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有哪些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他们的性格也会有所不同,家长想要更加了解孩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首先得要弄清楚孩子是属于怎么样的性格,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应该用哪种方式才是最好的。接下来看看更多的孩子性格有哪些吧!
孩子性格有哪些1
1、有主见的“领导型”孩子
关键词:性格刚烈、独立、保护欲强
代表人物:毕加索、卡斯特罗、海明威
2、平和恬淡的“和平型”孩子
关键词:温和、友好、优柔、大器晚成
代表人物:林肯、奥黛丽、赫本
3、追求卓也的“完美型”孩子
关键词:细致认真、理想主义
代表人物:甘地、柏拉图;
4、天使般的“助人型”孩子
关键词:热心肠、没主见、
对批评敏感
代表人物:南丁格尔、帕瓦罗蒂
5、欲望强烈的“成就型”孩子
关键词:争强好胜、社交能力强
代表人物:汤姆、克鲁斯;克林顿;
6、个性鲜明的“浪漫型”孩子
关键词:富有创造力、多愁善感
代表人物:费雯、丽、杰瑞米、艾恩斯
7、观察细致的“思考型”孩子
关键词:冷静严谨、喜欢独处
代表人物:爱因斯坦、梵高、比尔、盖茨
8、敦厚的“忠诚型”孩子
关键词:按部就班、小心谨慎
代表人物:戴安娜
9、活泼开朗的“活跃型”孩子
关键词:冒险、贪玩、乐观
代表人物:达芬奇、莫扎特
孩子性格有哪些2外倾感觉型儿童
外倾感觉型儿童通常很主动、富有好奇心、热情、愿意承担多项任务,这种性格类型的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敏锐,天生适合团体运动。因此,我们可以对他们设定清晰明确的界限,持续强化课堂的规则。
内倾感觉型儿童
内倾感觉的儿童有着很强的专注力。这些孩子更爱用大量的时间逻辑化地独立工作,他们总是遵守规则、指南并保持事物的一致性。
外倾直觉型儿童
他们有很强的创作灵感,同时对所有事物都感到好奇。他们有丰富的想法和热情,愿意设计和创造事物,也愿意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能将想法付诸实践。他们喜爱赞美,也能在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之后获得自尊。
内倾直觉型儿童
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具有很明显的正直和独立的特点,他们非常关心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帮助他人成长和发展。这类儿童往往具有服务导向,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对帮助大众、建立合拍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感兴趣,这比其他孩子要早。
外倾思维型儿童
外倾思维型的孩子天生就具有雄心壮志,同时也能达成目标。他们能干、决断、有组织性。我们需要鼓励这些孩子在面对成功的同时,也要得体地面对失败。
内倾思维型儿童
这类儿童总是会感到害羞,除非是与最好的朋友在一起。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不太愿意听从指令,也可能不太愿意告诉别人该去怎么做。这些孩子需要自我充电的时间,因此,请允许他们独处。
外倾情感型儿童
外倾情感型儿童通常比较受欢迎,他们很友好,而且开朗大方。这些孩子更喜欢有操作性的且有益处的活动,他们喜欢富有协作性的课堂环境,而不是去竞争或者独立学习。
内倾情感型儿童
这个类型的孩子是极富远见的,通常他们都精通艺术,而且喜欢一对一的人际关系方式。
ENFP。相关的玩意去搜索荣格八维或者MBTI吧。
外倾直觉:Ne。向外的发散的直觉,倾向于保留多种可能性、打破现有结构的想象力。
让自己尝试各种新鲜有趣的事物(非常规的、离经叛道的),信任新事物的可行性(**、赌博)。
迅速拆解一个事物的结构、或者胡乱拼凑出可能性。
(举个我看马男式遇到的例子吧:这个给意大利面过水的玩意还可能是个帽子?!还是个TV show?!)
内倾感觉:Si。内在的感性器官。
回溯到过去,像是又一次经历了一样。
以过去经验与眼前事物来比对衡量(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倾向于保留系统的完整性,尽管某些细节是可以改动的。维护传统,保持习惯。
注意到有内容的细节(不当的发声方式、苹果的气味,两种相似却不同的符号)
相比效率更倾向于质量。
复盘,思考并且得出经验,得出后见之明,并且在之后(自己或他人)遇到相似经历时使用。
内外倾是指人格结构的一个基本维度。
典型外倾型者将生活指向外部世界,主要表现为活泼开朗、善社交、易冲动、自信、主动,以及支配性、兴奋性、感觉寻求等。
典型内倾型者将生活指向内部世界,主要表现为平静、内省、害羞、退避,以及计划性、有序性、原则性、理智自控等。
一般来说,内倾型是指“力比多”或心理能内流占优势的人的性格类型,其特点是好沉思,喜内省,注意、兴趣和活动的方向总是朝着自己的内部世界,为人沉静稳重,不善交际,缺乏自信,孤僻,害羞。
外倾型是指“力比多”外流占优势的人的性格类型,其特点是重视外部世界,性情开朗,活泼,好动,注意、兴趣和活动的方向总是朝着外部世界或他人,善于交际,善于应付且自信。
由于荣格认为人不仅可以按照普遍性的差异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而且还可以按照四种基本的心理机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来进行分类,因而他按照两种总态度类型和四种机能类型的组合,进一步把人分为八种类型,即内倾思维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外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外倾直觉型。
谢邀,这其实很简单。外倾型通过社交可以回复能量,而内倾型社交时是消耗能量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永远为欲望所折磨,他的心总是向着外面的世界,试图去追逐一切,寻求发现新鲜事物;另一种人永远为内心所折磨,他的心更多关注自身,对外面的世界只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去思考分析,甚至有一些毫无兴趣,相反,还试图回避世界中的一切,他们喜欢接触客观的资料多过接触外界。荣格把前一种人称之为具有外倾性格的人,把后一种人称之为具有内倾性格的人。
1913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人格类型理论。后来,他又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荣格根据力比多(libido)的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
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 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的陶醉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
基本没有人绝对属于内或外倾,大家都是复合型,某一类型占主导,而后内倾和外倾又分为八大类型。总的来说,外倾型通过社交可以回复能量,而内倾型社交时是消耗能量的,独处时恢复活力(和亲密的人在一起除外)。内倾者的能量基本来源于自省和思考,这需要平和的心态和清晰的头脑,而一旦进入嘈杂的社交场合,他们就会紧张,不安,拘谨,,,等等,这类似于元气,话说多了感觉累,无聊的社交令人疲惫,甚至组织不好语言引起误会。在外倾者眼里,内倾的人基本都是自恋狂,千年宅,神经质,独裁者,小盆友,还有一个词,闷骚。题主所说的类型,明显就是内倾者,他肯应酬,真的已经很不错了呢。
对于一个内倾者来说,越是能表现出活泼的外倾者特点,欢脱,潇洒,自如,其内心就越强大,成熟度就越高,完善,自足,这必定经过改善与学习。前面说过内倾外倾具体分为八个类型,当然也有内倾且善于交际的例子,比如孔子。
不管在什么人群中,我们总能遇到这两种性格各异的人。有的人善于行动、喜欢行动,喜欢接触这个世界,而有的人则更喜欢停留在自己的思维世界中,躲避不必要面对的,没有意义的一切。倘若能自得其乐,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花园,乐在其中,怡然自得。但人是群居动物,会孤独会寂寞,这是天性,倘若你因此觉得很苦恼,很难受,便不好了。私以为能享受孤独,能体会宁静,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同时又能勇敢面对世界,带给周围的人亲和力和善意,积极乐观并勇于探索新鲜事物,才是我喜欢的样子。
若详细介绍的话要分三部分,关键部分我标为黑体。
一内外倾类型(大家可以自我对照一下)
二把社交当作负担的现象如何形成的
三改善(哪种性格的人更能适应社会?)
