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质朴而又饱含深情,感动过无数读者。七夕节将至,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徐志摩、沈从文、顾城等大师笔下的经典情书,因为他们的情书不仅有一般情书中通信双方情感的对抗与相融,而且文情并茂,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睿智,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书简文学。
沈从文:一生顽固爱着张兆和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被认为是情书圣手。1930年7月,张兆和与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沈从文在情书中写道: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沈从文毫不掩饰地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奴隶的位置,他近乎卑微地爱着张兆和,把她当做顶礼膜拜的女神。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是谁个安排了这样不近情理的事,叫人人看了摇头?看得出来,她的动摇几乎完全出自同情。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我想到这些,我十分犹豫了。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徐志摩:恋上两位风华绝代的名媛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曾在剑桥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0年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京城,有两位风华绝代的名媛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美貌动人,才华出众。不仅如此,她们都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有过浪漫的爱情。
陆小曼年方19在父母安排下嫁给了少将王赓。徐志摩与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学生,于是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常常与陆小曼游玩。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最终使得两人走到了一起。
徐志摩停妻再娶,陆小曼离婚再嫁,皆是有违封建礼教的,然而他们坚贞不移,用郁达夫的话说: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还顾得了伦教钢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身亡。
徐志摩写的情书:
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不可名状的欢喜。朴素是真的高贵。你穿戴齐整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眉,有我独到的领略。
眉,我写日记的时候我的意绪益发蚕丝似的绕着你;我笔下多写一个眉字,我口里低呼一声我的爱,我的心为你多跳了一下。你从前给我写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情形我知道,因此我益发盼望你继续你的日记,也使我多得一点欢喜,多添几分安慰。
鲁迅:《两地书》记录恋情
1923年秋天,鲁迅应好友许寿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就在这里认识了小他17岁的许广平。这样的师生关系延续了一年多,直到1925年3月,由于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他们之间才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原本疏远的师生关系才有了突破。这些信件就是《两地书》。起初的通信的确不带恋情,而是师生间关于社会人生诸问题的请益与教导。但在后期,字里行间渐渐流露出鲁迅压抑着的爱意来,信件里也开始描写生活间的琐事。从1925年第一封信,到1927年1月二人终于握住彼此的手,近两年的时间里,鲁迅与许广平通了135封信,亲密关系一路升温。最后,鲁迅与家中封建包办的妻子离婚,和许广平结为夫妻。
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
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顾城:对谢烨一见钟情
顾城,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是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顾城对谢烨一见钟情,谢烨的母亲并没有看中这未来的女婿,当顾城专门从北京赶到上海向谢烨展开攻势时,他的痴心和率真,并未被未来的岳母接受,他为了追谢烨,做了个木箱,天天躺在她家门前。
顾城的情书:
收到你寄出的避暑山庄的照片了,真高兴,高兴极了,又有点后悔,我为什么没跟你去承德呢?斑驳的古塔夕阳孕含着多少哲理,又萌发出多少生命,无穷无尽的鸟没入黄昏,好象纷乱的世界从此结束,只有大自然,沉寂的历史,自由的灵魂。太阳落山的时候,你的眼睛充满了光明,像你的名字,像辉煌的天穹,我将默默注视你,让一生都沐浴着光辉。
真不想让你走得太远,我曾想过用手遮住你的眼睛,现在不了,真的那么做,会使我不得安宁的。没人说你是坏人,火车开来开去上边装满了人,有好有坏,你都不是,你是一种个别的人。
朱生豪:情书见证传奇而悲壮的爱情
朱生豪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徒,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1932年秋,朱生豪在之江大学与宋清如相识,两人志趣相投,相知相许。1933年,朱生豪毕业后,两人两地分隔,开始近十年的苦恋之旅,以书信交流情感,倾诉相思。朱生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唯有在给宋清如的信中,笔下生花,滔滔不绝,俏皮、苦恼、纠结、幽默等跃然纸上,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在信中,朱生豪无话不谈,聊理想、谈人生、诉爱情、倾泄喜怒哀乐,读书、品**、交流诗作、切磋译事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对宋清如无限的思念和爱慕。笔能生情,笔下闪烁着一颗火热的心。他的灵魂从笔端流出,装入信封,飞入她的心中。朱生豪与宋清如写了整整九年的信件,终于把人追到手。从1933年到1942年两人结婚,到1944年朱生豪去世,这些情书见证了传奇而悲壮的爱情。正是由于伟大的爱情和患难与共的知己,才成就了一代译莎巨匠。
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我爱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虽然可以有理由,例如你聪明,你纯洁,你可爱,你是好人等,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仍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感激我。
朱湘:记录夫妻间的柔情蜜意
朱湘,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 。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 ,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桔据,只发行了两期。1927年第二本诗集《草莽》出版。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回国后,他生活动荡,为谋职业到处奔走。其间曾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外文系,但又与校方不和。1933年12月5日,他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死。
