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杀人犯毕志新落网记:妻子被人欺凌,丈夫暴怒杀色魔,后来怎样?

保定杀人犯毕志新落网记:妻子被人欺凌,丈夫暴怒杀色魔,后来怎样?,第1张

古有战国韩信胯下之辱,吴王卧薪尝胆,今有毕志新为妻怒杀色魔。

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因为太多的负心汉与痴情女,导致人们对感情的解读越来越苍白。

事情都没有概全,总有那么些意外让人意难平。

家住保定涞源县的毕志新和曾秀梅,是一对朴实善良的农民夫妻,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恩爱有加,后来因为妻子多次被欺,落地铁窗泪不说,还要赔偿色魔,让妻子的生活血上加霜!

快来一起看看具体事情经过:

憨厚淳朴,误信熟人遇恶魔

毕志新家住河北保定涞源县张家庄村,和妻子张秀梅都是地道的农民。那天曾秀梅在村里路边想搭乘车辆,去县城的娘家一趟。

在农村由于交通工具匮乏,出行一般都是路边搭乘车辆。这时候同村的冀鹏一行人刚好路过,停下车子称可以搭载曾秀梅,顺路将她带去县城。因为是同村人,又是邻居,比较相熟。

曾秀梅放下心中戒备,上了冀鹏的车子。没想到噩梦就此开始,冀鹏驾驶车辆偏离了原先的路线,将车子开进了人迹罕至的山涧,强迫曾秀梅发生了关系。

受到伤害后,曾秀梅第一时间想到报警。冀鹏似乎看穿了她的想法,以孩子的性命威胁曾秀梅,如果事情暴露,她的孩子都活不了。为了孩子的安全,曾秀梅含泪将委屈吞下,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

没想到回村后,曾秀梅正常的生活也被打破。冀鹏仗着把柄在自己手中,又两次在不同时间强迫曾秀梅发生关系。

作为地道的朴实农村妇女,遇到这样的事情,有苦难言。家里还有孩子,父母等亲人,一旦丑事被爆出,受伤害的都是他们。毕竟舆论的压力,足以让一个家庭妻离子散。

怒发冲冠,为红颜

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妲己,遗弃众生。毕志新为了妻子,三上公安局

因为各种担忧压,以及被强迫发生关系的屈辱都压在心头。平常感情要好的丈夫毕志新发现异常,在强压逼问下,曾秀梅将三次被冀鹏强奸的事情,告诉丈夫。

怒发冲冠的毕志新带着妻子,直接冲进了冀鹏家中。经过各种威逼,冀鹏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但因事情影响较大,毕志新与冀鹏几经商量,决定私了。冀鹏赔偿曾秀梅五万元,以做精神补偿。

本以为事情就告一段落,没想到冀鹏只是口头承诺,一直拖欠不给赔偿款。毕志新第二次找冀鹏讨要,将原定的五万元赔偿,降至三万元,但是冀鹏依旧耍赖哭穷。

次日,毕志新带着妻子,到保定市公安局报案。冀鹏当天就被带走,但是十天后又回到了村子。这让毕志新很气愤。

2015年年初,毕志新带着妻子曾秀梅,再次到达北京市公安局为妻子讨公道,但是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被相关部门认为毕志新两口子扰乱公共秩序。毕志新在保定涞源县拘留几天后归家。

几经波折,毕志新心中的愤慨已经到了极限。恨意丛生,让毕志新的理智开始偏航。

2015年2月5日,外出小聚回家的毕志新喝了一点酒,路过村庄想起了妻子受辱,整天以泪洗面,多次请求处理无果,反被拘留的恨意。他冲进家中,拿起平时干活用的镰刀和斧头,冲向冀鹏家中。

期间多次妻子多次阻拦毕志新,但看到妻子后恨意更加强烈。毕志新冲进冀鹏家中,将刚从外面打麻将归来的冀鹏拖至门外小巷子,活生生砍了冀鹏,案发现场惨不忍睹。

怒杀恶魔,三上诉完败

杀人后毕志新的理智回归了,看着一地狼藉。他回到家中,将所有事情都交代完后,要求妻子报案自首。

接到报警后,毕志新迅速被警方控制,并于2015年10月5日宣判:毕志新因为故意杀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且判处赔偿冀鹏家属14万余元赔偿。

2016年冀鹏家人不服宣判,再次提出上诉,在维持原判的同时,要求毕志新家属赔偿损失16万余元。

曾秀梅看着事情发展成这样,悔恨交加,多次向河北人民法院提交诉状,终于在2017年再次重新宣判。判处被告人毕志新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赔偿死者家属2万余元。

结语:

最大的意难平莫过于如此,虽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毕志新为了妻子,怒发冲冠,但到底是一条生命。纵使他犯下滔天大罪,依然由法律来处理,随便剥夺他人生命权利,这属于违法行为。如果曾秀梅当时能有一点点法律常识或者有一点自保能力,事情是不是结果就会不一样。

但这个世界没有如果,所以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再者来说,一定的法律意识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完成自救。

解放前,以卖炸臭豆腐起家的谭衍生创办了老字号餐馆“打马楼”。谭衍生厨艺高超,在与秀梅的结婚喜宴上,他收了张汇泽、孙继良和古顺三个徒弟。最终,好学又有天分,有“菜疯子”之称的三徒弟古顺得到谭衍生的真传。

二徒弟孙继良早年就对秀梅产生爱恋,因爱生恨的他一心想取代谭衍生。他暗中与人勾结,使得谭衍生在赌场输掉了全部家当,并在儿子谭文华出生那天投河自尽。孙继良霸占了“打马楼”。面对突来变故,古顺随着“打马楼”金字招牌谜一样消失了。

大徙弟张汇泽和四萍一起从孙继良手中救出秀梅母子,他答应远走他乡的师母,要替师父保住“打马楼”,为了这个承诺,他一生都在为此努力着。

解放后,国家实行土改政策,孙继良难逃命运的捉弄,被打成资本家,“打马楼”也被公家没收变为国有资产。孙继良人财两空,他将仇恨转嫁到此时已是私有制改造委员会主任的张汇泽身上。

二十年后,同为下乡知青的张汇泽儿子张石风和孙继良的女儿孙晓慧相恋,并用两个草戒指私定终身。然而上一辈人的仇恨不允许他们有爱情的存在,私奔在外的他们借住在谭衍生遗子谭文华家中。张石风和孙晓慧被逼双双殉情,只留下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慌乱中,张汇泽抱走了谭家的女儿,并让干儿子许世强代为抚养,而张、孙两家的骨肉被留在了谭家。师徒之间的血脉和情仇,悄悄地在这三个家庭延续……

又是一个二十年过去了,谭向阳和许欠欠这两个错位的孩子再次接受命运的安排,对饮食文化的共同爱好让他们相遇并互生情愫。可是,还来不及相爱,一把利刃就横亘在了两人的情感之间——孙继良极尽挑拨之能事使他们将对方误认为仇人,彼此成为对手,在餐饮界真刀真枪的开始了竞争。与此同时,张汇泽的女儿张石兰、女婿王刚、谭文华的小儿子谭向伟也都对“打马楼”虎视眈眈。这一切都被老谋深算的孙继良看在眼里,他巧妙地利用这些人,让他们明争暗斗,互相损耗,最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打马楼”又一次落入孙继良手中。

对“打马楼”新一轮的争战让这群年轻人爱恨交织:谭向阳与许欠欠被仇恨牵绊难以相爱,心底却又互相牵挂欲罢不能;孙继良的小女儿孙晓薇与向阳向伟两兄弟之间发生着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情感;而张汇泽的外孙王旭的介入,更是让这场车轮般的爱情显得扑朔迷离……

随着向阳和欠欠两人身世的渐渐明朗,几个年轻人的情感和事业面临着更加残酷的抉择——错位多年后,当身世回归,他们还能否找回自己的位置?当倾心爱恋的对象竟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时,这种不伦的情感该如何释怀?当曾经情同手足的兄弟反目成仇时,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矛盾煎熬?当报仇的快感经伤害亲人为代价,恍然发现所有的仇恨不过是上帝的一场玩笑,是感叹命运弄人还是大彻大悟?