一类型
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些东西;思维告诉你他是什么;情感告诉你他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告诉你他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在荣格看来,直觉就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理。
按照上述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外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思维功能。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科学家是外倾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倾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思维功能。他们除了对外界信息进行思考外,还对自己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进行思考,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就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外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符合客观的情景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太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内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寡言。
(5)外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头脑清醒,乐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喜好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的情感一般是浅薄的,直觉是受到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其知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而内倾感觉型的人,其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他们艺术性强,直觉受到压抑。
(7)外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又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经纪人等通常属于这种类型的人。
(8)内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念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倾直觉型。
二把社交当作负担的现象如何形成的
现代心理学家将内外倾向和大脑构造是有关的,上图也可以看到内外倾的维度和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联系。看到说这是写在基因中的,而后天的环境和改造自然会改变,内倾的人相对敏感,社交时觉得难以应付,但有了社会经验后,源于人类是群居动物,有融入人群的需要,便带上了面具。外倾的面具。
我认为形成这种回避社交,把社交当作负担的现象,有三个原因
1真真的不喜欢社交,不喜欢泛泛之交,不喜欢无聊的对话,话说多了累,无聊的应酬让人觉得没有意义,再加上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就会越发的抗拒,从而逃避。
2缺乏技巧和经验,社交受挫,越接触越是觉得紧张,不自在,难受,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做的实验,草履虫受了刺激,自然就会落荒而逃。
3敏感,易受伤害。人不都是友善的,遇到某些人,某些事,敏感的人承受的伤害要远大于旁人的想象。
所以这是个恶性循环,越是抗拒逃避,就越是没有经验,越是承受不了伤害,收到的伤害就越多。如果你是这种类型,便需要从根上解决,拿出决心和勇气去面对。
三改善
哪种性格的人更能适应社会?
一般人会认为外向的人更能适应社会,因为他们能说会道,走哪儿都能交到朋友,走哪儿也不会吃亏;内向的人却不一样,他们不爱说话,在社交方面存在缺陷,性格也没有那么开朗,出门在外很容易吃亏,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等等。而心理学认为,这两种性格各有优势和劣势。荣格认为,外向者好社交、开朗、坦率、适应能力强、善于冒险;内向者喜好安静、爱思考、富有幻想、善于探索、孤僻、不愿抛头露面。内向者在社交方面比外向者差一些,而外向者在内省方面却做得不够,这对个人发展不利。那么,究竟哪种性格的人更能适应社会呢?
荣格认为,每个人的性格都位于非常内向和非常外向之间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如果我们在必要时能在内向和外向这一连续体上自由地移动,那我们就能最好地适应这个社会了。这就是“外向内倾”和“内向外倾”两种性格,这两种性格的人更能适应社会。当需要内省的时候,外向者可以变成内倾的,这就是外向内倾;当需要社交的时候,内向者可以变成外倾的,这就是内向外倾。两者兼具内向和外向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这样的人其实是克服了内向或外向的缺点,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雌雄同体才是王道!
