苦难同胞共度难关的坚毅和真情。

在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关切慰问、行使救援义举时,让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所谓震灾无情人有情,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身体力行涌现出的一幕幕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热泪盈眶。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

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 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

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 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 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

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 解难的拼搏热情。

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来自公文有约),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

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以后你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哦,没有他你可能就完了。”12日晚10时左右,都江堰聚源中学学生王克出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王克父亲当日不顾自己安危,双腿跪地,经过4小时的努力,用双手狠命地从夷为平地的教学楼里挖出了儿子。 ——“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

“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 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地震发生20小时后,谭刚义被武警官兵从废墟中刨了出来。

——“我们会不会死?”“不会。”“我们要尽量活下去。

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张杨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了灾区人民身边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度难关;因为有“情”,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连。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在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被亿万中国人熟知的经典语录,我们在此刻是否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准备出门看看。”12日下午,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刘世伟,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病人在,我们在!”12日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重症监护室(ICU)病房恢复安宁,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则让我们看到了灾区内邻里、师生、医患之间关系的和谐,没有邻里间的小肚鸡肠,有的是尊老爱老救(来自gw9080公文有约)人危难的热心扶助;没有对无良师德的拷问,有的是大爱无声的永恒记忆;没有医患关系的紧张,有的是以病患安危为中心的高度责任感。强震突袭,灾区人民用行动让和谐的真谛更加完美真实,用行动让善良品德和职业操守熠熠生辉。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患难之中见真情的和谐,有什么理由不为灾区人民危难之中显现出的人格魅力而倾倒呢?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众多的灾区人民正在用自己的真情实举,书写一部展现中华民族人性光芒、与灾害斗争的抗争史。

“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

2 512地震感想怎么写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情牵十几亿人的视线,强震抗灾中,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些身影我们难以忘记――

亲临一线的总理。哪里有灾难,总能看到温总理的身影,仿佛44小时后又回到冻灾现场的总理话音仍在耳畔,却又已奔赴强震灾区,一线指挥。有网友说难以忘怀这个花甲老人的身影,在他身上,肩负的是人民的重托,肩负的是大国责任。

我们的子弟兵。危急时刻,都会有子弟兵迎难而上,“官兵徒步前行”牵动人心,有网友留言说“我们的战士们,请你们快一点抵达灾区。”这一份急切中,又有着多少的温情和期待。子弟兵一线抗灾,让我们看到坚忍不拔的前行,看到与死神之间进行的不屈较量。

广大的医护人员。5月12号是护士节,然而地震给这个本来应该温暖的节日带来了颤抖,白衣天使们恪尽职守,抢救伤员,是在用危难面前的救死扶伤来捍卫自己的职业操守。

生命的色彩,在地震中不仅仅有“天使白”和“橄榄绿”,还能看到――

自发投入救援的乡亲。我们看到当房屋倒塌时,当孩子被压在倒塌的教学楼下,乡亲们自发投入了救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复杂动机,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想的可能只有两个字“救人”,朴素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献血的大学生和群众。“也许,我献的血就能救一个人”,中国那句老话“患难见真情”似乎总能应验并能深切的让人感到温暖和隽永,新闻联播中那一张张青春和无私的面孔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献出爱心的每一个人、各个战线上奋战的每一个人……正是这样的众志成城,才能让我们与死神的较量中,跑赢时间。

“不忍心看那些”、“真希望伤亡人数那个数字不要再变了”。其实这几天,我们这群“离新闻事实最近”的人,在新闻战线抗震之时,也在饱尝艰辛,带着牵挂、揪心、痛苦,紧张工作,或许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大家能少一分牵挂、揪心、痛苦。

3 日本地震感想作文怎么写

在3月11日13时46分,当我们还在上课时,我国的邻国——日本仙台发生了89级大地震,这是迄今为止日本发生的第一大地震,也是世界第五大地震。

这次地震分不同个层次,最大的地震并不是发生在日本岛上,而是发生在宫城县(日本的一个县城)以东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约二十公里,由于这次地震的震级太大,所以由此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吞没了包括仙台在内的几个县,日本气象局发布高级别海啸警报。

