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二)

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二),第1张

        教育,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个人成长也是。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何尝不是父母的成长过程。

        一直都以为孩子是上天送给我的一份礼物,我要好好努力,做个合格的父亲,跟孩子一起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也只是个口号。让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远方有梦”,更不能只是刷在墙上的一句标语。

        真正成功的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

        让孩子学会用心、用情,学会寻找生活的乐趣,拥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感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的能力。做一个真实的人,敢爱敢恨。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走自己的路,既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要同流合污。这样的教育,就算是成功的了,而不至于费尽周章,最后教出来孩子只会考试。

      因此,想要实现成功的家庭教育,做合格的父母,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对策来开展好家庭教育。

      一、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

      这个问题在《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一)里面已经谈过了,就是坚持“三个原则”,这里不再重复。这里着重谈一谈培养孩子的感情发育问题,学会感知并珍惜人与人之间那些珍贵的情义。

        (一)爱与情感的培养

        心理学专家教过,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三种营养:①身体营养——健康饮食;②头脑营养——知识‍‍、书籍;③情绪营养——爱与情感。三者缺一不可,‍否则“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身体或者思想精神上的发育不良,“健康快乐成长”将成为一句空谈。

      以上三种营养元素,最难以有效传递并能够被孩子充分吸收的是第三种。因为,对于“给予爱”本身并不难,尤其在人类母性的本能中亦不难找到。只不过真正的难点是在于“度”的把握上,过犹不及,如果过分则变成了溺爱。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缺乏拼搏进取的内部动力(心理学专家指出,这一现象尤其是在那些被家长过度关注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对于孩子“情感”(因为教育“专家”和“成功学家”实在太多太多,除了“情商”之外,还发明了N多种“商”,实在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方面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个难题,非一日之功。正如,孩子患上了“网瘾”一样,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已经“冰冻三尺”了。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三种情感需要培养,亲情、友情、爱情。将这三种情感培养好了,孩子一辈子都会幸福。另外,还有三种关系需要处理好:①人与人;②人与自己;③人与社会。其实,这也简单,就是要真正做到三点:①爱自己,②爱他人,③爱这个世界。

      爱,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而是长久的陪伴和日常生活细节上的悉心照料。因此,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应当做到无条件的付出与坚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爱意和安全感。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就拥有了爱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去爱——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国家、爱社会。

      这样的孩子学会了爱,‍‍会享受爱,‍‍同时也就拥有了幸福的能力,一辈子都幸福。‍‍

        (二)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在培养孩子健康“情感”的基础上,再来说说“情绪管理”。这个问题上,家长至少做好两个方面(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

      1情绪认同。

      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事和人,或者说不顺心的事,于是会积累起一些负面情绪。亦或是因为单调枯燥、繁重的学业所引发的厌倦、倦怠感。此时,家长需要做的是情绪认同,即“我知道你的不爽,但是没关系啦,笑一笑。我也知道学习是一件很辛苦、很不容易的事。但是没关系,现在我们先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加油!坚持!做一个不随随便便放弃的人)。”在情绪认同的基础之上,再来谈谈别的事情。比如,自律、自控能力上的教育和引导。

      2负面情绪排解及合理释放。

    前面说了,人难免会积累了负面情绪,如低落、沮丧、郁闷、憋屈、孤寂、挫败感等等。因为,人终归不是一部机器,即便就是一部机器,在运转了一段时间之后也会“发热”。因此,首先要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然后再来着手进行疏导,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排解和宣泄。比如,亲子游戏、郊游、阅读、写日记、听音乐、唱歌、看喜剧**或者健身运动等等积极的方式。

      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①情绪释放中的“度”,人的坏脾气、坏情绪往往在家里、在最亲密的人面前才会暴露和发泄。在家里、在父母身边是孩子感到最为安全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所以,家长在孩子情绪发泄和排解时应把握好分寸与尺度边界,不要没礼貌,不能伤到别人的自尊和人格。

      ②在自己家里,或者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情绪来了则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是不要憋着。高兴了,你就大声的笑出来;若委屈了,伤心了,那就来我这里,一次哭个痛快。

     

      (三)教孩子千万不可以说谎。

      不要戴着面具生活,要做一个真实的人,纯良朴素的人。有一说一,说到即做到。不要说违心的话,不要做违心的事。

      其实,说谎的人内心是不安的,是扭曲的,良心会受到一种谴责。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如果自己的良心会说话,每每夜深人静时就会跟他絮叨:“不要再撒谎骗人啦,你不知道还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吗?”因此,常说谎的人在面对自己的良心时,灵魂就会陷入到自我纠结、内斗、愧疚、混乱和不安的万丈深渊,很难再找回来了。     

       

        特别提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要统一,不宜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否则,孩子将无所适从。 另外,如果两口子过日子拌两句嘴,本来是小事,但是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因为大人看来是个小事,可在孩子的眼里面是天都快要塌下来了。

      二、在孩子入学之后的家庭教育

        在孩子入学之后,家长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要以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入学之后就全部交给学校,交给老师了,没自己什么事了! 其实不然,不管孩子的教育是成功亦或失败,终归是还家长的事。若孩子教育失败,唯一的结果就是现在成为家庭的负担,以后成为社会的负担。

      (一)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包括生活、学习和读书(写作)习惯。

      课外阅读应当以孩子自己喜欢的为主,家长适当加以引导即可。有的书,孩子可能还读不懂,特别是一些中外小说,并不太适合孩子去读。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要读不同的书,具体可以参考教育专家和老师们的推荐书单或必读书单。这在《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一)中已说过的,不再赘述。

      (二)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即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1培养自律、自控能力,做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

    ①一个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一个人能够走多远,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律的程度。

      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管去拼,不要去管结果如何,坚信自己付出努力之后,总会有回报。这样的人生,没有后悔,不留遗憾。因为,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2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①言出必行,知行合一,不要光说不练,否则就不要去说。

        真理只有在你要为你的发现做出行动时才有实际意义。 ——李小龙

      ②你一旦做了一个选择,就得为自己的这个选择买单,对了,就是让你自己负责,自己买单。

      3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相信正义终会战胜邪恶,永远都要站在正义的一边。人在江湖走,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要去同流合污。

      4做一个会感恩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有的事,没有什么是应该的,不要认为“理所当然”。对你好的人,要投桃报李。

      5做一个有敬畏心的人,敬畏生命,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规则,尊重规则(包括法度、契约、秩序、家风家规)。

        6做一个守分的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惦记。坚持个人能力和修为应当与自己所享受的待遇相匹配的原则。你若想要得到一样东西,那么你要想办法努力让自己变得配得上它。同时,在物欲的满足上要懂节制,但在思想精神境界的追求上永无限制,在追求真知和真理上的道路上永无止境。

        7学会与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同学)良性沟通,有效沟通。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做错了,就承认错误,然后下次改正。如果被人误会了,受了委屈。那么,此时有两个选择:①说出事实和真相,申明自己是被误会了;②《如果觉得委屈就成为你想要的光》。

      当然, 所有上面这些若要全部实现,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做法:让孩子适当吃一点苦,他会懂得珍惜与感恩,容易知道满足和易获得幸福感。比如,力所能及做些家务,树立家庭主人翁精神和意识。有条件的,可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工、公益活动,或者假期打工体验等有益的活动。

     

      三、孩子到青春期、叛逆期的家庭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独立与自由,不喜欢束缚,有自己懵懂的思考以及自我意识的萌发。在这个时期,家长的教育以引导为主,宜疏不宜堵。

      (一)三观的形成与树立,树立正确的信仰和追求。

        这个问题最为关键,因为这是方向问题,千万不能错。否则,南辕北辙。如果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建筑得越高就越危险。

