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简介,文选及个人评价。

池莉简介,文选及个人评价。,第1张

池莉(1957~ ) ,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1957 年生于湖北仙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4 年高中毕业,为下放知青;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1979年毕业后在武钢职业卫生防预站工作三年,担任流行病医生。 1974年高中毕业,为下放知青;1976年就读于冶金医专,1979年毕业,任职于武钢卫生处流行病医生。1983年参加成人高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人班,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毕业,任武汉市文联《芳草》编辑部文学编辑。1990年调入武汉文学院,为专业作家。1995年,任文学院院长。2000年,任武汉市文联主席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 评价池莉在80年代中后期以《烦恼人生》等表现平民生活的作品成名,被称之为新写实小说的重镇。90年代的主要作品广泛涉及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深受读者喜爱和评论家重视的作家之一。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池莉研究专著。在广泛收集和研读了池莉作品和国内报刊100余篇研究文章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和平行比较的方法,在中国新文学的广阔背景上,在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具体进程中,综合地立体地分析评价了池莉的创作特点和美学价值,并辟专章解析了其新近创作。认为,池莉市民题材作品的贡献在于对市井生活作了精细的描绘,但她过多的认同了市民生活价值观念,无助于当代精神生活的提升;她注意到了知识分子生活的某些消极病态因素,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但在整体观照和具体描写中有诸多失误之处,尤其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贬抑知识贬抑知识分子的不良倾向;其爱情题材作品涉及到当代中国人情感生活的诸多形态,尤其注重对女性生活与命运的展现。但明显带有用干瘪浅白的理念来图解纷繁复杂两性世界的缺点,未能深入到人物的隐秘心理和非理性层面,因而难以表现当代情爱生活的精微之处。池莉的作品,题材趋新时髦,情节曲折离奇,细节细琐平实,议论浅平空泛。是一种适合市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唠叨文体”。 她是一个市民型的作家,而不是一个启蒙型、先锋型的作家;她是一个名作家,但不是一个大作家。本书最后还专门探讨了十年“池莉热”的外部原因。商品经济大潮带来市民文化的勃兴,文坛分化和文学价值多元化过程中精英价值淡化,文学市场化、消闲化过程中缺乏超越性指引,因而平庸变为时髦。池莉的作品充分满足了当下读者在飞速变幻时代的急于握住现实甚至是猎奇猎艳的心理,因而大红大紫。本书在充分肯定池莉创作成就的同时,较多的注意到了其创作的负面因素和某些硬伤,而这正是此前的池莉研究较为忽视的问题。虽然属于个例研究,但也是对当代文坛病症的一次尝试性的诊断。立意在于提高当代文坛的精神境界,为推动新千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你所说的差异其实,只因为作者的视角不同,有的着重描写苦难,以及那段历史对人的伤害,而有的只是在回忆青春,你要知道你记忆的青春和真实的青春不一样,我们会自动过滤掉青春不美好的那些事情。

当然恶意的猜测是,有人会美化那段历史。90年代之前,伤痕文学的流行就是建立在知青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引发人心中的共鸣,而现如今那段历史虽非久远却已模糊,整体文学作品因某种原因开始缺少对历史的反思和质疑,沦为心灵鸡汤,情感故事,成功励志,历史段子。

在中国知青网上,曾有人发表过一部作品叫《女知青惨遭蹂躏实录》,以第三方的角度记录那段历史,可以从侧面还原历史的部分真相。

事件一:复仇

1、这是一起可疑的凶杀案。一个在80年代发起来的个体户在一夜之间被人烧了房子,他和他女儿被活活烧死,他的妻子虽然获救,但全身大面积烧伤,生命垂危。

2、在破案过程中,警方发现:死者在文革期间曾在外地担任某农场革委会主任,在任期间利用手中的权力要挟过某位女知青,只有和他结婚才能回沪。

3、

这位女知青迫于无奈只能同意,回沪之后因二人感情不和而很快离婚。

4、 但是,他的做法却活活拆散了女知青和她相恋已久的男友。

5、

若干年后,女知青的男友终于在上海报仇雪耻,一举将仇人烧死在家中,最后他在警察的追捕下撞车而亡。

事件二:弃妇

1、上海一个普通女工,在新婚之夜被丈夫毒打后给赶出了家门,因为她的丈夫发现她不是处女,她的处女贞操在插队时被公社党委书记给破坏了。

2、

当时她看麦场,无意中烧了一百多斤麦子。她的丈夫并不因她当时若反抗就会被打成“反革命纵火犯”而原谅她。

3、一些在插队时入了党的回城女知青,几乎百分之百地被怀疑是被大队书记奸污后发给党票的。因此,这些人连找对象都成了问题。

事件三:妇检

1、一九七二年,安徽某县首次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全县数万知青展开大规模竞争,最终有七十余人获得这天大的幸运。

2、

在进行上学前体检时,妇科检查的医生惊讶地发现,七名女知青没有一名是处女,而且几乎全都不是陈腐性裂痕。

3、

她们都是在招生通知发下以后失去贞操的。女知青们是以肉体为代价换得一张离开农村的通行证的。

事件四:封门

1、在四川知青慰问团离开云南后没几天,保山地区某团发生了一场大火。

2、有经验的人知道房子已经保不住了,就全力把家具等日用品从火海中抢救出来。这时,一个老工人不安地告诉连长:你看那排房子中间冒蓝火,不大对头。又过了几分钟,蓝火苗越来越明显:“肯定有动物油脂在燃烧!”老工人又一次警告了连长。

3、连长这才叫了一些人,集中全力扑灭了那里的火,拨开了横七竖八的废墟。所有的人都愕然了!十个女知青紧紧搂作一团,全身紧缩着,暴露的后背和肢体完全都烧黑了。

4、

当用强力分开她们时,只有胸口部分还有些完好的皮肤。“她们为什么不跑出来?”