据说海啸会在3月11日17时17时13分前后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波高为50到100厘米于21时前后到达浙江、福建沿海,波高为30到60厘米左右;于22时前后到达广东东部沿海,波高为40厘米以内;于12日凌晨2时前后到达江苏、上海沿海,波高为30厘米左右。

该次地震发生后,日本股市大幅下跌,目前已知有数人受伤,至少2人被埋压。当地电视画面显示,由于地震引发强烈海啸,日本岩手港出现4。2米高浪,水中漂浮着数十辆汽车,距离震中最近的日本宫本县已宣布出现“严重伤亡”。日本共同社最新消息称,当地时间11日下午3点25分,停靠在日本横须贺海港基地的所有海自舰艇已受命驶往宫城县附近海域,驰援震区。此外,宫城县知事村井嘉浩下午3时许向陆上自卫队提出派遣赈灾人员的要求。

唉,日本,你们那边发生了海啸,我深表同情,但是你们以前杀了我们那么多无辜的同胞们,我深表痛恨,但是一情胜一仇,我还是同情你们,我本来可以给你们捐款或捐物,但是还没有这样的活动,所以我只能默默等待。啊,我为日本人祈祷,祝愿他们平安无事!

4 日本地震感想作文怎么写

你听得见吗?海啸到来时的恐慌与尖叫,核电站爆炸的声响,车与房屋碰撞的声音,飞机撞破机场玻璃的声音……都听不见。

转瞬的几分钟,那个原本平静的岛屿就浸满了悲伤。我们都想去给予那些身处灾难中的人们一点点温暖。

但是我们却怕湿润了眼眶。日本,加油!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你,都在想尽办法帮助你。

可是,我们周围仍有这么一群人。对于日本的灾难而幸灾乐祸。

我不能否定你们的思想,但是我想说,在天灾面前,人都是渺小的。我们都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分子,我们都是平等的小生命。

生命都是脆弱的。我们该换位思考思考,倘若今天遭遇灾难的是你抑或是你的亲人,你会是什么感受???核电站处在危险之中,核辐射成了人们的另一个讨论的话题。

是,每个人都怕。同时也在为进出福岛核电站的士兵揪心。

他们完全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自己的国家。可是,在中国,却莫名其妙地掀起一股 碘盐热。

至今专家已经多次出来辟谣。但是谁都无法预料这场狂热会持续多久,也不好对此多做什么评论。

静观其变吧。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健康乐观地过好每一天。能不能不要再有战争?!能不能不要再有地震?!!能不能不要再有海啸或者任何天灾?!!! 展开。

5 地震过后写感想的作文(400字左右)急用

看完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后,让我觉得非常揪心,我希望大家能献出爱心,拯救四川人的家园吧!下面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报道,如果你看了后肯定会非常担心四川人民:

前日(12日,下同)下午2点28分,都江堰聚源中学1800余名师生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学校一栋高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坍塌,近千名师生被埋在了废墟中,情况十分危急!数百名武警官兵连夜赶往出事地点进行救援。

截至昨晚7时,距事发已接近30小时,现场的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之中……

现场千人关注师生安危

昨日上午11时,距事发地不远的聚源镇上人来人往,不时有参与救援的官兵赶往聚源中学。

在学校大门处,10多辆120急救车整齐排开。在大门口几米远就是一个操场,密密麻麻挤满了上千名等待消息的学生家长和附近群众,所有人的目光都凝望着正在施救的废墟。

此时,3台大型吊车原地待命,数十名救援官兵正神情专注地在瓦砾堆上用铁锹挖,用手刨……前来参加救援的官兵连夜参与抢救,一整夜都没有合眼,其他救援人员也整夜守护在现场,一刻都没有离开过。镜头二

