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和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约有50%至60%的患者会出现这种症状。由于躁狂发作是情绪高涨或低落的标志,而抑郁发作是情绪低落或消沉的标志,所以这两种状态交替出现,称为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类型的双相障碍可能很难被诊断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可能会影响其症状和工作能力,因此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治疗来缓解症状。
1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但如果您有很严重的精神问题,例如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症患者,则不应接受咨询。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您可能会被告知您需要接受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双相障碍。因此,最好在有精神疾病或其他问题症状病史后寻求精神疾病帮助。
2药物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药物可能需要长期服用,以维持治疗和改善症状。对于轻度躁狂发作,推荐用于轻度抑郁症状的治疗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如舍曲林)和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对于中度抑郁发作或严重躁狂发作,推荐用于中度/重度抑郁急性期治疗药物包括阿米替林、来氟米特、奥氮平、曲普瑞酮、拉莫三嗪、米氮平、帕罗西汀等。
3行为治疗及物理治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较差,因此可以考虑一些其他疗法。
通过行为干预治疗,可以减少抑郁症的症状和治疗效果,并且有较少的副作用。通常是和抑郁药物一起使用,但是有时可以单独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BT)是一种针对症状的行为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表现,提高他们在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从而减少抑郁症状的发作。另外还有一种基于CBT技术的治疗方法是电休克疗法,也叫生物反馈疗法或脑电波干预疗法。电休克疗法可以通过大脑不同部位产生大脑电信号以进行物理治疗。
4心理治疗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心理治疗包括三种类型的咨询:认知行为治疗(CBT):心理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使患者了解自己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角色,并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提供支持。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使用工具来增强认知功能来减少或缓解患者心理上的不稳定感,这一方法将使患者在抑郁状态下不会出现极端症状。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定位情绪并避免症状发作。情感疗法:这是一种心理疗法。
5患者和医生都应正确认识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治愈,也可以恶化,有时甚至是终身。它与其他常见精神障碍相比更容易治愈,如躁狂和抑郁。然而,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仍被认为是一种负担,尽管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药物治疗。但是,双相情感障碍并不适合所有人。
双相情感障碍(BD)又名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强迫、物质滥用,也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状等精神病症状。
补充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类型,如下图:
双相情感障碍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比抑郁症要严重。双相情感障碍症中的“双相”是代表两个情绪的极端,一个是极度自卑抑郁低落,一个是极度自信亢奋。作为双相情感障碍症的病患,他们会非常痛苦,当经历了极度自信的时刻,再回到极度自卑的时候,他们会非常迷失,自己的痛苦会加倍,严重的双向情感障碍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而作为他们的恋人或者家属也是非常痛苦的,没有比看着自己的亲人受苦而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更难受的事情。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恋人或家属内心极度痛苦。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双相情感障碍症患者。在她抑郁的时候,倾诉欲很强,都是负面消息,他们听到任何话都会自动脑补成对他们不利的信息,非常的敏感和自我否定。当她抑郁的时候来找我,我的情绪也总是受到她的感染,没有办法开导她。我最担心的事情是她会伤害自己,她曾经因为听到楼下人在说话,就认为他们两个在嘲笑自己而跳楼。后来捡回一条命,但是落下了一瘸一拐的双腿。她每次独自出门,我和她的家人都非常担心她,总害怕她会再次寻短见。在她亢奋状态的时候,虽然不会伤害自己,但是会抑制不住自己消费,没钱借钱也要买。(二)、双相情感障碍的恋人或家属内心极度矛盾。
面对亢奋时期的她,我很难做到不管不顾,她借钱的时候我也会借给她。但是当知道她只是去买了一个口红,一个包的时候,我又会非常后悔借给她钱。她的很多做法让我非常可怜她,又觉得是她自作自受没有必要再管她。你觉得双相情感障碍的恋人或家属内心是怎样的呢?非常欢迎你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意见。
保持开放的态度:从外在来看,双相障碍患者可能只是简单呈现出极端的高低情绪变化。但是对于病人自身,他们可能会同时伴有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感觉。
建立信任:与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交流时,首先要建立信任。试着理解他们的感受,并表示出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保持耐心: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请保持耐心。
双相情感障碍症其实就是指患者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出现,也可能混合发生。而这个疾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出现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紧张等精神病性症状。而它在疾病间歇期,症状常可完全消失。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躁郁症,躁郁症是一种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疾病,缓解期完全正常。病情发作起来,后果非常可怕,身边亲人都会选择将患者留在家中,以免伤及无辜。
本文字数约:4373 字
阅读时间约:4 分钟
本文章节:
01、父母的真正改变竟令患者明显好转
02、不良家庭关系是抑郁、双相的主要根源
03、父母学习高效的科学知识,才能少走弯路
01、父母的真正改变竟令患者明显好转
昨天,我们分享了抑郁症患者小杏妈妈的自述文章。
小杏从小到大成绩优秀,但考上大学后得了抑郁症,病情严重时一度休学,沉迷手机,抵触父母,还自残过。
父母带她看过很多精神科大夫,不乏北京、上海的权威专家,试过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但效果都不理想。