5、现场分析发现:她们没跑出来的原因是她们晚上睡觉时用八号铅丝将门紧紧封住,门在慌乱中无法顺利打开。那铅丝还绑在烧成炭状的门框上。她们是怕有人进去!

6、十个女孩子睡在一间房子里还怕有人进去,这个人是谁呢?她们没有把自己的怕告诉慰问团的人,她们因此再没有机会告诉了。

事件五:强奸

1、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八零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包括回乡知青共达数千万之众,其中有一半是女知青。在这上千万的女知青中,遭受色狼奸污的其实无法统计。

2、一九七四年打击这些色狼时没有使用强奸一词,因为绝大部分女知青被侮辱时,侮辱者确实没有使用暴力,他们使用的只是权力,这是人民给他们的权力,悲剧在于:人民的女儿是被这些掌权者奸污的!

3、

大部分被侮辱过的女知青都不愿暴露真实情况,因为中国的伦理道德将使失去贞操的年轻女性遭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

4、另有一些被奸污后上大学、入党、提干的女知青更不会将内情暴露,如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某团助理女干事,被一名当权者奸污后送到四川去上大学。

5、后来此人又因奸污其他女知青被揭发出来,坦白罪行时交代出与女干事有过关系。当外调人员到四川大学找到当事人询问时,她却矢口否认,外调人员失望而归,那当权者因此被少判一年徒刑。

6、当时,这些色狼被统称为“破坏上山下乡份子”。有一种意见认为:事发时女知青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反抗,因而不能给那些干部定罪。

7、另一种反驳的意见指出:女知青们大多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这些干部利用职权威逼、引诱、要挟而失身的,那些当权者长期利用女知青失身后的忍辱心理,继续对她们进行兽行发泄,这些行为是对女性身心的摧残,是绝对违背女性意志的。军人和干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触犯了法律理应判刑!

8、

那些手里握有党票、团票、招工、调动、提干,以及病退、困退权的色狼们,以这些特权为诱饵,不知奸污了多少女知青!

9、

遗憾的是大部分奸污过女知青的人并没有被揭露,他们到死都会为自己的艳福而洋洋得意。

10、 最终倒霉的还是那些弱者,他们心灵的创伤终生难愈。

事件六:失身

1、一个女知青麻木地推开生产队长家的门,一步一步、沉重万分地走了进去。生产队长的桌上摆着半瓶二锅头和一小盘花生米,还有一张招工表格和生产队革委会的大印。

2、女知青站住了,双目无神,像一个被送上祭台的羔羊。生产队长甚至连门都不关,闪闪烁烁的油灯都不吹,就粗鲁地笑着,一把扯开女知青的衣衫,无耻地揉摸那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乳房,然后把她推倒在充满汗味和臊味的木板床上。女知青没有喊叫,怕人听到,只是心和下体一同疼痛着。

3、当女知青从床上站起来,滞重地穿着衣服时,生产队长将血红的大印盖在了招工表上。和那大印一样鲜红的还有床单上几块处女的血痕。

事件七:谈话

1、某团农业连指导员齐某,以党支部书记的名义找一个四川女知青到打谷场去谈话。

2、两个人躺在稻草堆上,齐某先是谈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必要,慢慢地齐搂住了女知青。女知青很害怕,但又不敢得罪齐,因为她正在申请入团。

3、

齐说自己身体非常难受,希望女知青给治疗一下,女知青便询问怎么治。齐说:“要把我难受的东西放进你体内呆一会就好了。”

4、这个刚刚十六岁的女知青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而且还帮助指导员将“那个东西”送进体内,自己则忍受着疼痛,她觉得帮指导员治好病是自己的光荣。

事件八:流产

1、有一次,一个女知青躲躲闪闪地讲过自己住了一次医院,她是想说自己做了一次人工流产手术。

2、

她倒不是想揭发奸污过她的那个人,只是想说明兵团对她照料得很好,连长亲自给她送过鸡汤。

3、

她还只有十七岁,她所受过的教育竟然使她还不大懂人工流产是怎么回事!

4、某团运输连长,长期霸占两个北京女知青,当其中一个怀孕后,为了不使人们发现,他先是一天数次与之发生关系,想使其流产,不成功后,他竟然趁她不备,用穿皮鞋的脚,猛踢她的后腰。这个女知青终于流产了,但也留下了后天性不育症。

事件九:示众

1、某团一对男女知青小李和小王,在中学时便青梅竹马,插队后更相亲相爱,这在当时属于犯忌之事,是没好好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不安心接受再教育的典型。

2、他们有一次在橡胶林中谈情说爱,热烈亲吻拥抱时,被几支手电筒光柱照住,当即被扒得一丝不挂,押回连队,站在空场前面,接受全连一百多人的批判。

3、绑捆吊打知识青年,在不少连队已成家常便饭,一些营和团部动不动就重刑折磨犯了点小错误的知识青年,几乎每个连队都开过知识青年的批判大会,对他们进行人身侮辱。

4、

还有一些连长、营长每天只是打牌,吃喝玩乐,把并不多的猪,很少的鸡,屈指可数的鱼视为私有财产,想吃便吃。

5、而知青们一个个都营养不良。最繁重、最危险的活儿,都派知识青年去,每年都有多起因排险、砍大树、山火,导致知识青年死亡的事件。

6、男知青纷纷向慰问团的人哭诉这些遭遇,他们不敢公开说,因为慰问团总会走,也因为他们还要表现出为了改造思想能吃一切苦,受一切罪的大无畏精神。

7、女知青们似乎很少诉苦,被捆绑吊打的大多是调皮的男孩子。她们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女儿眼中常常闪过一点悲伤和忧怨,但他们以为那是女孩子想家的一种表现。