若如能在社交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露声色,去分析,去获取正面的反馈,打开心扉去交朋友,遇到事的时候,摆摆手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这样慢慢的磨练,慢慢的提高,就会发现耗费的能量越来越少,若是能生成一种模式,把某些反馈当作自己进步的乐趣,获取的有利信息当作奖励,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把社交当作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就好像我们健身,会很累,很酸,特别是练腿的时候,那酸爽。就昨天上午斯密斯深蹲的时候,私教突然告诉我说,你每一次深蹲,你的血液就好像海浪一样涌入你的前列腺,让你年轻♂有力,你懂的。听完我嗷嗷的又做了两组,也不疵着牙说酸了,你看,人啊,就这么简单喏,
我以前经常自省,虽然朋友也不少,但有时候也会“顾影自怜”呢,自以为自己的内心已经很强大,有时候骂别人,说着自怨自艾我最讨厌,你们这些人就是不努力!但其实自己也会被性格控制,不,其实是常常被性格控制,很可笑。一个人,可以享受自己喜爱的,可以逃避,但一定要有应对的能力,要成为一个内外完整的人,才算作成熟。
知乎上有个三万多赞的回答,问题问,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可能当你有了社交应对的能力之后,依旧不喜欢社交,没关系,到那个时候,你已经强大到「自由的选择该怎么做了」
共勉
参考荣格理论
性格类型理论
1一般态度类型。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外倾型的人,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个体对特有情境的反应的两种态度或方式。2机能类型。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一般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八种性格类型。(1)外倾思维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但又偏向于思维。其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想过程。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2)内倾思维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思维功能。其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身的精神世界。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3)外倾情感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情感符合于客观情境和一般价值。思维压抑,情感外露,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4)内倾情感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感情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易忧郁。(5)外倾感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其头脑清醒,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寻求享乐,追求刺激,情感浅薄,直觉压抑。(6)内倾感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界,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中。其知觉深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艺术性强,直觉压抑。(7)外倾直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外界中发现各种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这种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8)内倾直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可能性。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并非截然地把人格简单划分为八种类型,他的心理类型学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用来说明性格的差异,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兼有外倾型和内倾型的中间型。纯粹的内倾型的或外倾型的人是没有的,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机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此外,外倾型和内倾型也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荣格的类型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这种划分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现在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心理学家还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
心灵的四个层次
荣格用了许多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心灵的各个部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内。这些概念源自于他大量的临床观察经验,包括他早期词语联想的实验研究,而词语联想则是现今测谎器的前身,也是心理情结这个概念的基础。荣格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可划分成两个基本的区块: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荣格之前用“集体潜意识”这个词来指称客体心灵,而集体潜意识这个词至今依然是讨论荣格心理学时使用最广泛的词汇。荣格提出客体心灵这个词,是为了避免与人类的各种群体有所混淆,因为他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人类心灵的深度一如外在、“真实的”、集体意识的世界一样的客观真实。 心灵有四个层次:一、个人意识或称日常的觉察; 也称自我,是人有意识的心智,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那部分。二、个人潜意识,其之于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由心灵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构成。它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三、客体心灵或称集体潜意识,其显然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四、集体意识的外在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 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触到得层次。在荣格看来,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个人潜意识里积累并存放所有个人记忆档案那样,同样人类集体作为一个种族,也在集体潜意识里存放着人类和前人类物种的经验。