小杏妈妈很焦虑,想带女儿到广州来找我们诊疗,令女儿快速康复。可是现实中有很多困难,小杏也抗拒就医,最终未能成行。
幸好小杏妈妈没有放弃,她非常认真地看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开始意识到孩子的病与自己过去的不当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她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学习着理解、尊重孩子,持续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还带动丈夫也一起改变。
在她的努力下,小杏和父母的关系亲密了很多,情绪越来越稳定,不久就在大夫的指导下停药了,还成功复学!这个过程也就不过1年多,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现在她即将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准备出国考研深造。
当然,我在微信上对小杏妈妈提供过一些建议和指导,这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主要还是靠小杏妈妈和爸爸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的文章和视频,意识到了女儿患病的心理根源,并学会了科学应对。
其实,从我们创立以来,已经有很多患者父母通过学习我们的文章、视频,使得孩子加快康复,顺利复学。
除了小杏妈妈之外,另外几位读者家长也写过自述文章。他们通过积极学习、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最后孩子也迎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走向康复。
我看到这些反馈,真的非常欣慰、非常高兴!
可能有些读者还是觉得疑惑:
这些孩子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都搞不定,为什么家长学习了一些知识,作出了一些“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之后”,孩子就好起来了?
如果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康复有那么简单,那还要精神科医生和药物来做什么?
总而言之,这能行吗?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为什么对抑郁症、双相障碍有那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越一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影响。
02、不良家庭关系是抑郁、双相的主要根源
首先,我也是一名精神心理医生,我从不排斥精神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从整体上看,这两种治疗方式是确切有效的,很多患者的症状因此得到了控制,社交功能有所恢复。就拿抑郁症来说,以SSRIs为代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发明和应用,可以说是抑郁症治疗 历史 上的重要里程碑。
不过,精神医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直至目前,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不明。
所以,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的治疗方式仍是靠药物和物理治疗,而且往往只能对症治疗。
至于患者的家庭教养环境好不好?亲子关系和不和谐?患者遇到过哪些负性事件?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不太关心,有的是因为缺乏时间和精力,有的则认为这不是主要病因。
所以,在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心理 社会 因素方面,精神医学具备的有效治疗手段是很缺乏的。国内很多名气很大的精神科专家,往往是因为具备丰富的药物治疗经验。
可临床中药物的效果因人而异,很多患者不是疗效不明显,就是副作用太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患者即使看了很多有名的大专家,病情还是没法明显好转。
也就是说, 广大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得病后,只要找到国内最好的权威专家就能解决问题 ,现实往往令人非常失望。
我们接诊过的患者刘可,她的父亲就对此有深刻感受,甚至说“顶尖的医院,但没达到我们对顶尖的期待”。
不过,虽然精神医学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心理 社会 因素不够重视,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研究。其中,关于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与家庭教养方式的联系的研究就有不少。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采取的是低 情感 、低温暖、低理解,以及严厉惩罚、过度干涉等不良的教养方式,那么子女会更容易得免疫疾病和精神疾病。
这种教养方式不但会直接增加子女的心理压力,对其人格形成造成负面影响,还会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弹性。
这里的心理弹性可以理解为抗压能力,或者逆商。心理弹性低也就意味着当孩子遇到挫折和负性刺激时,很难理性、积极地应对,容易陷入情绪低谷,形成心理创伤。
这往往就是很多家长说的,“孩子很脆弱,玻璃心,遇到一点挫折就走不出来”。
相反,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理解、认可,减少不必要的惩罚,提供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提高孩子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更容易与人融洽相处。
所以,在涉及到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时,除了对患者个人作出心理治疗之外,家庭治疗也经常被提及。
研究指出,患者的情绪状况和家庭情况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症状可能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 所以,改善家庭关系、家庭内部的失调,也就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这已经在心理学界形成共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上有些心理文章说,孩子得病了,其实是整个家庭得病了,然后从孩子身上集中反映了出来;除了孩子需要接受治疗之外,更需要接受治疗的,其实是父母和家庭。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而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的感受和发现,和以上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且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入。
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临床实践表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或者是过度夸奖带来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这些来自于父母不当教育的病理性记忆,往往就是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的主要心理根源。
所以我们也非常重视家庭治疗,这甚至是我们临床心理干预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修复了患者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并详细告诉患者父母时,他们都很惊讶,说从没想到自己的很多做法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孩子造成了那么多伤害!
