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既然真理和坚贞均告徒劳,既然爱情痛苦和理智的力量都不能将其说服,那么就让榜样作为儆戒吧。
二、示爱者是动物,被爱者是植物。如果爱被拒绝,离开的当然是动物,因为植物是不会生出脚来跑路的。
三、你不想我,我不怪你,毕竟我不在你心里。
四、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五、没有哪个相爱的人,愿意一直晾着对方,看对方可怜巴巴的道歉,或者不知所措。
六、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七、真正爱你的人会挤出时间来陪你,因为你比什么都重要。
八、我是你一颗糖就能收买的女孩,也是你十座金山都换不回的姑娘。
九、转身,我再也找不到你的任何踪迹。我依然是你的渡口,而你却不在是我的驿站。
十、习惯了浓妆艳抹因为只有那样才不会有人看出莪是有多无助。
十一、 情感里是不能仰视的,卑微的情感多半会夭折。
十二、 一个口口声声说爱你的人,却至始自终没有为你改变什么,其实,他仅仅爱他自己而已。
十三、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迷茫的人的随感。
十四、 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
十五、 世上最令人惊喜的一件事情是,你原本以为没有机会靠近的人,竟然爱上了你。
十六、 女人的心狠的不是情感是一切至高无上的容然物质。
十七、 心里有你的人,总会主动找你。心里没有你的人,总是自动忽略你。其实,沉默就是答案,躲闪就是答案,不再主动就是答案,其实,你早该明白了。
十八、 再浓烈的情感褪去华丽的外壳都将回归于平淡的本质。
十九、 看风景的人像是远道而来,喘息未定,蓝湖的远山也波动不定。因为那倏忽之感,又像是鸡初叫,席子嫌冷了的时候的迢遥的梦。
二十、 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再豁达的人也有委屈的时候。有些悲伤不一定谁都会懂,有些委屈不一定要讲给所有人听。
二十一、 年青的情感或许浮躁,或许禁不起寂寞的考验。
二十二、 对一个人来说,快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无论你开心还是难过,都有另一个人愿意陪着你。并且他给你的这种陪伴,恰好是你想要的。
二十三、 总有一天,你会遇到那个愿为你弯腰的人,彼此不谈尊严,不谈金钱,只谈在一起和一辈子。
二十四、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
二十五、 情感像吹动帆船的动力,理智则是把握方向的舵手。
二十六、 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难关,生命中也没有离不开的人。如果你不被珍惜,不再重要,学会华丽的转身。你可以哭泣,可以心疼,但不能绝望。今天的泪水,会是你明天的成长;今天的伤痕,会是你明天的坚强。
二十七、 如果爱情不落到:洗衣做饭数钱带孩子这些零散的小事上,是不容易长久的。
二十八、 望着你离开的背影,我告诉自己要坚强,不哭,是因为爱你,更是因为懂你。
二十九、 承诺太廉价实验不牢靠,现在谁在我身边就对谁好点。
三十、 我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你,却发现世界上最好的就是你。
三十一、 人的一路过来,总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每个人的背后都会有心酸,都会有无法言说的艰难,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泪要擦,都会有自己的路要走,只要记得,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往前走,做最真实的自己。
三十二、 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平平淡淡的陪伴。
三十三、 距离是一种无形的障碍,威胁着分隔两地的情感。
三十四、 我并不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我只希望能有一个最美的人生;我把青春交到了你的手上,只希望自己得到一份幸福;我要求不高,你别在给我增添烦恼。
