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翻译古诗

爱情翻译古诗,第1张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兴也。桃,木名、华红,实可食。夭夭,少好之貌。灼灼,华之盛也。木少则华盛。之子,是子也。此指嫁者而言。妇人谓嫁曰归。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兴也。蕡,实之盛也。家室,犹室家也。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兴也。蓁蓁,叶之盛也。家人,一家之人也。

  朱熹注

  题解

  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注释

  夭夭:充满生气的样子。

  华:古花字。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

  之,指示代词。

  ①:贲加草头,音坟,果实将熟的样子。有fen (贲加草头)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样子。

译文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赏析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嘉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 关于凄惨爱情的诗句

关于凄惨爱情的诗句 1形容凄惨爱情的诗句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贫贱夫妻百事哀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自古佳人多命薄 闭门春尽杨花落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2凄惨爱情的古诗

1,《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点评: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2,《离思》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点评:这首诗运用托物以言情的比兴手法表达对亡妻苇丛的忠贞与怀念。《孟子。

尽心》篇中"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的语句。他创造性的将"观于海"改为"曾经沧海",意即:曾经娶过像你这样妻子的我,再也难得让其它任何女子来替代你。

(多么感人的肺腑之言啊!)"除却巫山不是云"用了宋玉《高唐赋》中"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上",暗喻亡妻苇丛和对亡妻的情感为至大至美的"沧海"与"巫山云"。意即其它任何"水"任何"云"都相形见拙,或者黯然失色了!好一个"懒回顾"道出了作者在生活中有多少艳遇,可是他却连回头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元稹在亡妻后皈依佛门)故此"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这首古今悼亡名作应该记取全诗,不应将上下两联分开。——美极了!3,《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点评:这首悼亡词是诗人为怀念亡妻而作。

至和元年(1054年)苏轼与通义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王弗贤惠,婚后两人恩爱相处。

情意甚浓。一年新春,报岁兰花盛开,诗人采摘一朵插在夫人头上,笑着说:"夫人显得更加娇美了!"王弗也笑着说:"可惜我不配,我爱兰花,不仅因为兰花芳香四溢,风姿脱俗,更在于它的'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格。

因而人称为'花中君子','空谷佳人',我能佩带它吗?"诗人大笑说:"正因为兰花姿色清秀,超凡脱俗,夫人正可佩带。人们把兰花称为'王者之秀',夫人姓王,恰好应其自然"。

从这段生活趣闻中可推测诗人婚后的幸福与甜蜜。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因病谢世于河南开封。

苏轼悲痛至极,次年移墓于四川先君夫人墓旁。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岁进不惑,出任密州知府。

妻已亡故十年。在正月二十夜晚,风雨之中遥想千里之外妻子的孤坟,不胜悲凉。

梦回故乡。只见妻子在小窗前梳妆,两人相见"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醒来伤感不已,铺纸提笔写下了这首情深意切的悼亡词。"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为题记。

这首词体现了诗人对妻子永志难忘的真挚而纯洁的爱情。十年来诗人历经坎坷,内心充满了苦痛,有多少话要对妻子诉说,有多少情要对爱侣表白,然而,两人地处千里,阴阳相隔。

"无处话凄凉"。一种抹煞生死界限的痴话感人至深。

这里诗人将情推向高潮,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种假设语意:写出与妻相逢。

我形容憔悴,鬓白如霜,你一定不认识我了!把自己的痛苦与怀念爱侣的情感结成一体。使难忘之情更深化了。

从梦中醒来后又追梦回到了现实中,"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把难忘的情怀再一次推向高潮,断定自己年年断肠处就是在寂静的夜晚,那明月映照下"短松岗"的千里孤坟。

————美极了。4,《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点评: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诗人从登楼在微风中所见,从茫茫天际引来"春愁"。春愁原来在"春色烟光残照里"的凄惨景色中,诗人"愁"的什么?他埋怨啊,他说:"无言谁会凭阑意"。

他打算狂歌醉酒解愁,但是,"强乐还无味",就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于是就陷于更加痛苦之中。如此缠绵执着,排遣不开,解脱不了的"春愁"到底是为哪般?此词结语:"衣带渐宽人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来是为了"她"。

这一语誓词,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词句广为流传。备受评家赞美!5,《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这是一首借牛郎织女相会而歌颂美好纯挚爱情的词,自从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之后。

各种借助牛郎织女写人间爱情的作品太多。历代文人写的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凄凄惨惨。

秦观写出迢迢银河中的鹊桥,有弄巧的彩云。纷纷飞来的流星,是传书的电光。

情人的"柔情似水"定期见,乞巧的"佳期如梦"喜相逢。"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即爱情贵在持久坚贞,而不在于朝夕相伴,形影不离。

诗言情,《诗经》始。人们信。

3形容凄惨爱情的诗句有哪些

1、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擘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唐牛希济《生查子》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魏晋曹植《七哀诗》

3、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唐王建《望夫石》

4、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唐韦庄《应天长》

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宋李之仪《卜算子》

4形容凄惨爱情的诗句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贫贱夫妻百事哀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自古佳人多命薄 闭门春尽杨花落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5那些 优美悲凉的爱情诗句

席慕容诗集 都是经典

席慕容的爱情诗句,总是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那么温婉哀怨,令人魂肠愁结、不能释怀。或许青春,抑或爱情本身就是甜蜜中掺杂着淡淡的苦味吧!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

——《古乐府》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一棵开花的树》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的。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现在,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就是,

太迟……

——席慕容《莲的心事》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有一天

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将你一笔抹去

——席慕容《错误》

6关于古代凄美爱情的诗词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

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

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

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 ◆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

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

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

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

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

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

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

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爱,为什么会能够如此深沉,生死以之,以致在“美人作土”、“红粉成灰”之后的几十年,还让诗人用将枯的血泪吟出“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的断肠诗句?我从陆游“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中似乎得到一丝感悟: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爱,虽说在现实世界中存续的时日无多,却早已经一点一滴地“转存”到了各种有情万物之中,恰似把真情实爱存入了瑞士银行,可以稳稳地收取利息。

一对“菊枕”的枕函之中,封存、寄寓了新婚当时多少甜蜜,多少默契;多少香艳,多少情怀;多少的厮抬厮敬,多少的互爱互重。也许,就单是这一对“菊枕”,已经足以让情爱“一粒粟中藏世界”且“化身千万”,更不用说恩爱夫妻之间“有甚于画眉”的“闺房记乐”了。

一对“菊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那么的无足道,而又实在是那么的奢侈。其“药疗”之功效,犹在其次也,叹叹。

人间的万事可以消磨殆尽,而情爱的清香却永远会历久弥新。 愿天下有情人都双双亲手缝制自己的一对“菊枕”,长相依傍,不离不弃,莫失莫忘,珍爱到地老天荒! 梁祝、西厢记、孟姜女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 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与表妹唐婉本恩爱夫妻,感情甚笃。

但因陆母不喜欢唐婉,终被迫休离。后二人各自。

1、《春日》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春天郊游的景象,作者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洒脱的心情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大自然的郁勃生机,又表达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悠闲自娱的心情。

2、《春日》

朱熹〔宋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3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