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找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比较作者前后感情的变化,并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原因

从找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比较作者前后感情的变化,并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原因,第1张

一般分析作者心情不单单要找什么“我心情非常不好”,有时候也要找环境描写,你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吧,所以有的时候作者心情好的时候就会写“外面鸟语花香,微风吹拂着树叶都在为我鼓掌”,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是“阳光刺眼,鸟儿也呱噪的叽叽喳喳,连大树仿佛都在嘲笑我”。同样一个场景他能写出好几种不同的情感。所以分析情感千万要注意不起眼的环境描写,其实你阅读的时候也能读出来,比如说“长安街上灰蒙蒙的”,一下子气氛就出来了吧,很低落吧,其实就是有雾啊,但是大家送别总理的沉重心情一下就出来了。通过这些细节比较他的变化,然后分析的时候要从小事入手,很可能她刚出门的时候心情特好,结果踩死一只蚂蚁由此联想到生命的可贵然后就沉重了起来。这些都很简单。只要认真的阅读文章就可以了。(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BaiDu:五班小妖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原文:

永遇乐·送陈仁和自便东归。陈至上饶之一年,得子甚喜

辛弃疾 〔宋代〕

紫陌长安,看花年少,无限歌舞。白发怜君,寻芳较晚,卷地惊风雨。问君知否,鸱夷载酒,不似井瓶身误。细思量,悲欢梦里,觉来总无寻处。

芒鞋竹杖,天教还了,千古玉溪佳句。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起看清镜,南冠好在,拂了旧时尘土。向君道,云霄万里,这回稳步。

简释:

陈仁和,名德明,字光宗,曾任仁和县令,坐赃污不法失官谪居信州,不得擅自离开。据词题,一年后遇赦自便东归,且有得子之喜。作者作此词相送。

“紫陌长安,看花年少,无限歌舞”,当年在长安车水马龙的道路上,陈仁和少年及第,走马看花,饮宴歌舞,风光无限。

紫陌:因车马很多而尘土飞扬的道路。

看花:唐宋时及第的人举行的庆祝活动,在名园探采名花。

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这层回忆陈仁和少年及第之经历。“白发怜君,寻芳较晚,卷地惊风雨”,令人叹息的是,陈君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再去寻访少年时看中的名花,为时已晚,名花早已被卷地风雨惊落。这里以名花比喻建功立业的理想,以风雨比喻现实的挫折打击,写陈仁和现在理想落空。

“问君知否,鸱夷载酒,不似井瓶身误”,问一问陈君知道不知道,像范蠡那样载酒漂流五湖隐居,就不会有金瓶落井、一去无消息之祸。鸱夷载酒:鸱夷,盛酒的革囊。春秋时范蠡在助越灭吴后辞官泛舟五湖,自号鸱夷子皮。代指隐居。井瓶身误:井瓶,从水井中汲水的器具。李白《寄远》:“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谓汲水的井瓶总免不了落水之祸,比喻身在官场总免不了起起伏伏。“细思量,悲欢梦里,觉来总无寻处”,仔细想来,过去的悲伤与欢喜都像在梦里一样,醒来后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这层是说昔日的悲欢都过去了,不必放在心上。上片回顾了陈仁和的人生坎坷,安慰他既然选择了功名之路,就难免宦海沉浮,不必太在意。

“芒鞋竹杖,天教还了,千古玉溪佳句”,你虽谪居信州,但整日脚穿芒鞋,手持竹杖,游览信州山水,上天让你回馈了信州山水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教:让。还:回赠,回馈。玉溪:信州溪水名,代指信州山水。“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你虽然失官回家,但你的爱情让你赢得了掌上明珠一样的贵子。落魄:指陈仁和失官谪居。东归:陈仁和的家人在吴中(今苏州),在信州之东。风流:指陈仁和钟情于爱人。掌上明珠:比喻受父母疼爱的儿女。此指陈仁和得子。“起看清镜,南冠好在,拂了旧时尘土”,起身照照镜子,从家乡带来的帽子依然完好,把旧时的尘土拂去,顿现新颜。南冠:春秋时楚人之冠。楚人钟仪被晋国俘虏后仍着南冠,表示不忘故土。后人也常用南冠代指囚徒。此处既指陈仁和思念家乡,又切合陈仁和谪居的身份。拂了旧时尘土:比喻陈仁和除去了身上的污点,可以重新做人了。指陈仁和遇赦,由罪人变为了自由人。“向君道,云霄万里,这回稳步”,我跟你说,经过这次挫折,你以后通往万里云霄的道路会走得更稳。

