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

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第1张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大连市小学语文质量评价标准在各年级的积累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该年段积累诗文的数量及途径。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今天的两节课在方面都做到拓展。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六步古诗教学法是我们在开展有效课堂研究中关于如何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的一种探索,一定有很多的不足与遗憾。但是我们坚信在我们全体东风老师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中,在教师进修学校邵主任和杜老师的专业引领下,一定会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

            长相思

一、课前系统部分---课前准备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对古诗文教学都有不同的要求,总的要求是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一学段注重初步的古诗文情感培养,无具体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不仅注重情感培养,第二学段不仅注重情感培养,且要领悟内容;而对五年级上册纳兰性德的代表作《长相思》应该属于第三阶段。要求进一步具体,通过节奏、声调等把握情感和内容。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诵读和学习但一定的古诗文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跟人素养和陶冶个人情操。自古以来,古诗文都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改下,对教材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不可替代。《泊船瓜洲》、《秋思》与《长相思》做为本组教材同属于思乡之作,与单元主题相契合,与其他课文相关联。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暑假后,我到我区最西北边界的山区支教,目前,接手的五年级2班,整体阅读水平很低,孩子们不爱看书,阅读量小,古诗词背诵的很少。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山区孩子们由于常换老师,有的老师还是代课老师,家长也忙于生计不像城里的孩子对学习比较重视导致,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非常差,期中考试后有的孩子竟然好几个学生考个位数字,读写能力都非常差劲,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对阅读的兴趣。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我们班孩子最需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动力和斗志,有的孩子从小学习稀里糊涂,学习目的很盲目,不知道为谁学习,不完成作业,没有学习自觉性,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郎读《长相思》。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尝试吟诵的方法学习《长相思》,与背诵方法比效果。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策略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我主要引导孩子们采取古诗词吟诵的方法与技巧来提升孩子们学习了乐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教室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教学课件和陈琴老师弟子邓荣生的吟诵录音。

二、 课堂系统部分-----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展示:齐诵---《成语接龙》前100个

复习导入,引出“长相思”。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两首诗,一首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写景抒情,眼前一片绿,心中无限情。一首是张籍的《秋思》,属于叙事抒情,秋风乍起,百花凋零,千愁万绪,信短情长。第三首就是出自号称“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之手的《长相思》又是一首怎样的思乡绝唱呢?想不想知道,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长相思》。

(一)检查诗词朗读,认识“长相思”。

1、检查朗读,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词里的生字和多音字;做到字正腔圆。

生适时评价,引到全班巩固生字的朗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节奏,在哪里做了停顿,做到有板有眼。

师适时评价,引导全班巩固节奏朗读。

3、读古代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来。再试着读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4、指名读(两名),其他学生认真听。看读出了什么感觉,听出了什么味道。(思念家乡)齐读

(二)看文观图,理解“长相思”

1、长相思是词牌名,作者为什么有这样悠远绵长的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温馨提示: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与注解,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默读长相思。

2、针对两个问题检查理解。师适时引导。

上阕 叙扈从之事,请问作者身在何方?(山上 船上 去往山海关的路上山海关那边 营帐之中)

师总结:身在征途(板书)

“行行复行行”“山一程 水一程 水一程 山一程 山一程 水一程 水一程 山一程”

板书:难

下阕 书思乡之情 请问作者心在何方?(家乡 故园)

师总结:心系故园(板书)

3、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

(作者身在征途之中,心里却总是想着家乡的。作者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是想着家乡的。)

4、自由读,读出身心分离的感受。

(三)想象画面,深悟“长相思”。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会有怎样的画面?(音乐“怆”)

学生描述想象的画面。(如:我看见了将士们跋山涉水,夜晚扎营,外面风雪交加,将士们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2、同学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看到了低头沉思的画面,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可是在纳兰性德的记忆中,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诗人的诗词固然美,可有时不能完全描绘出我们所想象的画面,需要展

象的翅膀,把你在纳兰性德的家乡所看到的美好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提前布置好作业:

