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情感忽视”,你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

“童年期情感忽视”,你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第1张

我是受害者。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的成年人,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盲点。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自然比较难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有可能与他们当年一样,在一个情感盲点里长大,遭受同样的情感忽视。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但是他们有本能的生存策略。也就是说,孩子为了生存,会完全的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迎合父母。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体验到父母的上述行为反馈,便会逐渐的把自己的感受放下了并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了。

只有这样,这些感受便不会再被父母发现,自己就能变相的取悦他们了。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最终都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了。结果,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就割裂了。

在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人,时常无法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时常表示怀疑。他们的情绪自我一直被否定被压抑,没能通过父母的肯定和接纳而真实的被体验过。他们的情绪没有根基,无法着陆,似乎总在一种飘渺的状态。

他们的外表可能看似一个健全的人,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彷徨、寂寞、空虚。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哪里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少了什么哪里不对。

他们无法很好的知觉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觉察和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关系。总觉得有那么一堵墙横在自己和别人中间,因此内心时常没有归属感。他们总有种感觉,仿佛自己永远在别处,不知道这个世界哪里是属于自己的。

童年时期遭受过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自己的决定。他们也因此经常对自己的决定十分纠结,常常发现自己做了不想做的事。对自己犯的过错,似乎又能很轻易的原谅自己。

临床心理学发现,遭受了童年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似乎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或者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无法表达,又或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和需求却害怕表达出来。潜意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

他们或许习惯了对别人报以微笑,但是对自己似乎额外的苛刻。当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正视自己感情这件事,同时也正视现在自己无法处理好情感这件事,尝试着不把他们当成问题,接受他们,才能舒缓自己。

情感缺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指导意见:情感缺失在缺失的情感如果得不到补偿会产生畸形行为。

渴望去爱,更渴望被爱,其实人活着简简单单就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被生活琐事束缚的窒息…我觉得敢爱敢恨,性格坦率,很好啊,情感缺失只是借口,或许你缺失的是自信,是对自己的肯定吧。勇敢做自己,勇敢去爱,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直播。

找到一种释放情绪的兴趣爱好,沉浸其中,读书,绘画,种花,做义工,听音乐等等,找到能吸引你的就行,再来,就是保持一种哥们的友谊,可以彼此谈心倾听分享。

还有试着全身心投入一段恋爱关系,这两者要看缘分,最后推荐的方式是学习,学习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修身养性,圆满人格,做自己能消化自己情绪的主人。

应该多和身边的人交流交流 ,好让别人从进你的内心了解你,也可以让自己发现身边那些人的心,他们对你是付出了多少的感情或多或少,都是有付出的也正因为这样你应该慢慢的融入他人的世界 。

不要把自己看的那么卑微那么弱小,至少要对自己有信心吧,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 ,好让自己向这个目标奋斗,不要总是拿一些零碎的琐事来耗时间付出自己的爱 ,你将会得到比这更多的一份爱希望你能走出困境, 摆脱烦恼。

朋友之间不是非得互相需要的才是朋友,但是沟通是必要的,这很显然。负面情绪自己消化没什么,可以考虑也跟别人讲讲。当然也要适度。

缺失不缺失并不是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说因为很大多数人不一样就是错的。但如果对生命都冷漠,那可能得去看看心理医生了。

即使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不改变。鉴于这个年纪,我觉得可能多改进很难了,不过可以考虑做一些需要热情也事情,参加集体活动,做志愿者,即使都可以自己在心里疏导情绪,可是让众人和你相处会觉得舒服,也是好的。

生活中,每个人对爱情都有自己的需求。有些人对爱情的要求很高,有些人对爱情的要求很低。但是,现实中,也有不需要爱,不需要爱,不付出爱的人。在《情绪管理心理学》中,作者提到了这类人,说有一类人对爱情没有需求,潜意识里不相信爱情,童年时没有感觉,所以也不需要爱情。

不得不说,这种人是很苦恼的,因为童年不快乐,从而失去了对爱情的渴望和爱的能力,而这样的人,等他成年了,也不会比年轻的时候快乐。因为这些人从小思想就已经定型了,即使过得好,没有被折磨,内心的想法也是无法改变的。成为这样的人,跟他们小时候的出身家庭有很大关系。比如被父母抛弃的人,父母不爱的人,经常被父母无辜打骂的人,或者从小被别人赞助的人,从小就很少感受到爱,时间长了就不再向往爱,不知道什么是爱。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读到,一个心理学家分享了他收到的一个病人。他说这个人总觉得生活没意思,没意义。她有男朋友,但不喜欢和男朋友有亲密接触,也不喜欢男朋友的做法。她觉得自己很爱男朋友,但又觉得被拒绝了。最后,通过了解,心理学家发现她身边没有朋友,唯一和她最亲近的人是她的男朋友。但是她很排斥男朋友,不喜欢男朋友碰自己,也从来不希望男朋友为自己做什么,也从来不为男朋友做什么。这样的感情让男友很无奈。她男朋友说他们好像是情侣,但是不如普通朋友。她不会说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开心不开心,也不会表现出来。