“打马楼”几经沉浮变迁,最后在年轻一代手上发展壮大,这是他们祖辈就燃起的烟火。其实,有人在,就会有烟火——不管是爱恨情仇,都是人之常情;不管是湘菜粤菜,酸甜苦辣,这都是人生。

  中小学的美术课程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素质教育新发展形势下,美术课与德育的关系更加密切。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包容的艺术无国界等诸多理念,这与学校提出的德育教育不谋而合。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文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中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课,也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总体特征是课程内容具有拓展性、创造性和渗透性的特点。笔者以课本教育为基本理念,结合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迅速抓住个人一闪而过的奇思妙想。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教师首先要做的有三件事:制作电脑课件;制作思维导图数幅;展示学生画思维导图所用的纸张和彩笔。此时,学生就要搜集有关劳动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作品、文学作品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

二、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老师可以先预备一个课前小游戏,比如播放《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齐声演唱,并让他们想象音乐中所描绘的美丽场景。这样做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听一段节奏轻松、场景美丽的音乐而将其带入到一个想象中的繁忙的劳动场景中去,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引入到课堂主题上,借助“通感”实现音乐与美术之间的互通。

2情境导入

向学生提问,问他们在听了唱了音乐之后自己想到了怎样的场景?有的学生说想到了太阳升起来了,有很多花儿都开放了;有学生说想到了很多小鸟在叫;还有学生回答自己想到了很多人在地里忙碌的场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笔者希望通过这种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到一种轻松的、富有想象空间的状态中去。

3讲授新课

首先,在板书上写出“劳动”二字,然后提问学生,让他们想象一下,看到这两个字后个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当时的人们都在忙什么?有学生答农民在麦田里干活,有学生说想到了工人准备去上班,还有学生说想到了军人在值班、火车上的工作人员在上班等。这时教师就要做出总结,在肯定同学们积极思考的同时,告诉他们不同的人每天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怎样的贡献,告诉他们劳动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第二,让学生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画一幅“个人观点式”的思维导图。

实践中,让座位相对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换作品,可以相互交流,从而鼓励他们在同学间找到各自的闪光点,促使自己发现更多、更广的导图分支。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去思考,使其明白任何人在实践生活中做出的对自己、家人、朋友、社会等有益的事情都属于劳动,都是值得人尊敬的。

第三,设计小组讨论研究,再让学生画“作品理解式”的思维导图。

实践中,我们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为蓝天组、土地组、海水组。各小组分别研究讨论三幅作品,依次是《纺织女》《捣练图》和《粮食》;让学生主要从作者、年代、画种、画面内容、人物处理、色彩处理、情节故事、构图及作品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本小组所探讨的作品为主题,再画一个“作品欣赏式”的思维导图。(如下图)

第四,作品展示。

各小组推选代表扮演讲解员展示小组思维导图,并对小组讨论内容进行解说。评价方式为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点评三者相结合。

自评是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发表个人对作品的闪光点和不理想地方的评述,以使其他组的同学更准确、及时地了解创作学生的思维导图内容。

学生互评是学生可以对其他组同学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作品最有创意、角度最独特的地方以及个人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方面进行。

教师点评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积极的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新点,能够对作品进行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保持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老师避免去指手画脚以致妨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创造,并对好的地方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对思维反应相对比较慢的学生及时给予引导。评价阶段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一个班的学生针对一件作品各抒己见的时候其实也是每个学生的神经细胞完全打开的时候,这时学生的一个个想法会像泉涌一样源源不断,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被带动了起来,教学效果也明显增强。

第五,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学生总结发言,问他们是否学会了欣赏美术作品的一些知识,有怎样的收获。有的学生回答,通过学习,他们可以从作者、时代、画种、画面内容、人物处理、色彩处理等多方面去欣赏了;还有学生在被问到是否对劳动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时,异口同声地说劳动是最光荣的。

三、 教学反思 与总结

总之,笔者从实践中逐步总结出,初一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他们经常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在课堂上善于表现,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加引导的。笔者以“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课为例,目的是想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和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和讨论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潜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轻松、无拘无束的作画过程中体味想象和创造快乐,让他们最终喜欢学习,爱上美术。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

(责任编辑:贺秀梅)

提高自己的自控力

自控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工作中的自控力,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中的内容,取得业绩上的成功。生活中的自控力,可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充满活力。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情感上的自控力。

可以说,控制情感是成年人的必备修养,成年人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分清一件事的是非对错时,能够控制自己王对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毫不顾忌后果地去做那些想做但不该做的事。

失去自控力的后果

一个成年人失去情感上的自控力会有什么后果?他会任由自己的思想反复无常,到处滥情,放纵欲望,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2015年2月份河北省保定市就发生了一起由于被害人和凶手失去自控力而发生的命案,场面让人不忍直视。凶手毕志新将被害人冀鹏活活砍死,手段残忍到身体和头几乎分离。

冀鹏失去自控力导致丧失生命

2014年7月份的时候,毕志新的妻子曾秀梅在路边等车回娘家,同村人冀鹏开车路过时对曾秀梅说顺路可以载她一起去,曾秀梅等很久车也没等到,心想冀鹏是同村人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搭上了冀鹏的车。

见色起意的冀鹏逐渐把车开到没有人的地方,将车停下,失去行为和欲望的自控力,把曾秀梅强奸了,并且用伤害曾秀梅的孩子的话来威胁曾秀梅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曾秀梅为了孩子只能忍气吞声,闭口不言。

冀鹏变本加厉惹怒毕志新

自控力一旦失去,过分的事就会越来越多。冀鹏从那以后又开始找曾秀梅,强行与她发生关系,曾秀梅感到屈辱极了,变得每天闷闷不乐,精神状态也不好,丈夫毕志新逐渐察觉到了曾秀梅的异常,在毕志新多次追问下,曾秀梅说出了冀鹏强奸他的事。

毕志新知道后非常生气,立刻找到冀鹏家,当时毕志新杀了他的想法都有了,但是他控制住自己了,才没有酿下苦果,可是后来冀鹏的无赖作为还是把毕志新逼到失控杀了他。

毕志新失去自控力被判无期徒刑

冀鹏的事情暴露后,两家决定私了,商量多次,最终以冀鹏赔偿毕志新3万元为结果,可是尽管毕志新多次让步,冀鹏还是甩起了无赖,一分钱都没给毕志新,这让毕志新十分愤怒,后来毕志新决定报警惩罚冀鹏。

可是还不到一周时间冀鹏就被释放了,后来还因为毕志新去公安局讨说法被关了10天,毕志新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越想越觉得不公平,思想越来越偏激,后来决定自己处置这个畜生,于是毕志新在2015年拿起菜刀就把冀鹏杀了。然后让妻子报警,毕志新自首伏法了。

如何提高自控力

所以一个人的自控力何其重要,不管是欲望还是行为,学会控制自己,就不会走错路。做坏事是会上瘾的,一次失控,次次失控,冀鹏和毕志新就是失去自控力最好的例子。

有一本书叫做《自控力》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自控力,降低我们在生活中犯错误的可能性,里面曾提到,当我们把自控力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生活不是拘谨的,而是自由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律即自由。

