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真实是文艺创作的真实。这是经过作家筛选后写进作品的、符合生活内在逻辑、能显示社会生活本质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艺术真实是客体(描写的对象)和主体的辩证统一。生活真实,是社会生活的自然形态,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衡量艺术真实,要对照社会生活。但又不能过分拘泥于生活真实,更不能到社会生活中去逐人逐事地核对。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
扩展资料: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从这个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
-艺术真实
你心目中理解的艺术是什么我顿时觉得脑袋对于它的概念是零的,也从来没有人问过此类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艺术的真实性,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艺术的真实性1近些年来,文化市场上出现了好多历史题材的文化产品。例如电视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成吉思汗》,文学作品如《明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等等一系列的通俗文艺作品。于是,人民大众在欣赏完之后,各种意见便蹦了出来。有一群人拍着说双手赞好,说这些作品再现了历史上的帝王雄风,给人们带来了震撼,也让现代的人们对过去的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但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反对的人则认为,很大一部分的影视文学作品不尊重历史,在故事情节里随便虚构,导致与历史真实出入很大,扭曲了历史的真实性。实乃艺术的糟粕。
我们暂且不论谁对谁错,但从这一点分歧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艺术的创作上面,是否应该遵从客观事实,是否应该忠诚的反映生活原貌,是否应该在作品里加入创作者的主体思想和能动性,而这种艺术与现实的相似度到底应该如何权衡,直到现在仍然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那么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讨论有关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弄明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有可能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做出一个适中的判断。
一、艺术的真实
那么,什么是艺术的真实呢我们知道,艺术是创作者通过对自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的一种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那么这也就是说,艺术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忠实于生活,反映生活社会本质规律和现象的精神文化产品。那么这种艺术产品的真实性是怎么体现的呢艺术的真实其实是指作家在假定性的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有规律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它融入了生活真实和主体的特征,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真实,一种内蕴的、假定的真实。它不是对生活真实性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能动的、审美性的反映。
那么体现在作品上,这种真实性就必须转化为具体的故事情境,以此作为载体,构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这就是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它不一定需要生活中百分之百的原貌展现,而是通过并不完全真实的构建重组,用使读者和作者都认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形态来得到展现。这种看似虚构或者不完全真实的故事其实其价值取向是直指真实现实的本质的,其精神内涵也是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精神和品质的。因此,这种假定性其实只是艺术真实性的外部特征,其内部则始终忠实于现实本质和精神的。
另外,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为了更好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的本质和精神,或者更好的契合读者的习惯和思想,使其作品具有审美性、艺术性。会有意识的运用一些技巧处理一些情节,处理一些事实,使其符合作者的写作预期要求。这样一来,作品本身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但其本质依然反映人类社会本质。因此其带有主观性。但同时由于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需要使其在把握客观世界的基础上,以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需求为目的而进行艺术性的改造,从而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便是艺术真实性的诗艺性的体现。
