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学习分享第429天(20220626星期日)
我们需要与我们的孩子连接,而不是不断的纠正他们。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连接,而不是纠正。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因为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被爱。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做自己,他们可能就会出现负面的行为、心理问题和反社会倾向,甚至犯罪。
我们与孩子连接严重断裂可能发生在简单的事情上,就在几秒钟之内。孩子就能从与我们的互动中探知我们真实想法。例如当孩子放学回到家还没有放下书包,很多家长就会劈头盖脸的提出很多问题,“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考试表现的如何?在学校里有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
他们认为这样就是和孩子在进行连接。实际上,他们却是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意愿和标准强加给孩子,根据他们的喜好引导谈话的方向。孩子很可能没有心情向父母汇报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因为他们在学校很累了,一点儿也不想在放学后再回答另外一个成年人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是放松心情。
如果孩子回答说“我现在不想谈这些,我太累了。” 那么家长就可能会表现的非常失望,从而与孩子的感受失去连接。家长觉得自己被孩子怠慢,这种想法完全是出于出自臆测,因为他们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只希望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孩子即将放学回到家的时候,我们要在情感上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给他们放松身体和心情的空间,让他们决定是否与我们交谈,允许他们设定谈话的基调,而我们只需要作为一个倾听者。我们要微笑着开门,无论他们是否对我们微笑和拥抱。不管孩子的情绪如何,他们都需要感到自己被父母全然的接纳。换句话说,孩子是导演,回家之后,他们有权要求父母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东西。作为父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回家后是多么需要放松和休息。尽管我们很想知道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游戏的情况,但此时并不是合适的询问时机,除非孩子主动开口他们。我们只需要给他们温暖的欢迎,随着他们的心情做出回应。不妨等孩子恢复了精力,适应了家里的环境。我们在温和地询问他们一天的情况,此时他们很可能愿意开口。但是我们也不必心急,要等待真实联结展开的时机。作为家长,我们更容易重视精神联系,并想用它代替情感联系,这通常就认为交谈是最好的方式。我们认为通过谈话就可以与孩子产生连接。然而,我们往往会用语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不是倾听孩子的需要。
因此,我们首先要放空思想,进入一种全然静默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与孩子的情绪协调一致,让孩子觉察到真实的自我,我们要接纳他们的感受。让自己进入舒适自在的静默状态,使父母与孩子产生连接的前提。
前几天,孩子因为发烧在儿童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儿子隔壁床是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儿,因为病情严重,医生要求孩子做个脑部核磁共振。
妈妈抱着孩子去相关的科室来来回回跑了三趟,孩子就是死活都不愿意做。孩子抱着妈妈一边哭一边喊:“妈妈,我怕,我不去!”妈妈很不耐烦地恐吓孩子:“那就是个机器,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去,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下,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抱着妈妈不肯撒手。妈妈一脸不悦的表情,用力推开了孩子,跑到了病房外。孩子看到妈妈离开了,哭得撕心裂肺,鞋子都顾不上穿,跑下床哭着喊着要去找妈妈,那场面看了让人觉得揪心。
生活中,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情绪失控是孩子的问题,孩子种种不当的行为更是固执、任性的表现。比如:带孩子去逛超市,孩子嚷嚷着要买玩具,大人不买,孩子哭闹不止、撒泼打滚,搞得父母一脸懵逼、措手不及。
对于情绪失控的孩子,父母经常采取的应对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01 “情感隔离”型
这类父母通常面对孩子的情绪,都是摆起一副冷峻的面孔,任凭孩子撒泼打滚、哭声震天,也能保持淡定的姿态。这样的父母,在自己与孩子之前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用情感隔离的方式保护自己,以避免自己卷入孩子激烈的情感体验中。
记得有一次,带儿子去买文具,在路边看到一个小女孩哭着喊着要让妈妈抱,可妈妈就是不肯抱她,扔给她两个选择——要么自己走,要么坐手推车。任凭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引来路人围观,妈妈就是执意不抱孩子。
02“暴力应对”型
这类父母本身脾气急躁,容易情绪化。在面对压力时,情绪波动较大,面对孩子的吵闹,更容易心烦气躁、发脾气。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不仅要承受自己的负面情绪,还要承受父母的批评、责骂。