集体无意识
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无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我”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曼达拉,意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人类力求一种整体的统一。
一般性结构
在心理图谱上的这些基本区块里头,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结构。一般性结构有两类:原型形象和情结。心灵中属于个人部分的特殊结构有四种:自我、人格面具、阴影、以及阿尼姆斯、∕阿尼玛之融合体。客体心灵里充满原型和原型形象,我们很难精确指出其数目多寡,不过当中有个原型值得一提,即是本我,原型的最高核心。情结是因某个寻常的情绪而凝聚在一起的一组相关形象。荣格进行词语联想的实验时,注意到受试者联想时遗漏或延宕的反应透露出一些规律,因而发现带有情绪色彩的情结存在。他发现,在每个受试者身上,这些联想都绕着特定的主题,例如,绕着母亲而来的联想——即是“母亲情结”。自此,情结一词一路松散地沿用下来,成为今日一般的文化用语。情结是个人潜意识的基本内容。原型形象则是客体心灵的基本内容。原型本身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不过,它就像磁场一般,可以从它影响所及的脑中有形内容辨识出来,也就是从原型形象,或者说拟人化的、形象化的情结来辨识。原型是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去建构经验的一种倾向,原型并非形象本身。荣格谈到原型的概念时,喜欢把它比拟成饱和溶解液里的结晶凝析的过程:某个结晶体的排列结构总是依循一定的规则,而真正凝析出来的结晶形态是没法事先预知的。人天生有形成某些形象的倾向,但是这些形象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原型形象是原型对个人心灵逐渐累积的经验起作用而形成的深层基础形象。原型形象与情结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拥有更为普遍而概括性的意涵,往往带有令人敬畏的情感特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累积、对一大群人具有意义的原型形象,深埋在集体意识的文化里。以文化形式出现的例子包括:国王和皇后、还有耶稣和佛陀等宗教性的人物形象。很多集体性角色和情境都带有原型形象,只是人们并没察觉到自身的这种投射。 只要是重复性的人类经验,如出生、死亡,都有其原型基础。虽说原型也会演化,但演化这个变数实在太过缓慢,不管它实际目标为何,把它放入历史时间来看,都可视为是固定不变的。
本我的三种意义
在荣格的理论里,本我才是整体心灵的调节中心,而自我不过是个人意识的中心而已。本我是真正能协调心灵领域、发号施令的中心,而且,它也是个人自我认同的原型模板。本我一词可以进一步用来指涉心灵作为一个整体的意思。因此,本我有三种的意义:一、心灵作为整体单位来运作;二、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原型的最高核心;三、自我的原型根基 由于本我是比自我更为全面的实体,因而自我对本我的认知往往会以更高等的象征来呈现:神的形象、太阳系中心的太阳、原子团中心的原子核等等。体验到本我时往往摄人心魂,觉得与神有所感应,或激发出敬畏之感。正在体验本我的自我会感觉自身拥有强大的威力。当自我不稳定时,本我会以最高的重整象征出现,常常以曼陀罗的形式呈现,那是有清楚的外围与中心的图样,例如,镶在方框内的圆,或者圆圈内嵌有正方形,尽管这种形式有无穷的可能性。在东方的宗教传统里,曼陀罗的图样往往涵盖神的形象,常被用来进行冥想。虽然本我是荣格思想体系里最不属于经验范畴内的概念——因它属于临床上可说明范围的边垂地带——它正好可以拿来描述心理学上无法描述的现象。就现象上而言,本我其实和传统上所谓的神根本无法区分。
心灵的关系
自我情结是我们心灵的参照点,这个结构就是每当我们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我”时所指涉的。然而,个人层次的心灵是以客体心灵或集体潜意识里的原型为基础的。个人的领域,不管是属于意识或潜意识的层次,都是从客体心灵这个母质发展出来的,并且持续以深刻而动态的方式与心灵这些更深层的领域发生关联,虽然以此发展出来的自我不免天真地以为自身才是心灵的中心。这就好比太阳是绕着地球转,或者地球是绕着太阳转这两者思维的差别心灵深层的活动可以在作梦时清楚地感受到。梦是人类普遍有的经验,在严重的精神病患身上,梦会以非常极端的形式呈现心灵深层的骚动。接受密集的荣格式分析时,被分析者会体验到客体心灵推动个体化历程的一些关键性运作。一些被分析者会学习到荣格式积极想像的技巧,透过这个技巧,人可以在清醒的时刻随意地去探触心灵深层。
就结构的观点来谈,在个人领域里的每个情结,都是以客体心灵里的原型母质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每个情结的核心都是某个原型。自我就是以本我为原型核心而发展出来的;在个人的母亲情结底层,是大母神原型;父亲与母亲形象的背后,就是神圣父母的原型形象;阴影以及许多人格面具的角色底下,都有其深层的原型根源。原型形式可能是由各别的形式所组合而成的,比方说,神圣婚姻或所谓圣婚就是以对立物之统合为形象。原型层次的心灵能形成象征,把个人层次里互不相容的内容真正地结合起来。客体心灵形成协调的象征的能力,称为超越功能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它能超越意识层次的紧张对立。在这过程里,冲突未必消失,但它们超越了对立状态,彼此相对化了。 由于个人心灵里的情结都是以客体心灵里的原型为基础,所以只要深入地了解任何一个情结,都能发现关于它的原型的联想。荣格式分析的艺术大半仰赖把形象的意义加以扩展,以具疗效的方式让自我感受到其与原型世界的关联,但又不致于使自我淹没在零散的原型之海。比方说,倘若自我感受到其与本我的关联,那么自我-本我这个轴心便应运而生,自我因此更能感受到自身与心灵的这个核心彼此相系。但是,如果是虚弱、未成熟的自我体验到这种关联的话,它可能会被本我同化,表现出心灵膨胀,并且在意识上丧失了清楚的立足点,或者更糟的,引发暂时性精神病。服用会产生幻觉的药物,例如迷幻药和毒蕈菇后,往往会有“自以为是神”的感觉,就是自我在药物作用下体验到本我这个原型核心,但是,与此同时,这种体验在现实里却扎根不深,没法长出稳定的自我-本我轴心。
情结与原型
每个情结都是以某个意义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组相关形象,而这个意义核心本质上和原型有关。打从有意识开始,原型的各种可能性皆充斥着个人经验,因而成人的自我会觉得,意识里的主观内容纯粹是自身过去经验的总和。往往唯有在分析状态里、在梦里,或处在非常感动的情绪中,成熟的自我才能体验到形成情结的真正原型基础。进行分析时,有很多想像的技巧可用来增进这种觉察:引导性想像、完形技巧、画画、捏陶、舞蹈、在沙盘上建造投射出来的形体、催眠分析,或者最单纯的积极想像。要让个体化继续向前迈进,最直接的莫过于,自我有心去理解透过这种活动所发现的客体心灵的内容——不能像魔术师的助手,只它们召唤出来便了事。 由于情结在原型母质里保有个人经验的形象,因而总有个危险存在,就是个人的联想会被误认为是情结的核心,而沦为仅仅是还原分析,亦即纯粹以童年早期经验的观点来解释当前的冲突。反过来说,把形象往原型意义上过度扩展,也许可以对原型有多一些了解,但却很可能忽略了个人心灵和客体心灵之间疗愈性的联结。