由此可见,艺术的真实其实是由作者主观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假定性的真实以及作品精神内蕴的真实这几方面共同构建的。这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的重要区别。虽然其以生活真实为创作来源,但其却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高度凝练、集中展示,是审美性的、反映其核心价值的表现。
二、生活的真实
相对于艺术的真实,生活的真实的性质则要单一集中的多。生活的真实其实就是指客观世界中已经发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生活事实。也可以说就是历史的或现实的生活。这种以生活原貌为唯一表现形式的真实其实同生活一样是无限广阔,无限丰富的。也正是由于生活真实的这一特性,它才为艺术的创作,艺术的真实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成为艺术真实的坚实基础。
但是,社会生活的内容正因为其无限丰富才显得无限庞杂。对于人类所需要的一些本质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生活中的事物不可能面面俱到。许多时候,生活中发生的貌似“真实”的事实其实并不具有代表性,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一种突发的状况。因此,这些“事实”并不能拿来用作艺术的真实,因此可以说,事实并非真实。从而也可以看出,现实生活的真实其实与艺术的追求的真实是有一定区别的。
三、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
从对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各自所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活的真实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可以说,生活的真实性就体现在原封不动的生活本身。例如,看到小鸟早上六点开始叽叽喳喳,说成小鸟早上五点开始叽叽喳喳,这就违反了生活的真实性。而同样,艺术的真实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用假定性的情境再现或者表现生活的内蕴和精神,从而对其本质进行反映,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这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真实,体现着创作者的认识和感悟。这样一来,如果生活中看到这种小鸟最早是六点醒来啼叫。那么,在艺术作品中,它就可能因为作者的需要,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将啼叫时间提前或推迟。但这并不违反艺术的真实,有可能还会因为这一微小的改动而使作品的生命力大增,艺术感染力更强。因此,艺术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而是对生活真实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一种集中体现和把握。
那么能否以像或不像来简单判断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呢我们认为不能这样来简单的认识这种文艺现象。画史上曾记载塞尚在听到别人称赞某一幅画与原型十分相似时所作的一句深刻的评价:“这是多么可怕的相似啊!”这里体现了塞尚对艺术真实性的认识。在现代艺术家看来,一件成功的作品,不管它看上去离自然的“本来面目”有多远,只要能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状态,即使画而上用了夸张扭曲的手法,也是符合事物本质状态的扭曲,它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宣泄。
从哲学认识论的本源来说,“艺术的真实是生活的再现。”从两者的关系来说,社会生活的真实是第一性的,艺术的真实的第二性的。所以,人们称艺术的真实为“第二现实”。艺术的真实既然是“第二真实”,它与第一真实——生活的真实就不可能完全会相象,也不能相等。复杂多采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以再现社会主活为目的,这只能理解为社会生活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还不是艺术真实的本身。正如钢是由生铁炼就的,但是钢终究不同铁一样。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本原,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并不在于它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它的实质,在于它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规律阳发展趋向,符合生活的逻辑,显示了客观真理,这部作品就是真实的,达到了艺术的真实。因而作品显示真理的深浅和缺全程度,决定了作品不同程度的真实性。如果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概括,哪怕是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忠实地写到作品里,不一定能达到艺术真实的境界。所以,艺术的真实,一方面是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一方面又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它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没有真实的社会生活作为基础,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作家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艺术就成了刻版式的,照像式的生活复制品,也就无艺术可言,更谈不上真实了。