这是一本关于锻炼人的意志力来提高自控力的书,有利于控制我们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找到生活中的重心。

把自律当成一种习惯,才会觉得生活这么井井有条,生活的秩序是如此美好,当自律成为我们的习惯时,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部分都是合乎情理的。

总结

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收场,自己犯的错要自己付出代价,毕志新和冀鹏不懂得控制自己,就要用法律来约束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智,极端的解决方式必然会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出自湖南湘中农村的花鸟画家王憨山在20世纪末的中国美术界脱颖而出,其艺术风格集“土气”“大气”“才气”“文气”于一身。正是这种稚拙大气、清新刚健、富有泥土气息而又不同于其他文人画的独特之处深深打动了观者,也震撼了中国美术界。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有些个人的生存情境可能把其推向某种不断地调整、制造自我的活动之中,并在那种活动中决定了艺术的功能和面貌,也最终创造了艺术。可见,一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的从艺经历、创作条件分不开。纵观王憨山艰苦而不乏卓越的一生,笔者认为他的从艺生涯大致可分为求学、潜修、出山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湖湘文化的影响,其中潜修阶段更是促成其艺术风格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求学

1924年,王憨山出生于湖南湘中双峰县龙田乡保丰村的一栋老屋。当时,“湘乡中里”(今双峰县荷叶镇)是集湖湘文化之大成者曾国藩的故乡,曾氏的《曾文正公家书》可谓家喻户晓,其治家的“八字家法”: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中“书”排在第一位。王家自然受到影响,王憨山的父亲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影响,对从小喜欢乱涂乱画的王憨山因材施教,还诱导其临摹《芥子园画谱》,这样,王憨山受到有着深厚湖湘文化底蕴的生活情境的影响,从小练就了一身扎实的童子功。

1943年,王憨山19岁,考入湘潭的华中高艺,读书一个学期,他觉得很失望,觉得自己没有学到新东西,于是休学回到老家,凭着一股蛮劲勤学苦练,随即考上了当时在益阳开办的南京美专本科班,师从高希舜。高老师对学生的基本功要求很严,勤奋的王嘘云(王憨山的别名)每日闻鸡起舞,苦练两年,成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三年以后,王憨山远赴南京,挑一担西瓜拜在著名画家、国画大师傅抱石的门下,就读中央大学美术系。后由老师傅抱石介绍入读杭州国立艺专,拜潘天寿为师,其以后的美术创作受潘天寿影响很大。

二、潜修

1949年,25岁的王憨山辗转回到老家,在湖南省军区政治部当过战士,在画报社任过编辑,后来回到双峰老家,教过中小学,在县文化馆做各种宣传工作,最后正式调入县文化馆任美术专干,开始搞一些美术创作。

1981年春,王憨山57岁,经过反复斟酌,提前“病退”回到了龙田老家,做起了他自己的“田园宰相”。他退守田园,专心作画,任其自由挥洒。

王憨山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极富情感。他画院子里的鸡猫鸭狗、田野里的花鸟虫鱼,不必像长居都市的画家要去翻参考资料,这些对他都是唾手可得、信手拈来。他最善于从这些普通的乡村生活中寻找题材,寻找乐趣。如若有两只鸡打架,他会蹲在那儿一看半天不动弹,回家便画了《斗鸡图》。两头牛相斗,他看得如痴如醉,以至于误了赶火车的时间――他坚持画好画才去搭火车。翻开王憨山遗存的那几十本大大小小的写生本,各种花鸟鱼虫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他的作品也因少了现代都市的喧嚣和世俗的污染,满纸透着鲜活的跳跃、灵气的闪动和生命的欢乐。

几十年间,王憨山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艺术的思考,坚持传统文人素养的陶冶和锻炼。同时,由于当时的生活情境,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他加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体察,向社会学习,向民间学习,深入传统,深入生活。为了让自己的创作能够使老百姓喜闻乐见,他将群众喜爱的民间木刻版画与民间歌谣的内容与形式运用到了自己的宣传画与国画创作中,就这样,不知不觉中,王憨山受到了湖湘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潜修与积蓄,创作出了独具民间特色的写意花鸟画。

三、出山

“王憨山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夫,十足的乡巴佬,他的艺术近年来使美术界震动了!”这是某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

1987年5月,王憨山在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成功举办个人画展,颇得省内外报刊好评。从此他逐渐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一发而不可收。1991年5月,他又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了“王憨山画展”,反响颇大。1997年,他的《不随丹凤朝阳去》等共两幅作品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总而言之,在王憨山生命的每个阶段,他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执著于对湖湘文化的深厚感情,苦苦思考,努力探索,大胆借用湖湘民间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主动地将湖湘民俗文化融于自己的国画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画风。他如一座敦厚憨实的山峰,巍然屹立于中国画坛,形成了风靡于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憨山现象”。

[注:本文属于湖南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09ZK4004、湖南省“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XJK08QXJ0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M]范景中,曹意强,周书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罗世平王憨山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刘瑛,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刘琳,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大祭桩》、《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风流才子》、《试夫》、《能人百不成》、《王屋山下》、《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等现代戏剧目,都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⑥6(朱华)

●评点

豫剧在清代末年成熟之后,一个世纪内,由几个地域分支到各个分支相互融合,再到艺术家多种风格的形成,正好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河南戏剧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作为一个地方戏剧种能够在它成熟后的百年之内覆盖全省城镇山乡,流布全国16个省区,拥有其他剧种在数量上无法相比的从业人员和观众。这主要得力于它那自然质朴的风格、生活化乡土化的特点、鲜明强烈的节奏对应了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

今天,豫剧虽然仍被众多民众喜爱,但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观众人数减少,剧团生存困难;包括演员在内的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文化和艺术素质与时代需要差距太大;对豫剧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缺乏理论上的把握,继承和改革都比较盲目;虽有《梨园春》和其他业余演出显示的热闹氛围,但缺乏真正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时代水平的作品。河南戏剧界应尽快加强队伍培养,加强对豫剧的研究,努力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这一河南人引为骄傲的地方戏剧种继续保持旺盛生机。

豫剧诞生之后,除了叫“河南梆子”,还有“河南呕”、“靠山吼”的别名。随着时间的流逝,别名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然而,豫剧早期的个性色彩,却依旧保留在这些名字中。

豫剧早期的演唱,常常在尾音翻高8度,发出“呕”声,所以,豫剧又叫“河南呕”。豫剧的“呕”声,我们今天已经听不到了。不过在其它梆子声腔的戏剧中还保留着。例如怀梆和宛梆中的“呕”声,至今仍为本剧种的观众所喜爱。

豫西山区,豫剧多在山势较平的地方搭台演出,当地称为“靠山吼”。大山做后台,艺人仰天一吼,震人心魄,烦恼、忧愁一扫而光。原来的豫西调也有“呕”声,但是豫剧的“呕”声到民国初期就不再受欢迎了,豫东演员桑殿杰率先把豫剧的“呕”声革除了。

桑建修:桑殿杰是我父亲,出生于鹿邑县一个书香门第,他天生爱戏, 专门离家到商丘白庙集科班学习旦角。 后来我也到那里学习旦角。当时,班主常常安排我与父亲对戏,观众称我父亲是“老白菜心”,称我为“小白菜心”。父亲文化水平较高,经常修改、创作剧本。革除豫剧的“呕”声,是父亲对豫剧的一大贡献。

本来女性扮演女性角色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豫剧诞生之初的艺术天空,却是由清一色的男演员开辟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实,导致整个清代豫剧中的女性角色,只能由男演员来扮演。

