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园春·雪》主要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和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二、《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沁园春·雪》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四、《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作者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作者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
下阕由毛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了毛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原诗如下
沁园春·雪
近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时候。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的,1935年10月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年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2月27日。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1936年2月,毛泽东便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
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一时间重庆的骚人墨客,纷纷填词唱和,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据说想要填出超过这一首词的。
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国内报刊发表《沁园春》和词30余首,无出其右者。由此可看出此词真可谓冠绝千古。
还有一种说法,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渡黄河东征,从山西省石楼县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并在石楼县留村写下了《沁园春·雪》。《沁园春·雪》是构思于渡河期间,写成于石楼境内。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词的意境。
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5]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1]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5]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沁园春·雪》主要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热爱的感情,和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由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沁园春·雪》全诗和译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从此,“蒙古”就成了草原各部的总名称了。成吉思汗率领他的兄弟们,进行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他成了世界上征服者的代表人物。
金国统治中国北方很长时间,势力强大。他多次进攻宋朝,与宋朝分庭抗礼。所以,他根本没把漠北的蒙古部放在眼里。
成吉思汗壮大起来,刚开始羽翼未丰,他只有采取依附金国的办法。这是一种策略,他心中对金国的仇恨并未减少。他借助金国的力量,消灭了仇敌塔塔儿部,又接受了金国的册封,每年都要向金国进贡。
金章宗死后,由卫王完颜永济继位。成吉思汗开始酝酿南下伐金的战争。公元1210年冬季,成吉思汗的军马已经壮大到20万。
出征之前做了周密的安排。他把各部落首领统统带在身边,一起行动。家里留下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另有2000军马守卫本士。
蒙古大军经过了几个月的休整,成吉思汗见时机已到,便下令进军。他命者勒篾和耶律阿海为先锋长驱直入。如果说“金界壕”是金国的边墙,那么一进入长城,便是金国的内院了。
先锋大军一日之内,到达了乌沙堡。这乌沙堡是金兵为了守备,新修起的一个巨大防御工事,它像一道铁链连着十几座山峰,最高处达30多丈。堡下设有30多盘暗箭,暗箭上的绳索,连着在地面上的翻板,只要人马踏上翻板,暗箭就立刻自动射出来。这是一个很阴险的陷阱。
这是独吉思忠和完颜承裕精心设计的机关,专为成吉思汗的人马准备的。聪明的成吉思汗虽然屯兵在长城深处休整,但却时时搜集着金国的情报。当他得知金国修了一个乌沙堡,就先派者勒蔑率领少数精兵前去侦探。金兵出来迎击,企图让者勒蔑上钩,者勒蔑却说什么也不入堡,只捕获了几十个金兵就回来了。
晚上,者勒蔑审讯俘虏。他问:“我去乌沙堡侦探,你们为什么刚打一阵就往堡里跑?”
“那是勾引你们入堡。”一个俘虏脱口而出。
者勒蔑又问:“勾引我们入堡,难道有什么埋伏?”
几个俘虏面面相觑面面相觑(qù):我看你,你看我,形容大家因惊惧而无可奈何地相互望着,都不说话。,谁也不吱声了。者勒蔑望着俘虏的神色,心中越发生疑。他有心以恫吓的手段来逼,又怕生出意外,便把他们关押起来。
成吉思汗以情感人,把几个俘虏感化了,俘虏们道出真情,但他们也不知道机关的密秘,成吉思汗还是放他们回家,还给他们发了50两银子作路费。者勒蔑见他们走了,皱着眉头问成吉思汗:“大汗,详细情况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成吉思汗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我们可以先用马群试探一下嘛!”
者勒蔑听了,拍着手说:“好办法,好办法!”
这次者勒蔑率前锋精骑接近乌沙堡的时候,特别地小心。他下令让兵马暂且停住,自己乘马来到乌沙堡前观看。乌沙堡里很安静,黑黝黝地连在山峰间。两旁的边门洞开,没有一个兵丁把守。
者勒蔑观看了多时,回头望望自己的人马,个个耀武扬威,搭弓在手等候命令。他按照成吉思汗的主意早做了安排,于是一声大吼:“放马!”