        (二)快乐学习不是一句口号。

        不可否认,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很艰辛、很累的过程。若想要实现快乐学习,得去总结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家长要想办法帮助孩子研究总结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起一种源自于内心的学习的原动力。

        (三)增强抗挫折能力培养,受伤害后的寻求疗愈和自愈能力。

      跌倒了不怕,重新站起就好。不要被打趴下就好。你可以不优秀,但不能拒绝成长。

        (四)学习职业规划知识,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幸福,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一种感觉。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追求幸福和感知幸福的能力,而不是直接把“幸福”递给孩子。

      幸福的 三大基石:

        1拼尽了全力

        2知足、守分

        3价值观与价值实现的内在统一。

        每个人的能力各有大小,各自出生的家庭、地理环境、头脑天赋等各不相同,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程度、努力程度、自律程度,开挂程度,思维模式等等各自不同。最后,各自的形成价值观与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也不尽相同。

          我宁愿所有父母都不要去做“天才梦”,只因不愿看到孩子们的委屈和哭泣(这个问题在文章《<天才梦>读后感》里面有详细论述)。因此,允许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人,这其实没什么不好啊,至少他/她能拥有快乐啊!这里,还有一个对所有的家长的另一个期待——千万不要去相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屁话!因为,它唯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增加你们作为家长的焦虑感,然后去“病急乱投医”,去逼孩子不停的补课,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因孩子自己喜欢而去报的那些除外),彻底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与乐趣。

        可别忘了,人生没有彩排,每个人的童年也只有一次,父母根本没有试错的机会。

      因此,想要获得幸福,避免内心痛苦和挣扎的关键就在于,自己的价值观与价值实现要达成一致,形成统一。也就是说,你认同自己的价值观,认同自己的价值体现,认为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已经实现了,或者正在实现,或者哪怕只是部分实现。

      因为,价值观和自我价值实现,这是两个问题。假如说你的价值观是发财致富,百万富翁才算成功,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痛苦和不甘心。

      如果说自己的价值观就是挣钱养家,供孩子读书为己任,这个人生价值通过努力是实现得了的。这个价值观与价值体现就统一起来了,这样的人也就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因为,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任何挣扎与扭曲,本身就不需要去抗争(与内在的小我,与父母,与老师),然后最终与自己达成和解,每个人内在的“大我”和“小我”达成了和解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犹如“破茧成蝶”的过程,这个问题在另一篇文章《成长之路》里再行探讨)。这样的人内心深处其实是平静、和谐的。

     

        老师说,令人感到最痛苦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我们不知道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令我们痛苦、挣扎的根源其实是自己的价值观与实现自我价值之间的矛盾与战争。只有等二者最后达成和解,达成和谐统一了,那种内在的挣扎与痛苦才会消失。

        因此,艾小羊老师才会说,当你不再问自己:“你幸福吗?”的时候,你就是幸福的了。

      综上所述,家长在要求孩子去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之前,请先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最后,再给家长们加个餐(5千多字的长文,有耐心读到这里的家长已经很不错了):

        教育专家李玫瑾在第二届家庭文化节——母亲三年养育期的一个讲座,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家庭的养育是国家的大事”

对人有感情,行为有规范。

有知识、技能,才能让生活美好。

个人生活顺利,才能国泰民安。

所有的社会问题归结于人的养育、教育问题。

养育是父母辛苦付出,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养育:需要稳定一对一关系,形成依恋亲子关系。

养育:人性被唤醒的过程,情感发展的起点。

养=育,其中3年的陪伴极为重要。

恩威并施,实则:恩在前,威在后。三年有恩于他,才可随后主威于他。

人之生性好利,疾恶,好声色,由此产生争夺、残贼和*乱,故后天要“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惰性而正之。”(荀子)

成长:需要行为规范,形成观念,这一切需要在六岁前完成。(家庭教育,幼儿园)。

     

特别申明

    感谢教育专家、心理学家们和我的小孩,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文中许多理论科学知识均来源于他们,自己所做的只不过是结合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与感悟,再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就有了《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一)、(二),希望与天下所有的父母共勉。

   

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给孩子报培训班的哪几条意见,看完觉得很受用?

“绝不允许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我想这是很多父母,在一线城市为孩子打拼的一句宣传口号。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家长,打小就给孩子寻找了各种各样培训学校,唯恐错过孩子发展趋势的关键期。

但是,经常事儿也是事与愿违的。

大家经常会听到,很多父母埋怨在孩子的教育上,耗费了太多的钱,却没有见识到较好的塑造实际效果。这种钱可以说是白费了没有?

前不久,看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视频,接下来我们梳理出给孩子报补习班,需要注意的问题3个要领。

01给孩子报辅导班得话,不要超过2个

缘故非常简单,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成年人时间也非常有限。

李玫瑾教授提及:在从前,像课外辅导机构、兴趣培训班这种事情,实际上都是由教育部门所决定的。例如60时代时,我们的校园里本来就会有很多兴趣培训班,例如:跳舞、美术绘画、乒乓球赛等。

可是,如今这件事情,渐渐地就会变成大家家长做出决定的一件事。

家中寻找大家学生们的个性发展,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专家教授更提议,从全方位的成长视角,给孩子报辅导班,要报一些学校里面所接触不到课程内容,那样学好才会更加有意义一点。

并且,学就需要精。量减少比较容易坚持不懈,更容易产生最后素养。

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班级环节,都是会他自已的发展趋势特性,像弯道超车的教学方式,其实是最不可取的。在有限的时间,大家家长一定要学好陪孩子玩。在孩子小时候,父母陪伴,塑造学习的动力行为习惯,更为重要。

有些家长给孩子报的辅导班,由于离家太远,孩子不说累,父母先坚持不下去了。也就不易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从一而终的质量。

02孩子课程的学习选择时,要会情景交融

这么做的益处,不仅仅是有益于塑造孩子的各个方面优势特长,还有助于孩子产生孩子良好的品德特性。

像现今家长,大部分对孩子的体育特长和艺术特长,都非常重视。

一位海淀家长,曾说起自身孩子7岁前报辅导班心酸史,3年花了十几万,孩子也是学习钢琴也是学美术,期间还附加上一些了英文、数学课启蒙班等。

但这个假期,她准备让孩子去学习游泳,孩子好歹喊累不想学。

这样的状况,有些家长说,当父母的得绝情,还要逼一把孩子。而有些父母却说,报辅导班这件事情,还需要重视孩子的个人爱好和判断。

实际上二者说的都对。李玫瑾教授在专题讲座之中提及,假如孩子对学习的知识自身不太喜欢,那这样的学习的过程,对孩子就是一种难熬。孩子的厌学心理,就是这么来的。

但从孩子全方位成才的视角,我们大人一定是要为孩子的以后发展壮大,给予多种多样可能性的。因此李玫瑾教授提议,家长一定要学好“情景交融”的形式。

而今天孩子上的是足球课,那接下来最好分配一个,较为“清静”课程内容,例如阅读文章、美术绘画这类。那样孩子大脑的与身体,才会得到轮着的充足式歇息。

与此同时,这样也可以推动孩子更各个方面的能力发展、挖掘。

03怎样辨别培训机构的挑选,正确与否

李玫瑾教授直言,假如孩子人物性格特点、个人爱好,能够与培训机构中常所学的知识,较为相符合。那就表明家长的挑选,是相当正确。

在孩子心灵成长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把孩子作为“发展中人”去看待。

教育的力量取决于坚持不懈,而非看一时间的名次。大家文化教育孩子,并不是希望她们得到18岁时,考上大学成功的;而是想她们未来一生道路上,能够找到他们所爱,所幸福的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注重文化教育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产生兴趣爱好,运用能力。这种比某一节在课堂上,孩子收获专业知识,对其一生而言,要更珍贵的多。

孩子一岁的时候,你看着步履阑珊的宝宝很是幸福。

孩子两岁的时候,你听着一声声的妈妈沉浸在幸福中。

孩子三岁的时候,这时你有真正的去思考过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吗?怎样去给孩子培养一个好性格、好习惯吗?