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朱湘,在留美时期给妻子刘霓君写的情书,后来结集为《海外寄霓君》。整本情书中,几乎感觉不到朱湘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远行难归而念念不忘家中琐事的游子。内容涉及居处的选择、妻子的健康、水果的洗法等,絮絮叨叨,不厌其烦。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夫妻间的柔情蜜意。今天已经无法读到刘霓君给朱湘的信,只能从朱湘的回信以及信中引用的片言只语中,领略旁人哪知道我夫妻感情,哪知道我们亲密恩爱的咏叹。
朱湘写给刘霓君的情书:
你说我的信很可爱,这是因为你是一个可爱的人,所以我写给你的信也跟着可爱了。霓妹我的爱人,我希望这四年快点过去,我好回家抱你进怀,说一声:妹妹,我爱你!我永远爱你!
我如今过得越久,便越觉得你好。我前两天想,唉,要是我快点过了这几年,到霓妹妹身边,晚上挨着她睡下,沾她一点热气,低低说些情话,拿一只臂膀围起她那腰身,我就心满意足了。
沈从文经典爱情语录
1、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2、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3、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
4、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
5、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6、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7、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8、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9、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10、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11、我仿佛被一个极熟的人喊了又喊,人清醒后那个声音还在耳朵边。
12、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
13、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14、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15、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16、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17、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18、我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19、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20、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21、我尚不知道我应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
22、把和社会应有关系与自己应有地位毁去。肉体精神两受损害到什么情形,谁也不明白。
23、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24、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25、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26、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7、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28、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
29、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30、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
31、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32、我怎么会这样。极离奇。那么爱这个国家,爱熟与不熟的人,爱事业,爱知识,爱一切抽象原则,爱真理,爱年轻一代,毫不自私的工作了那么久,怎么会在这个时代过程中,竟把脑子毁去。
沈从文: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沈从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湘行散记》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沈从文《边城》
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沈从文《边城》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沈从文《边城》
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沈从文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沈从文
我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沈从文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沈从文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
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沈从文《沈从文家书》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沈从文《雨后》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边城》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後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沈从文
沈从文30句: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致张兆和情书》
2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边城》
3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边城》
4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边城》
5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湘行散记》
6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7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还有个你自己。——《湘行散记》
8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 该哭的时侯没有眼泪。 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边城》
9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0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11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沈从文家书》
12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13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湘行散记》
14一个人心头上的微风,吹到另外一个人生活里去时,是偶然还是必然?人生的理想,是情感的节制恰到好处,还是情感的放肆无边无涯?生命的取与,是昨天的好,当前的好,还是明天的好?
