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是以下:
对于考心理咨询师费用相对比较不唯一,因为心理咨询师会受到报考地区的、报考类别的影响(心理咨询师可以分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和二级),导致收费标准也是存在差异的,一般这种不会超过1000元左右,如果需要补课的也就到月几十到几百块钱不能的价格
还有一点就是专业是否对口,如果你之前学过心理相关知识,直接通过机构交报考费用即可,如果不是可能通过平台机构进行报名学习,这样可能想多比较高,大约三四千左右不等。
报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心理咨询师报考不限于一定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非心理学专业满足条件者依旧可以报考。(满足其中一条即可)1、专业不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2、医疗、心理等相关的专业专科学历,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3、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考试时间为每年的3,6,9,12月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理论部分:
1、普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异常心理学
5、健康心理学
6、心理测量学
7、咨询心理学技能操作部分:
抑郁情绪需要看医生吗
抑郁情绪需要看医生吗,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快,很多人都是有抑郁情绪的,抑郁症轻则消极孤寂,重则会有轻生的念头。但是抑郁症与懒有类似,下面了解抑郁情绪需要看医生吗。
抑郁情绪需要看医生吗1可以考虑去当地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接受精神科医生面诊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稳定心境药物治疗。
抑郁情绪的表现症状
1、情绪莫名低落、敏感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即使在一群人中间,也会莫名的感到低落,提不起精神来,有时会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强颜欢笑,实际上会使自己更累。除此之外,还会有敏感的心理,一点小事就会引发低落,有时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
2、记忆力下降,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抑郁症有时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状况,甚至今天记不起昨天发生的事情,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患者还会与周围的人和事情产生抗拒,对自己以前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精神来,思维也会为之迟钝。
3、身体总感觉疲惫不堪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疲惫不堪的状态,浑身无力,连最简单的走路都会感到疲累,更不用说运动了。更多时间里,只想躺在床上,呆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动弹。
4、生理性疾病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心理影响生理,引起一些生理性疾病。伴随抑郁症出现诸如失眠、食欲下降、心慌气短,女性产生月经紊乱,痛经等,男性则容易对房事失去欲望等。病症严重的则会引起高血压,进而可能引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
5、产生轻生念头
这也是严重抑郁症患者的重要表现。通常情况下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加上不愿意与别人倾诉,继而引起憎恶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对,甚至什么都不配拥有,产生轻生的念头。出现此种心理,极其危险。
以上就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几种表现,如果你占有三种,说明病情比较严重,要及时就医治疗。生活工作压力巨大,促使抑郁症患者高发,所以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调整情绪,不要为压力所困,注意劳逸结合,适量参加运动,放松心情。也可多出门旅旅游,看看风景,以调整自身的情绪。同时抑郁症与懒相似,容易忽视,一旦出现以上状况,要及时调整,以免抑郁症的困扰。
抑郁情绪需要看医生吗2抑郁情绪的表现症状
1、情绪失常
抑郁症患者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交往,学习、工作动力不足,心灰意懒,以往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电视等,现在感到平淡乏味。许多女性患者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或一些偏执的想法而悲伤哭泣,男性患者则多表现为越来越内向,甚至离群索居,自我封闭,有时又无故烦躁不安,发脾气,易冲动。
2、“多病”缠身
有些年龄较小的抑郁症患者就诊时不会表述情感方面的问题,只是述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比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晕;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还有的一会儿说这里痛,一会儿说那里痛,等等。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许多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的迹象。在线咨询专家
3、易受不良暗示
抑郁症患者多具有受暗示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面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或教室里或工作单位等特定场所,就出现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腹痛腹泻、肢体无力等症状,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后,就会一切恢复正常。另一个是意识层面的,即患者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总觉得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总觉得自己不会与人交往,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等等。
抑郁症的最佳治疗法
1、电痉挛疗法
电痉挛疗法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激发中枢神经系统放电,全身性肌肉有节奏地抽搐。此法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你几乎不会感受到痛苦,它能使抑郁症状和抑郁情绪迅速得到缓解,总有效率可达70%-90%。
2、替代性疗法
对于传统西医不能治疗的抑郁症,可以使用替代性疗法,包含 从饮食运动到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手段。包括针灸、意向引导、瑜伽、催眠、草药、按摩、放松疗法、香料按摩疗法、脊柱指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
3、实验疗法
实验疗法通常不是由医生进行的,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还未得到证实。
抑郁情绪需要看医生吗3抑郁症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抑郁这个词,本意是指一种情绪,后来才变成一种疾病的名字:抑郁症。忧伤、悲哀、低落、消沉,这些都是情绪的范畴,抑郁症可不止这样。
什么是抑郁症?来看看抑郁症患者的世界。
太阳升起、拉开窗帘后,抑郁症患者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灰蒙蒙的。随着对事物敏感度的降低,他们对于身边各种事情的感觉在渐渐消失。就像吃饭没放盐一样,寡淡、无奈、悲凉。
(关注深读视频,深读君携手六十万三甲医生,24小时为你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先看视频再问诊,清楚多了)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出了门,也不愿意与人沟通。觉得自己LOW爆了、自卑,对性别、颜值、金钱、名利等等一切都无感。
总之,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影子和自己。
工作中,本来死也不想动的脑子,只能被迫开动起来。这种身心抽离的状态,不但让他们在工作中度日如年,而且还问题百出。
慢慢地,就会更加怀疑自己,更加自卑,更加紧张。于是乎,不敢去上班,与外界联系的光慢慢变得越来越暗淡了。
好不容易死撑一天回到家想睡了,抑郁症患者的黑夜却比一般人要漫长得多,往往辗转难眠。即使幸运地睡着了,也全是噩梦,很快从恐惧中惊醒。
醒来后,满脑子都是负能量——明天怎么办?我为什么要活着受罪?