著名的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李玫瑾在一次公开讲座上就说过: 孩子3岁-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潮湿的水泥一样,可塑性非常强!

但是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慢慢地形成之后,在想要去有大的改变,是非常难改的。就像我们一句老话说的一样: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三岁是一个孩子马上要进入幼儿园的年级,也正式开启了要有自己的一个小朋友圈。如果自己的孩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别的小朋友面前耀武扬威,和在家中唯我独尊的状态一样的话,那么是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去玩耍的,时间长了,这样对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都有着极大地影响。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案例,我邻居家的孩子,从他出生就住在我们家的旁边。

他叫浩宇,因为他们家里有着比较强烈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已经有两个姐姐了,但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要了三胎。等到浩宇出生后全家都是乐得合不拢嘴,对他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想要什么玩具或者好吃的从来没有得不到的。全家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浩宇的身上,这让浩宇觉得自己是这个家里的老大。

慢慢地浩宇马上就要去幼儿园了,这天妈妈跟他去买上幼儿园需要的东西,正好出门的时候碰见我和妈妈也要去超市,就一块去了。正在逛的时候,对面走过来一个小男孩,手里边拿着自己的玩具熊。这时浩宇一声不吭的就把人家的玩具熊就抢了过来,那个小男孩只能无奈的求助了自己的妈妈。

我们正常人肯定是会把玩具从自己孩子手里拿过来,还给人家再道歉。但是浩宇妈妈的做法让人大吃一惊,跟对方说道:你儿子看着年龄应该比我们浩宇大,怎么力气这么小呢?

显然小男孩的母亲也有点生气了说:你儿子一声不吭的夺走了我们的玩具,你不道歉就算了,居然还这样说。

浩宇妈妈说:这本来就是事实啊,再说了两个小孩子之间这样很正常啊!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小男孩的妈妈看着对面这个不讲理的母亲,想着不想把事情闹大,就拿回自己儿子的玩具,拉着小男孩就走了。

这时的浩宇妈妈还在安慰浩宇说:没事,一会我们去买一个比他还要大,还要好的。

这让站在一旁的我很是吃惊,怎么可以这样教育一个马上要上幼儿园的孩子呢?虽然有很多话想要对浩宇妈妈说,但是还是忍住了,毕竟是她们自己家的事情,还是不要插手了。就这样我跟我妈妈买完东西以后就回家了。

等到了要上幼儿园的一天,那一家人的架势就像是他要出国一样。我心想不就像一个幼儿园?有必要那么夸张吗?

这个时候我就开始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怀疑,这样能教育出好孩子吗?

结果真的不出我所料,浩宇妈妈隔三差五的就要去幼儿园一趟,今天在幼儿园欺负这个小朋友了、明天又抢别人的东西了等等

但是浩宇妈妈仍旧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好,也是一如既往地对孩子如此。

直到她儿子浩宇上5年级的时候,她才真正的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整天家里都是两个人大呼小叫的声音,如果哪一点对不住他的话,对着自己的妈妈就是辱骂,拳打脚踢。

对自己的长辈很是不尊重,有时候想让他去做点什么事情,那真的是比登天还难。当他想要买什么东西,家里不给钱时就会发脾气乱砸家里的东西。他是越来越难以管教,也是对于当时自己家人和自己的教育方式后悔不已。

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个结果是自己造成的,只能自食其果。

其实孩子在三岁时就已经能看懂妈妈脸上的情绪和分辨简单的是非能力了。但是由于浩宇妈妈对于浩宇的无条件偏袒,让浩宇觉得自己这样做是没有错的,甚至还得到了妈妈的夸奖,所以以后再遇见这样的事情后,浩宇便会做的一次比一次过分,直到成为了现在所有人都不喜欢的样子。

其实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 就是因为浩宇在成长中3岁、六岁的关键期家长没有对他的性格进行纠正,甚至还一味地去宠溺,娇惯。所以他才会做的这样过分。

三岁靠养,六岁靠管意思就是从孩子三岁以后就要给孩子养成一个好的性格了。当孩子六岁的时候,家长就要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去进行管教了,这都是在为孩子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三岁养性格

不溺爱、不过度宠爱孩子

很多家长都觉得三岁孩子还小,就对孩子过分地溺爱,不让做这个、不让做那个。生怕伤着孩子、累着孩子。

其实这是不对的,有句老话说得好: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孩子三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了,他知道什么事情做了会让大人不开心,但是由于家里人的过度宠爱,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而造就了自私自大的性格,孩子长大后也会因此受到排挤。

家长以身作则,对孩子言传身教

孩子接触的并不是只有家人,更多地还是要和外人去交流沟通。所以当你带孩子出去的时候,你对陌生人是什么样的一个态度,那么自然而然的孩子也是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如果你在出去游玩的时候,喜欢随手丢垃圾,那么你的孩子百分之百也是会学到你的这个不好的习惯。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做事有理有据、讲道理、讲卫生的家长,那么你的孩子肯定也是讲卫生明事理的孩子。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胜过给孩子所有的物质培养,让孩子在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是每一个父母需要做到的事情。

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甚至还会牵扯到孩子,那么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胆小。

六岁要管教

孩子的生活习惯要管教

孩子六岁之后,自己的基本生活就可以自理了,家长没有必要再去为了他的生活起居的小问题烦恼。

有些家长总是说我家孩子真是年纪越大越不听话懂事。其实这就是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放任出来的坏习惯。

要给孩子制定一个生活规律表;

比如早上7点起床

7点10分洗漱

7点20吃早饭

吃完后去上学,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完成作业,然后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孩子养成这个习惯以后,自然而然家长会省心很多。

孩子待人接物要管教

待人并不是只体现在自己的家里人,更多地是对待客人和陌生人的时候。对他人讲普通话,懂礼貌是让人很舒服的一件事,从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自己的修养,也可以看出来孩子的家教。

当长辈或者其他人给自己东西的时候教给孩子一定要用双手去接,并会说谢谢。这是对长辈和别人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行为约束。

孩子的道德素养要管教

让孩子懂礼貌、讲文明、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正直善良 ,是家长从小就要去教育孩子的事情,让孩子从小就牢记于心,这样孩子才不会去做违法乱纪和伤害他人的事情。

现实中有很多孩子刚刚成年就走上歪路的孩子,他们都是在小的时候缺少父母的管教,从而自己的思想产生错误,走上了歧途。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

管教孩子跟孩子的童年幸不幸福完全没有关系,孩子的幸福是来源于自己的父母给自己的 情感 需要是否充足,父母陪伴的时间是否正常,孩子的生活是否没有压力等,如果因为这个而缺失了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和管教,那么以后自己肯定会有后悔无奈的一天。

李玫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专家 ,她不仅在 教育方面 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是著名的 犯罪心理学教授 ,她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 青少年 。在网络上也流传着她的一些 育儿 讲座, 被很多的父母 争相追捧。 她认为孩子智商水平和“ ”有很大的联系,聪明的孩子 光看手 就能知道了。

你家的孩子 智商 高不高,从小就可以看出来了,不用等到孩子长大再判断, 父母要尽早发现孩子的聪明才智 ,在早期教育的时候好好 开发 ,孩子以后定能成为 有用之才 。科学家研究发现,决定孩子 智商高低 有两个因素: 遗传因素和后天教育 。其中 遗传因素 占70%,我们想要知道孩子智商只需要 从手就了解

手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人类的手上有成千上万的 神经突触 ,手部精细动作可以 刺激大脑 发育,突触也会大量增加,一个人越聪明 神经突触 就越多,所以神经突触和 智商水平 有必然联系,手指也是人类 最敏感 的部位,训练 手部精细动作 发展,是提高孩子智商的 关键

伟大的发明家 爱迪生 先生,从小就喜欢 拆身边的东西 ,他不仅会拆开还能完整 拼装好, 有时候也搞一些 小发明 ,刚开始同学都看不起他,嘲笑他是破坏大王,但是他妈妈相信这是爱迪生 高智商 的表现,不仅 没有批评 他,还一直 鼓励 他创作。多年以后,他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一名 伟大发明家 。如果你家孩子也喜欢拆东西、搞破坏,家长千万 不要阻止 ,也许下一个发明家就是他呢?

