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作为乾隆时期的大贪官,乾隆为什么还如此的宠幸他?

和珅作为乾隆时期的大贪官,乾隆为什么还如此的宠幸他?,第1张

一提起和珅,大家首先想到的词语都是“大贪官”、“和胖子”等不好的词语,那既然是这么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为什么还那么受乾隆皇帝的宠信呢?我想原因有三点:首先和珅是一个才子,他精通多国语言,对清朝外交工作有功劳;其次和珅虽然贪,但是他很懂得做生意,清朝乾隆年间在他的带领下,民间的商业做得很好,百姓安居乐业;最后是和珅拍马屁的能力不小,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是他的强项,经常拍得乾隆笑不容嘴。

与影视剧里表现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的和珅是一个样貌英俊,文武全才的人,这也是一开始乾隆帝赏识他的地方,渐渐的,乾隆帝还发现了和珅竟然精通多国语言,所以索性将国家与外邦的事情交给他处理,这让乾隆省了不少事情。和珅的能力也不赖,乾隆交给他的事情他都能出色完成。对于这样一个既有能力,又贪财不恋权力的人,乾隆帝才能放心的留在身边,而和珅也深知乾隆的心思,所以在对待乾隆皇帝,和珅也算得上尽职尽力。

对于和珅的贪污受贿,乾隆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知道,虽然他贪,但是他也在民间搭建起了商业体系,这一个体系,让民间的商业更灵活,百姓富足了自然就不会闹了,所以对于一国之君来说,这也是乾隆喜闻乐见的事情。加上和珅溜须拍马的功力,乾隆很难不喜欢他,所以在乾隆时期,和珅算得上是“大红人”。

但是道高一次魔高一丈啊,就是这样一个大红人,最终还是被乾隆当作了棋子。嘉庆帝处死和珅以后,在朝中的根基也就稳固了,从和珅家抄出的财产也被充了国库,由此可见,就算是和珅深受乾隆宠信,但也是伴君如伴虎啊。

这个问题我来解释一下,如果把天下比作一个牌局。乾隆皇帝手下的各位大臣就是他手里的牌。要想顺风顺水,那就要拿到一副,要单有单,要对有对,顺子炸弹什么都不能少的好牌才行。和珅就是乾隆皇帝这手牌中的混子也叫万能牌,手里这副牌缺什么和珅就是什么。

和珅是历史上少有的商界奇才,可以说是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和珅还是历史上被外国人推崇的外交家。同时和珅出身官学,精通满、汉、回、臧等多种语言,和珅的军事思想也很突出,一直在乾隆皇帝手下做军机大臣。和珅长相俊美,风流倜傥,文采出众,诗词朴实而不失华美,真挚而具感染力,和珅死后,家属因为儿子丰绅殷德是乾隆女婿的原因并未受到牵连,但有两位小妾为和珅殉情而死。连苏东坡这样的风流才子也没有这么大的魅力。

乾隆活的太长,使得嘉庆皇帝到了37岁才继承了皇位,等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真正掌握朝政大权时,已经是四十岁了,到了这个年纪才真正掌权,当然不会听任别人的摆布了,但现实很残酷,和珅在威望和能力上远超嘉庆皇帝,嘉庆皇帝是非常的不爽,四十岁掌权,还要受别人摆布,这是嘉庆皇帝难以接受的现实, 不过和珅是何等人物,怎么会轻易让人抓住小辫子,但他生错了年代,帝王集权制度下,不是你小心就能免灾的,急于处理和珅的嘉庆皇帝,处心积虑的给和珅编织了二十项大罪。但是给人看了总有忍酸不禁的感觉,颙琰,你能不能张点心!编个罪名都这么不靠谱,将来这皇帝能不能当好可想而知。

具体嘉庆个和珅安了那些罪名,看这里网页链接

和珅,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珅的家世虽不显赫,但也是军功之家,其五始祖尼牙哈纳巴图鲁在清军入关时因战功被授予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其父除承袭世职以外,还任过福建副都统。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颇为自负的和珅应乡试落第。次年,他承袭其父世职三等轻车都尉,并入銮仪卫,成了皇帝轿前的执事人,此后,他不断升迁,曾身兼九个大臣——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镶蓝旗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首辅大学士,每一个都是了不得的大官,权力之大,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俨然是“二皇帝”。

那么,和珅怎么会得到乾隆如此地宠爱呢历来有多种说法,我们在此逐一分析:

第一,学识渊博。和珅在上学读书的时候非常用功,被别人发现是一个人才,那是早晚的事。乾隆一生喜爱作诗,和珅对乾隆皇帝所作诗词的风格,用典、喜用的词句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对诗文的偏爱,甚至闲暇的时候以“骚人”自居。与和珅同时代的钱泳曾评价他的诗说:他的诗偶有佳句,很通诗律。和珅的诗作统统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乾隆阅后,怎能不喜,很多时候就命和珅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亲为了。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边行进边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轿旁跟班的和珅脱口而出接上,乾隆由此很喜欢他。又据《归云室见闻杂记》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临幸山东,和珅扈从。乾隆喜欢乘一种骡子驾驭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天,碰巧和珅跟这种小骡车随侍,于是乾隆、和珅君臣二人,有了下面这段交谈:

上问:是何出身

对曰:文员。

上问:汝下场乎

对曰:庚寅曾赴举。

上问:何题

对曰:孟公绰一节。

上曰:能背汝文乎

和珅随行随背,捷异常。

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

这次乾隆同和珅的谈话,成为和珅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第二,相貌堂堂。和珅是当时号称满洲第一俊男,长得很酷的。乾隆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是:机警敏捷,聪明干练,相貌俊秀,年轻漂亮。相貌不俊秀的人,很难得到乾隆的重用,比如纪晓岚,因相貌丑陋,即便他再才华横溢,也难得到乾隆真正的重视,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只能以文字

第三,出身满洲,又聪明机敏。不管怎么说,和珅毕竟出身于满洲正红旗。这是他受宠发迹的最基本的条件。在学问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满洲人而不是汉人啦。而且,和珅聪明机敏。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有一次乾隆出巡,仪仗用的黄的伞盖临时找不到,乾隆又着急又生气,手下这些人吓得不得了,因为这有杀头之罪。谁也不敢回答,正在这个时候,和珅说:“管此事者负此责任”。乾隆一看这个小青年回答问题很明快,就注意上了他。安身立命,做乾隆的词臣。

第四,最会理财。例如,在和珅任内务府总管之前,这个主管皇家事务的机构经常入不敷出,常常亏空,和绅做了总管之后,内务府不仅不亏空,而且还略有赢余,“岁为盈积,充外府之用”;他不仅善于从各省封疆大吏、盐政织造、及富商大贾那里聚敛钱财献给皇上,而且还首倡在朝廷施行“议罪银”,各省官员交纳的议罪银越来越多,构成一笔巨大的财源,流入皇帝的金库——内务府广储司,以满足乾隆骄奢*逸和好事铺张的生活需要,这点深得乾隆皇帝嘉许。

第五,具有较丰富的外交经验。和珅曾多次负责接待朝鲜,英国,安南等国的使臣。《清代名人传略》就记载着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珅妥善接待了英使马戛尔尼一行。过后英国特使评论和珅说,和珅在谈判中“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和珅还对“清缅关系”、“清与安南的贸易”的改善都提出了看法,“多称上意,并允行”。

第六,乾隆帝与和珅可能有断袖之欢。清代官场上有好“男风”陋习,乾隆帝可能也受时风所袭。这在文献中亦可找到蛛丝马迹,御史钱沣就曾指责和珅办公地点“切近禁寝”,“不应于未辨色之先,一大臣入止,而随从军机司员亦更入更出。” 所以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据记载,在乾隆帝还是宝亲王的时候,曾钟情于马佳氏,而这马佳氏正是雍正皇帝宠爱的妃子。宝亲王常在没人的时候和马佳氏调笑。一天,马佳氏误撞到宝亲王的眉际,被皇后钮祜禄氏看见,以马佳氏调戏皇子为名,下令将马佳氏牵到月华门勒死。宝亲王听后,流着泪到月华门前,此时的马佳氏已奄奄一息,宝亲王便放声哭道:“我害了你。”便咬破自己的指头,滴一点血在妃子的颈上,说:“我今生无力救你,来生以红痣相认。”马佳氏便淌了两行眼泪魂归西天。

宝亲王登基后,这件事渐渐淡忘了。而和珅酷似马佳氏,那颈上也竟有一颗鲜红的血痣。因此,和珅被乾隆认为是马佳氏在世,开始受到万千宠爱。御书房是他和皇上同榻而眠的场所。和珅做出百般娇媚的样子,使皇帝更加相信他就是第二个马佳氏。

第七,擅长拍马屁。在乾隆日益昏聩的老年,越来越听不进忠言,有好大喜功,自祤十全老人,认为自己能够及的上祖父康熙父亲雍正,而和珅就用此来麻醉乾隆。和绅“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

乾隆爱好黄金,他就建议乾隆建造万佛楼,让王公大臣和各级文武官员献金佛给皇上,借以敛财;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知,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乾隆喜欢书法,到处题字。和珅就练字、练书法,而且学了乾隆字来练,他写的那字酷似乾隆的字,可以乱真,有一些乾隆题的匾额就由和珅代笔。

和珅满足乾隆的奢望,乾隆岁数大之后,好享受,讲排场。八十岁的生日时候过万寿节,六下江南。六下江南修的行宫三十座,过大寿的时候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沿街两头张灯结彩。要花钱,这钱哪来和珅兼户部尚书得找钱,通过各种手段敛钱,满足乾隆豪奢浮华的生活。

