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压抑或悲哀的整体氛围中寻找创作者心底的温柔,让我觉得世界并不那么难。为将温暖了我的这份柔情分享给更多人,这里介绍一部伊朗**《小鞋子》。
导演兼编剧:马基德马基迪
英文名:Children Of Heaven
语言:波斯语(特别好听!)
上映时间:1997年(伊朗)
这是一部剧情片。三年级的伊朗男孩,名叫阿里,出场时正看着鞋匠修补妹妹那双破旧的粉红色带蝴蝶结的小鞋子,鞋底和鞋帮在脚掌内侧开了。修完后,去蔬菜店帮妈妈买土豆,由于长期赊账,老板只卖他被当作残品而丢在地上的丸子大小的土豆。买好后发现,小鞋子不见了。
阿里弄丢了妹妹唯一的小鞋子,家里有的只是欠款,没有鞋子的妹妹无法上学。
生在温饱有余的家庭的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贫穷带来的难言的无助和绝望。
兄妹俩成了残酷现实的体认者。他们默契地选择将丢鞋一事对家长隐瞒,让妹妹穿着哥哥的运动鞋去上学;一下学,妹妹需分秒必争地迈开大步奔跑回家,把鞋子换给哥哥,哥哥又得奔跑到学校以免迟到被开除。三四条街的距离,对孩子来说特别远;五六分钟的时间,对孩子来说特别长。如果你小时候有过忘带作业本而深感恐惧和焦急的经历,那你或许能些许体会兄妹俩拼命奔跑时的心情。
从现实角度看这部影片的立意,在于呼唤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对第三世界贫穷现状的同情和怜悯。但是导演马基迪的精妙在于,他用更柔和的手法将现实包裹在伊朗干燥而温暖的阳光中了,使它并不尖锐或沉重,使它充满了温柔与善良。
个人最喜欢的桥段之一,是妹妹莎丽在一次奔跑回家的过程中,由于鞋子太大不合脚的缘故,一只鞋子不巧掉进下水道里。导演用了一组快切镜头——随着湍急水流快速远去的运动鞋和追着鞋子踉跄着奔跑的莎丽,以表现莎丽的无助、慌张、恐惧。当导演成功将观众带入这个小女孩的情感,他安排这只小鞋子被一堆干草挡住,但干草和鞋子都淹在石板下,莎丽无论如何也无法将鞋子捞回来,趴在下水道边绝望哭泣。这时,化身成一个陌生老爷爷的上帝来帮她了,很简单——取出一支长棍捅开了干草堆,鞋子顺流漂了几米。他对站在不远处的另一人喊道:“嘿,帮忙停住那只鞋子!”
影片中,这样的上帝还有几位。阿里因为连续迟到而被恶里恶气的教导主任要求退学,正巧被阿里的老师碰见,老师则向主任保证阿里是一个好学的好学生,希望他能再给阿里一个机会;送汤给阿里一家的邻居妈妈,阿里将汤转送给另一户老夫妇时,爷爷硬是塞了一把豆子给他作为谢礼;捡到了莎拉的金色自动铅的女孩儿,虽然对这支笔爱不释手,但仍毫不犹豫地把笔还给莎拉。撑起了兄妹俩的童年的,除了这些善人,还有他们的父母,多病但温柔美丽的母亲,严厉但为家庭竭心付出的父亲。没有这些善意,影片就只剩无穷尽的窘迫困苦和兄妹俩的心酸委屈。这就是我所谓创作者心底的温柔。
这份温柔还可见于阿里和父亲到富人区打工的冒险。这是影片惟一两处把贫富差距问题直接摆上台面的描写之一。阿里家所在的社区还是上个时代的建筑,而就在狭窄的小巷和掉漆的木门旁边,是现代化的都市高楼。父亲带着阿里为富人的院子做园丁工作,阿里和富人家的小公子无分贵贱地一起玩耍,为他排解了无人陪伴的寂寞;阿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努力而得到了慷慨的酬金,受房屋主人平等的对待。我们有理由猜测真实情况并不这么和谐。
撇开过程中的细节,这是影片的结局:原本的小鞋子永远地丢失,阿里承诺莎丽的新鞋子没有出现,阿里自己的运动鞋也在最后彻底报废,事情没有好转,也看不到好转的希望。这是发生在第三世界和其他贫困地方的每一天的事实。
我认识的从贫穷里走来的人,无论看起来多么自如,其实心底里都藏着深深的自卑和哀苦;他不会愿意看这部《小鞋子》,因为那会勾起某些回忆,太苦了。他写的日记,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励志小说。《小鞋子》很温柔地讲了一个苦涩的故事,将它柔化成美好的样子,但它的美好是假的,那是无可奈何的苦中作乐。影片中的一个小桥段:莎拉和阿里玩吹泡泡时露出了美丽的笑容。但是,吹泡泡的快乐回忆不能成为她早晨醒来时,在脑中浮现的第一件事情,不会的;她在小小的房子里醒来,首先袭来的苦恼终究是鞋子的问题。真正快乐的孩子不应该像莎拉一样成天帮母亲做家务,而是像《One Day》中唱的那样——“Our Children will play”。世界上有人在这样那样地活着,本身无可指摘,但我想,如果我们心里有一个想要成为的样子,那就应该去做。好出身的人,经常忘了要努力的理由,或原本也没有。但如果我们心里有一个想要成为的样子,那就去做,可能或不可能的,请都去做,难的或不难的,请都去做。因为这里有个孩子,双脚被困在消失的小鞋子中,渴望而无法迈出家门。可见有鞋子是一件多么重要,多么值得珍惜的事。
