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新闻工作是宣传教育组成部分,是一项精神劳动。新闻工作者成天与人打交道,新闻在采访、传播工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与社会发生作用,即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采写的报道,向人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传授各方面知识。因此,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作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修养,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记者;修养;新闻采访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26-02
目前,我国新闻界缺乏名记者,记者队伍在政治、业务上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有些同志还存在着一种轻视记者修养的错误倾向,“只要能应付报道,就能当记者”的思想有一定市场。外国新闻界也有类似现象,如有人提出,新闻学校只要开一门《新闻写作》课就行了。对此,连西方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是谬论。著名新闻学家麦克杜戈尔曾予以驳斥:“不幸的是,在新闻学以及其他任何领域中,决没有‘只要写作’就够了的便宜事。莎士比亚是不朽的,这主要不是由他的词和风格造成的;他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的思想伟大。”
要具备记者的修养与条件并非一日之功,想要为党和人民献身的新闻工作者,就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加强培养自己各方面的修养与能力[1]。著名记者陆诒曾对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风趣地说过:新闻工作者的修养是一个“无限公司”,不存在够不够的问题,也永远不会“毕业”,要干到老,学到老。
一、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新闻采访是一项意志活动,必须表现出相应的意志品质来,即良好的思想作风修养,其中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持续性和自制性等。有了自觉性,记者才能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较充分认识活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要坚定、勇敢地克服困难,排除艰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人云亦云、随风而文,迫使自己排除干扰,直达采访活动的目的。
在我国,记者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与桥梁。他们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告知给人民,再把人民的呼声及时反应给社会,帮助各级党委了解人民群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由此可见,这是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事业,记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育者。而决不是“怀揣记者证,身背照相机,见官‘高一级’,别看多神气”所能替代应付的。因此,这项事业要求每个记者都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要认识到自己工作性质、意义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要有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他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有:
(一)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中国新闻教育泰斗王中教授曾说过:“记者不要做‘文娼’”,至今品味此话,仍觉意味深长。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决不能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不弄虚作假,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在采访中,应当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好为人师,不高人一等,以诚相待,虚心求教。
(三)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当今社会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体恤百姓,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要求,不能麻木不仁、不闻不问。做不到这些,就趁早改行。
(四)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记者与记者之间,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应当不断增进友谊,共同进取,即使要展开竞争,也应凭借正常的业务手段去健康、积极地进行,不应搞不利于事业和破坏团结的行为与活动,决不允许让资产阶级记者那种不择手段、互挖墙角的恶劣行为出现在我们记者队伍当中。
(五)摆正位置,不谋私利
每一个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某些权利去谋取私利。值得强调的是,在当前,一些记者在职业道德上,严重背弃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纪律,利用工作之便,拉关系,谋私利,或是拉生意,做掮客,或是索要钱物,搞“马夹袋、红包”之类的有偿新闻。这种现象且有泛滥之势。
三、要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完善,知识的更新周期和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而在这当中,每出现一种新的事物后,新闻报道要率先起着传播作用。在这一工程中,记者的知识修养越发显得重要。
(一)知识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提高采访活动效率。记者其实就扮演着社会活动家的角色,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如果其本身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就会更加便于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交流,会提高其本身的采访效率。换言之,若是记者文化水平低,知识匮乏,若是对于要采访的对象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ABC”和最基本的情况也全然不知,采访对象必然心里上会对记者产生轻视,就会削弱与记者深入交流的兴趣,采访活动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2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与以往的受众相比较,人们现在读报、听广播、看电视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新闻欲,更是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广播、电视就等同于学生的课本,记者则是扮演了党和人民聘请的“教师”,故而,作为人民教师的记者们需要牢记:只有先积累“一桶水”,才会更好地输出“一滴水”。
3加强采访写作的综合能力。心理学上说:知识是万能的“力”,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促使能力的快速提高。事实说明了,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是记者采访写作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因素,对于新闻事实的感知力、判断力、写作时引经据典的敏捷性等,都离不开知识修养。
(二)知识修养的范围与内容
1理论知识修养。由于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理论知识修养在新闻工作者所有的知识修养里是最为重要的。在实际采访写作工作中,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将新闻报道写活固然重要,但主要是要真实、准确、深刻的遵循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也即能否较好的发现、揭示和解决问题。而需要做到这一切,主要是取决于记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知识修养。理论知识修养,在我国从来都是记者所必备的职业素养,是其是否为一称职记者的标志之一。
2新闻专业知识修养。指的是新闻学基础业务知识修养,主要包括中国新闻理论的基本体系、中外新闻事业史及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广告、公共关系、媒介管理及网络传播等业务知识。从现今的新闻事业发展趋势来看,以后的新闻工作者必然是需要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
四、要有熟练的技能修养
(一)掌握用方言和土话交谈的技能
