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第1张

小题1:用“尘网”和“樊笼”来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小题2:恬静幽美,清淡朴素(或自然宁静,闲适自由),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回归田园生活的轻松喜悦之情。

小题1:

试题分析:“尘网”与“樊笼”是比喻,要指出它们的比喻义。所表达的情感也应该是有关“尘网”与“樊笼”的本体有关的。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两个要点,一是特点,二是情感,要分开来答。在概括田园生活的特点时,要注意从全诗中去梳理,并归类概括。情感应该是和田园生活有关的。

  [摘 要]精心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预设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力求面对全体学生;反思以往的教学经验,借前车之鉴;设计弹性教学预案,留出空白,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即席创作;有时为了生成的精彩,还可以为学生挖一个美丽的陷阱。然而,实际的教学往往与预设有较大差异,当教学没有出现期待的情景时,教师不仅要善待生成,还要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冲破预设樊笼,并根据课堂动态灵活选择、重组乃至放弃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方案,使教学彰显智慧。

[关键词]以人为本 精心预设 弹性教案 智慧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说明:教师应打破以往教学预设上“以本为本”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观念。课前精心预设,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选择最佳预案。在课堂上要善于突破预设的樊笼,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构建与再创造中去,使课堂有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感,从而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课前:精心预设,使生成“羽翼丰满”

1注重“反思”,在预设中借“前车之鉴”。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行云流水、无懈可击的高度,因此,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尽量少走弯路,多走捷径。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同样,在教学预设时也应该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设计各种应对措施,使失误降到最低点。借前车之鉴的方法有两类:一种是总结自己以往教学中的心得感悟;一种是查阅与本课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和 教学设计 ,然后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便于在备课时扬长避短。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中推陈出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并到达新的层次。

例如,笔者在预设《认识平面图上的八个方向》时,想起以前虽然老师在上面指着方位图说得津津有味,但学生仍然是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在分析了原因后,不由得恍然大悟:平面图上的方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老师不停地指着图让学生反复地说,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于是,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闭着眼睛来找家》。在做游戏之前,先告诉学生一幅图的内容,图的中心是学校,在学校的周围有八个小动物的家,但只有学校是直接可见的,其余的家则都被纸蒙着。接着,笔者指名让学生在挂图前蒙上眼睛,并把他的一只手放在代表学校的地方,然后说出在学校的某个方向的一个小动物的家,要求学生来摸,并比赛看谁摸得又快又准。学生们都对这个游戏兴趣盎然,并争先恐后地举手,都想参与其中。

2注重“人本”,在预设中求“面向全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人,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一部“活教材”,教师只有正确对待他们的个体差异,合理运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符合他们思维水平的教学要求,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百花齐放,充分体现学生的独创性,从而避免使他们成为千篇一律的复制品。

例如,在每节课的预设中,笔者都会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后的作业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样的设计就能兼顾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注重“弹性”,在预设中抹“无声留白”。预设归根到底是对课堂教学程序的计划,计划的设计要以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准绳。比如,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地方都画得满满的,有时适当的留白反而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注重虚实相生,设计灵活、机动的教案,留出适当的空间,留待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席创作”,从而体现教学机智,使精彩的生成成为可能。

例如,在预设《认识人民币》的练习时,笔者以汶川地震为背景设计播放了一段录像: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级地震,几秒钟内震区多数房屋倒塌,很多可怜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踊跃捐款帮助灾区重建家园。同学们,我们一(1)班有42名同学,每人捧出一颗爱心就凝聚成42份爱心,就会散发42份力量。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两分钱,全班一年就节约306元6角,这笔钱可以捐给一名灾区儿童作为一年的学费;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1角钱,全班一年就节约1533元,这笔钱可以解决汶川一个家庭一年的喝水问题;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元钱,全班两年就节约30660元,这笔钱可以帮助一个受灾的家庭重建家园……放完录像后,笔者没有再要求他们谈自己的感想,课堂的留白使他们陷入了沉思中。由此可见,只有真实的事例和具体的数据才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受到教育。