谭静波:在清朝末年,女性不能公开露面,唱戏的被看作是下九流。女演员登台,是伴随着辛亥革命前后民主思想的传播而发生的。当时,女性有了更多与男性平等地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于是,一些思想开放的人士,开始大力主张女性登台。

此后,顾锡轩又让五个义女顾爱荣、顾秀清、顾秀梅、顾秀华、顾秀兰登台。当地流传有“顾家戏,顾家厢,还有顾家六姑娘”的说法。

对恩师和大师姐几十年的缅怀,使这位老人感慨万千,就在向我们讲述了这段往事后,第二天上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女演员的表演多姿多彩,吐字清晰悦耳,韵味悠长,很快得到了观众的欢迎。十几年后,马双枝、王润枝、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等一大批女演员相继登台,使得以阳刚著称的豫剧,增添了不尽的妩媚。

采访马金凤:当时女演员登台演戏阻力很大。马双枝是我的老师。她是开封曲兴集胡毛寨村人,8岁就跟着继父学唱坠子。17岁才改唱豫剧,仅学习14天就在相国寺永安舞台挂牌演出,在《花打朝》中扮演七奶奶,“吃席”这一场戏,她从生活素材中提炼表演动作,把吃鱼演的夸张传神,惟妙惟肖。观众还为此编了一个歇后语:“马老双吃鱼——得手”。我后来演出此剧,从老师那里受到很大启发。

谭静波:原来是以“红脸”挑大梁,直到现在人们还把一个剧团的主要人物称为“唱红脸的”。随着女演员的日益增多,“红脸挑梁”慢慢让位于旦角挑梁,人们常说“吃包子吃馅,看戏看旦”。剧团的剧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是以忠奸戏、公案戏、征战戏为主,逐渐变成以生活戏、情感戏、家庭戏为主。女演员登台的变革,使豫剧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也产生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女演员。

豫剧打开了一扇门,接纳了女性。尽管这使得豫剧表演团体的角色体制发生了转变,但是豫剧的豪放品格,却一直延续下来。

演员由男角向女角转变,是豫剧变革的前奏。随后,在时代的紧锣密鼓声中,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推进豫剧的改革。

刘景亮:豫剧除了自发的改革,还有整个社会明确倡导的改革。这种改革规模较大。一般来说,这样的艺术改革都是发生在社会生活、社会心理重大变化的时期。在二十世纪,豫剧的这种改革就发生过三次。

伴随着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开封于1918年和1919年分别成立了“新声社”和“青年学会”,出版了《心声杂志》及《青年》半月刊,提倡“新文化”、“新道德”。这些运动的蓬勃开展,酿成了豫剧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

1914年,豫剧义成班进入羊市街普庆茶园演出,由此拉开了豫剧发展史上,演出舞台由乡村草台向城市剧院扩展的序幕。紧接着,众多班社争相涌入城市戏院演出。1922年,豫梆韩小丹戏班由洛阳来郑州长发戏院演出,女演员王金枝主演《日月图》,观众争相观看,竟将戏院挤塌。

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 豫剧走进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从乡村草台到城市戏院的变更,是豫剧文化环境的变更,一时间,交流对象及交流空间都变了。

由于豫剧面对的大都是农民,在表现人物时,常常采用农民家长处理家务事的方式,把帝王将相农民化,早期,某些豫剧中的演唱,就超过了限度,变得相当粗俗。

豫剧进入城市,崭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使她开始与原来的粗俗成份脱离,逐渐向戏曲艺术的纯粹性和审美性靠拢。

韩德英:1927年,在冯玉祥主持豫政期间成立了河南游艺训练班,第二年,又颁发了一系列规定。包括豫剧在内的所有戏曲演员,都要在训练班接受培训,结业后才能演出。训练班中,有专人审查剧目,做出能否上演的决定。这次改革,有一批知识分子加入了豫剧队伍,如樊粹庭、王镇南、张介陶、蒋文质等。他们为豫剧的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樊粹庭,河南省遂平县人。出生于1905年,14岁就学于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来这个学校改为中州大学。樊粹庭就读于该校期间,经常出入剧院,拜会著名戏剧演员。他还是学校国剧队队长,曾多次在学校粉墨登场,演出《失空斩》、《捉放曹》等剧目。

1934年底,樊粹庭邀请陈素真、赵义庭、黄儒秀、张子林等,在开封正式成立了豫剧史上第一个正规剧团——豫声剧院。抗战爆发后,改名为“狮吼剧团”,表示对敌斗争的意志。

樊粹庭与陈素真合作创作了一批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剧目, 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 后来,这些剧目被统称为“樊戏”。樊粹庭说,我的观众就是推车的、担担的、箍漏锅的、卖蒜的,这形象地说明了樊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直到今天,樊戏剧目仍然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漯河市豫剧团整理改编演出的樊戏剧目《麻风女》,是该团的常演剧目,参加映山红艺术节的演出,观众一片喝彩。

戏曲作家、导演、戏剧活动家王镇南,也是这次豫剧改革的引领者。1937年,他将《西厢记》改编为六部,豫剧界称之为“六部西厢”。此次改编,既保留了原作的精华,又根据豫剧的特点对原作进行了创新。在此剧中,主演常香玉把豫西调与祥符调有机结合,生动传神地塑造了红娘的形象,使此剧常演不衰。特别是《递简》、《拷红》,经过不断修改,至今为观众喜闻乐见,被不少豫剧演员所继承。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场豫剧改革没能继续下去。兵荒马乱的岁月,不少剧院毁于炮火,大量豫剧班社解体。但是,在解放区却建立了一些剧团、剧社,开展了一些戏曲改革活动。华北版社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的按语指出:“中原梆剧改革已经开始进行,并获得初步成绩。”这预示着豫剧改革的新时代就要到来。

新中国的诞生,使豫剧散发出更加璀璨的艺术光彩!

韩德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下达文件,确立组织机构,进行了包括“改人、改制和改戏”的三改运动。改人就是要改变戏曲艺人的旧思想,树立新思想。改制就是要废除旧戏班中的一切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制度。改戏是三改的落脚点,要使所有的演出剧目具有健康的思想,优美的形式,符合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此次戏剧改革是豫剧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戏剧改革。

实施戏曲改革后不久,豫剧的面貌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河南省人民剧团改编演出的《白蛇传》,在郑州连演了48场。这个剧目一直是许多豫剧团的保留剧目,它芬芳的艺术气息,长久地回荡在大众的心田。

关朋:三改时期对剧目的改革十分注意思想性的传达。这既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豫剧本身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前,豫剧很不景气,有一次,一个剧团在郑州演出,仅卖票7张,只得停演。一些剧团为了吸引观众,努力在表现形式方面狠下功夫,特别在机关布景上绞尽脑汁。那时在《青衣女侠》、《荒江女侠》、《白蛇传》等剧目中,常常根据机关布景的结构情节、设计人物,在舞台上制造腾云驾雾、波浪行舟、活龙吐水、二蛇相搏等奇幻场面。但是,这一切仍改变不了戏曲的困境。所以,三改时期注重思想性,强调表现民主思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传统的优秀道德是正确的

传统的豫剧剧目《香囊记》,是一个表现悲欢离合的情节戏,其主题并不明确。在三改中改编的《香囊记》突出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重点塑造周凤莲的形象,情节也围绕周凤莲转,增加了“议亲”、“坐轿”“探病”、“见公婆”等情节。人物、主题、情节融为一体,好听又好看,颇受欢迎。

通过“三改”,豫剧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提高,许多班社得以恢复,这与党和政府对豫剧艺术的呵护和关怀是分不开的。

