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 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 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 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 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 《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事》、
《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云》、《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 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二
林海音从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散文充满乡恋、哲理、亲情,浸润着 人们的心。那北京风貌、台湾民情、异国景物,以及天伦之乐、同乡之亲、师生之 谊,读书心得,偶闻杂感,都令人兴起缕缕情思。而最令人感动的是:大多文字都
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对第二故乡北京的怀念。“我漫写北平,是为了我 多么想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格子上,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 (《陈谷子·烂芝麻》)她把满腔思恋,倾诉于对昔日亲朋好友的怀念中,表现在 北京特有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市场变化的描绘上。至于北京的四季美景,在作 者笔下,展现的是一幅幅彩色鲜明的图画:明媚的春,欢乐的夏,红叶满山的秋,鹅毛大雪的冬。“那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去,我是多么熟悉那里的季 节啊!”“然而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恋北平!” (《苦念北平》)。作者的绵绵情思,真是“诉不尽,理还乱”!此外对天安门、 故宫、景山公园、文津街、虎坊桥、天桥、地坛等地的深情描绘,都洒下了作者相 思的泪。因为“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根一样。”人同树,没有根是无法生存 的。这也是她虽然长住台湾,但她这个人,她的作品却“有浓厚的北平味儿,”“甚至比北平人还北平”的原因。
她自然也爱她的故乡台湾。那里到处可见的相思树、香花,台北的温泉,狮子
山的美景,妈祖生日的热烈气氛,高山族少女的恋爱生活……都再现在她的篇章中, 倾注着她的温情。而对故乡的英雄,则更是无限崇敬,如《雾社英魂祭》,洋洋数 千言,从雾社山民的祖先写到今日雾社的庄严美丽,从山民的自由幸福生活写到日 寇入侵后的悲惨命运,又从山民的奋起反抗写到殖民地者的残酷镇压,更从英雄的 顽强战斗写到烈士精神的永垂不朽。跨越了那么漫长的岁月,描写了那样壮阔的画 面,全文感情深沉而主题深刻,笔势纵横而线索明晰,处处围绕着烈士精神与山河 同在这个凝聚点取材,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从而使这篇祭文成为 一首缅怀英烈的颂歌。
林海音的另一些散文,则注重哲理的探求。如因“窗”的特殊作用而判“窗是
有情的”(《窗》),而“门”则是“无情的东西”(《门》);作者通过对“门” 的有关成语的种种解释,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得别具一格。更指出狗仗人势的 可憎(《狗》),至于钱,也不是万能的东西,因为它买不到青春、生命的真理 (《钱》)。只有春,才是充满希望的,“儿童,春天,希望,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生”(《春》)。这些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散文,是林海音对人生深入观察的结 晶。
林海音叙写夫妻情、母子爱、师生谊之类的散文,充满一种真挚。亲切的情趣
美。如妻子为尽妇责,好心地把丈夫书桌上乱物整理好,反而引起丈夫的怪脾气,
妻子据理力争,丈夫只好认输:“算你赢,还不行吗?”结尾多么风趣而亲呢!
《今天是星期天》中的丈夫,为了让忙了一星期的妻子休息,不让她进厨房,他带
领孩子们做饭炒菜,把他对妻子的体贴,以及他不会做家务事而闹出的各种笑话,
渲染得满纸生辉。作者还常选用一些生活细节来突出这种情趣,如“丑小鸭”们
“侦察出父母因熬夜写作而偷吃东西”的物证后,四张小脸冲着“我”要求“赔”
的笑剧(《鸭的喜剧》);为帮助学生默默改错误,以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她又
采用先叫学生一个一个走到操场,让偷球者自己去还球,小偷不敢还;后又用学生
和老师一个一个走出教室又一个一个走进来,小偷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把球放
回原处,虽然老师明知是谁,也不点破,这一组细节描写,显得新颖别致,更体现
老师一片爱心和巧妙的工作方法。……这样描写,妙趣横生,充满诗情画意,折射
出作者热爱生活的底蕴。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林海音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如《贝多芬的力》,作
者既写贝多芬父亲的酗酒和母亲的早丧,又写他负担全家生活和培育两个弟弟的艰
难,也写他失恋的痛苦,耳聋的打击,以及他立了遗嘱又奇迹般地活了二十五年,
直到完成《第九交响乐》才在贫病中逝世。全文紧紧围绕着这位杰出人物对事业的
执著追求,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力”这个焦点上,从而使这篇散文凝炼、浓
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辛酸餐馆泪》。《日落百老汇》、
《诗的婚礼,诗的岁月》也体观这种构思的特点。有些篇章,用对比突出主题,如
《五十两黄金·一块抹布》、《二弦》。但她大多散文,都以清新的文字和素淡的
笔调,将一个短小的故事、一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