刨出遇难学生亲人泪水唤不回

“快让开,快让开!”上午11点10分,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挖出一名女生,经医生诊断她已经死亡,4名救援官兵用木板抬着女生的遗体迅速跑向操场。人群开始出现骚动,外围的人群开始跟着跑。最后,这名女生被抬到操场的一块空地上,很多还没有见到孩子的家长一下子围了过来。“女儿啊,怎么会是你啊?”一名30多岁的女子突然冲上前,扑到该女生身上嚎啕大哭起来,旁边的另一名妇女赶忙上前安慰,围观的其他家长都忍不住跟着流泪。“我能理解她的感受!那天听到侄女儿死亡,我伤心得差点晕倒了。”杨国英说,前天她和家人一直站在现场等候消息,突然一名女孩的尸体被抬出,她跑过去一看,正是侄女程婕。当时她简直不敢相信,一下子瘫倒在地哭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已多次在她眼前上演,似乎连心都伤得麻木了,但每次看到别人哭,她也忍不住会掉泪。惊魂回忆!

看完了这篇报道,我都 动落泪,我无法忍受这样 的大地震威胁着四川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希望大家能够嫌出爱心,为四川人民出份力!!!

6 地震感想作文300字左右

有爱就有希望——汶州,雄起!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地震来袭,四川汶州强烈地震,震感达78级,死亡人数不断递增,无法预计……

还记得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386秒,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那时还在读小学,对具体事件也都记不太清,只记得我们临市也有余震,是哪天的晚上自家的床在震,开始以为是梦境,第二天才晓得原来地震了,这也是我第一次亲临地震吧。虽然吉安市余震强度并不大,但是后来才得知余震波及南昌、宜春等县市地区,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区有震感。截至27日11时致13人死亡:其中九江死亡5人;瑞昌死亡7人;湖北1人死亡。对于我而言这是多么恐怖的数据,包括现在!此地震后,从不少省份都为九江送来乐问候与救助。生命对一个人而言是再宝贵不过的了,但也就是在莫名的瞬间,一个个生命飞向了另一个世界……时间过去了两年多,大地又开始了它的愤怒,它又迸发出了那股强烈的力量,使四川省遭受突如其来的灾难。

5月15日,在湖南卫视的《我们都是一家人》赈灾晚会中,我还尤记汪涵的一句话“大家都应该还记得在那场冰雪灾害的时候,有很多兄弟省份给我们湖南送来温暖,其中有包括我们兄弟省份四川”不知你们听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但当我听了这句话,我心中一振麻。当它方有难,我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但真正自己有难时,我们最需要的也是他人关怀。俗话说之恩图报,即使没有得到恩怀,我们同样要尽己所能,更何况我们曾共同患难共同见证过真情呢!看着网上,电视上,一幅幅,看着那些受难的人们,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我想这发生再近些该多好啊,至少我还能赶去当个志愿者帮助他们,但我知道我是错的,或许这还会危及到我自己的生命,或许我赶去还会制造更多的麻烦,或许我买了一张车票就会使另一个救援人员没能抵达救灾地区,或许……

每一幕都是我们感动,落泪,控制不住伤感只能用泪来缓解悲感。有这样一个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半的妹妹张韩,非常吃力地走着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负起小男子汉的责任。早上5点出发,已经走了12个小时了。小吉万说,他很爱妹妹。感动,一个11岁的小男子汉,一个3岁不懂事的小丫头,虽然只是8岁的年龄差异,但付出的却是连成人都难以做到勇敢和坚持。都说患难见真情,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幕,也正是最好的体现:灾难突如其来,在绵竹北方中心小学的建筑残骸中,一个幸运的孩子从死神的魔掌中逃出,二赐予她第二次生命的,不是别人,正是用双手不停挖了3个小时的父亲。其实感动的不止这些,还有那些救援官兵们:成都空军徒手刨遍银厂沟救出8000余灾民……

天地无情人有情,而我们,我们这些异地他乡的人又能做什么呢?灾难面前,我们要共同面对,我们到不了救灾第一线,但至少我们能捐出自己手头上一分一毫,就像我们同学所说的“钱不在多,有爱就行”,其实我们每个人捐的就像是一滴水,海纳百川,当全国人民共同的力量汇聚在一起,那希望就是无穷,因为有爱就有希望!让我们共同见证:汶州,雄起;四川,雄起!