4(14)班的小诗人们,现在把你们用诗一样的语言所描述出来的那份美好与安宁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谁先来?播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屏幕展示美好画面。师引导想象:鸟语花香 鲜果飘香 嬉戏玩闹……分享学生的小小创作。

学生作品展示

3、可是此时,没有了鸟语花香, 只有…… (读词) 此时,没有了鲜果飘香, 只有…… (读词 ) 此时,没有了嬉戏玩闹, 只有……

4、作者的梦碎了,心碎了,背诵《长相思》

(四)、重点吟诵《长相思》 突出小组合作学习

(1)读为首,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明白作者叙事写景抒情,课前完成

(2)声韵分析划韵字: 庚韵。

(3)找入声 “一” “雪” “聒”特别是四个(“一”为入声字的妙用,深远含蓄,又顿挫推进之感,表达诗歌的内心的愁苦悲凉之情。吟诵是要体现出来

(4)断平仄学吟诵

老师解释诗词的大概意思,根据《我爱吟诵》中级第三版28页符号所示,引领着孩子们吟诵,学生也随着老师的样子挥右手,打着拍子,摇头晃脑吟诵起来。课堂上通过不同形式反复的“读吟 诵”来感悟古诗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以读为本,体现“读通----读熟渐进的层次-吟出韵味来。”

(5)引申拓展,点燃思维火花

根据孩子们学习的状态可以进行诗歌引申拓展,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

想象家乡故园的温馨美好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课外延伸,再续长相思。

作者身在征途中,对故园的思念剪不断,理还乱……

出示: 如梦令

清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学生根据课上所学方法,读--解—悟—吟诵

结束语(音乐):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是啊,作者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重任在肩,他责任如山,可征途遥遥,天地苍茫,身无所居,心无所安,辗转反侧,孤梦难眠,与家人聚少离多,怎能不忆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呢

剪不断,理还乱……

古诗文评价重点考察内容:

(1)对古诗词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包括作者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等; 赏析古代诗歌的意境、语言、表达技巧。

(2)对古诗词中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包括词义理解(如词义范围)、感情分析(或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以及运用能力。

(3)对古典散文中重要语句的鉴赏,包括重要句子含义及作用分析; 重要句子的翻译(注意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优美流畅)。

(4)对学生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1、学生古诗文阅读评价的内容

(1)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进行文本的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同时关注一些重要的字词句段以及文中的关键信息点。例如标题、开头一段话或者结尾一段话等。对于一些重要的段落要能够概括出来其主要内容或者是中心思想等等。另外还要能够大致把握文章的思路层次和结构特点。(例如总分总式结构或者并列式结构等等)。

(2)初步品味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初步品味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等要素。(比如人物形象的特点啊之类的。)当然也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来进行品析。(比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啊之类的)。总之就是要抓住文本的主要特征来加以分析和判断。(例如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啊之类)

(3)深入研读

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来加深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程度,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语感来判断出哪些是主要的语汇或者是关键的词汇短语等等;(比如说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呀之类)另外还要能找出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是观点立场什么的;(比如说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呀什么的)

(4)综合评价

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分析之后就要能对整个文本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总体上看这篇课文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2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收获。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赞成。

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能明了,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5、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就能真懂这首诗了。

专家观点: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习惯

还清楚地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

调、补”成为习惯。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然而就乡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于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将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足见它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它的评价之高。它描写了一位少年对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的思慕追求,可谓文、义、声、情俱佳,堪称男女言情的千古绝唱。可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由于害怕学生早恋,既不敢提及《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又不敢触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更不敢联系学生的情感实际展开讨论。教学时,只停留在呆板的文字翻译和朗读背诵上,致使一篇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被演绎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一片死寂也就可想而知了。