其实,艺术的真实只是人们对生活真实的一种直接感受而已,逻辑的成分少,感性的成分多,是一种直接的印象。任何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都是有差别的,与生活原型一模一样的艺术形象是不存在的。毕加索说得好:“我倒想知道,到底有谁看见过‘跟自然一模一样’的艺术品!自然与艺术是不同的东西,因而不可能一模一样。”
虽然不同,但艺术与生活的差别并不影响艺术的真实。
首先,艺术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受”,因而产生了与客观事物的差别,这并不影响艺术的真实。塞尚说:艺术表现的不是客观事物木身,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受”。 第二,艺术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而产生了与客观事物的差别,不影响艺术的真实。第三,艺术为了创造美的形象,因而产生了与客观事物的差别,不影响艺术的真实性。第四,为了创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产生的与客观事物的差别,不影响艺术的真实性。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是文学艺术的必备品格。要达到艺术的真实,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然而艺术真实也非精确模仿生活的真实,它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尊重其本质规律和精神,是具体形象的集中与概括。但在自己的表现形式上会对生活真实有所突破和新的建树,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和审美需要的统一。因此,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浅谈艺术的真实性2艺术的真实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但它有是有一定限度的。艺术真实的广度意味着不仅有大量的生活真实可以经过艺术加工,进入艺术真实的领域,而且还有许多在作家想象与幻想中虚构的情节细节事件、人物环境以及其他描写对象。可以成为艺术的真实。这些都是物质世界当中不可能出现的或者是尚未出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中说道: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在普通人民看来,美好的生活应当如此生活:就是吃得饱住得好睡眠充足。但在农民生活这个概念总是包括劳动这个概念在内——辛勤劳动却不至于令人筋疲力竭的那样。一种富足的生活结果使青年农民或农家少女都有鲜嫩的红色。这是不同的价值观眼下不同的人物审美写真。郭敬明的《小时代》是一种时尚审美,对于青春偶像崇拜者及推崇者当然无可非议。这是个人的自由。
我们再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作家**是如何解读镜头语言的。它的揭示功能。作家**的特写镜头,聚焦镜头可以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剪辑功能把几组不相关的场面镜头凑成一个场面,构成另外的意思。摄像师在小的地方看到混乱游行骚乱的局面,但他爬到楼顶向下俯瞰时,会是密密麻麻骚动的`人群。特写静态连续摄影会产生现实不可能出现的场面。现实的特殊形式:**可以通过一个精神处于失常的状态的眼睛来表现外部现实。而这种失常状态是由我们上述那类事件(突发事件)引起的。神经错乱或其他外因或内因造成的。
假定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是由一种暴行造成的,那台摄影机就会按惊慌失措的目击人或当事人眼中来再现一切种种现象。在一个置身事件之外的旁观者看来是歪曲失真的,但他们是随目击者精神状态而变化的。典型的是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的一连串打斗跟拍镜头。
“作家**”含义为“文学**”,泛指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无论剧本出自谁的手以及有无技术人员。参与拍摄的都是他们独一无二的“作品”。只有他们才是影片的真正作者。代表人物阿伦雷B、阿涅斯、瓦尔达、克里斯马尔凯、阿兰罗布-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等七人。典型代表作《广岛之恋》《短暂的曙光》等。作家**特点是选择故事比较完整的剧本,写的别具一格很精彩,能打动人的。那样专注地描写同样的思想同样的妄念,同样锲而不舍探索人的痛苦,人的责任人的精神世界。这点在任何一种流派都是鲜见的。“新浪潮”运动则是描写处于优越环境下的所作所为。“作家**”则是描写陷入常人琐事作茧自缚的受人捉弄的或被世道命运所欺骗的人们。
在法国“左岸派题材”是两个方面。一是错综交替的变现时间空间,另一个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而两大题材交替成为影片的脉络。影片千变万化离不开过去、现在和将来。或是离不开回忆现实和梦想。记忆中被忘却的题材,在八十年代中期被前苏联**中体现应用达到无以复加地步。