前两天傍晚,听到楼下传来孩子的哭喊声——“爸爸,别打我,我要妈妈!”孩子喊叫的声音整栋楼都听得见,一打听才知道孩子爸爸脾气不太好,最近又失业了,开起了出租车。爸爸忙了一天,回家听到儿子又哭又闹,还把家里电视机的遥控器搞坏了,气得抱起孩子就打。
03“忽冷、忽热”型
这类父母心情好,拿孩子当宝,心情不好,拿孩子当草。他们心情好,遇到孩子哭闹,还能抱抱孩子,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逗孩子开心。在外面遇到不开心的事了,回到家就把脸拉得老长,看到孩子哭闹,火蹭蹭蹭地往上窜,三分钟就炸毛。
同事娜娜的老公就是这样的人,前两天单位领导给他穿小鞋了心情不爽,一回到家就“葛优躺”。老婆一个人忙着做饭,还得照顾孩子,他全当没看见,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只碗,他就揪着这点小错误不放,口口声声骂孩子“没用”,还惩罚孩子“面壁思过”。
没过几天,升值加薪了,回到家看见儿子调皮捣蛋、撒泼打滚,他也不嫌烦了,抱着儿子又是讲故事,又是读绘本,那叫一个亲热。
面对情绪失控的孩子,不管你是哪种父母类型,都只是停留在事的层面,没有进入关系,更没有进入孩子的内心,连接孩子内心的“渴望”。因为他们没有搞明白孩子的情绪为什么会阴晴不定、说变就变。
孩子的情绪失控与大脑的结构和发育有关孩子的大脑就好比一个正在建造的房屋,每一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都是趋向变化和完善的,脑的发育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教育、营养与疾病等。
《去情绪化管教》一书中提出了被称为“Brain C”的三个关于大脑的基本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脑是变化着的。这本书告诉我们脑干和边缘系统组成了通常被称为“爬虫类脑”的底层区域,它存在于头骨内大概从鼻梁到脖子上端这一高度的切面上。
构成上脑的部分叫大脑皮质,它存在于前额后头的位置,是大脑的最外一层,这一部分不像负责几个基本功能的原始大脑,上脑有一长串的关于思考、情绪和交际的功能清单——
•全面的决策和筹划能力
•身心管理能力
•个人洞识
•灵活性和适应性
•共情能力
•道德观
一个婴儿刚出生时,脑的重量仅有350-400克,大约是成人脑重的25%。虽说在外形上已具备了成人脑的形状,也具备了成人脑的基本结构,但在功能上还远远差于成人。
同时,大脑的发育遵循“从后到前、从内到外、从下到上、从右到左”的发展秩序和规律,不同时期的孩子,大脑发育的区域和水平各不相同。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脑要完全发育好,要到25岁左右。所以,当一个3岁的孩子情绪失控,要他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哭不闹,就等同于让一个3岁的孩子具备25岁的大脑,是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事。
孩子的情绪失控与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有关很多父母在养育和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面对孩子不好好吃饭、坐姿不端正、写作业拖拉、不认真等等“不完美”的表现,动不动就“横眉冷对”、“河东狮吼”,轻则批评、责骂,重则大打出手。
比如:妈妈辅导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写作业,看到孩子口算错了好几道、写字不仅速度慢,个个还歪七扭八,提醒了孩子两句:“你看,这几道口算都做错了,字也没写在田字格中间,认真一点儿,把做错的题重新算一遍,字擦掉重写!”孩子听了,按照妈妈的吩咐做了,可修改过的作业还是一团糟。
这时,妈妈立马原地爆炸,开始怎么看儿子怎么不顺眼,于是指着孩子的鼻梁骂:“你看看你,写个作业都写不好,写的字像狗啃的,提醒了好几次,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
接下来,孩子的情绪上来了,拿起作业本往桌上一扔,甩出一句:“我不写作业了,你天天就知道批评我,反正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妈妈一听,火更大了,气得从椅子上跳起来,把儿子拉过来就是一巴掌。
孩子之所以会闹情绪,顶撞妈妈、甩作业本,是因为妈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缺乏足够的耐心,以不当的管教方式激活了孩子“下脑”中的神经元,引发了孩子激烈的对抗情绪。
当然是对女生投其所好了。这一点是永远都是至理名言的。俗话不是说:好女怕缠男吗?说的就是一如既往的真心追求,总有一天,女生会有所感动的。
如果对一个女生有好感,就要从他身边的人入手,打听女生平常喜欢吃什么,有什么爱好,身边有没有其他的异性朋友等等。在了解情况之后,才能投其所好,放心大胆的追求。
也可以从女生身边的朋友入手,跟他们搞好关系,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女生也没有另一半,并且对男生也有意,那不是正好吗?又有一对男女摆脱“单身狗”的诅咒了。
如果你不是女生喜欢的类型,也可以试着交往的,以诚意打动对方。相信总有守得云开见日出的那一天。如果确实是女生一再拒绝也没关系,起码自己努力过了,做不了情人还可以做朋友的。
说不定哪天对方发现了你的好还可以转正的。当然不要灰心丧气了,天涯何处无芳草,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个人是为你而来,欣赏你的一切,以你自豪的。
虽然也不知道那一天究竟是哪一天。哈哈。耐心一点,总会来的。如果时间太长,可能是她迷路了。在她迷路的这段时间,你也正好可以修炼自己,多看书,学习一些对自己有用的技能,坚持健身,把自己变得更优秀,还愁找不到女朋友吗?
女生也是一样的,不要放弃学习的机会,努力的充实自己,将来有更多的资本在社会上立足。也不用愁难以脱单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