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这个奇特的思维症状吗?都进来评评哦

你们有这个奇特的思维症状吗?都进来评评哦,第1张

思维症状分析法

(a) 联想重复的分析

在汉字自由联想之前的指导语中已说明,联想者要联想30个汉字,即暗示了联想字中不能有相同的汉字,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联想时出现了相的汉字,这种出现相同汉字的联想现象我们称着“字联”。而出现字形不同但字音相同的现象称着“音联”。字联与音联这实际是一种联想的“重复

(i) 重复的作用分析

从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可以发现,重复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作用:

1) 重复是一种情绪的感性或理性的强调

重复在各种语言现象中十分普遍。歌曲是声音重复最多的一种语言;诗歌的节奏、尾韵、头韵和内部和应也都是声音的重复,这些感性的重复使人的情绪受到强烈振撼。但完整的的词或词组的重复则既是理性形式也是感性形式的一部分。我们知道,重复如何帮助我们记忆,而广告和宣传又如何依赖重复来说服我们相信那些往往是不真实的事物。教师们很快会发现,他们不得不把某句话说上好几遍,才能使全班每一个学生听懂。在异常愤怒、高兴或沮丧的时候,我们也爱重复自己的话,而那些从来没有学会谈话艺术的人则总是因为重复过多而令人恼火。在所有这些情景中,词语的重复都是用于强调的。在口语中,单个词的重复非常普遍,这也是用于强调。

2) 重复有催眠和暗示作用

巫术咒语大量运用重复。在许多民间故事中,某件事要做或要说三遍或七遍;理智发展程度决定了宗教仪式与原始巫术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前者将重复大量应用于各种场合的祷告,祈祷轮、念珠以及三令五申的教规。重复在我们生活中较原始和情感部分起着重大的作用。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文化中,巫术咒语几乎一律具有重复性。假如别人温和地重复呼唤我们的名字,我们会很坦然;而假如别人用敌意或讥讽的口气重复叫我们的名字,我们就会感到惶恐不安。重复一个词,我们就像获得了控制它的力量;许多乏味的谈话者喜欢重复他们认为的绝妙好辞;儿童常常以成人所不能忍耐的执着劲儿,重复他们所学过的生词。赌咒的习惯,尤其是当它变成一种失去强调作用的习惯时,就可能会具有一些如此的原始意味。重复除了强调外还有一些催眠的效果。许多古代的歌谣都有一个貌似无意义,但暗含丰富隐义的叠句。

3) 重复能引起情绪的联想

乐曲以多种方式处理同一个词,因而常常增加,偶尔极大地增加重复的运用,通常我们并不觉得讨厌,反而觉得它很美,觉得丰富了情感经验。重复还有引起我们对情感联想。

(ii) 联想重复的心理意义

重复多见于抒情色彩较浓的通俗文学语言材料和语言艺术,如歌曲、早期诗歌或非常简单的通俗诗歌,歌谣、童话、咒语、宗教语言及散文等;罕见于较为复杂、自觉、理智,以及远远脱离歌曲和仪式的诗作及其它语言材料。由此看来,重复具有较多的原始色彩和情感色彩。联想汉字中出现重复,也可能与联想者处于较强的情感环境有关,考虑到重复的作用,联想出现重复,很有可能是联想者的思维被情感因素所困绕,反复思考某一问题所致,是心理不平衡或出现障碍的表现。我们在从事汉字联想心理分析过程中发现,字联或音联出现一对,多数有轻度的心理不平衡;出现两对则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出现三对常常表现为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

