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简介: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主要作品:
1、《平凡的世界》
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2、《在困难的日子里》
简介:
小说描写的是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不仅遭受着生理上的饥饿,也遭受着来自人格尊严煎熬。《在困难的日子里》以"我"马建强为主人公。
在失去母亲、连饭都吃不上的困境中,"我"在李老师和同学吴亚玲等人的帮助下,战胜了饥饿、完成了学业,而且表现出正直无私、坚毅不屈、自尊自爱、乐于助人的美德。在那样一种困难的时刻,在那样一个年轻人身上,焕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
3、《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简介: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是路遥较早的作品,作者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这个我们可以从他两部代表作的结尾上看出来。
他用朴实厚重的文字雕筑起来的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却长久地印在了热爱他、热爱他文字的读者心中。在这个适合悲悼缅怀的季节里,让我们再次贴近路遥,贴近一份沉重,一份忧伤,贴近一个冷峻严肃的世界。
路遥以他一贯的笔法,写尽了黄土高原的苍莽与悲凉,写尽了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的苦难与向往。可以说,苦难与路遥形影相随。苦难,毁灭了路遥,也造就了路遥。路遥短暂的写作历程就是一场苦难的行军。
4、《惊心动魄的一幕》
简介:
《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中篇小说。文章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发表,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描写了文化大革命中期,某县一个造反派组织斗县委书记的故事。作品揭露了其组织的大小头目们的凶恶,残暴,野蛮,毒辣,讴歌了另一派组织保护县委书记的正义行动。
5、《早晨从中午开始》
简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
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
-路遥
路遥有写过《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路遥小说选》、《姐姐的爱情》、《平凡的世界》等37本书。
路遥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
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扩展资料:
作品艺术风格
路遥不是一个四平八稳、刻意苦吟的诗人,他在秉承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
路遥认为作家作品中观照的现实必然有作家的主体判断,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情感。路遥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积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倾注,将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读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或缓或急的激情涌动。
-路遥 (中国当代作家)
田晓霞的死也是我最遗憾的。
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裂给你看。看到田晓霞那么鲜活的生命,被大水冲走的那一刻,我当时甚至以为她会被救起来,更想自己跳进那洪水之中把她拖起。因为这一点,当时认为这本书应该是悲剧,平凡的世界改为悲惨世界或许更合适。
后来又认为少平的结局最为遗憾。不仅失去了最爱的田晓霞,最懂他的田晓霞,活波可爱的田晓霞,灵魂伴侣田晓霞。还走进矿洞继续着平凡的生活。
有多少这样内心伟大,却终究平凡一生的人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涌进我的心头。
这部小说我是在六年前看的了,还记得当年在学校图书馆看完了路遥的另外一部小说《人生》后,立马在当当网上买了这部书。
看到题主的问题,我又放在我书架角落的三本《平凡的世界》翻出来大致看了一遍,并没有详细的看,只是翻到每个人物结局的地方大致读了读。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当看到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结局,我心底还是深有感触。其实,小说里面很多人物的结局都挺令人感动。
那个傻傻的孙兰香,总是背着小背篓一趟趟地去捡柴火;那个为了减轻家中负担想到退学的小姑娘;那个害怕大哥大嫂吵架拒绝大哥给的50块钱的小姑娘;她总是默默地为这个家付出她的萤火之光。她总是很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最后的结局她也是收货了一段甜蜜美满的爱情。
还有孙少平,他是这本书的第一男主角。家境贫寒,在当地高中念书时就在同学们面前自卑不已。后来和郝红梅惺惺相惜,“初恋”失败后逐渐走向成熟,后遇上敢爱敢恨的田晓霞,人生逐渐明朗。就在人生充满希望之时,却迎来晓霞的死讯,失去挚爱的他遭受重大打击。后又因矿难毁容。连连的事端磨炼着他的意志,他也逐渐成熟,最后拒绝了脱离旷工生活的机会,回到师母惠英的身边。