人生目标、渴望、梦想、肯定、理解、认可、支持,这些通通都没有,一点儿也没有。就这样,他们生命中原本鲜艳的颜色都被抽走了。
整个人就像被关进了小黑屋,没人看见他被病魔撕扯内心的痛苦。无论他如何呼救,都没人搭把手。
像沼泽中的人,抓不住任何一根稻草,除了沉沦,仿佛只有死亡才是解脱。
(关注深读视频,深读君携手六十万三甲医生,24小时为你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先看视频再问诊,清楚多了)
抑郁症的症状需要从心理、认知、生理、行为这四个维度来确认,单一维度可不能简单确认。
心理。
这个其实最容易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开心、郁闷、消沉。它是一种情绪,虽然不等同于抑郁症,可它是抑郁症滋生的土壤。
离异、丧偶、失恋、致残,这些人生的悲剧就像一辆辆穿梭而过的大卡车,不断碾压着人们的精神。
这种人生挫折本来就很难顶得住,就算是顶住了,精神也会有所损害,好好的情绪就这么进入了阴暗、绝望、消沉的状态,抑郁症最喜欢缠上有这种情绪的人了!
认知。
包括3个环节:感觉、知觉、注意力。
首先来看看“感觉”,感觉就是接收器,用眼耳口鼻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感觉出问题了,接收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
好好的蓝天,被抑郁症患者的眼睛一接收,立刻过滤掉鲜艳的颜色,全部变成灰色的、阴暗的,让人很压抑。他眼中的世界和你是不一样的。
然后是“知觉”,它负责处理“感觉”带来的信息。
正常人的“知”,来自于“感”,也就是“知”来处理那些“感”所收集的信息。抑郁症患者的知觉系统是什么样子呢?
幻听。耳朵并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可大脑却有了知觉。“你怎么不去死啊”“你活着有什么用”……
抑郁症患者的脑子里,是真的以为自己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噢,而且他会走心、会当真。
(关注深读视频,深读君携手六十万三甲医生,24小时为你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先看视频再问诊,清楚多了)
接着是“注意力”,普通人在与人沟通时能够捕捉到对方的重点,以及言外之意。
而抑郁症患者是很难专心地听到你话里有几层意思的。思绪要么还停留在前一个问题上,要么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去拍一下他肩膀,他会给你个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后又沉浸下去了。
生理。
抑郁症患者在生理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失眠,约有77%的抑郁症患者饱受失眠的折磨。
试想一下,你已经累到快要虚脱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我要睡觉”,大脑却像按了自动播放按钮,不断回放着那些曾经让你后悔莫及的画面。
那潮涌而来的自责与愧疚感,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你透不过气来。
行为。
在患者的精力、思维能力都被抑郁症偷走以后,身体就像被灌进了水泥,越来越沉,致使行动变慢,动也不想动。
患者终日藏在家里,坐着或躺着,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其实他们并不是懒,而是身不由己,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特别渴望能有人来帮帮他,带他走出沼泽的。
妻子身体不好,检查身体,对症下药,也不用天天去私人医生那里啊。
既然已经天天去了,发现了什么端倪,就应该及时止血,采取办法让妻子不必天天往那跑啊。
私人医生,顾名思义就是专属医生,与私人健身教练一样。在从事某种运动或身体检查时,空间是封闭的、身体肯定是接触的。
孤男寡女,日久不生情才怪呢。身体接触是越多时,禁忌就越少,听说过某种修行的活动吧。男男女女经过洗脑,成群结队的吃住在一起,两个人有时就会不顾大庭广众之下做出没羞没臊的事来。
而且,在回到家里后,会把修行中的行为带到现实 社会 中,男女之事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平常了,根本无法管控住自己。
你妻子与私人医生,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就会把私人医生当作你。不仅是医治她的病,还会医治她的心,使她的心慢慢向私人医生靠拢,成为情人。
所以,你马上和妻子谈谈,谈到你的担心。
看她的表情变化及行动,如果无法挽回,那就放手吧。
医生最合法合理充满职业热情的就是:请女病人躺在床上,拉上布帘,认真按压他认为需要的部位,检查……
女人的思路:既然都被摸过按过压过看过,还有必定不让人家进去一下吗?