面对这样的恋人,男友终于受不了,分手了。她也觉得自己有问题,就来咨询。最后通过心理学家的发现,发现她没有问题,只是出身家庭导致她不爱,不信任爱情。原来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把她交给父亲,父亲去上班。她和我爷爷在一起,但是她6岁的时候,我爷爷去世了。她一个人在家住了很久,我爸来看过她一次,我妈一直没出现。她小时候渴望爱情,但随着我母亲的离去,父亲的漠视,祖父的离去,她不再相信爱情。

不得不说,这样的人一生真的很苦。虽然他挺过了童年,但小时候伴随着她对她成年生活的影响,让她既不爱也不敢爱。就像心理学上的一句话:不需要爱情的人,不是不需要爱情,而是需要爱情的时候,内心被撕裂,为了保护自己不再需要爱情。其实这样的人,童年是很苦的。但无论如何,一个不需要爱情的人,可能在童年就有过这两次经历:

第一个:我童年从未感受过爱。有很多人在出身家庭中成长不好,也是出身家庭。他们从未感受过爱。一旦他们没有感受到爱,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知道如何去爱人,所以他们就不需要爱。比如他们小时候,父母不关心他们,不关心他们的感受,从来不给他们任何温暖。这样的孩子从小感受不到爱,自然不懂什么是爱。从他们出生开始,他们就知道只有赤裸裸的现实,没有爱情。

第二种:父母婚姻不好。仍然有许多人不需要爱情,因为他们的父母年轻时在原籍家庭关系不好。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甚至每次都无辜受伤。即使这样的孩子偶尔会感受到爱,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感受是恐惧和恐惧,所以他们对爱有一种排斥感。所以,他们从小就对爱情没有感觉。

老家有个男生还没结婚。他妈妈很焦虑,但不管她妈妈有多焦虑,他就是不想结婚,从来不谈伴侣。现在他40多岁了,还是单身,但是他的朋友知道他没有结婚是因为他小时候父母的婚姻对他伤害太大了。他父亲几乎每天都喜欢喝酒。他每次喝酒都会打他和他妈,每次他妈被打都会骂他发泄脾气。因为父母的婚姻,他对婚姻和爱情都很失望,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结婚。

事实上,当出身家庭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它对一个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当一个人在原生家庭幸福时,就会觉得生活很美好,对生活充满希望。但是,如果出身家庭不幸福,他们只会在年轻的时候感到痛苦。不需要爱的人,可能看起来很冷漠,但不是不想爱,而是年轻的时候,因为受了太多的伤害,关闭了爱的通道。他们不再相信爱情,他们不再需要爱情,他们不能给予爱情。对他们来说,爱情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穿衣吃饭那么真实,所以他们不再为了生存而去爱,把爱情埋在童年和那些伤害里。

但是,其实这种方式是自欺欺人的表现。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期待爱情,避免被亲人伤害。但必须说,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会独自舔伤口。其实并不是他们关闭爱的通道就不痛苦,而是他们选择停止这种痛苦,也就是在关闭的那一刻停止,然后可能会有痛苦,但他们已经麻木了。所以,每当遇到这样的人,不要互相指责,也不要试图改变对方。如果可以,我们可以付出一些爱,让彼此感到温暖,感受爱的流动,让彼此看到生活的美好。

8

在开头我要告诉你一个不怎么好的消息:

缺爱的人几乎无药可救,

除非你愿意用一生拯救自己的童年。      

                                       

你知道么?

婴儿在产前期也就是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

就已经感受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你的行为都深深刻在了你的基因里。

出生后,紧接着马不停蹄又是几轮强化培训:

0-3岁,是培养安全感的黄金期。

3-6岁,是培养好奇心,和对自我价值认可的黄金期。

6-11岁,是培养尊重,接纳,自信,主动勤奋的黄金期。

你不要以为现在回想婴儿期&幼儿期,好像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就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其实那几年你遇到到的所有,无论好坏,哪怕是父母一个小小的微笑。

也全部都被存在了你脑子里。

并且你在未来的人生中,会不断复制放大。

所以啊,这事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下面上干货,看仔细哦~

1 首先明白缺爱是什么意思

具体看下,我们所谓的缺爱,是指在哪个时期,缺了哪部分爱呢:

1 主语是孩子。

2 时间段是童年&青少年时期(0-16岁)

3 缺失的是来自父母的爱,或者是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对,既不是友情的那种爱,也不是爱情的那种爱。

是孩子一出生就会本能寻找的那种依赖。

是那种孩子觉得如果失去了这个依赖,自己就会被赶出家门,被饿死冻死在街头的那种爱。

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星,到人间是来寻找爱的。

如果得不到来自(父母)原生家庭“无条件的爱”。

就会变得焦虑,或者变得冷漠。

对他的一生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影响,几乎不可逆。

可是。

不是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吗?全天下父母好像都特别爱自己孩子啊。

那缺爱这种事,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我稍微总结了下,大概是这几点原因:

A 单亲,或者父母不在身边,由隔辈的长辈带大;

这个很好理解,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么缺失母爱,要么缺失父爱。

母爱带给孩子的品格包括爱心,善良,温暖,无私。

而父爱带给孩子力量和勇气。

他们不是故意不爱孩子,相反他们也许更爱。

但因为自己的感情都没处理好,所以他们给不了孩子完整的家庭。

当然如果有一个人他真的可以既承担父亲的角色,又完成母亲的角色,也会好一点。

但这种情况很少吧?