7 六年级作文关于地震的读后感怎么写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全国许多省区市均有震感。

强烈的地震已经夺走了一万多同胞的宝贵生命,摧毁了数万人的美好家园和安定生活。这场地震,威力之猛、破坏之大,为我国几十年来所罕见。

我们的民族正在遭遇巨大的自然灾难! 国家遭此劫难,同胞遭此巨痛。我们虽远离灾区,未受波及,但我们都是一家人,灾民受灾悲惨之状犹如就在我们眼前,骨肉同胞之痛犹如自身之痛。

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捶叹。震区屋倒墙塌,生命瞬间隐没于废墟。

灾害突如其来,震撼着全国亿万同胞的心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如此猛烈的自然灾害面前,灾区人民需要我们的救助,需要我们伸出温暖的双手。

灾害无情人有情,博爱之心无地域。虽然我们远在天津,但是热情和爱心却不曾远离我们受灾的同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朋友们,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献出自己的一片真情吧!让我们发扬炎黄子孙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奉献我们的爱心,用爱心传递我们的温暖,用爱心抚慰灾区同胞的创伤。

能力不论大小,捐款不论多少,重在参与,贵在真情。你的一颗爱心就可能救助一位处于风雨之中的四川同胞,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

滴水汇成大江,碎石堆成海岛。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携手并肩,同舟共济,抵御灾害,共同救灾,让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互助精神发挥到无限大,用我们汇聚的力量使灾难的破坏降到最低。

朋友们,让我们用责任和爱心与灾区同胞共度难关,尽我们微薄之力去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最后,向在四川汶川县地震中遭遇不幸的罹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受灾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我们相信四川汶川县人民一定会战胜这次地震带来的困难,重新建立美好的家园。

8 谁知道地震感想怎样写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情牵十几亿人的视线,强震抗灾中,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些身影我们难以忘记――

亲临一线的总理。哪里有灾难,总能看到温总理的身影,仿佛44小时后又回到冻灾现场的总理话音仍在耳畔,却又已奔赴强震灾区,一线指挥。有网友说难以忘怀这个花甲老人的身影,在他身上,肩负的是人民的重托,肩负的是大国责任。

我们的子弟兵。危急时刻,都会有子弟兵迎难而上,“官兵徒步前行”牵动人心,有网友留言说“我们的战士们,请你们快一点抵达灾区。”这一份急切中,又有着多少的温情和期待。子弟兵一线抗灾,让我们看到坚忍不拔的前行,看到与死神之间进行的不屈较量。

广大的医护人员。5月12号是护士节,然而地震给这个本来应该温暖的节日带来了颤抖,白衣天使们恪尽职守,抢救伤员,是在用危难面前的救死扶伤来捍卫自己的职业操守。

生命的色彩,在地震中不仅仅有“天使白”和“橄榄绿”,还能看到――

自发投入救援的乡亲。我们看到当房屋倒塌时,当孩子被压在倒塌的教学楼下,乡亲们自发投入了救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复杂动机,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想的可能只有两个字“救人”,朴素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献血的大学生和群众。“也许,我献的血就能救一个人”,中国那句老话“患难见真情”似乎总能应验并能深切的让人感到温暖和隽永,新闻联播中那一张张青春和无私的面孔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献出爱心的每一个人、各个战线上奋战的每一个人……正是这样的众志成城,才能让我们与死神的较量中,跑赢时间。

“不忍心看那些”、“真希望伤亡人数那个数字不要再变了”。其实这几天,我们这群“离新闻事实最近”的人,在新闻战线抗震之时,也在饱尝艰辛,带着牵挂、揪心、痛苦,紧张工作,或许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大家能少一分牵挂、揪心、痛苦。

9 急求对地震感想的作文

一篇强劲的08年四川满分作文,虽然汶川大地震已接近尾声,但这篇佳作无不让人惊叹!!!

