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络人际交往给大学生的影响

题目:网络人际交往给大学生的影响,第1张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2004年10月13日

[摘 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内容,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研究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主要是从网络交往形式看:人际关系冷漠化;从网络交往过程看:弱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规则性;从网络交往主体看: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从交往范围看:深化“代沟”;从交往内容看:增加人际交往中的危险性5方面进行阐述,就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网络;人际关系;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网络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单就生活领域而言,网络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润滑剂的角色,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因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当大学生受到方方面面的刺激产生不良情绪时,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做法是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与宣泄,而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打好基础。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交流方式,它给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内容。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尔特曼和泰勒(I Altman & D A Taylor,1973)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后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这四个阶段,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新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的同时,由于它自身的特点,给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冲击了大学生之本应健康正常的情感发展与人际交流,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一系列人际障碍问题的出现。

目前,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较多地注重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等。而对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研究则较多地仅停留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之上。此类研究并没有深入讨论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原因。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网络自身的特点,试图对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作进一步的挖掘,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交往需要在人类需要层次中处于较高位置。研究表明,交往需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条件,长期缺乏交往需要会导致个性变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的交往需要更为强烈、更为迫切。这是由其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期,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一份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至少也是同样重要的。日本大型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注重独立人格甚于学习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某种意义上讲是更好地关心自己。一个孤芳自赏的人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大学生应着力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生着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协调和适应,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对成人权威的抵触与反抗,竞争与对抗的激化等方面。因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艾里克森(Erikson,1974)对青年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人际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认为这种人际关系建立在青年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情感焦点从家庭转向朋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可能会有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

对于大学新生,远离了亲人与中学时代的好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圈子,既缺乏心理准备,又缺少为人处世的经验。他们特别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同伴的尊重和信任。对于高年级学生,即将踏上社会,面临更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重视人际交往,掌握各种交往技巧,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品质。同时,随着性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渴望与异性交往,与异性的关系也大大地发展了。总之,大学生交往的内容由娱乐型向知识型转化,人际关系也由玩伴向志同道合的生活之友发展。

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封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都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现象,是其生理成熟与心理渐趋成熟的集中表现。而所有这些矛盾都贯穿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

三、网络与大学生

(一)网络迅速普及于高校,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

1、网络使大学生如虎添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既取决于他们本身的条件,同时又取决于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时代的发展已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日益发达,尤其是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为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网络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娱乐场所,也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这个空间不仅可以获得和发布信息,还可以通过E—mail、OICQ、IRC、BBS、网络虚拟社区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网络人际交往。

高等学校接受高新技术成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互联网对高等学校的影响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校园网的建设很快覆盖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高等学校周边地区针对大学生的网吧快速兴起。网络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空间和一个高速运转的信息系统,它不仅占据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休息时间,而且占据了部分大学生的上课学习时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片土壤。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0%,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

2、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是从本校各个系大一~大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5~20位同学。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60份。经过统计,这260位被调查者上网的占100%。其中经常上网的占51%。

大学生上网时间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分布状况

1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超过4小时

13%

31%

21%

14%

21%

大学生网上行为的具体情况见表2。

表2:大学生网上行为的分布状况

阅览信息与知识

休闲娱乐(游戏、聊天等)

发邮件

找资料

制作网页

其他

22%

35%

11%

19%

1%

12%

(二)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时尚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带来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不足,导致其人际关系的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

1、从网络交往形式看:人际关系冷漠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家办公、远程教育、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致使人际关系疏远、亲情隐退、道德冷漠。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结成各种群体,使之得到发展。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寻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实现。苏联学者AB彼得罗夫斯基提出的人际关系中介理论认为,人际关系可以看作是以群体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的内容、目的和任务为中介,群体中各个成员每时每刻都在参加活动,通过具体活动对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构和内部关系,改变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活动的社会价值。这里的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交往,人们通过交往,满足各种心理需要,解决心理矛盾,缓和人际冲突,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交友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主要是人机对话方式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终结,并把情感移植到网络中,这与传统的人际交往相去甚远。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与周围的人事割断了联系,用虚拟的“人机交往”代替了实际人际交往。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方面,交往的双方除去了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性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从而容易失去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