《这里黎明静悄悄》《战地浪漫曲》《两个人的车站》《湖畔奏鸣曲》《岸》《第四十一者》等影片无论从基调色彩来看都达到**艺术高峰。它继承了俄罗斯厚重肃穆简约的现实风格,像油画一样浓墨重彩的勾勒出那种被现实压抑的凝重。它属于反思文学**,是对冷战时思维抗拒。从另一角度讲是和平年代的反战片。此类影片色彩凝重肃穆,层次分明,并带有深刻的思考意境。此类影片秉承了俄罗斯列宾油画那种背负,更没有华丽铺张的色彩,也没有传统政治片的说教,略带有淡淡的感伤,似乎直觉隐喻即将到来的解体,这类影片没有过分的煽情渲染,而在人们心灵深处暗含着隐约的刺痛。它排除了主观驾驭式情感,而是客观冷静地做着静物铺陈,在不经意下设计着效果。如:寒冷凛冽的冬季;高高的萧条的白桦林;厚厚的积雪和深深的脚印,拖沓笨重的行走。萧条而冷清的车站,服务员冷酷的态度和卖瓜贩子的讨价还价。这些生活细节都和现实中没什么两样。一个为挽回爱情而为妻子顶罪钢琴家,出狱后却看到另一种情景。妻子的决绝无情使他和餐厅女服务员结下一段姻缘……。这是个传统道德伦理题材,在任何国家都会有,可人家视角却很独特。而《战地浪漫曲》则刻画了一群二战时浴血奋战的战友处境。当三十多年后再聚首时已物似人非时过境迁了。会想起当年的爱情友谊,一起快乐的日子非常兴奋而感伤。聚会散去后,主人公独自走在空寂的城市街道上 ,他没用语言,只是用诸如午夜时分在街上踢一支空易拉罐、无聊的拍打楼房的雨漏管,震碎了里面的冰凌引发一连串巨大声响,发泄动作结果招来警察的拘留来做潜台词,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岸》则以在攻克柏林后前苏联军官以占领军名义住在一座贵族宅邸 ,而与敌对方房东女儿 发生的短暂情感纠葛。这是由一部苏联著名的意识流长篇小说改编的。意识流运用的非常成功。影片是以倒叙方式展开的,开篇是那位已成名作家(当年的占领军官)赴柏林开会时邂逅了另一位德国女作家。(也就是当年的房东少女)。结尾是最后一次道别,充满了由于和伤感。但留给人们的却是更猛烈对战争的反思人性的柔弱和情感。此类同样是怀旧题材,但结果却非像我们重归于好旧情复发,或后引发的则是肤浅的第三者插足,家庭分崩离析。而此类影片看中的是战争和平伦理背叛等级背景等人性人道主义重大的社会题材,因此具有深刻思想性不俗而厚重。
美学家在评论古希腊艺术杰作时指出,其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清静肃严静穆的伟大,在姿态上表情上像大海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表面多么狂涛汹涌。在古希腊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是在一切激情里面。“这样伟大的心灵表情远远超过美丽自然的构造物,艺术家必先在自己内心感觉到他要印入他那大理石里的那精神强度智慧,伸手给艺术而将超过你的心灵吹进艺术的形象。”从一般意义上艺术只能从心灵深处去感受震撼,而非直接的博人眼球的冲击力。当我们去欣赏一台音乐会时,去观看施特劳斯、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大师级作品时,不可能听到滚石乐队金属乐队带给人们的冲击震撼力,看客发泄般狂叫与呐喊。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感动是聆听,是激发开启每位观众大脑神经元记忆空间的参与联想度,而不是亢奋情绪。
所谓视觉冲击力张艺谋的《老井》和《红高粱》属于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作者。第五代导演还有陈凯歌田壮壮等也做都过尝试。首先把色调定格于中国具有的土黄和大红色基调上,透着炎黄子孙那种质朴委婉灵动而厚重气息。无论是大红的高粱地,还是宽大的裤脚秃秃的脑壳,还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农民豪气,蔚蓝色的晴空,厚重的石板,基调都带有浓重的东方原始公社味儿。这其实正符合西方世界对中国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但基调则带有浓郁的象征意义,——背负着民族的沉重,在努力开掘着可以生存的水源。在绝地中全力以赴的抵抗外来入侵。从远至近,从弱到强的一种发自原始的呐喊。它传达给观众的意义其实要比张艺谋所想表达深远得多。尤其是陈凯歌的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爱情情节(连故事都称不上),选自一首信天游的取义——《黄土地》内容却极其深远。而后来这几位导演所拍摄商业大片已看不出影片的基调,尽管色彩纷呈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高成本的特技特效,舞蹈杂技体操电子特技都有采用过了,却让观众看得不知所云。……。
所谓视觉冲击力概念世界各国影视编导各有不同理解。在现代好莱坞影视公司,面对的是一帮喜好惊险刺激随时可以拿枪动刀的冲动青年,一帮为世界观众培育起来的国际影星。他们的商业性市场发行侧重是针对不同区域市场。谍战片、情感片、商业片政治黑幕热点片主要是国内和北美市场。而中国市场对此不感兴趣,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谍战片又理解不了。只好用老少皆宜的《玩具总动员》、《变形金刚》《海底总动员》、《花木兰》《宝莲灯》等四岁以上还八岁以下孩子影片充填市场。因为国内最普及初中甚至节目主持人的只有《喜洋洋和灰太狼了》,怀旧的只剩《葫芦娃》。而《哈利波特与魔法师》孩子大人都看着费劲,更甭提指环王系列了。可能大片主要拍给孩子和我国的上班族,再深奥的怕国内观众不买账。在印度宝莱坞视觉冲击力则是眼花缭乱的即兴歌舞秀;与现实和美梦交替出现的幻象:庞大婚礼激烈的打斗场面旋转不停的摄影镜头。在国内讲究是假戏真做的铺张,让演员揪心观众惊心画蛇添足的吊威亚道具电子特技,目不暇接的场景转换。亿万成本换来亿万血拼票房的实打实的对抗战。有的未参加战争的演员却死伤在虚拟拍摄现场。而观众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八十岁时荣获了英国女王爵士勋章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所用的视觉冲击力却是再简单不过的镜头语言。用爱森斯坦的美学基础看是冲突。而辩证的冲突也是蒙太奇的指导性原则。因为艺术的根据一是它的社会使命,二是它的性质而引导他的方法始终是冲突的。希区柯克所拍摄的《西北偏北》《深闺疑云》《捉贼记》《美人计》使他声名鹊起,而他的悬疑片《爱德华大夫》更是把精神心理分析和悬念视觉冲击力用到极致。