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 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一一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 精心预设,去促成课堂上有效的动态生成,让有效的动态生成,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 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呢? 一、精心预设是把握生成的基础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差异和思维 是难以预料的,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必须做好 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因此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灵活应 对教学中的各种意外问题。 1、 准备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 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 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作适当的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 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 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 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传统教学中十分重视备课这一环节,并强调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实际上, 所谓的备学生,除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外主要是指我们的教学设计有必要对课堂可能发生 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胸,对过程工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该如何 引导?学生说的与预想的不一致,我该怎么办?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并事先 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 有可能收获许多预设的精彩。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 的关系”时,我为第个学生准 备子一根吸管,要求学生任意剪刀成三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事先我预设了学生可能是出现的 情况: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三条边相等。学 生在活动前认为随便怎么剪都能拼成一个三角形,结果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疑惑部分学生 发展 自己剪刀出的小棒无论如何也无法拼成一个三角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 望,作为教师, 我对学生出现的每种情况都心中有数,并加以适时引导,面对“可能”或 “意外”做出独特而睿智的应答,达到事先所预想的成功。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需要的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我们不妨可以在每个重 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辟一栏一一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 插、变化,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 。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的意外 问题。 3、 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 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 性和适合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 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 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如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 验教科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我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在学到判断“世 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一可能性时,将学生所查到的“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 人,每 分钟大约出生259 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 人,每天大约出生37 万人。”这一信息先让他 们了解后在作判断,便水到渠成了。 二、善于捕捉是精彩生成的关键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 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 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中 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倾听,抓住时机, 善于观察,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 进行生成性教学。 