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界引入的一个包含明确价值诉求的概念,曾经引起作家、批评家、理论家的热切关注与激烈论争。尽管人们对什么是底层文学、怎样评价中国当下底层写作取得的成就、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能否为底层代言以及怎样触及底层真实的生活状态与生存体验等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在参与底层文学讨论的人们之间是可以形成共识的,那就是大家都认为底层文学最起码应该与底层民众的生活相关,有利于底层民众生存处境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简单地讲,就是底层文学应该体现出文学家的“底层关怀”。
实际上,“底层关怀”正是底层文学这一概念得以产生的逻辑起点,也是底层文学倡导者最直接、最根本的伦理诉求。因此,怎样借文学活动实现“底层关怀”,就成为谈论底层文学、实践底层文学时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于文学的底层关怀,我们可以说,以同情的态度写底层,把底层真实的生活状况与底层民众的情感世界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解与接近他们、理解与尊重他们、关心与帮助他们的氛围,直至以此促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去研究解决底层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是一种表现形式;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把底层民众设定为自己的读者,充分考虑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需要、文化水平、审美趣味、阅读习惯,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一些他们读得懂、喜欢读,读了之后能产生精神慰藉,增强生活信念的文学作品,也应该算是文学家实现底层关怀的一种形式。
可惜的是,在近年来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中,大家主要是围绕第一个层面,也就是怎样写底层的层面而展开的,至于要不要为满足底层的阅读需要而写作,怎样为适应底层的阅读需要而写作这一层面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进入参与底层文学讨论的作家、批评家、理论家的视野。
或者,大家对涉及这一层面的问题有所顾虑,进而讳莫如深?
至少,当笔者试图这样提出问题时,内心是十分矛盾与迟疑的。我首先担心这一提问方式会引起作家们强烈的反感,因为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曾经出现过的种种以“人民”之名对作家的写作内容与写作方式进行粗暴干预的做法;其次,我担心当一个作家有意识地去为适应底层而写作时,会不会降低作品的艺术水准,甚至浪费一个作家的艺术才华。同时,我还有另外一种担心,担心我的这种想法不过是一个与底层十分隔膜的读书人的自作多情,在底层民众那相当艰难粗糙的生活中,文学阅读真的会成为一种需要吗?我甚至怀疑自己这种为底层写作的主张,是不是在潜意识中包含着一种文化歧视:难道底层民众就读不懂或者不配享受高雅的、深刻的、具有经典水准的文学作品,而非要特地为他们去制作一些通俗的、浅显的、没有永久价值的文学快餐?
然而,当对这种种“担心”与“怀疑”进行“再反思”时,我突然发现,这一切都不过是我这个过于信仰文学的自律性,过于看重自己的审美感觉与艺术品位,过于强调文学本位立场的人,在遇到文学的底层关怀没办法绕开的问题时,为回避文学对于底层民众应当承担的义务而寻找的一些虚伪的托辞。
尽管写底层的文学与满足底层民众阅读需要的文学在理论上是可以统一的,但在当下的文学中,两者却常常没有真正统一起来。许多怀着深切的同情去书写底层生活的作品,实际上并不把底层民众设定为自己的阅读对象,其文体风格、语言表达方式决定了这些作品只能在很有限的文学圈子里流传;而那些没有条件经常上网,很少看到电视,传统的文字阅读仍然是他们打发空闲时光、了解社会人生、寻找生活目标、满足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的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私人小厂里的打工妹、边远乡村的青年人,则往往只能在地摊上找到一些没有刊号、不署作者、粗制滥造、内容低俗的地下出版物。这种状况,难道不应当引发倡言底层关怀的文学家、理论家、批评家们内心的不安?