和珅还在乾隆面前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的忠心,比如即便他成了一等侯爵,在乾隆面前仍然自称“奴才”,而不是像别的大臣那样自称“臣”或“老臣”,有时碰上皇帝咳唾,他也总是亲自“以溺器进之”,时时处处都给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在个人感情上对于取得乾隆的信任绝对是必要的。

总之,和珅此人之所以深得皇帝的宠信,就是因为上边的种种原因,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揣测上意,能够时刻替皇帝赴汤蹈火,把皇帝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皇帝烦心的事情,和珅来办。久而久之,乾隆当然就把和绅当成自己的一部份了,当然会重用了。

和绅是在乾隆中后叶、“适百里路而半九十”、精力不逮、政治倦怠的情况下粉墨登场的。关于他们之间的缘分,有一个很浪漫的传说。话说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见一位他父亲的妃子。此妃面容姣艳,正对镜梳妆,生性风流的乾隆(那时还叫弘历)便和她开了一个玩笑,从后面用双手蒙住她双眼。妃子以为是皇上,便用梳子在他的额头上敲了一下。不幸的是这一幕恰被皇后看见,误以为妃子戏弄皇子,便赐死了这位美貌的妃子。乾隆心中有愧,便染朱于指,印于已死妃子颈上,约于二十年后相见。

二十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乾隆遇见了和绅,瞬间就产生贾宝玉初遇林黛玉时那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发现其颈间指痕宛然,很重感情的乾隆便对他“一见钟情”,从此信任有加。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其辞,但总归事出有因,也足见和绅的不平凡。

还有,在这之前,大小金川之战不断,这很令乾隆帝头疼。而一遇见和绅,嘿,怪了,居然捷报频传,清水教徒等很快便剿尽了。于是迷信思想挺重的乾隆帝便认定和绅为其命中的一颗福星。

如何“征服”乾隆

然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另一个还要愿挨呢!和绅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再说乾隆帝还没有糊涂到仅凭一个面善就对他无所顾忌了吧!关键还得靠和绅自己。和绅虽然面目清朗,但还不足以“以色悦龙颜”,虽然有一些才情,但皇帝身边像刘墉、纪昀、阿贵那样的能人俯拾即是,他那点小儿科还不足以“以才邀眷顾”。

那么,和珅又是怎样从一个小小的侍卫青云直上到一个位尊权重的军机大臣、大学士的呢那么他“征服”皇帝的杀手锏又是什么呢可以概括为三点:无良知,无德信,无忠贞。如果说善于揣度圣心的深重心机是其得皇恩的根由,精通蒙汉满的才情是他步入内阁的敲门砖,那么敢于给圣人暗献美姬的*巧则是其博得信赖的直接手段。就这样,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很快便粘在一起了,炸弹都轰不开。

我们都知道,说到和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贪!他在一步步得宠后,那丑恶的真面目便暴露出来了,而他的贪欲也随着官职的升迁和被信赖的加深而日益膨胀。乾隆四十五年,和绅创建议罪银制度,借事罚银,少则千两,多则数十万不等,而这些银两很多都饱入他的私囊了。和绅最后到底贪了多少财产呢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答案。有人做了保守估计,他的家财折合成银两不下八亿,相当于清 二十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如果用来赔甲午庚子中的两次赔款还有余矣。

乾隆帝毕竟不是一个昏君,他对自己廷下的种种 现象难道没有耳闻吗不,他比谁都洞彻。他开始的时候,在惩贪方面的确下了一番工夫,他上任时即说:“若视朕之宽而一任属官欺蒙,百蔽丛生,激朕将有来不得不严之势,恐非汝大员及天下臣民之福,汝等可明知朕意。”足见其惩贪之决心。在随后的“南河亏空案”、“两淮盐引案”、“甘肃捐监冒赈案”、“闽省亏空案”等一系列 案件中,他可谓大刀阔斧,而且气势磅礴:“此等劣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国家设官分职,均宜洁公奉己,廉隅自励,恣饱欲壑,置民疾不问,此等不力,何以肃吏治而儆百官”可是憾一叶难以震大树,戒贪却屡禁不止,连他本人都喟叹道:“各省督抚中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察吏非不得,而贪墨未息;锄恶非不力,而纵逸尚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首先是执行的问题。很多时候,他并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例如他有一个宠臣李侍尧,收 银三万余两,乾隆却亲自为他开脱,说其“历任封疆,在总督中最为出色,是以简用大学士,数十年来受朕倚用深思”。当然他对和绅的“特殊恩典”也不例外。弹劾和绅的大臣不是没有,但大多是落了个自讨没趣。乾隆四十五年,御史曹锡宝奏了和绅一本,结果乾隆帝本人不仅积极地为和绅宠护,还断曹诬告。这便更增加了和绅的嚣张气焰,使其贪婪的魔爪不仅有恃无恐,还明目张胆起来,甚至对进献给皇上的贡品也不放过。再说乾隆帝本人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家伙,凡百官被籍没收缴的家产,一律归内务府所有。