1951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发起用义演支援“抗美援朝”的活动,将豫剧艺术家的爱国热忱推向高潮。自1951年8月7日起,她亲率香玉剧社成员,利用半年时间,共演出156场,收入全部捐献国家,圆满完成捐献战斗机的义举,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西北文联的嘉奖。

常香玉、赵义庭主演的《破洪州》,经毛主席亲笔写信推荐给周恩来总理进中南海演出,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演出。一个艺人一出戏,让共和国的领袖惦念并安排演出是极其罕见的,这也是一种艺术的荣誉,这说明,这项艺术与祖国、与人民血脉紧紧相连。

豫剧第三次大规模的改革,发生在二十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 。这时,改革的春风为神州大地带来了布满阳光的绿色生机。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获得了应有的解放。社会心理和民众的审美需求,也变得更加开放。“三改”之后,以崭新面目出现的一大批剧目,大大扩大了豫剧的影响,豫剧队伍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1956年底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豫剧获一、二等奖的演员就有74名,获一、二等演出奖的剧目有12个。

在思想的禁锢取消之后,人们对戏曲的需求突然极大限度膨胀起来。只要一听说演戏,观众就会蜂拥而至。对观众这种心理的巨大变化缺乏应变准备,致使豫剧由峰顶跌入低谷。一时间城市剧院“门庭冷落车马稀”。尽管豫剧在全国各大剧种中的上座率仍然名列前茅。然而,戏曲危机的寒风,仍然使群众基础深厚的豫剧感到了生存的艰难。

八十年代改革,是由整个戏曲陷于困境的局面决定的。此次改革,政府只在剧团体制方面以文件的方式提出参考意见,而对艺术本身的直接干预较少,改革者自身比较宽松自由,打破传统的探索也日益增多。1985年洛阳市豫剧团演出的《牡丹的传说》,不论编剧、还是表演和音乐,都离传统的豫剧形式较远。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豫剧改革,基本上还是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为了适应观众日益变化的审美心理,豫剧创作者努力强化戏剧节奏,争取使豫剧和时代合拍。郑州市豫剧团演出的《春秋出个姜小白》,表现齐桓公姜小白重用三次谋杀他的管仲,情节大起大落,曲折跌宕,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这次改革,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人物情感的准确表达。这一时期创作的豫剧《包青天》中的包拯的性格塑造,就更加符合人物身份,情感传达也更为准确细腻。

由于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欣赏戏曲的时候就更加讲究舞台的观赏性。豫剧舞台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改进,大胆使用一些现代科技的手段和现代物质材料美化舞台。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的《司文郎》,周口地区豫剧团演出的《西湖公主》,堪称典范。

豫剧在这场改革中,特别注意借鉴其他剧种的艺术表现手法,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王清芬演出的《大祭桩》,借用了一些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郑州市豫剧团王希玲演出的《风流才子》,在整体风格上就吸收了南方戏曲的抒情委婉风格。

加强心理刻画,也是这场豫剧改革的一个课题。这一时期的豫剧创作,尽量简略事件过程,大量刻画人物心理。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出的《金沙滩》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与时代同步的改革,使豫剧的艺术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但是,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戏曲危机的存在,尽管豫剧界的有识之士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豫剧仍然未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们有理由相信, 紧随时代步伐、聆听人民呼声的豫剧奇葩,必将永葆旺盛的生命力,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彩。

一个剧种的繁荣兴旺,离不开具有深厚艺术功力、卓越创造才能、在观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艺术家的贡献。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早期豫剧艺术家的创造已经作为艺术手段、剧种神韵被继承下来。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无法亲眼看到他们那天才的表演和聆听他们优美的唱段,但是,我们从昔日珍贵的资料里,依然可以领略各流派掌门人的绰约风采和他们的辉煌业绩。

说到当代豫剧艺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流派纷呈,群星灿烂!

专家周虹:清代末年,豫剧有了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地域流派。她们在新的社会背景和艺术背景下产生了融合,这是一大进步。在流派的相互融合中,一些具有艺术天才的演员努力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成为广大观众关注的豫剧明星,而一旦这位明星的艺术风格被众多豫剧演唱者追随、模仿,便形成为一个豫剧流派。豫剧流派的区分,更多的是群众意志,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科学界定。有时会把具有独特风格、较高威望,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模仿群体的艺术家也称为一个流派。有的艺术家风格极为独特,很难学习,就不大容易形成流派。

解放前,豫剧并没有形成以演员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豫剧流派。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豫剧的繁荣发展,演员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一些豫剧明星的演唱风格为众多演员模仿,就有了以演员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豫剧流派。这些流派和具有成熟风格的艺术家们,以特有的独创性唱腔和塑造的光辉艺术形象,使豫剧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此,豫剧进入到一个百花争艳、众声合鸣的季节。

专家荆桦:人们在谈论豫剧流派的时候,总是首先说到“常、陈、崔、马、阎”,指的就是“常派”、“陈派”、“崔派”、“马派”、“阎派”。

在豫剧史上,常香玉这个名字恒久地散发着的艺术芬芳。她是一位卓越的表演家和演唱家,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是对豫剧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代宗师。常香玉是“常派”的创始人,9岁学戏,开始学唱豫西调,曾拜豫西的豫剧名家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初学花旦、小生、武生,后来专习旦角,并以韵味醇厚、声腔优美而著名。成名后,又学了 “豫东调”、“祥符调”和“沙河调”,并吸收曲剧、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音乐语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演出的《花木兰》可以说是誉满全国,《红娘》、《断桥》、《大祭桩》广受豫剧观众的喜爱,不少常派弟子亦因演出这些剧目成名或获奖。

专家朱超伦:常派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声腔上,也表现在她的所有演出剧目和塑造的艺术形象上。其唱腔更具特色,朴实、新颖、自然、独特,既激昂慷慨又细腻委婉,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和节奏感。

与常派艺术相比,陈素真所创立的陈派好像缺乏阶段性的轰动效应,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豫剧界,陈素真却一直享有“豫剧皇后”,“豫剧梅兰芳”的美誉,她是一位唱腔和表演均达到一种极至的豫剧大师。

专家石磊:她演出的大量樊粹庭先生创作的剧目,如《麻风女》、《洗涤血》、《义烈火》等,她演出的《三上轿》、《宇宙锋》、《春秋配》、《洛阳桥》等影响深远,至今被一些陈派弟子和陈派爱好者保留演出,广为传唱。

石磊:陈素真在唱腔上宗祥符调,但又不拘泥于祥符调。30年代她就吸收了一些豫西调的音乐素材丰富充实祥符调的音乐唱腔。她的唱腔雅致、俏丽、清新,有意蕴、耐品味。陈派艺术在表演方面对豫剧的贡献尤为突出。陈素真精心学习研究了做功戏、武打戏,她身段动作优美规范,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水袖功夫堪称一绝。

豫剧崔派艺术的创始者崔兰田,是著名的豫剧“十八兰”之首,有“豫剧兰花”、“豫剧程派”之称。在豫剧观众中享有很高的荣誉。她11岁就进入周海水的太乙班学戏,宗豫西调,演过须生,小生,擅长老旦,精于青衣,是豫剧唱腔艺术中委婉、含蓄、凄美风格的典型代表。

专家耿玉卿:她演出的《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豫剧界称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崔兰田的唱腔低沉委婉,细腻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擅长于塑造悲剧形象,是崔派艺术的突出特点,也是崔兰田对豫剧艺术的最突出的贡献。

热闹红火、激昂慷慨的豫剧,是以演出正剧、喜剧为优势的。但自从有了崔派艺术,使豫剧在演出悲剧方面亦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那种愁肠百结、悲悯情深的曲调,寄托了无数人的爱恨情仇。