为了更了解荣格概念里每个心理架构之间的动力关系,可以把这些架构分成两大类:认同结构以及关系结构。自我和阴影是认同结构,而人格面具和阿尼玛、阿尼姆斯则属于关系结构。个体化的自然进程里,首要就是形成一个稳固而强壮的自我,因而个体能于世上确立一种自我感。随之而来的,便是与他者以及其所置身其中的集体文化发生关联。通常,要等到生命进入比较后期的时候,自我才会渴望去探索存在于集体文化和个人心灵背后的原型力量——所谓的中年危机往往是这种渴望的表现。
认同结构
基本的自我认同很早就成形了,起初嵌在母亲-婴儿的一对一关系里,稍后在家庭内扩大,之后则是不断延展以纳入益加宽阔的文化环境。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天生的某些活动和倾向会被母亲或家庭所接纳,但也有某些活动与冲动会被认为是不好的而遭到拒绝。大小便训练便是诸多此类更为细腻的互动之一,在训练过程中,成长中孩子的自我认同,是由他所依赖的人的喜恶塑造出来的。这些被家庭所排斥的倾向和冲动不会就这么消失,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变成“第二自我”形象,就在个人潜意识的浅层之处。这个第二自我就是荣格所说的阴影,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当对立两方的其中一方摊在意识的“光束”下时,被排斥的另一方便掉入潜意识里成为“阴影”。 由于阴影的内容或本质是发展中的自我的一部分,它依然保有个人认同感,只不过是被拒绝而不被接受的那一部分,而且往往伴随着罪恶感。由于阴影是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主要的自我认同当中分离出去的,所以它重返意识的可能性引发了焦虑。心理治疗与分析大半的例行工作,即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好再次检视阴影的内容为何,并且尽量把出先前被自我形成的早期“分裂”所丢弃的内容统整起来。童年时分离出去的许多心灵自然属性,对健康成人的心理运作而言,其实是不可或缺的。譬如,攻击和性的冲动往往会遭到割除,因为它们于童年时期表现出来实在不妥,文化上无法接受,且令父母十分头疼,不过,它们却是正常成人性格的重要特质。成人可以用一些方式去调节、整合它们,这是儿童不成熟的自我结构所办不到的。其他的特质,就连天生智力的随意表现,也都可能遭到同样的对待,被丢弃到阴影里。把阴影的内容统合到意识层面有双重效果:不仅能扩大自我活动的范围,而且也省下了之前死命去压抑那些阴影特质时所花费的力气。个体往往因而觉得生命更上一层楼。由于阴影本质上还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它和自我有同样的性别认同,男人要有男子气概,女人就要有女人味。除了作梦及幻想的内容会把这些气质拟人化之外,阴影也常常被投射到同性别的人身上,那些拥有投射者主要自我形象所欠缺的特质的人,往往令投射者又嫉又恨。
关系结构
将部分阴影同化之后所形成更强大的自我认同,将更清楚地感受到与他者建立关系的需要,不只要和其他人建立关系,而且要和集体意识世界中超乎个人的文化,以及客体心灵中超乎个人的原型内容发生联系。能达成此关系任务的两个结构体,就是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以及人格面具。阿尼玛,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气质。人格面具是个人在面对公众时,用以表现自己的面貌,但与真实面貌不太相同的外表。自我的性别认同里一些文化所不认可的特质,甚至会被进一步地摒除在阴影这个第二自我之外,进而凝聚成性别相异的形象:女性心灵内形成充满男性气概的形象,以及男性心灵内形成充满女性魅力的形象。荣格从他病人的梦和幻想里观察到这些形象,发觉这些形象非常重要,人一旦和这些形象有所隔,便会感受到原始文化称之为“失去灵魂”的感觉。
感受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存在最常见的方式,是当它被投射到某位异性身上时。和阴影的投射不同的是,所投射出来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赋予了“携带”它的人令人销魂的魅力。“坠入爱河”就是男人和女人彼此在对方身上投射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典型例子。在如此的相互投射过程中,人的自我价值感,会因为这个带着自己投射出来的灵魂形象的人存在而提升,但是,倘若这样的关系无法维持的话,相应的失魂落魄和空虚也会随之而来。这个潜意识把另一个人和自己心灵里的灵魂形象融合为一的投射,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有限的时间,终究不免会结束,往往留下对对方不同程度的厌恶感,这是因为没有人能真的达到投射出来的灵魂形象的梦幻标准。随着投射幻灭之后,和现实中的那个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作为灵魂形象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心灵的结构,所以就算投射出来,也有扩大个人意识领域的功用。它们的魅力不但会让自我变得生龙活虎,也让自我往尚未统合的内容靠隆。假使所投射的内容已和自我统合,撤回投射势必带来更大的察觉力。如果撤回投射时所投射出来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仍未与自我统合的话,这个历程极可能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再次出现。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在心灵内的功能,也就是它在个体内的角色,和投射时的运作方式相似:带领个体走出一贯的运作方式,开拓个人视野,并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由于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形象是潜意识结构,或者说,存在于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交接的边缘地带,所以它本质上很抽象,不具有真实的人会有的细微特质,和真实的人之间在细部上会有落差。所以,如果男人认同他的阿尼玛,或者女人认同其阿尼姆斯,他们意识里的人格便丧失分辨形象与真人之间的差异的能耐,也没办法应付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传统的欧洲文化里,男人的阿尼玛倾向具有其尚未整合的情绪面,因而容易表现出某种多愁善感,而不是成熟而统合的情感。同样的,传统欧洲妇女的阿尼姆斯倾向表现出不成熟的思维与智力,往往偏执己见,没有合乎逻辑的思考。重要的是,别把这些历史文化里的刻板印象和阿尼玛、阿尼姆斯作为灵魂形象的功能性角色相混淆。随着两性在文化上有愈来愈多的自由度可以扮演非传统的角色,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普遍内容与外貌也不断变化,不过,它们作为心灵指引的重要角色依然和荣格最初的描述一样清晰。自我与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部分整合(没办法像阴影一样可以完全整合),能让个体有能力去理解其他人的复杂性,并了解自身心灵内在的其他部分。 人格面具的混淆与威胁 人格面具的功能在于与外在集体世界周旋。人格面具这个词源自希腊文“面具”,取其古典希腊戏剧里演员戴的滑稽面具和悲伤面具的意思。每个文化里都有很多社会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医生、教士、律师等。