1、学会倾听,捕捉“亮点”资源 我们的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有的可能是旁逸斜出的回答和漫无边际的 发挥,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很多的奇思妙想,灵动精彩。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有效 生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集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例如一次笔者在听一 位老师给学生辅导“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 个头,44 只脚。问鸡兔共 有多少只?”时,他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 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 一只脚不就得了。”老师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兔共 有 44 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 只脚就少了一半,即 22 只脚。 这22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 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老师顺水推舟,干 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是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 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认为是“奇思妙想”。 由于老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给这节课一个未曾预约的精彩。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 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 用智慧沉着应对,生长出比“知识”更具有再生力的因素,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 2、 抓住时机,巧用“错误”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错误将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关键是我 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心捕捉随时会闪现的错误,并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错误转化 成新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工程问题”后,出示了一道题:“一项工 程,甲单独完成要8 小时,乙单独完成要10 小时,两人合做几小时还剩这项工程的 3 2 ?一 学生列式为 3 2 ÷( 8 1 + 10 1 ),对于这样的错误,我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让同学们探究:“这 道题怎么改,列式就对了呢?”同学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有的回答:把题目的问题改成 “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这项工程的 3 2 ?”就对了;有的学生说将问题改成“两人全做几小 时还剩下这项工程的 3 1 ?”也可以。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该生立刻意识到错在哪里,教室里 充满笑声�6�7�6�7 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来自学生的宝贵资源,因势利导,纠正错误,并善于借题发挥, 适度由此引发出一些相似或易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辨析,强化对比,使其为教学服务。这 样教学既给予了学生鼓励,激发了学生认错、纠错的思维积极性,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 品质,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巧用错误”不仅是教师能力的表现,更是一种现代 教育观念的体现。 3、 善于观察,发现“生成”资源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 合做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等等,无论是言语的,还是 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要 在细节中发现生成物性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引导和利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的认 识”时,让学生独立计算73÷3 和94÷11,然后将学生的竖式计算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 这时教师发现其中一名学生的除号写得特别长,已经超出了商很多,教师捕捉之到这个细节, 马上追问学生:为什么你的除号要这样写?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余数不断重复出现,商也不断 重复出现,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教师一收集信息,巧妙的处理这些信息,正是课堂因生成 而精彩,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益。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当你感觉人生没那么如意,当你对自己的表现没那么满意,当你对自己爱的人或自己感到失望,当你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请记得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我还是在等那个人,你见到他的一瞬间,一切都已经预设好,感情印象,都已储备到位,只等你轻触那个天亮的开关。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懂,任何话题他都明白,你一交代关键词他就感觉到方位。那真是一个盛大的奇迹。这个人和你在同一经纬,神说有了光,就有了光,你们是对方的神。