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很令人感动,但是,既然题主问的是最令人感动的,那我个人认为,田晓霞无疑是当得起那个感动之“最”。
田晓霞在到一个洪水地区去采访时,为了救一个落水儿童而牺牲。在她死前的那一刻,她心底没有害怕,而是想着那个她最爱的人。要我具体论述晓霞的结局,我很难做到,因为每次读到这一段是,泪水总是打湿了我的眼。就贴一段原文各位自己去品吧!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象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相念象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她)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牺牲,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骗……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他合住日记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
《平凡的世界》最后人物的结局无外乎三种,家庭,事业,或英年早逝,但无外乎的事就是每个人的结局都很悲惨。在那个平凡的世界里,想做点什么都处处受到擎制。
其中我最惋惜的就是“孙玉厚”,他的结局在后面描写的很少,也许看过这部剧的人都没有太注意。“孙玉厚”不知何时自外地迁入到双水村,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四个儿女,妻子去世的早,他自己一个人当爹又当妈。他是中国千百万农民的典型代表,老实本分,任劳任怨,但是他从一生下到去世都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他之所以一直坚持活着,都是为了他的几个儿女,他是个没本事的农民,让孩子们过不上体面的生活,却也能让孩子们吃饱穿暖。
这位老人话不多,内心强大,做事公道,对人厚道,他儿女一有什么事,他都全力帮助,他一生都给了儿女,把儿女们培养的很好。自己却悲惨的过完一生,他在一次送粪中被当成变革分子抓了起来。
孙玉厚,一个天一样的父亲,贫穷和责任,早以烙在他的额头,但是,他心里不穷,缺乏自己做大树的能力,却能够培育出参天大树。他是土壤,是铺路石,是泥土里的根…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着力抒写了他们克服恶劣环境及重重艰难险阻而战天斗地、奋发人生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本人认为,小说结局的处理给读者一种“可惜”、甚至“残忍”的“有情人终不都成眷属”的遗憾感觉,这也许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吧。而让我感动的却是田润生马郝红梅的结合,他为了真爱,不惜与专横的父亲闹翻,与家里断绝关系,与世俗的观念抗争,以纯洁的爱温暖了本已冰凉的无助的郝红梅的心,以大爱撑起一个残缺不全的小家,也温暖了我的心…见仁见智。
毫无疑问是郝红梅,看过原著也看过电视剧,本就出身不好,在学校打着最低等的饭菜,既自卑又虚荣,喜欢上顾养民,本来顺理成章的毕业分配工作,因为一时贪心偷手帕,爱情丢了面子也丢了。
毕业后嫁给一个老实男人,没两年被电死了,又要带孩子又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老人,真的是悲惨。但是转折点就在集市上碰到之前看不起她的田润生,因为战场上耳朵被震聋,因此没有了年少那般的戾气,越发可怜郝红梅,一天一天的相处加速了感情的升温。
所以最后,和润生在一起也是郝红梅之前半生经历苦痛的转折点,可能终归是个好人,才会有这样的结局吧。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 社会 生活的长篇小说,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对《平凡的世界》结局的感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平凡的世界》结局的感触
孙少平最终的命运在我看来是悲剧的,以他的能力和最后的 社会 关系只需要放下一些自尊,他的命运就从此改变。但是最后他认命了。也许他认为这种选择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但是他始终没明白他过去生活痛苦的根源。他曾经想过改变,可以承受任何痛苦的去努力改变。但是最后他放弃了。如果说一直佩服孙少平的不安于现状,但最后他的选择是另我失望的。
我认为他开始是清楚自己的目标的,但是一系列苦难的打击,他最后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所以最后才又回到了煤矿。他一系列对命运的抗争从此也就结束了。
我觉得人的一生是不能够停止的,也不能迷失自己的目标。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轰动全国。
路遥最重要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 社会 生活和人们思想 情感 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陕西西安英年早逝,年仅42岁。
平凡的世界只读过一遍,那还是2008年,刚上大学那年,现在想想已经十多年了,大部分故事情节都忘了。只记得几个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田润叶、田润生、田晓霞、金波、金秀、郝红梅……
故事中,除了孙兰香最后考上大学,结识了高干子弟,其他人的结局几乎都不完美,说不上感动,只是对这些结局表示遗憾。
孙少安和贺秀莲虽然恩爱,事业有成,儿女双全,但是秀莲却染上了癌症。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结局更让人遗憾。两人的感情至深至真,现实中两人的地位却相差悬殊,可能是作者为了避免传统的结局,老人棒打鸳鸯,而改用这种结局吧。