题记:下面是网络中今天曝光的四川08年高考满分作文:《悲中行》。从这篇文章中中,三峡在线看到:作者用了一首藏头诗。把512大地震中这些地方的名字全部写了出来,同时,作者写出了他的真实感受与情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下面让我一起来看看这篇强悍的文章吧:

悲中行

戊子岁,四月初八。川静其波,鸟罢其鸣。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哭。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 。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

————序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

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

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

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

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

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

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

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

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

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

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

武候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

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

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

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

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

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

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

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

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

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

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

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

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

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

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

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

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惟见山河齐悲兮,黯然神伤。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展望悲中奋起兮。多难兴邦,中华坚强!

10 谁可以给我 个 关于 地震 感想 的作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调集运输中。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四川地震的感想作文

  “他与我们电力员工一起在冰雪凝冻、零下几度的天气中并肩作战,参加了玉屏县亚鱼乡供电线路及变电设备的抢修,直到整个抢修任务圆满完成。”

  新学期开学后,华南理工大学收到了一封来自贵州省铜仁供电局的感谢信,信中说:“在参加我局抢险救灾保电过程中,马霄同学充分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贵校培养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在信中被表扬的04级电气(3)班学生马霄,并没有把在寒假中参与抢险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学。

  事情在校园里传开后,马霄不好意思起来。他说,其实只是帮忙做了一些体力活儿,没有去接导线,自己还不够资格呢。“参与此次抢险的收获很大,学会了思考人生,懂得了要如何做职业规划。”

  马霄家在贵州省铜仁市,是今年1月中旬以来遭受冰雪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月25日,铜仁地区全线停电,道路积了1尺多厚的冰雪,中小学校滞留了大量无法回家的学生。为了给学生烤火取暖,一些学校把桌椅劈开当柴烧。马霄的家住在学校里,看着那些燃起的火堆,心里很不是滋味。

  由于主攻电气专业,马霄特别关心电力方面的灾情。了解到当地电网在恶劣天气下几乎解裂,抢修人手极度紧缺,加上道路多处冰封,省外援兵难以及时赶到,他心急如焚,径直来到当地供电局:“请让我跟你们一起上前线!”

  这一举动让供电局的人吓了一跳:“你还只是一名学生,抢险救灾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马霄相信自己经过3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他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我有能力做好。”由于马霄此前在铜仁供电局实习过,他拨通了供电局局长的手机,希望能开个“后门”。马霄还极力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师长、妈妈,走进了电力维修工人的队列。

  运载抢修队伍的汽车花了4个小时才走完平时只需半小时的路程,到达已停电6天的万山特区。一下车,现场热火朝天的抢险氛围立即感染了马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马霄说,以前只把这句话当口号,但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就是一种真实。

  马霄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雪,缺乏雪地行走经验的他,只穿了一双平底球鞋,一步一滑,摔了不知多少跟斗。“既然来了,就要干下去!”他干脆把手套脱下来套到鞋子上,全力以赴投入到抬设备、运物资的工作中。

  覆冰已把支撑电线的铁架压断。由于地势多山,绝大部分设备必须靠人力抬运。而清理横七竖八挂在塔架周围的断裂电线,成为一个重要工作。这些电线原本仅有两厘米粗,但覆冰让它们粗了数倍。马霄与电力员工们一起,赤手搬抬这些电线。

  有一次,沉重的架塔忽然向一边倾倒,另一边的电线瞬间高高翘起,有个工人已被电线带起,双脚腾空,非常危险。马霄与同事们焦急万分,拼尽全力拉回电线,终于化解了险情。

  有时候到下午四五点,才能吃上中午饭,大家就着树上的冰,吃着冷冷的盒饭,然后打着射灯干到深夜,第二天7点又准时集中。马霄回忆,每天都是这样过的,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

  “这些事情,坐在火炉边看的人也许会觉得很辛苦,但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到底有多辛苦。”马霄告诉记者说,在抢修前线一周,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抢险职工、青年党员突击队员们的忘我拼搏。

