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作者都是柳宗元,在两首诗中抒发的感情也是有所不同的,《江雪》描述的是,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渔翁》这首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似乎每一个故事剧本有都有一个非常牛逼而又非常低调的大师。天龙八部里有扫地僧,笑傲江湖里有风清扬,倚天屠龙记里的黄衣女。
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剧本中也有这么一个大师,他不是王侯将相,也不是什么骚人墨客,他就是一个糟老头,一个钓鱼的老头,简称渔翁。说说最好理解的那段,就是三国那段。三国那段历史可谓野史上最精彩的一段了,英雄四起,人才辈出,斗智斗勇,精彩绝伦。可是到最后英雄都被浪花淘尽了, 笑到最后的居然是个糟老头,他笑了,笑了之后还抿了一口酒(我猜他还搞了一锅柴火鱼炖豆腐),真是洒脱而又尽兴啊。
这也就摆了,还有段更绝的,说的是战国著名大诗人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渔翁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屈原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龌龊感染?我宁愿将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却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说完渔翁笑而离去。又是
那么洒脱的一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真好,真是飘逸不拘啊,帅。如果历史角色可以假设的话,让我在渔翁和屈原之间选一个,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渔翁,而不是做一个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不是我不爱国,只是因为我深知我只是个小老百姓,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照顾好自己的妻儿家人就行了,城市套路太深,穷就独善其身。
还有唐朝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清新自在,逍遥无羁。这个渔翁,怎牛逼二字了得。 那么渔翁思想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读高中的时候很喜欢一句很豪气的话: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心理学家发表出来的一个心理学定律:情绪的不可控制性,即人的情绪是不能被强行控制的,即使暂时压制了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所以我不能去控制情绪,我们要学会静观,任由情绪在脑子里泛滥,不控制,不行动。这个就好比我们去台上演讲,我们会很紧张然后会给自己暗示不要紧张不要紧张,结果越来越紧张,相反我们不去管这个紧张的情绪,任由它去,自己讲自己的,木有多久这个情绪就没了。下次你可以多试试。现在如果把情绪比作诗里的风浪的话,我们的自我或者本我就是坐在船上的渔翁,这个渔翁是什么呢,就是一种静,以不变来应万变的静。曾国藩老师有句很有名的话;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心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静以修身,宁静以致远,确实是个妙字。回过头来,就好理解渔翁为什么那么洒脱了因为他们养得心中一种恬静。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是豪气,相反是守静,是一种静的境界。这就是渔翁思想。
静很容易吗?静很难,动很容易。静很难吗?静很容易,动很难。渔翁,牛逼而又非常低调的大师。
上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下阙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形象:夜宿西岩的渔翁,正泊岸晨饮,汲清湘之水,燃楚地之竹,世无争而能自得其乐,超然世外
“烟销……山水绿”,日出江峰,烟消雾散,渔翁远逝,江上一片空寂;及至诗人瞩目凝视,“唉乃”之声,忽又从那青山绿水之间轻轻飘出从视觉和听觉写出了山水的宁静和渔翁的神秘这渔翁和这悠然不尽的“唉乃”之声,在这山水的环抱中,已凝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活鲜鲜地托出了一个优美的境界
柳宗元这两首描写永州渔翁的诗,脍炙人口,堪为千古杰作。这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公元805年)失败后,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江雪》约写于他刚到永州居住在龙兴寺时期(元和元年806——元和四年809)。这一时期他郁孤激愤,加之老母卢氏病逝,居所连遭大火,孤独之极。《渔翁》约写于元和四年(809)以后,他移居潇水西岸的冉溪(后自改为愚溪)后,生活较为安定,情绪也较稳定下来,因此,这时的思想情绪较为旷达乐观。两首渔翁诗,写于不同时期,诗人心路历程,情感思考均不相同,故品味把玩,更有一番妙趣。
其次,两首诗意境深邃,寥廓旷远。但两诗的基调色彩不同。《江雪》中的“千山”“万径”展现的是一片迷茫、凄寒、沉寂,“独钓寒江雪”更具禅趣。而《渔翁》中的“烟销日出”,“欸乃一声”描摹的是清丽、柔美、恬淡。“回看天际”,二句更显空灵与生机。
再次两诗的结句含蕴深邃,但情感节奏却各有异趣。《江雪》结尾戛然而止,诗人描摹的这一笔成为永远的雕塑,永远的独钓,令后人永远瞻观、品味与追思,留给后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渔翁》的结尾节奏舒缓,情境相生,漾起了诗人旷达情怀的涟漪,令人萦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