(b) 同音字分析

读音相同,而形体、意义不同的一组字叫同音字。普通话只有二十一个声母,三十八个韵母,四个声调,依声韵配合规律拼成四百多个音节,配以四声总共不超过一千三百个音节。如此有限的音节要表达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汉语词汇,势必造成大量的同音词。联想汉字之所以出现同音字,可能是前一个音节的声音成为以后的联想刺激,也可能是人的潜意识试图强调某个音节或强调同音字中的某个字所代表的意义。看同音字是否代表特定的心理意义,还要分析同音字的有关信息:(1)属于大量的同音字范围,还是属于有少量的同音字范围。若属于有少量同音字的范围,则与心理问题的关联性较大;若属于有大量的同音字范围,在排除了音节声音刺激引发联想的可能性后,才能考虑心理问题的可能性。(2)联想同音字的使用频率和词序。若前一个联想的同音字属于低使用频率的同音字,则这个同音字所代表的意义很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若前一个联想的同音字频率较高,不能断定这些同音字所代表的心理意义就一定与心理问题有关。(3)同音字所代表的意义。联想汉字中同音字的一个或多个所代表的意义属于心理问题的范围,则同音字与心理问题有关。(4)同音字声音与情绪的对应性。同音字的声音低沉或高亢,多表示有负性情绪,同音字声音平各和,是没有不良情绪的症兆。(4)我们分析同音字时,要参考联想者自己的看法,即我们所说的同音字,在联想者看来不一定是同音字,也许联想者不懂普通话,只会方言。普通话中是同音字,方言中不一定是同音字。

(c) 同形字分析

联想中出现同形字,肯定是联想不正常的一种表现。分析同形字也有同音字的一些心理表现特征,这里不再重复。同形字的分析要注意以下几点:(1)同形字反映心理问题的意义在于它所代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是词本身的意义,也可能是词的联想意义或象征意义等,这就要结合联想汉字的其它分析方法来加以综合的判断。(2 )同形字中有一种多音多义的表现,这就要求分析者对联想者作进一步的询问,他在联想中,是否意识到所联想的同形字的不同读音。如果没有意识到不是多音字,则可认为这个字是真正的同形字。否则,应作同形我音字对待。(3)在分析同形字时,追问联想者联想后是否意识到他联想了同一个字,如果意识到,那他对这种现象是如何解释的。这种询问有利于对心理问题的程度作出判断。在分析字联时要注意:在联想时不能让联想者有意识地检查是否再现了重字,如果有意识检查,则可能不出现字联或音联。另外,也不能完全闭目联想,这样使大大地失去了对已联想汉字的无意识注意(检查),可能导致字联或音联过分增多,从而使症状缩小或扩大。

(d) 联想情绪词和感觉词

情绪词。凡在联想出来的汉字中直接出现情绪词,多表示有与该情绪词相关的情绪特征。

自我感觉词。联想中出现感觉词如痛、热、冷、饿等,往往有相关的自我感觉。如女性有:“疼”、“痛”并同时联想有“经”、“红”等字多表示有月经不调的表现。也就是说,联想有感觉不适意义的感觉词,多数表示此人有某一方面的心身疾病或慢性病。

联想消极行为动词或贬义词。如有自杀念头、死亡焦虑或恐惧,或仇恨他人心理的联想者,多联想一些具有消极意义的字词,如有关“死”的委婉字:殒、殇、卒、折、夭、逝、没、终沉、亡、故、暝、命等。

联想指向词、攻击与退避词

联想中如果指向词是针对自身,多表示此人是内向的性格;反之如果外指,则多表示此人是外向为主的性格特征。联想词中出现攻击词较多的人,多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办事也比较主动,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常常找客观原因;反之,联想词中出现退避意义的词,则多表示此人内向,且多有自责心理。

全文如下: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童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它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周围都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图。刚去的晚上,阴天,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接着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没听说这稀罕物吧?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我不觉的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叫“养蜂大厦”。正当十分春色。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心翼翼的掀开一个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看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蜜蜂一年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劳动、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

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问道:“可是,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说:“蜂王大概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深沉望着远远的田野,农民在田里,辛勤地插秧。他们用双手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个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酿造着未来……………

扩展资料

赏析

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这一技法。开头,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继而,作者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便到蜂场去参观。作者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然而作品结尾却来了个大转弯,从歌颂蜜蜂转到歌颂勤劳勇敢的农民。这样的结尾显得自然、有力,也统贯了全篇要义,此即卒章显志之法的妙用。

