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的莫耶资料

延安颂的莫耶资料,第1张

莫耶,原名陈淑媛、陈媛,曾用笔名白冰、椰子、沙岛等刊发作品。1918年,莫耶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金谷乡溪榜村一个归侨的豪门望族的家庭里。莫耶自小就聪明活泼,慧敏好学,而且很有写诗的天赋,往往可以出口成章。十岁那年的春天,由陈铮主持,在家中搞了一个兄弟姐妹赛诗会。莫耶即景吟一绝:

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

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

莫耶这首诗被乡亲们传阅后,都称赞她是一位方圆百里难得的才女,一时被传为佳话。此后,14岁的莫耶就开始发表散文,15岁发表诗歌、小说,16岁赴上海当刊物校对、编辑,17岁出版独幕剧集《晚饭之前》,18岁任上海《女子月刊》主编,19岁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20岁创作出著名的抗战歌曲《延安颂》,21岁任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的编剧、创作组长,22岁被推选为晋绥文联常务理事 。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哦,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这首《延安颂》经作曲家郑律成谱曲后,至今仍传唱不衰,其词作者就是从茶乡福建安溪走出去的女作家莫耶。

乱世出英杰,乱世有奇情。大凡纷乱的大变革时代,亦是觉醒的华夏儿女激扬人生的大舞台。出身豪门,与国民党特务沈醉的奇异婚恋;投奔延安,创作出红色经典……品读莫耶的人生历程,令后人或击节赞赏,或感慨唏嘘,或拍案称奇。贺龙元帅说:“莫耶是我们一二〇师出色的女作家。”著名作家杜鹏程说:“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在这位红色才女的身后,还深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呢?

反对封建习俗,少年离家出走

莫耶自幼聪颖好学,10岁时与大哥赛诗,即兴吟出:“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是乡人公认的才女。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冲击各界、深入人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孕育了民主、科学、爱国、战斗的伟大精神。尽管莫耶出生在一个封建气息浓厚的小乡村,仍沐浴着“五四”的新风成长。莫耶自小有主见,敢于挑战旧的思想观念。在父亲纳妾的时候,她曾在作文中直言斥责,数落父亲。1932年,莫耶随父移居风景如画的厦门鼓浪屿,就读于著名华侨领袖黄奕住创办的慈勤女子中学。在校学习期间,她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由此激发了她的写作热情。1933年,15岁的莫耶在《蓝天》杂志上发表了诗歌《无声的期望》,显示出在她尚且年幼的心里已种下了向往革命与光明的种子。

莫耶的国文教师、中共地下党员陈海天发现了她的写作才华和激进思想,便组织她和几个同学创办了《火星》旬刊,创刊号上发表了莫耶的小说《黄包车夫》,向欺压穷苦人民的旧社会提出控诉。后来莫耶的父亲看到藏在家中的这本刊物后,极为震怒,与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1934年秋,16岁的莫耶在母亲和大哥的帮助下,离家出走到了上海。

莫耶到上海后,常与一些左翼作家接触,她深入工厂了解女工生活,写出一批宣传妇女解放的作品。

与沈醉的一段奇异婚恋

莫耶到上海后,化名白云,在《女子月刊》当校对、编辑和主编。出众的才华和俊俏的外表使她很容易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深受“五四”思想熏陶的她也敢于大胆追求幸福。1934年,白云和一个叫陈仓的年轻记者偶然邂逅,这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国民党陆军中将、军统大特务沈醉。白云热情奔放又活泼大方,是上海滩一位思想激进的美丽新女性,自从结识西装革履、潇洒俊逸的“记者”陈仓后,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不久便同居了。一年之后,白云为陈仓生了一个男孩。直到这时,他们彼此都还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白云更没有想到,陈仓的真实身份竟是一个军统特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白云投身抗战洪流,与戏剧家左明组建了“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她担任编剧及文字宣传,写了抗日救亡剧作《学者》并在《西京日报》上发表。日军占领上海后,白云所在的“第五队”准备转至西北大后方进行抗日宣传并寻机前往延安,白云自然也想让陈仓随她一同前往,然而,陈仓深知让他去延安,岂非自寻死路?!基于对这份感情的珍惜,陈仓鼓起勇气告诉了白云自己的秘密职业,但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他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并打消去延安的念头。但白云看得更远,她深知自己和陈仓之间是信仰和根本立场的分歧,没有回旋余地,于是她毅然选择分手,独自跟随“第五队”前往延安。