的感受。
林海音小说则为我们展开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并以反映我国特殊历史时代的
真实面貌而得到人们的赞扬。
林海音特别关心中国妇女的生活和命运。她大部分小说,不管是以北京为背景
还是以台湾为背景,处于中心位置的,始终是妇女问题。她的许多反映旧中国妇女
命运的作品,既是探讨中国妇女问题的记录,也是寄托乡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自
传体小说《婚姻的故事》描述婆母、姨娘、“我”和妯娌、友人的不同婚姻,“给
我无限回忆”。深深的乡愁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城南旧事》就是通过
宋妈、兰姨娘、秀贞和爸妈等人物命运的描写,表现作者对北京的思念之情。
描写大陆来台妇女和台湾妇女的生活际遇,是她探索中国妇女问题的继续。她
们不是忙于事业而失去家庭的温暖(《春风》),就是为养家活口沦为受人凌辱的
戏子(《风雪夜归人》);不是为挣钱送妹妹读书而只好卖唱(《孟珠的旅程》),
就是在失学失业的痛苦、寂寥中被变态的恋情吞噬(《晓云》)。而秀惠的自杀身
亡,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台湾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玫瑰》)……总之,林海音
笔下的妇女,不论贫富贵贱,年龄大小,文化高低,籍贯出身,“都是一群被虐待
者”。她重现了二十年代旧中国妇女和五六十年代台湾妇女的苦难生活,也写了她
们的反抗,如歌女玫瑰以跳楼自杀来抗议养母和社会对她的坑害。但大多数妇女的
“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叶石涛语),林海音为被侮辱被损害者鸣不平,
却找不到出路。这又一次证明,妇女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社会问题。
除了描写妇女的生活和命运外,林海音的小说,还反映大陆赴台人员的寂寞、
对大陆亲人的思念(《晚晴》)和谋生的艰难(《蟹壳黄》),以及台湾城市贫民
不幸的命运(《鸟仔卦》),台湾菜农的困苦生活和望子成龙的心愿(《要喝水吗?》)。 而《萝卜干的滋味》、《爸爸不在家》等短篇小说,则是儿童生活的写实。
林海音还写了不少童话,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林海音童话集》,一本
为故事篇,有《请到我的家乡来》、《迟到》、《三盏灯》、《哈哈哈)、《爸爸
的花椒糖》、《金桥》、《骆驼队来了》、《察家老屋》、《童年乐事》;另一本
为动物篇,内有《我们都长大了》、《小快乐回家》、《六趾儿》、《井底蛙》、
《不怕冷的鸟——企鹅》。不管是故事箱或动物篇,都充满儿童情趣。作者将浅显
的哲理、深刻的主题用小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表现,都使小读者爱不释手,百读
不厌,是寓教于乐的精品。
文学作品,总是通过塑造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如
果被描写的人物,在某个时期来说,是最具体的个人,那就是典型。”(屠格涅夫
语)林海音致力于写人,写人的命运,灵魂,性格,井通过“最具体的个人”的复
杂性格,折射出社会的风貌,勾勒出整个时代的面影,这是她作品深受读者欢迎的
主要原因。林海音写了许多婚姻故事,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就是因为不管是哪一
代的婚姻,哪一个具体人,都有时代的特点,环境的印记,人物自己的个性。反映
清末民初女性悲剧的《烛》中的大妇,明明反对丈夫娶妾,表面上却要赞同;心里
对秋姑娘恨得要死,外表上却又显得雍容大度。她的独特性格和复杂感情明显地带
有时代的标记,环境的烙印,因为中国社会长期受着封建主义的统治,“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等封建宗法思想像枷锁一样禁锢着妇女的思想和言行。在男子为中心
的宗法社会里,男人娶妾,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大妇的美德,是对丈夫的顺从,对
小妾的忍让和宽容。但被弃的痛苦,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又使她不甘于默默忍受这
难堪的境遇。于是她采取“装病”这个反抗形式,以惩罚丈夫的变心和小妾的得宠。
而这种反抗丝毫无损于丈夫和小妾的恩爱缠绵,自己倒由假瘫变成真瘫。她渴望丈
夫的爱,而得到的只是他假意的关怀。无疑地,她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受
害者。《晚情》中的姚亚德,是大陆去台人员,在孤独无聊中打发难熬的岁月,日
夜思念留在大陆的妻子儿女,托人打听,才知妻子已经病逝,女儿又很难来台,他
只得把满腔深情,移于被海员丈夫抛弃的台湾妇女。姚亚德的乡恋和思亲,以及在
寂寞中重建家庭的愿望,是由于国未统一,家难团聚这一具体社会环境造成的。作
者通过“这一个”姚亚德的境遇,反映了大陆去台人员的“一般”心愿。《玫瑰》
中的秀蕙,原是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爱唱歌,爱生活,可是她却是一个命运掌握
在别人手里的养女。由于作者把她放在笑贫不笑娼、观光事业畸形发展的当代台湾
这个社会环境中来刻划,详尽地写了她的挣扎和奋斗,却仍然逃脱不了当歌女任人
蹂躏的命运,才十七岁就自杀身亡。作者在描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的同时,逐步
展示了秀蕙(即后来被歌厅老板改名为玫瑰的少女)纯洁、上进、倔强而富有反抗
精神的性格特征,使读者通过秀蕙这一人物形象,加深了对促成她悲剧命运的社会
环境的认识。
林海音还常常运用我国传统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划人物
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短篇小说《初恋》,就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语言行动,表现她
善良的本性、高尚的情操。她早年丧母,为了照顾年老的父亲和年少的妹妹,错过
豆蔻年华。于是父亲特意从大学带回一个助教来家过暑假,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大女
婿。她也对这位仪表堂堂的青年一见钟情。可是他爱的不是她而是小妹。作者用一