事件十:发配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上海女知青,长得丰满诱人。

2、

她因拒绝连长的调戏,便被发配到二十里外的水渠口去开关闸门,每天在四十度的酷暑中来回一次。

3、 半个月后她屈服了,给了连长一个暗示。

4、

连长陪她看了一天水闸。

5、 第二天她就被调回连队驻地的食堂工作。而那最后一天,她少女的贞操与流水一同东去了。

事件十一:捉奸

1、十六团某连的一个夜晚,干了二十年农垦的地方干部副连长和他的老婆在连指导员住的房间前后门潜伏了一个多小时了。

2、一个女知青神情暗淡地低头走进屋去。很快,屋里的灯灭了。副连长堵上前门,侧耳听了一会儿,里面传出一个男人放肆的喘息和床棱子的有节奏的摇响。

3、

他使劲敲起了门。约过了五分钟,灯亮门开了。副连长和他老婆冲进去,见床铺平整,指导员和那个女知青也整衣在身。

4、

副连长问他们熄灯干什么?指导员拿出一枚有萤光的纪念章,解释说:我们在看毛主席纪念章。

5、

副连长老婆不愧是心细的女人,发现了床单上有些可疑之物。但指导员矢口否认,何况他一个单身汉的床单上有可疑物也很正常。

6、

第二天,副连长竟被扣上了攻击解放军、毁我长城的帽子,去做检查了。

7、当十六团团部又被地方干部观察到一件此类案件时,他们向团长做了汇报,要求团长亲自出面。那是一个作战参谋,住在团部二楼的一间房子内,根据监视,一名昆明女知青进入他房间后,再也没有出来,现在已是深夜十二点。

8、

团长无可奈何地上了楼,敲门让作战参谋去拿军事地图,要举行演习。

9、

作战参谋把钥匙从门上小窗内丢了出来,拒绝开门。团长大怒:“今晚的演习要你指挥!”

10、

作战参谋不得已开门出来,但立即锁上了门。幸亏另有人有这房间的钥匙,迅速打开了门。

11、

结果在迭成长形的军用棉被后面,发现了哆哆嗦嗦,一直不敢动的女知青。她依然一丝不挂,使警卫排的小伙子们大饱了眼福。

12、

几天之后,这个女知青被扣上了“腐蚀解放军,拉干部下水”的罪名接受大批判。

事件十二:公审

1、一九七四年的某一天,云南建设兵团第十六团进入了空前的戒备状态。在方圆十九里地内的所有交通路口都安设了路障,有手持步枪的民兵和端着冲锋枪的解放军战士站岗。

2、随着一声汽车喇叭,一辆汽车开进了公审大会的会场,十几名现役军人被押上会场,被审判的是解放军军官干部!在解放军威信和地位处于巅峰的年代中,在说解放军一句坏话就会被扣上“毁我长城”的岁月里,这是不可思议的!

3、山脚下已经搭好了一个简易的主席台,几个云南省军区的领导和军事法庭的负责人脸色铁青地坐在上面,十几个犯罪者站在台上,低垂着头。

4、在一种沉闷、肃穆的气氛中,一个领导在主席台上拍案而起,大声宣读公审结果,与此同时,武装的战士们冲上去,愤怒地撕下了被审判者的帽徽和领章。

5、

XXX,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十八团副参谋长,利用职权奸污女知青八人;XXX,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十六团保卫科长,利用职权奸污女知青六人;XXX,连长,奸污女知青;XXX,政治指导员,奸污女知青;现役军人连长,奸污四名上海女知青……

6、在这次大规模的审判之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六团的两位团级军官被枪毙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的一个独立营长和一个连长也被枪毙了。

7、而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陕西省、山西省、安徽省等有大量插队知识青年的地方都举行了大规模宣判会,对奸污上山下乡女知青的罪犯进行了严惩。

事件十三:遗恨

1、揭露出来的奸污女知青的手段之恶劣令人发指。

2、被奸污的女知青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有的留下妇女病,有的终身不育,有的成了色情狂,有的成了性冷淡……所有被奸污过的女知青的心灵上都会一辈子有一块无法痊愈的伤痕。

3、这些账仅仅记在那些色狼身上吗?难道没有其他的责任者吗?日军占领南京时奸污了两万名妇女,成为震惊世界的惨案!而数万女知青惨遭奸污,不应该让历史和人类记住这悲剧吗?

4、当时为了使那些已经被众人知道的被奸污过的女知青们不因屈辱而难以生活,上面又下了一道命令:可以让她们在全师范围内自由调动。但是,调动的结果也并不佳,因为凡是单位新来一个女知青,大家立刻就明白她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5、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无论是被奸污还是与人乱搞,吃亏的都是女人!那些由农村上大学、提干、入党的女知青们,不管她们如何清白,也会被人联想到是付出身体代价换来的,尤其是那些比较漂亮的女知青。

显示全部

      都说往事如风,可我与廖德全先生相识26年,如今都是退休“半旬”的老汉了,他头发花白,我头发白花,想起与廖德全先生以文相识,以酒为朋的畴昔岁月,但往事并未如风。

      认识廖德全,说起来还是职业行为,但和廖德全先生成为朋友,确实还是文学的勾连。26年前,赶上《北海日报》的10年报庆,社领导让我为市委书记起草一篇讲话稿。写完送审的时候,经过秘书看、科长看,都觉得稿子有毛病,可谁都不改。最后就交给了时任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的廖德全先生那里。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廖德全先生,那时候他年轻,满头黑发,虽然个子不高,但精气神十足,眉宇之间有股英气。寒暄几句之后,他拿起稿子,也不多语,就开始在我的面前处理稿子。十几分钟后递给了我。一篇白纸黑字的文章变成了白纸红字了。见状,吓了我一跳,我也是宣传部镀过金的人,虽说没为大领导当过刀笔吏,但也为“小书记”执过笔,好在后来我吃的不是那碗饭,否则,像那天那样,这“吃饭家伙”就端不稳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写的稿被别人杀个“鲜血”淋漓,要不是本老夫向来脸皮厚,一定会有火烧云上脸了。