在特定的文化里,这些角色都有一套一般所认可与期待的功能,往往还包括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发展中的自我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时,多多少少把它们并入了主要的自我认同内。当人格面具的角色配合得宜——也就是说,它们真实地反映出自我的能力——对正常的社交互动很有帮助。医生穿白袍,等于在心理上“戴上”医疗专业的面具,对病人执行必要的身体检查时,会容易许多。(反过来说,病人角色的人格面具,却是医生生病时最不愿戴上的。) 健康的自我多少能依情境的需要成功地扮演不同的人格面具角色。相反的,阴影则是非常私密的,是人“私有”的东西(其实,它有时是没有自我的)。不过,人格面具也有功能失调的,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有三种失调是最明显的:一、人格面具过度发展;二、人格面具发展不全;三、过度认同人格面具,到了自我误把自身与其主要的社会角色相互混淆的地步。 人格面具过度发展会导致人格内充满一组组的社会角色,留给自身一种“内在”没有真我的感觉。人格面具发展不全的人格极为脆弱,容易因遭受拒绝而受伤,或是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失去自我。一般的个别心理治疗或团体治疗对这种情况很有帮助。更严重的是自我与人格面具融为一体,一旦卸下人格面具,则自我感薄弱,因而社会角色感受到的任何威胁,感觉上都是对自我整体的威胁。所谓的“空巢期症候群”——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后父母觉得无聊空虚——就是对父母角色这个面具过度认同,这在男人或女人的身上都可能发生。那些只会埋头工作,不然便会感到人生空虚而无所依归的人,则是滥用了职业与专业的人格面具,无法培养出更宽阔的认同感和广泛的才能。解决这种严重的人格面具认同问题时,常常需要分析式治疗的协助。
个体化历程
个体化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在真实生活中努力去认识和发展他∕她心灵与生俱来的潜能。由于原型的可能性非常多,任一个个体化历程难免无法达到所有天生的可能性。所以,重要的不在于达成的量有多少,而是人格是否忠于自身深层的潜能,不要只是被自我中心的自恋倾向牵着鼻子走,或只认同于集体文化的角色。
自我可能认同于个人潜意识里与更宽广的个体化历程格格不入的结构。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精神官能症——感觉被撕裂,无法动弹、麻木。困在童年时被指派的家庭角色里,会造成这种精神官能性分裂,就像停滞在早期阶段而不愿向前迈步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后果。自我也可能认同集体范畴里所设定的角色而和个体化历程脱节——不管认同的是集体潜意识所设定的原型角色,而使自我变得膨胀;还是认同集体意识所设定的社会角色——无论角色多么重要,都会逐渐和个体命运相违背。认同于某个社会角色,即便这个角色再怎么受到社会中一大群人所认可或赞扬,都不是个体化。荣格认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是认同集体潜意识所塑造的人物,而导致他们两人以及两个国家的悲剧的例子。极端认同客体心灵里的原型角色,会导致精神病式地认同一个更大的自我。某些原型认同,就是自我和某个文化英雄或救赎者角色——耶稣、拿破仑、世界之母等等——混淆在一起。就连负面的认同也会深入原型的部分,好比患有忧郁症的人感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自我暗示连神都没有权力原谅他。要描述成功或典型的个体化历程很困难,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梦的理论
荣格认为,反映着个人体验的个人无意识以及继承而来的集体无意识都能反映在人们的梦中,尽管集体无意识的活动是非常稀少的,然而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负责那位奇怪的、生动的、富有想像的梦,那些使我们醒来后惊叹不已的梦。他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他指出,梦虽有象征作用,但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在他看来,“象征”是人格原型寻求和谐平衡的一种尝试,就是说,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因此荣格提出了梦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们总是强调另一方面以维持心理平衡,“梦的一般功能是企图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 荣格认为,在梦的解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梦者,应该了解其性格、近来所参加的活动及其心情,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真实的生活信息提供了临床描述的一个方面。为了获得另一方面的信息,即来于梦者的无意识资料,荣格仿效弗洛伊德对梦的各个部分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他的联想技术比弗洛伊德所规定的更加严格,他希望联想直接地与梦的意象相连,而不是一条无限的思想链,这样,所收集到的梦的不同部分的联想就可以加以比较,并与梦者所意识到的情境相对照。 将梦者的梦的联想与其清醒状态时的生活相结合,以揭示梦以一种补偿方式所指明的东西,这种能力与分析者的技能和知识有极大的关系。他认为,这是一种如医生诊断或外科手术一样的技艺,并且没有成功的保证。有些梦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难一可做的只能是妄猜一下了。荣格对此指出,这是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秘诀,对特殊梦的解释,还没有出现一个切实可靠的方法或绝对令人满意的理论。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的个别分析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
(图:fkey)
全文一共六千五百字,关于如何解释荣格八维方面非常干货,可以收藏后再看!
目录:
1:序
2:内倾(I)和外倾(E)的区别
3:内倾功能的定义:导论
4:外倾功能的定义:导论
5:荣格八维练习题
一:序
各位在mbti相关论坛冲浪的时候,或多或少会看到这样的偏见或者说曲解
se是喜欢运动!喜欢漂亮的东西,现充!
fi是情绪化
si就是传统主义!教条且经验主义!
fe就是共情,会很舒服的讲话!
ni就是先 知!!你都不能预测未来你还能是ni我可以用ni看出你不是ni!
ti就是逻辑,就是思考!
te就是执行力,是霸道!
ne是 混 乱 人!(这倒不算偏见?)
但荣格并不是这样写的,在学习荣格八维之前我们要知道荣格的立场,他是反对可能带来刻板印象(歧视)理论的人 ,或者说荣格的八维类型学说的创立,就带着人本主义色彩,有很多反“常识”的定义,比如把情感这个功能定义为“理性功能”,思维和情感两个对立而不分优劣的功能等等。
这个系列的目的大概是让大家真正回到荣格,了解荣格本人对于八维的定义,而不仅仅是被刻板印象操作的“娱乐人”。因为个人水平有限,在这个领域学习也才十年不到,这里就节选约翰·毕比在自己书中根据荣格原句给出的一些定义并补充论证。
约翰·毕比:美国医学博士,荣格分析家,旧金山荣格学院前任院长,研究心理类型已有5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杰出终身会员,并被授予 “国际心理类型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总统奖。可以说是公认的荣格之后在荣格派内部在心理类型方面承继者。(迈尔斯不是荣格派成员)