组细节描写,凸出她怎样由幸福的天堂跌入痛苦的深渊:他约她出来谈话,她激动
得“心都要跳出来了”,但完全意外的结局使她支持不住自己,只好“将肩头靠在
大树上”却仍然答应他的要求,劝父亲允许他向小妹求婚,她认为她的退让给心爱
的人带来幸福,自己虽痛苦,却值得,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纯洁的灵魂!林海音的
成名作《城南旧事》中几个人物性格的刻划,如宋妈、小英子、父亲等也是通过他
们的语言行动来表现的。特别是疯女秀贞对恋人的痴情和对女儿的慈爱,全是通过
她时而痴呆时而清醒的语言行动来突出的。长篇小说《晓云》女主人性格的刻划,
也是通过她的语言行动来表现的。在台湾,一般女孩子,千方百计想找个留洋的丈
夫,以便跟着喝洋水。而晓云却不理睬已经留洋而且品貌才学兼优的俞文渊的苦苦
追求,这就说明她不是一个崇洋媚外者,但她明知梁思敏是个有妇之夫,却不能克
制自己的感情,以致造成怀了孕而不能结婚的悲剧。之所以如此,既有社会原因,
也有家庭因素。生活在那个不重视传统道德的社会里,自幼又那么尴尬地度过少年
时期,这就造成了她敏感、内向、孤僻、郁闷的性格,这就难怪她与踌躇满志喜好
高谈阔论的俞文渊谈不到一块,而爱深受婚姻不幸,却同样敏感、内向、郁闷的梁
思敏。作者通过她的语言行动,叙写了她种种挣扎,袒露了她的欲罢不能,才使读
者感到她并非轻浮少女。是台湾社会另一类不幸少女的典型。
林海音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以显示人物自身的独特性。同是通过母
爱表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我们的爸》以母亲的离婚再嫁来表现她的明智、坚
强和对子女的爱心,《母亲的秘密》却以拒绝爱情、牺牲自己的幸福来突出母亲温
柔内向的性格和对儿女的慈爱。这种题材类似写法却不同的隔篇对比,人物形象各
具异彩。至于同一篇或同一部作品中运用对比刻划形象,更是具体突出。《风雪夜
归人》对女主人公李明芳当演员前后的境遇、思想性格则以纵线表达方式加以对比,
使读者能触摸到人物思想感情的脉络,看出其前后的变化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突出李明芳学生时代天真纯朴的性格和对明星的盲目崇拜,以及来台湾后为生活所
迫不得不当明星的苦恼和伤感:面对剧场老板和达官贵人的侮辱,她反抗、躲避,
失业的丈夫却不理解,反映她生活的贫苦和社会的黑暗。林海音中长篇小说中的对
比手法,运用得更加圆熟,既有情节线索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全面对比,也有
人物之间某个特征的局部对比。如长篇小说《春风》,就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围
绕静文的性格命运,一条围绕着秀云的性格命运,这两条线索自始至终都在强烈的
对比中开掘着。静文家境贫寒,秀云则富有;静文用半工半读完成自己的学业,秀
云则依靠父亲的供养顺利读完大学。静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并用自己的工资建立
家庭,供应丈夫曹宇平读书,秀云毕业后却随夫冯启光出国,不是为深造或工作,
而是作“随件”;静文成为模范校长而受到人们的尊敬,秀云则被称为模范妻子而
被丈夫宠爱;静文有强烈的事业心而希望夫妻“双轨并进”,结果反使自己的丈夫
成为别人的丈夫,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秀云则把自己溶于丈夫的事业,而使家庭生
活美满。这是两条情节线索的对比,也是静文与秀云两个人物间的全面对比。至于
人物之间的某些特征的局部对比,更是俯拾皆是。如静文的严肃、认真、勤奋和秀
云的活泼、随和、懒散;静文的坚强、进取和曹宇平的懦弱和安于现状;静文的开
朗、积极和立美的忧郁消沉。即使是肖像描写,也常常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各自不同
的外貌特征,如静文的小巧清瘦,秀云的高大漂亮,立美(曹宇平的同居夫人)的
娇弱柔美等。通过静文与不同人物的不同侧面的对比,她的立体形象就活现在读者
面前,而且血肉丰满,令人难忘。
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和灵魂探索,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林
海音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林海音的许多小说,常常通过“想”、“回忆”、
意识流动来叙述故事,表现人物的命运与性格。如《烛芯》,作者以过去和现在交
错出现的手法,叙述女主人公元芳的大半生生涯,从抗战前在故乡天津的生活,一
直写到现在台湾的新家,其时空跳跃之大,意识流动之活跃,在她的短篇小说里首
屈一指。元芳由丈夫俊杰的小别想起二十五年前她与前夫志雄的大别,想起她怎样
为了志雄而遭受日本人的拳打脚踢,造成小产,住院也没保住孩子的严重后果,而
志雄却在四川另娶了一位抗战夫人;想起来台后他们夫妻三人尴尬而痛苦的生活,
以及她和志雄离婚,和俊杰的再婚……通过元芳的意识流动,以及她的沉思与回忆,
将大陆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连贯起来,并用台风之夜摇曳不定的烛光点缀场面的交
换一一展现,显得真切、细腻、深情。
在某些篇章里,作者则不采用内心独白或全面解剖心理的方法,而是用暗示,
把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三者熔成一片,因为想和做、言和行总是密切相关的。如
作者早期小说《迟开的杜鹃》中的亚芳,四十多岁还未婚,当表妹为她介绍男友而
请她吃饭时,她这顿饭吃得“不知肉味”,表妹问她为何吃得那样少?作者紧接着
写道:
亚芳用手按住心口,眉头一皱:“这两天胃不舒服。”其实她的胃何尝不舒服,
倒是心不舒服了,“她恨不得立即回到宿舍,躺在冰冷的单人床上痛哭一场”;因
为眼前这男子,正是她少女时代在大陆拒绝过多次的人啊!这里,表面看来,是神
情动作语言的精工细刻,实际上却是逼真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读者不
正可以看出她对当年在祖国北方读书和工作生活的留恋,对来台后飘泊凄苦的无奈,
以及此刻急于找个归宿的心态。
有时,每个动作都是说话,每句话都是动作,每句话,每个动作又都是心理活
动的印证。如孟珠与许午田相爱后的每一举动、每一段对话,每一缕思念,都暗示
两人心理的进展(《孟珠的旅程》)。甚至在没有语言,而且动作很少的场合,心
绪的波动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他握住我的手,望着我的脸,在默默中,你知道其中的情意
有多少?
