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长征》资料,谢谢~

毛泽东的《长征》资料,谢谢~,第1张

1。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雪山上的小太阳》。

夹金山,白雪皑皑,风雪交加,每当前进的队伍脚步迟缓时,女战士充满活力的歌声就会响起,然而当部队翻过山顶时,队伍里却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

故事发生在1935年6月。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过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3。 一个铜盆的故事

在行军途中,我们到了一个叫富民县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个土豪非常有钱。在打土豪时,我们拿了一些东西。其中就有个铜盆。这个盆子非常好看,有两个提耳,很厚实。回来后,我请求连长和指导员把盆子分给我,后来这盆子起了大作用呢!

我拿回来后,我们班就拿它煮饭、烧水、炒菜,开会时还当鼓来敲。还有一个作用,你们想不到的,就是烫虱子。我们只有一身衣服,每天穿着,天晴下雨都穿,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晚上翻开衣服,一伸手就能捉到好几个虱子。所以晚上大伙就用铜盆烧水,把水烧得滚烫的,然后把衣服摊在地上,泼水上去烫。

我们用完后,其他班的战士就来跟我们借,也去烫虱子。铜盆作用很大,慢慢的,战士们对它产生了感情。

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带着它,直到出了甘肃,有一次行军时跑得特别快,挂在背包上的铜盆不知道在哪弄丢了,后来发现后,大家都哭了。

互相推让一口青稞面

到阿坝后,缺少粮食,没办法,上面下命令,以班为单位,带上银元出去找。头一天我们出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我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房子倒是蛮多,但却找不到粮食。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啊!中午的时候,我到一个房子里,发现角落有一堆青稞麦子,我抓了一把,捻了捻,我非常高兴,又打又捶,直到天黑,我弄到了20多斤麦子。我背回去,大伙一起用锅炒。那个晚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还是连队里第一个弄到粮食的。

但很快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大家舍不得,开始吃自己的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后来皮带也很快吃完了。

一天晚上,大家都没吃东西。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我捧到这个面前,这个摇摇头,捧到那个面前,那个也不要。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把青稞面泼到地上,大家都很难过,为了不浪费,我们把地上的青稞面一粒粒拣起来吃掉了。

挨了政委一棍子

出草地后,我掉队了。那时师长张振坤骑着马,亲自带着收容队,收容掉队同志。他一眼认出了我,问我:“小伙子,你怎么掉队了?平时你精神不是蛮好吗?”我告诉师长,粮食吃完了,实在走不动了。他听了后,很久没说话,他让我把枪放到他的马背上,让我上马。可我怎么能让师长走路呢?我坚决不肯,于是他说,前面有个森林,到了那后,我们把马、骡子全杀掉,煮着吃,你可一定要来啊!然后他就走了。

师长刚走,来了个政委。他一见我那副模样,立刻就火了:“你怎么搞的!”“我实在走不动了,我不走了。”一听这话,政委火冒三丈,拿着棍子朝我背上狠狠打了一棍。

怕被再打,我只好低着头继续往前走,但我心里真是委屈,我边走边哭,可想想前方有牛肉吃,我又强打精神振作起来,一口气走了10里路。一到目的地,发现牛早杀好了,我分了小半碗牛肉。后来想来,我真的感谢政委那一棍子,他当时是为我好,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多救一个人出去。肖 娟 陈学斌

伍衡阳,湖南省石门县人。1918年10月出生,1935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副军职。历任班长、营支书、团组织股长、团政治处主任、东北独立一师三团副政治委员、东北十纵队八十八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东北公安部队干部部副部长、山东省昌滩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山东省济宁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

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各时期的主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著名的五台山、辽西、平津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同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88年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5年8月离职修养。

回答者:猴博士 - 秀才 三级 10-11 14:21

长征故事 -- 三件宝和再见小鸭子

长征队一共有五十三个人,除了我们本校的还有外校的四个。为了长征,我们做了很多准备,还向真正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和老军人们请教过各种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了地图和行军路线,制定了行军时间表,棉被衣服水壶饭碗等等必不可少,武器每个男生一件,我带的是一把三角刮刀。为了对付疾病,我们准备了很多药品,配备了二名女卫生员,是初三的桂英和文慧,在我们长征的路上,她们是非常有用,最受欢迎的人,在长征路上,对我们威胁最大的就是伤病了。我还带了三件宝贝,是一般同学们少有的:小军用蚊帐,一幅绑腿,二双和尚袜。那个蚊帐只有一人宽,一米八长,很轻巧;绑腿是土**的;和尚袜的底子是双层纳线的,很结实,袜筒是粗布的,比较长,绑扎后不易进沙尘。这些都是母亲给我的,是她在部队时用过的。母亲说和尚袜边上抹点肥皂,长途行军脚不易打泡,我日后果然没有起泡。走前母亲还教了我怎么打绑腿,教了几种方法,我只学会了一字法和鱼鳞法。其实后来的实践证明,如果行军速度不太快,每天走的距离不太远,打绑腿没有什么用处,不打腿也不会肿。我还带了一个神密的东西,就是我自己做的一部半导体收音机。

