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和重复的不尊重和违反他人的权利和社会规范。这是一种复杂的障碍,可以表现出许多不同的行为和特征。
下面是一些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常见表现:
1 无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往往缺乏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冷漠、无情、漠不关心,或者对他人的痛苦和苦恼毫不关心。
2 骗人和欺骗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欺骗、说谎、误导他人,或者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可能会利用他人的弱点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或者欺骗他人以获得他们的信任。
3 冷酷无情的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表现出冷酷无情的行为,例如虐待动物、粗鲁和威胁他人。他们可能会无视他人的安全和福利,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4 不负责任的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不负责任的行为,例如逃避责任、忽视自己的义务和承诺,或者不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他们可能会经常违反规则,不顾后果地行事。
5 自我中心的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例如自大、傲慢、自我中心和自我满足。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比他人更重要,不顾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6 无法控制的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无法控制的行为,例如暴力行为、冲动行为、过度饮酒和吸毒等。他们可能会冲动地做出决定,不考虑后果和影响。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现可以因人而异,这些表现也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表现出这些行为,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有30%~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诊断及自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如下16个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烦忧、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
16 他们的犯罪行为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病例
香港电视连续剧《还我今生》中的世杰,他8岁时因意外患上抽搐症,处于半植物人状态,其兄在父亲残疾、母亲另嫁的情况下,呕心沥血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并不惜一切代价使其起死回生。而他在康复后,为了满足私欲,先是抢占了哥哥的未婚妻,又认仇人为父,气死生身父亲,最后发展到逼死母亲、谋杀亲哥哥等一系列行为,可谓丧尽天良,毫无人性。
治疗与调适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
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效果。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单位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应给予强制性的惩罚,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再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偏离社会化,内心体验外在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社会规范,不能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人格障碍。
表现特征
反社会人格的十六条明显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她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临床心理学家还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
高功能反社会型人格:
①继发性精神病的一种,但也有人天生具备相关特质;
②区别于普通的反社会人格,往往因认知水平超越社会平均水平,而产生反社会倾向;
③根据身处环境的不同,患者对社会的影响会非常两极化,相当有贡献或极强的危害性。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
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
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
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
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
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扩展资料: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通常在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异常的行为模式。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岁以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学因素在犯罪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发现人格障碍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存在关联。但人的行为改变绝非单一基因变异所致,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早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防治尤具积极意义。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有较多重叠,他们均具有情感肤浅、情绪不稳定、高度利己主义等特点(Lion,1980)。关于反社会人格、表演型人格和癔症三者间关系引起精神病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
Robins(1966)发现行为指导所咨询的反社会人格女孩到成年时诊断为癔症。Guze等(1971)报告相当多的癔症个人史中有反社会行为,其家族中亦有较高的反社会行为或违纪者。Guze(1920)注意到妇女癔症和社会病态之间高度相关。
Carethers(1975)提出“精神病态和癔症”假说,他认为在同样基础上,男性发展为精神病态,妇女则导致癔症。Lilonfield(1986)推断,表演型人格是基础并起媒介作用,如为男性则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如为女性则发展为癔症(Briquet综合征)。
参考资料:
社会人格简单说就是大部分正常人的人格,这点不同、用多说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高度攻击性
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
②无羞惭感
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James等(1983)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区别。Jame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dysphoric psychopathy)”,这类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患者比较,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发其他神经症特点,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良。他们认为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Blackburn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型,前者为继发性人格改变;后者为原发性精神病态,相当于Karpman(1948)的真性精神病态(true psychopathy)[2] 。
③行为无计划性
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Arieti(1967)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
④社会适应不良
ICD-10(1992)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然而,一些学者曾提出适应良好的病例。Henderson(1939)提出创造性精神病态状态,而且举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发挥创造力,但2例彼此之间甚少共同之处。
主要表现出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这类人在幼年往往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务、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法纪功能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狂热但不动人的行为;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觉知;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多种形式的犯罪,趋向伴发药物或乙醇滥用。
此类人一般不情愿寻求医生帮助,因此门诊极为少见,他们往往违犯社会法纪而被监禁或投入劳教。有时他们被迫来就诊,其实大多表现紧张、抑郁、认为周围对他歧视、遭人憎恨。这种认知和情绪状态可迁延下去,甚至到成年(成年后期)违纪行为减少时亦如此,他们与家庭、朋友、配偶(女伴)不能保持长久、亲密而忠实的关系,两性关系混乱,经常更换婚姻关系,对子女不闻不问。
反社会人格障碍可能是幼年留下什么阴影引起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自己是很难意识到错误的,因此很容易做出一些犯罪行为,而且自己丝毫没有觉得这是错的,严重的甚至是杀人,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相关知识吧。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天生的吗
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些人从小就有,那么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天生的吗?
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些是天生的,通常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病因有遗传。体型:研究未得出体型与人格间的相关性。精神生物学:人格的生物学研究是建立在客观诊断标准和定式检查基础上的研究,是沿着一些人格障碍与一些精神疾病相关的方法发展的。关于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目前尚在探讨。心理社会因素。
要知道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病态人格
反社会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中比较严重的,那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病态人格是什么呢?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偏离正常的社会化,体验和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社会规范,非正常地进行社交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危害性的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从不考虑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感情,从不关心他人、极端自私、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待人冷酷无情,如不照顾且殴打妻儿、谩骂且不赡养父母、陷害朋友等。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所做所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相距悬殊如玩忽职守、放荡不羁、说谎、逃学、旷工、愉窃、诈骗、乱搞两性关系,酗酒和殴斗等,而且强词夺理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反社会人格障碍特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应该及时被发现,那么反社会人格障碍特征有哪些呢?
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反社会人格障碍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反社会人格障碍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反社会人格障碍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反社会人格障碍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丈夫不忠实;反社会人格障碍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反社会人格障碍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现
反社会人格障碍有相关症状可以发现,具体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现是什么呢?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的时候都遭受过各种伤害,这些人在儿童期就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淡漠,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不愿意结交朋友,性格孤僻,很难与人相处,严重的病人甚至还会出现自闭的情况。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病人大多性格固执偏执,要么容易疏离周围环境,要么暴力对待周围人群,因此这类人格障碍的人很难交到朋友。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