我是李元,写影评和书评的。欢迎关注,谢谢。
孩子,是纯真的,可爱的,美好的,值得已经长大的人们无限怀念的。许多**人都喜欢回到自己的故乡来拍摄他们的孩童时代。在豆瓣**排名第一的儿童**是一部伊朗的影片《小鞋子》(导演:马基德·马基迪,1997年),豆瓣评分92,好于99%的儿童片,好于98%的剧情片。
哥哥从修鞋铺取回鞋子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把妹妹仅有的一双鞋子弄丢了。为了让妹妹帮他保守秘密免于爸爸的责罚,也为了妹妹能够在上学的时候有鞋穿,哥哥与妹妹共享唯一一双鞋子。于是,兄妹俩每天轮换着穿同一双鞋子去上学。妹妹放了学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跑回家让哥哥换上鞋子去上学(在**里男校女校上课的时间不同)。哥哥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妹妹买双鞋子,不必再因为等着鞋穿而总是上学迟到。
哥哥本打算跟爸爸一起去帮富人家的庭院修剪树木赚钱之后帮妹妹买一双鞋子,不料爸爸在骑车回家的时候发生意外摔骨折了,这对本就拮据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故事因为一次长跑比赛出现转机,作为奖品,比赛的第三名将获得一双运动鞋。为了兑现对妹妹的承诺,哥哥决定参加比赛。在比赛快要到终点的时候,哥哥不小心跌倒了。因为害怕得不到第三名,他爬起身拼尽了全力却意外地率先撞线。哥哥的老师把他举起来,向他祝贺,他问老师是不是得了第三名,老师说他傻孩子,你是冠军呀!大人物们给他颁奖,与他合影,哥哥却因为得不到运动鞋满脸失落。在**的最后,面对妹妹热烈期盼的目光,哥哥窘迫地搓着手一句话也没有说,妹妹读懂了哥哥的歉疚转身走开了。哥哥脱下鞋底已经磨穿了的鞋子,将满是水泡的脚丫子放进了水池里,小金鱼们游了过来亲吻他的小脚丫。
哥哥和妹妹不知道的是挣到了钱的爸爸已经给他俩都买了崭新的小鞋子。爸爸妈妈通过辛勤劳动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哥哥妹妹一起为了一双鞋子想尽一切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哥哥对妹妹爱护有加,即使迟到了被教导主任训斥误解,也不愿坦露两人共享一双鞋子的窘境。妹妹没有向捡到她的鞋子,比她的家庭条件更不济的同学提出归还鞋子的要求。同学失明的父亲捡到那双鞋子后当作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女儿,女儿才把自己更加破旧的鞋子扔掉。同情与怜悯在这样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是廉价的,无力的,孩子们甚至不会理解大人们如此泛滥的情感。
我的小时候没有经历过像**中表现的如此困顿的境况,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小小愿望。小时候穿的鞋基本上都是手工鞋,鞋底是千层底,鞋帮是用浆糊糊起来的几层棉布之后进行晾晒,最后像硬革质地的鞋帮。每次刚穿新鞋的时候都有些挤脚,但是等新鞋穿软了之后就会越穿越舒服。一开始我最期待穿新布鞋的时刻,即使穿起来特别费劲又挤脚,需要一个人提着鞋帮,一个人使劲蹬,但毕竟穿的是新鞋,走路都开始小心翼翼起来。后来有小伙伴们开始穿那种白的亮眼的运动鞋,我又开始期待拥有一双不是手工制作而是商店售卖的胶质鞋底白色鞋帮的运动鞋。小孩子的要求总是明确清晰,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但也总是特别容易满足。当我们习惯了社会发展带来的舒适与便捷,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某种东西时,也许有一刻也会恍惚,做个孩子多好。
不怕穿小鞋的人通常具有以下性格特点:
1 自信:他们通常有强烈的自我信念和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应对任何挑战和困难,因此不怕面对穿小鞋的情况。