12月初的一天早上,我们出发了。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大部分人都回到学校,住在了教室里,第二天天未亮,我们就悄悄集合完毕,悄无声息的开拔,给当时的气氛平添了几分诡秘色彩。我们这一大群在全校师生关注中心的人突然消失,使得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顿时失去了靶子,引起了种种猜测。人们都认为我们肯定是北上了,甚至有人提议去拦截我们,却没有人想到我们是向东再向南,一直朝着边境线走去,如果这个行踪暴露,绝对是一场大轰动。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在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五公里多,天也亮了。第一天领队的是张果老(外号),他叫大家休息吃东西。吃完后我们然后继续走路,这时离开学校远了,人也轻松多了,我们如潜龙入海,意气风发起来,一路上不断地唱起歌来。有人提议把"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作为我们的队歌,我和几个队员不是很同意,就唱起"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把最后一句"再见吧小鸭子我去上学了"改成"再见吧小鸭子我去长征了",后来唱的人越来越多,就成了实际上的队歌了。

第一天的路程不是很远,大概就是二十多公里。但是我们的队伍里也出现了走不动和掉队的人,我被安排在收容组,陪着那些一瘸一拐的同学慢慢走,跑前跑后的,无形中我每天多走几里地。那时我们组织比较严密,有队委会,尖兵组,收容组,后勤组,卫生员,鼓动员等等。整天都走得很慢,下午时分大多数人就走不动了。我们只好找了一间学校宿营。后勤组的人打好热水给大家洗脚,这时才发现有一半多的人脚上打了泡,有大有小,洗脚的时候咿呀鬼叫。两个卫生员忙不迭的跑来跑去,她们用针灸用的针在那些人脚上的泡泡小心的刺个孔,再用头发穿进去,让泡里的水流出来,她们把那些男孩子的脚鸭子抱在怀里也没有任何忌讳。我的脚没有起泡,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脚上起泡的男孩子们享受她们的温柔。不过,第二天我的运气就来了。。。

一(48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xiāo è yān chóu

元( ) ( )然 ( )红 ( )谢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订正。(4分)

酣然入梦 曲指可数 循循善诱 故弄悬虚 失魂落魄

千锤百练 情不自禁 触目伤怀 馅指一算 调虎离山

错别字

订 正

3.用古诗词原句填空。(①-④题必做,⑤⑥两题选做一题)(6分)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

②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 。《春望》

③ ________________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④ ____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表达朋友深情厚谊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D 在学习上就应该不耻下问,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问老师。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父母的心》是他写的描写至亲至爱的小小说。

B.《老山界》一文通过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在新时期仍然要发扬这种长征精神。

C.《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宋朝的柳宗元和苏轼。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

6.班级举行一次“爱我中华”演讲比赛,请你为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4分)(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48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10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7、第一段中的加点词“钥匙”指的是 。(2分)

8、加点词“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了韩麦尔先生 ____________

的心情。 (2分)

9、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意思是( )(2分)

A.对韩麦尔先生即将失业感到可怜。

B.对韩麦尔先生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

C.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D.对韩麦尔先生不但成了亡国奴,而且连从事了几十年的法语教学都被迫终止的处境的同情。

10、“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的含义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弗郎士“今天听讲,我全都懂”的原因是( )(2分)

A.“我”今天不贪玩了,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B.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讲课认真。

C.今天讲的内容容易理解,好懂。

D.韩麦尔先生带着感情讲,讲得耐心;小弗郎士带着感情听,听得认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4分)

[甲文]

①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②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③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了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的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④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乙文]

①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一个孩子,自从呱呱坠地,父母就开始爱他,鞠之育之,不辞劬劳(生养他,教育他,不辞劳苦)。稍长,令之就学,督之课之,惟恐不逮(督促他,惟恐达不到目的)。及其成人,男有室,女有归,虽云大事已毕,父母之爱固未尝稍杀(不曾有丝毫的松懈或减少)。父母的爱没有终期,而且无时或弛(没有一时松弛过)。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看着自己的孩子牙牙学语,无论是伶牙俐齿或笨嘴糊腮,都觉得可爱。眉清目秀的可爱,浓眉大眼的也可爱;天真活泼的可爱,调皮捣蛋的也可爱;聪颖的可爱,笨拙的也可爱;像阶前的芝兰玉树固然可爱,癞痢头儿子也未尝不可爱,只要是自己生的……

②父母的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父母子女之间的这一笔账是无从算起的。父母的鞠育之恩,子女想报也报不完。

12.甲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_____________,这正是乙文中心句____________的具体表现;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__________为主,乙文以___________为主:(3分)

13.甲文先后写了三次“母亲”对“我”的无言的关注,第一次是正面写,第二次是侧面写,第三次是概括写;乙文从三个方面来赞美“父母的爱”,这三个方面是(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3分)

14.甲文第③段中主人公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文第④段中加粗的“踏不断”与乙文第②段中加粗的“报不完”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此你有什么体会?(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9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扬的丹麦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 ,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白雪,手中也擎着一支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2001年12月选自《新华日报》

17、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上下文,说说“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大师的言行前后判若两人,请概括说说他有怎样的心理和性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为什么又说它“正在流失”呢?请联系现实生活作一点阐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21—25题。(15分)

从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 ,为岸。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21、在横线处填出课文原句。(3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可久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3分)

三、写作(3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等待。等待亲人的归来,等待朋友的问候,等待春天的到来,等待赞许的目光,等待假期的来临,等待2008奥运的召开……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是一种希望,等待是一种无奈,等待也是……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作文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答案

1、宵 愕 嫣 酬

2、

错别字 曲 悬 练 馅

订 正 屈 玄 炼 掐

3、①乌蒙磅礴走泥丸②恨别鸟惊心③夜阑卧听风吹雨④落红不是无情物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A

5、D

6、略

7、法国语言。

8、热爱祖国的语言,想把自己的知识全部交给学生。

9、D

10、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止学习法语的讽刺、轻蔑。

11、D

12、母亲在暴涨的河水中用石头为“我”搭了一座“母亲桥”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记叙