——《爱情象把扇子》
还有什么描写,能如此传神地突出一对恋人定情时甜蜜的心境?
三
五六十年代,是林海音创作的丰收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林海音已成为海内外
读者敬仰的著名作家了。正是这个时期,西方现代派文学风靡台湾文坛,当台湾现
代派某些作家向西方膜拜,宣称只要“横的移植”,不要“纵的继承”的时候,林
海音却坚定走自己的民族化的道路,实在难能可贵。
鲁迅先生说:“我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风俗,街头风景……现在的文
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林海音的散文、
小说正是借助于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情世态,地方风景的精心描绘,从而加深了
作品的民族化特色,增添了艺术魅力,而为世界瞩目。如八大处的雄伟,白云观的
热闹,护国寺的庙会,香山的红叶,卧佛寺一丈多长的卧佛等等,写的是北京的景,
抒发的是热爱祖国的民族情(《骑小驴儿上西山》);至于对北京中秋节晚上家家
拜月和分吃团圆月饼的礼俗(《婚姻的故事》),台湾妈祖生日的热烈庆贺、端午
节划龙舟的盛况,高山族的恋爱生活(《台湾民俗杂辑》)等描写,也鲜活地表现
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画图和情趣。
林海音不仅刻意描绘出动人的风景风俗画,还常常把时代的光彩注入民情民俗
中,呈现出这些地方特定的历史年代的真实面貌。如《城南旧事》中群众观看革命
学生和盗贼“出红差”场面的描写,既突出北伐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残酷镇
压,也显现了社会的混乱。《殉》把“仍然留在时代那一边没有跳过来”的妇女所
遭遇的包办婚姻和“冲喜”旧俗,写得凄凄惨惨;至于台湾三世、四世同堂的“养
女世家,以及养女被侮辱、被摧残的悲苦命运(《玫瑰》),又从另一角度揭露了
台湾畸形发展的观光事业的真相。林海音小说中所写的每一件事,每一情节甚至细
节,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但又无不打上民族的、时代的和社会的印记。
在民族化的典型环境中,活跃着民族化的典型人物,这在林海音小说中是相当
突出的。如《城南旧事》中的宋妈和秀贞,《婚姻的故事》中的婆婆和姨娘,《殉》
中的朱淑芸,《金鲤鱼和百裥裙》中的大太太和金鲤鱼,《烛》中的大妇和小妾,
《晚晴》中的姚亚德等等。至于对中国文学民族传统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几见于每
篇作品。她的成名作《城南旧事》,就继承了中国小说结构上的“有头有尾,疏密
相间,似断实连”的优秀传统,并运用我国读者喜闻乐见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自
己的语言行动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深刻的主题。
林海音的小说创作,虽然注意保持民族特色,但对于西方现代文学的某些技巧,
也剔其杂质,取其精华。如短篇小说《烛芯》、长篇小说《晓云》等,就具有意识
流小说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完全是意识流的作品。它们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
取了现代派某些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杰作。林海音注意把传统的叙述描写和意识流
写法融为一体,构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西方现代派色彩的风格,从而使作品的主
题更鲜明,人物形象更立体化,这正是林海音创作中精益求精的结果。
林海音创作的个人风格,也是在其民族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那就是:朴素、自
然、淡雅。
一说起朴素、自然、淡雅,人们常常只想到作品的语言文字,其实,它主要表
现于内容的实质,如作品题材、结构、情节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真挚自
然笃诚,当然也包括语言文字。林海音笔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刀光剑影的
斗争,她写的都是身边事、儿女情、母子爱、师生谊。这些,都是平淡无奇的,她
却能对这些平淡的日常生活作出不平淡的处理,寓深意于质朴之中。宋代诗人梅尧
臣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散文、小说创作何尝不是如此。《思冰令人
老》写的是作者在台湾旱冰场观看白雪冰团表演时的所想所盼,却落笔于“我们是
从有冰雪的地方来,仍当回到有冰雪的地方去。”这篇文章是那样质朴、单纯,内
涵丰富、厚实!小说《城南旧事》,写的不过是宋妈、小偷、疯女秀贞,兰姨娘、
父亲等人的生活命运。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
林海音却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因此,
她透过来妈丧失一双儿女却仍然善待东家孩子,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透过疯女的表
面看到她本质上的可爱可亲可怜;透过小偷的“可恨”,看到他的无奈和可敬,因
为太穷,他得让母亲吃饱和让弟弟读书;透过兰姨娘的现在看到她苦难的童年;也
透过父亲接济革命青年和导致父亲身亡的事实,看到父亲的所爱所憎。作者正是从