参考资料

-荔枝蜜

一次在空间看朋友动态的时候,看到朋友发了这样一条说说“

这世界的尴尬在于,不是每个人都处于你的素质水平,你礼让

别人推推搡搡,你谦卑别人趾高气扬,你忍气吞声别人扯鼻子

上脸,你打扮的花枝招展风度翩翩,别人一胳膊肘就把你打下地

铁让你狼狈不堪。素质不能来要求别人,只能来约束自己,所以

委身世俗提醒自己保持点孤傲,挤身江湖提醒自己不放弃清高。

”看完之后,我颇有多感,想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在满是尴尬的处境里面生存,真心不易。

音乐与情绪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音乐可以通过刺激我们的大脑来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当我们听到音乐时,它会刺激我们的听觉神经,并产生信号传递到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处理中心,这个过程会引起许多生理和心理变化,从而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比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其次,音乐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浪漫的钢琴曲通常会给人带来温馨、浪漫的感觉,而动感的流行歌曲则能让人感到兴奋、振奋。因此,在我们的情感需要得到舒缓时,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实现自己情感的调节。

最后,音乐还可以通过与我们的记忆和情感经历联系在一起来引发情感联想。例如,当我们听到某首曲子是我们曾经的爱情回忆中的背景音乐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情感联想而产生悲伤、怀念等情绪。这一点也说明了音乐在我们日常情感中的重要性。

总之,音乐是一种影响人类情感的非常重要的媒介。它可以通过触发和表达情感来调节我们的情绪,使我们更好地面对不同的情境和压力。

音乐的其他作用:

1、音乐在文艺、场景营造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的音乐,能够为观众心理建立环境、剧情推动点;工作中如果需要安静的工作环境,可以选择自然声音。

2、音乐还是人类社交和聚会不可少的部分。当人们在派对上聚集、在家庭庆典上共享时间,应该选择恰当的音乐来调节氛围,增加互动、合唱等形式。

3、音乐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和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听到特定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准确地记住信息。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度的背景音乐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集中精力完成工作。

4、音乐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很多艺术家、作曲家都是受到音乐启发和导引的。听到某些类型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并转化为自己所需的创意和设计方案。

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有两种解决方法。

一种是,你的确情感有所欠缺,

那么建议对策是可以多看些书,多看些**,进行角色代入,

对歌词进行情感联想,联合曲调旋律和歌词,好好体会原作者的用意,

此外也可以借鉴一下,歌曲原唱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和诠释的。

第二种是,唱歌比较好的人,有时候会对别的唱歌比较好的人,不太容易认可。

还有,就是有的唱歌不太好的人,有时会喜欢挑比他唱的好的人的刺。

我不清楚你同学的情况,如果你不是真的唱歌情感不够的话,他可能就是在单纯的挑你毛病。

如果,你不是专业的,就可能一直都被挑刺,所以,就干脆不要介意就好。

要是真的很介意,你可以夸夸他,唱歌也不错。

最终:每个人的歌唱能力,情感体悟能力之类的,不太一样,

有自己的风格,是真实的声音,不跑调也就行,

不一定要超过谁。

如果,帮助到你的话,请及时采纳,谢谢合作。

设计作品中的各种图形、图像、甚至文字符素,均可将其提炼为形的呈现,由于形在人的视觉意识中通常被首先感知与捕捉,因此它对于视觉唤起和引发思维具有先导与定向的作用。

l、对各种形状的认知与理解,大多得益于自然的启示。如圆形带给我们的饱满、团圆与吉祥之意,是与太阳和月亮有密切关系的;而对角形坚韧、冷峻的感觉,则与岩石的性格有联系;跳跃的海浪与曲折的小路,使我们认识到曲线的活泼、流畅、柔软与女性的温柔,这种认知心理基础对依据表现意图来准确、迅速定位形的设计十分有益。

2、所有的形归纳为点、线、面、体四类。

点的显著特点具有定位性与凝聚性,最大魅力在于形成趣味中心与吸引视觉移动,进而制造心理张力引发潜在意念。对点的理解可解析出三个层次:一为个体点的相对性,二为多点的视觉引导作用,三为点的构成方式会对画面的光影与肌理效果产生影响。毕沙罗的“点彩法”绘画可辅助理解此点。由“视觉”调动“触觉”并使二维的设计传达出“立体的表情”,在广告设计中对于引发心理的亲和与情感的共鸣具有重要作用。