2 独立:他们习惯于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不会因为被穿小鞋而感到受到打击。
3 理性:他们通常能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会因为情感因素而做出冲动的决定,因此能够冷静应对穿小鞋的局面。
4 坚韧:他们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能够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轻易放弃,并且能够从困难中汲取经验和成长,因此不怕面对穿小鞋的局面。
总之,不怕穿小鞋的人通常具有自信、独立、理性和坚韧等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和困难,不轻易被他人影响和左右。
小鞋子告诉了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孤立无援,无法改变周遭惨淡的环境,可我们仍旧有很多能做的,很多能够努力的。我们要在苦难中顽强地自我救赎。
全片表面上在说关于两个小孩因一双鞋子而产生的情感波折,在我看来,实则是反应了贫穷国家的病态、宗教的懦弱以及家庭中无理蛮横的父权。
整部**处处可见贫穷的羁绊,从阿里弄丢鞋子,再到他与妹妹换鞋子,最后他努力奔跑着希望得到鞋子,他都坚强生活,没有放弃内心对一双好鞋子的渴望,更没有向生活求饶。
这是一部感情真挚动人的好**,一部充满爱哥哥对妹妹的爱的好**,一部震撼内心让人看了心疼的好**。
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强烈的煽情处理,只有平淡地叙述,只有善良的人性,却足以令每一位观众深受感动。
哥哥与妹妹用手写字交流那场戏,哥哥不小心把妹妹的鞋子弄丢,因为家里贫穷,不希望妹妹告诉爸爸,增加爸爸的负担,用文字交流之后,哥哥决定让妹妹穿自己的球鞋上学,因为哥哥和妹妹的上课时间不同,所以妹妹放学必须拼命地往回家跑和哥哥换鞋,然后哥哥再去上学。
哥哥与妹妹换鞋“交接”的每一场戏,妹妹因为掉进水沟的鞋而哭泣那场戏,哥哥为了给妹妹赢一双鞋子而祈求老师同意他参赛长跑比赛,第三名奖励有一双球鞋,但在冲刺阶段,有2名和他不相上下,他拼命向前,一不小心得了第一,但他却很不开心,因为没能帮妹妹赢得那双球鞋,比赛回来时,与妹妹无言以对,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时,爸爸已经给他们一人买了一双新鞋。
在比赛时,哥哥的双脚磨起了泡,唯一的鞋子也磨破了,只想为妹妹赢得一双新鞋,我好喜欢这样的哥哥,超级有责任感。
爸爸带着哥哥到富人区找活干那段戏,哥哥为了拿“第三名”而努力奔跑那段戏,都没有使用太花哨的镜头表现方式,仅仅用最朴实的**语言交待事件与情感,却非常的动人心弦。
尤其是影片结尾,哥哥把因为跑步而擦破皮的脚放进水池,一群金鱼游向他,影片就此结束。这样的收尾处理,实在太好。哥哥与妹妹的兄妹情,在不言语的四目相对中便已生动表现。父亲放在单车后座上的两双新鞋,则给观众实现了一种值得期许的圆满。
《小鞋子》里头的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即使再穷苦,也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哥哥爱护妹妹,聪明机灵,还很懂事,知道家里艰苦,体恤父母的不易;妹妹温柔可爱,小小年纪就担当了许多家务,看到自己那双丢失的鞋子之后,本想找回,却在看到对方爸爸是盲人之后,转头回家,没有一句台词,只是一个眼神与一个转头,就让我们看到了小姑娘的善良。
两个小演员演得真是太好了,一点不露演的痕迹。导演马基德·马基迪也真是会挑人,两个小孩的眼神就足够动人。每一次他们的落泪哭泣,也会让我跟着泪目。尤其哥哥后来因为没能拿到第三名而哭泣的画面,真是让人心疼又温暖。
整部**向我们展现了生活艰苦的一面,展现了贫富差距这些社会现实,但更展现了人性里的善良美好。全片看似波澜不惊,平淡朴实,实则触动心灵,难以忘怀。
看的时候也会想,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导演,才会拍出这么善良细腻的**啊?这我觉得,想要创作感动人心的作品,首先得自己就是一个善良的人。
之前朋友分享了一篇最值得guank的影片,点开看后发现有些不错的影片并没有在上面,甚觉可惜,于是决定也给大家分享一些好看的影片,希望大家喜欢。
