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一段,每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一段,每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第1张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http://wwwoldqcomcn/geren/wzck/200708/76043html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有着“诗魔”和“诗王”之称。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琵琶行》经典语句写尽人生悲欢愁苦!

一、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收束时琴声戛然而止, 曲终收起拨子时当心一画,四弦齐响,声音强烈,如绷紧的丝绢突然断裂。一曲虽终,而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回肠荡气,余音绕梁,久久不息,让人回味无穷的魅力。

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的琵琶声起伏跌宕、内涵丰富、真切感人的情态。琵琶弹到此处,有个“声渐歇”的过程,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似乎在琵琶声停之后,表现得最充分;幽情暗恨,笼罩空间,此时“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这种描绘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所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悠长后句常被引申运用,形容在沉默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处于沦落落魄的处境,何必管对方是否是自己的旧识呢白居易在这时被贬江州,正是凄哀苦楚的不得志境地,而琵琶女因年老色衰青春已经逝去得到了个“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悲凉结局,一个是被朝廷遗弃,一个得不到丈夫的重视,年老色衰而被遗弃加上琵琶女浑然天籁的凄惨琵琶声,更是让两人想到了各自的处境,白居易对这位和自己有一样处境的琵琶女充满同情,也是同情自己的处境,既然两个人都身不由己的陷入悲情,管他是来自何方,姓甚名谁呢

四、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前句运用摹声修辞手法,以“嘈嘈”、“切切”两个摹声词描写琵琶弹奏中两种不同旋律交错的声音形象。后句以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琵琶之声的清脆悦耳的听觉形象,同时“珠”与“玉盘”还有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由此,便让读者由听觉形象及于视觉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体味到“京城琵琶女”琴声独特的韵味。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2、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3、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得罪权贵,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无处宣泄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际,借描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

了诗人对自身遭际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这首诗叙事曲折,篇幅宏大与诗人的另一长篇巨制《长恨歌》一样,同为传世不朽之作白居易死后,唐

宣宗李忱曾写诗悼念他,其中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句,可见当时就流传极广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

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

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

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

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果然,在调弦定音后,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

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

炉火纯青之境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

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

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最后作品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

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

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华

易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

“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

而,一个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她原

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

梦”实非偶然, “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成了一个泪人儿

 作者在《序》中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请意”作品的最后一段即是由歌女的沦落,联想到自己的届遭贬官诗人和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都

身怀绝技,各有非凡的才华,却又同样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封建制度的遗弃和扼杀作品强烈倾诉了作者对自己不幸贬官、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其中“同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联融议论于叙事之中,所含的哲理意蕴,耐人寻味,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以杜鹃啼血和哀猿悲叫两个意象的描写,因景生情,较好地描绘出诗人羁旅在外而想念家乡的心情下文更用苦酒独酌,呕哑

嘲哳之山歌村笛上承“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极力渲染谪居浔阳的痛苦与不幸,同时也与歌女的琵琶仙乐作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

奏,诗人泪湿青衫作结所谓“满座重闻皆掩泣”,描绘音乐效果之动人,是上承第二段中对琵琶演奏的细致描写,而“江州司马青衫湿”,以作者泣泪最多上承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描写,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推己及人,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的壮志难申而哭宋人洪迈说:

“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姿,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为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耳”这段话

固然点明了诗的主题但就全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而论,此诗也表现了作者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艺人的真挚同情她有可悲的不幸命运,诗人则被贬出官,社

会地位虽不同,但在身怀才艺而不被重用,以至沦落天涯,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将“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唐宋诗

醇》卷二十二)

 全诗对琵琶女的出色演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同时诗人悲苦的贬谪生活,也深深打动了女艺人的心他们“同是天涯沦落

人”,因此很容易互相同情、怜惜,产生感情的交流诗人正是用饱蘸着丰富感情韵笔触,来叙述故事,描绘场景,刻画人物,才成功地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这

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对琵琶女的描写极其出色她早年春风得意,中年门前冷落,晚年独守空闺,其不幸遭遇极富典型性;然而诗人所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

又确实是“这一个”,她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她的多才多艺,她悲惨的身世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羞愧、哀怨都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这个形象体现了个性与

共性的统一

 从作品的结构看,此诗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由于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情节安排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材料剪裁,详略得当对两次琵琶演奏的描写,第

一次大笔泼墨,第二次惜墨如金,前为实写,后为虚写,二者都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在语言方面,诗语朴素通俗,、流畅自然,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唐宋

诗醇》称这首诗“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而显,其音哀以思,其辞离已则”,与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同为千秋绝调”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不是偶然的

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1)新颖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2)描写琵琶女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饱含的深情。(3)描绘乐曲的变化和传达的琵琶女的情感活动。(4)写了听者的感受。(5)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互不重复。

51说明白居易《琵琶行》比兴相纬、寄托遥深的特点:琵琶女受人冷落摒弃的悲惨命运与诗人横遭贬谪的坎坷际遇有某种类似,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与诗人身处穷乡僻壤的郁郁心境也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描述与同情,寄托着自己沦落天涯的身世之感。二者比兴相纬、融合为一,从而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