另外,还有很多孩子是放在爷爷奶奶那里长大的,留守儿童是最典型了。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有的也是完全托付给长辈的。

这样的孩子没有太多自控能力,很多品格在成型期没有机会被培养完整。

说到底,父母的角色真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

B 家庭/家族文化导致;

每个家庭/家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除了受家族几代人的影响,也受父母亲两个人之间相处模式的影响。

有些家庭文化强调不可以发脾气。不管什么理由,哭闹就是不被允许的。

哪怕孩子抑郁了,但至少沉默寡言看起来很乖,方便管教。

于是有些孩子他们遇到问题就一个人躲起来,默默放在心里。他们不会沟通,只是逃避。

有些家庭文化则强调服从。

其实显而易见,大部分中国式教育都强调听话,服从。

“我是你爸爸,你必须要听我的”。

“我不允许你去xxxx,你就是不可以去”。

这种,很熟悉吧?

而如果我们不听话,就会被父母告知“再这样我就把你扔出去”。

或者,“再这样我就给你一个碗,你上街讨饭去!”

但心理学家说了啊。

被遗弃感,是所有恐惧之母。

还有些家庭文化导致了家庭每个人之间的关系过于纠缠,捋不顺也分不清。

比如“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还不好好学习?”

比如“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妈妈离婚了,所以你要对得起我啊!”

这种典型的家庭中 个人边界不清晰 的现象,在中国也是比比皆是。

父母的付出感,圣母心,全都重重地加到了孩子身上。

让幼小的孩子情何以堪?

C父母的教育观念问题导致;

就算侥幸家庭健全,家庭文化健康,家庭个人边界也相对独立不纠缠。

还逃不掉父母两个人的教育观念问题。

比如总有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满分,我就带你去xxxx玩三天”的父母。

明明很爱孩子,但孩子却觉得爸爸妈妈只关心成绩,不在乎自己。

比如还有什么事都要“强入”“干涉”,美其名曰“我为你好”的父母。

也明明很爱孩子,但孩子却感受到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还比如说那些把孩子塑造/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正视孩子本身愿望的父母。

他们也应该很爱孩子吧,但却错误地以为孩子是用来接替自己,弥补人生遗憾的。

可孩子一边不懂拒绝,一边默默承受。

实在很压抑啊。

**《狗十三》当中。

李玩很明显有乳糖不耐症,但家人一定要让她喝牛奶,说是正在长身体为她好。

李玩特别想报物理兴趣班,但家人说你英语太偏科了,应该去报英语兴趣班。

这样类似的情节,在我们身边发生得还少吗?

每颗星星其实在天上都有选择过。

但到了人间,一旦进入这个家庭,其实也就没多少选择的余地了。

他们都太善良,不忍爸爸妈妈难过;也都太弱小,根本没有反抗说不的机会。

所以我才觉得,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几乎无可救药的。

那缺爱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都有哪些表现呢?

先说普遍的,大致罗列如下:

1 极度缺安全感,个性敏感/冷漠,对人缺乏信任度,不愿与人主动沟通

2 也不懂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缺失

3 自卑心态,容易紧张和焦虑,也容易暴躁

4 内心无归属感,所以责任感较其他人会薄弱些

缺爱的孩子真的很多。

我身边就有一个女性朋友。

她的原生家庭环境就是上面说到的那种“服从”文化。

父母之间相处也不很融洽。

她说她小时候老是听到父母吵架,好像任何事都可以引发战争。

并且总是经历父母的声音毫无预兆突然间很大,甚至还摔家里的东西,这样的场景。

每次都把在隔壁房间写作业的她吓一跳。

她说甚至晚上睡觉躲在被窝里也能听到父母争吵的声音。

而每次吵架之后,她的妈妈会跟她说“我都是为了你才跟你爸爸过下去”

而她的爸爸也会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开你妈妈了”。

弄得她很惶恐,也常常自我怀疑。还很压抑。

她每次跟我说这些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掉眼泪。

哪怕过去那么多年了,这些画面在她脑子里就是挥之不去。

而她本人,现在好像也不怎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在恋爱里似乎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然,另外还有一些属于“严重缺爱”的表现。

例如本身就严重缺爱,还受到更多复杂的后天环境影响,导致形成反社会人格。

陈友谅,希特勒,这两个就是典型。

2004年云南大学杀害同宿舍室友的马加爵。

2016年北大弑母的主人公吴谢宇。

都是典型的由于原生家庭严重缺爱,导致部分人格缺失的例子。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好吧当然,如果真的有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

也不是不可以自救的。

只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需要很大的勇气。

具体怎么做呢?