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发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但是,这么美的人,
这样令人难忘的事,这样令人怀念的地方,都离“我”而去了,作者对祖国故土的
思念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作品的深刻主题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的题材表现出来的,
而且正以它的丰富内蕴,它的含蓄,它的深邃而拨动读者的心弦。大陆去台人员思
念乡土亲人,更是极普通极常见的事,《晚晴》通过一个老人寂寞思亲和他的朋友
——也是老人因有家不能归而“投环”自杀的描写,把盼望祖国统一的灼热主题,
深埋在思亲的质朴文字底下,从而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想和强烈的共鸣。
这种朴素、淡雅、自然的风格,表现在人物塑造上,更为突出。她笔下的人物,
不是淡色素描,就是工笔细雕,她从不用浓墨重彩把人物嵌进油画里。
林海音的小说,其情节结构,也有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质朴美。
就像生活中原有的样子,作者不过把生活中的活人真事搬上纸面而已。这种“看似
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结构艺术,当然是作家深思熟虑、精巧构思的结
果。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她的作品在结构上也力求变化多端,给人种种新意。有的
以书信体结构情节,突出人物的心灵美,如《萝卜干的滋味》;有的用讲故事的方
法构小说,如《婚姻的故事》,作者把几代人的不幸婚姻,讲得详略得当,写得真
切感人;有的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表现主人公命运的多变,如《烛芯》;有的开门见
山直叙赴宴的感受,如《春酒》;有的顺写(《继母心》);有的倒叙(《初恋》、
《兰色的画象》);有的倒述、插述并用(《某些心情》);有的采用几个人物分
别立传的结构方式(《我们的爸》);有的直叙到底(《一件旗袍》、《台北行》、
《阳光》);有的简洁明朗,像速写,如短篇小说《再嫁》、《冬青树》;有的铺
陈委婉,如长篇小说《晓云》)。即使都是长篇小说,也因不同题材而采用不同的
结构方法,如《城南旧事》通过五个系列故事表现一个主题:故上之恋,别离之憾。
《春风》则通过两个朋友的不同命运为主次线索的结构方法,表现由大陆去台湾的
知识分子事业与爱情之间的矛盾。《孟珠的旅程》则采用一种更接近于散文的写法,
因而显得更为自然、质朴,并带有一种女作家所特有的温柔细腻的笔触,将歌女的
悲欢,姐妹之情,男女之恋,都在舒徐动人的叙写中得到最完美的艺术体现,读来
令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林海音作品的质朴自然,还表现在她深挚感情的自然流露。她不像一些作者忸
怩作态故作多情,而是把自己火热的心、全部的情熔于作品,把自己的爱与恨倾注
在人物的际遇中。这种感情首先表现在她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上/cn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1918年在日本大阪出生,原名叫做林含英,在1921年的时候林海音跟随着自己的父母回到了台湾,两年以后又跟随父母迁到北京,并且在北京的城南定居。
1948年的时候,林海音回到了台湾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她先后担任过《世界日报》的记者和主编,并且主持了十年的《联合报》。
她的一生当中创作出了很多的长短篇小说,并且在1994年获得了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和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联合授予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的奖项,1998年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在她的作品当中,一篇长篇小说《城南旧事》先后获得了文学贡献奖和蓝眼镜蛇奖,并且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
也是中国全国第一个专业的文学出版社,在2001年的12月1日,林海音因为生病在台北市的振兴医院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扩展资料:
林海音的父母都是台湾人,出生于日本大阪,因父母不愿被日本统治,五岁时迁居北京,到她出嫁,年轻的岁月都在北京度过。
创作力强、个性活泼的她,十九岁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成为当时北平第一位女记者,并结识报社编辑夏承楹,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笔名何凡的作家。
而嫁入夏家四十多口的大家庭,对旧社会女性的长期观察,也成为她笔下的特色之一,1948年,她与丈夫、母亲等一家人,一起返回台湾。
来年找到在国语日报担任周末版编辑的工作,开启她专职写作的生涯,她大量投稿,并结识许多渡海来台的大陆女作家,琦君、刘枋、王琰如及刘咸思等。
这群女作家经历了战争,笔下写的不再是闺怨,引进一九一九年中国五四运动以来,先进的女性思想,与现今提倡的女性主义不同,而是一种温柔、渐进式的女性革命。
林海音在联合报担任副刊主编的十年间,是台湾文坛一段重要的历程,她在三十五岁那年,获聘为联合报副刊主编,十年当中对台湾文坛有极深远的影响。
台文馆强调,当时正处于戒严时期,一股紧张闭锁的政治氛围笼罩文坛,而掌握报章杂志媒体者,拥有发表园地,在文坛中具有引导的地位。
