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是一本从小学便开始读的书。玛丽安(Marianne)和埃莉诺(Elinor)常被读者和评论家视为情感和理智的代表,用来权衡利弊和对比分析。小说开篇便提到:埃丽诺思敏捷,头脑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一直帮母亲出谋划策。她顾全大局,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感情强烈,然而她却懂得克制自己的情感。在克制方面,她的母亲还有待学习,妹妹玛丽安却一辈子也不要学。
埃莉诺作为家中长女,有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和淡定,使人观之可亲。玛丽安则是人群中耀眼的存在,她美丽自我,多才多艺,热情直率,爱憎分明,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对世俗有一种超脱的渴望。她渴望和追求着炽热不平凡的爱情:“爱情就像火一样燃烧……爱情是一种幻想还是一种感觉?”玛丽安认为:“如果跟一个与我趣味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我们必须情投意合;醉心于同样的书,同样的音乐。”
埃莉诺与爱德华的感情在玛丽安看来是相敬如宾的感情(polite affections),过于平淡。爱德华不似爱情小说中光鲜亮丽的男主角,虽亲和,却缺乏热情和某种吸引人的特质,他保守甚至优柔寡断。较之母亲和家族对他出人头地的期望,他更希望做一个牧师,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the quiet of a private life)。他的理想图景是乡村生活:“有一个可以行善的小教区,养养鸡,做一些简短的布道。”
奥斯丁笔下英俊的年轻男性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如该小说中的威洛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威廉。二者英俊潇洒,举止优雅,幽默风趣,懂得迎合和讨女性喜欢。他们让美丽却贫穷的**陷入情网,但他们现实又势利,渴望攀上有钱有门第的**来改变自身的经济境遇。
威洛比的出现和英雄救美,满足了涉世未深的玛丽安对于爱情的幻想。她固执己见地相信这个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就是自己生命中的王子,完全不理会亲友的建议,也不理会外界对自己的风言风语。
除了英俊的年轻男性外,年长男性也是奥斯丁笔下有代表性的群体,如该小说中的布兰登上校(Colonel Brandon)和《爱玛》中的奈特利先生(MrKnightley)。这类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父亲,长者的角色,起初因为其年龄和严肃常被他们喜爱的女性诟病。如玛丽安对待布兰登上校的爱意视而不见,并对他人将其与这样一个年龄又多病(age and infirmity)的人拉红线十分反感,特别是在结识了威洛比之后,玛丽安更是一味沉浸于自己的热恋中无法自拔。
奥斯丁的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故事的反转常发生在MrCharming的丑事被暴露,如威洛比对布兰登上校的养女的丑行,以及他放弃了与玛丽安的感情,娶了一位自己不爱,但是却有五万英镑财产的**;如《傲慢与偏见》中威廉企图与达西的妹妹乔奇安娜私奔,以及后来与莉迪亚私奔;如《曼斯菲尔地庄园》里亨利与芬妮的已婚表姐玛丽亚的私奔;如《爱玛》中弗兰克与简的私定终身……女性人物的成长常体现在识人中,见证了华而不实和虚伪,坚定了谁才是真正值得信任和爱的。
玛丽安因为威洛比放弃自己备受打击,大病一场,险些丧命。大病初愈后,她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也渐渐感受到了上校的好,他的美德和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对于母亲,姐姐和成了她姐夫的爱德华而言,他们都极力赞成玛丽安嫁给上校——这个他们眼里最忠实善良的朋友。“他们都感到了上校求爱不得的悲伤和自己在促成这门婚事上的责任,而玛丽安将是解决这一切,给大家带来慰藉的人。”
玛丽安对上校,不能说有对威洛比那种充满激情的爱恋,但也敬重他,在他的关爱中抹平曾经的创伤,获得慰藉和满足。上校不仅有着这一地带最优渥的物质条件,而且是个极其仗义善良的人。他当初为失去继承权的爱德华提供帮助,尽管素不相识,却感同身受,明白遭遇父母阻拦而放弃爱情有多痛苦。同样,他没有居高临下施舍,而是尊重和照顾到爱德华的面子和尊严,让埃莉诺代为传达,这都是他的善良和对人的体恤之处。
最终玛丽安嫁给了这个“两年前还被自己认为太老,现在还要穿法兰绒马甲保护身体”的男人,也彻底放下了对威洛比的执念,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丈夫。“顺应新的情感,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在新居里做着妻子,家庭主妇和女主人”。
奥斯丁没有把威洛比塑造成十恶不赦的人,他也爱过玛丽安,只是这份爱情在现实和利益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威洛比也有过自己的忏悔:如果当初好好对待玛丽安,他不仅能获得幸福,而且还能继承史密斯太太的财产变得富有。他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追悔莫及,他的忏悔是诚恳的和不容置疑的。同样,他有很长时间一想到布兰登上校就充满嫉妒,一想起玛丽安就无比懊悔。