专家范立方:崔兰田的唱腔间区跳度大,对比鲜明,节奏强烈,具有感染力,又让人回味无穷;归韵多入鼻腔和胸腔,显得内在、凄婉、深沉;多以下滑间、和上下二度回区倚间作为唱腔结尾,能够准确强烈的表现人物凄婉缠绵、悲哀痛苦的情感情绪。

听到这高亢、嘹远的嗓音,看到这千军竞发的场面,国人很少有不知道这出戏的,这就是马派名剧《穆桂英挂帅》。观众把马金凤的演唱艺术称之为豫剧“马派”。在《穆桂英挂帅》这出戏中,豫剧艺术家马金凤塑造了一个既是贤妻良母、又是英勇威武的元帅穆桂英形象。这个形象在戏曲行当上称为“帅旦”。而帅旦这个行当也是马金凤的创造,她融青衣、刀马旦、武生的行当为一体,刚柔相济,威武豪迈。

耿玉卿: 除了《穆桂英挂帅》,大家都知道“一挂两花”是马派的代表作。“一挂”当然是《穆桂英挂帅》,“两 花”指的是《花打朝》和《对花枪》。这些剧目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

马金凤被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誉为“洛阳牡丹”。 从这一美誉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马派艺术的喜爱,也可以看出马派艺术雍容华贵、典雅靓丽的艺术特色。1953年,马金凤在上海演出时,曾受到梅兰芳先生的悉心指点,根据梅先生的意见,马金凤对《穆桂英挂帅》做了认真的修改。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京剧的神韵。

耿玉卿:马金凤的唱腔属于豫东调。在豫剧演唱中独树一帜。音质圆润纯净,清脆悦耳,吐字清晰真切,干净利落,行腔自然松弛,舒展娴熟。以小嗓为主,多在中间区运行。旋律很少做大的跳跃,很少甩腔,字多腔少,节奏平称。很符合河南人干脆、利落、爽朗的性格特点。这是马派唱腔为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马金凤今年82岁了,她是“五大名旦”中惟一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对自己豫剧事业的热爱,对观众的热爱,使她依然保持着艺术创作的活力。

方可杰:豫剧一向以粗犷豪放、大气磅礴为其突出特征。但是任何粗犷的艺术都有其细腻的一面。这样才能刚柔相济,符合艺术的辩证法。豫剧艺术家阎立品创立的豫剧“阎派”艺术,突出地表现了一种细腻委婉的风格。“阎派”在闺门旦这一行当上做出了卓越贡献。阎立品在《游龟山》、《碧玉簪》、《西厢记》等剧中塑造的胡凤莲、李秀英、崔莺莺等形象,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特别是经她修改和演出的《秦雪梅吊孝》至今盛演不衰,不仅是阎派弟子的保留剧目,还是在演员比赛、戏剧晚会中常常看到的演出节目。1954年,梅兰芳大师破例收阎立品为徒。在梅先生的点化下,阎立品的艺术更增强了典雅品格和都市气息。阎派艺术的含蓄委婉、典雅细腻,正是不少豫剧剧目中所欠缺的。一种粗犷豪放的艺术,只有融入这种含蓄细腻的艺术成份,才更有助于她的发展和进步,达到和谐完美的至境。

方可杰:阎立品扮演的闺门旦常常是举目半转轮,出语半张唇,抬袖半掩面,举步半提裙。表演质朴,不失俊雅,表演妩媚,不失端庄。特别注意在“内在情感”上下功夫,常常是“为求一新声,苦咏千百遍。”她在《蝴蝶杯·藏舟》中的表演,堪为细腻、委婉的楷模。为众多弟子所继承。

豫剧的“五大名旦”及众多风格流派,都是豫剧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六、七十年的历史长河中,五大流派唱腔深入观众心中,飘荡在中原大地,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景,更是戏曲艺术不朽的乐章。

豫剧观众把五大名旦称之为豫剧的五大流派。很多人认为,桑振君是与五大名旦齐名的豫剧艺术家,桑振君长期从事豫剧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不少弟子,有不少追随者,应该称之为“桑派”。

桑振君6岁跟随母亲学习演唱河南坠子,9岁学唱豫剧。坠子的板式比较单纯,在演唱时特别重视嘴皮工夫。她的坠子功底实际上对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她的唱腔属于祥符调,口齿伶俐,字乖音巧,她所创造的偷、闪、滑、抢和离调唱法被认为是豫剧演唱技巧的一绝。其演唱的《对绣鞋》、《桃花庵 》、《秦雪梅观文》等剧目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在豫剧光彩夺目的历史进程中,旦角所呈现的艺术魅力显著而弥远,与此同时,男生角的唱腔在观众心目中也树起了猎猎大旗。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创立的豫剧唐派艺术,是一个艺术特色非常突出的派别。很多豫剧观众都能从那独特的二本腔中听出“唐派”的韵味儿来。

在20世纪30年代,唐喜成学艺于长葛的万乐剧社,先后在许昌、开封、郑州、襄县等地演出。他属于融合了祥符调和沙河调的一位豫剧艺术家,演出的代表剧目有《三哭殿》、《辕门斩子》、《南阳关》等 。

唐喜成虽然是二本腔演唱,但不同于旦角的“假嗓”。没有脂粉气,充分表现了阳刚之美,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南阳关》中扮演伍云召,根据人物性格需要,其唱腔呈现出激越悲凉的味道。在《三哭殿》中,他扮演李世民,既要有威严,又要有情有理,苦口婆心,要像一位家长一样处理难以摆平的家务事。其唱腔刚柔相济,洒脱飘逸。多年来,唐派艺术在观众中非常流行。不管在专业演员中,还是在戏迷群体中,人们可以随时听到豫剧唐派高亢明亮的唱腔。

刘忠河是成长在豫东地区的表演艺术家,其唱腔以本嗓为基础,行腔酣畅,自成一派,深为农民群众欢迎。

在80年代中期,有一出独具特色的豫剧剧目,让千百万观众为之倾倒,许多人在茶余饭后谈论剧中情节,交往中常常引用剧中词汇,该剧还成为人们看待官场与民间事理的尺度,这就是《七品芝麻官》,剧中县官艺术形象的扮演者是牛得草,牛得草扩大了豫剧丑角艺术在全国的影响。

牛得草自幼以乞讨为生,10岁学习豫剧,勤奋好学,功力深厚,曾受京剧名丑萧长华指教,其表演丑而不俗

  舞蹈美育是在我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我国学校教育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目的是培养出身体与心智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1999年,美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被真正确立。吸取在德育过程中“谈道而未得道”的教训,避开深奥的理论知识教育,选择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作为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2006年3月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 教学计划 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①这个方案的颁布,推动了高校美育的普及化进程,为高校美育制定了除《艺术导论》之外的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七大艺术门类为基础的课程标准。高等院校为了结合美育的要求构筑有效的实施途径,深入和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在鉴赏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创作、艺术技巧、艺术史论等课程建立有效的补充,于是,音乐美育、舞蹈美育、绘画美育等作为美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新兴科目也就相继得到了确立。

一、舞蹈美育与其他艺术门类美育的不同

针对七个艺术门类的美育课程,方案中并没有对学生的选择做出任何要求和规定,而是尊重学生的情趣与爱好让其自由选择,任意选修并通过八门课程中的一门均可获得毕业的资格。这是因为,艺术门类的差异化仅仅是通往美育目标的不同途径而已,从美育的角度而言,它们都是通过丰富生动的审美形象展开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不同的艺术门类在美育中有着方向性的统一目标。

然而,从艺术学的角度而言,艺术门类之间审美特征差异化也是明显的。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舞蹈是建立在身体语言基础上,通过个体动觉感知、交流情感的艺术形式。我们发现,舞蹈美育与其他艺术门类美育在媒介上的差异性,使舞蹈美育成为一门培养全面发展个体的更加有效的方式。