孔子对《诗经》内容的评价是思无邪,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哀而不伤。由此可见,迂腐的孔夫子对男女之情比我们现代的某些教师要看得清楚明白。人教版的编排者既然将《关雎》编入初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必定有其依据。因为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极易与《关雎》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歌的内涵。所以,在教学《关雎》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既容易掌握文本知识,又能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容易产生创作冲动。

一、情歌激趣

用情歌打动学生敏感的情感神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首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民歌《大坂城的姑娘》。让学生在歌声中酝酿情感,为学习《关雎》作好情感铺垫。同时,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民歌了解诗歌,拉近现代学生与古诗的距离,淡化《关雎》的历史陌生感。

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民歌帮助理解诗歌。在学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兴的表现手法时,学生对兴这种表现手法很陌生,我让学生体会大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啦,西瓜大又甜啦。那里住的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中与文本相同的表现手法,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在学习《关雎》中抒情主人公因思念美丽的姑娘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时,我让学生体会阿宝演唱的山西民歌《想亲亲》中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那软,呀呼嘿。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呦。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呀呼嘿,呀呼嘿。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那个蛋,呀儿呦,呀儿呦所描述的抒情主人公因思念心上人而浑身无力、颠三倒四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描写思念的高明之处。在学习《关雎》中抒情主人公满脑子都是姑娘的音容笑貌,想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迎娶新娘的情境时,我让学生体会民歌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上你的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上那马车来中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独白,从而理解古诗中抒情主人公思念成梦的浪漫色彩。

二、互动交流

营造诗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合二为一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与自身情感世界的比照,真正理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在完成学生的情感铺垫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诗歌的理解。经过我的一番鼓励,有一个男生谈道:上学期,我的同桌(女生)辍学了。我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刚才,我读到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时,觉得这两句就是在写我当时的心情。这两句写得太好了。同学们听后,先是窃笑,继而是满脸绯红的暇思,最后是雷鸣般赞许的掌声。

三、激情创作

利用情感酝酿的高峰,鼓励学生抓住瞬间的灵感大胆创作诗歌。

通过情感的铺垫酝酿,此时的学生都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而诗歌是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灵感稍纵即逝,如果不能抓住学生情感迸发的创作最佳时机,那是最大的课堂资源浪费。我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不必拘泥于诗歌的形式,尽情倾诉心曲。这样,真正的发挥出古诗的现代功效。一位学生在他的诗歌《思念》中写道:

思念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缓缓的流过心的沙漠。

点点滴滴日积月累,

泛滥出一片浩瀚的湖泊。

曲曲折折肝肠寸断,

扭曲成一个个为什么。

思念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渐渐远去,

渐渐干涸。

虽然学生的诗歌略显稚嫩,但想象奇特、情真意切,读来颇为感人。

在《关雎》教学中,我大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习知识,轻松的明白《关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将自己的感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正视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将情感体验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最佳法宝。

古诗词教学中重点应该侧重这两方面:

一、教会学生分辨什么是诗:古诗词特别是近体诗,对押韵、格律、对仗、平仄、粘对等要求是非常讲究的,不是随便写四句、二十八个字就是七绝,八句、五十六个字就是七律。我们都有这个体会,到高中毕业,学了古诗词无数,但是二十八个字摆到眼前,却说不清是不是诗,属于近体诗还是古风,一点不押韵的都被当做了诗,这不能不说是古诗词教育的失败。

二、教会学生做简单但是合格的诗,哪怕是用新华韵(普通话的声韵)来做诗。可以从五言绝句、五律、排律开始,只要学生明白了步步相对的平仄关系、出句对句的相对关系、两联之间的相粘关系,那么学生读诗和写诗就会易如反掌,进而对古词的阅读就会轻车熟路,也就等于同时掌握了古词的写阅能力。这样才会培养出真正的大批的诗人,也是教育者对中国这项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负责任的态度。

                曹公奇

      中国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条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统编本语文教材,加大了古典诗文的分量,小学共选古典诗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占到所有课文的30%,增幅达80%;初中古典诗文共选124篇,比原来人教版篇目有所增加,选篇占到所有课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说,均有涉猎。面对如此多的古典诗文篇目,如何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实于学生的学习之中呢?