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艺术家的情感不可能是从天而降的,也不可能是生来就有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一,它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艺术家主体作用后而产生的。首先表现为利害关系,如果客观事物对主体有利,主体需要这种客观事物,那么就会在感情和情绪上表现为欢喜和热爱;如果某种客观事物,艺术家从利害上根本不需要,甚至有害,那么就会在感情和情绪上表现为厌烦和憎恶。只有无害有利的事物才会引起人们的美感。有害无利的事物是不会引起美感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的事物对这一部分人有利,对另外部分人无利;对一部分人无害,对另一部分人则有害,这就要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观点上,替什么人着想,替什么人代言,你如果站在西方立场上,你就不会替东方代言;反之,你如果站在底层大众的立场上,你就不会替权贵者代言,反映上层阶级的情感和喜怒哀乐。由此可见,艺术家的情感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情感来自社会,来自生活。你想要有丰富的、健康的、正确的情感吗那么就到生活中去,倾听底层者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悲欢离合,与他们同甘苦、共命运,只有这种感情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谁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自己的喜怒哀乐要看符合不符合底层大众的喜怒哀乐,如果不符合,就要舍弃自己的“小我”,归根到底层大众的潮流中去,否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二,艺术家的情感是发展变化的,不是绝对不变的。由此可见,艺术家的情感是可以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僵死不变的,艺术家只有不断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使自己的情感不落后。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三,情感是受一定神经生理条件制约的。当大脑皮层得到外界情景信息的刺激后,就会产生是否有利和是否需要的判断,就会产生各种情绪和感情。如果一个人的神经生理条件受到损害或迟钝就会影响情绪和感情的表现。对于白痴和傻子来讲,是不会有正常的情感的。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四、情感也要受每个人的思想方法、知识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工作经验、个性、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思想方法、文化知识水平、生活经历、个性、健康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情感,这种事例在现实中是举不胜举的。外国人屠杀中国人,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甚至看热闹,鲁迅先生却无比愤慨,终生难忘,并决心弃医学文,以改变国民的灵魂和心态。立场不同,认识不同,情感也不相同。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五、艺术不能只表现“情”、不表现“思想”、不表现“道理”。人的情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思想和情感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脱离正确思想的情感是动物性的情感,甚至是违法的情感,反动的情感、荒唐的情感。艺术既要表现人们的感情,更要表现人们的思想和哲理。情感不能脱离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考又不能抽象地表现,而是要用生动典型的形象去表现,这就是艺术的主要特点。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六、艺术作品中情感和思想的关系就是“情”与“理”的关系。“情”和“理”是不同的,情是情,理是理,但是“情”和“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成功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情理交融,通情达理的。首先要通情,然后才能达理。作品不能以情动人,再好的理也不能真正为欣赏者所接受;反之,不合理的情感,也是不能真正以情动人的。理是灵魂,情是生命;理是目的,情是桥梁;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灵魂,没有桥梁,目的也就达不到。搞艺术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不能为情而损坏理,也不能为理而损坏情,情脱离不开理,理脱离不开情。有些人片面追求情感的表达,破坏了定的理,连起码的理也不要了,这是不对的,反之,单纯进行干巴巴的说教,缺乏情感因素也是不好的。我们要避免这两种不良倾向。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七、古人讲“无理而妙”,并不是不要理,不讲理,而是不为小理所约束,而是要按大理去创新,实质上是“无理而理”,“无法而法”,是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理,更加自由的法度。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