有的孩子出生后就能看出来 手指灵活 ,能把大人的手抓得紧紧的,这是婴儿表达 爱的一种方式 。父母给孩子 东西 的时候,一下就能 抓住。 自己还会 主动抓 身边的物体,乱扔玩具等等。你家孩子有这种 抓握 能力的表现,就说明孩子十个手指 配合协调 ,大脑发育完善比一般人 聪明。

自从家里有了 孩子 以后,家里 墙纸 上就没有空过,孩子总喜欢在墙上 胡写乱画 ,每个墙也变成了五颜六色的 画板。 有些父母会 头疼, 好好地墙被毁掉了。其实喜欢 乱画 的孩子对 色彩比较敏感 ,他们在涂写的过程中 灵活使用手指 ,就说明孩子大脑发育也很不错,家长多 培养这方面兴趣爱好, 以后也有 画画的特长。

以上都是一些 遗传智商 的表现,是孩子天生就 聪明 。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 智商水平 ,后天的不断学习可少不了。不管孩子先天是“ 神童” ,如果后天不继续培养和 锻炼 ,也照样会成为 普通人 。有名的例子《 伤仲永 》就是代表,方仲永是方圆百里有名的 神童 ,父亲发现他是神童以后, 却不让他继续学习 ,整天带出去给别人展示自己孩子多 聪明, 所以耽误了他的 早期教育 ,把他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最后变得和普通人一样。

总结

父母要从影响孩子智商的 两点因素 下手, 遗传因素 决定的智商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可以保持孩子 先天优势 ,切不可伤 仲永式 的教育,耽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早期教育的时候就 锻炼孩子的手指灵活度 ,促进 大脑 快速发育。后天可以从多方面下手, 玩贴纸书 或者 做益智 游戏 等等,相信在父母的 陪伴 下,孩子的智商都能得到 提高。

根据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宠爱超过了所有国家。尤其是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 更是开启了“上帝模式”,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有些孩子慢慢变得不再满足,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哭喊打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甚至连自己的亲身父母都成了威胁的对象。

前段时间,网上曝出一条视频,一个看上去不到十岁的孩子似乎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力气, 沙包大的拳头仿佛雨点一样狠狠的砸在了亲生母亲的身上。

而视频中的母亲似乎已经对这种场景司空见惯,并不在乎,但是孩子却 好像“发疯”了一样 ,依旧停不下来的捶打着母亲。 看到妈妈躺在地上,甚至还用脚狠狠地踹着母亲的肚子, 视频中的母亲看上去已经绝望,并不再反抗,只等着孩子发泄完他的情绪。

在人满为患的广场上,一个男孩大声嘶吼, 并用他那有力的手掐着母亲的喉咙 ,口中还不断的喊着要杀死母亲的话,这些行为的背后只因为母亲并没有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近年来最权威的 育儿 专家李玫瑾教授曾经在讲座中指出:6岁之前没有解决好性格上的缺陷,后边家长就没法管了。 但是很多父母面对孩子失控的情绪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似乎只会通过暴力的手段,但正是这种习惯,才让暴力的种子在孩子心理慢慢生长。

而这种孩子一旦走向 社会 ,在生存和生活上对他们的教育, 将会是他们经受过的最残酷的毒打。 于是控制孩子情绪,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请家长们别不放在心上。

1过分溺爱

毕竟是自家的娃,谁能不喜欢?可是宠爱和溺爱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问题。无节制的溺爱只会让孩子的暴戾情绪得不到控制, 孩子没有害怕的人,等到真的失控的时候,再严厉的管教都无济于事。

2不要对孩子危言耸听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会做出一些非成年人的事情,但是对于有些家长而言,会将孩子的一些小错误放大成如果不及时改正就会贻害无穷, 这样下去孩子的心理就会非常脆弱,等到家长想填补的时候已经亡羊补牢了。

3做原则性家长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家长表面上对孩子严格管教,但是到自己身上却一路绿灯。比如家长不让孩子看动画片, 自己却抱着手机刷个不停,这样下去孩子只会觉得不公平,产生消极情绪也是非常正常的。

1锻炼孩子的“制度化”

所谓“制度化”,说白了就是养成孩子的规范性,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对了要有奖励, 做了错事以后会得到什么惩罚,渐渐的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

2家长也要“合理化”

面对孩子的要求,作为家长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可以答应的,什么是要等做成了一件事以后才能答应的, 什么是不可以答应的,都要在心理形成一个标杆, 这样在孩子出现了情绪失控的时候也会下意识的知道自己做错了。

除了口头教育以外,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外部的工具进行孩子的情绪管理的培养。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本我家侄女一直在看的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 这是由资深幼儿教育专家胡媛媛主编的笨笨熊系列。

这套专门帮助孩子克服情绪障碍的绘本总共有十册,包含不发脾气,分享快乐,做最棒的自己等等十个主题, 每一册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我家侄女最喜欢看的就是其中的 《妈妈我能行》,这是专门培养孩子自信的主题。

每册书通过不同的小动物,围绕主题展开,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同时还设计了 双语模式 ,在培养孩子性格的同时还能为孩子 做英语启蒙,培养语感。

最与众不同的是, 每册书都有给父母的寄语 ,帮助家长通过心理学的方式更好的教育孩子,与宝宝共同成长。

如果家长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情绪以及其他方面性格培养的话,那么入手这样一套专门改善儿童情绪的绘本,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也不失为一份很好的礼物。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一个小中心,对父母们来说孩子的 健康 状况和心理发育十分重要,但是每个家长也同时希望自家宝宝 健康 的同时,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毕竟智商的高低决定了孩子未来能走多远的路,孩子智商高未来的成就大概率的就会很高,这样长大后孩子们的人生就会更加顺利,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所以父母们善于从各个角度来测试自己的孩子的是否是高智商的孩子,有一些方法十分不科学容易迷惑家长们。 公安大学 育儿 专家李玫瑾在一次讲座中就直言:孩子走路的早晚,真的能暗示孩子智商的高低吗?家长们可别上当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很多长辈们讨论,谁家的孩子多大就可以走路了,说明是个聪明娃,而谁家的孩子到现在也没有走路,一看就知道是个憨厚的笨小孩。这些讨论都围着一个主旨,那就是:孩子走路早,智商肯定高。但是 孩子走路早晚跟身体的发育有关,跟智商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智商跟走路更是没有丝毫的联系。

(1)先天的基因遗传

很多研究者们已经证实了父母的基因是决定孩子智商的关键因素,在孩子摄入营养充足的状态下, 孩子智商会有百分之80到百分之八十六的遗传性, 而其中妈妈的智商占据高位,如果父母双方智商都很高,孩子智商高的几率就很大,而如果母亲的智商超高,那么孩子会更聪明。先天比较聪敏的孩子,会在一些地方远超同龄人。

而要想孩子智商天生就高,除了取决于父母智商这一先天因素,父母的婚育年龄也很关键,女性在23到27岁之间生孩子,而男性在22岁到28岁之间和妻子生育孩子最好, 如果父母双方都处于适合生育的这两个年龄段,那么孩子就会很聪明,智商很高。