一回生,二回熟,再多几回就理所当然地合体了。
吃多了山珍海味,偶尔尝到粗茶淡饭更觉的新鲜好吃,如果医生再适时灌些米汤,那么女病人的心就忘了回家的路,时间一长,就上瘾了,想戒很难。
因为女人和男人不同的是:
女人动心,男人动性,
女人真的动心了,九牛一虎都拉不动。
天天概率多大,半月一个月六个月还是一年是门诊还是其家什么时间!私人医生是自己的保健医生医疗人员是公共资源!工作正常时间是8至22点,是在营业岗位,人来人往的。
如果是有限的时间内,去门珍看病不会产生感情的,好大的醋坛子!把自己的妻子想得多糟,既然不放心换个女医生门诊,或去医院彻底的治疗一下不就得了,至于长去、能不能产生感情,谁会感保证,只有臭味相投才有可能,否则机率为零,医生一天见的病号多了,什么样的人见不到,即是美女正常医生很难乱性,否则就不能干这一行,医务人员大多数很道德,有家之人更别说爱上自己的病号,否则医人本人就是严重的精神病。至于病号天天跑去主要是看病,只要是正派有家室,怎么会对一个医生产生感情,如会产生一般是单恋或精神不正常。建立好夫妻感情最重要,假若没自信或妻子不安分那就没必要再保持这个家,或让自己的妻到大医院治好了!哪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答,你的妻子是真的身体 健康 ,很不好的话,这个事情你别担心,最怕的是和你身体不好,去到外面身体 健康 就好啦!私人医生那里是没问题,你这个事情是没必要的担心,放心吧!
想什么了,身体不舒服,还有心思谈情说爱,除非是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也就不可能天天去医院了。
除非她与医生的关系以前就不一般,没有病,找个借口去想聊天罢了。
你也许很了解你的妻子的人品。
医者父母心,每一个医护人的心里都是一朵圣洁开放的鲜花。因为他们的心中不会有私心杂念,他们就有一种治病救人的心理,所以说作为医生白衣天使来讲只会给别人减轻病痛,不会给病人和家属增添麻烦,所以我说既然自己有一个私人的医生用这个医生就应该给人家一种信任。而不是应该怀疑这个家庭医生总给你身体不好的老婆看病,担心他们两个人会有一些感情,会产生一些 情感 。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医生应该有一种医德,作为私人医生更应该有一种道德规范,有一个底线。我想如果他给别人当私人医生的话,应该最好的是给雇主一个该怎样保健身体?该怎么让自己的身体 健康 没有疾病,这是家庭医生应该做到的责任。
俗话说豪门恩怨是非多,既然你们家里能请得起家庭的医生,就应该充分依赖和信任这个医生,而不是担心这个家庭的医生会和你的老婆天长日久产生感情,如果你是这样的心态岂不是亵渎了大夫这个神圣的职业。
看了你这个做丈夫的猜疑,我暗自庆幸我的家庭条件不好,幸亏没有请得起家庭保健医生的能力,要不然我的这种心胸也该怀疑自己的老婆和家庭医生会不会有一些别的什么 情感 ?会不会产生感情?所以我说作为一个男人光明磊落,别什么事情都往窄处下,好好的相信自己的爱人,这样的话你就是一个信得过老婆的好丈夫。
我也遇到过这样类似的问题,也许女孩子在感情方面比男孩子要敏感一点,作为医生对待病人的时候也会有感情,不过那种感情我觉得是一种治病救人的特殊感情,不要自己胡乱猜想。
妻子的病是否需要天天看医生,如针灸,理疗等那是必须天天去的。有些病是不需要天天看医生的。作为丈夫,你应该有感觉,而不是猜测。
假定妻子需要天天去,还要看去的时间段和逗留时间长短,还有医生诊室是什么情况。不要瞎猜。给你几个建议。
一、观察妻子是否有变化。精神方面,是否更爱打扮,对去医生那的心理状态。这些是藏不住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这个道理。
二、抽出时间陪妻子去医生那。当妻子要走时,提出自己有时间陪妻子去,看妻子的反应,高兴,惊讶,不高兴失望等等都能表现出来。到医生那少说话多观察,从双方语言、表情、眼神和医生诊室的情况都能看出来。
三、旁敲侧击,给妻子留足面子,通过网上和现实家庭案例教育她,看她的反应,挽回妻子的心。抽出时间临时查岗。当然不能让妻子怀疑你的动机。
如果不是必须天天去医生那,说明你老婆已经动情了,在那里的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是家给不了的,是否发生性关系不确定。
四,如果确定妻子真的动了真情,不要吵不要闹,女人的情是走心的,有情才有性,那样只能越推越远。和妻子深谈对丈夫,对孩子,对家庭,对双方父母的爱和责任。你还要表现出爱和大度,以情动人,让妻子回归家庭。
五,还可以通过妻子最近最信任的人做工作,使妻子认识到错误,改掉毛病。
六,你和那个医生好好谈谈,为了他的名誉,他的家庭,他会接受。断了妻子的念想。
情也是一种毒,无论男女,特别是女人,戒掉是很难的,加油吧!朋友,绿帽子带到头上就不好摘了。
给你讲个故事:十几年前,我的住处对面有个珍所,是个四十出头的跛脚大夫开的,人长的油头粉面,不知医术如何,嘴巴可是挺会说的,光顾他珍所的多是些老人和**,有一阶段我起的早,经常看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敲门问诊,几天过后直接拿出钥匙开门,后来那个女人离婚了,经常和他在一起,有时他跟朋友吹嘘,给女人治病,他最拿手,一治一个准儿
双相 情感 障碍(为了方便,以下简称双相)比其他任何一种精神疾患都要难。比焦虑症强迫症难,也比抑郁症难,甚至比精神分裂症都难。
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是因为识别难。且不说双相本身内部的亚型需要识别,重要的是双相本身就难以从抑郁症、焦虑症或是躯体形式障碍中识别出来,而只有识别出来,才能进一步谈治疗,避免无用治疗和错误治疗。
有很多双相患者最初症状不典型(但仍然有端倪可循),此时如果医生缺乏相关识别训练,缺乏相关诊断经验,缺乏双相的意识,则很可能诊断为抑郁症,从而处方SSRIs抗抑郁药,效果自然不理想,症状倒是会越来越复杂:除了情绪症状,还可能有躯体症状,比如疲劳、乏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心率快、出汗等症状,也有认知功能的减退,上学阶段的患者出现成绩断崖式的退步。
这些主诉一多,加之迁延不愈,反复就诊,医生会不胜其烦,很容易失去耐心。于是病家反复换药,到处问诊,治疗陷入困境。患者自己难受,家人也一筹莫展,往往是牵累整个家庭。
这是较轻的。目前的观点是抗抑郁药会诱发躁狂发作,三环类较明显,SSRIs稍轻。目前的共识是对于双相患者如果抗抑郁,须配合 情感 稳定剂,而且要选择不易引起躁狂的药物,如安非他酮。如果按抑郁症治疗,医生又不分青红皂白地主张“足量足疗程”,很可能的后果是诱发躁狂。直到躁狂的症状很重了,转去上级医院就诊,这才诊断为双相 情感 障碍。而之前的治疗,不但没有正面作用,反而恶化病状。如果从此规范治疗,大概率会明显好转,那么,以前的时间,岂不是白白浪费?有些少年或青年患者,患病时期往往处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学业或工作受耽误,很可能改变命运的走向。