三十五、 你是我满目山河,亦是我爱而不得。
三十六、 感情不是水龙头,不能说关就关,但可以像电池慢慢的消耗,总有一天,会耗尽所有的念想。
三十七、 曾经的梦碎了一地,捡起,努力拼凑,而后又碎,再捡起,拼凑,直到有一天再也拼凑不来。
关于一棵树的随感散文:种下一棵树
忽然,我有了一个想法,去种一棵树,树的名字就是你的名字。就在这个春天,找一个好日子,买一棵美丽的树苗,搜寻一把铁锹,走到久违的山岭,栽种下我的爱情。
这棵树是你,清清秀秀地伫立于朝阳的山坡。我轻抚树的根系,让它舒展妥帖,我用水灌溉,让它满足的叹息。我小心地将你栽种到广阔的世界上,让春光照耀你,让春风吹拂你,让大地拥抱你。我把你栽种到最美的山岗,仿佛种下一个希望,虽知道只是一个奢望,我还是微笑着,我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幸福在荡漾。
你在我的世界开始成长,我用尽力量给你所有的呵护,我相信,我的目光有温度,可以照耀你,就像沐浴的春光。我定期给你灌溉,可以滋润你,就像雨露自天而降。我将你的周围种下花朵,希望那美好的色彩可以让你舒畅,我拔掉你身边的荆棘,让你的土壤更有营养。从此,我感恩于你头上天空的爽朗,我感恩于全世界有阳光把你照耀,我感恩于这个春天把你种在我的心头上。怀揣着爱情的我,种下了一棵以你的名字命名的树,希望这棵树长成栋梁。希望我们的爱情像这棵树一样,枝繁叶茂,越来越茁壮。
可是,命中注定会离散。于是我开始了相思,那是金色和蓝色的相思。我开始了心痛,那是不能常常相守的心痛。我的心空忽然变得阴郁,我的泪常常在午夜涌流。你伫立在那里,孤单冷清,你的目光也充满了忧伤。我是一个人,你是一棵树,我们注定无法牵手,只好同望一轮月亮,中间阻隔的都是风凉。
种下一棵树,就种下了一份缘。你是我的爱人,我用心血把你灌溉。想你了,就跑到那片山坡,来到和你一个名字的树旁。静静地坐上一个周末,仿佛有你的呼吸在身旁,仿佛有你的声音在回响,仿佛有你的体温把我拥抱,有你的唇亲吻我的面庞。我在树上贴着你的名字,把相思释放。我轻轻抚着每一片叶子,仿佛有你在身旁。你知道吗?爱上你并不容易,需要的不光是勇气,还有胆量。无数的黑夜,我都挂着星星一样的泪光。
有些爱,不能天亮,不能怒放。
有些情,不能相守,只能凝望。
那些新生的小树,哪棵是幸福,哪棵是悲伤?还有谁,像我一样,在这样一个周末,也种下一棵树,然后任思念疯长?
关于一棵树的随感散文:有那么一棵树
有那么一棵树,一直生长在我心间,一直葳蕤于我记忆深处。它在那里,在大地的怀抱里,在岁月的原野上,努力生发,向上向上,枝叶遮天蔽日。
嗯,这就是我年少时最敬畏的一棵树,一棵国槐。生长在二奶奶的院子里,是我们这个家族的荣耀。我们很崇敬它,春节给它系上一圈红丝线,贴上喜字。有多少年轮了?据载是明末清初栽下的,多少辈后人了?它的腰围不断增粗,红线就越来越长,我们四个孩子合抱才刚刚牵到手,它在我们眼里,的确太高大了呀!
那时候我们在树下玩很多游戏,曾以为长大后,树还是那样子,直到天荒地老,我们也会再相聚,合抱这棵树。可惜,这都是我凭空而苍白的想象,树下的孩子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定居多年不再回来,他们和她们的下一代,成了别处土生土长的人,因此别处也理所当然成了下一代的故乡。一起玩耍过的孩子们,早已生活在不同的远方,不知生活幸福的故园人,何时想一想童年里的这棵树。它曾与人语,与鸟虫对话,与风交流,与过年的喜庆里,像个亲爱的老爷爷,微微笑着看我们吃糖嗑瓜子喝汽水。它一串串的花瓣,招引来蜜蜂,诱惑风儿吹下一阵阵花瓣雨,落在我们头上,芬芳萦绕整个院落。我们嘻嘻哈哈接住它们,像接住一只只飞舞的小蜜蜂一样高兴。那些往事啊,犹如树上的叶片,数不清;我对它的感情啊,犹如树扎下的根,深入,刻骨。
以至于多年后,我仍在纪念它,缅怀它,仍泪流满面。与其说,年少的欢笑吹散在风里,不如说融入云朵里。我宁可相信家乡的头顶上有片蓝天,有片不飘动的云,国槐与云相映,如是童话里的王子与公主。
不过,一切都远去了,家族里的人走了,树一年年矮下去,像个再经不得风雨的老人。它老得太快了,十年,只十年,枝叶凌乱,一年不若一年地凋零,最后不断地出现枯枝,乌鸦筑巢,啄木鸟医生也挽救不了它自身的败落。
前几年村里换了村支书,要拆建,结果村里没了原来的模样。最后他要人刨掉这棵国槐,几个人一起动手,挖了半截,树根下冒出一股黄烟,呼呼升腾。一时周围的人什么也看不见了,他们扔下工具就跑,说什么给多少钱也不挖了。之后每到夜晚,有走到树附近的人,眼前就一片漆黑,甚至你会在树下转一宿,它会让你转晕。
祖母说,难道人走光了,树也颓废了么?