这之后,陈仓仍对白云念念不忘。1938年底,陈仓被派往远离前线的湖南临澧特训班当教官,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启事,寻找白云的下落。启事恰好被白云的好友赵清阁无意看到,于是辗转告知了白云。毕竟有过一段真挚的感情,白云很快和陈仓取得联系,两人开始通信。但此举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因为当时延安正在排查敌特,戴笠也反复告诫部下不得与延安亲友通信。此事被特训班副主任、陈仓的姐夫余乐醒发现了,立即严厉制止。加之陈仓在信中多次提及,希望白云离开延安重续旧情均遭拒绝,两人不久便中断书信往来。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进入了国民党航空学校。在大陆解放前夕,这个孩子随学校一同去了台湾省,从此杳无音信。

《延安颂》,献给革命圣地的心灵之歌

1937年10月,白云随“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到达延安,从此翻开了她人生中崭新的一页。当时投奔延安的爱国青年多以改名来表达自己对革命的追求,她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鲁迅小说《铸剑》中那柄锋利的宝剑“莫邪”的谐音,取名莫耶。

“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是当时沦陷区及大后方第一个到达延安的文艺团体,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亲自接见并宴请了全体队员,莫耶和队长左明被安排与毛泽东同桌吃饭。毛泽东在饭桌上说:“现在延安的文艺家多了,是不是办一所学校啊?”中共中央其他领导都表示赞成。毛泽东接着说:“那就叫鲁迅艺术学院吧。”不久,莫耶和全队人员由洛甫(即张闻天)介绍,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莫耶担任了救亡室文娱委员。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校址就设在延安北门外大砭沟的半山坡上。莫耶从抗大调到鲁艺学习,她的宿舍就在半山坡的窑洞里。莫耶每次走出窑洞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迎面耸立的巍巍宝塔。她经常想,什么时候能爬上宝塔山。依偎在宝塔旁,摸一摸宝塔的砖石啊!终于有一天,她独自涉过延河,顺着盘亘的山径,来到宝塔山前,绕了一圈又一圈,浏览山下潺潺的延河,瞭望庄严雄伟的古城,听着延安城中远远传来的歌声,直到夕阳西下,方才尽兴而归。

延河更是与她朝夕相处。早晨,莫耶和鲁艺的女同学们列队到河边,在延河的沙滩上做体操、发音练唱。到了夏天,同学们还到延河里练习游泳,欢声笑语荡漾在延河两岸。每天晚饭后,除了在城里礼堂演出或看演出外,她们就成群结队漫步延河边,低吟浅唱。每逢明月东升,延河晶莹闪亮,更是充满诗情画意……

就这样,歌声伴随着莫耶她们成长,延河也像她们一样,总有唱不完的歌。莫耶心里常想,什么时候能唱出激动心弦的歌?唱出自己写的赞颂延安的歌呢?

一天下午,延安城里开大会,散会后,鲁艺的同学们出了北城门,爬上校舍的半山坡。莫耶和几个同学站在土坡上,望着从城里出来的一队队抗大的同学和战友,听着他们的歌声和口号。这动人的场面,使她心潮汹涌,热血奔腾。这时,音乐系的朝鲜族同学郑律成正站在她身边,看出她心情激动,就对她说:“给我写个歌词吧!”郑律成的请求,引发了莫耶心中孕育已久的激情。

莫耶虽然熟悉福建家乡的青山绿水,欣赏过第二故乡厦门鼓浪屿的海滨风光,但她觉得都比不上延安。一幕幕沐浴在革命光辉之中的景象,激起她的无限情思,创作的激浪在她心中跃动,酝酿已久的诗句在她脑中翻腾。她抓住这一刹那的灵感,提笔将满腔激情倾泻在一个小本上,写好了歌词: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的抗战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莫耶把歌词写好后,写上题目《歌唱延安》,交给郑律成。郑律成看过后,高兴地拿走了。

不久后,在延安礼堂举行的一次晚会上,第一个节目就是《歌唱延安》,由郑律成和女歌唱家唐荣枚男女声合唱。莫耶怀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想听听观众,特别是毛泽东等首长的反应。唱完后,毛泽东高兴地鼓起掌,听众们也热烈地鼓起了掌。第二天,中央宣传部的同志来要了《歌唱延安》的词曲手稿。不久,鲁艺的秘书长魏克多拿来一张铅印稿给莫耶,告诉她中央宣传部的同志已将歌名改为《延安颂》,问她有什么意见。莫耶高兴得跳起来连声说:“题目改得好!叫《延安颂》好!”