伊朗**《小鞋子》又名《天堂里的孩子》1998年出品。获得2000年度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并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影片之一。
**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全片围绕着一双丢失的鞋子展开。小男孩阿里,把为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丢了,而本就贫穷的家庭无力再添购新鞋,于是阿里央求妹妹跟他轮流穿着他的旧球鞋去上学,二人每天奔波在上下学的换鞋途中,胆战心惊。
本片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妹妹的找鞋和哥哥的比赛。妹妹终于发现了丢失的鞋,但得知拾鞋女孩的家庭同样困难后,她不忍心再要回来。哥哥发现跑步比赛的季军奖品是一双新球鞋时,于是想尽办法参赛,一心只想得第三名的他,最后却不料跑了个第一。
虽然想要找回鞋子的心情是那样急切,但妹妹仍然保持着内心的那份善良,让人动容。而每当看到阿里得了第一却痛哭时的情形,在感到有趣之余又莫名的心疼,这或许就是孩子们之间那最简单最朴实最纯真而又最动人的情感。
即便身处贫穷,但一双《小鞋子》所表达的却是人间最平凡的情感,告诉我们最简单的生活道理——即使贫穷也不丧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也要积极乐观地活着,保持真与善,同样能收获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小鞋子》是我接触的第一部伊朗**,第一次看后就被这部伊朗**圈粉了。随后在了解了一些有关伊朗**的情况后得知,在深受本土文化以及国情的影响下,其实伊朗**可拍的题材可以说比我国还严苛。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的导演们也能从生活的细微中来展现出一些不平凡的东西,形成了伊朗**独特的名族标签。
而伊朗**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世界。例如《小鞋子》的导演马吉德·马吉迪拍摄的另一部影片《天堂的孩子》以及伊朗**大师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
伊朗**的魅力或许只有亲身体会过才能得知,他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和平凡简单的故事内容,在如今这个“景观社会”下,依然能够感染着我们,拨动我们的心弦。
END
给人穿小鞋是一般把上级对下级或人与人之间进行打击报复,称之为“穿小鞋”。也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穿小鞋也多指类似打小报告、公报私仇、私底下报复等行为。人们都对这种打击报复行为很反感和抵触,也有公报私仇之说。
扩展资料:
穿小鞋的典故是发生在在封建时代,相传北宋时,有一个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丑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从。后娘也没有办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说给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后母却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子,让媒婆带给男方。 巧玉出嫁那天,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轿。她又羞,又恼,又急,一气之下便上吊自尽了。
——穿小鞋
《小鞋子》是二十年前的伊朗**,讲述了一个心酸又童真的故事 ,情节很简单:
主人公是一对贫穷人家的兄妹,哥哥把妹妹唯一一双鞋子弄丢了,他们就轮换穿哥哥的球鞋上学。之后,哥哥想尽办法为妹妹买一双鞋,但过程总是状况百出。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童话 ,主人公是天真无邪的小孩,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却是冷峻的,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残酷,以及贫穷带来的心酸和无奈。
