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湖伟观》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题江湖伟观》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第1张

表达: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③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

原文: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作者:

刘黻(1217~1276)字声伯,号蒙川,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年,卒于端宗景炎元年,年六十岁。(宋史本传不载卒时年岁。此据传中‘年三十四,以淳熙十年试入太学’推得其生年,再合卒年得其年岁)早有令誉,读书雁荡山中。淳祐十年(1250)试入太学。次年,侍御史陈垓诬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荣诬劾黄之纯,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论垓、荣专为朝廷去正人以成奸党之恶。痛言“其势必终于空国无君子,举朝无公论”。又上书谏幸西太乙宫,提到“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数,败降者相继,福何在耶”

夜书所见

》中的,

动客

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

1.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2.引起诗人对童年

往事的回忆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

怀想

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

梧叶

飘飞

,寒声阵阵,

秋风瑟瑟

,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

会想起

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

天真浪漫

,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

归无

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

寒气袭人

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

,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

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

客舟

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

了落

木纷纷、

秋江

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

有趣的生活

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

摇落

秋景

,流露出一种

漂泊不定

、愁绪

莫名的感觉

,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诗词曲赋文·望黄鹤山》原文与赏析

李 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知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余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李白在他的长诗中曾经说过:“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宁良宰》)可见,李白在滞留江夏(今湖北武昌)期间曾多次登过黄鹤楼,对黄鹤山和黄鹤楼怀有很深的情感。这首诗就是他在眺望黄鹤山时即景生情而写下的抒情篇章。诗中以夸张的手法描写黄鹤山奇伟瑰丽的景色,描绘仙人飞逝以后的荒凉景象,诗人联系自己一生的遭遇,决心把全部情感托付给黄鹤山,以结束客居他乡的流浪生活。

黄鹤山即今武汉市的蛇山。这座山并不很高大。李白一生曾漫游过无数名山大川,许多山都胜过黄鹤山。但是,在李白的心目中,黄鹤山有它自己的特色。所以,诗人在诗的第一段(从开篇至“峰嶂亦冥密)里,就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周围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偎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 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峰,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这一段共六句,全由首句 “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人之所以要把黄鹤山写得如此气象非凡,原因就在于传说这座山曾经有仙人居住过: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 《陋室铭》中所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黄鹤山之所以使诗人心向往之,原因也正在这里。在这里炼丹的人,一朝得道,便能飞升仙去:“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发今已一无所有; 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 “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 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从 “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 “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 “蹇余羡攀跻” 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余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作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 “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这里面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表面看,这是一首把隐逸和游仙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诗篇,诗的格调消沉,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积极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现存李白诗中,属于隐逸游仙的诗歌为数不少。诗人的一生也始终没有同隐逸游仙绝缘。不过,这中思想时隐时显,时起时伏,在矛盾之中表现一种反复无常的状态。因此,我们对要白隐逸游仙的诗歌必须具体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滞留江夏时所写。此时,他已是年届花甲的老人了。因为他始终怀有积极从政思想,痛恨安史之乱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所以,当永王李璘军次浔阳,“辟书三至”之时,便投身永王水军,以为从此可以实现“济苍生,安黎元” 的宏愿。他万万没有料到,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竟使他成为牺牲品。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行动竟然获罪,并以入狱、流放而告终。对李白来说,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严重的打击。诗人流放遇赦归来之后,仍然过着客居他乡,四处流浪的生活,政治上再也不会有所进展,他的心情是十分苦闷的。因此,当他面对黄鹤山,想起关于仙人在此憩息的传说,原来那潜伏在心底的隐逸和游仙思想便油然而生。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诗人“闲逸”思想的消极面,同时也要看到这种“闲逸”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看到当时昏暗政治在诗人心灵上所造成的创伤。诗人的“闲逸”思想,是次要的,暂时的,贯穿李白晚年的主导思想始终是积极进取的。所以,当诗人61岁(临终的前一年),得知太尉李光弼率军出镇临淮(即泗州)追剿史朝义时,他便积极准备从军,只是因病半途折回,愿望未得实现。

《夜书所见》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夜书所见》赏析: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李白写的静夜思诗中的作者看的是(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月光)想的是(远方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表达了诗人的(客居思乡)的心情。

  原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床前一片皎洁月光,好像地上一层白霜。

  抬头遥望天上明月,低头思念自己家乡。

  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思乡之情的诗句:

1、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

译文: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2、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唐·韦应物《闻雁》

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

3、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译文:思乡之情就像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译文: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漂泊未能归家。

5、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译文: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作者当时是想念家乡,思念家乡的心情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4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