抒情(或议论)

13、 ①父母的爱没有终期②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③父母的爱是天生的。

14、对那些为别人搭桥,为别人提供方便的人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感激。

15、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

16、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父母之爱永远伴随子女终生,子女永远无法报答父母养育之情方面作答。

17、热爱艺术的木笛演奏家朱丹为了彰显民族精神、爱国情感毅然退出比赛,却感动了主考官,被破格录取,意对即可。

18、寒冷的空气似乎凝住了笛声,使之分外凄清隐忍,但孩子和自己心中的爱国火焰却进一步燃烧起来,使笛声充满了感情。意对即可。

19、大师:高傲、冷峻、权威;不容商量又深自惋惜(前);正直、诚恳;爱才、惜才(后)。意对即可。

20、不设统一答案。这种精神可能是指爱国、坚持操守、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则主要抓住世人对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轻重取舍来谈。意对即可。

21、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

22、(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3)因为(4)停留

23、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24、因为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所以水与各种形状的石头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25、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小说与电视剧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在画面与场景。

何谓“画面”?中国传统的小说擅长讲故事,通俗的莫过于《七侠五义》《说唐》《杨家将》《岳家将》之类,其中的人物刻画实在是单薄,亦即学界所称的“脸谱化”。《水浒传》《三国》《西游》等之所以成为名著,盖因其塑造人物上,能够让人物在故事发展中成长,更接近于生活真实,从文学创作成就而论自然是更为可贵的。即便如此而言,营造画面感依然不是小说所专有的责任。让小说具有画面感,应该是西洋小说东渐之后的变化。确实,在小说中光是听讲故事,真的是很单调的,让你读一本《故事会》杂志和读一本《中篇小说选刊》,你觉得哪样更过瘾?当然是后者,因为后者既然自称是文学创作,必然要将笔触直指人的灵魂深处,而不是张家长李家短的讲讲故事可以了事的。

《老山界》讲述的故事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高山的经过。这个经过可以综述,可以概括。然而《老山界》之所以为小说名篇,就在于它不停留于此,而是借一人之眼察看这个故事,中间点火把上山和半夜露宿山腰醒来这两个情节,就是两个具有感染力和画面。如果说情节是骨架,画面则是血肉。小说如果没有这两个画面,那么就和工和汇报没两样了。

“画面感”的构成元素是什么?答:是开放五官的有声有色、是有动有静、是虚实结合。小说中的画面感营造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五种感觉角度去入手。在《老山界》中,视觉听觉是主要营造手段,更为特别是从触觉角度写;写声音时从想像角度写。

“场景”是影视拍摄时的基本元素,就影视特点而言,场景的构成要素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场景=环境+人物;人物=台词+动作;剧本=N个场景的有机相加。《长征》作为剧本而言,它的点是精选并切换场景;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物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以此几点指导阅读应能抓住全文的关键。

用写剧本的形式来构思记叙文,是个不错的点子。并且,每个段落只需一两句话,写起来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也许,更有宽松的心境来琢磨遣词造句。

小说:表现手法以叙述为主

剧本:表现手法以对白为主

表现手法截然不同,这是小说和电视文学剧本写作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

写小说,自然离不开刻画人物、讲述故事、描写人物肖像和心理、描绘社会和自然环境、交代相关人物和历史背景等等,表现手法是以叙述为主;写电视文学剧本,同样也要刻画人物、讲述故事、剖析人物心理,但表现手法恰恰不能使用叙述,而是以人物对白为主。

对于小说的叙述,老舍先生曾说过类似的话,这是小说所有表现手法中最难掌握的,需要大量的训练和琢磨方可入道,搞不好就会索然无味、就会干了吧唧、就会不知所云。如何把叙述做得地道?老舍先生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开出一剂药方,他说,在叙述中融进感情色彩,加入生活常识和生活细节。

小说作为叙述性文体,自然要以叙述为主。写电视文学剧本,除了少量的旁白,小说式的叙述几乎一丁点儿也用不上了。如果将小说改编成供拍摄用的电视文学剧本,必须要把小说通过叙述表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活动,想办法变为人物对白。结合《半个月亮掉下来》小说和《暗宅之谜》剧本试举一例,一看便知。

小说叙述:几十年来,王一斗重复地做着同样的梦,有时清晰,有时朦胧,内容大同小异,几乎一成不变,结局都是被金条烫醒,每次醒来,手掌都感到火辣辣地疼。王一斗请过不少睁眼的瞎眼的睁一只眼的瞎一只眼的算命先生,但都无法解析这个梦,也说不清这些年为啥总做同样一个梦。只好认同满囤妈的话:“都怪你不开眼的爷爷给你起了个一斗的名儿,你这辈子顶多就是一斗粮食的命,穷疯了就做发财梦呗。”

剧本人物对白:

王一斗大叫一声,醒了:啊———

满囤妈:又做你那发财梦了吧?

王一斗伸开手:那金条就像是刚刚浇铸的,烫得我手火辣辣地疼。

满囤妈:同样一个梦,做了几十年,你哪次不是让金条烫醒呀?有本事,拿回一根真的金条来,哪怕让我过过眼瘾也行啊……我算看透了,你这一辈子,就是一斗粮食的穷命!想发财?做梦吧!

