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吕碧城在青年时期对其闺蜜说的话,这个一心扑在女权事业上的人,最不缺的便是追求者,而这位23岁就当了最年轻的女校长,最后却没从这些人里面选出一人。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没多少风流韵事,远不及萧红、石评梅、张爱玲那般有名。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多金,样貌姣好,又有才情,而不熟悉她的人,只知道她终身未嫁,得了一个 “民国第一剩女 ”的称号。
吕碧城,1883年出生在安徽旌德,其父亲是光绪进士,吕家一共三姐妹,各个都是书香门第下的才女,耳濡目染下,吕碧城7岁就能与父亲对诗作画,10岁时与同邑汪氏定下婚约,本是才子佳人的好事,却不想这份婚约并没有眷顾到她的身上。
1895年的一天,吕父去世了,年仅13岁的吕碧城随母亲已从北平出发,匆匆忙忙地赶回了安徽。而映入她眼帘的,却是同族人的窃窃私语,吕家家中无男子,那些昔日慈眉善目的族人,便翻脸不认人的主持起了“公道”。
“家业传男不传女。 ”
光是逐客令还不够,族人唆使劫匪将吕碧城的母亲劫持,母女二人为了不受凌辱,服毒自杀了,幸而被当时外出回来的大姐救了回来。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吕碧城咬紧了牙,事情已至此,她再没有什么可顾虑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她以剑执笔,开始了为母亲和姐妹维权的第一步。
年仅13岁的吕碧城,四处告援,将此事一纸诉讼捅到了当地政府的门下,报刊媒体、父亲亲友的各方介入下, 家中的族人被多方舆论哗然,最终放过了吕家的遗产 。
可谁能想到,这一为自己母亲维权的举动,传到了吕碧城未婚夫那就显然变了样——小小年纪,就知道借用权势呼风唤雨,要是嫁进来了可不得翻天?
如此,13岁的吕碧城便收到了 一纸退婚的协议 , 第一次不成文的婚约, 也给了年幼的她埋下了对恋情无所期盼的种子。
婚约解除后的吕碧城只能随母亲回了娘家,在那个年代,还盛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被退婚更是奇耻大辱,吕碧城和母亲一同寄宿在舅父严凤笙,高墙之内没有诗书,日子过得淡而无趣。
1903年,当时20岁的吕碧城实在呆不住了,便问了问她的舅父,能否去天津女校看看?
彼时正是女权悄然兴起的时代,民国的学校开始渐渐的接纳女子入学,新闻报社渐渐的开始让女编辑入门,吕碧城自然也盼着能去一展抱负,但她这一问却换来了舅父劈头盖脸的一顿骂:
这一骂,气的吕碧城一宿没睡,第二天她便只身一人踏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富家女连夜出走”的新闻轰动一时,她在火车上一路颠簸,身无分文的她给《大公报》社的方太太写了封长信求助。巧就巧在,这信恰好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见到了,问明缘由之后,英敛之二话没说,就将吕碧城纳入了编辑部。
从《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到《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吕碧城的女权之路在英敛之的帮扶之下越走越顺,《大公报》成了这位女文豪兴女学、倡女权、破夫纲的沙场,她下笔刚毅率性:“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妇以成家,即积家以成国”。
从宣扬女权到建立女校,英敛之对吕碧城事无巨细,一一帮扶,只是当时但英敛之已有妻室,他的妻子知道了此事后,心中便已经知晓了自己丈夫对这位才情女子的爱慕,英敛之与吕碧城在办公室内畅聊文学,这位正妻便在隔壁偷偷哭泣。
民国才女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林徽因那般,左拥右抱还落个好名声,吕碧城与英敛之的 情感 ,最终也草草了结于“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的地步。
情路又一次止步了,但事业还没有停止。
1904年9月,在吕碧城的多方奔走下,北洋女子公学成立了。这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所公立女子学校,虽说来这所学校的,大多是官宦、富商的闺秀,但这所贵族学校算是真正意义上开辟了女子上学的先河。
吕碧城也因此被称作了“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与此同时,吕碧城在兴办女学之路上,还遇到了她的另一个贵人——袁世凯。1905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英敛之十分痛恨袁世凯的泄密,《大公报》开始宣传抵制美货, 袁世凯打压不成、拉拢不下,便和英敛之结下了怨 。但吕碧城和袁世凯没有过节,与袁家越走越近,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垂暮吕碧城已久,便举荐其成为了当时袁世凯的女官,也就是总统府秘书。
这便是第三段感情的开始,渐渐决裂的英敛之退出了吕碧城的日常,取而代之的是袁克文的诗词唱和。