较之威洛比和布兰登上校的个性鲜明,爱德华反而是小说中较为黯淡的男性角色。他的感情与他的言语一样,缺乏激情不善言辞。爱德华年少时草率地与露西订了婚,尽管他在认识埃莉诺后,明白了真正所爱,却依然恪守着承诺,甚至被母亲要挟放弃继承权,断绝母子关系。直到露西后来迅速改旗易帜,与继承了爱德华财产的罗伯特结婚。露西出身卑微,却颇有心机,懂得阿谀奉承。爱德华也意识到了识人不准,将其归咎于当时没有一份正经职业,无所事事,兄弟关系不和……认识到露西的真面目后,爱德华也迅速地向埃莉诺求了婚,赢得了一份自己理想的爱情。
与爱德华一样,埃莉诺在感情中并不是个主动的人。她更多把自己的感情克制在心里,理智和冷静,尽管内心十分在意,特别是听到露西讲述自己和爱德华私密订婚,以及误以为爱德华娶了露西后,她亦崩溃与难过万分。她在这份感情里一直处于等待者的角色,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却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体面和善良。爱德华也最终没有辜负了她。
《理智与情感》中的人物形象
埃莉诺
埃莉诺是家中的长女,生活中的经历塑造了她理智、冷静和谨慎的性格。她的择偶标准并不看重对方的外貌和经济条件,而是内在修养。在发生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之后,埃莉诺最终选择了诚实的爱德华。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总是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幸福,因此,埃莉诺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埃莉诺虽然没有闭户独处,与家人隔绝,没有离开屋子蓄意躲着她们,也不是整夜不眠专想心事,可是每天她还是有足够时间思念爱德华,揣度他的态度,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心境中,她的思念亦各不相同,时而深情,时而怜悯,时而满意,时而责怪,时而疑虑。”
玛丽安
17岁的玛丽安性格十分率真、热情,特别注重艺术情趣以及恋人之间的心心相犀。她认为:“跟一个趣味与我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他必须与我情投意合;我们必须醉心于一样的书,一样的音乐。”因此对英俊、浪漫的威洛比一见钟情,认为他的容貌和神情正符合她想象中某一只心爱的故事里的英雄形象。玛丽安完全对较为保守的布兰顿上校不理不睬,觉得他是乏味的老男人。威洛比要告辞去伦敦时,玛丽安因为悲伤而少吃不睡、眼泪长流,或是独自外出,把伤别的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
爱德华
爱德华在遇到埃莉洛之前,其实己经和斯蒂尔**露西订了婚,没想到陷入到对埃莉洛的爱恋中难以自拔。但他没有像威洛比对爱莉莎那样对露西始乱终弃,面对母亲要求他娶有钱女,否则就取消他继承人身份的压力,他依旧选择迎娶露西。所以对爱德华,奥斯汀同样从埃莉洛的视角对他的人品给予了大力的赞扬。爱德华是一个愿意牺牲一己的情感去履行年少时草率缔结的婚约的人。
布兰登上校
布兰登上校对爱情专一,负责。因家庭反对,他与初恋情人分开,但痴心不改;在情人离世后,他一直在悉心照顾毫无血缘但是情人遗留的私生女。当他遇到玛丽安后,便对她一往情深。当他发现玛丽安爱上威洛比之后,感到很伤心,但未改痴情并衷心地希望她幸福;当得知威洛比抛弃了玛丽安,他立刻前往安慰;当玛丽安因此而病倒后,他一直陪伴在她身旁,正是他的专一与默默坚守,赢得了玛丽安的爱情。
除了对爱情专一外,布兰登上校为人善良乐于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当爱德华-爱丽诺的情人被逐出家门并剥夺了财产时,布兰登上校尽管与爱德华并不熟识,还是给他提供一处住所和一份工作。
威洛比
威洛比起初诱惑了年仅14岁的爱莉莎-布兰登上校的养女。在这个可怜的女孩子怀孕后,威洛比无情地抛弃了她。当他遇到美丽的玛丽安,抱着同样的目的,他向玛丽安大献殷勤并让她深陷情网。因玛丽安家境贫穷,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她,并娶了一位有钱的**。
达什伍德夫人
女主人公的母亲达什伍德夫人是一位平庸的主妇,感情用事,愚蠢。这位母亲最突出的性格是太浪漫,尽管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对她而言“常识,起码的关心,起码的谨慎,统统淹没在她那富有浪漫色彩的微妙性格之中”。这样的一位母亲在丈夫去世后没有积极着手未来的生活,而是沉迷于反反复复地没完没了的悲恸之中;对于被逐出家门后的拮据生活毫无意识;无论家庭琐事还是生存大计都需要女儿爱丽诺的帮助与指导。
奥斯汀刻画的人物形象
奥斯汀在十六岁时写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说《凯瑟琳》中,就第一次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在这里显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的双重标准: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问题的症结,但是这一点并没有使她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交代了两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个品质恶劣的年轻人,要是心肠有点冷,有点自私不算坏的话。……如果他娶的是个厚道些的妇人……他自己也可能变得厚道起来。可惜他结婚时年纪很小,又非常爱他的妻子;而约翰·达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惊人写照,心地更加狭窄、更加自私。”