4注重“策略”,在预设中挖“生成陷阱”。例如,在预设《加法的交换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102+179=179+102

(2)150+380=380+150

(3)350+250=200+400

(4)190+210=200+200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是:两个数或三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但学生容易产生定势思维,认为(3)式和(4)式不成立,这就是错误理解了对等式的含义。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等式的意义进行探讨,使他们真正理解其内涵。

二、课堂:不拘预设,让生成“展翅翱翔”

1调整心态,善待生成。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认真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一条让学生尽快接受知识的“独木桥”,并按照此设计实施。一旦学生的思维“出轨”,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将其拉到自己预定的教学环节上来。这恰恰反映了教师“走教案”的僵化课堂观,最终导致课堂变得机械、沉闷,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练习课时,出示下题:按一定的标准把下面的数分类:95489 30829599501502,学生读题后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生1:我是这样分的:两位数的分一类;三位数的分一类。

(教师有些失望)

生2:我是这样分的:接近100的一类;接近200的一类;接近500的一类。

教师有些着急,迫不及待地说:“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生3:老师我是这样分的:偶数的分一类;奇数的分一类。(老师愈发失望。)

生4:老师我把能被2整除的数分一类;能被3整除的数分一类;能被5整除的数分一类。

师(非常高兴):棒极了,你的想法跟老师的一模一样,大家表扬他!(教师的高兴与激动溢于言表)

解读学生个性化的分法,笔者感受最深的是这里闪耀着创新的火花,绽放思维的光芒,充盈探究的趣味。但是,这些精彩、生动场面的生成,却被教师轻描淡写地抹去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无情地扼杀掉。

因此,在新课程下,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成的问题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仅要善待、欢迎学生“生成”,还要期待、捕捉“生成性资源”,并智慧地对其进行引导。

2巧选预设,灵活生成。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的重要性,没有“教学预设”,“动态生成”仅仅是空中楼阁。在精心预设后,教师还要紧紧抓住生成时机,巧妙地对预案进行选择,才能实现课堂的灵活生成。选择预设的“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预设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并参透教材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教材中可能生成的细节,对生成环节进行假设,然后设计多种应对方案。②在教学课堂的生成点时,教师要善于选择能顺应学生思维“动态”变化的、被学生普遍认可的预设方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走向“润物细无声”的自然生成。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因而准备了“对未知的自主探索”和“猜想后验证”两种教学方法。

出示图形:

提问:从图上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生1:我发现左边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右边是一个长方形。

生2: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3: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大于长方形的周长。

师(略带兴奋地说):你是怎样发现的呢能告诉大家吗

生3: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都是5厘米,但平行四边形的左右两边大于4厘米,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大于长方形的周长。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很多人表示赞同)

生4:老师,我估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你估计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4:我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约是20平方厘米,发现和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

(马上有学生反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大一些。)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是20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用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由于课堂生成的不同,笔者选择了“验证猜想”这一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不仅成功地帮助学生构建了新的知识,还使他们经历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3重组预设,机智生成。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在课堂中对话、思考。因此,即使设计再完美的预案也会与现实情景有很大的距离,因为孩子的思考中有许多东西是成人无法预料的。大部分教师在预设教案时都遵循着由浅入深,由基础知识教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顺序,但课堂随时会出现不符合教师预设顺序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①要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不仅要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者。②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根据现实情境的发展变化,合理变换预设的顺序。③要力求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生成的生长点,重组预设方案,机智生成最优化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时间计算”的巩固练习时,笔者的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灵活应用,形成策略;第三层:综合应用,获取技巧。显然这样的安排只考虑教学要有层次性,而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积累。时间计算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第一预设(巩固知识)和第二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入第三预设(获取技巧)。如果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学生的热情就会受到影响。这时可以直接从生活中的作息时间、上学时间、营业时间入手,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一人编题,其余同学解答。在交流、探索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共同创造中充满活力。