袁克文对吕碧城的爱慕之情,甚至还帮吕碧城捡回了一条命,彼时晚清的女革命家还有与吕碧城交好的秋瑾,二人时常以书信交心,当时官府抄家,把秋瑾连人带文书一并带走,并以“密谋革命”之罪将其枪决。
而清廷法务部员外郎正好知晓了下一个被盯上的,恰好是吕碧城,而吕碧城本人也道“夜不能寐,宛如惊弓之鸟”。
袁克文便将此事告知父亲,借着袁世凯一句“若是通信就能定叛国,那我不也判了?”将“书信”大事化小。
吕碧城由此也和袁克文越走越近,游山玩水间,诗词歌会,皆有此二人的身影。只是,即便如此,吕碧城对 情感 的态度依然是片叶不沾身的态度,她对任何人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谨慎。
熟悉她的人,都知她见地超人,守身自洁,不乏称颂她的文人墨客。
这其中,自然也不乏探听她对袁克文看法的人,只是吕碧城却心若止水,对感情透着股清明,她笑了笑道:“袁属公子哥,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至此,这第三段感情也在她的心里画上了句号。
这世上有比感情更为重要的事,出任机要秘书的她本着一腔热血,试图开启男女平等的先河。她固执且坚定地认为, 在这个世界,当时的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将女性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地位得到认可。
可1915年袁世凯的复辟之路,给吕碧城狠狠地泼了一盆凉水,她就此辞去了女官的职位,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更为先进的文学和人权知识,四年学成归国,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系数整理成书《欧美漫游录》,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
不知是她活得太过通透,还是 情感 对她来说本就是附属品 ,在所有的感情都浅尝即止之后,47岁的吕碧城在1930年皈依了佛门,法号“曼智”。
而又过了10余年,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吕碧城孤独辞世,享年61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流行乐歌坛上可谓风起云涌、人才辈出,一大批有实力的青年歌手脱颖而出。那时,有点名气的歌手被称为“歌星”,名气再大点的就叫做“巨星”,歌坛那几个顶尖级的人物就被歌迷们称为“天王”、“天后”。当然,能够获得此殊荣的人物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
当时,女歌手中能被称为“天后”大概只有四、五个人,她们分别是王菲、田震、那英和李娜等人。前三位都是大型歌舞晚会的常客,特别是王菲和那英,走的是偶像式的发展路线,她们的背后都有专业的团队和国内知名的音乐制作公司在大力扶持着。与她们不同的是,李娜的成名作品大都来自于影视剧的主题歌曲。
1989年,有“农村三部曲”之称的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热播后,立刻在全国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特别是片中那首由李娜演唱的主题曲“苦篱笆”,她用沧桑的音色、饱满的 情感 唱出了一个苦命的女人的心声。当时,大街小巷里都在播放着这首歌曲,人们在欣赏歌曲之余,也都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
李娜也凭借着这首“苦篱笆”一炮而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星。
在随后的几年里,李娜的歌唱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她独特的音域、音色以及对歌曲的理解能力,许多影视作品的制片方和导演都请李娜为自己的影片配唱主题歌。短短的几年间,李娜为160余部影视剧配唱了200多首歌。那时,在中国有影响力的影视剧作品的主题歌曲几乎有一半都是由李娜唱出名的。因此,李娜也成为了演唱影视剧主题歌曲的“专业户”。
李娜演唱的许多歌曲,深受广大歌迷的喜欢,例如:《嫂子颂》、《好人一生平安》、《女人是老虎》等,这些经典歌曲至今大家都耳熟能详。由此,李娜进入了歌手中的顶级行列,成为了“天后”级别的一线当红歌星。
1997年,李娜以一曲《青藏高原》惊艳了广大的歌迷、惊动了流行乐坛。李娜为这首歌可谓倾尽了全力,她一反过去仅仅局限于一个八度之内演唱方法,而是在歌曲中多次运用了三个八度的高难演唱技巧,她就像是一只百灵鸟那样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对于歌迷来说,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宛如天籁之音,它就像一汪清泉,沁人心脾;对于流行音乐歌坛来说,《青藏高原》就是一座丰碑,虽然很多歌手都去模仿、翻唱,但是却从未有人超越过。
然而,让歌迷们感到困惑的是,正当李娜的演唱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竟然在歌坛上神秘地消失了。
不久,有知情人士透漏: 李娜已遁入空门,一心修佛去了。