15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要回到故乡。
16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边城》
17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 ——《边城》
18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湘行散记》
19聪明人要理想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习惯,保护习惯。
20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边城》
21永远只想用无私和有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
22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23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 ——《八骏图》
24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边城》
25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26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27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28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边城》
29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30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边城》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篇二
一、诗歌导入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这样说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第三天,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新的美景。(学生说听后的感想,顺势导入本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课文,去感受一下一个盲孩子的心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小声地读课文。
①本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来回观察。(大约五分钟后学生相继举手示意读完)
生1:本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感人的童话故事。盲孩子以前的世界一片漆黑,他没有朋友,日子过得很寂寞,后来在萤火虫和影子的帮助下获得光明的故事。
生2:盲孩子获得了光明,结果影子也因为帮助他人而获得了新生。
2注意文中盲孩子心情的变化,归纳文章情节发展。
生:盲孩子寂寞──“影子”陪伴使他很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光明,获得惊喜。
三、品读情感:影子之于盲孩子的意义
1通过我们刚才对情节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在盲孩子生命中,影子是他的……?(生答:朋友)你从课文中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一点的?
生:“每当听到人们这样夸赞他的影子,他总是告诉人们:“它不只是我的影子,它还是我的朋友。”
2请勾画下来。(师朗读课文第25~27段)影子是盲孩子的朋友。其实,“朋友”这两个字还不足以概括影子在盲孩子生活和心灵里的地位,有人说影子是盲孩子“亲密的伙伴”,是盲孩子“光明使者”,是盲孩子“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多媒体投影:影子是盲孩子的朋友、亲密伙伴、光明使者、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3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生答:同意)请带着这些观点和思考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去找一找,看看哪些地方让我们能够感觉到影子是盲孩子的“亲密伙伴”、是“光明使者”、“开启希望大门的人”。(学生阅读,交流)
①亲密伙伴
生:(朗读第28段)影子是盲孩子的亲密伙伴,因为影子无时无刻地陪伴着盲孩子。
②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生:(朗读第18~19段)影子是盲孩子开启希望大门的人。这里和第3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3段中说,盲孩子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自从影子生活在他身边起,盲孩子就能感受世间的美好事物,让他感受到了光明,感受到了希望。特别是第19段中写道: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世界并不只是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还是--影子是十分缤纷,十分快乐的。
师:把光明和色彩带到盲孩子身边来的人,当然是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③光明使者
生:(朗读第43段)影子是盲孩子的光明使者。这里可以看出,盲孩子十分想见到光明,影子把萤火虫放到他的手上,让他接触了光明。
生:(朗读第36~37段)萤火虫是很小的,一般人不会注意去感觉它,而影子让盲孩子去感觉它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就是带着他去感受光明的样子。所以我认为影子是光明的使者。
师:当一个小小的萤火虫被放到盲孩子的手心里的时候,光明也被带到了他的手心里。
生:(朗读第19段)“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影子是盲孩子的光明使者。另外我还从第8~14段中看出影子是盲孩子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4分角色朗读8--14段
师:影子是盲孩子的开启希望大门的人。因为盲孩子一开始十分孤独和寂寞,这时候影子来了,说话的声音应该是--很好听,又很和气,盲孩子肯定会很高兴。
请你的伙伴和你一起分角色朗读第8~14段,叙述者的话就不用读了,小组练读。
生:(分角色朗读第8~14段)
师:影子还有一句话在第15段--齐读:“我像黑夜一样。我还有一双黑眼睛。”我和你是一样的,所以你就没有必要感到……(生:自卑),没有必要感到……(生:孤独),没有必要感到……(生:寂寞)。