1 从源头理解和接纳自己,和自己的父母。

心理学从原生家庭开始着手分析每一个个体,都不是为了抱怨和责怪。

相反,我们是为了理解和接纳。

我们要理解父母当时的情绪。理解父母也是一个普通人。

理解他们也是从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走出来的。

而且还没有机会受到很好的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只有看清楚这点,你才能感受到没人亏欠你,而你也就不必介意。

2 改变对自己的认知,认真爱自己。

有一句话是一定要对你说的,就是“你值得这世上最好的”。

还有一句话你一定要每天对自己说的,就是“我是最棒的”。

只有向内提需求,只有当我们开始自己认同自己。

才会发现其他任何人对你的看法,都不那么重要了。

也会发现,改变别人哪怕是你的亲生父母这件事,也不那么重要。

因为改变自己就好了。

3 有意识学习心理学,多看书多思考。

心理学很神奇,比如教你如何分析原生家庭,与自己和解。

比如教你如何看待情绪,帮助你做情绪管理。

比如教你知道亲密关系的四个阶段,和你该怎么妥善应对和处理。

再比如教你如何识别优质的爱人,告诉你该怎么做最好的自己。

等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长大后通过有意识的自我修复,虽不能完全自愈,但大部分还是可以改善的。

4 学习爱的能力

在家庭里或者亲密关系里。

健康的爱是既不过分依赖,也不过分自闭。

轻松的爱是既不过分干预,也不过分冷漠。

我们和任何人都是独立的,爱表示互相尊重。

所以:

做好情绪控制,不要让自己处于低位。

做好情感表达,不要让自己词不达意。

做好自我成长,不要让自己失去价值。

5 有机会的话,找一个童年不缺爱的人过一生吧。

从依恋关系的角度来讲。

母亲的时而温柔,时而不耐烦,造成了焦虑型依恋关系。

母亲的冷漠,对孩子需求的无视,造成了回避型依恋关系。

而始终提供安全感的母亲,他们的孩子通常就可以是安全型依恋人格。

这样的人长大后在人际关系里显得沉稳,靠谱。

当然乍一看,他们好像有点少言,无趣。

但你尝试多给点接触机会,不要直接拒绝他们。

因为,一个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人,可以慢慢把你治愈。

真的。

其实,求而不得,求而既得。不过唯心而已。

希望看到此文的我们,生活都可以越来越好!

◆ 序言:

被忽视的情感存在于潜意识中。是家庭照片中的空白地方。存在于那些“没有说”“看不到”“记不得”的童年中。

22个情感忽视问卷问题

◆ 第1章 情感的“桶”为什么装不满

所有的好父母都会偶尔辜负他们的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

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

情感忽视不是你的错。因为它是如此无形、隐秘,又极易传递给下一代,

依恋理论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

(1)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2)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3)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海滩边的凯瑟琳

◆ 第2章 造成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的父母

自恋型:希望孩子完美。

专制型: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

放纵型:放纵不冲突,孩子得不到反馈

离异型:没有时间精力对待孩子

成瘾型:表现双重性格

抑郁型:专注自己,像是不存在

工作狂:父母成功,孩子得不到注意和理解

照顾伤病家属:小时候没有麻烦,青春期会崩溃

完美型(AP):施压孩子还是支持孩子

反社会型:没有内疚感和良心的约束

孩子即父母:失去自己童年

都是为你好。

◆ 第3章 被忽视的孩子,长大了

情感忽视成年后特征:

1.空虚感:生命的燃料是感觉。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代得到充足的养分,我们必须在成年时填补自身。否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活在虚无中。

2.反依赖:不需要任何其他人,或恐惧依赖他人的倾向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自己是一个“在圆孔中的方形钉子”很难确定自己能做什么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被人认为自己善于倾听,对自己比对别人严格

5.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感觉情感是可耻错误的,不应该表达

6.对自己生气,自责:对自己的情绪羞耻,自我导向的愤怒,自杀、自残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如果人们真正了解我,他们不会喜欢我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傲慢,冷漠

9.自我约束能力差:成瘾、拖延、懒惰

10.述情障碍: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情感有缺陷,最极端的表现是他无法辨认自己的情感,也无法辨认其他人的情感。有易怒倾向。

 情感忽视的疤痕不一定是永久的,心理治疗从来不嫌太晚。

◆ 第4章 认知秘密:自杀倾向的特殊问题

人类天生被设计成能感受到情感的。当这个设计发生短路时,首先这是由情感忽视的父母造成,后来继续由长大成人的孩子自己加剧,以至于整个系统都被抛弃了。

自杀是男性死亡的第七大原因,女性死亡的第五大原因

罗宾自杀

父母“零容忍”任何不快乐、悲伤或挫折,结果造就了一个安静的家庭。孩子学会了如果心头有任何消极的想法,最好自己留着。

知道负面的情绪是坏的,不会被容忍。她自己留着并隐藏起来任何不积极、不乐观或负面的情绪。她对这样的情绪感到羞愧,害怕他们可能会瞥见一些她不想被他们看见的另一面。

如果生活是这样的空虚,有这么多的折磨、痛苦、没有奖赏,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她可以安慰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想象死亡,死亡是一种解脱。