  抢修工作告一段落后,马霄回到了家里,虽然疲劳,却依然闲不下来。他注意到由于当地多山,道路大面积结冰,给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他开始给每一个中学同学打电话,召集大家一同外出铲雪开路。

  10个同学被他感动了。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带上铲子、工业盐,到结冰严重的马路上去奋力铲除冰雪,直至夜幕降临。一连数天,直至冰雪消融。一群默不作声铲雪的年轻人,并没有引起路人的注意,只有一位路过的老奶奶拉住他们的手说了一句“谢谢”,让他们高兴了一番。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们还爱躲在一旁悄悄观察一阵子。看到大家走着自己铲开的路,马霄和同学觉得好高兴。

  读大学3年半,马霄一直担任班上的生活委员。他认为这对于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有很大帮助。“作为一名大学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非常重要。”马霄的老师告诉记者,马霄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学生,喜欢默默地做好事,哪怕不被理解、不被注意也不介意。

  经过这个寒假,马霄觉得自己比以前更成熟了。他将来的计划是号召更多的同学,主动慰问和帮助有困难的人。他说:“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可以为带动社会良好风气发挥很大作用。”

  如今,马霄已开始行动了:动员全家人一起去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拉上全宿舍同学去聋哑学校陪孩子们做游戏。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感染身边每一个认识的人,用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小闪光点告诉人们:“从责任到行动,只差一步。”

第一次坐在《新闻联播》的直播间里,看着眼前不断跳动的红色提示器,

李梓萌的内心既激动又紧张。

如今,她坐在直播间里已经过去15年了。

回想起自己一路走过来的历程,她第一个忘不掉的人,是自己的小学班主任蒋秀英。

李梓萌的原名叫李萌,1977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

从小,她的个头就噌噌噌地往上长,相比于同龄人,看起来确实要高一大截。

很多人都觉得,这么高的姑娘,长大了当模特是一个好料子。

不过自从认识了班主任蒋秀英后,她的内心便有了其他的梦想。

那时候她的班主任正好是语文老师,

写作文以及演讲的才能,就是从小学时代一点点培养起来的。

尤其是上了中学后,李梓萌这方面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更是在东北育才中学度过的。

彼时的李梓萌十分自信,只是对于大学的专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直到大三那年,同学之间谈论最多的就是填报志愿,

老师也给他们拿来了很多学校的招生简章和简介。

她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看着,而后又在心底把一个个的学校PS掉。

在一堆材料中,她突然看到了一个叫北京广播学院的学校。

拿起来随意看过之后,才明白这所学校是培养播音主持以及新闻人的。

尤其是《新闻联播》里的几个播音员,他们居然都是从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

李梓萌心动了,如果能成为一名主持人,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虽然有了初步的目标,可想到接下来的考试,李梓萌的内心还是没什么底。

播音主持专业和其他专业不一样,除了文化考试之外,还有专业考试。

那时候的李梓萌,在专业考试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

不过接下来的三场专业考试,对李梓萌来说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当时的专业考试有三场,算是初步的筛选。

据说那一年,光是辽宁本地的考生就达到了3000人。

而三轮考试只要10个人。

每一场的考试全程录像,而后把考试录像送到北京由学院里的老师评判。

李梓萌记得很清楚,第一场考试还算简单。

按照主考官的要求,读一篇文章,而后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初筛过滤掉了一部分人,她通过了。