王一斗:要说这梦,也真邪门了!自从住进这院子,几十年了,为啥总是做同一个梦?每次还都不走样儿,有时清楚,有时模糊,有时像是在梦里,有时又像是真的。

既然电视文学剧本表现手法是以人物对白为主,那么人物对白越生动、越口语越好。人物对白口语化,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大白话,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反复琢磨、逐字逐句、冥思苦想推敲后,才可落在纸面上。刘恒说,剧本对人物对白的要求非常严格,要从台词中焕发出生动性,用台词来刻画人物、推动故事发展。

写小说时,感觉似乎自己在与自己心灵交流,作者犹如当事者;而写电视文学剧本时,感觉似乎剧中人物与人物直面对话,作者仿佛是旁观者。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调动一切手段

剧本:塑造人物只有靠台词和动作

写小说,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可以调动叙述、白描、对话、动作、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一切文学手段,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十八般武艺,尽显神通;而写剧本,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只有台词和动作这两种外化的基本手段,同时还得要肩负推动情节、讲述故事,甚至搭建结构的重任。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最终根植于读者心中,一百个人心中可能有一百个林黛玉,一千个人心中可能有一千个贾宝玉。电视剧就不一样了,剧本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演员二度创作,最终活生生地映入观众的眼睛,一百个人眼里往往只有一个林黛玉,一千个人眼里往往只有一个贾宝玉。

小说如何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不要停下你的故事进行静止的人物肖像描写(而静止的肖像描写在我们看到的小说里比比皆是)。对此,老舍先生早有教导。写一个姑娘出场,不要急于静止地介绍她“梳着一条大辫子,长着一对儿浅浅的酒窝和两扇长长的眼睫毛”,而是让她先言语起来、动作起来,将她的肖像通过她的言行不经意间一点点地传递、渗透、熏染给读者。比如,她生气了,“把大辫子往后一甩”;她哭了,“泪水打湿了长长的眼睫毛”;她又笑了,“露出一对儿浅浅的酒窝”。

小说在言行中完成肖像描写,起到刻画人物作用,这一点与电视文学剧本可谓异曲同工。邹静之说,所有人物在电视剧里出场都应该带着事,一定要给他一件事情,这个人就一下子出来了,他的面目(性格)也出来了。剧本里,人物是否“梳着一条大辫子,长着一对儿浅浅的酒窝和两扇长长的眼睫毛”,根本不用你编剧瞎操心,编剧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人物台词和动作(事件)。而一个人物在剧中说什么台词、做什么动作,归根结底是人物性格决定的。

一个人,阅历如何,身世怎样,学识深浅,心眼好坏,从事什么职业,身体是否健康,有什么爱好和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性格形成、行为准则和道德取向。对一部电视剧而言,主要人物性格,决定剧本风格,决定故事走向,决定戏剧冲突,决定起承转合……决定剧本的一切!邹静之说,写电视剧,我的心得是认认真真做好梗概和分集梗概,还要做好特别细致的人物梗概(小传)。

当你计划原创或把小说改编成一部电视文学剧本时,不妨先把剧中确定的人物写一个小传,主要人物可以写一两千字,次要人物可以写七八百字。不要以为这样会耽误工夫。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你后来进入剧本创作时,以至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你会感到当初写人物小传有多么重要!

剧中人物性格确定准确后,再去考虑情节和故事怎么生动有趣,同时不排除为了使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设置一个或几个有性格或者说性格鲜明的人物。在一部剧本里,人物性格尽可能要有较大的反差,只有人物性格不同、有较大反差,才可能发生戏剧冲突。而有无戏剧冲突,人物性格是否鲜明,恰恰是一部剧好不好看、能不能抓人的关键!

小说:人物关系可以不大讲究

剧本:人物关系遵循三角铁律

小说在人物关系搭建上,自由度比较大,可以讲究也可以不大讲究。这绝不是诋毁小说,贬损小说人物关系不重要,而是说搭建人物关系、组织戏剧冲突,不是小说第一位的,也不是最终目的。小说的审美价值,说到底是得到阅读的愉悦和快感。而满足读者这种快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有新颖的叙述句式,有好看的故事情节,有语言的独特韵味,有鲜明的人物性格,有营造的情致魅力,有人生的思索感悟,有陌生的知识和生活层面的展示,等等。电视文学剧本恰恰相反,戏剧冲突,是这种文体唯一的价值取向。电视文学剧本应归属于戏剧,戏剧必须要有戏剧冲突,而生成戏剧冲突的土壤和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很大程度上依赖、仰仗、取决于人物关系。独特、新鲜、充满矛盾、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人物关系,决定一部电视剧本的成败!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人物关系人物关系,一剧之魂。

邹静之说,电视剧是戏剧,戏剧是什么?就是人物关系的改变,人物关系成为戏剧。比如,我跟一个人是兄弟,突然出现了一个女的,我们俩都爱她,兄弟就变成情敌了,人物关系就改变了,人物关系一改变,戏马上就出来了。如果不把人物关系想好、搭好,就不会出戏。港台编剧说,只要后妈打孩子就卖钱,就是说人物关系不一样,不是简单的母子。人物关系要搭好、做细,要认认真真地写。

刘恒说,一部剧的故事冲突,往往有男人和女人的冲突,人物命运的冲突,人物观念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必须拧在人物关系冲突上。电视剧的人物关系,实际上跟话剧的人物关系道理是一样的,把它搅得越紧密,越容易出冲突。当人物关系搅得很紧的时候,芝麻大的小事就也会擦出耀眼的火花。如果人物关系搭不好,即便费足了劲,戏也搅不到一块儿。

邹静之说,把现在的小说改为电视剧,最大的问题是王一斗一家人的人物关系不完整,小说可以这样,但电视剧不行,王一斗的老婆、儿子、儿媳妇,这些人物没有形成矛盾的关系,家庭人物关系应该有矛盾,现在不够,只有一条线索,也不丰满。王一斗家人里,可以有一个跟他们挖宝欲望相反的、超然的人物,或者是他们的亲戚也行,甭管是谁,有这样的人就好了,就不会都一起向前冲挖宝了。