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不管身在何处不要忘记给自己充电,技不压人,让自己更优秀,才是硬道理。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所有幸运和巧合的事,要么是上天注定,要么是一个人偷偷的在努力。
曾经历了许许多多,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幸福:过恬静的隐居生活,尽可能对人们做些简单而有用的善事,做一份真正有用的工作,最后休息享受大自然,读书,听音乐,爱戴周围的人。这就是我对幸福的诠释。
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在你幼稚无知,懵懂求进,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就是你人生的贵人。
每次跟自己在乎的人发完脾气,冷静下来之后都是后悔得要死后悔得要死后悔得要死,后悔得要死后悔得要死,心情比你还难受比你还难受比你还难受比你还难受比你还难受……
张小娴:爱是累人的,曾经那样爱着一个人,到头来还是失去了,那倒不如让别人来爱你。做一个懒惰的恋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从今以后,被人爱着宠着,被人捧在掌心里迁就与呵护,从他身上看到从前那个情深一往苦苦被爱牵绊着的自己,终于知道,爱是没有绝对公平的,哪里有幸福的时光,哪里也有遗憾。
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
你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当你渴望找个人谈一谈的时候,你们却没有谈什么。于是,你领悟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静下来,啃噬自己的寂寞,或者反过来说,让寂寞吞噬你。
现在我们能够做的,是找一个静静的地方,让自己静静的思考,明白该如何做,才能够不让珍贵的东西,重要的人再次失去,明白该如何做,同样的错误不会再次发生。从中吸取经验,吸取力量,继续坚定的前行,寻找喜欢的东西,碰到真爱的人,去做正确的事。——席慕容
常有人说,我现在不幸福,等我结婚或买了房子等等,就会幸福了。事实的真相是,幸福的人在哪儿都幸福,不幸福的人在哪儿都不幸福。所以要先培养自己的幸福力,不论发生什么,别人都动不了你的自在开心。这,才是真正强大的气场及自信。
在记忆里,有一些瞬间,经历时没什么特别,回想时,却胜过千言万语。
烦恼并不是命运给谁设的局,是自己的狭隘对自己下了手。
爱不是相互占有,而是我们都去遇见不同的风景,然后和对方分享。
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这样。有时候,一个人的失踪,孤独了一个世界。
人生有很多路要选择,选中一条,走下去,便会碰见这条路上的人和风景;而选择另一条,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景与人。有的人可能与你一起走,有的人留在原地;一起走的人,也可能在下个路口与你分开。没什么可哀叹的,这是人生的必然,珍惜身边与你一起看风景的人,并在下一个分别路口,洒脱地用力地挥挥手。
如果我遇见你,就会紧紧抓住你。
面对爱情,每个女孩都有选择的权利。你妆化的越浓,穿的越性感,说话越豪放,举止越随便,想泡你的男人越多。而你越矜持,素颜,平淡,懂得生活,想要和你结婚的男人就越真实。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里尔克
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张小娴:某天起,好像跟你没那么好了,见面少了,电话也少了;孤单的时候,忍住没找你。我亲爱的朋友,并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我的故事变复杂了,有些话不知道从何说起,不如不说;有些秘密只能藏在心底,独自承担。不想对你说谎,更害怕你痛心的责备,于是只好假装忘了你。其实,你一直在我心里。
忧虑并不能阻止不好的事情发生,它只能阻止你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柏邦妮《给妹妹的一封信》:我要你相信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这些老掉牙的字眼。我不要你颓废,空虚,迷茫,糟践自己,伤害别人。你要有强大的内心。要有任凭时间流逝,不会磨折和屈服的信念。不是因为在象牙塔中,才说出我爱世界这样的话。是知道外面的黑,脏,丑陋之后,还要说出这样的话。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在人生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
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去适应。如果做不到适应,那就只好回避。如果连回避也做不到,就只有放手。一般的情况是,能干的人会选择改变,懒惰的人会选择适应,懦弱的人选择回避,勇敢的人选择放手。
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
正如作者所言,每个读者都会被《边城》里古色古香的爱情而深深感动,也会被里面典雅朴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对《边城》里如画的湘西美景发出情不自禁的赞叹。但是,最不能忘与最不能信确的是那个翠翠与翠翠淡淡凄苦的爱情。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给了读者无尽的期待。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论及这部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5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6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小说给每个读者的是苍凉的悲悯与凝重的苦涩。
二老回来与否是不确定,但每个读者都会把小说里的爱情视为悲剧。悲剧不是由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造成的,仅仅根据创作谈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一切,造成《边城》里翠翠的爱情悲剧因素很多,并且这些因素是作者刻意隐伏与预设的。