接着是第二场的考试,她和其他考生被带到直播间里,

而后主考官出一个话题,由他们考生辩论。

她的内心虽然忐忑不安,不过顺利通过的结果不久还是发了过来。

之后的第三轮考试,则是辽宁电视台进行。

考试之前,李梓萌准备得并不是太充分。

她一副心不在焉的状态,要不是母亲提醒,甚至都忘记了考试的时间。

那天在母亲的陪同下,她去了电视台。

进去之后她才发现,有的考生在背台词,有的则在仔细化妆。

她头发乱糟糟的,考试的内容准备也不是最充分的。

彼时的李梓萌没有什么信心,甚至都不想考试了。

可让她料想不到的是,当天考试后,主考官还特意跟她说了句,你发挥不错。

等到过几天结果出来,李梓萌的专业成绩居然是全省第一名。

就这样,19岁那年,李梓萌离开家乡去往了北京。

专业课第一名的自信,到学校之后很快被击碎。

她突然发现,班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也是在当地千挑万选才入学的。

很多人的综合素质,都比李梓萌要高,她悄悄比对一番,发现自己在他们中间并不出众。

优越感的消失,既让李梓萌感受到了差距,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赶超的动力。

她是东北人,虽然普通话还算标准,但多多少少带有东北口音。

为了纠正自己的发音,李梓萌开始从头学习。

早上六点半,她雷打不动起床练声。

基础的声母和韵母,反复练习。

除此之外,专业课程她也不落下,她买了大量的辅助书籍学习。

很快,班里的其他同学都称她是“播音疯子”。

有时候,她甚至强行拽着室友,让她们纠正自己的仪态。

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李梓萌还非常注重实践。

只要有时间,她就出去找跟专业契合的活儿干。

商品促销员,商场活动的现场主持人以及产品的解说员,她统统干过。

赚不赚钱倒是其次,关键是这些实际的训练,锻炼和检验了她在学校的知识水平。

大四那年,她获得了到中央电视台播音组实习的机会。

那些观众心目中神秘的“国脸”,她也能见到了。

至今李梓萌还记得,第一天在办公室里的时候,她紧张得都不敢抬头。

等到自己快下班的时候,她突然看到李瑞英走了进来。

她一紧张,赶紧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李瑞英看着她笑了,拍了拍她的肩头,柔声告诉她放松一些。

那时候,她一天里紧张的情绪才算松弛下来。

此时的她,在组里每天主要从事幕后的编辑工作。

绝佳的学习机会中,她也在等待着何时能出镜。

一段时间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彼时,中央台决定推出一档全新的资讯栏目《国际时讯》。