接着200匹卸了鞍带的马被放到边门前。者勒蔑又下令:“放箭!”兵士们迅速将箭射向这些光溜溜的马匹。200匹马屁股上中了箭,一齐奔涌着冲进两个边门。果然,马匹踏上翻板,箭弩如飞蝗一般射了过来。200匹马纷纷中箭倒地。
者勒蔑长吁一口凉气,暗说:“好险啊!”于是他高举战刀,跃马在前,冲进乌沙堡。
胡沙虎正在这里坐镇指挥,他见蒙古兵上了当,放声狂笑。谁知还没容他再下令装上第二批暗箭,如潮水涌来的铁骑踏进了他的寨门。胡沙虎想不到蒙古铁骑这么厉害,来不及抵抗,就乘马逃跑了。其余的金兵大部分阵亡,只有少数人躲进山林中保住了性命。者勒蔑一举攻下了乌沙堡。
成吉思汗乘胜进军,直指金国的边城。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得知乌沙堡失败的消息,非常畏惧,无计可施。公元1212年春,成吉思汗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宣德府(现今河北省张家口)、德兴府(现今河北省怀来县),金国大元帅高琪与大将胡沙虎又结集20万大军来阻,被打得落花流水,尸如烂木。
到了秋天,蒙古铁骑任意驰骋,所向无敌,金军只有逃跑的份儿。成吉思汗审时度势审时度势: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下令直取西京(现今山西省大同市)。成吉思汗在攻打西京之前,早已派出了300个密探,化装成小贩和商人深入西京城中,刺探各种情况。
靠着这些密探,成吉思汗对西京的情况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知道西京的守将是胡沙虎,现有大军10万人。西京的四门中,正门是靠山而建,易守难攻。在西京的西边还有一座陪城,叫白登城,只有这里兵较少,城防也不坚固。于是成吉思汗决定,先奇袭白登城作为进攻西京的桥梁。
第一战按着成吉思汗的设想实现了,大军驻扎在白登城内外,与西京形成了对峙的形势。
第二天,成吉思汗下令,把大军分别派了出去,然后把孛秃叫来,问:“你的手下可有能言善辩、又精通金国语言的人?”
孛秃想了一下说:“有。这个人叫扎八儿。他不但精通金国语言,又特别干练。”
成吉思汗说:“好,让他来见我!”
孛秃去不多时,领进来一个瘦小的男人。他两眼灵活,眉清目秀,只是个子矮小了些。成吉思汗观望了半天,说:“扎八儿,让你去西京城中见胡沙虎,你可敢去?”
扎八儿说:“随大汗南征,没有不敢做的事!”
成吉思汗说:“那胡沙虎是金国上将,他要一怒杀了你,你怕吗?”
扎八儿笑笑说:“脑袋掉了碗大一个疤!大汗快交待什么事吧!”
成吉思汗:“见了胡沙虎,你就说让他3天之内交出3000车粮草,我就撤军,退到长城以外!”
扎八儿说:“他若是不答应呢?”
成吉思汗说:“他若是不答应,你立刻回来见我!”
扎八领命走了。他单人独行来到西京城下,高声叫:“城上的人听着,我奉大汗之命来见你家主帅,快快开门!”
胡沙虎正在思谋作战的方法,听说成吉思汗派使者前来,便坐在大厅中等候着。扎八儿进来,双手打恭说:“你可是主帅胡沙虎?我代表我们大汗前来跟你和谈!”
胡沙虎听说是“和谈”,猛然站起来,心中犯了寻思:过去和成吉思汗和谈,都遭受了拒绝,今天大兵围城,为什么反要主动和谈呢?
胡沙虎心怀疑虑地望着扎八儿,过了许久。
胡沙虎问扎八儿:“成吉思汗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和谈?和谈的条件又是什么呢?