5在阅读过程中,你还能发现影子在盲孩子身边担当的更多的角色吗?在朗读中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①我发现影子是盲孩子的另一半,他和盲孩子是共存的。(生朗读第69段、第86段)当盲孩子感到黑暗的时候,他的影子跟他一样的是黑色;等到他看到了光明的时候,他的影子跟他一样有了光明,有了生命。
师:影子是盲孩子生命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
②影子是盲孩子的依靠。(生朗读第56~58段)从这里看出来,没有影子,盲孩子什么事也干不了。
师:是他的依靠,是他生活中赖以支撑的一种东西,我刚才听见有的同学说了个词,很形象,请重复一下。(生:拐杖)
四、品读情感
1同学们的感悟能力非常的强,令人佩服。无论是朋友、伙伴,是带来光明的使者、开启希望大门的人,我们都清晰地感觉到,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有一种浓烈的情感,那是影子给予盲孩子的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抢答)友谊。爱。希望。光明。快乐。温暖。幸福。信心。
生:我觉得影子给予盲孩子的是整个世界。
2是啊。影子给予盲孩子的是那种对身有残疾者的关爱,对弱者的关爱。在这种关爱之中,传递了大家所说的一切东西,乃至于整个世界。(板书:影子--关爱--盲孩子)
3一个在别人的关爱中走出孤独和寂寞的盲孩子、一个给别人以关爱的的影子,最后有怎样的结局呢?我们来读一读故事的结局。
(师生共同朗读第72~88段)
生:盲孩子得到了光明,影子获得了生命。
师:一个得到别人关爱的人得到了光明,一个给予别人关爱的人得到了生命。读到这样的结局,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我觉得我们就是“影子“,有许多的“盲孩子”等着我们去关爱,如果我们关心他们,我们也会得到一些东西。
生:我觉得帮助了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快乐了自己。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的“盲孩子”不是指的真正的“盲”孩子,而是指的所有需要关爱的人;而“影子”也不是指真正的影子--那个阳光下的影子,而是指帮助别人的人。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生:还是那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我想到了一句谚语--“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六、课外延伸
师:施与者和受施者同样幸福。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一则童话。在我们读过的童话中,还有哪些形象是给予别人以帮助和关爱的?
生:《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
生:安徒生童话中有一篇《汉斯》。有个人死了,很多人就去抢他的尸体,想让它腐烂,汉斯就用他的钱买下了那个人的尸体厚葬,那个人的灵魂就帮助汉斯,让他娶到了天下最漂亮的人,并获得了很多财富。
生:《快乐王子》(师插话:王尔德的童话)里的快乐王子和小燕子。
师:同学们的阅读面很广阔。我们搜索自己的积累时可以找到很多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的形象,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有用那些形象,而偏偏用影子来作为关爱人物呢?(师作思索状)影子,影子,影子给人什么感觉?影子给人亲密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个影子,影子与人是亲密无间的。
师:嗯。如影随形。作者用影子作为关爱他人的童话形象,你从这个安排中得到什么感触?
师:是啊!光明、快乐都会伴随着每一个“盲孩子”。读完这篇童话,我有一点深深的感触,我想用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媒体投影):
美丽的童话源自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心灵创造美丽的世界。让我们都能有一个自己生活和心灵中的“影子”。
七、齐读汪国真《假如生活不够慷慨》
篇三
教学目标:
1、找出提示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并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美的意境和美的语言。
3、通过感受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爱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静静地闭上双眼,感受现在你的世界。这时的你,看不到灿烂的阳光,看不到鲜艳的花朵,青葱的树木。在这样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片刻)
那么请睁开眼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跟着老师一起走进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看看盲孩子如何重见光明?(板书课题在黑板上。)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二、速读课文,找出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
学生寻找,回答。教师用灯片展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
(2)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
(3)盲孩子很受感动。他觉得影子的话带给他友情、带给他温暖。
(4)“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小小的萤火虫!它像一盏小小的灯。”盲孩子几乎是在大声喊叫着,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
(5)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
(6)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寂寞、快乐、感动、温暖、快乐、惊喜、惊奇
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盲孩子在他的影子和萤火虫的帮助下,看见了世界,看见了光明;影子同时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
问:是什么使盲孩子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盲孩子影子
爱
光明生命
四、品读文章。
1、请用“在盲孩子生命中,影子是”的句式来概括影子对盲孩子的帮助。
灯片展示:在盲孩子生命中,影子是他的朋友,他们一起说说笑笑,影子陪着他唱歌,讲故事。
2、在影子的帮助下,盲孩子见到了光明,影子也获得了生命,这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