线是设计中最基本的构成。美学家温克尔曼说:“一个物体的形式是由线条决定的。”线条语言的最感性之处是传达情感,效果要比点强烈。但线条又是理性的,具有很强的造型力,线的长短、粗细、形态、走向以及种种笔触效果,刻画了它的性格,同时代表着特定的风格与形式,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尤其是多线之间的构成关系,即线的排列、组合方式,渐进、转折、渐隐、方向性延伸等,可在塑型的基础上启发连续思维,带来节奏与韵律的美感,甚至会产生某些幻化与象征的意象等。 面是视觉形式上最直接的设计语汇,所蕴含的实质内容要比点和线具象、丰富得多,其形式感和状叙形体的作用也更强。面可图形化、图像化、图案化、符号化以及文字化,是让观者直接或间接品读和体味设计思想与创意理念的载体。它通过个性的形式传达相应的信息、意象、内涵等,一般即为广告设计作品主题与主旨内容的提炼。而在设计中不同形、面的配置与组合又是创造奇思妙想,拓展知觉空问,再现生命的秩序,发掘受众思维潜能的有效手段。另外,对面结构的思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图与地的关系。

将体归为平面的形中是对平面广告的设计思维进行提示。利用平面的形表现三维空间意象实为“虚体”,它产生于视觉的深度错觉。这种错觉源于形的构成本身所形成的空间张力,使之在直觉层面被感受到一种心理空间。设计中许多梦幻般的构图受此启发,一些超现实、反传统的非凡思维也发端于此。基于这种思维的设计,更容易打破常规、经验的“定势”,寻找到信息传达的最佳切入点。

3、点、线、面、体之间相互联系、影响与制约。点与点之间的视线流动有线的感觉,多点的分布或者线的不同构成与组合方式又可形成各种形态的面,而面的转折、连接、渐次构成等又会带来体的表象与特征。设计中应把握秩序和整体两点,“秩序”即“美”,“整体”为“宗”。多元素的设计,无论用怎样繁复多样的形来传达奇思妙想的意,只要归于秩序与整体之中,设计的主题和意旨就会达到呼之欲出,不言自明的境界。 色彩的直感性最强,通感度也最大,从设计思维角度对色彩进行演绎应是最细腻、最微妙、最见功力的。 我们能感受与设计的色彩有成千上万种。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色再加上黑、白、灰不同属性的组合与搭配使我们的创意与表现无穷。感知色彩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视觉生理,即从生理的角度通过自我调节满足种种平衡。比如:眼睛瞬间感知的“第一印象色”被认为是客观和准确的,色的美学范畴中讲求用色的单纯与统一,中性灰的环境下对色彩辨析力的大大提高以及所带来的心理安定与和谐感,属性相近的色之间视觉感知的互融,而各种对比较强的色则互为相反方向推移转换等,均是视觉生理的调和与影响的结果。色彩对比强烈、鲜艳、醒目的招贴广告,白底红字的宣传标语,中国传统水墨中“墨分五色”的精细与微妙,网点制版所依据的原理,彩色电视的空混成像等。

更微妙、潜在的有关色的心理感应效应是色彩心理,它是人与色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比如:我们直感到的某种色调可能会由于其自身的组合与搭配或者其个性的属性表现营造出一种色彩氛围,这是色的信息,就像某种共性的感觉如冷暖、软硬、轻重、进退的空间等。这种浅层的知觉是人对生活的记忆与视觉经验积累的结果,并且带有相对性。再进一步思维会直达具象的物,如暖调橙色的朝阳,冷调蓝色的大海,但这时常常会带上明显的个性特征,对外界信息直感的结果必然又会引发人情绪上的体验,如看到红色想到火的人自然体验一种温暖、兴奋的感觉。有生命力的色彩设计是能将人们的情绪积累自然引导到某种情感之中从而达成目的,这一过程谓之情感联想。情感联想是一种深刻、成熟、且又相对稳定的高级心理体验。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怎样有目的地引导受众达到这个层次。

用色的美学在设计中应统领把握四个方面:

(1)色的单纯。设计用色的单纯化为首要原则,单纯用色会更韵味悠长,原则上一般用色在2—3种之间。 (2)色的节奏与韵律。节奏是变化中的秩序,韵律为秩序中的变化。最具魅力的用色可从音乐中感悟,七个音符与七种色彩各自演绎的跳跃与律动在情绪渲染、情感激发与记忆留存等方面,有不少相通互易之处。

(3)色的主从与色调。主次分明反映了自然本质,也成为人们了解、洞悉事物属性的思维秩序,在设计用色中也应有主有从。关键在于设计引导在哪里,主题意旨为何,设计中应依此思路创设画面的色彩主从与基本色调。

(4)色的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为设计用色的基本原则。设计中可调动对比的因素很多,如色彩明度、色相、彩度三属性,色的面积大小,色的形状与走向等。而实现调和可掌握几点:首先,无彩色间最易调和。像中国传统书法的运笔,水墨画分色等。其次,关注各种色彩在消色环境中的魅力。比如灰色,不少色彩掺灰之后会很有“色”味。另外,处理好色的主从关系与基本色调也是达成调和的基础。 事物多样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带给我们不同的知觉感受谓之质感或肌理,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注重设计元素,特别是主要元素质感的成功再现或创造,对强化主题拓展内涵和揭示本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可增强吸引力,增加注目性甚至引发戏剧效果。 设计画面表现质感有再现质感与创造质感两种方式。再现质感的最佳手段是摄影,摄影技术可最大程度地准确、真实还原被摄对象的质感,甚至高度凝炼精细刻画。创造质感主要指设计中视觉质感的创意与产生。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者对设计元素的提炼、概括、想象的能力以及空间转换意识和单元的造型能力等综合的质感素养。手法包括:

(1)强化各种对比,明暗、凸凹、走向。比如利用投影与耀斑的色光不稳定性,形与形边缘的交叠与互映,粗细线条渐次交织的排列等。

(2)调动设计因素,形状、色彩、光影。如点、线、面的各种肌理构成法,色彩不同属性间强化对比的效果等。

(3)采用特殊结构形式,如间隙、分割、深度、层次、纵横、疏密、重叠等。

(4)利用错觉、幻觉。如视觉矛盾的幻觉空间,视觉暂留的波动光栅效应,视觉经验的远近错觉。

(5)模拟自然。常用绘画工具的独特肌理印迹,常见绘画手法的不同肌理效果,电脑设计软件模拟材质的感觉等。

(6)不经意中所得。从自然与现实不经意、偶发的“作品”中获取灵感,得到类似破坏性、随意性的肌理感觉有时是很精妙、有趣的,甚至还会有夸张的戏剧效果。

再现与创造质感,无论何种方式,对加深主题的作用主要源于真实性、丰富性与联想性。肌理的美,在于真实,真实的事物更易引发信任与亲和感。肌理表现,可以化单一为丰富。视觉肌理可实现知觉迁移,调动情感联想和强化内蕴。 平面广告编排设计,罗列起来要素众多,但统领概括非常简单:即形、色和所表现的质。构成的思维是将这些表象的诸元素编排、规划、结构为一个整体。好的构成是一座以形达意、以状表味的桥,这种形式与内涵的沟通与联结,目的是揭示主题和传达思想。 首先,无论设计元素的多寡,触一发而动全身。形与形之间,形与色之间,色与色之间,还有质的表现,均为相互联系和共同作用。比如:一行标题文字的编排,将其以正常字距纵向置于画面正中,可被视为整体的形以中轴式的构图分割画面,但如拉开字距再以渐变的字号同样纵向分布,每个亨即可感受单独的形。前者中规中矩有平衡对称的形式感,后者活泼、跳跃有流动的视线引导与放射的空间。其表意与主题内涵各异,可依据产品定位与目标群体逆向思维。

其次,传统的形式法则与基本审美规律应视为构成思维的基础。比如空白、稳定、三分法、视域兴趣中心、视线流程引导、简约的原则、多样统一中的秩序等,此为形式表现与心灵触动和情感引发最佳连接的方式和手段,循此便是一种捷径。广告设计探求反常规的构图与超经验的手法,已成为当代制造新奇、标示独特、解构梦幻、引发注目的思维切入点。