      稿子改过,本想拿着回去交差,但廖德全先生说:不着急,喝杯茶吧!这样,我们两个就天南地北地聊起来了。

      廖德全先生说:报社的同志向我介绍过你,知道你的杂文写得很好。但是给领导写讲话,有自己的程序与公共语言,这篇讲话稿我作了(加:些)修改,(加:主要是)要从一个市委书记的角度来写(删:才对);因为是说你们报社的事情,你回去再让报社的领导看看就可以定稿了。

      接着,他就聊到自己也喜欢写言论、评论之类的文章,但不是纯杂文。他说这些年自己在市委办工作太忙,已经放弃了。我说:你千万别放弃呀,北海就是缺言论作者。说着廖德全先生拿出了几本儿报纸的剪贴,我打开一看,都是他发表在《云南日报》《贵州日报》《昆明日报》《贵阳晚报》上的言论、评论文章,时间大约是在80年代中后期,甚至更早。我说,既然你早年写了如此多的评论文章,发表的起点又这么高,放弃就可惜啦,不如重操旧业,我虽然不编言论版,但是我们副刊还是有杂文专栏的。

      从此,我们就有了文字之交,我就成了他的杂文编辑,他就成了我的杂文作者。别看廖德全先生写评论像带着镣铐跳舞,循规蹈矩,可摇身一变,成了“紫苔”(廖德全笔名),写起杂文来就众横捭阖、犀利辛辣,甚至剖析入髓了,承担起一位作家的使命担当。当时,有些作品甚至“用力”过猛,辛辣、尖锐得让我不知如何处理。

      记得有一篇杂文,是批评一位乡干部用强暴的手段做计划生育工作的。本来我很喜欢,可又怕发出来有麻烦,我就将他军:你如果用真名廖德全,我就敢发,如果用紫苔笔名我就不敢发了。他笑了说:用廖德全名字发就算了。我说:看来廖德全也是讲“规矩”的,紫苔就任性了。两人对视,会心一笑。

      写杂文,受各种因素制约,不仅难写,有时候更难发。我就劝他不如写一写散文、随笔吧。他说,正合我意,我还真有这种想法。   

      那一段儿时间,廖德全先生也经历着事业的“瓶颈”期,于是,他有闲暇之时,开始操持自己大文化散文的写作。像《曹操之忧》《张飞之死》《万里瞻天》《客从何来》《远逝的珍珠城》《后主情怀》《得意高祖唱大风》《千古一渠》《罗马老矣》等篇章,都是在那期间写出来的。每篇都是洋洋洒洒上万字。从这些大文化散文中,可以看出廖德全先生的格局和心胸,认知与文采。这些大文化散文,后来分别被《中华散文》《杂文选刊》《美文》《散文百家》等报刊陆续发出,并结集出版,名曰《万里瞻天》,廖德全的几篇文化随笔还连续入选花城出版社编辑的年度随笔选,产生的文学轰动效应,至今仍在,历久弥新。

      廖德全先生在结集出版《万里瞻天》之前,更想着北海的作家们,在他任宣传部长时就筹措资金,一次为38位作家出版了“北海作家丛书”,号称对北海作家“一网打尽”。这样的“壮举”在全国的地市州盟中都实属少见。好多作家写了大半生作品,可从来没机会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他的此举不仅是“壮举”,也是善举,了却多少作家的出书梦。

      若不是有诗性心灵,谁会敬畏文学;若不是有文学情怀,谁能关心作家。合浦籍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广西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傅磬去世后,虽然歌曲还被人们传颂,但对于演唱者,对于听众,那就是旋律、音符,没几个人知道傅磬是谁。又是廖德全先生出面,不是以政府名义,而是利用他的关系与人脉筹资,在傅磬的家乡沙田为傅磬先生塑造了一座纪念铜像,让人们长久地缅怀这位杰出的音乐家。这不仅是怀念傅磬本人,这也是对音乐艺术、对所有艺术家的尊重。

      廖德全先生不仅是作家,也是学者。90年代初他就在大学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并被收进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他的作品集《崛起超越》、《北海瞰潮》是他身临其境为北海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把脉的两部言论和调研报告集,在北海市各部委办局的各级干部中广受好评,是在理论的高度上研究北海改革开放经济走向的力作。其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头顶有“研究员”桂冠,还荣获过省给社科二等奖,这在领导干部中是不多见的。

      当然,确定廖德全先生在北海乃至广西文坛地位的是他的那些文化随笔,也叫“大散文”。那是一篇篇历史与文化的“思想者笔记”。

      廖德全先生大散文的文学叙事,并不是文化的铺陈与编码,他在借物、借史、借人的同时,也是他个人生活史与生活况境的有力书写。是对个人欲望,人性隐秘,甚至历史文化的揭示和理性的勘察。他笔下同步进行着编码与解码的“双管齐下。廖德全先生文化随笔文本中的素材是曹操、苏轼、后主、张飞、客家人;是灵渠、是罗马、是珍珠城。在这些物象服饰下,是他剖析人类有魂、有神、有灵性的思想。他通过自我个体生命的解读,那些个体的荡气回肠畅想,触目惊心的魂魄,才构成了他叙事意象的生命景观。他以自己独到的艺术思维和解读历史的能力,自觉地冲洗掉历史的吊诡,他克服岭南文人的柔弱,摒弃细小情调,不沉溺,不矫饰,文字中虽没有剧烈的震荡和重创,但也不乏抒情的伤感和悲壮的膂力。廖德全先生在历史的时空中好像与英雄豪杰,鸿儒大师在交流对话,一个作家的高蹈情怀都展现在他那成色十足的作品之中。