老师讲解: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花鸟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情感,使它们人格化。
3、金波的童话用诗一样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找出这些美的语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写成一首小诗,并点评这首小诗。
灯片展示:影子带给盲孩子快乐,文中第18、19自然段。
牵着你的手,
去牧场,
听
牛儿哞哞地叫,
羊儿咩咩地叫,
还有流水潺潺的流动。
老师讲解:这首小诗中,使用“哞哞”“咩咩”“潺潺”这引起的叠词描写牧场上一片生机,情态逼真,琅琅上口,同时又从侧面烘托了盲孩子的快乐的心情。
学生写作。作品展示、老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三选一)
1、爱诵读的你,可以背一背你最喜欢的有关爱的句子,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爱摘抄的你,可以摘抄优美的语句,写到摘抄本上。
3、爱写作的你,可以创设一个曲折的情节,用美的语言,以人间最美的情感为话题完成一篇小作文。
结束语:有一条河,从古流淌到今;有一片海,从过去喧腾到现在。这条河叫爱河,这片海叫心海。是爱让痛苦远离,是爱让孤寂走开,是爱让盲孩子重见了光明。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灯片展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内涵深邃的爱的赞歌---这篇童话,通过作者新奇的想像,虚构的情节,描绘了一幅充满爱意的画面,奏响的是一曲爱的赞歌。盲孩子因为什么也看不见而孤独寂寞,是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的了温暖、幸福。不光影子,当盲孩子处在急需援助的困境中时,萤火虫、太阳、月亮,也都纷纷向这位弱者伸去了关爱之手。正因为这些浓重的爱,孤独寂寞的影子感受到了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本文内涵深邃,不只赞颂了爱的付出,而且表达了“爱”同样能给付出者带来快乐的主题。文中写“影子”最后也获得了生命,深刻地告诉人们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道理。
这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它有着其它童话相同的特点,同时要展现优美的画面,它的文字也极抒情性,所以,揣摩它的语言也是本文一个学习要点。
教学中我想让学生掌握一篇童话一般的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理解金波童话语言的魅力。我决定从三个步骤完成这次教学。第一个步骤:速读课文,找出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第二个步骤:在找出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第三个步骤:品读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1、请用“在盲孩子生命中,影子是”的句式来概括影子对盲孩子的帮助。2、在影子的帮助下,盲孩子见到了光明,影子也获得了生命,这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这个方面主要是了解童话借夸张和想象来表达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3、金波的童话用诗一样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找出这些美的语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写成一首小诗,并点评这首小诗。这个环节主要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理解金波语言的特点。
通过上课来看本文的设计比较成功,它重点突出,构思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步一步的学习中实现螺旋式上升。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问题:第一,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最后精彩的部分,学生的展示不够。虽然课后让学生交上作业,但仍觉得遗憾。第二,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方面还不够,有些认识比较肤浅。
以下是摘录学生的部分作品,和大家共享。
(一)
阳光下,月光下
好朋友说说笑笑
没阳光,没月光
有光明
好朋友唱歌讲故事
(二)
孤独的孩子
在一旁
听
鸟儿喳喳地叫
风儿轻轻地吹
还有蜜蜂
轻轻地扇动翅膀
(三)
今夜,
没有月光
但
星星又多又亮
鸟儿的叫声,
引来了一只飘飘忽忽的萤火虫,
它闪着幽幽的光,
朝着盲孩子缓缓飞来。
这些诗歌虽然非常幼稚,但作为一尝试,我想对孩子们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年龄正是写诗的年龄,希望以此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让他们学习之路走的更顺。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时常品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时常怀着敬畏之心。那么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品读经典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是经过时间筛选出的著作,它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有其宝贵的价值。只有做到品读经典,经典著作的那些价值才会显现。
经典固然有其价值,但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经典中的价值又如何能够被显现出来呢?“品读”就是在认真阅读过经典著作后,仔细思考,慢慢领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所以“品读经典”不是囫囵吞枣般地把经典大致翻一遍,而是要有思想、有情感地去阅读。这样,经典作品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
认真阅读并品味经典,你会发现经典中那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而这些道理对每一个品读经典的人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老人与海》,看到老人身上无所畏惧的品质,明白了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读《简·爱》,看到简·爱身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知道了面对现实的不公,要敢于斗争;读《悲惨世界》,看到冉·阿让身上追求正义的力量,懂得了无论何时,都要坚守正义……这些人生真谛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多品读品读经典,这对个人来说百益而无一害。