林海音的生长背景跨越两岸,加上热情的性格,及坚持纯文学、不涉政治的理念,不分省籍地培植许多优秀作家,给予丰厚的稿费,像是她与钟理和的关系,在其过世后,继续照顾其下一代,都为当时文坛所敬重。
—林海音
林海音有她独具的艺术个性。她努力地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勇于探索,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意味深远。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
扩展资料: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代表作品有《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等。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林海音经典散文作品集《英子的乡恋》,可说是收录林先生散文作品最新最全的版本,在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去细细体会大师笔端呈现的舒缓与从容以及她眼里的世间百态。
-林海音 (著名作家)
` 河源市的水源音是最古老的客家话哦!~~当然客家水源音、客家粤东音、畲族语等三者之间关联非常密切。尤其是客家水源音与畲族语极其接近,基本上属于同类方言。客家人(包括水源音和粤东音)和畲族人的语言属于同类,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在语言,而在文化、风俗传统等方面。在某种语境之下,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汉族的客家民系正是指一些讲着畲族语言的汉族人。只不过作为汉族人,客家人(包括水源音和粤东音)在情感上不太容易接受这样的说法。在某些专家看来,应该说是畲族的语言“被汉化”或者“被客家化”了。在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如果把畲族语言说成是汉族客家话,那么“畲将不畲”;如果把汉族客家话(包括水源音和粤东音)说成畲族语言,那么同样是“推翻了客家的存在”。因此,只能说畲族与客家两者在历史上关系密切、互动频繁,互相对彼此的影响深远。
河源客家水源音自江右而来,正是最早期的客家话
在河源市,客家话分为水源音与粤东音。水源音是沿着东江水的水源而来的一种方言,实际上是最早的江西老客到达聚集地后再也没有迁徙时的客家人所说的话。水源音是最早从中原经过江西流入龙川、河源、惠州一带的客家话,所以又称之为客家古音。水源音沿着东江水流域而流传。这是南越王赵佗南下的路线,也是后来江西老客大规模南下的路线,客家先民最早到达的聚集点就是龙川佗城。从历史上看,佗城是最早建立县治的地方,而且在唐宋年间,佗城具有便利的水陆交通,客家先民在佗成聚居并在佗城形成稳定的语音是自然的。从水源音分布上看,从佗城开始流传到粤北及广州、惠州、增城一带。因此,客家话最早来到广东,并被视为本地话的水源音,是从佗城开始流传的,佗城水源音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古音。
阮元《广东通志》卷93引《长宁县志》:“方言有二,一水源音,一山屹音。相传建邑时人自福建来此者为山屹,自江右来者为水源。各乡间有相殊,要亦大同小异耳。”长宁县,明隆庆三年析河源、翁源、英德三县地而立县,清朝因之,民国三年改名新丰县。虽然明朝立县,但当时并未修纂县志传世。其最早的县志是清雍正九年李绍膺修、吴觐光纂《长宁县志》10 卷。根据明代《惠州府志》中的记载:“郡城中多正音,归善、河源相类,略近正。”当时归善(今惠阳)、河源的客家话,最接近当时的正音(即明朝官话,也即是当时的普通话)。由此可知,明朝时期的惠州、河源客家话,接近官话。因此,全球客家人理应将惠州、河源客家话作为现代客家话的标准音之一。
福州闽学专家蔡永兼(1776~1835)《西山杂记》载: “福建周时有七闽,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蜑户,剑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南太武,汀赣之山粤,此七族称七闽。”蔡永兼生活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历嘉庆朝),是晋江东石人,因七世祖伯随郑成功抗清而为清廷所忌,‘弃文航海,拓海兴田’,游历中外,见闻广博。其《西山杂记》原稿载“汀赣之山粤”,后改定稿为“客家”。这一史实可以证明蔡永兼所处的时代,正是“客家”一词出现的时代。大概是他最初没有听到“客家”的说法,后来听说后,就把它写入《西山杂记》之中。另外,他又将汀赣之山粤、泉郡之畲家、邵武之武夷等等并称,可见,客家、畲族、傒俍三者互不统属,只是互相为邻的相似、相近关系而已。另外顺便提一提:现在有些人认为畲族是源于“山越”,从蔡永兼保留下来的原稿可以看出,当时被认为是“山粤”的正是客家,而不是畲族。
海外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出现“客家”的说法
来自闽、粤的中国移民,到新加坡和马来亚后,由于“独在异乡为异客”,出于安全、互助、习俗的需要,以语缘、地缘为纽带的华人会馆纷纷应运而生。颜清湟先生在其著作《新马华人社会史》中曾对早期(1801 —1870 年) 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华人会馆作过统计,其中分“方言组织”和“宗亲组织”。可以说,方言组织是地缘组织,宗亲组织是血缘组织。方言组织共33 个,“所属方言群”计有客家人、福建人、广肇人、潮州人、三江人等五类。属于客家人的方言组织,即会馆共10 个,依次为:(1) 槟城嘉应会馆、(2) 马六甲惠州会馆、(3) 马六甲茶阳会馆、(4) 马六甲应和会馆、(5) 槟城惠州会馆、(6) 星洲应和会馆、(7) 槟城增龙会馆(增城暨龙门县) 、(8) 新加坡茶阳会馆、(9) 马六甲增龙会馆、(10) 雪兰莪惠州会馆。注:客家帮分三大支,一是嘉应、一是潮汀、一是惠府。嘉应帮由嘉应五属组成;潮汀帮由潮州府大埔、丰顺、河婆、惠来与福建汀州府联合组成;惠府帮由原惠州府十属与增城、龙门、东莞、宝安等广州府东部东江流域的四个县联合组成