(听人劝,吃饱饭。我在剧本里增添了枝子这个人物,关系是王家儿媳,矛盾关系是孩子九库都快上学了,由于枝子妈坚决反对她和满囤的婚事,一直攥着户口本不撒手,至今还没有正式领取结婚证。)

小说里,王一斗和枝子妈家是单纯的邻里关系;剧本里,两家关系变为“亲家是冤家,对门是对头”。

小说里,满脸横肉的王满囤媳妇在农村,没有正面出场;剧本里,正直善良的枝子成了王满囤媳妇,而且按照枝子妈的说法,他们是“非法同居”。

小说里,枝子妈、枝子(即剧本里的叶子)、吴非,与王满囤井水不犯河水;剧本里,厉害的枝子妈荣升为厚道的王满囤丈母娘,叶子成了常跟王满囤起腻的小姨子,吴非一度与王满囤是同病相怜的“一担挑”。

小说里,夏五爷和大漏勺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任何正面交锋;剧本里,他们变为非血缘关系的爷孙俩,大漏勺当起了文物贩子,整天盘算怎么把夏五爷藏匿的金缕玉盖弄到手。

小说里,枝子妈和郑考古是嫂子与小叔子关系;剧本里,两个人浪漫地谈起了黄昏恋,这对一心挖宝的王一斗来说不亚于引狼入室。

小说里,住在大北房里的老张家,纯粹是为填满四合院东西南北房四户人家的符号;剧本里,“老张家的”叫丽珍,和王满囤、枝子是发小儿,一直暗恋着王满囤。

搭好人物关系,戏剧冲突就会一场接着一场,有趣的故事情节就会雪片般飞来,人物对白就会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搭好人物关系,确定准人物性格,可以说剧本成功一半了。

搭建人物关系,三角关系是铁律。所谓人物三角关系,不仅是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夫妻关系、恋人关系、情人关系,还包括朋友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所有构成关系的关系。这些关系,应该是矛盾的、非寻常的、彼此相联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够引发和推动戏剧冲突的。

构思一部电视剧,首先要把最基础的三角关系搭好,即围绕主角搭建三角关系。然后根据这个三角关系去延伸、扩展另外的三角关系,最终把剧中所有主要角色编织成一张人物关系网,有了这张“大网”,才好撒出去“捕鱼”(编故事)。刘恒、邹静之等著名编剧,在搭建剧本人物关系时,第一步往往先画一个等边三角,每个角上画一个圆圈,圆圈里写上剧中三个最主要角色的名字,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最基础的三角关系。接下来,在两个圆圈之外再画上一个圆圈,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等边三角,照此不断向外扩延,并略标出人物之间往来的主要事件,最终形成一个由许多三角构成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图。这让人联想到由每块皮子缝制的网状结构的足球。小说和电视文学剧本写作的区别还有很多。

比如:小说名著《红楼梦》写了好几百个人物;剧本则要用尽可能少的人物和情节,编织出尽可能多的故事。

比如:小说可以有看似闲而并不闲的闲笔;剧本则视闲笔为大敌,必须要把每一场戏都尽可能写得精彩。

比如:小说可以娓娓道来,不太强调动作性;剧本则要精心安排好动作顺序,而动作又是“戏剧性的动作”,而非“实际生活中”的动作。

比如:小说结构可以潇潇洒洒,形散神不散;剧本则要把握住整部戏的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一定要使结构稳定,不能飘忽混乱,依据故事发展,几集打一个点,整部剧形成几个部分。

比如:小说讲述故事可以现起炉灶,哪里都可以追述;剧本则更需要前后照应,前铺后垫,一环套一环,打造一条结实的故事链。

比如:小说可以写点、写面、写线,只要疏密得当、张弛有序,不要把文字停留在同样密度上即可;剧本则只能写点,不能写线,不然故事节奏就会慢下来。

希望采纳

中学文学常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刘安:《淮南子》)

②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 ,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 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 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 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③“竹林七贤”。 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四).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③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毛泽东同志喜欢的名篇有《雁门太守行》“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洲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 李清照, 姜夔。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

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 《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①白朴, 名作有《墙头马上》

②关汉卿,号 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

③马致远, 名作有《汉宫秋》

④郑光祖 ,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2.十大悲剧占其六

①关汉卿的《空头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 ⑤洪晟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本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七).明清文学

1、明清小说

①.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②.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③.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明清诗文

①.明代。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

②.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八).代近文学(1840-191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著有《饮冰室文集》

王国维, 近代学者,著有《人间词话》。

林觉民,字意洞,写有著名的《与妻书》。

(九).现代文学(1919-1949)

1.现代小说

鲁迅,原名周树人,,豫才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2.现代诗歌散文戏剧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双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还写《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曹禺的《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此外还有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

(十).当代文学(1949-2000)

1.当代小说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杨沫的《青春之歌》孔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柳青 《创业史》古华的《芙蓉镇》都是名家名作当代崛起的小说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王蒙、路遥、柯云路、张抗抗、王安忆、贾平凹等。

2.当代诗歌散文戏剧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柯岩的《周总理,我在哪里?》

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吴伯萧的《北极星》杨逆朔的《茶花赋》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舒婷的《橡树》都是名家名作。