一旦一个民族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品读经典,去感悟经典中的人生真谛,并时刻坚持那些从书中领悟到的精神品质,那么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一定会大为提高。所以,品读经典,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也会有重要的影响。《三国》、《水浒》等民族经典中所蕴含的的民族精神,正是支持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些经典文学的不断传承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倡导全民品读经典,促使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而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年代,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各类武侠小说、时尚杂志,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把时间、精力用在品读经典上。经典就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他能照亮人们前进的路。而那些武侠小说、时尚杂志只会是时间那汪洋大海中的泡沫。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去品味经典,去感知前人留下的智慧。
品读经典,感悟经过时间考验的人生真谛,让经典的价值能够充分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古典名着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品读经典,是一场经典的盛宴;是一出名人大家的相约;是一段穿越时光的回想。在品读经典中滋养着心灵,闻着书香伴我们健康地成长。
读——经典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影响的,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品读《红楼梦》,让我懂得了黛玉葬花的伤感和宝玉的凄美爱情。
在我高兴时快乐时,我会翻开书,继续吸取营养知识;当我伤心沮丧时,我也会翻开书,在书里面寻找知音,让我知道,生命是美而圣洁的,人生是幸福与苦难相伴而随的。正如古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品——经典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父子俩在林间散步,父亲问:“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儿子答到:“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是一辆空马车”。儿子问:“你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说:“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父亲简单的话语,告诫我们人不要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脚踏实地。正如古人所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悟——经典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获奖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他出身贫寒,但也从为放弃过读书,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几乎全部看过,才最终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莫言的成功验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古训。
经典如一坛老酒,醇香浓烈,馥香逼人;经典如一首古诗,绝唱历史,弥久珍藏;经典如一支舞曲,圆润华丽,不失内涵。品读经典就如饮酒、诵诗、跳舞,领略艺术的至善至美。品读经典,犹药也,力行,可以清新明志、洁身正性。
我多年来品读次数最多的一篇短文,是北宋理学家张载撰写的《西铭》。《西铭》的仁孝道德智慧,对于今天兴国立人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虽然《西铭》全文仅253字,却堪称千古名篇。同为北宋理学家的二程兄弟对《西铭》评价极高,认为此文所说“扩前圣所未发”,并使《西铭》获得了在程门与《大学》并列的经典地位。《西铭》流传近千年,许多理学家都努力揭示这篇短文的奥义。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南宋朱熹系统阐发的“理一分殊”说,二是从明代流行至今的“万物一体”说。《西铭》通篇不言“理”字,而朱熹却将其归结为“理一”,显然是站在自己“理学”立场作出的概括。而且,朱熹强调的“分殊”也并不是《西铭》的重心。从渊源看,“万物一体”说出自道家。采用这一说法概括《西铭》宗旨,虽然有强调打通人与万物之间隔膜的优点,但却失之玄远,使儒学的伦理原则掩而不彰。除了《西铭》自身的魅力,探究《西铭》的精髓,反思古今解说的得失,这些都深深吸引我对《西铭》一读再读。
在长期研读的基础上,我把《西铭》的精髓归结为“仁”“孝”伦理原则。也许有朋友会问:孔子早就提出“仁”“孝”观念,《西铭》也说“仁”“孝”,有何新意?我的回答是:《西铭》说“仁”“孝”,与早期儒家有所不同,是基于宇宙根源的解说,其新意表现为“两个扩大”,“一个突破”。
先看“两个扩大”。一是扩大了“仁”的实践范围。《西铭》首次明确提出“民胞物与”的理念,把自然万物都视作人类的朋友。这种善待自然万物的情怀,是儒家从限于人类说仁爱到不限于人类说仁爱转变的结果,是张载对仁爱观的发展。二是扩大了“孝”的实践范围。孝亲是儒家传统的伦理规范,《西铭》也充分肯定孝顺生身父母是孝子应尽的伦理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西铭》首句“干称父,坤称母”,显示作者把“乾坤”或下文所谓“天地”视作人类的“父母”。《西铭》还依据《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的诗意,把人子的孝行扩大为人类对天地父母行孝,也就是尊崇和敬畏天地父母,从而为“孝”注入了神圣性,使“孝”成为信仰的一个重要维度。
