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却为何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写《岳阳楼记》,完全是因为庆历六年的时候,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即将落成,滕子京请范仲淹作记,特意附上了名家所绘的《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于是根据这幅画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记》一文。
说起江南之美,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给我们描绘的这般场景,范仲淹出身于贫困家庭,他在2岁时父亲便已去世,他前面还有两个哥哥。之后母亲为了他们兄弟三人,迫不得已改嫁朱家,而范仲淹也自然随了朱家的姓。到了范仲淹成年以后,母亲将他的身世告诉了他。在他中了进士以后,他便上书皇帝请求改回原来的姓氏,姓氏改回后,他给自己取名为仲淹。
这篇记,仅仅是记述一座建筑的风物而已吗?显然不是,而是寄托了诸多情感、暗喻在文中。在邓州漫长的日日夜夜,他认真思索了自己的从政经历,特别是认真梳理了改革的前前后后,失望、怀疑、矛盾、悲愤……各种情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的心此起彼伏、汹涌澎湃,迫切需要一种寄托和宣泄。接到好友的来信后,他惊喜于自己无意中获得了一个释放心中悲郁与诉求的契机,这篇文章可任由他发挥,八百里洞庭湖可任由他遨游,还不会授人以柄。于是,借“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诉说推行新政的道路布满荆棘和坎坷;借“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抒发对小人得志、忠良见弃的悲愤。而那句千古绝唱更是他对于新政失败的感慨和担忧!
范仲淹自小就居住在太湖之滨,他对太湖之景,太湖之水,有着深刻的观察,而同为长江水系的太湖与岳阳楼外的洞庭湖相辉相应,有着共同之处,所以范仲淹挥笔写岳阳楼外洞庭湖之美时,就是借鉴了太湖之美。
刘亮程的《树会记住许多事》表达的主旨是:正太多人歆享树的繁丽和果实,对这忠诚着沉默的伙伴予取予求;面对见证过人世沧海桑田的参天古树,充满着莫名的敬畏和怯懦的自卑;穿越过喧闹的尘世沉淀过自己的思绪时,开始羡慕做一棵树的安静和温和里透出的严谨。’但这里的树,多是有着需要人们仰望的高度。记得树在《辞海》里的解释,木本植物的总称。用知识来规划头脑的话,除了乔木,灌木也应该是被叫做"树"的,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把灌木列进过树列。很多人每天都遇见树,但更多的时候是无视,像无视灌木那样。可是,人的世界看似纷扰,却常常是永恒地凝固着,像一株不再挪动的长在那里的树,全看某天树下路过的是谁。能对一株树思考的人,是宁静豁达的。每个人都有一株自己心中的树,树的样子甚至截然不同,但那的确是心底最真的梦。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许多事。
其它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埋掉)人的脚印,会分叉,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
《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是: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中的原因感到惘然。透过这种悲剧心理,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个趋于没落的时代对才人志士的摧残,以及象李商隐这类封建知识分子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和思想性格的软弱性。
《锦瑟》原文: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基本注释:
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义山《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有“雨打湘灵五十弦”。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此隐隐有悲伤之感,乃全诗之情感基调。历代解义山诗者,多以此诗为晚年之作。李商隐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弦断后变为五十弦。“思”字变读去声(sì),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
⑵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
⑶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
⑷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闫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⑸蓝田日暖玉生烟:《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文选》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惆怅了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译文如下: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此句为转折句。)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对“华年”的阐释。)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本句亦是对“华年”的阐释。)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喻指诗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他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突出表现了作者在昏沉的夜里对好的故事的孜孜追求,再次把美好的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强烈的对照起来,倾注了自己对理想执着的爱,对现实的切齿恨。
《好的故事》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的原因是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的,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一开始,灯光越来越小,灯罩被“油”调暗,到处都是鞭炮和烟雾。那是一个“黑夜”。“我”读了一本书,当一个困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好故事。”在这里,令人窒息、昏昏欲睡、令人反感的空气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最后,我身处现实中的“黑夜”,但“我总是记得看到这个好故事”,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决心与“黑夜”抗争。
扩展资料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第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在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是鲁迅误记。
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