二、外国文学

(一).外国古代文学

欧洲有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以及相传为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写的《伊索寓言》。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公元13世纪到16世纪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名家名作,如群星灿烂。但丁、意大昨诗人,著有《神曲》。薄迦丘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著有《十日谈》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莎士比亚,英国的伟大的戏剧家。他写了三十多个剧枉。其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惠叶》《威尼斯商人》都长演不衰。

(三).17-19世纪的欧洲文学

这一时期有法国作家莫里哀创作的《悭吝人》其主人公叫阿巴公。英国小说家笛福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行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创作了《浮士德》英国诗人雷莱创作了《解了的亚罗米修斯》,德国诗人海涅创作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了《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创作了《唐璜》。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创作了《包法利夫人》。美国伟大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草叶集》。英国(爱尔兰)的著名作家伏尼契创作了《牛虻》。

(四).19世纪欧洲美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欧美主要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

作家名 作品名称 国别

斯汤达 《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 法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 法

狄更斯 《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 英

莫泊桑 《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 法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慰的女儿》 俄

果戈理 《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 俄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俄

契诃夫 《第六病宝》《套中人》 《变色龙》 俄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 《警察和赞美诗》 美

马克·吐温 《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 美

(五).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作品表

作家名 作品品 国别

欧仁·鲍锹埃 《国际歌》《铁匠的梦》《起义者》 法

高尔基 《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童年》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列宁》 前苏联

奥斯林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苏联

法捷耶夫 《青年近军》《毁灭》 前苏联

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归纳

1《七律长征》“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是律诗,也是一首革命史诗。全诗的总纲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运用夸张的手法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的句子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全诗的高潮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长征组歌》两首词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对偶和拟人手法表现了红军乐观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信念。

3《老山界》采用了顺叙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体裁是记叙文,作者是陆定一。

4《草》这篇小说作者是王愿坚,“草”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本文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成功刻画了以杨光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形象和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的形象。

5《〈长征〉节选》是剧作家王朝柱写的,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为纪念中国***成立80周年而拍的,课文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作品情节的发展。

6《枣核》这篇散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萧乾,选自《美国点滴》,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设置悬念是本文的一大写作技巧。“没出息”字面意思是没有发展前途或没志气,其实正反映了同窗思乡心切的表现。

7《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本文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的,刻画小弗郎士主要用心理描写进行的,本文还善于用景物描写表现主题,如两次写“布告牌”,点明写作背景,描写校园景物充满了惜别之情,衬托了他被迫离开校园、家园的悲痛和热爱祖国的深情。

8《始终眷恋着祖国》作者是刘敬智,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记述了他在学术上取得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阻力回国的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是明线;眷恋祖国是暗线。

9《春望》这首诗写于作者杜甫在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时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之情。;

10《泊秦淮》后两句是一种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针砭时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首句渲染了气氛,描绘了迷蒙冷寂的画面,迷蒙中透出悲凉。作者是晚唐诗人杜牧,体裁是七言绝句。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本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 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12《过零丁洋》这首诗作者是南宋大臣、文学家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这首诗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首联从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颔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利用两个带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总复习资源类别:苏教版 / 初中素材 / 八年级文字素材

下载点数:1

会员级别:普通会员

资源大小:29 KB

授权方式:会员原创

运行环境:word

资源评级:

添加时间:2005-12-20 18:05:36

更新时间:2005-12-20 18:05:36

资源提供:songbinbin8848

http://wwwyxywwcom/downinfo/75922html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写好记叙文——写人篇(上)

我们从小学接触作文开始,最早写的就是记叙文,一直到初中,我们还是不断地在写记叙文,记叙文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怎样写好一篇写人记叙文呢?我们平时的写人记叙文中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采取怎样的步骤可以写出一篇好的写人记叙文。这一切,我们将在此篇中给予指导。

记叙文可以说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一种文章,在写作时也是最早接触的文体,记叙文看似所有人都可以写,可是记叙文真的很容易吗?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故事老套陈旧。写老师,一定是挑灯批改作业,雨天送我们回家;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好起来了。亲爱的同学们,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别让80年代的流行统治我们21世纪的头脑,别人嚼过的馍馍已经索然无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后来的效仿者常常落入“东施效颦”的嫌疑。

二、塑造的人物过于模式化。汉语是一种伟大美丽的语言,汉语词库里用来形容人的形容词不胜枚举,很遗憾,我们大部分同学写人的时候,都把人写得很完美,缺乏真实的感觉,妈妈总是慈祥,爸爸总是严厉的,老师总是充满关爱的,没有缺点的人物是不饱满的。

三、写作技巧有待提高。(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3)表达方式太单调,只有平板的叙述,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现在我们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

第一步:课外的功夫

同学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比较喜欢阅读,或者有良好的摘抄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此外,除了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从别人写人的文章中获得灵感,看看别人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以作为借鉴;也可以把别人描写过的人物作为一个人物模板,联想到其他你身边这样的人,哪怕以阅读后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也可以,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虚构的真实并不比真切的真实效果差。总言之:

1 观察生活,用心体会。

2 随身携带笔记本,不错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灵感,任何一个感动你,让你震惊的瞬间。

3 从阅读中模仿人物的刻画,从阅读中汲取材料。

第二步:确定好中心

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同学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那么选择哪一个人不会成为问题,会成为问题的是,怎样描写这个人,很显然,按照我们老一套的写法是不行的。写人通常都是为了表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更深入,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又或许,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来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背景,比如说《孔乙己》就是这样。因此,我们写人的记叙文可以确立这样几个中心:

1、 单纯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赞颂或批判这个人的品质特征;

3、 通过回忆“我”与这个人的交往,表达“我”对他的怀念;