自杀倾向特征:

空虚和麻木。

沉默地忍受痛苦。

质疑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为何活着?)。

避世幻想。

◆ 第5章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提醒自己

不能逃避,逃避只会让你越来越偏离你所期望的轨道

需要努力,所有值得拥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诸努力。

阻碍成功改变的因素

1.错误的期望

改变不是直线,而是忽上忽下的,进两步、退一步。关键在于坚持克服退步,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直到能迈出下一步。

挫折不是失败,不要陷入对自己的愤怒。

不按计划就干脆放弃。这样的情况没关系,对你最终的成功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只要你坚持别放弃。

2.逃避

首先,你要强迫自己做不熟悉的事情;

其次,你要强迫自己做觉得困难的事;

再次,像之前所说的,你需要坚持不懈;

最后,达成改变要下很多很多工夫。

3.不适

改变不吓人。

◆ 第6章 情绪的重要性及如何对待情绪

1 了解情绪的目的价值

情绪不是多愁善感,情绪是生存的必需品

最聪明的人用情绪帮助自己思考,也用理性管理自己的情绪。关键在于采用健康、平衡的方式来对待情绪。

人类的情绪来源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深埋于大脑皮层之下,而大脑皮层才是产生思维的脑区。

情绪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告诉我们何时处于危险,何时该逃跑,何时该去战斗,值得去为什么拼搏。

情绪滋养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是这些联系赋予生活深度和丰富性,让生活有价值。只有关系的深度和丰富性才是“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最佳答案。

2 识别命名你的感觉

首先要学会认识你的感觉,并用文字描述它们

3.学习监控自己的感觉

六步练习(放空、自问、感觉、描述、查阅、为什么)

每天至少记录三次。目的是让你逐渐学会关照自己的内心,这样当情绪出现时,你能自然地发现并关注它们。

4.接受并信任你的感觉

(1)情绪本身不分好或坏、正确或错误、道德或不道德。

(2)情绪并不总是理性的,但它的存在总有其原因。

(3)情绪很强大,依然可以被掌控(IAAA)首先,识别情绪(Identify);其次,接纳情绪(Accept),不以对错来评断它;接着,试着察觉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Attribute);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对应着某个行动(Act),如果是,以合适的方法来应对。

5.学习有效地表达你的感觉

不要消极、冲动地表达情绪,而要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达。

6.认识、理解和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

乔治·科斯坦萨实验(与其隐藏不如分享感觉)

他没有说些半真半假的话暗示自己是个成功人士,而是说:“我没工作,和爸妈住在皇后区。”他发现自己不仅有了大把约会的机会,还得到了很多别的好处。坚持乔治·科斯坦萨实验,会看到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密、有深度,自己的情绪也会更加平静、真实,其他人会看到你愈发坚强,而不是更脆弱。

横向提问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而纵向提问旨在获得理解。

横向提问构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90%的内容。纵向提问需要能够引导对方,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心,深度发掘自己的情绪。整个过程需要由关心和同理心来贯穿。

◆ 第7章 自我关怀,像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四种技能

1.学习关爱自己

步骤一:将自己放在首位,先戴好自己的面罩,再帮助别人,改变表格

放在首位、学会说不、阅读自信平和书籍、寻求帮助、发现自己好恶、优先自己的享乐、

步骤二:调节饮食,均衡、健康、一起、适量

步骤三:锻炼身体,终身锻炼的三点基石。(人大多是自己认识到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的,而不是父母教他们的)

你能意识到并理解锻炼的价值和重要性;

你找到了能乐在其中的运动方式;

你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步骤四:休息和放松

情感忽视的人可以分为两类:要么休息或放松得太少,要么太多。有些人则在两个极端中来回徘徊,难以达到平衡。

2.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让自己做不想做的事,和停止做你不应该做的事。

三件事计划。每天你必须做三件你不想做的事,或停止做三件你想做却不该做的事。每天将这三件事记录在“自我约束能力”改变表格上。

3.自我安慰

自我安慰也是没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另一个人生技能。

想想自己小时候什么能让你觉得安慰

泡泡浴、音乐、锻炼、烹饪、宠物、孩子、散步、发呆、冥想

自我对话

4.对自己有同情心

原则一:反向黄金法则

黄金法则是“像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对待别人”,而对于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来说,道理一样,只不过是反向的:“像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