新闻采访工作也属人际交往活动的一种形式,而此种交流则主要靠语言来进行。中国地域广,民族多,语言种类繁杂,这无疑给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困难。增强此种技能修养,对顺利进行人际交流、提高采访活动效率十分有利。
(二)掌握外语采访技能
随着我国对外的交往日益进展,记者在许多场合接触外国人士的机会日益增多。熟悉一门主要外语,尤其是英语,并能基本用外语直接与采访对象交谈,势必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并常常能捕捉到独家新闻。
(三)掌握摄影技能
随着读者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报纸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要求版面上有更多高水平的新闻,以求满足其对美对艺术的需求。因此,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抓拍有价值、有意义的照片,抓拍生活当中有意义的瞬间,让报纸版面呈现更多的可视镜头。更何况新闻常常能做到“一图胜万言”之效,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个体裁门类[2]。
(四)掌握电脑操作技能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严重影响时效的新闻传播通讯方式将会日益改进,现代化的传播通讯设备将会日益更新。
(五)掌握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的技能
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即使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也是会有新闻发生的。不管有多么远,都需要记者去采访,所以记者应当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掌握使用多种交通工具的技能。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时效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所以,对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和熟练使用,就会是争取新闻时效的一种重要手段,更甚至于会是决定性因素。
五、要有诚挚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交流。因此,一个好的新闻作品要吸引受众的眼球,除了真实、迅速等基本的要求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生活宽厚度、感情的浓度。
(一)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
新闻采访工作其实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情感则是人际关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表现为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记者去采访一位掏粪工人,不敢握对方的手,去火葬厂采访一位焚尸工,不敢喝人家端上来的茶,要撬开对方的金口、得到材料才怪呢!有时采访的成功与否,感情融通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本要素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谈话与提问是需要情感的。记者想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的。有时,一般的提问方法不能奏效时,则需要记者采用别的方式,可以在采访提问过程当中穿插适当强度的刺激,触动被采访者的情感,打开被采访者的心理防线,最终探得事实的真相。剖析一则新闻作品,情感往往是最重要的成份和内容。事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对记者的修养与素质的要求将与日俱增,对此,每个当代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 雷跃捷新闻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文,王鸣儿,刘志德无剪辑拍摄,现代电视记者应有的基本功[J]视听界,2010(2)
情感共鸣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思想感情的交流感应。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如美术、音乐、诗歌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还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与情感活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艺术中的情感共鸣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
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并高度集中,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凝神观照。
二、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
1、对艺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动态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通过视觉对人的大脑皮层产生不同刺激,在人的情感中激起类似的、结构基本相同的力的样式,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这种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整体把握,这种力的式样被格式塔心理学派称之为“异质同构” 现象。在审美感知中,各种艺术形式的美都能给人感官上的愉悦,在人们心目中激起共鸣,使人的各种心理要素:思维、记忆、想象等都活跃起来达到一种兴奋状态,产生丰富的情感。
2、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自己举个例子)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三、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
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味、内容、技巧、象征意义等,只有直觉是不够的,要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才可能深刻地感知作品,整体地把握作品,与之产生共鸣。
没有权威性、缺少情感共鸣的家长,难以引导孩子正确成长。我认同这句话。
一、家长应该具有权威性有心理学家认为,家长的养育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专制养育。属于这种分类的家长,以严格而闻名,他们往往要求孩子绝对服从,遵守规则,不问任何问题。第二种是宽容养育。这类家长,不会强加规则,他们认为,孩子应该自我调节。第三种是权威育儿。具有权威性的家长,会制定规则,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他们会得到惩罚。同时,他们也会尊重和倾听孩子,鼓励孩子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例如,有一个小男孩,从杂货店偷糖果。如果家长比较专制,当这个小男孩回到家时,家长可能会对他大吼大叫,打他一巴掌,命令他待在房间里,不许吃晚饭。而如果是具有权威性的家长,他们可能会让小男孩,归还糖果并向店主道歉。同时,他们可能会和孩子谈论,为什么偷窃是错误的,并支持并鼓励孩子,不要再从事这种行为。因此,家长的权威性,并不等同于专制。如果家长具有权威性,这将有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
二、家长应该具有情感共鸣的能力此外,家长也应该具有情感共鸣的能力。情感共鸣意味着,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具有情感共鸣能力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会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这有利于减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也会拥有更快乐的性格。如果家长不具有权威性,可能就会变得专制,或者过于宽容。而如果家长缺少情感共鸣的能力,也难以引导孩子正确成长。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指电视台派出记者在事件现场进行实时报道和采访的新闻形式。它的主要特点包括:1 实时性强:现场报道具有极强的实时性,可以第一时间传达事件现场的最新情况。2 真实性高:现场报道可以拍摄实物,采访当事人,让观众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增强了新闻信源的可信度。3 视觉性强:现场报道具有生动鲜活的图像,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双重传达,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4 综合性强:现场报道可以采访多个当事人、专家等,提供多维度的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呈现事件。5 反应迅速:现场记者能够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反映出事态的发展和变化。总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闻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