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就让这对夫妻登场现身说法,煞有介事地讨论该如何履行老庄主临终时要他好好照顾他后母和她的女儿们的嘱咐,结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终于决定什么钱也不用给,只消帮助她们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邻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种绝妙的讽刺文章,在奥斯汀其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奥斯汀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他看到玛丽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说:“我说不准玛丽安现在能否嫁上一个年收入在五六百镑以上的男人。”这些人满脑子的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本周,通过有书App共读了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理智与情感》。
曾经有人讨论过这部小说,它到底算是悲剧还是喜剧呢?
英国著名学者H沃尔波尔的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简奥斯汀写这篇小说的初衷,解答了她所有作品中观察世界的态度。正如巴尔扎克,他写尽了人生悲剧,却将它们命名为《人间喜剧》。
故事的一开始,作者铺垫了一个悲剧的背景。父亲死后,全部遗产都由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了,哥哥非但完全没有在经济上帮助过母女四人,而且听任尖酸刻薄的嫂子欺凌她们,就这样,达什伍德太太带着三个女儿搬离了自己的家园,住进了一所乡舍之中,只能靠着微薄的收入过着紧张的日子。
三个女儿中的两位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两人都是美丽善良、人品高尚、知书达理的好姑娘,但因为财产问题,让她们的婚恋之路格外波折。于是围绕着两人出现了爱德华、威洛比、布兰登上校等一众男性角色,同时也出现了露西和安妮这对未婚姐妹,同样没有财产,同样处在劣势,但她们的心机和手段显然更深,仿佛是特地拿来和两位达什伍德**作对比的。
正如小说的名字《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试图用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来写出面对婚姻和命运的两种态度。埃莉诺是家中的大姐,母亲单纯,妹妹天真,所以她成为了家里最成熟谨慎的一位,她聪明懂事,善于观察环境和人心,明白人情世故的可怕,懂得进退,懂得喜怒不形于色,懂得保护自己和家人。
她爱上了爱德华,也知道爱德华同样喜欢她,但是她从未因此欣喜若狂,并不像普通少女那样把恋爱的喜悦挂在脸上,她始终没有在未曾确定的事情上投入过太多期待。当她知道爱德华和露西订婚的时候,她其实极度痛苦,但她选择了把强烈的感情埋进心中,保守这个秘密,甚至要平静礼貌地面对情敌一次又一次地挑衅,最可贵的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没有埋怨憎恨过爱德华,她非常善良的换位思考,试图去理解爱德华的难处,甚至后来可以帮助爱德华去获得幸福,她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女孩子,她的理智是温暖善良的,有胸襟有气度。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说露西和威洛比这样的反面角色,也是有理智的,他们不为感情所困,理性到冷漠自私的程度,在他们眼中只有利益,为人处世虚伪狡诈,机关算尽,看似理智其实满脑子歪门邪道。另外,费拉斯太太,范妮两口子其实也是如此,她们理智到可以完全不顾亲情,或许这种“理智”让他们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却也因此牺牲了人格的高贵,变的狭隘猥琐,令人不齿。
而这本书中“情感”的集中代表是玛丽安,她天真热烈,相信一辈子只能爱一个人,当她被威洛比救下,从此爱上他的时候,她就从没想过自己可能会遭遇背叛,她以为她的爱人会和自己一样坚贞不渝。却没想到,她爱上的只是一个卑鄙小人,这场爱情让她伤筋动骨,心神俱裂,她付出了漫长的痛苦,流了无数的眼泪才终于明白,感情并不是生活的一切,正如埃莉诺所说:“尽管有关对象专一、始终不渝的爱情概念十分迷人,尽管人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幸福完全依靠另一个人,但并不意味着应该如此,那是不恰当,也不可能的。”
埃莉诺的态度,代表了简奥斯汀的态度,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其实是成为自己,要有独立而强大的内心,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原则,无论爱上谁那都只是同伴,而不是把内心全部幸福寄托在其上的人,这个道理玛丽安原来不懂也不接受,她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对威洛比的感情,也没有掩饰过失恋的痛苦,她甚至和姐姐争论,认为要她自己学着克制,是一种对世俗的刻板臣服,直到她明白了原来姐姐也一直忍受着失恋的痛苦,而且比她更早,甚至比她更深的时候,她才感受到姐姐的克制中到底包含了多少尊贵,多么值得尊敬。正如那句话所说:“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
