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色彩与客观色彩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主观色彩与客观色彩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第1张

色彩是一种视觉信息,是人眼接受外界色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感觉。色彩本身并没有任何情感,是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感情的面纱。一、色彩的主观情感效应色彩的主观性是指结合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方式赋予色彩的含义。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色彩的好恶与其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主观的色彩象征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那么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多半能从其色彩组合中推想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色彩感觉中鲜明地表现出主观情绪成分:红色使人兴奋,蓝色宁静;**欢快,黑色肃穆;紫色华贵,绿色青春等。同样,个人的主观情绪也影响对色彩的感受,当感受沮丧、懊恼时,会呈现冷灰、生蓝等中灰度主观色彩 ;当感受喜悦、欢快时,会呈现大红、明黄等高亮度的主观色彩。二、色彩的客观情感表现色彩是一种独特的诉诸人的心灵的情感语言,它以其注目性、象征性、情绪性让人们产生情感。客观情感是指人对外界环境和自身价值的评价在心理上引起的反应,而主体的共同的客观感觉我们称之为统觉。1 客观情感表现共性对某个特定人群而言,由于相同的种族、共同的地域及文化背景,对于某一色彩会产生相同或近似的情感,称为共同感觉。这种统觉来自对色彩的共同喜爱和厌恶,及对色彩的刺激有相同的情绪反应。2 客观情感表现个性色彩的情感表现个性,指人们对同一色彩或色调所产生的情感具有差异。不同的年龄、生活环境、地域、习俗等引起不同的情感,如不同年龄的情感色彩不同,儿童喜爱红色,中年人则比较注重低纯度色彩。不同的生活环境的情感色彩也不同,农家喜欢大红大绿,而在城市,人们则偏好淡雅的色彩。此外,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情感色彩也不同,中国皇家多用明黄,它是高贵的象征,但基督教则认为**表示嫉妒和奸诈。主体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统觉不是相隔离的两部分,而是彼此联系、互动流变的,在色彩的世界中它们则以色彩为基点耦合。三、主观情感与客观统觉的色彩耦合马奈曾说 :“色彩完全是一种趣味和情感问题。”当代艺术家不仅熟练运用色彩表现情感,并在心里引起色彩的冲动。色彩是表达主体情感交流的媒介。1 主观情感通过色彩外化为客观统觉苏珊>朗格在《哲学新解》中指出,色彩在表达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时候,运用着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历。她指出,色彩与主体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因此,色彩既是情感的外化形式,这种形式是直接和普遍的流露,具有客观性,同时又能将内在的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传达我们的主观情感。主观情感通过色彩外化为客观统觉的心理机制过程主要通过两个原则完成:⑴ 补色原则通过对幻觉的生理现象作一次研究,来证实色彩怎样使我们的主观情感外化为客观统觉。如我们对一个绿色方块注视一段时间,然后闭上眼睛,就会看到作为视觉残像的红色方块。我们可以用任何色彩来重复这种实验,每种色彩都会使灰色略带其补色,而产生的视觉残像总是其补色。当我们看到强烈而单一的纯色,作为一种视觉残像或色彩和谐规律,在生理上会产生这种纯色的补色需要,在心理上寻找色彩的互补平衡感。正是这种规律的作用形成人们意识上的客观统觉,并通过色彩将主观领域客观化。⑵ 色彩和谐原则色彩和谐的基本原则来源于生理上的补色原则。特定色彩通过特殊的感觉刺激眼睛寻找色彩的总和。因此,眼睛为实现这种总和,便要在任何一种色彩空间的旁边寻求一种无色彩的空间,以弥补失去了的那种色彩,这是色彩和谐的规律。这个原则充分说明当我们主观感知到一种色彩时,由于色彩的互补性及和谐性,感知的色彩便要寻找另一种色彩来实现色彩的和谐,这一规律作用于主体心理形成客观统觉。2 客观统觉通过色彩内化为主观情感色彩有助于传达人类经验的认知规律,从而陈述主观所要表现的情感。例如在大面积强烈红色的刺激下,很少人能抑制住心灵的激动,面对蓝绿色调的山水也罕见人的感情狂躁。正是这种规律的作用,让主体对客观事物具有先知性(经验),这种经验是人们普遍共有的直觉(客观统觉)。它通过色彩的刺激影响人们的主观意识并引起主观的情感效应,即运用色彩将客观意识主观化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色彩绚丽的鲜花时,通常会被鲜艳美丽的色彩吸引,这是客观色彩引起的直觉反映,是一种普遍共有的现象,但客观色彩又会随我们的主观情感产生变化。当我们的主观感受兴奋、激动时,会被那鲜艳的色彩吸引,而当我们沮丧、懊恼时,就会对那色彩视而不见。这说明当客观统觉通过色彩内化为主观情感时,这个内化的过程是带有个性特色的,并呈现出不同的情感。3 主观情感与客观统觉的双向反馈色彩可以影响主体,把主体带入一个特殊的情绪状态。然而,主体的感官所固有的对总体性的需求指引着主体超越这一局限,它通过产生强加于自己的对立特征而获得自由,从而形成主观情感。色彩一方面要紧紧联系、依靠全面深入的感性经验,同时又把色彩感觉经验的本质规律以理性的精确度实现色彩的科学性。通过掌握色彩的科学性及普遍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色彩感知的神秘性及个人主观感知的特殊性。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律响起人们往往无法抗拒的立即处于音乐的氛围当中,使人忘却烦恼,净化心灵。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比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例如不同的乐器。音乐还能表现出乐手们和音乐创作者的用心。

客观上,音乐需要运用一些“手段”来达到发声的目的。

一些音乐作品是通过人声表达的,这样的作品被称为声乐作品,有一些作品是用乐器演奏出来的,这样的音乐作品被称为器乐作品。世界上一切音乐作品都包括在“声乐”和“器乐”这两大类别里。

音乐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高低、强弱、时长、音色等。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曲调,节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音色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旋律和节奏。

音乐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意象的塑造,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因此,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音乐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有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不同的一些特点。

主观上,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多来自于听众所接受的感受,除了自然界所产生的声音外,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中所发出来的声音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这些声音在自然界是可以找到,但是没有经过艺术家们别出心裁创作与组合,是不能成为音乐的。

所以,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都渗透着作者的创作思维与灵感。随便涂抹的线条和色彩不是绘画,任意堆砌的语言文字不是文学,同样,杂乱无章的声音也不是音乐。构成音乐意象的声音,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律的和谐的音乐,包括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等要素,总称为音乐语言。没有创造性的因素,任何声音都不可能变成为音乐。

语言具有一种约定性的语义,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具有特定的涵义。这种涵义在运用该语言的社会范围内是被公认的,是一种约定俗成;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任何音乐中的声音,它本身绝不会有像语言那样十分确定的含意,它们是非语义性的。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音乐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用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情感呢,一种理论认为,音乐的表情性来自于音乐对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语言的模仿。

个人认为,音乐的声音形态与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具有某种“同构关系”,这是音乐能表达人情感的根本原因。音乐理论家于润洋曾指出:“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够沟通的桥梁。”比如“喜悦”,它是人高兴、欢乐的感情表现。一般来说,这种感情运动呈现出一种跳跃、向上的运动形态,其色调比较明朗,运动速度较快。表现“喜悦”的感情的音乐,一般也采取类似的动态结构,如民乐曲《喜洋洋》,用较快的速度、跳荡的音调等表现手段表达了人们喜悦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6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