列于首位的“槟城嘉应会馆”,成立于1801 年(清嘉庆六年) ,是新、马地区的第一家华人会馆。它是由来自梅县、蕉岭、兴宁、五华及平远的客家人创建的,但它却未冠以“客属”、“客家”,都同样是依他们在“唐山”时的州、县地名为会馆命名。去到美洲、非洲的客民所组织的会馆,情况也不例外。他们多以“人和”、“仁和”为会馆命名。如美国旧金山“人和会馆”(1854年) 、巴拿马“人和会馆”(1858 年) 、毛里求斯“仁和会馆”(1877 年) 。“人和”、“仁和”都是一个意思,“和”是希望同乡人“恪守温恭、和衷共济,毋得各存私见”。此外,还有籍贯嘉应五属的人,他们建立的会馆,同样以“和”命名。如“应和会馆”的“和”,,也是此意;“应”则指嘉应五) 。从对会馆的命名上,可以看出客家人注重的是祥和,是团结。直到20 世纪30 年代以后,才开始有以“客”、“客家”、“崇正”命名的客家语缘会馆,如:新加坡客属总会(1929) (即南洋客属总会的前身) 、昔加末客家公会( 1936 年) 、古来客家公会( 1937年) 、槟榔屿客属公会(1939 年) 等等。会馆名称里加进了“客属”、“客家”等字样。
南洋及其他地区早期的客民会馆命名情况,说明了直到清代中叶,居住在闽、粤、赣客家大本营——今梅州市一带——的客民,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我是客家人”的观念。当时能令他们认同的只是血缘、地缘与语缘而已。
“客家”一词最初只能追溯到清雍正以后的广东省
“客家”称谓出现的原因,即是因清初“迁海复界”而引发的垦民潮;最先出现的地域是广州府、肇庆府、惠州府的沿海地区,而且主要是广、肇二府。是当地操粤语的原住民对来自赣、闽、潮、嘉、惠等地客属移民的总体称呼。因此,“客家”称谓是出现在客民第四次大迁徙时期,出现的最早时间当为颁布“复界令”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 之后。
客家大本营(梅州)反倒没有自称“客家”的传统
生活在粤北、粤东乃至赣南、闽西一带客民聚居的大本营的人们来说,四周全是同类,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去认同“客家”这一新出现的称谓。所以当他们搬迁到四川时,自然也不会将“客家”一词带过去,他们只知道自己来自广东。“广东人”就是当然的自称,这种自称也就反映到会馆的命名上,他们将自己所建的会馆命名为“广东会馆”。
在台湾虽有“客民”一说,但不特指讲客家语的人
台湾终清一代文献中,独不见“客家”的记录,这一点是与广东的清代文献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清代台湾典籍中记录的“客民”、“客仔”、“客人仔”等字样,也并不单单只用来专指“客家族群”,它还可以用来指称那些渡海过台而未获得台湾户籍的民人,其中也包括闽籍人。这种情况与清代的广东省是极为不同的。
世界客都中国梅州的由来: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成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的"客都"(广东河源、惠州,福建龙岩 、江西赣州等也是客家主要的聚居区) 。
梅州是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和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上拥有和保存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梅县话是全球客家人公认的客家话标准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员全部选自梅城或梅县松口镇;梅州百姓的家传服侍仍有汉唐遗风;优美隽永的客家山歌和有"南国牡丹"之誉的广东汉剧蜚声海内外;还有风味独具、色味俱佳的客家美食。所有这些,使梅州成为集"客家"之大成者,故有"世界客都"之称 。
1989年"世界客属联谊大会"及1994年"世界客属第十二届恳亲大会"先后在梅州召开。在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梅州被尊称为"世界客都",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 。
中国客家博物馆落户梅州为世界客都成就了又一个圆满,而世界客都也将继续绸缪客家文化的大盛。
梅州地区管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
二、福建龙岩 、江西赣州等也是客家主要的聚居区,但不全是客家人。
惧怕—假装皱眉头—最后是兴奋。热爱读书,渴望知识,并从读书中找到乐趣的小女孩。表达了作者热爱读书和很渴望读书的思想感情。
原文节选: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书店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此文出自现代·林海音《窃读记》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窃读记》现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
作者综合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自语式的独白等描写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动人的魅力。