      廖德全先生文学成就向上的过程,大概就是操练自己的过程,操练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一味地信赖、崇拜“千古风流人物”,而是充分地相信自己的认知,用好自己的领悟,最大限度创造个人审美评判与价值取向。操练别人,只能助长自己的自恋与娇气,操练自己则能增长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作家作文就像做人,敢亮出骨子里那个或高尚或卑微,或美丽或缺憾,或善良或冷酷,或高雅或粗俗,或勇敢或懦弱,一字排开逐个拷问,之后独自操练。成功属于勇于操练和慎于操练自己的人。廖德全先生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坦荡无疑地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大气磅礴,字里行间透着胆气、正气、豪气、勇气和智气。他的大随笔,引经据典,神采飞扬,那是他博览群书的见证,也是他独立思考和感悟的见证,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犀利的笔锋、幽默诙谐的语言、激情飞扬的情感,率性不羁的表达,在广西的散文作家中可圈可点。一位作家的作品一旦问世,除了知识产权,其社会属性就大于它的个体归属了,就变成了读者的“集体记忆”,就成了公共的文化符号。廖德全先生(紫苔)在北海的文学身份就大于他的职务符号了,这也是他“传说依在”的重要原因。

      我与廖德全由文友逐渐发展成酒友之后,这才有了一段“半是清醒,半是醉的”“潇傻”时光。我们俩人喝酒,能喝得酣畅淋漓,我觉得人生喝酒是比写文章更要爽快的事情。要是写作能像喝酒一样上瘾,那该多好,不好的是,作家就泛滥成灾了。当年我也年轻,虽然说酒量不大,但酒胆不小,北海作家中喝酒敢跟廖德全比划几个来回儿的并不多见,我是之一,那时的我,哪像如今的我,三五杯老酒便败下阵来。遥想当年,我也是“小伙”时,曾经最辉煌的一次与廖公对垒,让他也扶墙走了,我却扶墙站着,可他毕竟也没把我撂倒呀。

      几年前,廖德全退出了事业的“江湖”,可他的传说依在,过去同事们称呼他廖秘书长、廖部长、廖市长、廖主任,这些称谓是象征着他工作过机关的区别,但在文学圈里他还有一个半是调侃半是真切的雅号——廖公。特别是他退休之后,廖公更能准确地代表了他身份符号。这是作家们对廖德全先生人格、学识、学养的认同。

      也有合浦的作家与他的乡党们,在称谓上叫得更亲切的“腻歪”,如“三叔”“三哥”,一股乡土味,可知廖公重情厚意。廖公身边的人并非都“往来皆鸿儒”,也有“引车卖浆”之人。廖公对每个人都报以尊严、人格平等地对待。就是在酒桌上一些基层的“小人物”有些他连都叫不出名字,只要开口“三叔”“廖公”,“我也敬您一杯酒”,廖德全先生从不搪塞,你来多大杯,我就多大碗。这份真诚、豪爽让人感动、温暖。起初,我担心廖公喝多,就偷偷地让服务员把他的酒换成水,可“不解风情”的廖公,竟然当场一脸诧异:怎么搞地,我这不是酒呀?为人实在的廖公,一杯酒都不“虚假”。

      与这样的廖公有着如此共同的经历与记忆,往事岂能如风!

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原型是谁?

《山楂树之恋》是虚构作品,老三也是虚构人物,现实生活中,没有原型。《山楂树之恋》是由张艺谋执导,周冬雨、窦骁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于2010年9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根据艾米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静秋、老三之间相识、相恋,最后天人永隔的故事。该片入围柏林国际**节水晶熊和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并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18年8月18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 《山楂树之恋》主要剧情 20世纪70年代,一个漂亮的城里姑娘静秋(周冬雨饰),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文化大革命”时很受打击,她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队长家,认识了“老三”(窦骁饰)。 老三爱上了静秋,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山楂树之恋老三原型

我是宜昌本地人,近段时间看了**和原著,

来说说自己的拙见,希望做个参考吧!

小说、**都是和真实情况有些出入的,尽管是静秋原型熊音口述的。

楼上说的“可悲,她竟然丢下老三去海外追求她的事业了。

可悲。老三的墓现在都不知道在哪。

可叹,熊音这个女人啊,一生注定不幸福,错过的人是永远不会再给你的。”我不敢苟同,毕竟都没有说清楚,怎么就说是她的不是呢?

其实老三的家人肯定也是有和熊音联系的,只是当时那个环境,大家都不能像现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是什么时代!

现在都过了这么多年了。20世纪初,熊音回到过故事发生地宜昌的,当时她还和老师朋友联系了一次,只是时过境迁,情随事迁。我想即使她还记得他,也都没当年那么死去活来了吧!

况且!况且,熊音能跟艾米把自己当年的故事说出来,也需要勇气呀!

我觉得事实就是这样。希望每个人都过好,毕竟生活还要继续,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在过去的美好中,心底有那一份感动,就行了!