(2)母亲怀孕时的状态

母亲在 怀孕时所摄入的营养是否充足或者是否均衡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 而且如果孕妇在怀孕的期间做很多过激的行为,例如抽烟、喝酒类的,那么孩子就会受到影响,不仅不会智商高,还很容易一出生就智力低下或者身体畸形。

而怀孕期间营养均衡,生活 健康 的母亲生下的宝宝就会更 健康 ,所以准妈妈们可以在家中准备一副饮食平衡图挂在家中,按着上面的饮食搭配进行营养的摄取。

(3)孕中胎教

孩子们在母亲肚子里5个月之后就会感受到外界的各种刺激, 所以家长们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对孩子进行胎教,可以放一些音乐或者讲一些故事,让孩子接触到外界的信息,会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让孩子出生时的智商更高。而且孩子的大脑一直处于飞速发育的阶段,可塑性非常大,但是这种可塑性在孕早期很小,所以不用过早地进行胎教。

(4)后天的饮食

虽然现在奶粉营养都很均衡,但是现在母乳价值还是更高一些,多喝母乳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好处。而孩子再大一些就会接触到更加丰富的食品种类,垃圾食品、油炸食品、蔬菜含量少的饮食等都会让孩子摄取不到有益于身体发育的成分。 长期处于这样的饮食状态,孩子大脑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智力受阻碍,不利于智商的发展。

(5)生活环境

孩子们的智商后期的发育归根结底是与后期的家庭环境有关的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处事状态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一个家庭不和谐或者吵闹的环境中,智商就不会高到哪里去。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一定不能以工作忙或者压力大为借口来敷衍孩子的互动,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亲子互动,让孩子在一个积极有爱的家庭中成长,孩子才会更聪明,智商更高。

这两天,如果你是一位学生家长,你一定被这个讲座视频刷屏了。

讲座的主人公叫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分享案例。不少人也在央视《今日说法》《开讲啦》等节目中见过她。

这个视频走红后,李教授自己也有些惊讶,她在微博中说:“一直没把‘成长心理’作为专业或主业,自认的主业是犯罪心理研究与侦查心理分析。未想到,研究顺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讲座在十年后让我成‘ 育儿 专家’,我从未以此内容发论文或著书,包括这次传播也不是我所知所为,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自怡’,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快,演讲视频的高清全集也被找了出来,完整视频有近两个小时,探讨的是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而在朋友圈中广为流转的版本,其实是其中对于 “孩子6岁前该管什么” 的解答。

十年前的视频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 有家长说,因为触到了家长教育中的命门——如何对孩子说不,干货满满,值得一看;也有家长觉得,一刀切的方法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讲座中的主要观点(摘选)——

1、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

2、如何训练孩子?

3、如何克制诱惑、学会忍受?从遏制食欲开始

4、如何让孩子学会忍受?让孩子不自私

5、如何让孩子经历挫折?让孩子“吃苦”

老师、家长 对这个疯传的视频怎么看?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

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视频,为何在十年之后突然点爆网络?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惊人的传播力之外,更多的是,当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视,当然也更为焦虑。

对于经历亲子关系恶化和 社会 高速发展中的种种怪象的家长来说,迷茫焦虑已成常态,因此他们对专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渴望。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和做法,确实有一定的操作性。具体到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和建议,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遇到专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更无所适从。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讲座有别于其他的,是她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可以给家长带来不同的视角。

杭州市凤凰小学校长缪华良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小时候不做规矩,长大就更难,到了十三四岁时再适当放宽。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必要的策略。往往是简单粗暴、过度宽容,甚至用溺爱来替代正向的引导。我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我们家两兄弟上,也一直主张用先严后宽、以身作则的办法。李教授有实操的办法,比如怎么等大人吃饭,用分橘子的方式给孩子做榜样,树立家庭的观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们说:更应该给家里的老人看看

4岁男生家长谢妈妈:

12岁女生家长胡妈妈:

看到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这四个“不”的出处,避免断章取义。

在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后,我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针对3-5岁孩子想要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绪平复后,还要通过沟通,为孩子“留一条路”,鼓励TA在下次有需求时,用语言而非哭闹表达出来,如果TA的解释被父母认可接受,就可以满足。

也就是说,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如何应对3-5岁孩子以哭闹达成目的的行为,以及情绪处理之后如何与孩子做进一步沟通,帮助TA了解到未来可以怎么做。

一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我认为,有几条原则可以参考,一是这种方式是否遵从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如果方式与成长规律相违背,即使短时间内有效,也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使用的时候是否用对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闹如果只是在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么,采取“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绪”,进一步认为“表达情绪是不对的,我是不好的”,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三是是否能坚持使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确的方式,坚持使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效果,促进孩子的 健康 成长。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学教授。

我认为她说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说法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爱护、理解、陪伴基础上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与父母的亲近、信任、友爱,并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建立他对世界的认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非常有效。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对小孩子有用,对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信任,只是打只是骂离得远远的,关系会好吗?会亲近吗?明显的不会。

那么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丰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么他对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赖于大人。

所以,我们要按照李教授的说法去做,多亲近,多陪伴,尽量的给孩子营造安全的 健康 的合适的心境,帮助他成长。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又打又骂又说教又走开会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

1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上来一顿打的话,不但给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会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因为他不敢犯错。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2父母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父母急了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并不觉得,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居然这么差劲。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会讲,但是有几个人会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难吧,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只会觉得心烦,脾气变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不管不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没什么大错,那么他以后可能还会犯,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说,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还是可取的。听上去道理很简单,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有时候很难平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么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到底该怎么有效实行这种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不能心急,可以问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很简单的话告诉孩子这样做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做。一定要让他知道错在哪了,重复的话不要说,说一遍就行了,然后再告诉孩子如果以后再犯同样错误,会得到怎样的惩罚就足够了。 惩罚一定要做到,因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吓唬。 最后妈妈要一定要表达对孩子的原谅,信任和爱。

有些话可能说的有点严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都是这么被父母教育过来的,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有些影响已经存在,只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这就是无法优秀的原因。

我很喜欢李玫瑾教授,很赞同她的很多观点。

打、骂、说教、走开,行得通吗?

孩子从你的“打、骂、说教、走开”这四种反应中,会学到什么?

是不是会学到如下几个技能?

(1)以暴制暴

——当他面对弱小时,他也学着你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当他长大了,会用武力反抗你。

(2)语言暴力

——你骂他,他骂比他弱小的同学。你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大当爸妈了,再骂他们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镜像神经元,教育模式也会有传承的部分。

(3)唠唠叨叨

(4)冷漠

——当孩子大了,你遇到问题了,孩子也走开?学着你的处理方式来面对问题?

当你发现,这四种方法给孩子带来的长期效果都是糟糕的,你还用吗?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

这四种方法,可能短期内有效。

“打、骂、说教、走开”,当你这样对待孩子时,孩子有可能会因为恐惧和害怕而不去做那件事,但一旦他长大了,有反抗的力量之时,你的“打、骂、说教、走开”,对他还会有效果吗?

一旦想明白这些,你就是时候学一学其他更有效更科学的 育儿 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议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具有 很强的实操性 ,但任何问题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看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境。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我们也了解到是针对3-5岁孩子而设计的。 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 ,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和心理学实验的“延迟满足”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实操性,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对孩子哭闹请求满足时候采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而是在他情绪平静后,鼓励孩子在下一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闹。

年龄3-5岁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孩子哭喊达到目标,这也是非常清晰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点,对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难的一点, 就是判断,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还是一种无理取闹,只是想通过哭喊来达到目的, 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

比如,在逛书店,4岁的儿子非常喜欢那套恐龙绘本,但是你觉得贵,而且最近刚刚买了不少新绘本还没看完而不想买,或者把书名抄下来到网上买,可以省下不少钱。

于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气坐到地上打滚不让走。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呢?妥协买下还是遵循“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原则呢?