扎八儿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和谈,这是大汗的军事秘密,我不知道。和谈的条件很简单,3日之内送给我们3000车粮草,我们就立刻撤军,退到长城以外。”
胡沙虎听了这话,沉思不语。因为他很清楚3日之内是拿不出3000车粮草的,但是他没有说出来。
扎八儿眼珠转了转说:“前些天我见大汗帐中来了老家的人,不知是什么事情。我想这也许是和谈的原因吧!”
胡沙虎听了这话,灵机一动忽然想到:莫不是成吉思汗南下远征,他的后方部落发生了什么变故?所以要及早撤军?”
想到这里胡沙虎又问:“将来成吉思汗还要发兵南下吗?”
扎八儿笑了,说:“这更是军事秘密,是我们大汗所决定的事,我怎么知道呢?不过,你若答应了条件,大汗撤军,西京城免得失陷,也算你大功一件啊!”
胡沙虎皱眉思考了半晌,说:“这样吧,3日之内你听我的消息吧!”
扎八儿说:“那我就回去了。3日内我再来一回!”
胡沙虎把扎八儿送出大厅,扎八儿急急忙忙去见成吉思汗。
胡沙虎回到大厅,立刻给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写了一封信,他要求完颜永济立刻派高琪领兵前来西京,里外夹击消灭蒙古军。他把信封好,交给信使让他乘黑夜潜出西京城,到中都交给皇上。谁知这个信使刚刚出了西京城,就被蒙古军的巡哨抓住,送给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见了胡沙虎的信,没动声色,命人将信使关押起来。接着,他下令弃马攻城。
蒙古军轮流分班在四门攻击,城上的金兵放箭或滚木礓石阻挡着。双方打了一天,没分胜负。
成吉思汗接见了扎八儿,听他进述了一切。
成吉思汗说:“扎八儿,明日你就去见胡沙虎,将我的书信带给他!”
扎八儿接了盖有成吉思汗印鉴的信,第二天又来见胡沙虎。胡沙虎问:“你怎么这样快就回来了?”
扎八儿说:“胡大帅别忘了,明日就是第三天。我看胡大帅是拿不出三千车粮草的。既然拿不出……”
扎八故意将话说到半截,观察胡沙虎的神态。胡沙虎因为给完颜永济写了信,约高琪前来夹击蒙古军,所以他心中存了盼头,态度也硬了。
扎八儿见胡沙虎这个样子,就从兜里掏出信,说:“胡大帅,大概你是有了什么想法,我也不跟你说什么了。这是我家大汗给你的信,你看看吧!”
胡沙虎接过书信,前边是一些寒暄的话,后边是说,如果3日内拿不出3000车粮草,那么请照此方办理。接着是八句话。这八句话是——粮草成患,伸手求援,燕子一万,可饱一餐,猫儿一千,可饱一天。两日送到,三日北还。
胡沙虎看完,不禁冷笑起来。他心中暗想,这真是天地保佑,吞牛肉饮马血的黑鞑子们,现今确实缺少粮草了。给他一万只燕子,可饱一餐,给他一千只猫儿,可饱一天。这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拖延住蒙古军多留一天,等高琪的人马赶到,消灭成吉思汗就有希望了。
扎八儿问:“胡大帅,这个条件你能答应吗?”
胡沙虎说:“这个条件可以做到。后天,我把燕子和猫儿装好,用绳子放到城下去,你们去取就是了!”