当时,对于李娜入佛门的原因, 社会 上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李娜是因 情感 受挫,看透了人世间的情长意短、悲欢离合;二是说李娜的演唱事业已经到了“天花板”的高度,很难有人超越,就连她自己也感觉到江郎才尽了;三是说这是李娜背后的制作团队精心策划的炒作,目的是博取众人眼球,制造轰动效应。
但是,不管哪种说法,李娜出家一事却是事实。从此,李娜离开了歌坛,离开了喜爱她的广大歌迷朋友,她心无杂念、一心修佛。她的离开不仅是中国音乐界的一大损失,而且,李娜突然出家的原因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谜。
1963年7月25日,李娜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的家庭。李娜原名牛志红,在她5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娜家的情况就是如此。失去父亲后,李娜就和妹妹与母亲相依为命。可想而知,李娜一家失去了“顶梁柱”的父亲,只剩下了三个弱不禁风的女人的生活有多难。作为姐姐和家里的大女儿,李娜从小就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白天,妈妈上班时,她就在家照顾幼小的妹妹;晚上,妈妈下班后,她又帮助妈妈生火烧水做饭。苦难的生活不仅没有压垮小李娜,反而锻炼了她坚韧不拔、争强好胜的性格。
那时候,孩子们的 娱乐 活动比较单调,特变是女孩子,基本上就是老三样:唱歌、跳舞、跳皮筋。李娜非常喜欢唱歌,无论是学校里音乐老师教的儿童歌曲,还是收音机里播放的革命歌曲,她只要听过一遍就会唱了,而且唱得有板有眼、非常好听,表现出了她的音乐天赋。
河南是豫剧的故乡,豫剧作为最大的地方戏剧种,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李娜的妈妈就是一名豫剧的戏迷。每当工作之余,妈妈就会带着李娜姐妹俩去观看豫剧演出。在耳濡目染中,李娜不仅喜欢上了豫剧,而且还能有模有样地唱上一段。当时,小小的李娜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做一名豫剧演员。
1976年,13岁的李娜凭借着独特的嗓音和不懈的努力终于考入了河南省戏曲学校。在学校里,李娜刻苦学习、努力用功,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里的尖子生。
5年后,李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学校留在了戏曲学校的实验剧团里做了一名专业豫剧演员。在实验剧团里李娜处处向老演员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不久就成了剧团里的台柱子。
1983年,在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中,年仅20岁的李娜凭借着《百岁挂帅》中扮演佘太君一角的精彩表演,荣获这次比赛的一等奖。这次获奖,让李娜在河南豫剧界崭露头角。
一年后,李娜作为河南豫剧的后备力量被调进了河南省豫剧院。
1986年,李娜因为能歌善舞又被转入河南省歌舞团,成为了一名独唱演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流行音乐进入了中国内地,它像一股春风一样讯速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播开来,流行歌曲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深受年轻朋友们的喜爱。
李娜也一样,她十分喜爱流行歌曲。作为一名专业演员,她扎实的基本功和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让她对流行歌曲驾轻就熟。当时,著名歌星邓丽君的歌曲十分流行。她的嗓音温婉、圆润、细腻而不失韧性,有一种婉约温柔的特质。李娜十分喜爱邓丽君的歌曲,和许多日后成名的歌星一样,李娜最初也是在尽力模仿邓丽君的唱法。她通过细心地揣摩、反复地练习,竟然能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在台上演出时,如果李娜隔着幕布在演唱邓丽君的歌曲时,许多坐在台下的观众都以为是邓丽君本人在现场演唱,直到李娜现身舞台前,观众们才知道是她在模仿邓丽君的演唱。
由此,李娜在河南的流行乐坛,以仿唱邓丽君的歌而闻名。
不久,李娜果断地辞去了河南省歌舞团的工作,一人只身南下来到了广东,静下心来潜心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
后来,根据事业发展的规划,李娜又独闯北京,成为了“北漂”大军中的一员。
初到北京时,李娜的身上并没有多少钱。她只能和其他的“北漂”一族们一样,租住在阴冷潮湿、昏暗逼仄的地下室里。就是这样的环境,李娜也付不起单间的房费,她只能和别人合租共用一室。
据李娜的朋友后来回忆说,和李娜合租一个地下室的也是一位女歌手,后来也成为流行乐歌坛的“大姐大”,曾经一度比李娜的名气还大。
当时,大家的经济都很困难。那位女歌手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人,她经常“蹭”李娜的牙膏、手纸等生活小用品,自己却从来不花钱购买。李娜为人和善谦让,一开始也不好意思拒绝。但是那位女歌手却把李娜的客气当成了本分,既不领情也不道谢,这让李娜有些生气。
有一天,李娜气急了,专门买了十包手纸扔在了她的床上,故意调侃她: 大明星,这回够不够你用的?