二:内倾(I)和外倾(E)的区别
相反:
如果用绝对化和单象论举例可能就是, 外倾想要融入客观世界,并同时改变客观世界,内倾想要客观世界莫挨他们,并且逃避客观世界对他们的影响 。
例如拿破仑就是典型的外倾,康德就是典型的内倾。这两个例子大家估计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文末再举出几个在咨询或者历史记录的实例,也算是课后题目,大家可在评论区作答和解析。
荣格在这里使用的人格化,指的是“内倾”和“外倾”。我们需要一些解构,从字面上看,这些他已经写过很多,他似乎在说内倾是“力比多转向内在”,和外倾——“力比多转向外在”,从而把不同的人区分开。
在《心理类型》书中的其他部分,他指出我们都会使用这两种过程,也就是说,在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有“内倾”的一面,又有“外倾”的一面。 当他不是是以名词而是以形容词的方式使用这些著名的术语时,他最终能够清晰地去定义一个特定个体使用不同意识功能的方式。
因此,他有了这些内容,外倾思维、,外倾情感、外倾感觉、外倾直觉,内倾思维,内倾情感,内倾感觉,内情直觉,所有这些“基本的心理类型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很少或者从不具有相同的强度和发展水平”,而且有符合“一种规则,只有一种类型是主导功能,无论是在强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荣格,1971:346)但是,这表示 八种不同的心理类型都存在,所以并不存在哪个人说的你没有xx,或者说单凭某一件事,某一句话就判断出对方主导类型的情况 。因为你不清楚他那时候用的功能是不是主导类型。
三:内倾功能的定义
总述:
荣格所说一个功能使用内倾的方式,是使用一个“ 依赖概念 ”的人格化术语。他解释说他使用 概念 这个术语 是去“表达一种原始意象” (荣格,1971:437), 也就是 说是一种 原型 。例如,内倾直觉的个体是从客体上转移开并转移到原型“概念”上,这个概念应该是与客体是最匹配的。(具体后面还有举例)
原型概念,处在我们的内在世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深刻的思想(t,如康德的物自体)、一种价值(f,如上帝的“善”)、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象(ni无 法 阐 释)或者一个现实的模式(s,如由食物引发的快乐) ,如何去理解依赖于内倾的功能是思维、情感、直觉还是感觉。 当一种内倾功能被用来适应外在的事物时 ,它就处在与原型相对的一端,既不是刺激客体也不是情境本身,最终 会控制这个功能的注意力。 这种情况 可以视为从客体本身撤回。
内倾感觉(Si):
可以这么说,是Si专注于现实的实感,例如你吃到一顿美食,听一首好听的曲子,听一场很棒的音乐剧等,然后就会由此激发出深层于心的感受(开心等等),并 去追求这种感受 。
内倾感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 受到由客观刺激所引发的主观感受的强烈程度影响 ”(荣格,1971:395)。表示一个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人会立刻对内在的、身体的感觉做出反应,例如这种感觉会被一顿饭的食物激发,所以胃胀 (触觉) 或者饭中的胡椒粉 (味觉,嗅觉) 、甚至餐桌上其他人的 声音(听觉) ,比男主人或者女主人如何安排这个晚宴 (视觉) 都能 决定 他或她在晚宴上的 开心程度 ,这是因为由于美食原型的失调被过度的刺激积聚起来了,但通常这个过程是不可见的。当一个人的首要功能是内倾感觉时:
而这种基于客体刺激的主观感受,就是上文说的,在 适应外在的事物时 , si 就处在与原型相对的一端,既不是刺激客体也不是情境本身 (不再是客观感受到什么) ,而是最终 会控制这个功能的注意力(被主观的感受控制)。
内倾思维(Ti)
从个人关系的角度上看,一个特别难对付的内倾功能是内倾思维,因为当一个人的类型是内倾思维时, “这种人拥有一种很特别的情感,他或她只使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去看待问题。”通常,“他避免让自己去感受那些肯定会令人不安的东西”(例如情感) 。(荣格:1971:383)
当 这种功能被使用时,会去躲避客体 ,因为此类人使用这种功能去“ 建立他的概念世界,并且从不逃避去对一个想法的思考,因为他认为逃避的结果是危险的、破坏性的、异端的或者会伤害他人的情感 ”。(荣格,1971:384)但是,他遭遇到的概念都是原型概念,在日常的交流之外,但是相对外倾思维常见的发号施令,内倾思维会更加深刻,更加适合一个情境的实际界限。
但是这些“新”思想很难去表达出来, 当其他人已经没有耐心时,内倾思维还在不断地重申自己的概念: 它不知道何时停下来。比如他们通常可以 根据客体环境来思考出在范围内的概念 ,而 不是 像外倾思维一样,去想着用自己的思考和概念给客体情境“立法”。
而这种基于逃避客体建构概念世界,就是上文说的,在 适应外在的事物时 , ti 就处在与原型相对的一端,既不是刺激客体也不是情境本身 (不是无视范围思考客观情况“是什么”) ,而是最终 会控制这个功能的注意力(主观在情景内停不下来的构建“概念”世界)。
内倾直觉(Ni)
作为一种功能,它关注的是“ 意识的背景过程 ”,对于这类使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行使功能的人,是“无意识的意象获取事物的尊严(dignity)。”(荣格,1971:399)这一种意识类型天生能“理解从先天遗传的无意识中涌现出来的意象”。也就是说,和通过思考,实验相比或者感受从一个相关情境中出现的原型不同,内倾直觉功能能够直觉觉察到原型意象,好像能够“看到”它一样:因此 内倾直觉是一种可以带来视觉体验的功能,对于他人而言 ,他是“神秘的”。
例如荣格在与一位来访者交谈的时候,那位来访者一开始就知道这次咨询会有十天,然后看到了自己腰上有一只蛇,虽然别人看不见,但是那位来访者就是看得见,这就是内倾直觉的表现,它并不需要多的客观刺激,就能直接得到一副“图景”,这个“图景”不仅仅只是视觉上的一种图象。
内倾情感(Fi)
与内倾直觉相比,内倾情感只能感受到情境的原型意象,它无法看到原型意象。 如果把印度这个国家视为内倾情感在集体意识中是主导功能的国家,这则三个盲人和一只大象的古代印度故事更能说明这个功能,因此所有盲人(在有些版本中有多达六个盲人,有的版本是一个城市中所有的人都是盲人)都代表的是内倾情感功能,直接去缓慢地摸他们围着的原型(在他们之间的大象)。很明显,在任何时刻,这种体验的思考式定义都是片面的——“这是一根绳”,“这是一条蛇”,“这是一堵大泥墙”——但是这个过程在大象被全部感受完之前不会停止。 例如,知道在什么时候内倾情感功能会感觉“不好”是很重要的,它对整体的原型范畴感觉“不好”,因为在整个原型的不好没有被没完全体验完之前,它不会停下来。 如荣格所说:
在理解内倾情感是什么的时候,需要抓住一个要点, 原型能够被完全感受到,就像完全可以被思考出来、被直接地直觉到或者被身体体验到一样。 如荣格所说,“当然,概念和情感的原始意象是一样的。基础概念,类似于上帝、自由、永恒,既是重要的概念也是情感价值。”(1971:387—8)。
fi是一个非常非常难以把握的功能,在我现在看来甚至比ni还难以把握,以后可能会出单篇文章来讲内倾情感的自性化,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看到的fi爆炸(愤怒),是因为我们打断了Fi对于某一个领域,某一个事物最深层的“爱”,因为这种出于“爱”的自性化被中止,或者说打破了Fi自我与客体对象应有的距离,于是就会导致愤怒,抑郁等等情绪。
四:外倾功能的定义
总述:
正如荣格所讲的, 外倾的观念会更加倾向于认同客体,并完全融人客体 ,他们通常无法与呈献给他们的刺激保持单当的距离。比如会过于认同外界的价值观念(fe),沉入到客体之中,例如用心去看书或者学习的状态(se),去参与外界无限的可能性(ne),让这个世界去认同自己认为对的事情(te)。
