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机制。
情绪逻辑是一种影响处理信息的心理机制,它使用情绪和思想来记录信息,从而不同地处理概念,思考方式和决策。情绪逻辑基于行为系统理论,强调情绪是情感对思维过程的影响。
情绪是动机,情绪的底层是预期的变化 行为是结果,行为的底层是满足这种预期 逻辑也是结果,逻辑的底层是满足因果关系,产生正确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底层逻辑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底层逻辑:
互相吸引:两个人可能会被彼此的外表、气质、兴趣爱好、人格特征等方面吸引,并因此进一步了解和接触。
共同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一些人可能因为彼此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而建立联系,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感情。
感情投射: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失去了亲人,觉得寂寞和无助,而把这些情感寄托到另一个人身上,从而产生感情。
需求满足:有些人可能因为一些自身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比如安全感、尊重、认同等,从而产生感情。
匹配度:两个人在性格、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匹配度较高,从而更容易产生相互吸引的感觉。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相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涉到个人的情感、认知、文化、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情感表达的逻辑程序大致是:当人通过一种或几种感觉器官把某事物的刺激信号接收并传递到人的大脑之中,大脑就会把以前存储在“价值观系统”中该事物的“主观价值率”提取出来,与自身的“中值价值率”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就会在大脑中的边缘系统(该组织决定着情感的正负)的“奖励区域”产生正向的情感反映(如满意、自豪);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就会在大脑中的边缘系统的“惩罚区域”产生负向的情感反映(如失望、惭愧)。大脑然后对价值的目标指向、变化方式、变化时态、对方的利益相关性等进行判断,从而确定和选择情感表达的基本模式。
根据情感强度第一定律,情感反映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主观价值率”与“中值价值率”的差值的对数。因此,当情感表达的基本模式确定以后,人的大脑中的网状结构(该组织决定着情感的强度)将会以该情感强度的大小作为表情行为的驱动信号,以推动人的面部肌肉、身体姿态或语言声调产生相应幅度、相应速度的变化。
利益相关关系的变化对于情感表达的修正:当对方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完全一致时,人就会完全真实地、自然地实施自己的情感表达;当对方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只有部分一致时,人就会通过一定的神经组织来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调控相应的表情器官,适度地掩饰或夸张自己的情感表达;当对方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完全相反时,就会完全相反地实施自己的情感表达。一般情况下,人对于表情器官的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进行调控,往往是不连续的、高能耗的、局部范围的、矛盾性的,因而很容易产生破绽而被识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