试想,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个老板,自己尚不能以身作则,谈何教育员工呢乾隆在中后期的统治中,可能是对各种贪案已经麻木了吧,“不为己甚”,再也没有昔日的激情了,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实不愿兴大狱”。因为 太多了,野火烧不尽,连他都束手无策了,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

就这样,上面的不作为,似乎让和绅的行贪“师出有名”,而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位,又为他的行贪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

另外,晚年以后的乾隆,早以不是先前那个踌躇满志、誓要带子民们共创一片美好江山的好皇帝了。他本人就是一个虚伪的家伙,和和绅在一起,只会让他身上仅有的一点君子气也消失殆尽。他一方面劝谕百官:“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为奢靡之是戒。”另一方面又穷奢极欲,逢年节、寿诞、南巡、东巡等,讲极了排场。这时的清 GTP已大不如前了,乾隆又死要面子,没钱,咋办这不打紧,有权就是有钱嘛。他也开始更加无节制地挥霍公款了,甚至明文摊派。

成为皇亲国戚

羊毛出在羊身上,到头来受伤最深的还是老百姓。在这方面,和绅又是一个难得的敛钱能才,凭着他能言善变的口才和马首是瞻的奉献精神,不仅把圣上服侍得服服帖帖,龙颜大悦,而且还绝不肯亏待自己,来个一石二鸟。而这时的战事又风起云涌,西北有白莲,东南有舰盗,皇帝本来就够日理万机了,不仅要忙着对付外忧,还要忙着去全国巡游,忙着和他的和爱卿寻花问柳于大街小巷,至于 这些已经无足轻重的家务事,他已无暇顾及了,且由着他去吧!只是可怜天下苍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仅得的一点微薄收获,也不足以填补百官及圣上那欲望的无底洞啊!

还有,如果我们认为和绅仅具有以上那些伎俩,那可太冤枉他这只老狐狸了。他在用冷水慢慢煮乾隆这只青蛙时,也不忘给自己织一张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人际关系网。他让自己的儿子丰申殷德娶了乾隆帝最疼爱的女儿和孝公主,并将其女嫁给康熙帝的曾孙贝勒永均,将其侄女嫁给了乾隆的孙子质郡王绵庆。这样,和绅已不仅是乾隆的得力秘书,最亲密的搭档,而且还皇亲国戚了。这一张王牌实在打的妙,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此我和绅即使犯了欺君之罪了,你皇帝老儿能把我怎样你去灭我九族吧,sorry,拿你连你自己都一起灭了不得吧!“于是,弘历跟和绅这两个满州肥佬,密切合作,倾所有的力量把清王朝的根基凿空,把大黑暗召回。”(柏杨语)

企图拉新皇帝下水

可是,树大招风,和绅毕竟引起公愤了呀,这一点皇帝能不知道吗他知道,他们现在已经是血脉相连了,他没办法,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也只好装糊涂。对于这个很棘手的问题,他还是颇有远见的,应验了两百年后 那句话:“这个问题(指台湾问题)我们这辈解决不了,我们可以留给我们的后代、后后代来解决嘛!”就这样,他便将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嘉庆。要说明一点的是,乾隆在把大印正式交给嘉庆前,做了四年大清历史上仅有的太上皇。

在这四年里,和绅也太不识抬举了,他丝毫不知道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这个大道理,还以他那老手段企图拉新皇帝下水。可嘉庆根本不吃他这套,他与和绅势不两立,并且已经对和绅恨入骨髓了恨不得立马将其碎尸万段。可惜他的翅膀还没有丰满,他要忍。他在这期间暗暗收集证据,拔掉他的一些爪牙。于是等他一旦实权在握,也不顾老子还尸骨未寒,立马宣布了和绅的二十条罪状,并用了“丧尽天良”、“蠹国病民”、“贪黩放荡”、“丧心病狂”、“无父无君”等极其经典的形容词。

至于抄他的家,“和绅一倒,嘉庆吃饱”这是后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的够燎原了。可怜的和绅,他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会同前辈梁师成、蔡京、魏忠贤等一样,生前飞扬跋扈,最后竟沦为权位更迭中政治上的牺牲品。悲矣!哀矣!后半生已没有什么作为的乾隆帝,死后没有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什么,权且把和绅作为最大的一场馈赠吧,这样,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斯人已矣!乾隆和和绅这对君臣既齿唇相依,又貌合神离,这种暧昧的关系注定了他们不能殊途同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8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