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读书笔记第一、二章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读书笔记第一、二章,第1张

焦虑来自对不确定的恐惧, 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表示可能有危险或者威胁即将来临。

现在,很多父母都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 比如:对野猫产生了对老虎的反应,这就是过度焦虑了。焦虑有益还是有害, 关键在于度—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

过度焦虑会让你使用过多的资源去解决一个次要问题,从长远看得不偿失 。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到底是什么? 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的作用 ,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家长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你对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时,也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可往上比过了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

有老虎的时候焦虑,没有老虎的时候把野猫想象成老虎继续焦虑。这是过度焦虑者的一个典型特点, 焦虑不随着问题的消失而消失。

你焦虑的并不是希望落空,而是不确定你的希望能否实现,现代社会有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

不确定性给父母带来的焦虑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 传统价值体系被打破, 内心没有价值的度量,就只能靠与外界的比较确定价值。2 媒体的误导与渲染

3传统大家庭的解体。

其实,那些你眼中所谓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孩子就应该不理性,爱冲动,孩子就应该爱玩乱跑,不学习你眼中的缺点其实是正常现象,孩子的缺点并不比你多。 当然,接纳孩子的缺点不等于不帮助他改正。

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人生,但这也可能每天都在降维、合并,最后在现实生活中,他只会走一条人生之路。

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由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沉重。

无论你怎样焦虑,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所以请放手让孩子去做一只薛定谔的狗, 你失去的是担心孩子偏离你设计的人生焦虑之路,得到的将是孩子自己开创未来的惊喜。

“我能为孩子100%付出,但只付出了99%,我真自私!” 这是又一个看上去有理、实际却无法操控的天下父母坑。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多维度的,你在这方面付出了,必然会减少其它方面的付出。

其次,即使在某一个纬度上,你也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做到了100%。

第三,你的付出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四,这样的父母会为孩子树立一个错误的榜样——人活着就是为了孩子。

归根结底, 是育儿育己,而不是育己育儿。 “对孩子好的,我就要去做”有这样的观念,焦虑自然滚滚而来。

做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有智慧、有原则的人,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父母。

孩子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正常的父母

解决育儿焦虑的根本方法不是重新控制,而是置死地而后生, 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宫掉你的命根子: 控制欲。

谦卑地做一个观察者,满怀喜悦的帮助孩子自主成长,支持他的人生自主展开。这,就是自主教养。

自主教养的理论基础是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 把孩子看成一个自主的人,培养他的自主性,鼓励她发展自己的人格,表达自己的情感,追逐自己的兴趣,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这就是自主教养。

人的动机确实是可以被引导的,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做一件事,更重要的事让他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但最重要的是 要让他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株幼苗,养育者应该是园丁,而不是木匠。

只要你接受他的现状,又激发他的潜力,并且无条件的爱它的独一无二,他就会成为他自己本该长成的样子,一个自主、蓬勃和充实的人。

  教师在指导学生调适不良情绪时, 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 遗忘调控

  有的学生在消极情绪产生后, 老是郁积于心, 耿耿于怀, 放不开,丢不下。 结果, 只能使这种消极情感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 因此, 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感时, 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 不要老去想这件事。 因为你为这件事去悲伤、 难过、 叹息, 已经无助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增加你思想的负担, 使你的身心受到压抑。 应当明智一点, 现实一点, 事情既已发生, 且无可挽回, 就应当果断地丢开它,忘却它。 如果这个场所老是引起你不愉快的回想, 那就应当设法避开这个场所, 以免“触景生情” , 如果眼前存在着一件可以唤起悲伤记忆的物件, 不妨把这个“纪念品” 收藏起来, 以免“触目惊心” , 如此等等。 这样, 就能使自己的思想暂时地离开这些不愉快的事情, 以求得对它的淡漠与遗忘, 从而缓解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侵扰, 避免由此所造成的身心损伤。

  二、 转移调控

  现代情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在发生情绪反应时, 人们头脑中往 往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 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灶。 因此, 当情绪激动起来时, 为了使它不至于立即爆发, 使自己有冷静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足够时间和机会, 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的方法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也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如咬住舌头强迫自己不讲话,数数等来缓解自己的情绪紧张。在余怒未息时, 可以用看**、 下棋、打球等正当而有意义的活动, 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

  三、 宣泄调控

  情绪宣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宣泄即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 当直接宣泄于己于人都不利时, 可用间接宣泄使情绪得到出路。 正因为这样, 当学生心中有了不平之事并引起情绪激动时, 可以向老师汇报, 或向周围的同学、 亲友等倾诉, 并接受他们的劝慰和批评、 帮助。 这样, 通过情绪的充分表露和从外界得到的反馈信息, 可以调整引起消极情绪的认知过程和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同样, 当与同学闹了矛盾时, 要勇敢地与对方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 以解开疙瘩, 消除误会。 万不得已, 在好朋友面前大哭一场, 诉说心中的委屈与痛苦, 心理压力也会减轻一些。

  四、 升华调控

  升华是改变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 欲望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 它是对消极情绪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 是将情绪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人、 对已、 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 当人遇到不公平之事时, 一味生气、 憋气, 或颓唐绝望, 都是无济于事的; 作出违反法律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 因为这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正确的态度是有志气, 争口气, 将挫折变为动力, 做生活中的强者。 所谓“化悲痛为力量” 就是这个意思。

  五、 音乐调控

  情感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实, 音乐能通过物理和心理的两条途径对人发生影响。 音乐的物理作用是通过音响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传入人体中, 和机体的某些组织结构发生共鸣作用。 美妙的音乐通过被人体吸收, 使人体的能量被激发起来, 从静态变为动态。 音乐的心理作用在于, 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 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 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 另外, 音乐对边缘系统、 脑干网状组织等同情绪的神经机构能发生直接作用。 由于每首乐曲的节奏、 速度、 音调等都不尽相同。 从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调控效果。

  六、 合理情绪疗法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ibert ELLis) 在 20 世纪50 年代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 , 能有效地调节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认为, 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 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所引起的。 这一理论称为情绪困扰的 ABC 理论。 ABC 理论认为, 人们的信念体系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的、 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人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因此人们要消除心理障碍, 就要用合理的、 理性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有这样一个女同学, 曾经有一段时间, 她为自己长得胖而感到自卑, 总觉得走在有人的地方就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 好像别人的眼光也怪怪的。她逐渐开始逃避在公共场合出现的机会。 可是越逃避, 就越是自卑,不断恶性循环, 直到有一天她觉得自己已经无处可逃。 于是她开始深刻反省。 她对着镜子把自己公正客观地观察了一番, 发现了自己的不少优点: 第一, 虽然自己胖, 但由于天生一副大骨架, 个子高了, 自然就减少了横比例, 添了一份大方; 第二, 自己的脸长得还是挺端正的, 仔细修饰一下, 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第三, 退一步说, 这样反而可以促使自己多读些书, 培养内在修养。 把这 3 点反复强化, 她终于接受了一个流行观点: 属于自己的是独特的, 也是妙的。 她说有了 这些想法, 就可以坦率大方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她发现自己的心情变了, 世界的景色也变了, 看什么都觉得明媚, 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以上 6 种心理调节的方法, 可帮助和指导中学生更好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培养积极的情绪, 消除消极的情绪,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感心理学(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人类在有外界或自然产生的情绪的紧张和压力的情绪,恢复人们健康健全的人格。

两者区别

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感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情感只有人才会有。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同情、关心、尊敬等,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两者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7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