      目前,许多课堂的古诗文教学还停留在字词解释、对句串讲、逐字翻译、总结主旨等层面上,或者只是盯着中考考点教学,考什么教什么;也有个别课堂只是挖掘古典诗文的思想内涵上,并且不管文体、年代如何,都要用今天的普世标准来衡量评价一番。如此这般,学生怎能喜欢古典诗文?

      古典诗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思考探索。

        一、反复诵读,体悟理解

      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不二法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不少课堂仅仅停留在整齐划一的大声朗读上,变着花样齐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不同组别读等等,这样的朗读,学生并没有学会真正的朗读,也无法从朗读中达到体悟理解古诗文内容情感的目的。

      诵读古诗文,应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在节奏、停顿、轻音、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到古诗文的内核中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从而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诗文情感,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当然,这样的诵读训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指望一节课、一篇诗文,简单的训练,就把诵读的这些方法全掌握了,但只要我们带领学生揣摩、领悟、练习,一个一个方法训练,一个一个技巧突破,扎实反复地训练,就会逐渐逐学会诵读的方法技巧,就会通过诵读对诗文内容情感有一个基本的领悟。

        二、问题导引,着眼全篇

      脱离语境的词语解释,逐字逐句的对译,容易将富有美感的古诗文上成枯燥乏味的古汉语课,忘记了古诗文本身丰富的情感思想,加之因为学生不是在具体语境中学习、体悟文言词句,主要是靠教师讲解记忆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古诗文教学,还是要着眼全篇,以问题为导引,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的研讨,来带动古诗文的教学。这样的主问题,往往具有思辨性,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而引领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讨论、解答主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反过来说,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解决主问题的过程。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提出“愚公究竟笨不笨”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笨不笨”,并且说明各自的理由,这样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主问题贯穿起来,学生围绕这个主问题进行讨论,兴趣高昂,学习效益高。

      三、 随文学言,言文合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古诗文教学,文言词语知识怎么落实呢?实际上,随文学言,就是在主问题的研讨过程中,遇到什么文言知识,就随机学习这个文言知识,这样才不至于将“言”和“文”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真正达到了“言文合一”的交融状态,这是古诗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虽说“言”是“文”的基础,“言”构成了“文”,但是作为古诗文教学,它不是古汉语教学,它首先是阅读教学,所以,教学就要立足于“文”。在学生熟读、根据注释、工具书大概理解表面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随文学言,随文落实字词教学,这样比较自然、顺畅。 

      在理解重点难点字词的过程,可以前后勾连,结合学生学过的或未知的,理解文言知识,这种学习,实际也就是对文意的领悟过程。理解字词与领悟文意紧密融合起来,就是理想的“言文合一”。

      也许,“言文合一”这个理想境界,我们一时还做不到,或者做不好,但我们要向这个方向靠近,要向这个境界努力。

      四、适度解读,传承文化

      对于古诗文中的意蕴、情感、文化价值等,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适度地解读,让学生从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首先,文本解读要关注学情。也就是一定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学习实际。学情就是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状态、对这种事物或理论认知的程度,脱离了这个学情基础,解读得再深刻、分析得再透彻,那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作用不大。所以,适度,就是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准确把握学情的文本解读,才能使学生有所收益。

      第二,解读要以文本为根本。任何形式的解读、拓展,都要以文本为本,也就是要根据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去解读作品的意蕴,而不是抛开文本、随心所欲,任意解读,虽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总不能把哈姆雷特解读成李尔王、奥赛罗或者麦克白吧。另外,还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质,解读寓言,如果不以寓言的文体特征为出发点,即使再创新也不能让人信服。

      第三,可以有适宜的拓展延伸。从文本体现出来的某种现象、意象、形象、情感、情结、情绪等,可以拓展延伸到传统文化的共性上去,让学生了解文本中内容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可以将文本内容进一步提炼,把它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去评价。拓展延伸,一定是从文本出发,对文本学习的进一步挖掘、提升。