再看“一个突破”。早期儒家强调仁爱的血缘根据,主张爱有差等;而张载则重视仁爱的宇宙根据,以谋求平等之爱。《西铭》所谓“民胞物与”,与张载在《正蒙》中提出的“爱必兼爱”完全一致。张岱年先生指出,张载的仁爱观“综合了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他所谓“兼爱”是有进步意义的。“民胞物与”和“爱必兼爱”理念,对早期儒学而言真可谓石破天惊,是对传统仁爱观的突破。《西铭》把宇宙视作一个大家庭,一切人或物都是这个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张载倡导平等之爱,但并不排斥差等之爱。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爱,可为区分社会公德与个人及家庭私德提供传统资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最后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中,反复重申人类是“大地母亲”的孩子,若不能善待“母亲”,面临的惩罚将是人类的自我毁灭。敬畏自然,是一种境界,也是善待自然的前提。《西铭》的理念与汤因比的告诫一样,对我们不都极具警醒意义吗?
秋瑾不仅是侠女,而且是才女。秋瑾爱国胜过爱己,这是她身上最亮的闪光点。
有离情别意,忧国忧民之心,强烈的爱国之心,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及舍身为国的决心
当时秋瑾前往石门徐寄尘家中,告知不久将举行起义,自己完全有可能牺牲,特来告别。同时又诉述革命经费欠缺,向徐商借军饷,徐寄尘当即倾囊相赠。在诗中,除了相互勉慰之外,秋瑾表现出一位女革命家在生死关头从容不迫的视死如归的气魄
千百年来,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艺术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并使人类的思想得以延续和发展。可以说,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都凝聚在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艺术文本之中。文学经典便是经典艺术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经典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阻隔,把最美好的意境、最珍贵的情感、最精彩的故事和最甜蜜的回忆呈现在所有热爱生命并以文学艺术见证心灵世界的人们面前。品读文学经典,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大师和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从而占据精神的制高点,来认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敬畏。
一、什么是文学经典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在一篇文章中说,“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它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也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这部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类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他认为,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多种多样,至少涉及六个要素: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可阐释的空间、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文学经典是浩瀚的文学艺术作品经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文学经典的意义在于它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都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孟德斯鸠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都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作品,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文学作品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文学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享受。
二、为什么要品读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是千百年来先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解决的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因此,品读文学经典可以使人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帮助人树立信仰和理念,引导人明辨是非,帮助人确立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位著名作家曾说过,为什么思考文学艺术?可能的答案是,因为文学艺术是人类存在的诗意栖居之地,是我们生命的重要家园。作为文学艺术精华的文学经典,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需求。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他所说的“书”更多的就是指经典之“书”。狄尔泰说:“最伟大的诗人们的艺术,在于它能创造一种情节,正是在这种情节中,人类生活的内在关联及其意义才得以呈现出来。”这样,诗人便向我们揭示了人生之谜。从《诗经》那简单的语言里包含着的深刻道理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点,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经典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影响。
苏联美学家莫・卡冈曾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学经典的切身体会:“对个人来说,文学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是个人参与另一个人的精神活动,能够使人以特殊的灵敏和充满诗意的热忱理解世界。”换言之,文学经典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以及鲁迅等天才文学家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它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慧敏,使人们在精神上更加富有。