据笔者走访观察的几家地级市精神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很多不具备这种敏锐。医院所备药物,常用的 情感 稳定剂如拉莫三嗪等都缺失。曾见过一位患者,服用拉莫三嗪一段时间后出现皮疹,很担心地去医院要求处理,那位医生说,拉莫三嗪这个药,像北京上海那些医院喜欢用,我们不是很清楚。而大医院的做法是,面对所谓抑郁症患者,要反复究问、从各个角度究问,除了情绪低落、意志减退、 情感 缺失这些情况,有没有自我感觉较好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很愉快的时候,还要问随同的家人,他(她)有没有执意要做某事的时候,有没有夸夸其谈的时候——甚至更进一步,在抑郁的时候,通常会怎么样,是倦怠、懒惰,还是四处闲逛,坐立不安。这涉及诊断标准,也涉及诊断时提问的技巧。
有一种流传说法是精神科医生培训三个月就可以上岗。这种说法所反映的事实是:医生凭喜好用药,凭习惯用药(反正精神科药物不过就是那么几十种),而不充分了解药物本身的性能、不分析患者的情况。在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个层面上,尚不太能分出诊疗水准高下,在双相上,则能高下立判。因为双相的隐蔽线索多,线索意义重要。医生的所受医学学术训练和实务训练的高下,决定诊疗水平的高下。
因此,不管是您或您的家人患什么类型的精神疾患,不管在当地做了何种诊断,如果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好,一个直接且明智的办法就是去精神领域内高水平医院(北大六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华西医院等)。如果经济不允许或是路途过分遥远,则至少要到省级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在这个级别的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之后,再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4大危险因素搞死你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虽然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一种重性精神类疾病,但在我国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3月30日这一日子更是鲜为人知,今年仅仅是在中国开展的第二年。为了让更多医生、市民了解这一疾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借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来临之际,我向大家普及这一疾病的知识。
双相情感障碍之抑郁发作症状
“所谓双相情感障碍,即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发作为表现特征的心境障碍。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极端情绪,却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黄俏庭博士表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时,其症状表现与单纯抑郁症患者并无太大差别。患者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三大核心症状:①情绪显著低落,愉悦感缺乏,整天都觉得闷闷不乐,对任何事情都可能感到消极悲观;意志活动明显减退,即使是对于自己原有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兴趣,更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思维速度减慢,反应迟钝,有时会感觉脑袋像是生了锈的机器不灵光,甚至是一团浆糊。
“其次,患者的睡眠质量大大降低,容易出现早醒、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少数患者会睡眠过多;饮食方面,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经常没胃口,进食量少,进而可能导致体重下降;严重者由于对自我评价过低甚至自责自罪,或者感觉生活非常痛苦而出现自杀观念甚至自杀成功。”
双相情感障碍之躁狂发作症状
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其表现与抑郁完全相反。“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躁狂发作和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患者,心境(情绪)高涨:总是无缘由地感觉非常高兴,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甚至觉得自己非常厉害,常可见到夸大的表现;其次,意志活动增强,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动力,甚至以前不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充满干劲。”但黄俏庭博士表示,虽然他们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久,或许今天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但第二天可能就干别的事了。
“思维以及反应能力也会比常人快,有时由于思维过快,语言表达无法跟上其思维速度,甚至出现思维混乱。常人听起来,会觉得东一句西一句,没有逻辑性。此外,由于他们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通常患者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较少,可能每天只需睡3、4个小时,第二天照样显得精力充沛。”
黄俏庭博士表示,与严重躁狂相比,轻躁狂发作时症状并不是非常明显,旁人很难发现异常,患者本人也比较难区分是个人状态好抑或是病态。因此,医生需要将患者目前的状况与过去的常态作比较,仔细甄别,才能准确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难诊断医生问诊+量表是重点