4放弃预设,创新生成。课堂预设只是一种预案,课堂的具体情景决定了预案的价值大小。当期待的预设没有出现时,教师就要学会放弃不符合现实的预案。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的预设产生了分歧时,教师不仅要蹲下身子聆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了解他们的心声,还要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质疑并不是有价值的生成点时,不能主观地否定和批评,要表扬他们的质疑精神,以免扼杀他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执教“1减去真分数”时,出示例题:“一块蛋糕,吃掉了3/4,还剩多少”当笔者正准备与学生们一起分析这道应用题时,生1突然喊:“它不是一道应用题。”于是笔者就询问原因:“你为什么说它不是应用题呢”生1振振有辞地说:“应用题至少应该是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这道题只有一个条件,怎么能算呢”由于这位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最佳生成点,于是笔者马上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改用剪刀把一张纸平均剪成四部分,抽掉其中的三部分,指着剩下的一部分大声问:“还剩下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大家齐声说:“还剩1/4。”接着生2恍然大悟地说:“原来3/4的分母可以看作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分子可以看作蛋糕吃了3份,还剩1份就是1/4。”笔者接着追问:“还剩谁的1/4”生3:“这块蛋糕的1/4。”话音刚落,生3抢着说:“3/4块蛋糕+1/4块蛋糕=1块蛋糕,所以1块蛋糕-3/4块蛋糕=1/4块蛋糕。”生4补充生3的话:“我知道了,题目中的‘一块蛋糕’也是一个条件,可以把它看作‘1’。”……笔者趁机问:“能不能给一堆煤、一块饼、一个班……起一个共同的名字”接下来的教学就以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结果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理解,对单位“1”(题中隐藏着的已知条件)的理解都更进了一个层次。

总之,实际的教学活动往往与教师冥思苦想的预设方案大相径庭。当教学活动不再按预设的轨道行驶时,教师不仅要善待生成,还要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冲破预设的樊笼,根据课堂的具体动态巧妙选择、重组甚至放弃预设,使课堂教学体现人性化与和谐性的特点。

刘禹锡的秋词后两句描写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开阔景象诗人借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感情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文学史家爱把王维和孟浩然合称山水田园诗派。我们姑且也单从山水田园诗的角度作一点艺术探讨,作为小结。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都有写田园农家的成分,但他们所表达的田园情结尽不相同。由于社会背境、人生际遇和性格修养的原因,在这个方面上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有相同之处,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现以与田园情怀相关的异同在陶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和王诗《渭川田家》中作一分析。

两首诗的不同点 :

1思想内容上的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战乱不断,政治上门阀制度森严,显赫的祖业轮到他时,家境已衰落。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辞官归隐后,返回田园躬耕。《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归园后恬淡的愉悦心情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全诗共二十句,前八句叙写了自己性格志向及误入尘网,最后远离官场,返回田园;接下来的八句,都是描写宁静的田园风光及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最后四句,写的是清静的生活乐趣和返朴自然的心情。诗人以简约的二十句诗,就描绘出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诗人归隐后喜悦之情。

王维活动在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盛唐时期,过着一种亦仕亦隐的生活。《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山村景色和农家生活。这首诗写的是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写出恬静自然的田家晚归的情境。读毕《渭》,全诗的重心自然而然就落在一个“归”字。在诗人笔下,夕阳西下、牛羊归来、老人候人、牧童归来、麦田鸡鸣等这些农家平常随处可见的景色,显得诗情画意盎然,简直就是妙笔生花,别具一番牧歌情调。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与诗人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之下,农夫显得更加安然、更加自由,故闲逸之情溢于诗中。诗中前大半部分都是写那么多“归”,实际写的就是人人有得归,反衬出诗人自己无随归;人人归得亲切、安然,反衬出诗人自己归隐得太迟以及自己官场上的孤单苦闷。诗的最后一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即点出全诗的灵魂所在。

由此可以得出,时代境遇和人生经历的不同造就了陶王两位诗人分别在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