云霄万里:比喻高远的志向。

这首词是送别一个得罪遇赦之人,作者既没有廉价的安慰,也没有虚浮的客套,而是推心置腹,既指出了隐居生活要比仕途安全,但更希望朋友不放弃仕途进取之心。这也正是作者自己心态的反映。

“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的表面意思是,能一起喝酒聊天的朋友越来越少,哪里比得上年轻的时候,可是作者已经回不去了。所以表达了落寞凄凉,志未酬而鬓已霜的无奈和失意情感。

长安古道上的“马迟迟”,高柳上的“乱”蝉嘶,夕阳,秋风,天幕垂,归云,这一系列的意象,无不在表现作者的低沉、凄苦、零落无依、迷惘的心绪。“何处是前期?”“不似少年时”更加突出了人老气衰,壮志未酬的感慨。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理解其晚年郁郁寡欢的心境。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很多男性车主喜欢说车是男人的第二任妻子。除了开玩笑,最重要的是,很多男性迷恋汽车这种机械的东西,还突出了汽车在用户心中的地位。最近,长安UNI-T真切地感受到一辆车如何起到“妻子”的作用,同时担任智能秘书,充分满足车主的情感需求。长安UNI-T嵌入了中国首个次级AI芯片——地平线第二代,通过AI视觉等场景识别技术,可以自行收集、分析、识别用户的场景化需求,主动提供服务。

另外,在长距离驾驶等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会发生疲劳驾驶。长安UNI-T搭载的疲劳检测系统综合判断驾驶员的面部,特别是嘴巴和眼睛区域,驾驶员的疲劳指数,分为轻微、中度和重度疲劳。不同的疲劳水平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以减少驾驶风险。在任意疲劳状态下,长安UNI-T优先推荐附近休息区休息。系统被认为是轻微的疲劳,并提供语音通知。如果是普通系统,则模拟发送者。严重的疲劳使人全面清醒,如打开车窗、空调18度3级冷风、播放音乐。

如你所见,长安UNI-T的这些功能如果在实际驾驶过程中真的没有打折就执行的话,可以看出副驾驶比坐“妻子”更亲密。只能降低音量,打开窗户,监督你的驾驶安全。(开车)。专用微信功能键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长途驾驶过程中,朋友或领导约好发微信或和朋友聚在一起,中途朋友说要换个地方,自己想回微信,但由于安全因素,不能操作手机。

长安UNI-T可以通过车载微信集成、全语音交互和方向盘专用功能键,用语音广播和发送微信消息、接收微信电话等功能。在路上得到朋友位置共享后,可以直接在车辆上开始微信快速导航,直接移动到约定的地方。随着90、95后进入社会,拥有一辆汽车对他们来说就像拥有手机一样成为必需品。但是这些年轻人大部分都是刚拿到驾照,驾驶技术不够。因此,倒车停车对他们来说是个大问题。

长安UNI-T搭载遥控代客停车系统APA50,即使在非常复杂的露天停车场也能启动大疆停车系统,长安UNI-T能够自动找到20米以内的停车位,完成停车、收获和停车,既简单又有趣。另外,长安UNI-T在停车过程中发现车辆、行人、障碍物等时,会紧急刹车,使自动停车更加安全。

另外,长安UNI-T还配有In  Call车辆遥控系统,具有远程车辆控制、手机蓝牙钥匙、固态钥匙替代、360 HD全景系统等功能,不仅可以全景拍摄,还可以提高狭窄道路行驶安全,防止摩擦。它具有入侵警报、冲突视频、智能全景等三个功能,从根本上降低了车辆失窃事故的发生。

长安UNI-T在智能化方面可以取得今天的成果,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结果。早在2018年,长安汽车就与腾讯签署了智能互联网联合汽车合资合作协议。2019年,长安汽车与华为联合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手机蓝牙钥匙、梧桐车联合系统、L25级自动驾驶技术、APA50自动停车系统也在长安CS75PLUS上得到了验证,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从造型设计到智能化,长安UNI-T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惊喜,如果以后价格给力,预计将成为继长安CS75PLUS之后的又一个爆炸性车型。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下面我带来的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晚秋》原文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注释

(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

(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事见《晋书·张翰传》。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

(8)南冠:楚冠。

《长安晚秋》译文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赏析一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刘学锴)

《长安晚秋》赏析二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渊明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

《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三、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

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拂曙 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

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5、提问几名学生。

四、内容讲析:

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

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见课下注释①)

3、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五、思考:

“品读与探讨”1

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那么,押衣使又为何迟迟不来呢?诗人并不直接作答,反而描绘了另一种景象。

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

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3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