“但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是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而大部分患者主要因抑郁发作而来医院就医,这样一来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障碍。因此,医生在诊断时需留意八大线索——起病年龄早(发病高峰年龄在15~19岁);出现发作性心境不稳定,如心境波动很大,抑郁、焦虑、欣快、烦躁不安等情绪呈短暂发作;当抑郁发作时,伴有不典型特征,如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等;1年内发作次数超过4次;既往抗抑郁药物疗效差,或服用抗抑郁药后转而出现躁狂症状;具有情感旺盛气质、心境恶劣气质、易激惹气质与环性情感气质等特征;具有双相障碍阳性家族史;季节性情绪变化;以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贾艳滨主任医师表示,除了通过医生的问诊外,临床还可借助量表的评估作为诊断参考。例如可以让患者填写心境障碍问卷和轻躁狂症状清单问卷,若两项问卷的结果均为阳性,患者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警惕双相情感障碍的4大危险因素
据统计,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6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高的`患病率呢“该疾病的四大危险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人格气质和季节因素。其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家系调查中发现,在双相障碍患者中,其一级亲属出现双相障碍的几率比正常人的一级亲属高出8~18倍。”
贾艳滨主任医师表示,其次,社会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等,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而在众多人格气质中,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危人群。
“此外,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秋冬季节容易出现抑郁发作,而春夏季节容易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黄俏庭博士表示,这个现象跟生物节律和光照有关。人体的代谢随着季节的变化会有节律性变化,例如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会相应减慢,目前自然界一些动物甚至存在冬眠。此外,光照对五羟色胺等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在秋冬季人体代谢减慢、光照减少的情况下,双相障碍患者容易出现抑郁发作。反之,当春夏来临,部分有躁狂特质的患者,也有可能较多在这个季节出现躁狂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根据发作周期和特点可分亚型
若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后,医生还会根据患者发作的循环周期,分为不同类型。“有些患者在一次发作中可以同时出现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例如有抑郁心境的同时可有言语和动作的增多、脾气大等表现,称为混合发作。”
黄俏庭博士表示,若在一年中,患者至少经历4次或更多的躁狂、抑郁发作,称为快速循环发作。抑郁发作和轻躁狂发作交替的循环期超过两年,且严重程度均达不到躁狂发作或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称为环性心境障碍。”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发作周期不同,症状复杂,因此相比起单相抑郁和单相躁狂而言,治疗更复杂、更有难度。因此,该疾病的患者一定要谨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单纯的心理治疗无法将这一疾病完全治好。
;文|丹思心舞
说明:
7期剧情与分析已完成,可通过连载集回顾。这个个案很有代表性,涉及:
1自我存在、个人成长与社会身份认同中的焦虑
2原生家庭影响与分离、成长中对父母的认同与去认同
3职业选择及表现中的潜意识影响与意识化发展
4心理咨询中的移情反应
5心理咨询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本土化
6面质等心理面谈技术的使用
等等。
以下根据薛伟老师的视频讲解加工整理,但并非逐字记录。
大家还可以通过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都挺好》,验证其中的一些分析和说法。
另外,课程只提供了Mia个案的讲解。后续该剧系列个案分析完全由本人完成。
这个个案的咨询实质围绕心理成长展开,围绕成长中的阻碍和停滞展开。在表现形式上,Mia经常表现出焦虑情绪,透过这个焦虑情绪,背后就有其成长中的阻碍。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先理解个人成长过程、身份形成的过程,起点、终点和路径。 成人的标志是拥有很多社会权利并且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些权利,这个前提是获取相应社会身份。 否则,社会权利便无处依附。孩子没有社会权利,没有拥有能够对自己负责的社会身份,只能依附于父母的身份,是“某某的孩子”。
当孩子年满十八岁,社会给了成人的身份,现实层面有了社会身份但是心理层面可能没有做好准备。心理上要面临跟父母的分离,这个过程可能受阻,成为成长的障碍。孩子的存在感是通过依赖父母获得,当他需要面临分离,存在感受到威胁,就产生了焦虑。这个时候,需要从依赖父母转向依赖社会规则获取存在感。 焦虑的本质是跟存在相关。
自我存在感是从胎儿最初跟环境融合一体的存在逐步变成具有独立意识的“我存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会带来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不能天然依赖别人获得满足,从而导致焦虑。 一种放弃身份是类似佛陀的参透生死的境界;另一种是社会身份的崩塌、破碎,别人看你不正常,你自己并不感觉焦虑,但这是一种精神病态。任 何心理问题,不管显现为什么现实问题,往往都是跟焦虑相关、跟身份、跟存在感相关。这是成长中要处理的基本问题。 成长中缺乏和父母的稳定关系,会表现出情绪的,或者行为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成人化中还有一个问题是,遵从社会规则带来稳定感,但趋向理性化、失去很多情感联结,转向相对可控的、逻辑化的关系,这时内在也会感到不舒服,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位置。如果过于沉溺在情感联结中,虽然内在好像很充实、不孤独,但是经常会被束缚、会更多受父母影响和控制;如果摆脱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你可以更自由做决定,但归属感会减弱。