在北京的那段日子里,由于李娜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她只能靠在歌厅里唱歌赚钱养活自己。虽然是在歌厅里唱歌,但李娜也很投入和用心,慢慢地,李娜在音乐圈里有了些名气。
俗话说: 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 李娜就是一块埋藏在音乐圈里的闪闪发光的金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引荐下,李娜演唱了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的主题曲“苦篱笆”, 电视剧播出后,“苦篱笆”一下子被李娜唱响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都在传唱着这首悲情的“苦篱笆”, 李娜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歌星。
正所谓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李娜的辛勤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娜一鼓作气在音乐界连续创造了多次佳绩:
1988年获全国“如意杯”歌手大赛通俗组第一名;
1990年获全国“第二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
1992年全国“第三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
1995年获罗马尼亚世界流行歌手大赛“金鹿杯MTV”大奖。
李娜红了,她终于成功了,她成为了国内一线的当红歌星。
认识李娜的人都这样评价她: 她质朴善良、憨厚单纯,虽然她在歌坛的地位已经达到了“大姐大”的级别,可是李娜的为人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
李娜的生活和工作都很有规律,除了演出以外,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练习发声技巧,有时甚至一两个星期都不出门。她曾经对好朋友说过:“其实,我的声音优势并不是什么与生俱来的,完全是我平时刻苦练习训练出来的。”
成名后的李娜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她不抽烟、不喝酒,很少参加外面的应酬活动。李娜总是愿意一个人安静地待在家里,因此,她和文艺圈的其他明星之间的来往很少,这让她显得在这个圈子里有些格格不入。即便是参加朋友的聚会,李娜也总是坐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上,完全没有大牌明星的架子。
一次,李娜和朋友们吃完饭后去卡拉OK歌厅玩。她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听大家唱歌,这时,有一位李娜好友的朋友请她唱歌。当时二人并不熟悉,本来大家以为,像李娜这个歌坛“天后”级别的大明星不是谁都能请得动的,但是李娜却没有拒绝这位朋友的请求,她拿起了麦克风就唱了起来。李娜一亮嗓子,那高亢的嗓音一下就把卡拉OK的伴音给盖住了,之后怎么唱怎么就跟那OK机的音乐合不上辙,有人找来了调音师,调了半天也没有用。李娜最后只好关掉音乐,为大家清唱了三首歌。尽管没有音乐的伴奏,但李娜的歌声就像是天籁之音一样,让在座的众人听得如醉如痴、为之倾倒。唱完后,李娜还客气地对大家说: 唱的不好,请大家凑合着听吧!
不久,受电视连续剧《赵尚志》的导演和制片人的邀请,李娜去了东北。当时,导演为了烘托电视连续剧《赵尚志》的“抗联”精神,特意请著名音乐人为电视剧《赵尚志》量身打造了一首大气磅礴的片尾曲——《嫂子颂》。要想把这首歌唱好,难度不小。于是,剧组一致意见请著名歌星李娜演唱《嫂子颂》。果然,李娜不负众望,一曲《嫂子颂》唱得深情厚重、穿透人心。
也就在此时,憨厚朴实的河南姑娘李娜爱上了一位东北汉子。这位东北汉子的豪爽、大气征服了李娜的心,从未谈过恋爱的李娜对他一见倾心。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李娜也首尝了爱情的味道。可是,令李娜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这位东北汉子自己身边的原因,他们的爱情最终只能是无疾而终、分道扬镳。
受到伤害的李娜回到北京后,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思过。在这之后一段时间里,李娜推掉了所有商演的机会,只是一个人在工作间里苦练发声,她想用工作和时间来忘掉以前发生的一切。
过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李娜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在大家眼中,她还是那么低调,笑起来还是那么可爱。但是,熟悉李娜朋友们却发现,她的笑容里多了一些苦涩和无奈。李娜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的眼睛深处分明多了几分对人的恐惧和疑惑。