山楂树之恋中老三的原型是哪里人

看这两段话:

4月5日,曾在南村坪小学当过民办教师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恩修的大儿媳余金秀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驻在南村坪村河滩上的勘探队里有个叫杨智发的青年人,才貌双全,性格和善,人见人爱,经常到她家和学校里来打球、弹琴。她和几个同事见他单身,就撮合他跟大爹的女儿张长英相好,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来断了关系。

余金秀曾听张长英说,两人断了往来后,有次在宜昌城区遇到了杨智发,问他有了对象没有,杨智发说有个女朋友在西坝的九中。此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小说中写道,男主人公孙树新(老三)在认识静秋之前,张长芳追求孙树新,孙树新委婉谢绝。其实并非如此,是作者对真实的故事情节作了小小的调整。

他的妻子余金秀回忆,当时勘探队有个小伙子叫杨智发,长得非常帅,爱好文艺,球打得好,经常到小学去,与老师们都很熟,大家都很喜欢他。余金秀和几个人一商量,想把大爹的女儿张长英介绍给他。俩人交往了一年多时间,后来不了了之了。后来听说,杨智发谈了个女朋友,在宜昌西坝九中。

谁能帮我找一下曾经流传过的一张关于《山楂树之恋》主人公老三的老照片?不一定是原型照片。

《山楂树之恋》是由张艺谋执导,周冬雨、窦骁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于2010年9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静秋:演员:周冬雨。一个善良坚强、努力上进、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女孩。她下乡编写教材,认识了老三,两个人相恋,期间静秋知道了老三的家庭背景也曾自卑过。后来老三失踪,静秋以为自己被骗,非常伤心。最后得知老三得了白血病不久于人世,赶去医院看他最后一面。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20世纪70年代,一个漂亮的城里姑娘静秋(周冬雨饰),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文化大革命”时很受打击,她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队长家,认识了“老三”(窦骁饰)。 老三爱上了静秋,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求山楂树之恋中静秋和老三真人原型

一人一棵山楂树,真人或许远不如自己心中的主人公浪漫,所以不必刻意寻求,活在自己心中的静秋和孙建新才是真正的山楂树的那段恋情

《山楂树之恋》故事是真实的故事吗?具体是什么故事的

好像冯小刚在电视上说过,他是看了一个剧本,被剧本感动了,才拍这部**的。

应该说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型的。可能是几个真实的故事经过提炼、生活综合到一起的。

山楂树之恋是真实故事吗?

是的。 《山楂树之恋》是由美籍华人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写成的长篇小说,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2010年9月,张艺谋执导的根据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的同名**上映。 该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静秋是个城里姑娘,因为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受打击,一直很自卑。静秋上高中时被选中去西村坪体验生活,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 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喜欢上了静秋,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很大的鼓励。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扩展资料:

熊音是艾米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女主人公静秋的生活原型,现任教于加拿大的一所大学。 熊音1957年出生,母亲张太淑是西坝小学的教师。 父亲是原宜昌师专(已并入三峡大学)的音乐教师、很有才华。熊音跟随母亲在西坝小学读书,接着在市九中读初中和高中,她品学兼优,非常聪明,于1975年毕业。 高中毕业后,熊音下乡当过一段时间的知青,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创作就与这段生活密切相关。静秋和老三“最纯洁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期。小说中的西村坪就是现在的夷陵区小溪塔的南村坪,严家河就是现在的鄢家河,江心岛就是现在的西坝。 熊音的母亲退休后,熊音顶职进入宜昌市九中当了几个月的炊事员,不久便当上了初中部的语文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张义高与熊音一起参考都上了线,熊音因父亲是“右派”未被录取。1979年,熊音在宜昌电大进修英语专业。 1984年,通过考试,熊音被原宜昌师专(现三峡大学)外语系录取。1986年毕业后,熊音进入宜昌市一中任教,当年参加武汉大学研究生考试,取得入学资格。 当时的市一中校长朱泽俭找她做工作,要她留校任教,熊音放弃了深造机会。第二年,熊音再次参加考试被录取,成为武汉大学研究生班学员。上世纪90年代中期,熊音留学美国。 在第一次研究生考试中,她完美地交上了全省第一的答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马上去学校学习,而是继续留在宜昌工作了一年。在第二年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考试中,她再一次用第一名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并被顺利录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参加了托福考试,在学校的选择上,她曾经有过犹豫,以她的成绩国外很多名校都可以供她选择,无奈都放弃了。 因为当时的条件并不是很好,辞掉工作出国深造就面临着没有足够的资金完成学业,甚至是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的困境。“一定要考到有奖学金的学校”是她的目标,她最终选择的也是这样的一所学校。 -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静秋原型

《山楂树之恋》艾米著,山楂树之恋中静秋原形是一位名叫熊音的宜昌女教师,欧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楂树”的故事原型是什么?

  静秋原是宜昌人

《山楂树之恋》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人们看到结局无不泪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鲜为人知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静秋的人物原型叫熊音,曾在宜昌市九中、一中任教,现移居美国。而故事的发生地K市,就是指宜昌市。2008年4月,时为三峡日报记者的梅云雄找到了曾当过熊音的老师,并共过事的市九中教师张义高。据张老师介绍,熊音1957年出生,母亲张太淑是西坝小学的教师,父亲是原宜昌师专的音乐教师、很有才华。熊音跟随母亲在西坝小学读书,接着在市九中读初中和高中,于1975年毕业。张老师曾担任熊音初中地理老师,在其印象中,她品学兼优,非常聪明。

高中毕业后,熊音下乡当过一段时间的知青,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创作就与这段生活密切相关。静秋和老三“最纯洁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期。有网民考证,“小说故事发生地确实是宜昌,西村坪就是现在的夷陵区小溪塔的南村坪,严家河就是现在的鄢家河,江心岛就是现在的西坝。”

熊音的母亲退休后,她顶职进入市九中当了几个月的炊事员,不久便当上了初中部的语文教师,成了张义高老师的同事,其性格开朗,工作认真,非常出色。

1977年恢复高考,张义高与熊音一起参考都上了线,熊音因父亲是“右派”未被录取。1979年,熊音在宜昌电大进修英语专业。1984年,通过考试,熊音被原宜昌师专外语系录取。1986年毕业后,熊音进入市一中任教,当年参加武汉大学研究生考试,取得入学资格。当时的市一中校长朱泽俭找她做工作,要她留校任教,熊音放弃了深造机会。第二年,熊音再次参加考试被录取,成为武汉大学研究生班学员。上世纪90年代中期,熊音留学美国。