4、 通过对某个特定人的描写,来表现这个社会上和他具有同样的特征的一群人,反映一个社会背景。

通常来说,我们选择前三种中心比较多,第四种中心如果可以写出来,便是十分出彩的,但因为主题较大,很难把握。

第三步,确定几个人,几件事

写人记叙文可分为写单个人、写两个人和写群体的。写单个人可以“以一事写一人”或“以多事写一人”。写群体的文章就像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实际上是写一个团体的共性,我们不主张大家写群体。其余的几种模式是各有千秋的,也有其要注意的重点。

(1)一事一人

� 这样的记叙文通过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要求事情具体、生动,因此我们要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件,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写,要求这个事件表现的是这个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或者这个人的多个特征在这个事件中慢慢呈现出来。就好像,我们摄影的时候,镜头慢慢推进,人物在叙述的过程中慢慢丰满起来。

(2)多事一人

初中记叙文要求的字数是600字,因此我们用多事写一人,也是有限制的,通常是两三事,如若超过四五事,那么这样的文章就让人生厌了,因为写的事情太多,只能匆忙一笔带过。这样的文章要求详略得当,段落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写多事通常也就代表着多角度,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的几个特征;当然,并不排除用相互联系的几件事情来写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典型性格。

(3)两人文章

通常都是为了体现两人之间的某种情谊或人物间的新型关系,写这类文章之前要弄清两人之间的联系和主次地位,意识到两个人物之间应相互映衬,相互影响。

我们谈到这个步骤是因为只有确定了要写几个人,怎样写,知道写的重点应该是什么,才方便我们真正动笔的时候有备无患。请同学们参考下篇,我们将谈到正式动笔时该如何下手。

写好记叙文——写人篇(中)

在上篇中,我们讲了动笔之前应该准备的步骤,包括素材的准备、中心的确定、人物和事件的确定。这篇我们将要主要讲到的是审题、拟题、选材、结构四个步骤,把这四个步骤完成,等于把这篇写人的文章的整体框架搭建起来了,本文将告诉你怎样做好这四个步骤。

第四步:审题。

审题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是我们在这里依然强调出来,是因为很多同学还是不厌其烦地犯着不切题意的毛病,关键在于我们同学缺乏审题能力和正确的审题方法。正确的审题应该做到三点:

1、 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

2、 看题目限定的范围。在题目中也许已经限定了写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人。如《我的辅导员》就限定了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有的在材料中要求写你身边的人;有的材料要求写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人的不同表现;有的题目是《爸爸变了》就要求你写以前和现在爸爸的不同样貌。

3、 看题目有没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比如说一篇文章叫做《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你不可以大量笔墨来写我多么崇拜这个人,喜欢和崇拜是不同的情感。《奶奶的微笑》题眼在于微笑。

第五步:拟题

一般来说鲜明的要求写人的记叙文都已经给出题目,大部分是命题或者半命题,当然也存在让你拟题的可能。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拟一个好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怎样拟好写人记叙文的题目呢?

1、 通常我们以写的人为题,这样可以一目了然让人了解你是在写人,在题目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修饰语,把这个人的主要特征写入,如《可爱的老爸》;或者把我对一个人的情感写入《难忘的他》,这里面“我”基本上是不对人物进行议论的。

2、 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你对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可以在题目中表现,用上“我最尊敬的……”,“让我感动的一个人”等。

3、 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一个人的变化过程,你可以写“他变了”,“张小宝新记”、“浪子回头金不换”等。

4、 如果你强调两者的关系和交往,可以写“一起走过的日子”,“最好的朋友”、“永远难忘的情谊”等。

人物角度的作文题形式多样,除常见的直言式外,还有比喻式:如《我身边的雷锋》;倾诉式:《老师,您听我说——》;赞叹式:《他是好样的》;陈述式,如《我最了解他》等。这里我们只是谈到了一些传统的拟题方式,是为了避免同学们单纯地求新求异,而最后以文题害文。要做到文题创新,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请同学们继续关注我们的巧学网。

第六步:选材

在上篇中我们提到了同学们在选材的普遍问题,可以说选材是写人记叙文的一个坎儿,很多同学就摔倒在这里了,我们说选材创新不能只是塑造完美的人物,当然也要注意选材创新不等于描写社会阴暗面,总体来说,我们的文章都是要积极向上的。审卷老师讨厌那种大而空,而且不切生活实际的材料,如写父亲冒风雪骑着自行车送我去医院,这样的事情发生在21世纪几乎是不太可能,打的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了。那么,我们怎样选材呢?

1、 写生活的小细节。要写父母,其实是最容易的,每天生活在一起,注意一下生活的细节就可以找到无穷的材料,爸爸每天等你自习回家做夜宵,或者为了你改掉了一个怀毛病;妈妈有时候很唠叨,可是和你却情同姐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其实已经包含着爸爸妈妈的爱在里头了。不论写谁,我们都可以考虑从一些生活小细节入手,然后扩大加以描写。

2、 以写人反映时代新风貌,要写一个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请摆脱陈旧的套数,要明白,时代日新月异,每天都出现新人新事,比较于自己小的时候,身边的人从各方面是不是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竞争意识变强后,人怎么变化了。

3、 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在特殊时期的人,常常会表现出特殊的状态,如非典时期,你身边的人怎样表现的?在不同的社会地点,一般人们表现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家的和在办公室的爸爸一定看起来很不一样。

第七步:结构

怎样给一篇文章搭上一个好的框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要怎样写,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我们在开头、主体和结尾分别应该写什么。孙子兵法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意,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熟能穷也。”作文结构是深层的东西,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我们的写人记叙文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