诞生在巍巍宝塔山下、滔滔延河之滨的《延安颂》,带着无数革命者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从延水河畔,宝塔山下传颂到抗日前线和全中国,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光辉象征。莫耶也因此在延安红极一时,声名远扬。

出色的女作家

1938年冬,莫耶响应八路军一二〇师师长贺龙提出的“拿起文艺武器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号召,加入了鲁艺组织的实习队,与作家沙汀、何其芳等跟随贺龙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任一二〇师政治部战斗剧社教员,后任剧社创作组组长。她不仅从事创作,还参与编印前线刊物——《战斗文艺》。同年,她代表部队文艺工作者加入晋绥边区文联,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在文联成立大会上,贺龙赞扬说:“莫耶是我们一二〇师出色的女作家。”

在战地,莫耶跟随部队长途作战,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卓越的工作成绩赢得了赞誉。她与人合作并独自创作了一大批话剧、歌剧、舞蹈等作品;剧社演出的服装多由她剪裁缝制,有时她还登台演出;她口袋里总是装着笔记本,随时随地采访、记录。在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她常常是一茶缸开水、一把炒豆充饥,有时在集体讨论后,连夜写出一个小戏,第二天就排练演出。1944年春,莫耶调至晋绥军区政治部《战斗报》任编辑、记者,她自告奋勇担负起两个版面的编辑任务,经常深入前线部队,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和战斗故事。她住的土窑洞,灯光经常彻夜不熄,白天她仍照常工作或劳动。1948年秋,莫耶随《战斗报》调回延安,1949年春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

1950年,莫耶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后任总编辑,同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并与李克农的外甥、 《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结婚。

因文学创作历经磨难

1955年,莫耶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1956年,在“反对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运动中,经省领导同意,莫耶在《甘肃日报》上发表文章并配发社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1957年“反右”时,与这篇文章有关系的人被错划为“右派”,莫耶也因此受到批判和降级处分。

“文革”中,莫耶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并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1979年,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关怀下,笼罩在莫耶身上的长年冤案得到彻底平反。莫耶出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一心倾注在文学创作上,相继创作出**剧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编辑出版了自选集和回忆毛主席、彭德怀、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文章。

1986年5月7日,莫耶喃喃地吟唱着《延安颂》走完了68年的人生旅程。

抗战时期,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

铿锵战歌,鲜血谱就。这些响彻神州的歌声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直到今天,每每听来依然令我们热血沸腾。

《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

《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西安街头有大批东北官兵和流亡者。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这首爱国曲、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随后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大刀进行曲》:最解恨的抗战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最后一个“杀!”字,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

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远哲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

“七七”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共和国

田汉词,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表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

田汉在被捕前,将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后由夏衍交给聂耳,聂耳很快将歌曲谱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歌名发表在《中华日报》上。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迅速传唱全国。后来,美国着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并录制了唱片,更使这首战歌载誉全球。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这首歌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着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

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八路军进行曲》:军歌嘹亮六十载

1941年5月的延安,人们被旋律铿锵而优美的《八路军进行曲》所激动。

《八路军进行曲》由音乐家郑律成谱曲、公木作词。解放战争时期被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八路军进行曲》以它气势雄伟豪迈,展现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威武雄风。

《游击队之歌》:游击健儿逞英豪

1937年,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北上做抗日宣传,年底到达山西临汾。就在老乡土炕上的油灯下,他写出了《游击队之歌》。这首歌在临汾刘庄八路军总部首演时,只有口哨充当伴奏,但仍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游击队之歌》是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旋律轻快,易于传唱。1938年,这首歌在山西洪洞县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演唱,受到了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的一致赞扬,从此在全国军民中得到广泛的流传。

《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个动人的故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旋律悠扬的叙事民歌,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奋战的号角

《团结就是力量》流传到今天,已经60多年,现在不论在城市、农村,男女老少仍然喜欢唱它,成为久唱不衰的“流行曲”。

1943年夏天,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卢肃和牧虹,编写了一部反映减租减息斗争的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是这个歌剧的幕终曲。

《团结就是力量》后来在北平、重庆等地的学生中流传开来。学生们在国统区游行示威时,他们就挽起臂膀,高唱这首歌,勇往直前。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一直是激励人们团结奋战的号角。

《延安颂》:延安精神的象征

《延安颂》在抗战时期曾经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并传到国统区和海外,一直传唱至今。

歌曲由郑律成作词,莫耶作曲。193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郑律成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上,眺望着英姿勃勃的抗大队伍,激发起创作灵感。他打算谱一首曲子,并鼓动文学系的莫耶写出了《歌颂延安》。后来这首歌被更名为《延安颂》,当时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延安颂》由此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人民的心声

这首歌由曹火星作词并谱曲,创作于1943年9月。

1942年,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狂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延安的《解放日报》针锋相对以“没有***就没有中国”为题发表社论,予以驳斥,指出中国***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在平西根据地创作了《没有***就没有中国》。1950年,毛主席建议在“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歌词“他坚持了抗战六年多”也改为“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