其实,父母的做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关键此时此刻,你准备如何和孩子沟通。 在公共场合哭喊,不太适宜,所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个原则,但如何让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毕竟这里不是在家。

接下来的处理, 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套绘本,来判断绘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还是一时看见心血来潮就要买, 如果真心很喜欢,可能是在同学那里听说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满足他买绘本的同时,给他提一个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书架,把绘本归类,或者看完这套绘本后给自己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 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但也不能因为年龄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适的办法是,判断当时的情境,做出最优的选择。

俺不知道李玫瑾教授是谁。反正俺从孩子小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孩子都很 健康 听话学习好。从小陪伴很重要。今天你陪他长大,明天他陪你到老。这就是幸福人生。今天你被利益所迷惑,明天孩子定是个糊涂虫。不能把今天的应有的幸福放弃去换取明天不一定的幸福,这是舍近求远的思想。本身就是错的思想。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自然的才是 健康 的。以前有人总拿小树苗不修理不会成才的例子做比喻。但是我发现自然生长的东西都不是傻子。自己都会尽力长到最好。如果长的不对称肯定有原因。哪边阳光多哪边长的壮。哪边水份土壤好哪边根系发达。至于没有按着人们的想的方向去长。那是因为自然界不是因为人类才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并非正确。

就如钱丢了可以挣,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没有教育好,也许一辈子也没法弥补,一辈子的痛彻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学告诉你,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懂一点教育,是每一个家庭一辈子的幸福,''惯孩子就是害孩子''这句话,可能流传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悲剧在发生,比如某明星15岁的孩子居然犯了强奸罪的错,这能不是一辈子都痛彻心扉的事情吗?

任性的另一个名词叫做:作,作的结果会怎么样,友友们懂的。

所以也因为这一点,李玫瑾教授会那么的广受欢迎、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玫瑾教授的话语,可以用''雪中送炭,没齿难忘''来形容,因为她拯救的是孩子,预防的是痛彻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值得收藏的话: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来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逻辑论证,体现着她的科学与严谨,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种预防孩子任性妄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从小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才不会胆大包天恣意妄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试想,一个自私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怎么能开心 健康 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爱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么叫做溺爱,溺爱,收获的是,十年二十年后悔青了肠子的后悔。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具体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时候,比如孩子哭闹着还要买小 汽车 ,这时就要把孩子抱到一个单独的安静的空间,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看着他哭,让他知道任性没用,不哭了,再跟他说,要可以,但必须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

更具体的操作与后面存在的道理,篇幅关系,咱有机会再聊好吗?

我认为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正确的、有效的。

孩子小的时候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因为哭了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到会走路时的抗议方式就是大哭大闹摔东西打滚儿,家长要是就此服软认输,满足了孩子的愿望,那这个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就会变得无法管教,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非常认可李教授的观点,不能惯着孩子毫无道理的任性,要学会说“不”,不该做的事要段然拒绝,等孩子哭够闹够冷静下来以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决不能一味地迁就、溺爱。

孩子从小在我身边长大,奶奶姥姥也都在身边帮忙,这是大背景。这种方法我用过,在孩子二岁左右的时候,用过大概三四次。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哭闹,我把长辈赶走,谁也不能近身,奶奶姥姥生气都没用。我就看着她哭,中间给她擦个脸,把她放好以防他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钟,渐渐变成抽泣,给他水喝,以防他缺水。看他心情平稳就试着说道理,等你说的时候他继续闹,我就不啃声。等待下次机会。最终他心态平稳,但还在抽泣,我就把他抱起来放在怀里给他讲道理,语气坚定。让他看着我的眼睛,这时候他就会道歉了,我告诉他我接受道歉并且我非常爱他,并亲亲他。之后和他一起做 游戏 。现在我家孩子四岁。你告诉他一些事情他都不会再闹,只是有些东西是他特别喜欢的,我就买给他,但是前提是我会给他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才可以。我觉得这个办法特别有效。

知道李玫瑾教授,也是因为药家鑫,因为当年药家鑫的一句“担心农村人难缠”激起了围观者的愤怒,加之药家鑫的残暴行为,让人们对他恨之入骨,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玫瑾教授在坐客央视时,对药家鑫的犯罪心理进行了分析,她结合药家鑫经常弹钢琴的习惯,提出了“激情杀人”的说法,最终刺痛了大家的神经,让她一度饱受质疑,受到严重的抨击。

看到这个提法,当时我也感觉很诧异,药家鑫的行为怎么能和弹钢琴混为一谈呢?但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冷静思考,李玫瑾教授讲的不无道理,她用了专业的犯罪心理学进行了冷静的分析,而没有感情用事。后来,我又看了她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更加确定她对犯罪心理学,尤其是未成人心理的研究的专注和深入。

我看了很多李玫瑾关于教育的讲课,她从婴儿到幼儿、再到青少年,每一个阶段都分析的细致入微,而且都能切中要害,她在婴儿的教育阶段始终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孩子必须要自己带,而且我记得她现在好像一直在建议,让生完孩子的母亲享受六年的带薪假。

对于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建议家长们好好听一听看一看,尤其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我感觉还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她能够从根源上找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和解决的办法,她可能不会让孩子成才,但可以保证孩子的心理 健康 成长。

李玫瑾教授是搞心理学的,但更重要的是她是搞犯罪心理学的。她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她对罪犯的观察。她的意见建议也是告诉大家如何从原生家庭着手,不让孩子长歪到不可收拾。这的确是一个片面的角度,但却很有效很直接。特别是现在中国的父母,真正懂孩子早期教育的很少。李玫瑾教授的很多建议的确能给为人父母的不少帮助。比如如何培养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如何不宠溺孩子,如何给孩子她最需要的爱等等都是很实用的知识和方法。

看到有些人批评她的心理学理论过时,应用错误。这也正常。她那个年龄段的人当初学心理学的时候不就是弗洛伊德理论正盛行的时代么。再说哪一个理论不是在被不断完善中的?你怎么就知道你现在学的东西再过二三十年不是过时的东西呢?与其太细究那些学术的东西,不如像李玫瑾教授一样,把高深的理论化成浅显易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小提示,给更多家庭带去好处。她讲座里犯的某些错误,你就用理论和实践来分析指出,提出你对同样事情的不同处理建议。这才是真正的观点碰撞,对观众听众都大有益处。一味的批评,甚至漫骂,除了说明你很嫉妒,还能起什么作用呢?

今日说法说过一个16岁少女杀害自己母亲的案例,当时请的就是李玫瑾教授,记得她当时说她认为造成这个家庭的悲剧的起因是父亲对女儿缺乏交流与沟通,什么事都是自己做主,不经过女儿的同意就强行替她做选择。

说实话,我真觉得此时的李玫瑾教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她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很让人省心的那种,所以体会不到自己若是摊上这么一个混账孩子自己是什么感觉,难道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平时交流沟通就很多吗?