原则二:觉察到破坏性的指向自我的愤怒

如果你犯错了,唯一能做的是汲取教训,除此之外都是浪费精力。无论什么时候你对自己感到恼火,请将其视为一个契机,将这火气转变为对自己的同情心

原则三:从自己的智慧和同情中获益

原则四:培养一个有爱而坚定的内心声音,四个关键的步骤,它能:

1.让你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但不会急于批评或责备

2.让你思考哪部分过失是你的原因,哪部分是因为其他人或者环境

3.决定如何做出改变能让这个错误不再发生

4.让你从错误中汲取重要的教训,然后允许你将这件事抛诸脑后。

原则五: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

◆ 第8章 终结恶性循环:让孩子拥有你所缺失的东西

你越关心自己、爱自己、理解自己、重视你自己的情感世界,你就越能关心、爱惜、理解和重视孩子和他们的感觉

可修复,无论我们作为父母做错了什么,都是可以修复、弥补的。

可改变,只要我们改变了给孩子的东西,孩子也会改变。

无需负罪,立志成为负责任的家长,孩子会注意到父母的自我怀疑,并且知道如何利用它。因此,负罪感会损害你作为父母的威严。但也要明白没有哪个家长是完美的。所有的家长都会犯错,包括至少几次大的错误。

自己改变,要给孩子你没有的东西,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你自己拥有所缺失的东西。

识别父母挑战,为人父母是我们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特权之一。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在他们身边越多,孩子就越能建立相互依赖的平衡。别担心太过依赖。孩子会过度依赖的原因只会是在他们并不需要的时候,你提供的帮助太多了,方方面面都想帮他们。

◆ 第9章 给治疗师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和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交汇处找到了情感忽视的内核

情商定义为五种技能: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

情感忽视很难被察觉,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常常不相信自己儿时记忆里的情绪。

发现:

1、为自己有情绪表示出愧疚、不适或对自己生气;

2、极力为父母辩白

3、质疑童年记忆

4、不理解情绪如何运作

5、反依赖

6、看似毫无意义但有强烈情感的记忆

治疗:

1、先解决显现问题,

2、应对反依赖

3、对情绪宽容

4、做来访者的镜子

5、提供平衡健康的父母之声

6、抑制纵容来访者的冲动

7、挑战自我责罚

没有同理心的父母就像是在昏暗的房间里,用生锈的器具做手术的人

本书开头先通过22个问题的,来看一看你是不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作者没有上来就批判忽略孩子的家长,而是让大家用开放的、接纳的态度来面对,不必内疚[太阳][太阳][太阳]

造成情感忽视父母类型

1)自恋型父母

(孩子再去百般地讨好,百般地求饶说,我错了,我改了,父母依旧不为所动!)

2)专制型父母

3)放纵型父母

4)离异/丧偶型父母

(最近丧偶式婚姻、丧偶式教育比比皆是!)

5)成瘾型父母

6)抑郁型父母

7)工作狂父母

8)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大家应该经常看到很小的孩子就开始操持家务、照顾生病的奶奶、爸爸。我们一直都觉得这样的孩子太懂事了!可是作者写到这些非常成熟的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特别容易崩溃,他会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人是不可能只付出没有得到的,他身体内得到的爱是根本不够的。@这点真是从未想到过的)

9)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10)反社会型父母

11)孩子即父母

12)都是为你好父母

[炸弹][炸弹][炸弹]那么被忽略的孩子会?

1)️空虚

2)反依赖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4)不同情自己

5)负罪感

6)认为有致命缺陷

7)自我约束能力差

8)自杀

[闪电][闪电][闪电]如何改变呢?

学习️监控自己的感觉

就是重视自己的情感~

❌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延伸,当作是自己的工具,当作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共勉

成长的很多困境,其实都源于早期和父母之间(或重要养育者)情感联结的缺失:

比如长大后,你既无法依赖别人也总学不会爱自己,自我评价低,深信自己有致命缺陷、不值得别人爱,以及感到空虚,情绪不定、易怒等,这些都和你童年受到的情感忽视有关。

作者韦布博士是“童年情感忽视”领域的开创者,他认为所谓情感忽视,是指父母可能给了你充足物质生活,但却也忽视了与你之间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

通过本书,你能知道童年情感忽视源于父母的哪些行为,由此会对你造成哪些负面影响,以及最后你该如何重拾动力,提升自信,学会关爱自己。

如果你是深受情感忽视之害的成年人,那这本书可以帮你逐步掌握童年未能培养的情感技能、走出情感真空,帮你学会自我关怀,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如果你是父母,那这本书能帮你矫正自己的养育行为,终结代际恶性循环,抚育出情感成熟、心智健康的孩子;

如果你是心理咨询师,那这本书能提供有效工具和操作方法,让你更理解这些深受情感忽视之苦的来访者。

总之,因为童年情感忽视,你总是会忽视自己的需求,这本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自我关怀方法,有很多实操表格和工具,你都可以拿来上手练习。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临床心理学博士,临床执业近30年。目前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开设私人诊所,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

著有多部畅销书,包括《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被忽视的孩子2:改善你与伴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等。