这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处,一语惊醒梦中人。虽然我没有机会回老家看看,可细细思量,树何尝没有情感啊!它过了几百年,根深叶茂,怎么会在短短十年间枯萎?这不是树对人的牵念是什么?它肯定也和我一样,悄悄落泪,悄悄自语,深深思念一群久违的人。它心中的孩子,永远是孩子,它心中的主人都去了不同的城市,那它的归宿和欢笑又在哪里?
祖母说得对,树的死亡,与人有关,与感情有关。可树不知道,人是没有根的,人到哪里,不能带着树啊。是的,我亲爱的国槐死了,家族里那么些人,一代代的衍生,后人再也不回乡下,不会晓得遥远的家乡曾有一棵芬芳的树,树上住着小精灵。他们不去记住一棵树,树也会伤心的,他们不回家看看,树太孤单了,守着一片老屋老院,冷清。最终老院老屋也被夷为平地,孤零零只剩一棵老树,站在一片废墟上。至此,它还有什么盼望?还有什么等待与欢乐?我第一次觉得,一棵老树,竟比人的感情要丰富。
那天我独自开车,没有理由地回到阔别已久的乡下,只为再看看心中的国槐,一路上放着萧敬腾唱的《善男信女》歌:“不远处有一片土,站了一棵枯的树,仔细看那树枝的弧度,像在哭……刻着心碎的控诉……祝福下一次总会幸福……谁的信物,从此入土,祝福什么都不再记住……”为什么,不解释,沉默地低下头?
我当下的心情:落寞,孤寂,破碎,荒芜……耳畔响起班主任教育我们的话:不珍惜年轻的时光,以后后悔得连哭的地儿都找不到。是啊,我已经流泪了,我找到了吗?我没找到。我在一棵童年的大树前蹲下去,我没有能力保护心爱的树,我还有什么资格哭泣?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个人如蝼蚁,如草芥,如一片叶子。一个人没有扎根,是浮萍,是附庸于河岸上的苔藓,看上去的绿色鲜明,其实半点用处也没有。
树老了,我也老了,但我总感觉它没老,它的灵魂出家了,它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世间,树永远不会“死去”。纵然我的虔诚换不来往事,却有那么一棵树,承载我无虑的童年时光,感谢它的陪伴,它一直照亮我精神的底子。
关于一棵树的随感散文:一棵树
甚至,当年在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上第一个发现这一棵柳树的采油工人也不会想到,一棵树会成为孤东油区的坐标,一棵树作为一个地名越叫越响,多年之后,一棵树这个地方会日渐繁华,车流如织,除却匆匆过客,会有人专程来瞻仰一棵树,以至络绎不绝。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此处的荒凉,无边无际白茫茫的大地,寸草不生,耳边只是汹涌的风声,大地像大海一样辽阔,区别是大海是蓝色的,大地是白色的,我不知道作为第一批大规模闯入者的采油工人,踩上这块土地时是否有大海航行的眩晕感。当一株绿色的柳树出其不意地进入他们的视野,这绝不啻于茫茫大海里的迷航者发现航标。是的,历史注定赋予这一棵树不同的使命,一棵树,成为大地上的一盏灯,成为孤东油区的一个焦点,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一棵树,因为不合时宜的出现,成为最具有诗意的栖居,成为油田人的十字架,作为精神符号成为一种或者多种修辞。
我最早知道一棵树,与一场爱情有关。
我的高中同学佳,有着惊人的美丽和成绩,也同样有着惊人的自负和骄傲,她安静地坐在我们教室的第三排中间的位置,我们都知道,她的安静放射出骄傲和拒绝的气息。包括最调皮的男生,都不敢把校花之类的名号冠在她的头上,哪怕是在私下里也不敢,我们都能想象出她对这类恶俗名称的鄙夷,她的优秀,让她有理由不合作,让她有资格不虚心。时隔多年,哲学家叔本华在我坚硬的思想之墙上打开了一道门,虚心不过是虚伪的谦让,在这个充满嫉妒的世界里,德才兼备之士借此取得平庸之辈的原谅。在把虚心从美德名单划掉的一刹那,我想起了佳,虚心不过是对平庸者的安慰,如此说来,佳当年的骄傲,对他人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尊重。