而这种隐伏与预设的手法是使故事走向悲剧的最有效的途径。翠翠自幼父母双亡,通过爷爷的回忆与述说,给读者交代清母亲与父亲是自由爱情的追求者,结果是先后因现实的种种原因而走向死的王国。当孙女翠翠长大后,在爱情道路上出现了曲折与变奏,爷爷无形地想到孙女与女儿在各方面的相似点,孙女会不会重蹈女儿的旧辙?小说把翠翠母亲的爱情婚姻悲剧隐藏在小说里,在适当的时候给以明示,就给翠翠的爱情着上了悲剧的底色。通过这种暗喻,把悲剧隐伏在小说里,就给小说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与次子傩送的取名,其父认为大老一切像自己,能成家立业,却稍稍溺爱二老。由于这点偏爱之心,他把大老取名天保,二老取名傩送,意思是天保佑的在人事上不免有些龃龉处,至于傩神所送来的,照当地习俗,人便不能稍加轻视了。由此在大老与二老的婚姻安排上,对天保选择了只有渡船一个光人的翠翠,对二老却选择了光做工就七百吊大钱做陪嫁的团总的女儿。可翠翠只爱二老。长辈的心理倾向,人为安排上的错位,两兄弟与一个姑娘的三角复杂关系,就在翠翠的爱情故事链上打上了许多难解的不和谐的结。作者就这样在翠翠爱情道路上架设了坎坷与曲折,对悲剧性走向预设下了许多可能性的因子。
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从相识到二老的出走,前前后后,作品里都做了或隐或显的悲剧性的隐伏与预设。翠翠与二老的初识是偶然的,又是一见钟情的。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感性的、巧合的基础上,是没有根基的。有许多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走向了成功,但翠翠与二老偶然的初识的场面与经过,小说里能看出许多不愉快的地方。翠翠站在码头上,已是黄昏到来,夜色渐浓之时。这时的翠翠是一个自然、本真、单纯的十二、三岁的女孩,是没有生活经历与社会经验的。可就是在这个时候,也许是她人生第一次听到纯真生活以外的话:水手与妓女的“灰色”故事,水手与二老的“灰色”对话,“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这时二老出现,翠翠对他的防备意识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她俩的初识,是二人都未看清对方,而且还有那段“灰色”的故事与对话。如果说二人是一见钟情的话,至多是少男少女对异性的一种出自本能的冲动,在感情基础上或多或少昭示出爱情悲剧性的必然趋向。
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与二老第三次见面,是在河街一个盐店旁边的楼道里。在见面前,在顺顺家的吊脚楼上,翠翠听到了一群妇女在谈论二老的婚事:碾房的主人,渡船的主人。在众人的评说中,人们趋向二老选择碾坊,“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接下来与二老的见面,对翠翠来说是不安的、紧张的、慌乱的,小说里这样写到:“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可以看出,这次见面是失败的,给读者较明确的暗示,渡船与碾坊的较量,在那种社会环境里,渡船是没有势力的。在经济基础方面预示着翠翠的爱情趋向悲剧的极大可能性。
婚恋过程中,天保的不明原因落水,一个能在水中捉鸭子的水手意外而死,给每个读者预示了翠翠的命运,特别是爱情,是悲剧性的。大老的死,使爷爷不自觉地想到女儿和女婿,也想到孙女,这时可以从爷爷的忧虑中感觉到翠翠的未来,是幽暗的。顺顺这里,是极不情愿把派给了大老的翠翠,在大老死后,再派给二老的(不论二老如何喜欢翠翠)。对于二老,也不会在大哥死亡的阴影笼罩下,表现出对翠翠像从前一样的激情与冲动,有的只是等待与听天由命。在爷爷的好心追问与极力地凑合下,还表现出明显的反感与反胃,可以从二老自川东押物回到茶峒那一段看出,二老对老船夫的问话,年轻人很不高兴似的,“老船夫说着,二老不置可否、不动感情听下去。船拢了岸,那年轻小伙子同家中长年话也不说挑担子翻山走了。那点淡漠印象留在老船夫心上,老船夫于是在两个人身后,捏紧拳头威吓了三下,轻轻的吼着,把船拉回去了”从二老和船夫的表现,我们能洞察出作者是在进一步强化翠翠爱情的悲剧性结尾,这种预设是可感知的。
翠翠爱情婚姻悲剧在封建宗法思想上也明显地体现出来。顺顺一家以及其他人都认为船夫对翠翠的婚姻有决定权,可是老船夫没有这种较为严格的宗法家长思想。对走车路与走马路都认可,对翠翠选择大老还是二老没半点干预。因而,顺顺及家人都对他产生了误会,以致发展为矛盾。这种不同的思想,也是小说走向悲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作者通过隐伏与预设,一步一步地把小说的悲剧隐隐展开,在你欣赏优美的画面与健康的人性时,可时时感到沉重、压抑与苦涩。在你认为不可信的心理基础上,最后让你确信故事的悲剧性,《边城》的悲剧就是那种愉快的痛苦。正如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一文中说:“如果危险或苦痛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而只是恐怖。但是如果处在某种距离之外,或是受到了某些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然而,这最终的结局将会怎样?小说没有给定答案,通过隐伏与预设,不仅仅加重了小说的悲剧厚重感,还引发人去深深思考。傩送回来与否,到最后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样的民族他的未来将会如何?小说体现出的悲剧意识沉重地压在读者心头。
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间关系的重造,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应当是可能的。在时间的作用下,生命必然循着向上的路程,迎来新的发展机运。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起来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当年轻一代意识到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的几千年形成的民族痼疾时,能勇敢走出这民族痼疾的阴暗面,并大胆地改造自身及民族落后面,我们相信:
傩送也许明天就回来了。
翠翠也许明天就起程去找回意中人。