精 彩 选 段

1如果孩子不能确信自己对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经常因为自己对父母关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他将会成长为一个忽视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2没有同理心的父母就像是在昏暗的房间里,用生锈的器具做手术的人。细思恐极。

3作为孩子,他们像小电脑一样,接受来自环境的反馈,存储在记忆中,结合各种各样的反馈,发展出一整套对自己的技巧、天赋、缺陷和不足的认知。

4每个情绪都承载了身体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无论看起来多么奇怪。这本书会让我们了解一个新的心理学现象。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涉及过,叫作情感忽视。

可能对孩子照顾得很好的一对家长出现情感忽视的现象。所以,如果你不了解什么是情感忽视,你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第二个就是如果有过被情感忽视经历的这些孩子,一旦造成了心理的创伤,他的痛苦是非常不能理解的。在沉默中不停地质疑自己,就他不停地挑自己的毛病,不停地找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有不可饶恕的缺点和错误,是非常痛苦的人。

第一个问题,你有时会感觉与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

第二,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就是我特独立,我谁都不用依赖。

第三,不喜欢求助于他人,有事自己扛着。

第四,朋友或家人会抱怨你冷漠疏远。

第五,你感到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潜能。

第六,经常希望自己独处。

第七,暗暗地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骗子。

第八,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不舒服。

第九,经常对自己失望或是生自己的气。

第十,对自己比对他人更严苛。

第十一,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第十二,比起人,你更喜欢动物。

第十三,经常无缘由地觉得暴躁、不开心。

第十四,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第十五,分辨不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第十六,有时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

第十七.相信自己是那种很容易过隐士生活的人。

第十八,很难让自己冷静。

第十九,总觉得有什么拖你的后腿,让你无法活在当下。

第二十,会感到内心空虚。

第二十一,隐隐地觉得自己有问题。

第二十二,很难自律。

那如果这二十二个问题当中的大部分,你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很有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的这种症状。我也有几个问题会觉得是“是”,但是大部分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所以还好。

这里有几个警告。

第一个警告就是不完美的父母不一定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就是有很多父母,可能没有很好的教育方法,但他反倒未必是情感忽视的父母。

情感忽视的父母,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在重大危机时刻的忽视。

第二个是在非常重要的地方忽视。就是这个孩子,可能长期的某一个方面很重要,他的道德品质,或者是他的人际沟通关系,他的学习能力,他写作文的能力等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期地被父母忽视,这里边分成急性共情失败和慢性共情失败两种症状。

第二个就是不必内疚。大家首先要用开放的、接纳的态度来面对这么一个症状,

一个健康父母的话,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他和孩子有情感连接。

第二个特征是健康的父母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

第三个特征是父母会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本书中非常大块的内容,是给我们总结了12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一:自恋型父母。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母爱的羁绊》。那里边就专门在谈自恋型父母对女儿的影响。尤其是自恋型的妈妈对女儿的伤害和控制是终身的。

你们有没有见过记仇的父母,就是父母说,我不跟你说话,就不跟你说话,孩子再去百般地讨好,百般地求饶说,我错了,我改了,父母不为所动。他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孩子,这就是自恋型父母的特点。他常用的手段是发怒或者冷落,这种父母的潜台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这是第一种,我们说容易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自恋。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二:专制型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三:放纵型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四:离异/丧偶型父母。离异/丧偶型绝不是说只要离异,或者丧偶就不行。类型五:成瘾型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六:抑郁型父母。抑郁型的特点就是父母本身缺乏能量和热情,然后不存在,就是根本就好像没有这个人一样,对孩子完全缺乏抚慰。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七:工作狂父母。这些孩子就会觉得,我根本不重要,我的生活没有价值。那些去用生命犯罪的人,都是自我价值低的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八: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这些在过小的年纪就已经非常成熟的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特别容易崩溃,就是他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会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人是不可能只付出没有得到的,他身体内得到的爱是根本不够的。,这是照顾伤病家属所带来的这种危机。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九: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就是这些父母永不满足,永远焦虑,永远烦躁,永远完美主义。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十:反社会型父母。有这样的父母,我们讲过反社会型人格,就是那个无良症。他会用残忍的操纵的手段来控制孩子。

就是用内疚的方式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这个孩子觉得极度痛苦,因为父母没有内疚感,父母觉得我达到了目的就行。这是第十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十一:孩子即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十二:“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排在第一位的症状是空虚感,空虚感本身不是一种病,它不像焦虑症或抑郁症,大多数人也没有觉得,这些不适是干扰他们生活的症状。

我们说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幸福的反面是麻木。空虚感是一种麻木的感觉,这是第一个症状。

第二个叫作反依赖。反依赖的典型特征就是恐惧依赖他人,就是一种独自长大的感觉,就是遇到什么事不求人。这事你明明去找个朋友问也不行,没有第四种人际关系。

您如果听过我们讲《他人的力量》的话,你就会知道,他没有这样的社会支撑,他什么事都是独来独往。反依赖的标志和信号如下:

然后第三个就是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就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特别喜欢贬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明明你挺好的,但是你拼命地就要减肥,拼命地觉得不好看。

那么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的标志和信号

第五个症状就是负罪感和羞耻感,你有时候没有明显原因地感到沮丧、悲伤或愤怒,有时候感到情绪麻木。你有一种感觉,说有些什么地方不对劲。你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倾向于压抑情感,或者避免动感情。你试图隐藏你的情绪,这样别人就不会察觉到。你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你觉得你没有理由活得这么不开心。这是我们说负罪感和羞耻感的特点。

第六个就更好理解了,叫对自己生气和自责。很多人都有,其实有时候你想想看,不要那么追求完美,随缘,差不多就行了,慢慢进步成长型心态,你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

第七个就是认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就是有些事不能让别人知道,老觉得自己某一个方面是非常阴暗。

第八个叫作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然后自我约束能力差,就是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你看那些叛逆的,在街上飙车的,或者是吸毒的这些孩子,基本上家里边的这个症状,要么就是父母忙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管他们,要么就是父母溺爱,或者就是暴力,不断地殴打。

还有一个名词叫作述情障碍。什么叫述情障碍?用普通话讲就是不会好好说话,就这种人张口就发飙,就是经常毫无理由地发火。严重的症状,就是自杀。大部分的自杀人士,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定是累积了很长的时间,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是情感忽视所带来的问题,现在都搞明白了。

那么第三块就是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个阻力在于我们对于改变的错误的期待。你从今天开始,慢慢一点一点用正确的方法,用有爱的方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去跟孩子互动,你才能够看到孩子一点一点地改变。

我们不能够有着超高的期望,这时候会导致你更快地放弃。

第二个障碍就是逃避。

第三个就是不适感,就不舒服。

但如果你拒绝这个不适的过程,你觉得这不是我,这不是我,让我做我自己,我就喜欢孤独,那你就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不适。

第四个非常重要的阻力,就来自于我们不了解情绪。每一个情绪到你身上来,它都承担了信使的作用,它是给你传递信息的,他是要告诉你一些事的。如果人忽视情绪的话,你会生病,会抑郁,会消耗精力,会发脾气,会感到空虚,会有糟糕的人际关系。所以人与人的联系,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价值,而情绪是人与人的联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信使。

把这四条搞明白,我们先扫除改变的障碍,然后接下来我们看怎么做,做的办法。

首先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绪,第一步学习监控自己的感觉。第一步,都叫作觉知。第二步叫作接受并信任你的感觉。第三个学习有效地表达感觉。然后第四步叫认识,理解,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这里边最好的练习场所,两个阵地,一个是友谊,一个是婚姻。就是你和你的闺蜜,你和你的朋友,然后你和你的婚姻的伴侣,在这些人当中去尝试识别情绪,然后谈论情绪,表达情绪。自己能够观察到自己的情绪,也能够让对方感知到你的情绪。

把这四招学会,关爱自己、提高约束能力、自我安慰、同情自己,这时候你发现,我们就能够逐渐地摆脱那个被忽视的状况。

最后我们说怎么样让这个忽视的问题终结,当然很难了,怎么可能在世界上终结这件事,但如果你希望在你的家族当中,在你的生活当中,忽视的这种事变得越来越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第一个就是重视情感,第二个就是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延伸,当作是自己的工具,当作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人。

生活中情感缺失,会让人生失去了甜美味道,变得不美满。挽回生活中情感缺失,就要积极主动去改变面临的窘境。如果缺失的情感得不到补偿会产生畸形行为心里郁闷抑郁症。

挽回情感,诚心诚意待人,主动和身边的人沟通交流 性格内向,外向,一视同仁。敞开心扉好让别人走进你的内心世界,熟悉、了解、懂你。

生活中情感缺失大多是自我孤僻,凡事苛刻,凡事斤斤计较,在自己的心中强求别人,在别人的心中修行自己而造成。

挽回情感缺失,就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向这个目标前进,与人沟通交流,尝试去帮助他人,从中获得快乐。不要拿零碎琐事消耗时间消磨青春,朋友之间沟通是必要的,学会倾听,从倾听中获得人生醒悟。

人活着简单就好,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不被生活琐事束缚。敢爱敢恨,有爱就敢大声说出口。

找到一种释放情绪的兴趣爱好,沉浸其中,如唱歌跳舞,朗诵绘画,听音乐等找到能吸引自己的就行,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人生就是不断选择边走边悟的过程。学习文化,汲取前辈们智慧,修身养性,做好了自己,才能挽回生活中情感。

你要把自己打开,然后融入到异性中去,你可以看一些爱情类的**电视剧,你要学会感受那种情感的温暖和温馨,然后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力量!

还有,不要对周围的人和事带有恶意,学会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学会微笑,学会接纳,学会面对阳光,积极向上,正能量,不要躲在阴影里,只有当你面对阳光,阳光才能照耀到你!

打开心胸,世界可能是另一番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3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