底层民众,这很可能是在当今社会里更加需要文学阅读,更容易接受文学的影响,然而又最少受到文学的垂顾,能够接触的文学资源最为匮乏的群体。这里面有文学作品的流通渠道是否通畅的问题,而更为根本的问题则是,在正规出版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当今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能够适合他们的文化水准、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一本能够被他们接受的健康积极的文学作品,则完全有可能激发他们内心的善良天性,校正他们对社会的偏颇认知,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鼓舞他们真诚生活的勇气。
当然,无论对作家而言,还是对批评家、理论家而言,信仰文学的自律性,看重自己的审美感觉与艺术品位,强调文学本位,这一切都不是错。一个作家声称他不想为迁就大众,包括底层民众的欣赏口味而放弃自己擅长的艺术题材与艺术风格,这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因此,当今的文学界,完全没有必要大家都去谈论底层关怀,实践底层写作。但是,当我们试图谈论底层文学,谈论文学的底层关怀时,对底层民众的文学阅读需求仍然视而不见,或者以种种理由推脱文学家满足这种需要的义务,就会显得缺乏诚意,显得虚假,很容易让人怀疑,所谓的底层关怀,只是当下不太景气的文学借助于底层这一包含太多伦理色彩的概念,为自身寻求道义支撑的生存策略。因为倡言文学的底层关怀,意味着我们已经在自己的文学观念中引入了另外一种与文学本位的立场不一样的逻辑,在这种逻辑里,能够被称作“底层文学”的文学,首先应当是为底层民众的利益与需要而创作的,对于底层民众是否具有价值是评价底层文学价值时应当优先考虑的一个维度,为底层写作是一个比把底层当成文学表现的对象更高的写作目的。
来源: 文艺报 作者: 泓峻
看懂底层逻辑 恋爱不再踩坑
01 关于相处模式
信人不疑,疑人不信,有时候心大一点,关系更融洽,两个人要么彼此相信,要么离开。相信对方就是相信自己。
02 吵架是感情真正的开始
有句话,始于颜值终于现实。其实不然。高质量的恋爱,是两个人过来热恋期之后,遇到问题,有了矛盾,但还能互相依赖,互相满足、互相成就彼此。
03 恋爱的保温方式
好的爱情,是相互想念,相互在意对方。情感上互相依赖,生活上各自精彩,谁都不是双方的附属品,1+1>2。
04 学会包容理解
没有天生就是适配的两个人。但两个人懂得互相服软,互给台阶下,就不会走散。
05 恋爱的仪式感
爱的五种语言当中,有一个精心的时刻,送礼也好,2人世界也好,都是提醒我们爱与被爱,不用强求每个节日都有礼物,但重要的日可以一起过,毕竟生活需要仪式感。
这是老卢坚持100天微商笔记整理的第56天!
这篇文章跟你说说,怎么打造魅力产品。
先来解释下什么是魅力产品。它指的是一种智能硬件产品,就是把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手表、雨伞、钱包什么的,安上芯片,让它们能回应我们的需求。比如一个普通钱包只能装现金和银行卡,但是植入智能芯片后的魅力钱包就能通过网络直接连到你的银行账户,当你要超支的时候,魅力钱包就变得难打开,帮你控制消费欲望。听起来挺神奇的吧?
魅力产品这个概念是一本新书提出来的,这本书叫《极致: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设计》,作者戴维·罗斯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多年来专注研究智能硬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也研制出很多智能硬件产品,比如谷歌眼镜,就是这儿研制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了这本书。他在书里说,智能硬件设计有四大趋势,分别是终端面板、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以及魅力产品,其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是魅力产品。
那么怎么开发魅力产品呢?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什么样的产品才是魅力产品。书里说,魅力产品应该具备四种基本的元素。第一,它是一件日用品,跟云端相连接。第二,它可以被动感应,你不用手动记录任何信息。第三,它能不间断显示反馈信息。第四,我们使用它,是有情感参与或者社会动机的。比如我们开头说到的智能钱包,就是典型的魅力产品。它们是针对日常生活开发的,能更好地满足我们生活的需求。
那么,要想设计一款魅力产品,该从哪儿入手呢?作者说,要满足用户底层的心理需求,这是推动产品发展的强大动力。书里列举了六种心理需求,选三种给你详细说说。
第一种,叫全知。就是渴望拥有更多的信息,来帮助预测今后的事情。
比如作者开发的一种能源检测器,就满足了用户的这种心理需求。美国普通人家里需要一台家用能源检测器,来了解家里电器的耗电情况,这样可以在用电低谷时段、电费比较低的时候使用耗电量比较高的电器。很多公司的能源检测器都有问题,比如数字很小,看不清楚;或者用电力公司的专业术语,用户不明白。作者就设计了一种能量时钟,用不同颜色的折线图代表耗电量,比如绿色代表低于正常消耗,红色代表超出正常消耗。这个图每周都会随着用户的行为而改变。用户对自己家的能源消耗一目了然,就能更好地计划用电。
第二种心理需求叫传心,也就是人们希望更充分了解别人,以及被别人了解。互联网提供了很多交流方式,但也让人们的情感彼此分离。我们可能近在咫尺,却很少互动,也很少关注对方。但是,人们是有了解别人、以及被人关注的需求的。
作者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就开发了一款光触相框。你和你朋友的相框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你想念朋友时,就可以按压相框,你朋友的相框就会闪光。按压强度和时间不一样,闪光颜色也不一样。朋友也可以按压相框跟你互动,他能感受到你的思念和关心。