王龙泽,新疆五家渠102团中学教师。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需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多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等,同时我采用的学法有诵读发、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法、课中圈点批注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提高学生运用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伊始,我将在多媒体上呈现这样的五幅,一是香山如火的枫海,二是神秘幽静的胡同,三是钓鱼台的银杏大道,四是地坛公园,五是八达岭三林公园,并将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到北京旅游除了长城、天安门、故宫,你们还会去哪除了我们熟知的北京著名景点外,我们还是否留意过北平的秋天有哪些不一样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去看一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怎样的迷人。
此时我将顺势板书我的课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在此环节会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接着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分组朗读领悟法,点名要求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郁达夫生平的材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形成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2)分组朗读领悟法,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齐读1-14自然段,并思考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对秋的情感预设为(清、静、悲凉)及喜爱赞美之情。
(3)第2组学生齐读2、13小段,思考为什么总是写江南之秋。
(4)第3组学生默读剩下段落部分,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体现故都的特点。预设(秋晨图、秋槐图、秋雨图、秋蝉图、秋果图)
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首尾呼应,学生已经明确本文作者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与江南秋景进行对比,侧面概括以及正面从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表现展开叙写,从而对本文形成整体感知,更能使学生清晰地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深入研读打下好基础。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所以我在研读部分我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故都的秋的特点与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问题一:课文题目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
这一问题较简单,我预设学生能够回答出:“故都是过往繁华之意,怀有伤感之情,也包含作者对于故土的眷恋。
问题二:本文中的哪些景色表现了作者“清、静、悲凉”的情感
明确: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这些描写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问题三:联系背景知识思考:作者如此喜爱故都的秋,为什么秋阳下的巍巍宫殿也没有欢快的充满生机的图景,而是一幅幅清冷幽静伤感的图画呢
此处是我的教学重点部分,因此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以语文组的形式进行,给予学生8分钟的时间充分讨论,每组讨论后形成观点,推举一名代表发言。
我预设学生形成以下观点:本文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在求学和回国后都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他不可能会有欢快而充满生机的图景,也不可能出现热闹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冷清、幽静、悲凉的图画。
同时我会在多媒体PPT课件上出示关于作者郁达夫写作的背景材料,如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通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并这样去引导学生:这是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伤,作者看到的不是明快的秋景而是人生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不写身世飘零只是凭借着一个普通文人的眼光和体验。他笔下的故都的秋都蒙上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如作者写落下的槐树叶,并不是一种哀叹,而是像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回到原文中划出作者细腻且独特的句子,多读多感受作者正是由于郁达夫这样一个平民且饱受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深刻细腻感受到的情怀,并深入体会作者寓情于景写作手法的妙处,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完成对我本课重点内容的挖掘。
问题四: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文中描写的五幅秋景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景,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四)再读课文,延伸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