首先,舞蹈语言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在谈到舞蹈艺术时说,“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②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媒介、以身体语言为唯一手段的艺术形式。这种身体语言在现代语言学中的非言语系统中逐渐得到了重视。身体语言主要包括人体的姿势、身体的表情、身体的动作,以及身体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呈现出的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力度关系。西方学者艾伯特・瑞宾发现,信息传达的过程中,有38%是通过音调、变音和其他声响传达,7%是通过词的内涵来表达,而55%的信息却是通过无声语言――身体语言来传达。③现实生活中,身体动作经常代替文字语言表达着一系列含义。如身体前倾表示尊敬或渴望;身体后仰表示藐视或不屑;双手交叉胸前表示正在的思考或者排斥交流等,这些基础的身体语言中,都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内涵,因此,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们要善于利用身体语言去协助表达自身的言语信息,让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准确与生动,从而使接受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明白所接收到的信息。

其次,身体动作是生命经验的有效来源。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意识和认识并不是起源于视觉和听觉及其有关的知觉,而是起源于动觉、触觉和动作,因为动觉、触觉和动作是儿童早期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的一个联合点。④人类的感知系统中,除了视、听、嗅、味、触以外,还有第六种感觉――动觉。动觉是人类处理外界信息的基础感知系统,并通过内部模仿将外界的信息处理成为人类的基本经验。比如地面上摆放着一块石头,需要人来搬运。搬运者会通过视觉观察其形状、大小、质量等,然后大概能够判断出使用多大的力气去移动石头。这些经验来源都是人们在无数次之前的视、听、嗅、味、触等获得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内模仿转换而成的经验。心理学家发现,外来的任何感知都会引起肌肉的变化,尽管没有任何外在动作的变化。光线产生视觉肌肉的调整、声响产生耳膜的变化、食物产生味蕾的运动等这些肌肉变化,都是在动觉系统中控制的变化,人体在内模仿的记忆中,也会自动将这些运动经验转换成自己的意识能力,从而不断构成人类有效经验的来源。因此,身体动作是来自深层情感和生命经验的肉体反应,是生存的媒介。建立在身体语言基础上的舞蹈美育比其他艺术门类有着更多去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宗旨的优势。

二、职业舞蹈教育与非职业舞蹈教育的差异化

舞蹈美育的功效在今日还未得到广泛重视,这是由于舞蹈美育是新世纪的产物。然而,舞蹈教育有着千年的传承,被赞誉为“一切艺术之母”的舞蹈是一门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原始部落为了祭祀神灵、训练狩猎、生殖繁衍等,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舞蹈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发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历史的初创时期,舞蹈与人们生产、生活、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宗教信仰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一群专门表演舞蹈的女乐开始出现。女乐是等级社会中的产物,舞蹈成为取悦贵族阶级的工具。为了增强舞蹈的观赏效果,女乐提高和发展了舞蹈的技艺性。掌握高超技艺的女乐与普通人分离开来,成为了社会中独立的群体,舞蹈也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形态。普通人想进入这个群体,就要接受特殊的舞蹈教育,获得技艺。专业化的分工,使技艺性的舞蹈教育从注重实用功效的舞蹈教育中分出,形成了各个民族历史中舞蹈教育的主流方式,而最原始的全民舞蹈教育却成为特权阶级的享用。

舞蹈教育从历史的起源中,就被分为职业舞蹈教育与非职业舞蹈教育两个范畴。训练表演家的职业性目的,与提高大众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教学目的有很大不同。舞蹈演员的教育是培养高难度跳、转、翻技巧,软开度的柔韧能力,动作的风格化等一系列专业的舞蹈技艺。他们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艰苦学习,是为了“一种拥有力量、控制、可塑性和即刻对向他提出的各种要求做出反应的能力之超级身体”。⑤舞蹈家并不关心体魄的健壮,而是关心用动人心弦的舞蹈表现自己的情感。职业舞蹈训练不是为了发展个人的生活实践能力,而是为了艺术家特定的艺术目的去表演。

与职业舞蹈教育统一性的要求不同,非职业舞蹈教育是个体性的要求。舞蹈美育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认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每个生命体来说都有独立的意义。受教育者在掌握了相关的身体运动规律后,就可以通过运用自身有独立性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环境、价值等问题的体会。前文提到,身体动作是人类经验最活跃的媒介。身体运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与想象,彰显着个性化的认知与情感,总会产生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然而,演员的创作过程却是相反的,他们为了诠释作品的意味,必须掩盖其自身的情感,投入到角色的世界中。演员是在隐蔽自己独特的身体运动方式中倾诉角色,或者倾诉某种情结。尼采谈论优秀的演员时曾说,“真正的演员达到最高演艺时,完全成为外观和对外观的喜悦。”⑥如果演员个性化的身体动作出现,只会违背创作者的初衷和意图。

在两种舞蹈教育的途径中,演员是以艺术作为职业方式的个体,非职业舞蹈教育是要发展出自己最高个人能力的过程。处于创造力高峰期的青少年,总能提供太多的奇思妙想与天马行空。艺术需要不断创新,职业舞蹈教育更应该从非职业舞蹈教育中寻找教学因素,而不是相反的方向,非职业舞蹈教育中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高校舞蹈美育与中小学舞蹈美育的区分

高校舞蹈美育与中小学舞蹈美育的区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和心理都有着很大差异。大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25岁之间,处于青年期的中后期。我国教育学家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划分时期为:

学前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初期――14-18岁;青年中期――17-23岁;青年后期――23-28岁。

首先,我们分析青年中后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基本情况。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身体发育已基本完成,接近成人水平,骨骼已全部骨化,肌肉力量明显增长,具有更大的强度和耐久性;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脂肪会增加,体重普遍提高。其次,在心理上,大脑皮层的发育呈现飞跃状态,为大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力、思维力的提高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时大脑左半球语言系统的最高调节能力骤增,从而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得以增强。

学生在青年中晚期时,进入大学开始学习舞蹈艺术,身体的软、开度挖掘也进入了滞缓期,这是高等舞蹈美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对一个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大学生,希望在舞蹈的技术上使其出类拔萃,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高超的技术可以使舞蹈熠熠生辉,延展演员的身体,扩展舞蹈艺术可表达的范围,但是,身体技术并非舞蹈艺术的全部,当舞蹈技术过于强化在固定的模式中,不恰当地使用反而会破坏舞蹈作品的艺术性,甚至在古典芭蕾时期的程式化语言,也会被观众批评为没有任何审美的机械动作。

高校舞蹈美育要避开肌肉能力的训练,重视学生身体运动规律的把握,重视青少年舞蹈思维的训练与养成,这样才能真正使其体会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思维,就是通过舞蹈语言创作的形象,解读或表达事物一般和本质属性的能力。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必须通过不同的符号和记号系统表现出来。例如“水”,对于哲学家是“上善若水”;对于化学家它是“H2O1”;对于物理学家是透明、无色、无味的液体;对于地理学家是地球的总面积有70%被水覆盖;对于音乐家是用音符模拟水流动的声响;而对于舞蹈家来说,就是创作者用身体语言描绘的小溪、江河、大海。高校舞蹈美育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在舞蹈思维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舞蹈语言符号的能力。在舞蹈艺术的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舞蹈家,如林怀民、保罗・泰勒都是半路从艺,不依靠高超的技术,而在领悟舞蹈艺术特有的规律中达到了超然境界。