最终玛丽安嫁给了布兰登上校,那个她曾经认为不浪漫不可爱的男人,却一直沉默的守护在她身边,即使看着她爱上别人,看着她为别人痛苦,也从未放弃,在玛丽安最痛苦的时刻总是给她无私的帮助。布兰登上校忧郁的外表之下,原来也隐藏着强烈的感情,他曾经在情感上受过伤害,他对玛丽安的爱深沉而包容,这才是真正的深情,而威洛比虽然曾带给玛丽安浪漫和甜蜜,但那其实只是欲望,一旦遇到现实的挑战,利益的权衡,这种欲望就立刻消失,变成冷漠。
所幸,埃莉诺和玛丽安都在属于她们自己的情感波折中成长了,虽然长夜漫漫,崎岖难行,但两位姑娘最终等到了自己的真爱,这个故事以悲伤开头,以挫折贯穿全篇,以讽刺呈现世间百态,最终以幸福画上圆满句号,你说这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呢?
也许你会说,这不过是一场梦,现实中的简奥斯汀最终也没有等到她的真爱,就在孤寂中渡过了一生,但我们不能说她就一定不幸福,相信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个女人的内心一定温暖而且强大,她没有实现的,却能够真心祝愿别人实现,她虽然没有得到美满的家庭,但她的作品中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感情,始终散发着淡淡的光芒,温暖了几百年来无数阅读小说的人们。
但是我们却感受到了这本书带来的温暖!愿你余生都能带着这暖意勇敢的生活下去,无论那个人最终有没有,来或是不来。
《理智与情感》策划人:亚比煞,自幼酷爱读书,愿以书为火,行过世间幽暗,当过记者,做过编导,现为作者。已出版个人作品《何处有香丘》《密云晨光》。
主播:安东尼,他的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最富于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作者用滑稽模仿和反讽的艺术手法,把所有人物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书中妙趣横生的戏剧性场面,历来为评论家所津津乐道,常拿她和莎世比亚相提并论。
在这本书中,主要以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的姐姐埃丽诺,和聪明灵慧,但过于多情善感,对爱情抱着浪漫色彩,对情感毫无节制的妹妹玛丽安的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来剖析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说明了: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这个道理。
姐姐诶丽诺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爱德华与别人订了婚,她尽管极为伤心,却能竭力克制自己,由于始终如一的坚持最终收获了爱情。而妹妹玛丽安被轻薄公子威洛比抛弃后悲痛欲绝,自我作践,差一点丢掉性命。
作者简奥斯丁有个特点:善于创造人物。她塑造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相信你在阅读《理智与情感》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定会和我一样,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在看一场**,由于作者没有过多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所以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象导演一样,对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定位,实现编、导、演的全部场景。
《理智与情感》包含着两个“三角”关系,故事可谓错综复杂,但作者始终能妥帖安排,使作品看起来浑然一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一个异样的表情,一个偶然的举动,都寓有一定的含意,引起读者的关注。例如第一卷第十三章,布兰登上校正打算带领众人到惠特韦尔游览,突然收到一封信,“一看姓名地址,脸色刷地变了”。他也不肯道明缘由,便匆匆赶到伦敦。又如第十五章,本来同玛丽安打得火热的威洛比,突然一反常态,冷冰冰地来向玛丽安一家道别,只说是“到伦敦去出差”。作者利用偶发事件制造悬念,使读者急欲看个究竟。
人与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不管聚散都具有某种意义,如同小说中,玛丽安最早断定,布兰登上校“年老体衰”,根本“没有资格考虑结婚”,可后来的事实却恰恰是她自己做了布兰登太太。再看露西,她先前是那样鄙夷罗伯特·费拉斯,说他“傻乎乎的,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可是她最后又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
世事难以预料,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观念的人,甚至还会遇到带着各种不同目的的人,有些人的出现,是让我们经历和懂得,有些人的出现,是让我们体会爱与被爱。所以生活不仅需要一颗纯静的初心,还需要有勇气和智慧,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遇事冷静判断,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责,就一定能获得圆满的结果,人生的幸福!