人生的质量需要不断提高,人生的境界需要不断提升。而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提高人生的质量、丰富人生的内涵,无疑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孔子曾对其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若干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还可以获得一些深刻的人生启示和积极的人生借鉴。
一部文学经典就像一座通向悠久岁月、通往遥远国度并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神奇桥梁。人类正是借助这座桥梁来认识历史,反观现实,探索未知。文学经典是人类生命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三、怎样品读文学经典
蒙田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他还说:“我们应该考察谁学得更好,而不是考察谁学得更多。”在今天这样一个学习型社会里,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呢?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那种能够导致行为方式改变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最终实现的是个人整个价值方式的重塑,使行为方式更有效率,更符合社会的价值规范。
素有“美国文明之父”之称的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演说家,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爱默生提倡: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前人的智慧,实现自我的知识储备和精神成长,并激发自我内在的创造力和生命力。19世纪美国著名学者梭罗曾说:“文学艺术带给我们的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与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他认为,单纯的知识算不得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造就智慧,因而在追求知识时决不能离开美感体验。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要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了解更多文化,更要培养我们的美感,培养我们用一双审美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的能力。就像《史记》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体验一样,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历史文本的意义,这也是它不仅是“史家之绝唱”还是“无韵之《离骚》”的重要原因。美感体验是超越知识的一种个人感受,也是人们阅读文学经典的一种追求。因此,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财富。除非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引导我们走出迷宫的指路明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对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具有真知灼见,我们就仍然会在一大堆似乎缺少一切概念的统一性的、互不相干的材料中迷失方向。”
西方流传着一句名言:“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科学虽然能够搬动珠穆朗玛峰,却丝毫不能把人的心灵变得善良,而文学经典却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和永恒的目标。正如德国著名戏剧评论家莱辛所言:“假如不是学会了一点谦逊地借别人的珍宝靠别人的火堆来暖自己的身子、用文学艺术的显微镜来提高自己眼力的本领,我一定是一个贫乏、冷淡、目光短浅的人。”
当然,文学经典需要人们用心去读、去欣赏。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说:“欣赏是一种情感的操练,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任何形式的艺术欣赏都离不开具体的、活生生的艺术对象,没有与艺术作品的直接交流,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审美体验。阅读文学经典更需要人们持欣赏的态度,因为欣赏的意义就在于审视、鉴别和品味,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文学经典的价值。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
文学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文学家把他所认识和体验的人类情感真实地传达出来,欣赏者在接纳的过程中认同和理解了这种情感,于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就有了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文艺欣赏便在这种互动的状态下得以完成。因此,欣赏不是一种被动的接纳,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欣赏者首先应该敞开自己的心灵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洞悉作品所传递的精神和神韵,从而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快感。
余华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书中说:“20多年来,我像是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那样保持了阅读的饥渴,我可以说是用喝的方式去阅读那些经典作品。最近几年当我写作这些随笔作品时,我重读了里面很多篇章,我感到自己开始用品尝的方式去阅读了。我意外地发现品尝比喝更加惬意。”
生命是有限的,经典是永恒的,文学经典可以带领我们畅游无限广阔的世界,从历史到未来。我们一旦进入文学经典,并从中获得某种共鸣和回应时,便可以借助于天才们的智慧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而且,参与越深,收获越多。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责编:路 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