胡沙虎心里盼望着高琪的人马快来,又下令让所有官兵捕捉燕子和猫儿。一夜之间,西京城中所有燕窝都被掏空了,所有人家的猫儿都被征走了。闹得西京城中燕叫猫嚎,凄凄惨惨,百姓们不知何事,都哭笑不得,只说这真是千百年来的奇事。
到了第二天,胡沙虎命令将燕子和猫儿都装进笼子里。不多不少,燕子一万,猫儿一千。然后用绳子拴上笼子,放到城下。蒙古军准时把这些笼子取走,送到成吉思汗的帐前。成吉思汗早准备了300多个帐篷,把这些燕子和猫儿放在里面。
到了晚上,蒙古军按着吩咐用奶油浸泡了许多麻絮,然后一束一束地绑在猫儿的尾巴上和燕子的翅膀上。成吉思汗手持佩剑,站在帐外,仰望着天空。直到夜静更深的时候,成吉思汗一声令下,把绑在燕子和猫儿身上的油麻絮都点着火。这些带火的燕子和猫儿,一齐冲了出来,奔向西京城。燕子归窝,猫儿上房,顿时间把西京城弄成一片火海。
胡沙虎万万想不到成吉思汗会来这一招儿。他更大骂高琪不能及时派兵夹击成吉思汗,才落得如此惨败。在慌乱中,他骑马逃出西京,向着居庸关退去了。
公元1226年春天,成吉思汗远征归来,回到了他的“金色的圣地”——斡难河畔的孛儿罕山下。
成吉思汗西夏远征无暇顾及西夏,远征之前,成吉思汗大征兵员,他下了一道命令,让西夏出兵二万帮助他远征,可是西夏没有答应他,他铭记在心。这次西夏又和金朝联合起来抗蒙,他岂肯罢休!
成吉思汗有了重征西夏的打算。
在重征西夏之前,成吉思汗已经65岁了,他有一种预感,他怕此次出征,将是他最后一次打仗。所以在出征前,他对后事都做了详细的安排。一切安排就绪,他调30万铁骑,自孛儿罕山祭旗出发,越过长城,直达阴山。
大军继续西进,很快占领了西夏的边城应理(现今宁夏中卫)。然后沿河北上,攻占灵武。
西夏得知消息,派大军来阻。两军交锋,激战了3天3夜,西夏军大败而退,蒙古军也有伤亡。更不幸的是成吉思汗在指挥战斗时,不慎落马,再一次摔伤了坐骨。但他仍然下令大军直逼西夏的都城中兴府(现今银川),以重兵包围起来。
西夏皇帝李在中兴府中,惶惶不可终日。下令死守城池,蒙古军几攻不下。成吉思汗非常着急,便问计于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说:“李已成翁中之鳖,不会长久了。我们正好乘此时分兵几路,攻下金国的城池,形成对西夏的大包围,也可打破金夏的联盟!”
成吉思汗接受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分兵三路出战。不久即将金国守地临洮、西宁、德顺攻下了。
夏主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献城投降,并献上厚礼。成吉思汗便答应了。
正当成吉思汗在行营宣布班师的时候,突然病倒了,浑身发烧,夜不能寐(mèi)。
此刻,记忆却在辉煌的暮色中,镌刻下往昔的岁月流痕——
铁木真感叹:“人生苦短,终不能亲身一统天下啊!”
铁木真将窝阔台唤至病榻前。四个儿子中窝阔台排行第三,性格敦厚,仁慈大度,理智冷静,深藏不露,最为铁木真所赏识,早在铁木真发兵远征西域、突入帕米尔和天山谷道之前,就已立嗣由窝阔台承统汗位。在铁木真的生命垂危之际,他要将未竟之志托嘱给窝阔台。
铁木真嘱咐道:“若以黄河为弓背,若以长江为弓弦,必定能将天下归为一统。我戎马一生,征战至今,方升半日,明月不圆,江山亦如此。战事正酣,降服万邦,尚待时日,故我去后,暂秘不发丧!”
他死后44年(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的第四子)在大都(今北京市)改国号为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又过了8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最后灭了南宋,统一了全中国。元世祖岂能忘记祖父成吉思汗!他追谥成吉思汗为元太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一、《沁园春·雪》主要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和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二、《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沁园春·雪》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一、《沁园春·雪》主要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和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二、《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沁园春·雪》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四、《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作者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作者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