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古诗《使至塞上》教案

初二上册古诗《使至塞上》教案,第1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庭中有奇树

  一、激趣导入

 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

 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

 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

 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绿叶发华滋”中的“滋”为繁盛的意思,写出叶绿花盛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花盛图。

 设问2: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预设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一个“思”字,可谓诗眼。深闺中的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设问3:“馨香盈怀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但此时思念之人却在远方,使这愉悦之情变淡了,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设问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这样美的花为什么“何足贵”?显然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试想,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表达了主人公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师小结: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诗情。同时,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妙处。

 板书设计

 龟虽寿

  一、读通,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龟虽寿》,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阅读。

 节奏:四言诗,有规律的短暂停顿(二二节拍)。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要读出诗中较大的停顿(层与层之间)。

 重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要重读。

 语气:语气高亢激越,应读出积极、乐观、豁达的感觉。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说说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

 预设

 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进一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二、品读,读出诗歌之美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预设

 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设问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预设

 这四句是千古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曹操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设问3:如何理解诗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内涵?

 预设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说明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健体强身,可以取得相对“永年”即长寿的。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

 师补充:这里,曹操所说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设问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什么意思?

 预设

 这两句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是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设问5: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品析。

 预设

 比兴。诗歌前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起兴,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比喻,照应。诗歌中间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习气,以老马为喻,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又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则互相映照。

 师小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定会流芳百世。什么时代都需要昂扬向上的情怀,什么时候都需要积极乐观的信念,让我们满怀信心,怀着昂扬的斗志,努力学习,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及艺术手法。采用问题引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

 龟虽寿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继续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赠从弟(其二)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背景

 课件出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设计意图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读通,感知诗作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赠从弟》,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预设

 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等。

 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诗作,进一步体会诗作阅读的语气和节奏。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设计意图诗歌虽然为古体诗,但通俗易懂。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人之意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

 预设

 从弟即堂弟。题目的意思是写诗慰勉堂弟,写的内容是松柏树。

 设问2: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预设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设问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松柏这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属于哪种写法?

 预设

 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峻挺拔,傲骨铮铮。这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问4: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预设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寒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通过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设问5: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预设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设问6:诗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还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试简要说明。

 预设

  第三、四句用了衬托(或对比)手法。

 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师小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本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诗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抓住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品析诗歌情韵,读出诗味。

 板书设计

 赠从弟(其二)

 梁甫行

  一、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课件出示: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他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锺嵘称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诗品》)。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等。

  二、诵读,感知诗歌韵律

 1题解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梁甫行”原为挽歌,在这里曹植用旧题描写海边人民贫苦的生活,为贫苦民众写挽歌。

 2读顺字音节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庭中有奇树》和《赠从弟》(其二),从体裁上来说,这三首诗都是五言古诗,因而其节奏的划分应该是一致的,那么这首诗应该是怎样的节拍呢?

 生:二三拍。

 师:其实,同学们可以根据注音,来把握诗歌的顿挫,也就是要学会区分平仄。

 课件出示: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和缓,仄声短促。

 师:懂得了划分节奏和顿挫,还要读准语气。这一首诗描绘的是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同学们说说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预设

 沉缓、低沉。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体会语气语调。

 3读懂诗词大意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歌的主要意思。(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三分诗七分读”,学生反复诵读,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三、品读诗歌,含英咀华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曹植在海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预设

 民不聊生,破败荒凉。其中,“寄身”三句,从生活环境、生活艰难和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海民寄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难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侧面描绘出海边贫民家庭条件的恶劣以及家园的破败。全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海边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设问2: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预设

 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句,总括海边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剧哉”是这首诗的“诗眼”,下面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挈全诗的作用。诗人面对海边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

 设问3:“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

 设问4:试简要分析作品写法上的艺术特色。

 预设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在展现海边贫民生活的时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语文教师要上好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备好课,其中备好课就是做好教案!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2、 通过诵读、探究,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3、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时数:两课时。

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1、 理解诗词所写的意境,一般要用现代语进行翻译或描述,对特定意象要精细描述。

2、 理解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并对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进行适当分析,指出其妙处。

3、 理解诗词中关键字、句,并进行重点分析,赏析其用在此处的美点、妙点在何处。

4、 理解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分析诗词要表达的主旨,分析语句要表达的情感,并进行体会式分析。

5、 谈赏读人(自己)的感受,即写出自己在读了诗句后的深刻感受。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它们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故称为“意象”。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 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教材助读:

一、作者情况:

1、苏轼(1037-1101): (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

2、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其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 ,弟 合称“三苏”。与 、 、 、

、 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作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如《赤壁赋》等。他与辛弃疾同为 “ ”派代表人物。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我们学过苏轼的诗文有:

名句有:

二、写作背景:

1、元丰二年,苏时由于和当时主张变革,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做事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 一个有 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到黄州,寄居于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它反映了苏轼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断。

2、苏轼为人耿直率真,他始终不能迎合皇帝和当时王安石领导的新法,以至一贬再贬,在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正北上密州,二人终不得见,正值中秋,作者仰望明月,睹物思人,写下了《水调歌头》这篇千古绝唱。

教材预习,诗文初读:

一、初读诗文,识记字词:

1、字音:未寝( )藻( )荇( )竹柏( )宫阙( )

琼楼( )不胜寒( )低绮户( ) 共婵娟( )

书写:

2、词意:

⑴欣然起行( )⑵月色入户 ( )⑶念无与为乐者( )( )

⑷相与步于中庭( )⑸如积水空明( )⑹藻、荇交横( )

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⑻兼怀子由( )

⑼唯恐( )⑽高处不胜寒( )⑾何似在人间( )⑿不应有恨( )

⒀但愿人长久( )⒁千里共 婵娟( )( )

二、再读诗文,读准 节奏,读出韵味。在组内进行比赛,看谁读得节奏准确,有韵味。

三、在诵读的基础上,翻译这两篇文章:

1、《记承天寺夜游》

《水调 歌头 中秋》

教材探究,诗文深读:

一、《记承天寺夜游》

1、这篇 “记”的要素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3、(1)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些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美妙境界

(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些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你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二、《水调歌头 中秋》

1、“水调歌头 ”是 ,“中秋”是 。

2、小序交代了 等内容,其中“子由”是 。

3、词 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联系

上阙

下阙

联系:

4、在上阙中,作者为何写到“琼楼玉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下阙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怎样理解

6、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诗文读练,提高能力:

1、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 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请简要写出你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体会。

月诗集锦:

1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 8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11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剪梅》)

看了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的人还看:

1九年级语文下册 工作计划

2九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大全

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小男孩预习教案

4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5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计划

6九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7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