相对于此前单纯的新闻播报,新的节目中,要求主持人不但能够把消息播送出去,

还要融合一些自己的观点进去。

新节目和新风格,中央台和其他省电视台的主持人,也都想应聘。

而她和播音系的一些学生,对于这个岗位也是志在必得。

考核的过程是非常严苛的。

先是笔试,此后是复试,最后一次则是面试。

做了充足准备的李梓萌,通过了一轮轮的考核,最终获得了出镜的机会。

多年以后,李梓萌还记得非常清楚,在正式上镜的前一天晚上,她紧张得几乎一夜未眠。

可在当天直播前的演练中,李梓萌却突然找不到感觉了。

面对着机器,她把播音词说出来的时候,耳机里传来的却是制片人否定的声音。

一遍又一遍试过之后,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沮丧。

如果还不行,那将意味着好不容易获得的机会,就要从身边溜走。

离开始就剩几个小时了,直播间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

她也进行着调光和调音等一系列最后的准备工作。

最后试音,她的感觉突然又找回来了。

那种镇定和放松,让她的几句开场白说得很不错。

状态有了,第一次的直播也得以顺利进行。

接下来,她的主持有板有眼,虽然风格上还有些青涩,

但是还是获得了单位的认可。

只不过作为一个新人,有时候还是不免会犯错。

有一次直播结束后,李瑞英特意提醒了她一句,你衣服的扣子扣错了。

彼时的李梓萌才深深体会到,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

任何细节都不能出错。

所以从那时候起,每次直播开始之前,从仪态再到状态,她都要仔细过滤和调整一遍。

有人说她的播音风格大方、 时尚 且充满了亲和力。

尤其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她的播音风格突破了传统播音的严肃和刻板。

尤其是她的播音特点,身体略微倾斜,语言轻松活泼,有很强的感染力。

毕业之后,新人李梓萌正式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员。

此后除了《国际时讯》之外,另一档节目《文化报道》也由她播音。

由于每当节目在不同的时段,她那段时间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够。

而且因为晚睡早起,刚开始的时候,李梓萌根本适应不了这种节奏。

晚上睡下,她精神抖擞,根本难以入眠。

可早上由于起来得太早,白天工作的时候又会精神萎靡。

整整适应了一两个月,她的身体状态才算调整了过来。

之后,除了原先的两档节目,她又开始主持播报《整点新闻》和《朝闻天下》。

尤其是朝闻天下,因为是在早晨直播的,所以她必须凌晨三点多就得起床。

因为有此前的播音经验,所以她也很快适应了新的节奏。

由于最初的时段主持节目很多,那么在工作中出现口误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甚至于倪萍调侃她,说她主持这么多的节目,

不要说买房,恐怕口误导致的扣钱,都得贷款上班了。

一转眼到了2006年,毕业之后的李梓萌到央视工作也五年多的时间了。

那时候,《新闻联播》开始准备推出新的播音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综合的考评,李梓萌开始了《新闻联播》的试播。

2006年6月5日,她和新的搭档康辉,出现在当晚7点的节目时段中。

新人新面孔,在试播期间,她内心的压力很大。

状态时好时坏,她仿佛又回到了刚毕业来到台里的那段时间。

为此,她经常向组里的几位老播音员请教。

很多细节,她也一点也不放过。

刚开始主持的时候,她出镜时展示的是自己真实的头发。

不过试播一段时间后,有观众给节目写信,说她在荧幕上的形象太年轻了。

在观众看来《新闻联播》这档节目,就应该选一些成熟庄重的播音员。

她和节目组的其他同事就考虑,在发型上做一些改变。

于是,当观众再次看到她的时候,李梓萌的头发变成了蓬松的短发。

那个发套从试播期间戴在头上,到之后正式走进《新闻联播》组,李梓萌再没有摘下来过。

很多人觉得,李梓萌很幸运。

而在她自己看来,她觉得自己的幸运和坎坷是并列的。

或许正是因为时刻准备着,才最终能在央视这个平台上越走越稳健。

也有人觉得,李梓萌的形象和气质,主持文艺类的节目肯定也会很出色。

不过李梓萌却觉得,自己原本就是学播音专业的。

既然是学这个的,那么就应该热爱并且在这一领域深耕下去。

虽然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但如今已44岁的李梓萌,感情上依旧是一片空白。

曾经传出过她和张泽群是一对,但并没有什么实锤的证据。

何况在跟央视里的闺蜜月亮姐姐一并出现在非正式场合的时候,

闺蜜还不忘给自己的这位“老姑娘”朋友介绍对象。

所以时至今日,李梓萌还是孑然一身。

至于为何单身,有网友调侃,就像倪萍当初开玩笑说的那样,

“贷款上班”的李梓萌,或许是没有谁敢在感情上向她靠拢了。

虽说贷款上班是一句调侃,不过李梓萌在直播过程中读错字词的事,却也经常出现。

比如2014年,在主持《全球外国人汉语大赛》时,

李梓萌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的“底绮户”,她把绮(qi),读成了(yi)。

之后,《咬文嚼字》还专门纠正了她的读音。

李梓萌有失误,也有专业水准出彩的高光时刻。

《新闻联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加急的临时新闻稿。

这些新闻稿是临时送进直播间,工作人员往往没有时间提前录入提词器里。

在去年的一期《新闻联播》中,李梓萌就碰上了这样的加急新闻稿。

稿件陌生,没有适应时间,需要一字不差地播报出来。

在低头念稿的过程中,李梓萌不时还抬头看一眼镜头。

那篇加急的新闻稿长达八分多钟,而她全程完整地播报完毕,

并且没有出现一丝的差错。

这充分说明,她的播音功底是深厚的。

台前的光鲜,往往遮盖了播音员背后的诸多辛勤付出。

对李梓萌而言,她的事业、成就和荣誉,与日常的汗水是等量的。

虽说,李梓萌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作为沈阳人,她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

文|二十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08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