现今的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使得他们个人主义地关注自我,往往崇尚独立、自主的个性,使得他们更多地在网络中寻找寄托。一些大学生(女生居多)由于性格内向,自卑,惯于自己承受心理负荷,心思敏锐,不愿意或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往,厌恶社会上那种虚情假意的人情往来。当网络走进他们的生活时,他们青睐于网上交往这种匿名、匿性别和身份的形式,常上网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排解忧虑,讲自己的“心情故事”。这时他们觉得找到了寄托,从网友那里得到了支持。可下网后他们发现他们面对的仍然是四壁空空的孤独。

并且,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80%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NVC)的方式,如眼神、表情、姿势、手势等来传达的。非言语信息的发送和接受通常比语言快得多,受意识的控制与监察也少一些,但是在传达态度与情绪方面却更为有效。而网络给的只能是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书面语言,没有非言语的参与,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心情和进行交往成为“隔靴搔痒”,并不能治本。大学生只是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以屏幕为界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在本次调查中,有16%的被调查者经常选择网友来谈心和排解忧虑,有21%的被调查者认为经常上网会疏离与身边同学、朋友的关系。这便造成大学生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这就是说,对于近距离关系,其结构上的共生性(symbiotic)联系变得很淡薄,从而引起人们对社会效忠体制及其观念的动摇。这样就忽视了情感需要,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从而走向冷漠。这样,丝毫没有推动社会的伦理力量,反而使得制度、文化价值和人文传统的社会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2、从网络交往过程看:弱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规则性

大学生是个体情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人,个体获得社会认同感的关键期,其喜、怒、哀、乐的多重表现和不断释放是其完成社会化的最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必备环节是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的人际互动中。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互动双方依赖社会规范、习俗和团体规则进行互动,掌握不同社会角色的要领,通过不断实践达到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同一。

但是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的世界中冻结,这样就给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在本次调查中,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对于违反网络道德的“黑客”,有8%的大学生认为“黑客”是侠客,37%的大学生认为“黑客”是能人,25%的大学生认为“黑客”是破坏者,30%的大学生觉得说不清。可见,隔着冰冷的计算机屏幕,网络交往中人的主体感减弱,使人容易忽略自身行为的后果,降低交往中的责任感,忽视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礼仪和规范。另外,网络交往具有极度的自由性,许多的现实道德、法律规范和行政措施都无法发挥作用,大学生可以打破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限制,在网上做一些“越轨”行为而不必担心受到既有道德和法律的处罚。这样,在网络人际交往内在主体感减弱和外在控制松懈的作用下,本来就具有反叛精神的大学生更容易触犯网络交往的原则。如有人在BBS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将一些裸照放入互联网供人欣赏。尤其是对于男女交往而言,由于互联网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交流网络,它的交往模式打破了传统男女交往中的“一对一”的模式,使一个人可以同时和多个异性谈情说爱,从而可能会使本就在大学生男女交往中的游戏心态在网络空间滋生蔓延,对现实的男女交往道德产生冲击。

除此之外,网络的极端开放性和自由性为任何思想和行为提供了生存的可能,大学生也可能在网上陷入某些非主流人际交往中,如婚外恋、同性恋、娼妓性交往等。一旦这些交往形式延续到现实世界,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3、从网络交往主体看:诱发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只有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态。否则,当三者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既有的整个文化形态当中。所以网络文化正在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格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当今的网络社区很少有有效的法律和道德的束缚,使得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所展现的“网络的我”更贴近于本我。一旦自我放松警惕的时候,“网络的我”便开始在网上大行其道。不少大学生在网上的交往很活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会交往能力也较差。在网上是莽汉泼妇,在生活中却是温文尔雅;网上向你含情脉脉的人,在生活中很可能与你同性别。由于网络中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压力和要求,很难让人独善其身,也很难让人独慎其行。因此,很多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舞台上下判若两人,导致一种自我认同混乱。当他们自己从网络中走出来时,常常问这样一个问题:“这还是我吗?”网络在整合世界同时,却异化了我们自身。结果就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两重人格。同时随着大学生网上交往角色的频繁转换,既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多重人格,同时也有可能丧失他们独立的人格。

同时,由于一些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连网上,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的环境,以至使自己淹滞在数字化的空间里,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一种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本次调查发现,长时间上网导致某些大学生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等一些心理疾病。更有严重者,导致网络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睡眠有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力不足,自我评价降低,社会活动减少等等,具体情况见表3。

http://wwwlngovcn/gyfw/juynew/jyfwnew/jyxxnew/200809/t20080923_273812html

我觉得是定向、情感交流,情感探索。在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相遇,然后相识,然后相爱,最后在一起一辈子。这是对爱情最完整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从相识到相爱是最奇妙、最激动人心的一环,也是最纠结的一环。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两个人从相识到确定爱情关系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定向、情绪探索、情绪交流和稳定交流。