又过了一段时间,细心的朋友们发现,李娜那标志性的天真无邪的笑容又重现在她的脸上,大家都替她高兴,也都在心底里默默地为她祝福,祝福李娜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一次,在李娜的新专辑发布会上。人们惊奇地发现李娜的身边有一位音乐家伴随在她的左右,从音乐家对李娜的亲昵地表现上不难看出,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当时,李娜的一位好朋友认识这位音乐家,他知道这位音乐家是一位有家室的人。此刻,李娜的好朋友不由得替她担起心来。
果不其然,在这不久之后,就传出了李娜与那位音乐家断然分手的消息。而且,这段感情对李娜的打击巨大,她的精神与内心都受到了巨大刺激。李娜再次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她悄悄地躲了起来,一个人在慢慢地治疗她心灵上受到的巨大伤害。
1997年,李娜的一曲《青藏高原》,天崩地裂般的震动了歌坛。全国的歌迷们都被李娜的绝世高音给震撼了,在她那撕心裂肺的吼唱里,或许有人听出了这是李娜对人生、 情感 以及世俗世界的呐喊与宣泄。
随后,伴随着李娜的这首《青藏高原》的绝唱,她毅然地离开了这个繁华的世俗世界,遁入了空门,一心修佛去了……
李娜先是选择在湖南省张家界的天门山上修行。这里山清水秀、民风古朴,终年烟雾环绕,宛如仙境。李娜非常喜欢这里的自然环境,她自己出资并且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并给小木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李娜小屋”。
李娜每天只做两件事 :一是在居所打坐修禅、二是去天门寺礼佛参禅。
后来,李娜为了进一步修行佛学,她就转到了山西省五台山的普寿寺正式落发为尼,并取法号为“昌圣”。
修行期间,李娜真正感觉到了大彻大悟: 以前的我看似事业成功、光环罩身,但那时的我其实并不快乐。每天忙碌与工作、应酬,这让我的身心非常疲惫。特别是在 娱乐 圈里,人们把名利和地位看得过于重要,反而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 情感 看得过淡、过轻了。每当这时,我就会问自己:难道我的这一生就这样毫无意义地活下去?自己表演,也表演给人看,欢乐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痛苦还要掩饰,带着面具生活,永远也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很多好朋友都了解我的性格,我是一个比较单纯、比较专一的人,当 情感 被亵渎后,我是无法原谅他的,也是无法原谅我自己的……
1998年,李娜又转到广州的无着庵修行,并正式受了三坛大戒。
李娜出家的事情一经披露,立刻成了国内媒体的追逐的目标,为了避开媒体无休止的纠缠,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定居国外年迈的母亲,李娜远赴美国修行,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寺院中巧遇到了李娜。当时,李娜面色红润、目光有神,一身黄衣僧侣服打扮的她看上去神采奕奕。
二人打过招呼、互相问好后。姜昆好奇地问道: “当初你为什么要出家?” 李娜淡淡地回答: “我没有出家,是回家了!”
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3],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眀园”,“圆眀”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4]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5]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1][6][7]
中文名
圆明园
外文名
Old Summer Palace[8]
地理位置
北京西北郊区,海淀区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性气候
开放时间
1988年6月29日
表达了热爱生活的和尚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灭绝法号的来源,书里没有明确说,但有两种推测,一种认为是与她的性格有关,她杀人可是不手软的,这一点,从她对付明教人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一剑一个,毫不手软,这样的性格,自然堪称灭绝。还一种推测,就是认为与郭襄,也即她师祖的感情有关,因为郭襄一辈子没谈过恋爱,唯一的暗恋对象杨过只把她当妹妹看,所以她的感情,可以说是很“灭绝”的了。
私以为,以上这两种推测,要属后一种更正确,为何这么说呢?因为灭绝并不是一个好的名字,尤其是对于她这样的出家人来说,如果是正常地取法号,肯定不会这样取。反观她的徒弟们,像静玄、静照等,就比较正常。
既然她这个法号是按照非正常逻辑取的,那到底是谁取的,又是因何而取的呢?帮她取法号的人,极有可能就是郭襄本人,因为灭绝的年纪,不比其师风陵小多少,灭绝年轻的时候,郭襄完全有可能在世。
至于为什么要为徒孙取这个法号,则与她当时的心境有关,她一生只暗恋过杨过,却没有得到对方的感情回报,所以就感情上来说,是已经“灭绝”的状态。更有甚者,当她给徒孙取这个法号的时候,可能正逢杨过去世,他的死,就更加葬送了郭襄的感情,所以才会因着自己的心境,给徒孙取了这么一个不雅的法号。但有意思的是,这个法号本身又很切合灭绝的性格,也不知道是她性格本就如此,还是因为被取了这个法号才变得如此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