      第四,要知人论世。文本解读还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特别是写作文本时的各种状况,才能准确地解读文本内涵,不至于曲解文本。当然,我们也无须用现代观念去解读古诗文,用现代各种标准去要求作者,我要把它作为传统文化去认识、去解读。

      第五,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去读类文、群文,去读整本书。阅读一篇古诗文,我们教学的目的绝不是仅仅停留让学生读懂了这篇古诗文层面上,应该通过“这一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同类的古诗文,一组古诗文,甚至阅读与之有关的整本书,从而进一步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古诗文教学,因为和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加之学生文言基础薄弱,所以,更需要我们好好研究探讨。反复诵读,体悟理解,是教学古诗文的基本;问题导引,着眼全篇,是教学古诗文的关键;随文学言,言文合一,是古诗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适度解读,传承文化,是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就能不断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益,就能真正担当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原载《中考文言文命题研究蓝皮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9月)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在我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册课本都收录了5----8首古诗词,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下面我着重从古诗词教学核心目标的设计依据和原则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做好“三个依据”

(一)依据《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提出的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设计有效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经典的激情。《课标》对低段古诗词教学是这样要求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的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因此在设计核心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课标对每一学段不同的要求。比如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中《所见》一课时的核心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有朗读古诗的兴趣。”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一课的核心目标则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五年级《春日》的核心目标:抓住关键词句,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受这首诗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从以上目标来看,很好的依据了课标对每一学段不同的要求设计的。

(二)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我们先来看看低年级段教材中古诗编排的特点:通过统计,发现低年级段共安排了15首古诗,五绝6首,七绝9首(有一首5律《草》)。一二年级古诗编排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递进性

教科书在编排时,顺应儿童生理特点和认知学习规律,学习内容随着年纪的增高,从童谣到古诗,从五言到七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如一年级上册安排了三首五言诗(《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和下册的《春晓》,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且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再者,在安排古诗时,基本顺应了时间的推移。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古诗《春晓》《村居》描写了春天无限的生机。而在第四组安排的《所见》《小池》,则勾勒了炎炎夏季无尽的情趣和盎然的活力。二年级上册安排的第一组古诗《赠刘景文》《山行》,则使学生沉浸于深秋美丽景色之中。到了二年级下册,《草》《宿新市徐公店》又显得春意浓浓,生机盎然,其递进性略见一斑。

2情境性

低段教科书选编的15篇古诗文,或叙事,或抒情,或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情感。同时,在编排上做到了图文并茂,富有情趣。像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绝句》中欢唱得黄鹂,《所见》“忽然闭口立”的天真孩童……一幅幅情景交融、生动形象的画面,仿佛呈现在眼前。

既然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学生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的时候,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诵读古诗到体会诗意,再到感悟作者的情感,学习表达方法等,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依据古诗类型与文体所处的位置。

小学教科书中编排的古诗主要有写景、抒情、咏物等类型,不同的诗在制定核心目标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古诗所处的位置不同,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古诗编写在单元课文里,而有的古诗词编写在语文园地里,即使在同一个单元,但在制定核心目标时也应有所不同。

二、坚持“三结合原则”

一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的原则。语文教科书都是按照专题编排每一个单元的。每个单元都有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训练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核心目标要关注这一点。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题西林壁》古诗教学,我在设计核心目标时,紧紧围绕这一单元训练重点“观察与发现”,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为: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关键字,体会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正含义。再如:在设计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咏柳》核心目标的时候也关注了单元训练重点的渗透。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大自然的美景”,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为:正确流利朗读古诗,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大自然美的事物、美的景物,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

二是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原则。在确定核心目标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课后练习。一篇古诗反应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要选择哪些重点内容来教,而课后练习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课后练习题设计我们的核心教学目标。

三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原则。

《课程标准》中就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核心目标时还要关注他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结合起来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重中之重,确定十分有效的核心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1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