大学毕业之后,佳为了追逐爱情,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选择去了刚刚开发的东营油田。而佳的爱人,正是我们高中时代的一个特别普通的男同学,他不起眼到我们回忆他的样貌都要吃力地想才行,他有着与佳一致的安静,我不知道佳是否就是通过安静和他在两端对望,才芳心暗许。听到这个消息是在一个同学聚会上,时至今日,我仍能记起佳的闺蜜在讲述时足够义愤填膺的表情,她的两根眉毛拧在一起,嘴巴激烈地开合,像一挺成串射出子弹的机关枪,佳的闺蜜说,你们听听他们工作的地名,一棵树,孤岛,我们望文生义就知道那些地方有多荒凉。就这样,一棵树,第一次闯入了我的耳膜,隔着一张巨大的圆桌,从佳的闺蜜的嘴巴里清晰地传递到我的心里。我承认,在存储一棵树这个地名时,我隔离掉了荒凉,一棵树,从此只与爱情有关。
人类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树和人曾经是相依为命的关系,昼拾橡栗,暮栖木上,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树以牺牲的姿态,解决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可以说,树养活了人,哺育了人。当采油工人在荒野里看到这一颗柳树的一刹那,涌上他心头的应该有对生命的呼应,是一种生命遭遇另一种生命的喜悦,更应该有原始的亲近,尽管,这种天然的亲近埋藏在意识深处,表象上只生发出说不清楚的温暖。
柳树,是生命力顽强的物种,它的生存能力让人让叹为观止。在我的家乡鲁西,亲人故去,孝子们需要拄一根棍子进行丧仪,棍子名曰“哀杖”,哀杖的取材,就是普通之极的柳树,待逝者入土为安,哀杖棍子一般要插立坟头,日后,坟头上便会挺立起几棵小小的柳树,迎风生长,渐露郁郁葱葱之相。我学识浅陋,不知道柳树此物最相思呢,能代表对逝者的悼念,还是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又因为子孙的移植,能够给予故者最大的安慰,因为,哲学家说,唯有生殖和繁衍,意志才可战胜死亡。时间的长河,人类会有意无意窥破生命的密码,哲学不过是与他们进行一次次的会师。
这一棵树,孤零零地生长在荒野里。它是它这个物种里最优秀的天才,进入不毛之地的盐碱荒滩或许不是它的主动选择,物种在异常的环境中会变异,对于一棵树而言,变异成为不像一棵树的树,不是一棵树的树,是个无可奈何的悲哀。好在它没有缴械,而是开始了艰难而伟大的生长,生长,是植物或者任何生命的道德,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拒绝生长就是植物的恶。荒野里的一棵树,如果让庄子来看,一棵树是孤独与大美,因为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看到的是内部,他知道独处对于心灵生活的意义。而在出世的陶渊明那里则简单的多,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乍一看,是有些生命关怀的,野草和豆苗被看做了平等的生物,似乎与庄子的“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生命意识达成了一致,然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下子,他老人家露馅了,还是要披星戴月的去锄草。包括现在的一些文字,只见情调,不见情怀,让人无可奈何。话说回来,陶渊明是怎样看独树呢?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作为诗人陶渊明,他局限的目光果然只能探取到作为表象的外部世界。一棵树生长在荒野,是孤独的,是那种充沛而完整孤独,绝非是空洞和简了孤单寂寞,因为一棵树可以是自足的,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的世界甚至是博大的,能盛放得起别人的世界。在我的小说《城市里没有杨树林》中,有一个人物,老棵大爷,他是个地主,被批斗成为他的日常生活,一个人如何抗拒和消解这些,老棵大爷选择了树,他信任树的忠诚,树成为老棵最为忠实的倾听者,老棵大爷的那些盛放不下的“重”,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出口,树帮助了人,让寂寞成为孤独。我们也不难理解,在荒野中工作的采油人,与一棵树建立起的那种复杂而沉重的关系,把一棵树看做了他们的十字架,一棵树,不可避免的被放大成精神的符号。