读《理智与情感》有感
[读《理智与情感》有感]《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出版作品,读《理智与情感》有感。英国文坛现实主义作品在经过40多年的青黄不接之后,终于由这部作品打破了沉闷的局面。《理智与情感》的发表无疑为以后现实主义的重新崛起和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埃丽诺与玛丽安两姐妹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并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
小说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对理智与情感、道德与规范的讨论对于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
小说对理智与情感的讨论,一方面通过两姐妹性格的对比表现出来。姐姐埃丽诺代表理智,她选择对象不是看中家庭地位和财产,而是从人品出发,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上了虽不漂亮却人品出众面,这种对比还通过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德华与布兰等上校的行为表现出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德华虽然由于年轻时不够冷静而与庸俗的露西订婚,并一直感到痛悔,但他能够从理智出发,从道义出发,坚持这场错误的婚姻。这就是他的道德观,即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符合现实的道德观。布兰登上校对玛丽安心生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慕却一直得不到对方的好感,还看到自己最了解的花花公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威洛比和玛丽安在一起,但是他并没有冲动地向玛丽安揭发为罗毕,而是默默地接受,默默地等待,暗中安排一切,直至玛丽安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读后感《读《理智与情感》有感》。他这样做是很理智的,因此他最终赢得了玛丽安
尽管小说对理智与情感的对比的描写有时过于夸张,但这种描写能够带给读者深刻的启迪,那就是:我们要理智地对待情感。其实不仅是情感,我们还可以把它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公平、不顺心的事,有时还会很恼火。这时候我们如果想玛丽安那样不顾一切地去宣泄,那么不仅不会得到同情,还会更加不利于烦恼的消除;而我们如果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德华。虽然后来听说他已经订婚,但埃丽诺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理智地接受这一事实。在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滑翔机被母亲和未婚妻抛弃后,她仍对他一往情深,最终她和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德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妹妹玛丽安代表情感,她一心想找一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上了花花公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威洛比,而对35岁的布兰登上校不屑一顾。当她被威洛比抛弃后,又自暴自弃,整日以泪洗面,宣泄情感,差点因此而丧命。最终,她听从了姐姐的劝导,以理智克制情感,嫁给了布兰登上校
另一方面像埃丽诺那样理智地克制自己,冷静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即使这样不会使事情变得很好,最起码不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在对待友情、上下级关系、宿舍关系、商业合作关系等各种复杂多变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多想想怎样理智地处理这些关系,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选择理智,我们会变得更加成熟
〔读《理智与情感》有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娜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说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
理智重要还是情感重要?