药事件,李不是因为激情杀人而被网民们骂。激情杀人,大家是能理解的。而是因为她他对于为什么连续杀8刀的一个解释,弹钢琴的动作,成为一种习惯动作,于是在捅人的时候捅了8刀。

这种理论,源自认知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术语叫做行为迁移理论。但是行为迁移不可能发生在从钢琴到杀人这件事情上。行为迁移和认知迁移是有非常严格的条件的。说明她没有掌握这种迁移的条件。

对于迁移发生的条件,有两种要素要求综合考虑,第1个就是,训练任务与迁移任务要具有相同的要素才可能发生。

第2个就是。迁移并不会发生在任务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是否获得对训练任务的概括化理解。

对于认知迁移和行为迁移,在学习,教育和宇航员训练,军事训练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必须要准确掌握发生的条件才有可能应用于实践。

不管如何,对于弹钢琴的熟练化动作,都不可能迁移成杀人的习惯性动作。

另外从她的各种视频和言论中可以看出,她受到的理论背景影响,主要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比如说他认为小孩五六岁,没有学会规则以后就永远不可能培养出规则感了。这就是典型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原生家庭决定论。而事实上,心理学术界早已经抛弃这种原生家庭决定论了。人的人格是终身成长的,这是目前心理科学学术界的共识。

小明讲的心理学,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播正确的科普心理学知识给大众。

~~小明讲心理训练

最近看了很多李教授的视频,讲的案例都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让我们可以更多的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成长。

李教授也讲到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其实也告诉我们,如果你错过了孩子6岁之前的教育,又错过了孩子12岁之前的教育,那么18岁之前的教育就真的不能再错过了。

讲到心理学,我既认同弗洛伊德的童年经历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也认同阿德勒的发展心理学。

对还没定性的青少年来说,对自我多数情况下没有清醒认识,一边想摆脱家庭的影响一边又会用家庭对待他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世界,造成迷茫和困惑,做出很多极端的事。其实还是童年的经历在决定着现在的行为。

为什么我也认同阿德勒的发展心理学呢?现在有一大批心理有点毛病的人,跌跌撞撞的走过了最难的青少年时期,摸爬滚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正视问题,且知道怎样克服问题,这样一群人是走出来的人。也有很多人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依然在遭受童年经历的侵害。

人格是可以发展的,前提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

一句话评价就是,一个经常跨过界的犯罪心理学专业人士。

我有一个做警察的朋友,在多民族混居且民风彪悍的地方做警察,却支持证据先行和沉默权,非常值得佩服的一个人。

为什么提这个人,因为药八刀事件后,他认为不应该因为激情杀人这四个字去质疑李玫瑾。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至少从专业上来讲,她那套在警察实务中是有可操作性的。

但是,药八刀并不是激情杀人,在药家鑫案审理的时候,药说得很清楚,他杀人,是因为那是农村人,他怕被讹。这意味着他是经过思考然后去执行的,不是俩人吵架,抄起一板砖砸人头上。

李玫瑾在要素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做了一个被媒体不断放大的判断,这就是她争议的最初,也是她跨界的表现之一。

理论上,要素不齐,专业人士根本不应该发表判断。但考虑到媒体干预的因素,如果只出现一次,那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杀母案发生的时候,她仍然不管不顾地把责任全面推向家庭。

根据报道,凶手遇到三个问题1半岁成为留守儿童27岁发生车祸3和母亲共同居住。

其中除了中间一条,有一定发生概率,其余两条,在中国的普遍性有多大,看看春运火车票多难买,就知道了,如果留守儿童=杀人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差不多都有了杀人的能力,中国居然十几亿人,是不是很奇怪?

而中间那一条,7岁发生车祸,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指出车祸造成什么生理性问题(比如,如果前额叶受损,会使部分行为不受自己控制)。如果由此产生创伤后的心理问题,显然也不是靠爹妈的爱能够解决的。

后来在锵锵三人行上,对药案,还有马加爵案,她发表了一套她的价值观,一个是爱可以战胜一切,一个是性冲动的男孩子容易犯暴力错误。

爱与美这事和我的价值观不符,我是金牌女王那套逻辑,和你一样惨甚至比你更惨的人,没有去犯罪,你去犯罪,只能说你有问题。

第二个观点嘛!我是认可的,扩展说一下,李玫瑾还原马加爵案,认为,马加爵在假期看黄片,召妓,被室友知道,打牌的时候,被室友提出来,羞愤杀人。

马加爵案年头比较长,所以,这个是可能发生的。降低性的耻度,使性压抑不至于到犯罪边缘,这点我是认同的。

这里要说的是,在那期节目中,她承认她对高学历的青少年有偏爱。

她目前从事的第二个事业,是 育儿 专家事业。这个就属于明显跨界了。

心理学作为一个科系,下属多种专业,儿童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完全是两个门类。当然,是有互通的,这令得她的 育儿 观点很容易显得似是而非。

从大面上来讲,我并不认同她有资格去大谈 育儿 。原因很简单,样本不够,量不够,质也不够,并且偏向性明显。

李玫瑾有一个女儿,据她说很优秀,但一般来讲,在亲妈眼里,自己的孩子都很优秀。不信你去问冰箱男的妈,她儿子优秀不优秀?

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李玫瑾的女儿属于中等偏上,可能可以再靠上一点。这个偏上还包括很多先天和环境的因素,有一个做教授的妈,不管是基因还是生活环境都要优于其他孩子。在父母同等学历,同样的城市,甚至同样的小初高中的情况下,有多少比她女儿优秀的?有多少不如她女儿的?

这只是一个样本,而且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样本。如果以此来论断李玫瑾的 育儿 经是成功的。那么,那些在棍棒底下成长的,有一样学历,差不多人生的人,但父母的学历更低,成长环境更易恶劣的人,难道能证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确性吗?

哦,提一句,以中国那代人的 育儿 经验来讲,后者的样本量大概更足够一些。

这道理就和郑渊洁把他的孩子培育成才或者不成才,都不足以证明中国教育好与不好。

她的另一个样本来源可能来自于犯罪者和案件幸存者,比如她常拿来说的,善良可以救命。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一个绑匪绑架了很多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对凶犯做了个善意的举动,救了这一屋子的孩子(还是救了他自己,忘了,有兴趣可以查一下,大致情形就是这样)。

这仍然是孤证不立,同样的,我们可能可以找出更多的案例来说明善良可以要命。这只能说,在这个案件里,这孩子的一句话对凶犯有良性的触动,但也有可能是恶性的,更多时候是没有触动。

而犯罪者角度上,她把她的爱是一切理论用得非常得泛滥,嗯,就是滥。好像只要孩子在爱里成长就不会犯罪一样,别逗了,给你一个天生反 社会 人格,你爱他,他接收得到吗?这不是再基础不过的犯罪心理学的问题吗?

这套理论最大的恶,就是犯罪者皆可同情,如今只要有男的杀人了个认识的女的,甚至杀了人全家,就拿感情纠纷说事,就是这个理论过度推广的恶果。

对犯罪者成长环境和心理生成的归因,只适用于预防犯罪,不适用于犯罪以后的开脱。这一点,至少在国内是非常混乱的。作为中国犯罪心理学的重要人物,李玫瑾在这一后果上有没有一点责任?

而基于爱是一切的理论,她又提出了三年产育假的逻辑,理由是,要在孩子三岁以前给到足够的爱。

她提了一个反向的方式,说有些人在三岁以前玩命打孩子,因为孩子在此之前没有记忆,要打服了,以后有记忆了好带,还不记仇。

我不知道这个反向方式是从哪来的,人类幼崽出于生存需要,是最可爱的阶段。换句讲,人家就是照着成年人类产生保护欲的方向长的,说惹毛了,再可爱也不管用了(或者可爱度不够)开揍那是有的。有目的,且目的不是杀人(比如杀女婴),而是教育,这也太违背人性了吧!

她基于这个不太合情理的 育儿 方式提出反驳,指出孩子在三岁以前虽然没有显性记忆,但是会有潜意识,所以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爱。

其实人家反向也是表示孩子会有潜意识,能打服呗!

还是那句话,人类幼崽出于生存需要,是最可爱的阶段,所以天然感受到的爱就不会少,再多不是溺爱啊?