定向是决定方向,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他想要什么,他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最舒服,等等。 正如许多人想象他们的另一半会是什么样子一样,这是一个定位的过程。然而,这并不容易。许多人自己也不确定他们喜欢哪种异性。此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不能完全参照他人。 然而,知道什么适合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当那个人出现时,你就能感觉到它,然后开始比较和识别它,然后开始深刻理解它。

情感探索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包括彼此的兴趣爱好、生活规划、价值观、家庭背景、爱情经历、婚姻观念、个性特征、技能、沟通技巧等。这个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跳过这个环节,直接进入爱情关系,它将为未来埋下隐患。因为彼此不熟悉而分手是很常见的。

进入这个阶段也证明你已经确认对方是合适的接触对象,然后你开始向对方透露更多的情感需求,进一步加强他们的亲密关系。 在这个阶段,应该特别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许多人会相互吐露他们“痛苦的”爱情史。然而,由于个人原因,这种自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因此很容易在对方心中留下自私和怨恨的形象。因此,恰当地表达它们并表现出宽宏大量和宽容是有益的。所以我觉得是定向、情感交流,情感探索。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但社会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不同。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者愿意亲近的人则成为主要问题。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就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就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双方在心理距离上的趋近,会使个体感到心情舒畅;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人们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相互排斥和疏离的情感。

一般说来,良好的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定向阶段设计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情感联系。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会越来越广泛。此阶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在此阶段,交往的双方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沟通与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要点(六)

第6节: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领会)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二)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二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识记)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来源:考试大的美女我们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来源:考试大

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来源:考试大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类型

知识点: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识记)

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

1.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2.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3.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二者互补。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要点: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识记,领会)

1.包容需要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

2.支配需要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3.感情需要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舒茨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是按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知识点:人际吸引的概念(领会)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知识点:影响喜欢的因素(识记)

(一)相似性

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二)互补

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有三种互补: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三)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形成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往往是很大的。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容易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作用,即倾向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它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四)人格品质

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下表是其主要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五)熟悉性和邻近性

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邻近性指的是,如果其它条件大体相当,个体喜欢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产生吸引力,使他们的心理空间距离拉近。常常见面容易彼此了解,因而相互喜欢,但是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条件使彼此喜欢的程度都不高,而中等交往频率条件下,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

知识点:人际互动的概念

知识点: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

1.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2.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3.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要点:合作及其基本条件(领会)

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目标的一致;

2.共识与规范——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在合作过程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

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以上基本条件只有在合作者双方人际互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要点:竞争及其基本条件(领会)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2.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

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4.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要点: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识记)

社会心理学者多伊奇提出一种解释产生竞争与合作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关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存在消极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1、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设计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的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2、情感搜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搜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情感联系,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此阶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发展并由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

在此阶段,交往的双方在心里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沟通与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来源(必填)(可以来源于自己的推测和想象):

心里咨询师(基础知识),P168,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

应用(学后感必填):

一、学后感(必填)

我在一个恋爱学节目里也听过4个步骤,分别是引起注意、建立吸引、巩固吸引、成交~也对应着文中的人际交往的4个阶段,引起注意的方法太多了,高~富~帅~~哈哈,当然还有,才华,品味、气质等咯,很多低策略的注意行为就是故意去调戏人家,动动人家等等,这确实注意到了但不利于建立吸引,这4个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就是人家都没注意到你你也不可能展现魅力,人家会觉得你有毛病,就好像你跑到街上找个美女跟她说你很有钱~~很有才华~~一个道理的,巩固吸引我自然觉得是绝对实力好了,例如真的很有钱,很有趣,很有才华,很能干等等~~~当然也并不一定没有以上的就不行,你还可以善用推拉战术,不要让人家把你彻底弄明白,如果你真没什么大本事小机灵,建议花多点时间在自己身上,别把太多时间放在泡妞上面,因为即使你花了太多心思得到了她,那么当她慢慢理解你以后你依然会失去她~~真正的王道自然是你和她在一起是愉悦的状态,而不是为了得到她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为不是真的在一起觉得愉悦的,当你得到她的时候你自然不会在想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损人不利己!不要干!

私人笔记纯属自己的理解,如有误差请指出,出了软件后有自审功能就能判断此时此刻的笔记是否存在错误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6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