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

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

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此篇中,我们已经把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架下来了,在下篇中,我们将谈到怎样写人,才可以使文章显得生动。

写好记叙文——写人篇(下)

我们在上、中两篇已经把写人记叙文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了,同学们一定急着想知道,如何写,怎样才可以把文章的内容充实和丰富起来,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物栩栩如生,我们如何写人的外貌、性格,怎样去表现一个人物的具体特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把这些诀窍一一揭示。

人物是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写人记叙文的目的就是要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写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让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动人心弦呢?每个人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语言、行动,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写人第一宝典就是描写。

人物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第一、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进行外貌描写有几大技巧:

1、简笔勾勒特征;

2、运用修辞手法;

3、寄托作者爱憎;

4、一人几幅肖像;

肖像描要注意两点:

一、肖像描写不是说把一个人,从眼睛写到鼻子,从鼻子写到嘴巴,从嘴巴写到耳朵,从耳朵写到头发,从脸写到身材。通常我们只是选取这个人的外表上一个最最鲜明的部分进行特写,比如说,写眼睛,鲁迅说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我们不是说都要写眼睛,而是说鲁迅用了“画”这个字,强调对人外貌最具有特征的部分的特写,通常写人的外表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性格服务的。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表现其悲惨的命运);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重点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二、肖像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通常外表和人物性格的反差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说:《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美丽俊俏,却心狠手辣。

第二、通过人的语言来写人。

1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 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如《孔乙己》当中的孔乙己总是“之乎者也”,在文章当中描写一个农民说的道理,言语一般都是朴实的,如果你写得文绉绉的,显然就脱离了生活实际。

二、 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孔乙己说的话就处处表现出了他的酸腐气。

第三、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和性格的表现,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谋略的机智和武艺的高强

在描写人物行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第四、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等。

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出现心理活动的,我们在写心理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

一、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的心理活动,记得《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本来寒冷的冬天,卖炭翁纵然身上衣衫单薄,为了卖炭只能希望天更冷一些。

二、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第五、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茅盾也认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因此写人的记叙文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 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2、要选好写景的角度。

3、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应该有意识地把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4、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5、自然景色可以暗喻某种社会环境,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二)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应该注意几点:

1、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我们所处的时代常常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比如很多典型的世纪新人,新新人类,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

2、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鲁迅在写《祝福》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鲁镇的风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我们讲述了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能够善用我们的这几种描写方法,我们笔下的人物一定可以从干瘪逐渐丰富,跃然纸上的。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关于记叙文阅读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记叙文、新闻、通讯)

1.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知识点说明

1.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小桔灯》《孔乙己》等。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3.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3以一事4以一物为线索。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4.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如《一面》;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驿路梨花》。

5.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装》

(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

(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

(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抒情—记叙—抒情、议论。

6.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7.记叙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深化主题。很多是各种表达方工综合运用。

1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8.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小结:

1.记叙文的要素

2.记叙文的人称

3.记叙文的线索: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3以一事4以一物为线索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5.记叙文的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主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补充:

童话一般情况下是记叙文,但是也可以用议论的方式来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山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山界》教学反思1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2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老山界》教学反思3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反思。

 因为本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结合文末“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句话,从文中具体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难在哪儿。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朗读、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吃饭难、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这四个方面,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对红军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堂背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

 1、读读这段中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普遍认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几句是最美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赏读优美语句,然后再限时自由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此外,还有没有喜欢的语句,生抢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然后赏读,说说喜欢的理由,之后再限时背诵。尤其是分组、男女竞赛背诵,更加速了学生背诵的进程。

 3、这段仅仅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吗?生抢答:还有人物的活动,然后找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读读、背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学生既赏读了优美语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还在有限的课堂轻松的背会了课文,真是事半功倍。

《老山界》教学反思4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前我利用班级空间发布课前学习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翻转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背景资料、课前自学等问题大胆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圈点批注进行自学。课堂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围绕重点问题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让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让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介绍老山界,介绍遇到的困难,鼓动战士们克服困难,从培养宣传员的角度指导学生赏析语句做批注,体会长征精神。最后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讨论现在是否还要学习发扬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写探寻老山界的推荐语,因为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体来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将离学生较远的文章讲得兴趣盎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课堂上我虽然运用了新颖的形式教学文章,但是总感觉学生未能融进文章中去,我反复观看录像、思考,认为还是对学生点拨的不到位,未能点到学生心头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后应该在如何点拨学生上多学习名家的经验。

《老山界》教学反思5

 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 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 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 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老山界》教学反思6

  一、 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 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7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1 阅读陆定一《老山界》节选,回答问题

1时间:半夜里

地点:半山腰

人物:我及红军战士

事件:冻醒观山景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3天上、面前、四围、上边和下边

4半夜里……睡不着。||天上……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睡着了。

5表现手法: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作者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似乎也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2 哪句诗是形容“夜里忽然惊醒,才知是在异乡”

形容“夜里忽然惊醒,才知是在异乡”的诗句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出处:

出自唐代-李煜。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创作背景: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应该说,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3 阅读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A前后矛盾 B以动写静 C静中有动 D动中有静

5“凡景语皆情语”。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红军战士却能欣赏“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又能用耳朵来欣赏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对此,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一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二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三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二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三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五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总结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

 1、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 二次备课

 教学步骤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

 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

 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

 (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

 3、本文的结构已经很明显了,你们说说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一、决定翻越老山界(1段),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段)。

 注: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与习惯。

 教学步骤

 四、合作探究

 1、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从中我们看出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回答。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自学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 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 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 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 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 欺侮(fu) 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浑身打着颤 (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 )视,又有( )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当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4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