平面广告设计元素的编排组合与版面规划有一些常用的类型,也即基本的构成模式,如标准型、中轴型、偏心型、自由型;文字式、全图式、指示式、散点式等等。 一些常见类型与惯用模式各有其产生与存在的渊源与基础,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征,也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关键在于要理解和把握种种构成方式的特征内涵与适应方式,具体应用中结合广告的主题诉求、信息承载、产品特性、目标对象、媒体特征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才会有正确选择。 对于创意,每次设计起点为零。这里零的含义有三层:一为思维起点回归原始与本质,创想的源头应进发于对客观物象的直接积累而不是间接的经验;二为思维方式打破传统习惯的“定势”,创造崭新的思维方法;三为表现与传达的个性与突破。平面广告创意,睿智、非凡、原创的大手笔大多归于这一“零”的思维。这是一个回归与突破的循环,就像零可用首尾相连、无始无终的圆表达,代表永恒。本质上有着哲学思辨的意味,是成功创意的思维基础。 1、创意突破的起点。创意突破在于自身,常讲的“灵感突发”其本质,不在于客观、外界、物象的“启”,而在于主观、内在、心神的“悟”,“启”与“悟”相连。广告创意灵感的产生,强调自身长期的积累。詹姆士·韦伯·扬关于其孕育过程“魔岛浮现”的比喻,有助于我们形象地理解此点。珊瑚的尸体长年累积生长成珊瑚礁形成浮现海面的“魔岛”,这是一个从“此”到“彼”,从“量”到“质”的过程。量的积累过程是长期的、渐进的、潜在的,而质的改变却可以是瞬间的、突发的、显现的。此种积累,应是自觉、有意识、全方位的。比如:对广告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入理解,对心理学、生理学有针对性的研究,对哲学思维方法的领悟,对美学与艺术思考的深度,对自然、社会、人文知识的认知程度等。

2、创意灵感的源泉。种种奇思妙想的“原创”作品虽可称为“创想”与“创造”,但决非凭空而来,来源于“创意库”,即灵感进发的源泉。创意设计作品灵感显现最重要的突破点,就是找到与设计主题和信息传达最契合的设计元素,并且挖掘出二者本质的关联。这种内在的联系有时可能很潜在、很原始、也很微妙,但却是最关键、最重要的联结点。这样,最佳表现的切入点与表现方式才容易被捕捉。

3、创意思维的启发。创新思维是一个有意识的思考过程和由直觉意识启动有的放矢的开发智力潜能的过程。打开思路的方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对各种不同设计风格、不同创意特征、不同切入方式、不同表现手法的广告设计作品的采集、研究与汲取。

(2)打破种种主观与客观的限定与思考的枷锁。理性与疯狂交织,是现今商业设计的时尚,有限为无限的基础,摈弃原有的经验与种种习惯定势是一切创新与突破的前提。 (3)注意启发想象。一些奇异的、超自然、反流行、反规律的表现方式,之所以易引发注目与加深记忆,是利用了人的生理感应与心理认知的作用规律。比如:诸多超现实的表现悖背人对客观物象正常的、规律性的认识,从生理感应到心理感知应有的平衡被打破,人们对之直觉经验的思维与联想受阻,势必会激发其多维的想象与探索的好奇。

(4)诸多新、奇、独、特的表现,总能从中发现似曾相识的因素与形式,都是新秩序中旧元素新组合的结果。对元素的分解与重构以及不同对象的拼贴与整合,可创造无穷的变异,是设计思维中常用的有效手法。

(5)挣脱惯常、理性、逻辑的纵向思维,尝试与研习横向、发散、逆向、悖理等思维方式,多种思维方式的相互补充与综合使用会显著提高效率。

(6)不忽略偶发性的启示。墙上随手的涂鸦画,无关的事物间偶然的关联,对某表象直觉的领悟,自然物生长、衰落间变化的过程,蓦然发现的有趣、幽默的组合与形式,电脑设计过程中无意得到的奇异效果等,都是宝贵的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5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