换言之,无论是从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还是康复角度来看,家庭治疗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父母心想:懂了,难怪孩子一直好不了,这就去找一个靠谱的家庭治疗师。
可现实是,在目前优质心理资源稀缺的 社会 中,父母想找到一个真正专业、有丰富经验、又合适的家庭治疗师,其实更加困难。 家庭治疗比一对一的个案咨询/治疗难度更大,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更高。
而且,目前的家庭治疗师背后的理论和技术主要着眼于人的外显记忆层面,未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往往只针对父母和孩子意识到的、记得的家庭问题进行处理。所以,他们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尤其是涉及到原生家庭早期给孩子带来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这种家庭治疗难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高效解决。
很多父母对于过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已经忘记了,甚至孩子也忘记了,或者父母不认为那是个问题,这时家庭治疗就很难进行下去。
既然是这样,那不如父母自己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孩子的患病根源,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比如我们之前说过的,孩子患病后,父母要积极寻找孩子可能遭受过哪些心理创伤,留意令孩子情绪波动的创伤点。
一方面父母要尽量避免激活孩子的创伤,另一方面可以逐步、部分地修复,孩子的情绪会变得更加稳定,这就意味着病情的好转,加快康复。
总之,父母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这相当于一场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对整个家庭的提升来说更有意义,从现实角度来看也更加切实可行。
还有,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没犯什么错啊,怎么就对孩子造成伤害了呢?
还有的父母意识到要自我反省了,但不知道从何入手,具体反省哪里?
这部分父母最好认真浏览我们分享的真实案例,从这些患者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中,对照自己是不是在无意中犯过教育错误;
03、父母学习高效的科学知识,才能少走弯路
我们在临床中接触大量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家长,这过程中,我们经常感到惋惜。
因为很多患者家庭还没有看到康复的曙光,说得严重一些,他们在求医的过程中不断地走“弯路”。
很多父母一开始并不相信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我的孩子好好的,怎么会得病”,甚至忽视孩子的直接求助,指责孩子。
当孩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情绪剧烈波动,无法上学和社交,甚至自残和意图自杀时,父母才开始重视。
接着,父母带孩子去找精神科大夫,并一度想着这个问题很简单,按照医嘱吃药就就行了。当然,这个阶段很多父母对精神心理障碍缺乏充分的了解,这完全可以理解。
有的孩子比较幸运,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又能学习了,父母和孩子都很高兴,以为病好了。但后来因为盲目停药、减药,或因为遇到一些应激事件,孩子的病情复发,而且服药的效果远不如前了。
有的孩子则从一开始就不能适应药物治疗,要么起效甚微,要么副作用太大。孩子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越来越严重。
这时父母开始慌了,不断带着孩子找更好的医院、名气更大的专家,尝试心理治疗、运动疗法等更多方法。
总之,大部分父母总想着找到一个很好的机构和大夫,一下子就把孩子的病治好,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这个心情我们完全理解,但其实不太现实,这涉及国内外现行精神医学的局限性,原因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
而且,在辗转求医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会不断接触各种负面信息。很多大夫说抑郁症3次复发需终身服药,双相障碍难以治愈、遗传率高达80%等等。如果父母和孩子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就很容易陷入恐惧和绝望。
有的孩子还在就医过程中遭受二次伤害,一开始满怀希望,后来发现总是看不好,渐渐也失去了信心,拒绝就医。一来二去,孩子的康复就越来越困难,病情越来越复杂,流失的宝贵岁月就越来越多。
所以我说,这属于不断地走“弯路”,父母没有找到正确的康复方向,病急乱投医。
有些“弯路”是难以避免的,毕竟孩子刚得病时,普遍父母都缺乏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但有些弯路,如果父母能及时掌握科学知识、应对方法,其实完全可以避免。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不要再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孩子的宝贵时间经不起我们父母导致的一再耽误。
希望你们暂且放下焦虑,认真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除了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外,其他机构和专家的观点也可以多看看,兼听则明。
用科学的、高效的知识武装大脑,父母才能免于恐惧,更快地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在康复的路上,我们可以走得慢一些,但要走对,这时慢就是快!
# 情感 点评大赏# #抑郁症# #双相障碍#
1、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疾病。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两个主要特征。很多情况下,“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延误诊断,情绪不一致的患者往往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2、所谓双向情感障碍,就是兴奋和抑郁交替出现。在一段时间内,患者是兴奋的,甚至是兴奋的,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他沉积了抑郁症,没有表现出任何动力。这样两个方向,兴奋完全相反,这样一种症状交替的临床表现。
3、双相情感障碍,俗名也叫“躁郁症”,是一类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精神障碍,心情一阵晴天,一阵阴天。
4、事实上,根据词条的解释,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其英文名称为BipolarDisorder(BD),指的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