问题:有人说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味,实则是对自我的一种追去,你是否支持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通过小组的激烈讨论及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我预设学生会这样解读,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描写的秋味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哀的心境的观照,文中细腻难而又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也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而又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真正体验得到,才能表现的细腻难而又深刻,因此作者怀念故都的秋其实是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心里平衡,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看到的不是整洁而是细腻、落寞和深沉。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解决我难点部分的讲解。
(五)小结作业,积累运用
在此环节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梳理本文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我将设计以下2道作业:
1搜集古代关于秋的诗文及名句名篇;
2搜集素材,进行排列筛选,撰写一篇“中国古代文人与秋”的小评论。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不仅会有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会受到情感的体验与熏陶。
七、说板书设计
摘 要: 预设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2019年综艺节目奇葩说第六季十四期的节目内容为语料,主要从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以及行为预设四类预设视角出发,分析预设在选手进行陈述辩论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在论辩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语用预设 预设分类 奇葩说 具体应用 作用
一、预设概念及分类依据
预设。又称为“前设”、“前提”或“先设”,在语用学中被看作是一种语用推理。[1]是指说话者或写作者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结合具体语境,人们通过语用预设便能推断出说话者的话语意义。根据Levinson对预设引发项的31种分类。[1]Yule将语用预设归纳为6大类:存在性预设、真实预设、非真实预设、词汇型预设、结构型预设和非虚拟条件预设。[2] 陈新仁(1999)提出了存在预设、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和行为预设。[3]
本文根据前人关于预设的分类,结合辩论语篇的特点以及具体实例,从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和行为预设出发对奇葩说第六季第十四期选手辩论内容中的预设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其在表述本方观点、攻击对方辩题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预设在奇葩说辩论中的应用
(一)事实预设
事实预设是指交际双方在交流中预先肯定或否定的一些事实情况。在辩论中,基于事实展开辩述更加有信服力。有两类引出事实预设的常见方法,一是以respect、regret、discover等叙实性动词和be proud of等结构性短语构成的预设触发语,触发的前提是这些动词反映客观世界的事实。由“(w)h一”开头的特殊疑问句也是引出事实预设的常见方法。[4]
下面的例子就属于此类预设:(本文用符号“≥”表示预设)
1、正方三辩:我们会不会说哪颗星星比较暗淡,就不值得挂在天上。
≥ 挂在天上的星星有黯淡的有明亮的。
本期奇葩说辩题为“当你的爱人离世时,你可以选择把TA的记忆交给AI”,正方支持,反方反对。正方三辩欲说明每个人的一生,无论平凡伟大,都值得被书写记录,以辩述AI保存记忆的有利性。因此他以星星为喻,反问实则是强调每颗星星无论明亮暗淡都应挂在天上。此处应用事实预设,即观众和双方辩手都知道和认同挂在天上的星星有明亮黯淡之分(人有伟大平凡之分)这一事实。
2、反方一辩:AI它没有尊重那个离世的爱人的秘密。
≥ 每个人都有秘密。
反方一辩为攻击把离世爱人的记忆交给AI 这一正方支持的观点的合理性,从道德层面提出“AI它没有尊重那个离世的爱人的秘密。”此处应用事实预设,让场上观众和对方辩友都再次意识到每个人(包括我们的爱人)都是有秘密的这一事实。
(二)信念预设
信念即是人在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信念预设主要是通过传输新的信念影响场上观众的看法和观点。旧的信念通常来说难以改变,但因此信念预设一旦达到前设目的将使很大一部分受众信服于本方观点,在影响范围和力度上都发挥极大作用。
下面的例子就属于此类预设:
1、正方一辩:AI其实一点都不危险。
≥ 人们普遍认为AI很智能,会威胁到人类。
正方一辩所持观点为AI的聪明程度不足以威胁到人类,以削弱观众心中对于AI保存爱人记忆安全性问题的担忧。此处应用信念预设,向人们传输新的观念,AI并不危险,同时为之后进行具体的实例论述打下铺垫。
2、正方一辩:遗忘才是告别。
≥ 死亡就意味着告别。
正方一辩欲说明对于亲人而言,记忆的遗忘才是与爱人真正意义上的分离,以辩述AI保存爱人记忆的有利性。此处应用信念预设,企图改变观众心中原本对于死亡和告别的定义,唤起大家对于遗忘这一问题的重视。
(三)状态预设
状态预设一般分为两种,前者预设场上观众未处于辩题所含条件下的状态,后者则预设观众进入特定条件下的状态。通过引导观众对于前后状态的预设达到使受众支持该方所持观点的目的。
下面的例子就属于此类预设:
1、正方二辩:科技让我们不用活得那么坚强。
≥ 曾经我们不得不活得坚强。
正方二辩开辩即对正方一辩“苏轼未和梦中的亡妻对话,只是相顾无言。因为他不愿陷入过去的回忆里而是坚强告别过去”的举证进行反驳,认为“我们必须活得坚强只是无可奈何”。由此运用状态预设进行辩述,引导场上观众回忆之前没有科技(AI)我们面对死亡和告别时的状态,进一步说明科技将让我们不用活得那么坚强。
2、正方二辩:我多么希望此刻就拥有一个AI,能够录下阿姨所有的语音,那叔叔的悲伤会不会少一块。
≥ (没有一个AI能录下阿姨所有的语音)叔叔非常悲伤。