熊音的哥哥熊新和妹妹熊青都很优秀,先后移居加拿大,她父亲90年代中期去世后,母亲也移居加拿大。

静秋的丈夫像老三

据静秋在2007年答网友问中称,她的丈夫也很像老三。在婚前的追求阶段,他也曾隔着河送她,在河岸上痴痴地站很久,也曾在江边亭子里孤独地坐一整夜。

然而,因为丈夫当时还是个有妇之夫,他们的关系不能公开。“他从工作的城市来看我,要坐一夜火车,很多时候没座位,只能坐在火车上的洗手间里。后来,我到武汉大学读研究生之后,他可以两星期来看我一次。他来了,就帮我洗床单被子、缝被子,有时买一只小鸡,洗净做好了,看着我跟妹妹吃。”

但是结婚之后,矛盾就渐渐出现了,因为他不再那么殷勤周到了。每到那时,静秋就有很深的上当的感觉,“连带觉得跟老三如果结了婚,说不定也会变成这样。因此,我总安慰自己,跟老三不能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也许是好事,这样就不会磕磕碰碰,为柴米油盐的事呕气吵架,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美好的。”

宜昌人痴迷“山楂树”

2008年4月,小说《山楂树之恋》风行宜昌,全城热读。与此同时,当地媒体也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如:讲述我的“山楂树之恋”爱情故事、山楂树爱情短信大赛、让山楂树见证我们的爱情等。2008年4月24日,“山楂树”爱情班车开通,“山楂迷”踏上寻访山楂树之旅,亲身感受“史上最干净的爱情”。一时,来自中国各地的300多“山楂迷”、老知青涌向南村坪。

同时,《山楂树之恋》也成为影视圈的“热门”。大陆一线很多知名导演,如张纪中、张元、陆川、冯小刚等都申请作为该剧的导演,演员孙俪也表示非常想饰演“静秋”。

而宜昌市夷陵区自2008年5月1日起,组织40多人的拍摄专班,历经200多天,通过追寻访谈小说原型人物、演员再现当年场景等手段,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痛彻心扉的爱情,唤醒了无数人心灵深处那份雪藏的纯真情感。2008年12月下旬,时长45分钟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走进山楂树之恋》首映,人们对《山楂树》的热恋与日俱增。

今年3月2日,电视纪录片《走进山楂树之恋》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中国国际影视文化协会颁布的“改革开放30年赞礼优秀纪录片(专题片、宣传片)评选活动”金牌节目。

而此次,张艺谋拿下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版权,即将拍摄的**《山楂树》,也给了人们更多的期待。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爱情故事: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家庭成分不好,静秋一直很自卑;而英俊又有才气的军区司令员之子老三却喜欢上了静秋,甘愿为她做任何事。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山楂树 故事原型

故事原型是作家艾米朋友静秋的亲身经历。 小说《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家庭成分不好,静秋一直很自卑; 而英俊又有才气的军区司令员之子老三却喜欢上了静秋,甘愿为她做任何事。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这个令所有读者心酸落泪的故事完全是真人真事。老三死后的三十年纪念日,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录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但小说中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

扩展资料:

《山楂树之恋》先是发表在海外华人圈最热的文学网站“文学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看到结局,许多人泪如雨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并形成了围绕书中女主角静秋的数量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在海外火过之后,国内一些论坛也开始转载该小说,引发无数个人博客、论坛、贴吧的热议,一些读者还在网上建立了专题讨论区交流意见,形成“山楂树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山楂树之恋,就是超越时代的纯真初恋感情的代名词。” 2010年9月16日,根据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的同名**在国内上映,取得16亿票房,打破国内文艺片票房纪录。 ——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中的故事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么原型们都还活着吗

当然是真的,静秋就是真实的人,叫熊音,湖北宜昌西坝人,她现在还活着,在美国大学教书,07年左右,时隔三十年,她带着女儿去看了老三,她对女儿说:“这里长眠着我爱的人”

哪位有《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原型的真人照片啊!急需!谢谢!!!!!!!

静秋的原型熊音说,不会公开老三原型的真人照片,因为老三是个安静的人!所以不会公开!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如果是真实的,那静秋后来嫁人了吗

《山楂树之恋》剧中静秋没有结婚。 建民在八中附小找到静秋,把静秋带到老三身边。老三已经说不出话,建民给静秋看了老三的日记,老三趁还清醒时最后的力气写下希望静秋活下去的话。静秋哭喊着老三的名字,老三流下两行血泪。静秋答应老三会好好活下去。老三终于闭上了眼睛。 角色介绍 1、静秋演员周冬雨 一个善良坚强、努力上进、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女孩。她下乡编写教材,认识了老三,两个人相恋,期间静秋知道了老三的家庭背景也曾自卑过。 2、老三演员窦骁 本名孙建新,在勘探队工作。因为他在村长的家里住过一段时间,村长家里有两个儿子,所以大家叫他老三。老三拉的一手好手风琴,对静秋关怀无微不至。

扩展资料:

《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的同名小说,由李路执导,王珞丹、李光洁等主演。该剧讲述的是“静秋”和“老三”的一段凄美爱情。但不同于**及小说的是此次电视剧版虽为一部爱情剧,但励志色彩却贯穿其中。 从老三对静秋有兄长和精神导师的风范,到静秋在老三病重前冲破家庭束缚、相互扶持,通过他们二人情感和思想的变化,展示了知青年代的中国年轻人求知上进、坚忍不拔的奋进品质 -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是小说还是真实故事

据了解,这个令所有读者心酸落泪的故事完全是原作者的真实经历。艾米并非职业作家,只是一个喜欢码字的人,静秋是她的好朋友。事实上,《山楂树之恋》是以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回忆文字为基础写成的,除了叙事部分是艾米根据和静秋的谈话补充描写,对话部分大多沿用静秋的原有文字。因此,本书作者的署名有两个,一个是作者艾米,一个是原作者静秋。

小说中所述的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静秋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静秋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2006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录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是为了纪念谁?历史上这号人物的背后故事是什么?

