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杏花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北陂杏花》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晚年,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通过北陂杏花与南陌杏花进行对比,突出展现了作者在退出政治舞台后,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的信心。
《杏花 》这首律诗同样作于作者被贬江宁之后,但此首律诗通过用自己的病弱身体与娇饶杏花进行对比,展现出的是自己青春不在,年事已老,对时光的流逝充满慨叹;另外作者和景阳妃对比,说明了自己对北宋政治安危的担心,但是此时自己却无能力的矛盾心理。
北陂杏花 (一)
一陂(bei一声)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二)
一陂春水绕花身, 池塘的春水环绕着杏花,
花影妖娆各占春 花朵争奇斗艳春色满园。
纵被春风吹作雪, 即使像雪样被春风吹落,
绝胜南陌碾成尘 也胜过南阳杏花碾为尘。
拂云豪逸之气 屏荡老健之节——王安石《北陂杏花》欣赏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诚如陈衍《宋诗精华录》云:“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东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她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王安石《咏月》),诗人隐退江宁之后,他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难免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
这个问题,我从将“杏花吹满头”的出处、原诗的释义和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三个方面来。
首先,“杏花吹满头”这句诗的出处及背景“杏花吹满头”这句诗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的《思帝乡 春日游》,原诗如下: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
作者韦庄,经历了大唐灭亡后,苦难中辗转多地,最后到了巴蜀。在那里他投靠了当时的西川节度使王建,在他的幕府中当起了掌书记。后来王建在成都登基,国号大蜀,也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前蜀”政权。
王建建国后,不断给韦庄加官进爵,而韦庄虽然感激王建的赏识,但内心很是怀念曾经的长安。他思前想后,一直拿不定主意。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春意融融,杏花开得正好的时节,他打算出门散散心,回来再来做决定。也就在这次踏青归来后,韦庄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思帝乡 春日游》。
第二,《思帝乡 春日游》这首诗的释义这首《思帝乡 春日游》描述的是一个怀春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表白。这个女孩在踏青时,巧遇了一个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少年。为了不让爱情溜走,她不仅主动对少年袒露了自己的爱意,并表示愿以身相许,即便将来被遗弃,也不会后悔。
杏花簇簇挂满枝头,一阵俏皮的春风拂过,粉嫩的杏花便落在游人头上。“杏花吹满头”一句,既隐含着花开满树、极尽繁盛的景象,又巧妙地将物与人联系起来,在游春之人的心底种下了一颗思春的种子。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写得是少女对爱情的美好期望,而“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写得则是少女为了追求爱情,不惜奉献自己的无限向往。表现了少女的意志之坚决、感情之深挚。
结尾的“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是一句殉身无悔的誓词。纵使他薄情无义抛弃我,也不后悔也不害羞。
第三,《思帝乡 春日游》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帝乡 春日游》这首词虽然写的是男女间的情爱,但从作者的写作背景看,实际上是他写给王建的一首明志词。
韦庄的意思是想告诉王建,你就是那位“足风流”的少年郎,而我遇到了你这样的明主、受到你的赏识,无以为报,只有“将身嫁与”,为你肝脑涂地。
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人了“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即使将来有什么变故,我也会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之后,韦庄就接受了王建给他的官职,定居于成都直到终老。正像他在《思帝乡 春日游》一词中描述的那样,嫁给了这个国家,把自己最后的生命气息留在了那里。
红杏枝头春意闹:枝头上杏花盛开,春意正浓,时值烂漫的大好春光“红杏”指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诗人以拟人手法,应用一个“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作者宋徽宗赵佶(1082~1135),神宗赵顼之子。在位时任用奸佞,崇信道教,朝政腐败,穷奢极侈,以致国破家亡,身死异国。然赵佶擅长诗词,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传位于赵恒(钦宗)。靖康二年(1127)与钦宗同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
靖康二年宋徽宗赵佶被金兵所俘,北宋灭亡。这首诗即是作于被俘期间。
上片借美丽的杏花易凋零,不经风雨,抒发国破家亡之愁情和思故国之情;下片借“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抒发离情无所凭寄之苦,最后写到对故国的思念只能在梦里实现,可是现在梦也不做了,暗示了复国无望。整首诗写得轻灵、自然、真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离家亡国之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