因此,高校舞蹈美育在高等教育的理念中,既要保持美育在普及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树立审美理想的本质任务,也要兼容舞蹈艺术教育的核心特征,即舞蹈思维的训练与运用。历经三个维度的研究分析,笔者发现,高校舞蹈美育就是一门个体通过掌握身体运动规律,以动觉感知系统为途径交流真实情感,进而用审美的方式认知世界,从而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有效教育模式。当下,高校舞蹈美育需要建立独立的教育体系,这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注释:

①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EB/OL] http://省略/edoas/website18/43/info18843htm2006

②罗宾・乔治・科林伍德[M]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52

③汪福祥编译奥妙的人体语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2

④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3

⑤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纽约布鲁克林:舞蹈地平线出版社,1965(2):271

⑥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3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63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008级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贺秀梅)

解放前,以卖炸臭豆腐起家的谭衍生创办了老字号餐馆“打马楼”。谭衍生厨艺高超,在与秀梅的结婚喜宴上,他收了张汇泽、孙继良和古顺三个徒弟。最终,好学又有天分,有“菜疯子”之称的三徒弟古顺得到谭衍生的真传。 二徒弟孙继良早年就对秀梅产生爱恋,因爱生恨的他一心想取代谭衍生。他暗中与人勾结,使得谭衍生在赌场输掉了全部家当,并在儿子谭文华出生那天投河自尽。孙继良霸占了“打马楼”。面对突来变故,古顺随着“打马楼”金字招牌谜一样消失了。大徙弟张汇泽和四萍一起从孙继良手中救出秀梅母子,他答应选走他乡的师母,要替师父保住“打马楼”,为了这个承诺,他一生都在为此努力着。 解放后,国家实行土改政策,孙继良难逃命运的捉弄,被打成资本家,“打马楼”也被公家没收变为国有资产。孙继良人财两空,他将仇恨转嫁到此时已是私有制改造委员会主任的张汇泽身上。 二十年后,同为下乡知青的张汇泽儿子张石风和孙继良的女儿孙晓慧相恋,并用两个草戒指私定终身。然而上一辈人的仇恨不允许他们有爱情的存在,私奔在外的他们借住在谭衍生遗子谭文华家中。张石风和孙晓慧被逼双双殉情,只留下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慌乱中,张汇泽抱走了谭家的女儿,并让干儿子许世强代为抚养,而张、孙两家的骨肉被留在了谭家。师徒之间的血脉和情仇,悄悄地在这三个家庭延续…… 又是一个二十年过去了,谭向阳和许欠欠这两个错位的孩子再次接受命运的安排,对饮食文化的共同爱好让他们相遇并互生情愫。可是,还来不及相爱,一把利刃就横亘在了两人的情感之间——孙继良极尽挑拨之能事使他们将对方误认为仇人,彼此成为对手,在餐饮界真刀真枪的开始了竞争。与此同时,张汇泽的女儿张石兰、女婿王刚、谭文华的小儿子谭向伟也都对“打马楼”虎视眈眈。这一切都被老谋深算的孙继良看在眼里,他巧妙地利用这些人,让他们明争暗斗,互相损耗,最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打马楼”又一次落入孙继良手中。 对“打马楼”新一轮的争战让这群年轻人爱恨交织:谭向阳与许欠欠被仇恨牵绊难以相爱,心底却又互相牵挂欲罢不能;孙继良的小女儿孙晓薇与向阳向伟两兄弟之间发生着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情感;而张汇泽的外孙王旭的介入,更是让这场车轮般的爱情显得扑朔迷离…… 随着向阳和欠欠两人身世的渐渐明朗,几个年轻人的情感和事业面临着更加残酷的抉择——错位多年后,当身世回归,他们还能否找回自己的位置?当倾心爱恋的对象竟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时,这种不伦的情感该如何释怀?当曾经情同手足的兄弟反目成仇时,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矛盾煎熬?当报仇的快感经伤害亲人为代价,恍然发现所有的仇恨不过是上帝的一场玩笑,是感叹命运弄人还是大彻大悟? “打马楼”几经沉浮变迁,最后在年轻一代手上发展壮大,这是他们祖辈就燃起的烟火。其实,有人在,就会有烟火——不管是爱恨情仇,都是人之常情;不管是湘菜粤菜,酸甜苦辣,这都是人生。 解放前,以卖炸臭豆腐起家的谭衍生创办了老字号餐馆“打马楼”。谭衍生厨艺高超,在与秀梅的结婚喜宴上,他收了张汇泽、孙继良和古顺三个徒弟。最终,好学又有天分,有“菜疯子”之称的三徒弟古顺得到谭衍生的真传。 二徒弟孙继良早年就对秀梅产生爱恋,因爱生恨的他一心想取代谭衍生。他暗中与人勾结,使得谭衍生在赌场输掉了全部家当,并在儿子谭文华出生那天投河自尽。孙继良霸占了“打马楼”。面对突来变故,古顺随着“打马楼”金字招牌谜一样消失了。大徙弟张汇泽和四萍一起从孙继良手中救出秀梅母子,他答应选走他乡的师母,要替师父保住“打马楼”,为了这个承诺,他一生都在为此努力着。 解放后,国家实行土改政策,孙继良难逃命运的捉弄,被打成资本家,“打马楼”也被公家没收变为国有资产。孙继良人财两空,他将仇恨转嫁到此时已是私有制改造委员会主任的张汇泽身上。 二十年后,同为下乡知青的张汇泽儿子张石风和孙继良的女儿孙晓慧相恋,并用两个草戒指私定终身。然而上一辈人的仇恨不允许他们有爱情的存在,私奔在外的他们借住在谭衍生遗子谭文华家中。张石风和孙晓慧被逼双双殉情,只留下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慌乱中,张汇泽抱走了谭家的女儿,并让干儿子许世强代为抚养,而张、孙两家的骨肉被留在了谭家。师徒之间的血脉和情仇,悄悄地在这三个家庭延续…… 又是一个二十年过去了,谭向阳和许欠欠这两个错位的孩子再次接受命运的安排,对饮食文化的共同爱好让他们相遇并互生情愫。可是,还来不及相爱,一把利刃就横亘在了两人的情感之间——孙继良极尽挑拨之能事使他们将对方误认为仇人,彼此成为对手,在餐饮界真刀真枪的开始了竞争。与此同时,张汇泽的女儿张石兰、女婿王刚、谭文华的小儿子谭向伟也都对“打马楼”虎视眈眈。这一切都被老谋深算的孙继良看在眼里,他巧妙地利用这些人,让他们明争暗斗,互相损耗,最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打马楼”又一次落入孙继良手中。 对“打马楼”新一轮的争战让这群年轻人爱恨交织:谭向阳与许欠欠被仇恨牵绊难以相爱,心底却又互相牵挂欲罢不能;孙继良的小女儿孙晓薇与向阳向伟两兄弟之间发生着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情感;而张汇泽的外孙王旭的介入,更是让这场车轮般的爱情显得扑朔迷离…… 随着向阳和欠欠两人身世的渐渐明朗,几个年轻人的情感和事业面临着更加残酷的抉择——错位多年后,当身世回归,他们还能否找回自己的位置?当倾心爱恋的对象竟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时,这种不伦的情感该如何释怀?当曾经情同手足的兄弟反目成仇时,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矛盾煎熬?当报仇的快感经伤害亲人为代价,恍然发现所有的仇恨不过是上帝的一场玩笑,是感叹命运弄人还是大彻大悟? “打马楼”几经沉浮变迁,最后在年轻一代手上发展壮大,这是他们祖辈就燃起的烟火。其实,有人在,就会有烟火——不管是爱恨情仇,都是人之常情;不管是湘菜粤菜,酸甜苦辣,这都是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1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