这个令人所有中国人心酸落泪的故事,完全是原作者的真实经历。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我们叫她静秋吧)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静秋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去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所有人看到结局,无不泪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真实结婚了吗?

结了,宜昌地区的地方报纸曾经做过专访。山楂树之恋静秋原型 熊音简介:熊音是艾米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女主人公静秋的生活原型,现任教于加拿大的一所大学。 熊音1957年出生,母亲张太淑是西坝小学的教师,父亲是原宜昌师专(已并入三峡大学)的音乐教师、很有才华。熊音跟随母亲在西坝小学读书,接着在市九中读初中和高中,她品学兼优,非常聪明,于1975年毕业。 高中毕业后,熊音下乡当过一段时间的知青,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创作就与这段生活密切相关。静秋和老三“最纯洁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期。小说中的西村坪就是现在的夷陵区小溪塔的南村坪,严家河就是现在的鄢家河,江心岛就是现在的西坝。熊音的母亲退休后,熊音顶职进入宜昌市九中当了几个月的炊事员,不久便当上了初中部的语文教师, 1977年恢复高考,张义高与熊音一起参考都上了线,熊音因父亲是“右派”未被录取。1979年,熊音在宜昌电大进修英语专业。1984年,通过考试,熊音被原宜昌师专(现三峡大学)外语系录取。1986年毕业后,熊音进入宜昌市一中任教,当年参加武汉大学研究生考试,取得入学资格。当时的市一中校长朱泽俭找她做工作,要她留校任教,熊音放弃了深造机会。第二年,熊音再次参加考试被录取,成为武汉大学研究生班学员。上世纪90年代中期,熊音留学美国。班主任(何成秀)眼中的熊音:天资聪慧 品学兼优 小说只有少量情节虚构 我跟熊音的妈妈是同事,所以差不多是看着熊音长大的。如果让我来评价她,那可以用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品学兼优来形容。 《山楂树之恋》的小说我看了大部分,其中很多内容都是真实的。但文学创作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是有些虚构的成分。但那个文笔,让你一看就感觉是熊音的日记,是熊音的风格和水平。至于熊音的这段恋情,我当时是老师,她当然不会跟我讲。但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个年岁,年少时那种微妙的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说起来我跟熊音还有另一段渊源。熊音高中毕业后,先是在学校当炊事员,后来又到小学当老师,我的女儿就是在她班上。熊音带学生时也很注意。我女儿原本有些内向,在她班上,学打排球、唱歌,后来样样都不错。后来我就调离了九中,熊音也出国有她的发展。

,静秋后来去了美国。

据静秋在2007年答网友问中称,她的丈夫也很像老三。在婚前的追求阶段,他也曾隔着河送她,在河岸上痴痴地站很久,也曾在江边亭子里孤独地坐一整夜。

然而,因为丈夫当时还是个有妇之夫,他们的关系不能公开。“他从工作的城市来看我,要坐一夜火车,很多时候没座位,只能坐在火车上的洗手间里。后来,我到武汉大学读研究生之后,他可以两星期来看我一次。他来了,就帮我洗床单被子、缝被子,有时买一只小鸡,洗净做好了,看着我跟妹妹吃。”

但是结婚之后,矛盾就渐渐出现了,因为他不再那么殷勤周到了。每到那时,静秋就有很深的上当的感觉,“连带觉得跟老三如果结了婚,说不定也会变成这样。因此,我总安慰自己,跟老三不能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也许是好事,这样就不会磕磕碰碰,为柴米油盐的事呕气吵架,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美好的。”

《山楂树之恋》老三的原型真有小说中写得那么完美吗?会不会是静秋“情人眼里出西施”?

纪实性长篇小说山楂树之恋,作者艾米,该小说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小说主人翁静秋(生活原型:熊音)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家庭成份不好,静秋很自卑。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该书先经网络传播,引起巨大反响,很多名人都对该书赞誉有加,后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静秋的原型熊音说,不会公开老三原型的真人照片,因为老三是个安静的人!所以不会公开! 过去的时间太久了,老三是1976年去世。

山楂树之恋老三原型

老三是虚构人物,现实生活中,没有原型。《山楂树之恋》是由张艺谋执导,周冬雨、窦骁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于2010年9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根据艾米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静秋、老三之间相识、相恋,最后天人永隔的故事。该片入围柏林国际**节水晶熊和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并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18年8月18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 剧情简介: 20世纪70年代,一个漂亮的城里姑娘静秋(周冬雨饰),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文化大革命”时很受打击,她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队长家,认识了“老三”(窦骁饰)。 老三爱上了静秋,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山楂树之恋老三原型怎么死的

罹患白血病而死,患病原因交代晦涩,暗示可能是老三在勘探队时受到影响。

山楂树之恋的**在现实中有没有其原型

YES

《山楂树之恋》 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吗?

不是的,这样的故事网络写手很多都可以编出来的。

山楂树之恋老三原型是哪里人?

据说是驻在南村坪村河滩上的勘探队里有个叫杨智发的青年人。

不好看,我同学看了枪版的,无感。个人认为,票房高是因为导演是在娱乐圈人缘极好的赵薇,所以媒体才一边倒都说好。而且演员中有赵又廷和韩庚,粉丝超多,还有辛夷坞的粉丝也不能忽视。反正就是没什么内涵,没什么意义,没什么看点。小说里的有些情节**都没有表现,好吧,**时间短。无非就是开朗美女追优质高富帅,千篇一律,没意思。好了,我已经作好被喷的打算了,欢迎掐架~掐架时请提高智商,谢绝使用幼稚园小朋友的思维方式和惯用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75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