接着,她又提出,不能给孩子一直换照料的人,因为这样孩子会混乱。所以要一个人来带,建议给母亲三年产育假。

人类不是群居动物吗?认识更多的同类,并且产生联系,本来就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好吗?既然三岁以前的潜意识这么重要,为什么不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形成人类本来就应该和很多人类共同生活的思维模式?

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乱?

卡伦·霍尼和多萝西·迪纳斯坦告诉我们,男性对女性的恐惧, 特别是他们在婴儿期对母性的主体力量的恐惧 ,都 历史 性地具体化为对于女性的诋毁——《阁楼上的疯女人》

卡伦霍尼是19-20世纪的心理学家,死于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说,在李玫瑾开始从事心理学专业之前,关于婴儿时期母亲对于婴儿的影响已经有了论著。如果她试图转业到儿童心理学方向,从专业角度往 育儿 专家发展,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是在这些已有论据中,寻找可以反驳的理论,而不是拿着自己普普通通的心理鸡汤往死了灌。

退休老太太有发挥余热的心,我们能理解,但目前看来,李玫瑾的余热显然有点毒。

李教授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看过她对教育的一些分析,我特别认同,尤其是李教授不会把孩子的所有过错归结到孩子身上,而是归结到教育,孩子结交坏孩子是本身的不安全感?比如她认为一个人脾气大那么她的童年一定是有缺失的,有些人并不是有意脾气大,而是控制不住自己!

很多视频中子女不孝被骂,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都挺好》引发共鸣、十几岁的孩子杀人,难道是孩子的错?很多人建议将14岁不服刑事责任这个年龄降低,有什么意义?你把一个14岁孩子判30年能干嘛?父母干嘛去了,没教好才应该进监狱不是吗?所以很多父母都是放养,出了事一点也不自责!

还有就是对于小孩子如何教育,李教授的很多话也能让很多人醒悟,各个年龄段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打骂吼!总之,多看看这些视频有好处,也不说过分夸谁,捡有用的听!

谈谈我的看法,三点。

作为一个罪案剧的爱好者,对犯罪心理学和犯罪心理侧写比较着迷,李玫瑾老师除了是国内犯罪心理侧写领域的数一数二的专家,还有一个专业领域,就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和预防。

她经手的真实案件何其多,绝不是什么样本不足,相反,是接触了足够多的某些类型的犯罪人和犯罪行为,在研究其与幼年家庭教育的相关性时形成的自己独到的理解。

所以说实话,李老师的观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怎么培养出好孩子,而是怎么才能不整出熊孩子,这么看来,应该都是实实在在得来的血的教训,起码值得家长一听,给自己提个醒。

李老师赞成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观点: 就是在孩子年幼时,6、7岁至多青春期之前,是形成影响一生的重要观念的时期,这个观念会指引在人遇事之时,一瞬间的下意识反应,很多时候决定人一生的就是这一瞬间。

比如,药家鑫案件,按照李老师的分析药家鑫在幼年时期,家里过度强调学琴的重要性,在练琴这件事情上极为严苛,一旦练琴时犯了错打骂特别要命,导致药家鑫在犯了错这件事情上内心感受极度恐惧,没有形成犯了错不可怕,可以改正和弥补的朴素观念。

所以到后来开车撞到人,他在一瞬间的念头不是补救,而是杀人掩盖错误,这也是李老师为什么说药家鑫是激情杀人的考量。

再比如,马加爵的案子,其实是因为灭口,因为马加爵出身贫困家庭,他印象最深的观念就是家人常说的人穷志不穷,穷人也有气节,所以当自己招妓的事情被室友发现,并在牌桌上被人拿来威胁时,为了保全所谓气节面子才走了错路。

但是以上所说绝不是为了犯罪人推脱,恰恰相反,我们要归因,要吸取教训,起码我觉得药家鑫和马加爵案里,包括前段时间热议的高中生不堪妈妈唠叨,开车门跳江的惨剧,就是因为幼年家庭教育中欠缺了生命教育。

“人命大于天”——不管是别人的命还是自己的命,都是最宝贵的。

恰恰这个最最应该植入内心的朴素观点被忽视了。

在幼年时,该有的观念没有植入孩子内心,而不该有的错误念头却根深蒂固。 这就是很多犯罪人童年生活的养育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理解李老师很多的其他观点:

比如三年产假的提议,其实是提倡幼儿时期亲子陪伴,隔代教养很容易出现的就是:重物质轻精神,缺乏人生观的指导教育。

比如幼年教育要奖惩有度,惩罚的作用在于将正确观念深深烙进孩子的心里,一生受益等等。

李老师是犯罪心理学家,不是 育儿 专家,她的观点有她专业背景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不应该是深入全面长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特点,尽可能多的学习尝试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么?

那些叉着腰评判别人的,指手画脚纸上谈兵的,要么你没孩子,要么就是干啥都爱找标准答案。

可教育孩子这件事 是一门广深的学问,绝不是依靠哪一派理论或者哪一种观点就可以轻松搞定的,更何况它是绵延一辈子的人生课程, 哪会有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呢?

居然有人说原生家庭对人影响的定论被否定了!一个职场心理专家真的就去研究职场吧!先不说这个定论是近几年才被放大来说的,就说原生家庭影响的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原生家庭会陪伴我们人生的前20年甚至更多。父母如果在前五六岁没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只能说明父母就是如此,他们改不了,那么日积月累除去前56年,剩下的十几年又会如何,难道不是影响?

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大吗?如果不大为什么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在南方那边会那么严重?那边生男生女的固有思想是一代传一代的,他们的父母鄙弃女儿,她们大多数也会认为女孩就是不如男孩。这难道不是家庭影响?如果说这个问题太大,那换个。

家庭暴力婚姻不幸,没有人在20多岁未婚时会想过以后会过得不幸福。也许你的父母幸福美满,但如果你的婚姻不幸带给孩子的伤害又是多少?现在有多少人是因为父母吵架暴力离婚,而导致不愿结婚的?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伤害不可估计。你乱丢垃圾,孩子也会。你骂人说脏话,孩子也会。你认为小错误不算错误,熊孩子就是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无所谓。

所以,家长要做好人,孩子才好做人。

专业的犯罪心理学知识我不知道,对那个领域也不了解。

知道李玫瑾教授是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个李玫瑾教授分析马加爵事件的视频。

在这个视频中李玫瑾教授对待马加爵的父母的态度和评价让我对李玫瑾教授印象很深刻。她说马加爵的父母很淳朴很善良。马加爵的父母在知道自己的儿子犯了这么不可饶恕的罪时,马加爵的父母让自己的儿子回来认罪。同时,马加爵的父母带着他们全家在每个受害人家人长跪不起,乞求原谅。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人犯罪,有时他的家庭也会承受莫大的压力。很多犯罪人家人是很善良的,犯罪人可以不顾自己,但是的行为不但对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庭带来了伤害,也对他自己的家庭带来了伤害。

后来看了几个李玫瑾教授分析的案件,药家鑫案件,白银案件,章莹颖案件。其实,我个人还是很认同李玫瑾教授分析的思路。如果大家有谁不认同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其实可以当做一个故事听,或者是当做多一个看待这件事的一个角度。

让我深深的喜欢上李玫瑾教授的一点就是她所做的公益。

她说过一个犯罪分子,很年幼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跟着年迈的奶奶,稍微长大一点就出去流浪,没有谋生的能力只能靠偷维持生存,然后被抓起来了,接触的也是一些不务正业的犯罪分子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放出来依然没有很好的谋生能力,常常还是会犯罪。这样恶性循环,最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像这样的人在年幼的时候我们 社会 要给予一定的关怀。

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小孩,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己的工作事业很重要,挣钱很重要,但是小孩的成长更加重要。

李玫瑾教授的一些视频推荐大家看看,值得一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0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