作者小时候在北京长大,在此度过了25年的时间,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所写的也是作者在北京的童年生活。
作者在窃读上花了很多篇幅,但是趣味并不同,不断变化,显得挺丰富。被迫离开,很有趣味;伪装随意翻阅,也有趣味。享受到阅读之乐,也是有趣的,不过这时的趣味,成了另一种类型:“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
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求知欲得到满足,肚子感到饥饿,一个是心灵的,一个是生理的,二者不同层次。
但是,用一对比喻:“智慧之田和“胃袋”,用“丰收”、“求救”、“救急”,把二者联系起来,这样表面上是“用词不当”,但笔法是语义错位,是自嘲,是幽默,把自己写得可笑。但正是在这种自嘲中,读者和作者共享孩子的喜悦和自得。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年),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五岁开始迁居北京,在北京读书长大。
她的童年生活,在她的小说《城南旧事》中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八十年代改编成**,影响很大,使她成为祖国大陆读者最热悉和喜爱的台湾作家之一。近年来,林海音的散文陆续介绍到祖国大陆,文笔细腻而温婉,受到读者很大的欢迎。
涂善妮,1966年月2月14日出生于台湾桃园县中坜市,为台湾戏剧界近年来代表性一线女星之一。
大学时代参加台视“强棒出击”之“校园美女”选拔,踏入演艺界,而后参加华视举办的主持人及演员招考,获得双项第一名,并成为华视签约艺人。曾担任节目主持工作,1987年底以处女作《还君明珠》首次登上戏剧萤光幕,展开演员生涯。2005年7月8日出演《我只在乎你》是台湾首播的情感伦理剧,2015年7月23日,其主演的电视剧《军官情人》在三立都会台首播。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涂善妮 外文名 :SunnyTu 别名 :善妮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星座 :水瓶座 血型 :O 身高 :167cm 体重 :51kg 出生地 :台湾桃园县中坜市 出生日期 :1966年月2月14日 职业 :演员 毕业院校 :东吴大学商用数学系 经纪公司 :华视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 :《还君明珠》《长官好》《黄飞鸿》《太阳雨》《希望之鸽》《危险关系》《玫瑰豪情》 籍贯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 三围 :84/58/86 家庭状况 :父母与二姐二弟 婚姻状况 :离异 前夫 :李昌民 中学 :中坜高中国防大学政战学院 早年经历,主要作品,参演电视剧,参演**,舞台剧,婚姻家庭,网友印象, 早年经历 大学时代参加台视强棒出击之校园美女选拔,踏入演艺界。1987年底以处女作还君明珠首度登上戏剧萤光幕,其后参加华视主持人及演员招考,以双项第一名成绩成为华视签约艺人,并曾担任节目主持工作。目前为止作品共有:八点档、九点半单元剧等电视剧作数十出、**两部、舞台剧一部。为台湾戏剧界这些年来代表性一线女星之一。 主要作品 参演电视剧 共50部 2015 军官情人 饰 女皇 2005 我只在乎你 饰 林佩瑶 2004 爱上千金美眉 饰 王晓玲 2004 紫藤恋 饰 郑心芸 2003 西街少年 2003 无河天 饰 朱绿恒 2001 贞女烈女豪放女/贞女烈女 2001 又是一个恋爱天 饰 莎乐美 2000 包公奇案之怒铡公孙 饰 韩翠英 1999 君子兰花 饰 周玉梅 1999 雍正大帝/雍正 饰 小蝶 1999 一屋二夫 1999 燕双飞 饰 华开妍 1998 一品夫人芝麻官 饰 春花 1998 明天有你 1997 危险关系 饰 江美如 1997 姻缘花 1997 夺爱 1996 离婚纪念日 1996 老公一百分 1996 答录机爱情事件 1995 空中** 1995 深闺梦里情 饰 周思佳 1995 儿子三个半 1995 苍天有眼 饰 月娘 1994 黄飞鸿与十三姨 饰 花艳芳 1994 破镜边缘 饰 曹雨青 1994 七侠五义之双姝怨 饰 苏虹 1994 二八年华 1993 超级女巡按之火鹤 饰 骆冰 1993 玫瑰豪情 饰 白雨慈 1992 蔷薇 1992 军官与淑女 饰 江曼萍 1992 爱的故事 1991 邮差四度来按铃-与狼共吻 1991 女人的战争 1991 长官好 1991 木观音 1990 爱在浪漫蔓延时 1990 邮差三度来按铃 1990 情系半生缘 1990 亲爱的我把英雄变美人 1990 希望之鸽 饰 叶水心 1990 太阳雨 饰 宋美佳 1989 一代名臣范仲淹 饰 范夫人 1989 追妻三人行 饰 于采玲 1989 锄头博士 饰 吕明真 1988 甜蜜宝贝 1988 冰点 饰 汤慕云 1987 还君明珠 饰 方耐梅 参演** 共2部 1991 娃娃 1989 感恩岁月 舞台剧 1993年《雷雨》 婚姻家庭 1998年1月26日,涂善妮和相恋才一个月并离过婚的男编剧家李昌民,于美国拉斯维加斯闪电结婚。1998年3月12日,两人在台北圆山饭店补办喜宴。但是一年后的1999年1月16日,两人离婚。 2002年,涂善妮认识一位自称那斯达克上市公司老板的50岁男子,两人有交往,但是最后不欢而散。该男子持有涂善妮的 以威胁涂善妮,并爆发网路黑函事件,涂善妮后委托律师提告。
是《家乡好梅州》吧?
家乡好梅州的歌词
]演唱:马小倩 宋金莱
歌词秀制作:曾芳 技术指导:彭小茂 技术总监:曾碧辉
献给所有热爱梅州的人
山悠悠,水悠悠
悠悠长风载归舟
灵光三绝五峰月
绿草清溪绕围楼
家乡在梅州
情悠悠,爱悠悠
悠悠乡思梦中留
故友亲朋同叙旧
盐鸡扣肉糯米酒
家乡是梅州
路悠悠,歌悠悠
美好前程铺锦绣
客家儿女凌云志
同抒肝胆写春秋
家乡好梅州
家乡新梅州
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