而为何又是童话?因为小孩的天真和可爱也是同样真实的,观影体验就如同吃一颗又涩又甜的酸枣,这是遥远的童年的味道。
这部**的镜头语言非常平实和朴素,没有任何花哨的剪辑和场景调度,稳得就像一部生活写实纪录片。 **毫不做作,真诚无比,不夸张不煽情,自然而然流露的情感最为打动人心。
《小鞋子》是围绕一双鞋展开的故事,而大部分的场景里,哥哥妹妹都在 奔跑、奔跑、奔跑。
哥哥与妹妹换鞋穿的时候,兄妹俩争分夺秒奔跑的模样让人印象深刻,有点心酸笨拙又有点可爱。
妹妹每次都是撒开腿地拼命跑,从学校跑到与哥哥约定的地点,生怕耽误了哥哥的上学时间,但经常遇到意外。
哥哥一换上球鞋,就立马提着书包狂奔,但也多次因为妹妹的耽误而导致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教训。
妹妹因为耽误哥哥时间而感到抱歉无措的样子,哥哥因为老师批评而流下眼泪却绝口不提妹妹的样子,真的是又心酸又可爱。
兄妹俩之间的感情表现得十分真挚:我们会相互埋怨与责怪,可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这个奔跑代表着小孩子的天真可爱和小小心思,他们努力守护着这个不可以告诉大人的秘密。
当奔跑停下来,意味着掩护阶段性的结束,小孩们松一口气,啊,好险。
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小时候,为了掩盖一些错误,拼命想尽办法。那些错误在现在看来,也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那个时候,就足以使我们的世界天崩地裂了。
后来,哥哥与妹妹发现丢的小皮鞋被一个小女孩穿着,兄妹俩一起奔跑着去上门讨说法, 两个人神情严肃,气势汹汹。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去质问小伙伴时,也是这个表情,充满着杀气。
但是当看到小女孩凄苦的家境时,兄妹俩都停了下来,对视一眼,然后转身慢慢往回走,两人步伐缓慢,都若有所思。
哥哥妹妹非常的善良和懂事,尽管因为这双丢的鞋子吃尽苦头,但也不想再要回来。
这个奔跑代表着小孩子简单分明的是非观,他们觉得错了就是错了,没有模棱两可和复杂的考虑。
而他们纯澈善良的心灵又让他们停下来,然后决定放弃上门理论,如此懂事,真的好难得。
最后,哥哥决定参加马拉松赛跑, 而且给妹妹保证说一定得到季军,因为季军的奖品是一双球鞋。
马拉松比赛中,哥哥穿着他那双破旧的球鞋,拼命地跑,咬着牙坚持,但幸运又不幸的是,哥哥最后得了冠军。
周围人欢呼不断, 可哥哥看着摄影师的镜头,委屈伤心地哭了。
他没有得到季军,却得到了完全不想拿的冠军,他一点都不开心,因为那意味着妹妹还是没有鞋子穿。
这个奔跑代表着哥哥对妹妹深厚的感情,以及哥哥坚韧的毅力。
哥哥停下了,到达终点,可却没有得到他最想要的结果。
这就是生活啊,状况百出,意外不断,总是在失望和希望中来回交替。
哥哥回到家后,妹妹得知没有鞋子,不高兴地走开了。
哥哥脱下跑废的球鞋,把脚放进水池里,金色小鱼在脚边游来游去,哥哥愁苦地出着神······
**到这里就结束了, 虽然正走在回家路上的爸爸给兄妹俩都买了鞋子,但**的情绪停留在了哥哥和妹妹忧伤的心情里。
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很好,它还原了生活的真实模样, 一会儿天边下雨一会儿阳光闪耀,总是无常变化着的。
但是,我们终归要好好地生活,努力地、积极地奔跑着,小鞋子也许会搞丢,可也许也会惊喜地再回来呀。
//
看完这部**后,我留意了一下生活中的 “奔跑” 。
我发现生活中的“奔跑”是独属于孩子的行为,他们在阳光泛滥的草地上追逐打闹,大人们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小孩笑着喊着,大人静默微笑观看着。
如若一个成年人奔跑,他多半是有急事,不得已才做出这样“有失风度”的动作,又或是为了释放生活的压力。
可小孩不会,他们肆无忌惮,他们无所顾忌,他们开心就奔跑,不开心也奔跑。
渐渐成长为大人后,就不怎么奔跑了,因为大人学会了内敛,学会了拘束,学会了看别人的眼光,再也无法随心所欲。
:豆瓣 、网络
Solomon9
2018112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