2归隐方式的不同,情感亦就不同。陶渊明挂冠归隐,往往无法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是穷隐,得与乡民同生活共劳作,其诗出于直接体验,生活与诗,诗与生活,无不给人一种纯朴而水乳交融的亲切感。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仅透露出一点点信息,其组诗接下来的就能深透出这方面的体验。王维把当官的俸禄作为隐士生活的经济支柱,是富隐,在乡间别墅诗酒书画,闲情逸致,故其山水诗精致闲雅,疏淡亲禅,而田园诗则分明是一种局外的、旁观的、缺少陶诗那种亲切感的闲适清淡。《渭》的“即此”一句,就显现出这一点。王维以下千余年,山水田园诗车载斗量,如摩诘者大可指数,而如渊明者则无一人,究其原因,与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鄙视劳作,远离实践有很大的关系,亦是两人写田园山水诗情怀不同的因素之一。

3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诗风因其创新和发展,明显又别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1)景与人的关系。《归园田居》只描写景物而没有涉及到人物,从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到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诗中虽没有人物的痕迹,但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渭川田家》则是两者兼而有之,从夕阳、牛羊、麦田、老人到牧童,看似寻常,诗人却信手拈来,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之意无不显露出来。如《渭川田家》“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等句的老人家,牧童和农夫在此诗中显得人性化,增添了不少人气味。让人读完之后,不禁进入此乡间悠然的境界。

(2)《归园田居》采用比兴手法,用“尘网”,“樊笼”来象征黑暗的官场,突出诗人的爱憎情感。“故渊”,“旧林”象征美好的田园生活。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渭川田家》全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在客观的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真情实感,自然清新;诗意盎然,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在《题蓝田烟雨图》中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结构模式上,《归园田居》采用的是前八句议论,后八句写景,最后四句说理。〔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引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尝云:“渊明诗中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渭川田家》却是前八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清〕王夫之《唐诗评论》卷二: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

两首诗的相同点:

1在思想内容上:

王维和陶渊明人生经历不同。王维是亦仕亦边隐,陶渊明是先仕后隐,但两位诗人在仕途上不得意以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返回大自然,以此来寻找解脱,值此重新寻找新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他们的诗歌《渭川田家》和《归园田居》在内容思想上具有相同的地方:(1)内容都倾向于描写自然,表现生活在其中的感受和心情。正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田园亦成为抒发感情的必选题材之一,陶渊明的田园诗深得后人喜爱,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也成为其诗歌中最出色的部分。(2) 思想情绪都流露出消极避世,由于“归隐”或厌倦官场,王维包括《渭川田家》在内的田园山水诗以及陶渊明包括《归园田居》在内的田园诗都带有乐天知命逃避现实等倾向,这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 在艺术风格上:

顾名思义,王维的《渭川田家》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是写农景的五言体田园诗。(1)语言表达和引用典故上。语言上都质朴自然,往往淡淡几笔,王诗《渭》仅10句共50字,的确是着墨不多,意境深远。陶诗《归》其一也仅20句共100字,具有内在韵律美,更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风景图。而在自然描写中,又真情流露,表现出一个独特的意境。能够如此深入自然美的内层,表现出自然美的魅力,这与陶王的才学,特别是他们回归自然的那种平和恬静的心境不无关系。两首诗都引用古诗文。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的志向。

  二、扩展知识:

  1、原词欣赏:《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佩,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作品简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作者是骆宾王 ,是一首唐朝时期的诗词,为骆宾王的优秀之作。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这首诗首联点明题旨,总写月夜下游山。夕阳西沉,作者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啜,到山闻寻幽探幽。颔联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静幽深,二、三联写景,描写十分细腻,对仗特别工致。落日的余晖仿佛是点点滴滴的黄金,玉佩散落在幽暗的兰径、槐庭之中,空山静谷,寂寞无声,只有深深的月色伴随着阵阵山风;前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兰径”、“槐庭、“静谷”、“空山",加上“幽佩”、“暗金"、“风声”“月色”,组成了一幅傍晚山中纯静、空明、幽雅、清丽的图画。面对这样悦人的山色,诗人于尾联卒章显志,情不自禁地抒发了挣脱樊笼,寄迹山林的情怀,显得贴切自然。“樊笼累”(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陶渊明“复得返自然”)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揭示了“诗心”,主旨凸显。

  3、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19—),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70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