正方二辩举例亲身经历,叔叔的妻子和陪伴他们共同时光的鹦鹉相继死去,叔叔悲伤不已。通过应用状态预设,对过去离世爱人的记忆无法借助AI保存时人们的状态进行预设,借此说明AI保存记忆的技术将使得人们不那么悲伤。
(四)行为预设
行为预设一般分为三类:对受众过去行为的预设;对将发生的行为的预设;以及当前对此预设行为的需求。[4]该种预设与事实预设较为相似,区别在于行为预设有明确的行为人,事实预设则更为客观和普遍。在辩论中,对受众过去行为的预设较为常见,通常应用在反驳对方辩手的观点以及影射场内观众与本方观点相悖的行为上。
下面的例子就属于此类预设:
1、反方二辩:我有什么权利把TA的记忆交给AI,这个事情应该由TA来决定。 ≥ 正方(支持AI保存离世爱人的记忆)将TA的记忆交给了AI。
反方二辩此处对正方在本场辩论赛中的行为进行了预设,通过预设正方在本场辩论中支持AI保存离世爱人的记忆,将TA的记忆交给了AI。指出该行为的非道德性,以反对对方剥夺TA权利的行为。
2、反方三辩:随着智能的发展,我们到底要妥协到什么程度。
≥ 在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妥协。
反方三辩对场内观众在智能化进程中的行为进行了预设,通过预设观众在过去在把自己的记忆交给了智能(把对道路的记忆交给导航,把对重要日子的记忆交给日历)的行为,再次让受众意识到这是一种无止境的妥协,使得他们重新思考AI应用背后的弊端。
三、语用预设在奇葩说辩论中的作用
奇葩说第六季第十四期展开正式辩论三个回合,据不完全记录和统计,共应用语用预设49次,平均每一回合应用语用预设约16次,其中事实预设14次,信念预设17次,状态预设5次,行为预设13次。语用预设在辩论中较高频率地被使用,其中以信念预设的使用频率最高,状态预设使用频率最低。结合四类语用预设在辩论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其在表述本方观点、攻击对方辩题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简洁明了提出本方论点,对对方观点提出反对和批评。
在辩论中,语用预设因为预设了讲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信息,无需赘余观点的前提信息,因此便于讲话人简介明了地提出本方的观点,直截反对对方论点。
如下面的的例子:
1、反方四辩: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决定TA把什么留给世界(行为预设)
≥ 正方(选择让AI保留离世爱人的记忆),决定了TA把什么留给世界。
此处反方四辩通过预设正方在辩论中为将离世爱人的记忆交给AI这一选择的正当性进行辩护,对该行为的道德性指出质疑,并进一步提出本方论点:人们无权决定是否将离世爱人的记忆交给AI,更不存在可与否的选择。
2、正方二辩: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信念预设)
≥ 科技逾越了人性。
此处正方二辩通过预设场内观众及反方辩手对于科技的理解,重新提出“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以改变受众以往的信念,亦是对反方所持科技对于人类弊远大于利的担忧的驳回。
(二)利用共同体验,进行情感说服,达到情感层面上的认同。
在辩论中,辩手需要说服场内观众站在自己一方。在基于奇葩说第六季十四期的语料研究中,辩手应用语用预设,预设与受众的共同体验,进行情感说服,无形中拉进和观众(需说服者)的距离,达到情感层面上的认同。
如下面的的例子:
1、正方一辩:当你看到学校的照片时,你还是很怀念大学生活……(行为预设) ≥ 我们都有过校园生活。
此处正方一辩通过预设场内受众过去都曾经历校园生活,引起观众怀念大学生活的共鸣。进一步引导观众认同正方观点:记忆很重要,因此需要借助AI将它保存下来。
2、正方三辩:只有他们的人生才被觉得值得记录得那么认真。(事实预设)
≥ 只有他们(帝王将相)的人生被传记和书写。
此处正方三辩通过预设古代只有帝王将相的人生才被书写,普通人无法被传记的事实,引发场内普通受众故事无法被记录的共有感慨,利用共同处境和共有情感拉进距离,使受众信服正方观点:普通人的人生也值得被记录下来,而AI就能做到这一点。
3、反方三辩:真正的遗忘是我们分不清真假。(信念预设)
≥ 爱人的记忆无法保存是真正的遗忘
此处反方三辩通过预设场内观众持有的遗忘是不再记得与爱人的记忆这一信念,举证AI保存离世爱人的记忆会带来的弊端(分不清AI和TA,分不清AI和记忆和TA的记忆),在情感层面使受众意识到,真正的遗忘不是无法借助AI保存记忆,而是AI会使得人们难辨真假。
(三)进行理性逻辑分析,步步铺垫推进,达到理性上的认同。
在辩论中,除了情感说服,优秀的辩手还通常擅于从理性层面着手,运用语用预设,层层推进,在逻辑和理性上说服场上受众支持本方观点。
如下面的的例子:
1、反方一辩:为什么他不过去跟她聊天,反而他会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呢。(行为预设) ≥ 他(苏轼)梦见亡妻时,没有过去和她聊天。
此处反方一辩通过预设苏轼思念亡妻,却在梦中相见时远远相望而不走进聊天的行为,对此提出设问,在引发场内受众思考的基础上,揭示背后缘由:回忆终将过去,人们不应陷入于此。事实——设问——解释的模式更利于观众接受本方观点:回忆不应被刻意保存,罔论利用AI进行保存。
2、正方二辩:假如在当时,就有一个像Siri一样的东西可以陪她说说话聊聊天……(状态预设)
≥ (当时Siri还未发明),她(孤身老人)无人说话聊天。
此处正方二辩通过预设孤身老人年迈之时无人陪伴聊天的状态,提出如果有一个Siri……的假设,指出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有利性,让场内观众对比有无Siri陪伴下老人的状态,从而倾向本方观点。
语用预设的应用在奇葩说第六季十四期的节目中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本篇文章依据辩论实例,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行为预设四类预设在辩论中的实际应用以及作用。语用预设在辩论中较高频次的应用,总体而言为辩手陈述立场、逻辑推理、感情说服等提供了较大的帮助,推动辩论向有利于赢得在场观众支持率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Levinson S C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1
[2] 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新仁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J]修辞学习,1999(1):38-39
[4] 张蔚,施惠平,汤静燕预设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9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