这个平衡点没有统一标准,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生活环境。 东方文化讲究相对比较融合的关系,讲孝道,讲究与父母关系中的稳定性,顺从而不是反叛。这跟中国社会长期的农耕文化有关——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形成固定的经验,长者掌握了更多人生经验,讲究听从长辈、顺从天意、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定胜天。西方文明起源于游牧文化,讲究主动性和应变性,相互合作。
在西方文化中,成长总是指向“独立”。东方社会也在发生变化,跟农耕文化越来越不同。城市化、公司化等社会变迁需要我们适应新的环境,这样个人成长状态也会更接近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向。这样,心理咨询会更多借鉴西方文化下的成长观。 东方文化中也有社会规则,但是不强调独立,而是顺意;我们没有太主动的意愿让自己处于独立但可能比较孤独的状态,代价是放弃自由。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观念上做些改变,但是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又不可能完全西方化,这是需要咨询师在观念引导上取一个平衡点。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过度停留在传统文化当中。
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现在还没人能拿得出一个标准。我国的心理咨询发展历史不长,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 原则上,咨询是帮助个体适应具体的生活环境或情境,需要评估下他的生活环境跟大多数人正在面对或即将面对的是不是一致,还是有很大差距。如果一致,就帮助他往独立的方向走一步,看能不能更好的适应。如果有差距,他现在比较局限的小的生活环境,将来也可能面临一个大环境的影响。
对于当前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面临的大多数问题是独立性不够,或者自我责任感不够确定和清晰。至于与人建立有联结的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是过度了,而不是有欠缺。 大多数时候,咨询工作的方向是推动独立性,但是也不能做得太极端,毕竟有现实文化背景的差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的榜样,先要有认同,再“去认同”,这是一个过程。完全不认同,就失去了一个最初的模板;过度认同,就陷入了一体化当中、难以分离,没有自我的发展。两个极端都会导致成长的困境。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获得社会身份,并在这个社会身份和相应的社会规则下尽可能自如和自由是成人的标志。有时,人的内心没有完成分离,但能够获得一个社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社会能力并被认可,麻烦在于内心的情感部分没有被处理好,是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迫靠自己获得社会身份,并没有在早年的社会关系中学会跟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学会充分的情感互动,这方面跟情感归属有关。
而社会身份是让人获得(另一种)安全感和确定感,但不能提供情感上的归属感,这是个补偿性反应——小时候有情感上的缺失,被迫过早靠自己在社会上谋生,在社会上获得的成就和地位可能比一般人还高,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内心会真正感到满意,在与社会身份相关联的内心自由度上会有不足。如果有社会身份但是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说明这个身份中有补偿性成分。 理想的状态是,随着社会身份的确定,内心在情感上的自由和安稳的感觉也是逐步提升的。如果这个趋势不一致,就说明与社会规则相关的成就是早年关系上的创伤的反应。
Mia是个具有社会身份的律师,职业成就和地位不错,但不能解决她内心里早年家庭关系留下的影响,她在很多地方依然很受困扰和束缚,大学期间与男友关系的中断并堕胎、在咨询中对Paul的移情反应成为很难放下的情结,一直影响了她的感情生活。咨询中给她的提示将引导她在社会身份中走向更自如。
(注:近期热播的《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就是反叛家庭、自强自立的一个典型例子,相反的,她的二哥苏明成则是依赖母亲的“啃老”族)。
从Mia的叙述中,小时候她父母的关系比较疏离,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幕会很深地刻在她的记忆中。固然,这一幕反映了Mia的父亲把女儿看得很重要,但是并不是很纯粹地将她视为女儿看得重要,而是部分地将她替代了妻子,隐含了对成年女性的某些需要,虽然不是意识化的。Mia放不下这种记忆和感觉,就变成了一个障碍,影响她跟其他成年男性建立正常的、深入的情感关系。她跟父亲的关系隐含着一种**情结,虽然没有事实的行为。在这种关系中,Mia是错位的,没有呆在女儿的位置上接受照顾,而是代替了部分母亲的功能,对父亲给与情感上的照顾。她也不能从父母关系中学习伴侣关系的正常模式。这样, 关系中的错位与缺乏学习模板影响了她跟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无意识状态,但是这个“来源”,要看清它,需要时间,需要现实事件映照。小时候,跟环境、跟父母分离不足时,就会导致我们对自我的状态不太可能有很好的觉察。成长往往是在这种黑暗当中摸索,慢慢走向光亮当中。有时,这种对自我的探索成为我们人生的使命,成为一种必然。要真正能够做到在职业选择上完全自主化、意识化,在十八、九岁这样的年龄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尽早做这种自我探索,这种无意识程度是可能降低的。
伴随成长,这种意识化可以在不断的觉察当中提升,可以再做二次选择、确认。当Mia意识到自己做律师的无意识动力后,她可以选择不做律师,也可以选择在更符合律师职业规则的框架里发展职业身份,这就跟她前期的无意识状态下、老是越界的状态会有不同。
