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第1张

林语堂说过:“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思想、文学,是用得着情感滋润的。没有情感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所以,能在这宇宙中,关注现实和生活又超越现实和生活的,才叫文学。而文学是由情感酝酿的,所以我认为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是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

被称之为“国民语文老师”余秋雨,从高校院长和教授的身份转型成为作家的,这么多年他忙于考察、写作、研究,却还没有机会专门给青少年读者开课或者写书。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在播出了名为《中国文化必修课》的音频节目,收听人次超过了八千万人次之后,近日,余秋雨又带着《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在上海书城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是他首次面向全国青少年系统地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上海新华传媒首次采取书城云直播的形式。主题依然是中国文化。

作家余秋雨如今还有另一重身份:青少年的中华文化“导游”。他为青少年编写了一份走进中华文化的“入门图谱”——《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新华传媒的“云直播”首秀:以上海书城为中心直播间,同步视频直播到长江三角洲及安徽等地的多所中小学校。此外,包括新华书店、上海书城等上海总计23家门店统一设立分会场,以线上线下全媒体融合的直播形式给青少年“开课”。

余秋雨说,讲述文化的最终意义,恰恰就是面 对年轻一代。历史、人物、作品:三个维度了解中国文化要旨“中国文化”涵盖 的内容 五花八 门, 他选择了历史、人 物、作品三个维度,相应地,《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就是由三个分册组成,《了解这些难题》、《记住这些名字》和《熟读这些作品》。

《了解这些难题》以大框架、大脉络的极简方式讲述中国上自神话时期下至近代的文化发展进程, 介绍古 代中国的精神 主体 儒释 道思想 ,以 辩证 方式 梳理 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民族为了“中华文化”,还曾多次发生过战争。这些看似艰深的“大问题 ”对青少年的吸引 力并不亚于战争 、宫斗 等流行的古代叙事。

《记住这些名字》讲述历代最重要的文化创造者,《熟读这些作品》梳理上自《诗经》下至 明清小说的历代大文体和文学概况,尽可能多的背诵古诗早已成为很多家长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但余秋雨却并不认为 ,他 甚至说,《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中只列出的“50首必记唐诗35首必记宋词”。余秋雨认为,青少年的思维 是处于创造 阶段 ,孩子 们自发 带有 诗歌潜质。

据了解,这次以上海书城为中心的直播,同步视频直播到长江三角洲及安徽等地的多所中小学校。此外,上海新华传媒全市新华书店、上海书城的23家主力店在店内统一设立分会场,供学生、读者现场收看直播,以全媒体融合的直播、回放形式给青少年“开课”。

们常说的一句俗语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近几年颇火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更让古诗词的热度回温。

余秋雨却不建议大量背诵古诗词,他甚至说,他带的中国文化史博士生的要求,也只需要背诵50首唐诗,这也是《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中列出的“50首必记唐诗”。

余秋雨认为,青少年的思维是处于创造阶段,孩子们自发带有诗歌潜质,比如童话意识和浪漫想象,背诵过多的古诗词反而可能会挤走孩子与生俱来的诗人潜质和创造空间。

他提到,如果自己当中学语文老师,会让孩子们尽可能多把时间放在写作上,在写的过程中,读的东西也会活起来。很多家长会问他,为什么孩子背了那么多古诗,语文成绩却没有提高?余秋雨认为,答案就在于缺少写作的练习。对孩子来说,写作可以全盘皆活,通过写,知识才能真正内化。

“家长在引导孩子写作和演讲时,要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一再使用别人已经用滥的成语和形容词。还要在质朴叙事过程中,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而不是只顾自己抒发情绪和议论。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未必是文学家,但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很好的文学素质。”

“文化是川流不息的大江,你们有可能把中国文化的大河延续下去,大江大河延续下去以后,就出现了新的名字,出现了新的作品,出现了中国文化新的脉络,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希望。”在直播的尾声,余秋雨表达对年轻人在文化上有所建树的殷切希望。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VIP专享文档 2011-11-04 4页 用App免费查看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08级汉语言(1)班 沈毅

摘要:科学成就了世界伟大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人生的基本事实。生命原本是简单纯净的,亘古不变的是我们人性深处质朴的一面,比如诚实善良,温柔敦厚,比如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尝试着用语言建构现实世界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基于我们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关键字:文学 情感 人性 文学作品

正文:众所周知,情感性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强调文学艺术的情感性的观点就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也非常重视作品的情感性的表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论家就提出文学是基于普遍人性的,而人性,则是人类情感的源头。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是文学的三个审美特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的,或者说包含着大多数人的情感。文学作品往往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启迪和教化读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这样对艺术下过一个结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属于艺术,艺术本身是如此,文学自然也是如此,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到这些感情,与作家和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VIP专享文档

2011-11-04

4页

用App免费查看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08级汉语言(1)班  沈毅

摘要:科学成就了世界伟大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人生的基本事实。生命原本是简单纯净的,亘古不变的是我们人性深处质朴的一面,比如诚实善良,温柔敦厚,比如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尝试着用语言建构现实世界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基于我们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关键字:文学  情感    人性    文学作品 

正文:众所周知,情感性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强调文学艺术的情感性的观点就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也非常重视作品的情感性的表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论家就提出文学是基于普遍人性的,而人性,则是人类情感的源头。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是文学的三个审美特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的,或者说包含着大多数人的情感。文学作品往往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启迪和教化读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这样对艺术下过一个结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属于艺术,艺术本身是如此,文学自然也是如此,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到这些感情,与作家和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96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