情感重要,一份真正的情感不是需要什么样的头脑才能完成的,它需要用心,用实际的行动,甚至用我们想想不到的方式来完成。而理智,是一个高低智商的游戏。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勾能,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等天气晴下来,我恢复了体力之后,”玛丽安说,“我们每天一起散步,走得远远的。我们要走到丘陵边缘的农场,看看那些孩子们怎么样啦。我们要走到约翰爵士在巴顿十字口的新种植园,和修道院属地。我们还要常去小修道院遗址那里,探索一下它的地基,尽量找到我们听说的它一度达到的最大深度。我知道我们会快乐的。我知道我们会愉愉快快地度过这个夏天。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决不能晚于六点钟起床,从那时起直到吃晚饭,我要把每时每刻都用在音乐和读书上。我已经订好了计划,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一番。我们自己的书房我很熟悉,除了消遣之类的书籍找不到别的书。不过,巴顿庄园有许多书很值得一读。我还知道,从布兰登上校那里可以借到更新的书。我每天只要看六个小时书,一年工夫就能获得大量我现在觉得自己所缺少的知识。”
埃丽诺佩服妹妹订出一项如此宏伟的计划。不过,眼看着同一种热切的幻想,过去曾经使她陷入极度懒散和任性埋怨,现在又给她的一项如此合乎情理、富于自我克制的计划安排增添了过激色彩,她不由地笑了起来。可是,转而想起还没履行她对威洛比的诺言,她的微笑又变成了一声叹息。她担心,她把那些事情一告诉玛丽安,可能再次让她心神不安,至少会暂时断送她那忙碌而平静的美好前景。因此,她还是想把这不幸的时刻向后推迟,决心等妹妹身体完全康复,再定个时间告诉她。但是决心下定后,又违背了。
玛丽安在家里呆了两三天,天气一直不够好,像她这样的病号哪里敢出去。不过,最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和煦宜人的早晨,玛丽安获准由埃丽诺搀着,在屋前的篱路上散散步,只要不觉得疲倦走多长时间都可以。
妹妹俩出发了,因为玛丽安自从生病以来一直没有活动过,身体还很虚弱,所以两人不得不慢慢行走。刚走过屋角,到达可以对屋后的大山一览无余的地方,玛丽安停下脚步,举目朝山上望去,然后平静地说道:
“那儿,就在那儿,”玛丽安用一只手指去,“就在那道高冈上——我摔倒了,而且第一次见到了威洛比。”
说到最后三个字,她的声音低沉下来,但随即又恢复了正常,接着说道:
“我高兴地发现,我见到这个地方一点也不感到痛苦。埃丽诺,我们还能谈论这件事吗?”她这话说得有点吞吞吐吐。“还是这样谈论是错误的?我希望,我现在可以谈啦,照理也该谈谈。”
埃丽诺亲切地要求她有话直说。
“至于懊悔,”玛丽安说,“就他而论,我早已懊悔过了。我不想跟你谈论我以往对他的看法,而只想谈谈现在的看法。现在,如果有一点我可以感到满意的话——如果我可以认为他并非总是在演戏,总是在欺骗我。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可以相信,他从来没有像我有时想象的那样缺德透顶,因为那个不幸姑娘的遭遇——”
她顿住了。埃丽诺一听这话加获至宝,欣喜地答道:
“你若是可以相信这一点,你以为你心里就会平静啦?”
“是的。这对我心情的平静有着双重影响。他与我有过那样的关系,怀疑他居心不良,这不仅是可怕的,而且使我自己显得成了什么人?像我这样的处境,只有极不体面、极不慎重地乱表钟情,才能使我遭受——”
“那么,”姐姐问道,“你想如何解释他的行为呢?”
“我认为——哦!我将十分高兴地认为,他只是变化无常——极其变化无常。”
埃丽诺没再多说。她心里在盘算:究竟马上把情况告诉她为好,还是等到她身体更壮实一些。两人默不作声,又慢慢走了几分钟。当我希望他暗暗回想起来不会比我更不愉快时,”玛丽安终于叹息地说,“我的希望并不过分。他回想起来会感到十分痛苦的。”
“你是不是拿你的行为与他的行为相比较?”
“不。我是拿我的行为与理应如何相比较,与你的行为相比较。”
“我们的处境并不相似。”
参考资料: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理智与情感》是1995年上映的好莱坞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拍摄的**。由李安执导, 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里克曼等主演,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的爱情**。
1996年该片获得第46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以及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等8项提名。
艾伦·里克曼在扮演布兰登上校。布兰登上校对爱情专一,负责。当他遇到玛丽安后,便对她一往情深。当他发现玛丽安爱上威洛比之后,感到很伤心,但未改痴情并衷心地希望她幸福;当得知威洛比抛弃了玛丽安,他立刻前往安慰;当玛丽安因此而病倒后,他一直陪伴在她身旁,正是他的专一与默默坚守,赢得了玛丽安的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