一些现实事件,是无意识的结果,也是帮助你看到无意识的通道,成为反观自己的机会,这往往是一体两面的。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一开始的无意识,但是可以努力做到不要发展到强迫性重复,可以延展自己生命的体验和更多可能性。这些都是建立在意识化的基础上。
一个原因是Mia的父母关系疏离,在她幼年时,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妈妈的功能和角色,虽然角色限定了他们没有发生性上的**,但是 Mia与父亲存在情感上的**情结,而这种伦理上的限制放置到与其他成年男性之间,就降低了约束。 在跟其他男人的关系中,会经常重复早年跟父亲关系的模板,而这些关系中性的禁忌大大降低,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色情性移情。这是原因之一。
另外一方面,她缺乏跟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但是又很渴望,就产生“性欲化”的倾向,去更“容易”地获得跟人亲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持久,很容易让Mia受挫,继而产生投射性的反应,认为对方不是自己想象的人,产生非此即彼的否认。这 在边缘性人格中很常见,即内心渴望亲密而缺乏能力,容易“性欲化”、将想象付诸行动。他们往往迅速地跟人建立关系、又迅速地从关系中断裂,周而复始,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混乱。
发现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任务是化解、降低防御机制。但如果只是通过面质,是不能起到效果的。 面质需要建立在来访者自己对防御的情感的比较充分的体验基础上,如果一上来就强烈面质,肯定不起作用。 这个个案中,Paul的确有很多面质,(薛伟老师)个人认为他的一些面质是过多、过早了,就导致有时效果不理想,也许他可以放慢些。
我们关键要把握咨询的理论基础(比如个人成长的过程和关键节点)、基本原则、基本策略,以及目标和框架设置。 原则和框架是主要的,细节是次要的。要从大的方向上去看待一个咨询的历程 ,如果过多陷入细节,难以取得好的咨询效果。
前期回顾:
Mia的个案1-Paul与Mia的相遇与首次面谈
Mia的个案2-Mia的再次越界与第二次面谈
Mia的个案3-揭开“秘密”的第三次面谈
Mia的个案4-Mia的“惊喜”与焦虑
Mia的个案5-Mia陷入抑郁与无助
Mia的个案6-Mia是结束还是继续治疗
心理咨询效果表现
当心理出现问题时,心理咨询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可是心理咨询的效果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心理咨询效果表现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某流派心理咨询专家,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让一个顽皮、不爱念书的小孩痛哭流涕、答应父母不再捣乱,要当一个努力的小孩;也看过某位咨询师在上课过程用一个技巧,让原本咨询如何管好小孩的妈妈,反而承认自己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太多限制,进而痛哭流涕,并诉说要痛改前非;更甚者,还看过在微信群中聊上两句,即问诊开药,告诉微信另一头的求助者该如何如何。
这种情境让我联想到在某些与认知、心灵激励的课程、以及一些在户外的企业团队训练营活动:当下激励人心、信誓旦旦,但离开那个情境,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又回到了原样,没有太多改变!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要改变一个人的心志并不是那么容易。
俗语也说:孟母三迁,也显示了一个人的心志是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为什么上面这三个案例或网络上的流传都这么神呼一次见效,好像人的情绪、心志是很容易改变
上述的三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心理咨询什么样的心理咨询状态更容易产生效果心理咨询效果如何呈现以下这篇文章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关于心理咨询的本质
人本主义大师Rogers认为:
心理咨询是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给予来访者一种安全感,使他自己可以从容地去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经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作出统合。
简单的说,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咨询师充当一面镜子,(引导)让来访者真正地看清自己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去产生自行改变的意愿(助其自助)
依这样的观点,心理咨询是在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层面问题,不是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求助者的老公有小三,求助者悲愤交加,吃饭不香、喝茶无味,认为“我对老公那么忠贞,老公也必需对我忠贞”,则在与求助者协商资询目标的过程:
可以做为咨询目标:改变求助者的认知、调整求助者的情绪状态
不适合做为咨询目标:帮求助者抓小三、使求助者的老公回心转意、使求助者更有女人媚力以吸引老公回心转意
另外,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意谓着要改变求助者的认知、调整求助者情绪是需要时间、有一个过程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
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意谓着求助者认知的改变、情绪的调整,是由求助者本身去发生,咨询师本身是一个引导者(一面镜子,引导、促使求助者探索自己;创造安全的感觉,产生自行改变的意愿)。所以如果某位咨询师告诉你可以在一、二次的咨询中帮你解决具体的问题,恐怕你找的是问题处理专家而不是心理咨询师。
什么样的心理咨询状态更容易产生效果