第三种心理需求,叫长生。我们都希望自己健康、强壮,梦想着长命百岁。这要从平时的健康饮食、医疗保健做起。
比如作者开发了一个新产品,提醒病人按时吃药的闪光帽。他发现每年几百万美国人得了大病不是没药能治,而是他们自己不按时吃药。作者就改造了药瓶盖,里边植入无线芯片,连上网络,最后连到手机网络上。要是忘了吃药,系统会给你打电话或发短信。瓶盖还会通过闪光或者铃声来提醒你吃药。药快吃完的时候,它还会自动给药店发送补充药量的信号。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魅力产品,是日常的生活用品,又能给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
除了全知、传心和长生,还有三种底层心理需求,分别是求安、高效传输和表达。
这些产品听起来像是异想天开,但是正是因为少数人的异想天开,才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新事物,带领人类迈入新科技时代。在信息时代,移动性提高,传感器性能更强大,以及新式感知技术和信息材料的出现,让幻想中的魅力产品极有可能成为现实。这本书里还讲到了设计魅力产品的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本文源自:《极致: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设计》
原文来自: 微商充电:魅力产品:满足底层心理需求
本文链接:http://wwwlaoluvcom/weishang-chongdian/735320170315html
身体吸引:研究表明,身体吸引是人类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的伴侣被你的外貌、身体特征或气味所吸引,那么这可能是他们对你产生喜欢的原因之一。
社交需求:人类是社交动物,伴侣之间需要建立社交关系以满足彼此的需求。如果你的伴侣在你们相处的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愉悦,并且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想法、感受和经历,那么这可能是他们对你产生喜欢的原因之一。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你和伴侣之间产生的共同情感体验。如果你们在彼此的情感体验上有共鸣,那么你们可能会更容易建立深层次的关系。例如,如果你们都喜欢音乐、**或书籍等共同兴趣爱好,那么你们可能会更容易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价值观相似:价值观相似是指你和伴侣之间在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似或者接近。如果你们的价值观相似,那么你们可能会更容易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并且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想法和行为。
情感需求的满足:最后,伴侣对你产生喜欢的底层逻辑可能是因为你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例如,如果你的伴侣在你们相处的过程中感到被关心、被支持、被理解,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对你产生喜欢。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底层逻辑都是不同的,这些原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这些原因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情感需求和偏好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底层逻辑。
底层人表现出对善良、同情心等美德的不屑一顾,可能涉及多种因素:
1 环境压力:底层人群可能承受着更为严峻的生活压力,如经济困难、就业竞争、社会歧视等,这可能导致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不被视为“善良”的行为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如竞争、争取和自我保护等。在这种情况下,底层人可能会对那些不能立即获得实际利益的行为模式产生怀疑,从而表现出对美德的不屑一顾。
2 信任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底层人可能会遭遇信任的背叛,例如,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善良行为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者他们可能会被利用或欺骗。这种经历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对善良和同情心的信任,甚至产生厌恶。
3 社会观念影响:某些社会文化可能强调竞争、个人利益和权力,而贬低善良和同情心等美德。在这种环境下,底层人可能会接受并认同这种价值观,从而表现出对美德的不屑一顾。
4 自我保护机制: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关闭自己的情感,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可能会导致他们失去对善良和同情心的感受,从而表现出对美德的不屑一顾。
总的来说,底层人对善良、同情心等美德的不屑一顾,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底层人都缺乏善良和同情心,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都可能受到不同的影响和驱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