金波和藏边姑娘那个没有结局的结局,也让人遗憾不已。
倒是润生和郝红梅的结局有点让人出乎意料。用田晓霞的话说,润生哥也是个闷头闷脑老实巴交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愿意为了自己的爱情敢于和父亲抗争,最后使得父亲妥协,倒也是个不错的结局。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读过好几遍,是我读的最认真的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很多的想法。
在这部小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孙少平,不是孙少安,而是孙少平的女朋友田晓霞和孙少安的妻子贺秀莲。
田晓霞的存在,使整个故事生动了许多,好像没有田晓霞整个故事就黯淡了许多,若不是少平和晓霞遇见,或许少平不会成长地那么快;若不是少平和晓霞相知,或许少平还圪蹴在那穷山僻壤里。是她给了少平动力,是她给了少平希望,更是她给了少平爱情的甜蜜与美好。田晓霞无疑是漂亮的,她有思想,有文化,在追求爱情上勇于打破世俗!只可惜,最美的烟火总是稍纵即逝。晓霞,这朵生命之花,在她最应该绚烂绽放的时候却悄然凋落了。
而贺秀莲,没有太多文化和学识,但她以黄土高原女性特有的柔情与体魄,成为了孙少安这个背负太多重担的农民身心疲惫时停泊的港湾。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甚至保留着一些农村妇女的固有缺点:比如说闹着分家等,但她对丈夫的挚爱,对公婆的孝顺,对家庭的任劳任怨都使我们对她由衷地充满敬意,些许缺憾反而使她的形象更丰满、真实。
晓霞和少平的爱情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我们往往期待那样的爱情,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追求,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身份差距,在一个不平等的 社会 里赢得了精神上平等。
晓霞和少平的爱情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少安和秀莲的婚烟是令人向往的,她伶俐、贤惠、识大体,不嫌贫爱富。成为孙少安日后相爱不渝的妻子和创业时的贤内助。尤其是小说结尾秀莲对少安说了一句话:“你笑我陪着你笑,你哭我替你抹眼泪”。
其实平凡的世界没有所谓的结局,它就像一部纪录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既平凡,又伟大,但并没有终点。
田晓霞的离世,让我弃书!
感觉这样写是作者跳出了作品,加入了个人的情绪。田晓霞的死的太突兀,死的方式更突兀,整个作品,个人认为这一段是最大的败笔。
虽然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但是要顺其自然,不能因个人情绪,走极端路线。
路遥的《人生》表达了当时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矛盾。
高加林离开土地、回归城市的抉择,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村青年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困惑,同时也反映了路遥对中国社会转型期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此外,《人生》也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反映了社会变革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以及农村青年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简而言之,路遥的《人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矛盾,反映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和挑战。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西省榆林清涧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人生》等。
路遥家属于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被迫回乡务农。其间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家乡小学中教过1年书。1973年考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杂志(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轰动中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改革时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只完成第一部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开始连播,路遥因本书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病医治无效于西安逝世,年仅42岁,令人唏嘘。
纪念路遥的文章很多,贾平凹、陈忠实等老前辈都先后以不同形式表达了对路遥的怀念,在诗作方面,小编觉得《路遥记忆 大理潘正伟》诗作还可以,尤其喜欢“平凡世界多辛酸,幸福路遥隔重山”这两句,其中所包含的韵味令人叹为观止。
路遥记忆 大理潘正伟少贫家临钟鼓楼,
钟声响时惹人愁。
饥寒交迫难入眠,
一夜长似数千年。
平凡世界多辛酸,
幸福路遥隔重山。
苦难人生不觉痛,
忙里却把百花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