国外学者曾对各心理咨询流派有效果的共同因素归纳出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求助者的强烈求治的正确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Bergin、Lambert认为求助者要求咨询的动机、合作的态度、期望的程度、对咨询师的反应、悟性水平等,是影响咨询效果最大的变量。也就是说,求助者带着想解决问题的动机来求助效果将会最大,但如果带着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或是根本没有求助动机(被逼来的),咨询效果将会非常差。
第二,咨询师本身的特征。E Bourme 等人认为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娴熟的咨询技巧对于能否取得积极的咨询效果是很重要的;S Brook 对求助者的调查则表明,咨询师的善解人意、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乐于助人、令人信赖对求助者很有帮助,相对于此,技术手段就显得次要。简单的说就是具有尊重、热情、共情、真诚、积极关注的咨询师,更容易协助求助者建立一个释放压力的空间、协助求助者去探索深层的自我。
第三,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A Storr 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人际交往的专业”关系。在现实环境中,有可能产生三种咨询师对求助者不匹配的情况,从而使得咨询效果不佳或没有效果:
欠缺型:咨询师受训重点与擅长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对某类问题可能不擅长、不懂;人员搭配也很重要,年轻咨询师去咨询老年夫妻间的矛盾或许不如一位有阅历的中老年咨询师可靠
忌讳型:咨询师价值观、情感方式上可能对某些求助者、某些咨询内容有一定的敏感、偏见和忌讳(例如对性十分谨慎的咨询师不适合处理对性开放的求助者)
冲突型:咨询师与求助者在个性上存在某种不协调,甚至明显冲突;或是有些求助者对咨询师所信奉的某种理论方法持不信任态度
第四,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BD Beitman 认为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如何精准无误的发现求助者的问题,而是如何对问题作合乎逻辑的解释。Pygmalion Effect指出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第五,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最适合的处理的心理问题不一样,没有哪一个流派可以通吃、最适用于所有的心理问题。Luborsky等人曾回顾大量已发表的文献,结果发现所有的流派都能起作用,但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所体现的作用不同。
第六,咨询师能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一切咨询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启发求助者的主宰意识和激发应变能力,大多数学派都承认这是一个基本要领。
心理咨询的伪效果
心理咨询的效果仍然很难用科学来证明,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同医院的治疗,同样存有安慰剂效应。
Beecher是一个二战时战场上的麻醉师。由于战斗中镇痛剂用完,护士只能告诉伤兵给他们注射的是强力镇痛剂(但实际注射的是盐水)。让Beecher震惊的是,注射盐水后,伤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Beecher战后回到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并发表了著名的论文“The Powerful Placebo”,描述了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指出: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
从心理学角度推论,安慰剂本身可能是无效的,但求助者期望效应与制约反应会造成安慰剂看起来有效果的表面现象。以下这两类型的人,是容易产生安慰剂效应的人群:
容易受暗示的人群,这些个体的人格特点包括喜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喜欢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
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疾病,如癔症、强迫症、一些恐怖症、焦虑证、疑病证和神经质
心理咨询效果如何呈现
心理咨询效果的呈现,大都从求助者认知的改变开始,即最终是以改变对世界的态度呈现。社会心理学家HCKelman提出的价值内化的三个阶段:
顺从:当求助者意识到自己或许有问题,为了表现得不那么异常,会顺从心理咨询师的某些道理而生活
认同:似乎掌握了个道理时,求助者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从逻辑上讲,求助者认同了这个道理并决心去实践,但整个过去经验体系及庞大的潜意识系统并不认同,所以在执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挑战,这些挑战与过去经验体系是冲突的,所以本能的就会选择听从经验的指挥自动化反应(回到以前的状态或认知)。然后意识的部分又反过来指责自己:我痛苦,是因为我没做好,我没实践这些道理
内化:让求助者整个人、整颗心、整个系统都认同这些道理,让它替代过去经验,完成价值观的换血
从这个角度来看,咨询效果是个螺旋向上的过程。螺旋向上就是在你接受到新认知,你以为进步了10步,你在一小段时间内感觉非常良好、完全按照新认知的模式来形式,但那都是个表像,是因为认同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强制执行,并不是内化。内化需要你经历了混乱和新的整合才能完成,而在这两个阶段里,旧有的经验就会把你拉回9步,于是你会有种感觉:没什么用,又回去了。这个回去是跟你接受完新的刺激的那段时间比,但是,跟你旧有的现状比,你还是有所进步的。
心理咨询效果的呈现,更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咨询师能够帮助求助者实现一个小的行动的改变,然后发生就会开始像滚雪球一样的滚动起来,至于后面滚动有多大、滚动有多久,就要看很多因素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