所以其实外倾和内倾的主导的区别非常简单, 如果一个人更认同外界,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外界的一部分,并且参与其中,那就是外倾 ,如 果逃避外界对自己的侵入,不想要自己成为外界规则的一部分,并且闪躲,就是内倾。 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内向和外向,用类似喜欢外出还是宅在家里来判断的。
当然外倾也不是没有内倾的倾向,只是比较多的时间外倾,其他时间可能依旧是内倾的特征,所以千万不要非黑即白的两面化看待,我们每个人都有八个功能。
外倾感觉(Se)
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外倾感觉,寻求的是“ 积累对具体客体的实际体验 ”(荣格,1971: 303),这个功能强烈的关注“在那里正在进行的”的现实时, 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就无法注意到同时还有其它的事情发生 :这对于观看一场足球赛,或者是专心于读书来说非常的完美,但是它不会注意到别人会说什么,也不会做意料之外的事情(ne则可能会做)。
我们貌似很多时候都会对外倾感觉的认知有误区,比如冲动,粗俗,现实等等。但这个功能如果是健康状态是完全没有这些特征的,反而是很努力和用心的普通人, 一般这个功能只不过是对客体的专心而已。
备注:关于se和si的区别
外倾思维(Te)
外倾思维 着迷于建立概念,频繁地忽略应该即刻思考别人在表达什么和什么样的语言回应是适切的 。因此, 外倾思维会一直坚持让这些概念去控制所有人的行为 。很多狂热传教士都可能是这中类型,他们会简单的认为自己从外界建立的客观标准就是对的,然后让别人去遵守自己的客观标准。
正如荣格所说,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 把……客观导向的思维准则 ……提升到一个支配原则,不但用到他自己身上,还 用到他所在的整个环境中 ”。 但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现在的很多科学体系都是使用了这个功能。
比如在启蒙时期,这个最有特点的功能让约翰·洛克建立了政府的施政原则,很多西方人认为这个原则仍具普遍适用性,就像莫扎特详尽制定了首乐概念,任何人都能迅速的去字习仿效,达尔文也用外倾思维去建立了生物进化论,支撑了生物学的发展。所以 功能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方向确实是有好坏的 。
外倾直觉(Ne)
外倾直觉会直接卷人到客体的可能性中,对于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人而言 “他的全部生命都会淹没在整个新情境之中” (荣格,1971:368)。不论外倾直觉主导人在各行各业,他们都不会满足于现状,很可能会学习比较小众但是他们认为是未来的东西。
若使用一个隐喻来描述这个直接的、本能的过程的真实情况,那就是 外倾直觉的功能在自己的心里面,就像使用一个交通灯一样运作,当绿灯出现时,可以通行,红灯出现时交通暂停,黄灯出现时,需要用心等待 。
对于那些不具有 同等 外倾直觉发展水平的人 而言, 他们是察觉不到有这个交通灯的,反而会觉得这个人在不遵守交通规则 ,到处乱撞,完全没有看红绿灯。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外倾直觉的人在这个时候前进、停止或者暂停。
外倾情感(Fe)
外倾情感是 对他人的情感——也即是情绪和偏见 ,或者广义上来说是对社会的,所以一个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人的人格“ 表现出对外在情境的适应,她的情感与客观情境和共同价值相协调“ 。(荣格,1971:356)他们时常会因为他人认为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
荣格告诉我们女性被外倾情感带入到她“爱的选择”中,能够确认那个“‘般配的’男人就是她所爱的人,而非其他人。”(荣格,1971:356)但 这个“对象”并不是“喜欢”的,而是客观价值标准中“合适”的。另外,如果是功能使用正常的情况,没有其它类型比外倾情感更能够去让人感受到欣赏和同情 。
这个功能做过详细的解析:
来自对荣格,毕比等人的总结。
五:荣格八维练习题
1:分辩以下四个分别是内倾还是外倾。
A:一个科学研究者,每天完全不社交,几乎不会和其他人在现实交流,最后一生未婚未娶,生命的最后几年还爱上了一只鸟,目标是做出可以改变世界的科学成果,并且希望让自己的科研结果成为这个世界的准则。
B:热爱聚会和社交,每天晚上吃饭必须要找人一起聊天和讨论问题,每天会定期出去运动,虽然个子比较矮但是很受女性欢迎,但不是很想让别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也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关于自己思考的问题,也尽量不让别人的建议打破自己定下的准则,比如每天必然吃两颗药,无论是什么药。
C:热爱爬山和朋友一起采蘑菇,喜欢聚会。在三十岁时因为防止他人(也可能有自己)对自己过去可能的窥私和分析,把自己曾经的日记等手稿全部焚毁。
D:喜欢喝酒,抽烟和出去耍,没有钱就借钱或者找父亲要,反正花钱要大手大脚。青年时期目标是当一个诗人,追女朋友的时候写了非常肉麻的情书(还有情诗诗集),对方一离开自己就觉得受不了,大学的时候聚众闹事并且和其他同学打架,目标是让世界在他的引导下变得更好。
2:假设同时都是信仰上帝,以下几种人分别是什么功能
A:看到了宏伟的教堂,听到了美妙的圣歌,我感到圣洁和愉悦的情感从我内心中迸发,所以我选择信仰上帝。
B:我早已看到过上帝了,或许在什么地方,然后就是信了。
C:在我不断反思之后,我觉得这个世界必然是有一个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所以我选择信仰上帝。
D: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圣恩,一种爱,这种恩赐应该是有一种来源的,我会专心的去感受。
3:分辨以下四句话可能是哪种功能
A:“我这是为了你好,你终究是要走上社会和人接触的的,不能每天在家里玩电脑”(其实你在上网课)。
B:“科学就是对的,一切和科学不一样就是错的,中医算个什么东西,它科学么?”
C:“为什么要做这个,没什么啊,就是我想去学点新东西,你不觉得一直做一样事情很无聊么?”
D:“别吵我,打游戏!打游戏!!”
答案可以在系列文章或者评论区看:
汇总以及群:
两类:一类是外倾型,一类是内倾型。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八种类型:(1) 外倾思维型。此类人既外倾,又偏向思维,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 (2) 内倾思维型。此类人既内倾,又偏重思维。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思想。 (3) 外倾情感型。此类人既外倾,又偏重情感。他们的情感由内在主观因素所激发。 (4) 内倾情感型。此类人既内倾,又偏重情感。他们的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 (5) 外倾感觉型。此类人既外倾,又偏重感觉功能,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 (6) 内倾感觉型。此类人既内倾,又偏重感觉,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 (7) 外倾直觉型。此类人既外倾,又偏重直觉,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 (8) 内倾直觉型。此类人既内倾,又偏重直觉,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