一棵树被神化,接踵而至的是神的待遇,据说,树被保护起来,围上了八角井台。四面八方的人来了,这络绎不绝的人流在对一棵树顶礼膜拜的时候,或许他们不会料到,死亡正悄然走近眼前这棵生机勃发的树,人们不会看到一片绿意上死亡的阴影,在对树干抚摸的那一刻,它大地深处的一条根或许正在枯萎断裂。树跟人一样,难免一死,这符合大自然的平等法则。我们可以想象被围在八角井台之内的一棵树,它的死亡过程是安静的,是不被人察觉的。首先死去的是它细小的根须,它们断裂了,一部分一部分枯萎了,再就是那些“巨大”的根须,它们是听着死亡的号角,以等待的姿态去死的,泥土和它们不再亲密无间,松动,被拒绝,它们不会喘息,然后是心脏之死,在外表生机的包裹中,它一寸寸地由里往外死去,死亡是迟缓的,就是贴耳在大地,也不会觉察到死亡的气息,等到我们看到败落的树叶,枯干的躯体,一切行将就木,树已经死了,死亡只是漫长的`等待过程,它自己能够感觉到点点滴滴的死亡。
佳的婚姻,在经过漫长的十年之后,也死亡了。我不知道他们那么顽强基础的婚姻死亡过程,是点点滴滴死去的,还是轰然倒塌的。当年,我是那么看好佳的爱情,在许多的场合,我都坚持说这是一场令人肃然起敬的爱情。事实上,再好的婚姻也不能担保既有爱情的永存,周国平打过一个有意思的比喻:“爱情似花朵,结婚便是它的果实。植物界的法则是,果实与花朵不能两全,一旦结果,花朵就消失了。由此的类比是,一旦结婚,爱情就消失了。”由此说来,婚姻不过是对爱情的合法绑架和劫持。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叔本华怎么说,再也没有比爱情婚姻更不幸的结合了----这正是因为婚姻的目标是为了人种的永存不绝,而不是个人的幸福。为了证明自己的英明,他抬出了西班牙的谚语:因爱情而结婚的人,必定在痛苦中生活。
“看,这就是一棵树!”随着车的颠簸,正在走神的我听见了陪同采风的东营市作协主席陈谨之的话。哦,一棵树到了,我就这样与它在现实中相逢。我没有回望,如果回望的话,一定能看到不远处的“一棵树”,一棵树与我擦肩而过,我平静地坐着,车以平均的速度行驶,仿佛陈主席的那句话我根本没有听见,我与一棵树渐行渐远,直至我的心里不再有它灰蒙蒙的影子,走过一棵树的过程如此平淡,让我惊讶的是,整个过程我没有丝毫的惊讶,我平静得像一块又老又硬的石头。老的一棵树已经死去,现在站在那个位置的是另外一棵树,但是,这另外的树,是“一棵树”的替身,它要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我想,它不孤独,但注定要寂寞。斯宾诺莎说,假如一块被掷向空中的石头拥有意识的话,那么,它也会认为自己是按其自由意志而运动的。如果是这样,我祝愿这是真的。那么,这另外的一棵树不但是一个继任者,一个一生只扮演一个角色的勤劳而伟大的演员,它会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别人的,一个是自己的,它自己的世界是别样的孤独,孤独得诚实而饱满,它的心灵生活是巨大而丰富的,仅仅这些,我们倒是有理由向这另外的一棵树致敬。
其实,树也罢,爱情也罢,都遵循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对于许许多多的事物,说穿了就一句话,我们的一厢情愿,都有些过分了。
最后,我要提及我在距离一棵树最近那个时刻的走神,当时,车窗外是辽阔的原野,我的眼帘出现了塔可夫斯基**中的镜头,同样辽阔的原野,他的原野上,满地都是气势汹汹的野草。
先不要看字数
首先要分析一下题目:能关联上,可以考虑主观、客观。
一、客观:
1、诗可以陶冶情操,有情的人才能做诗人,有感而发才叫诗。
2、诗可以是感情的催化剂,古今中外多少名人义士,因一首缠绵悱恻的小诗,而最终抱得美人/英雄归。(此方面题材可以随你关注的侧重选择)
二、主观
1、古诗讲韵、讲平仄、公整。现代诗讲随性、随感、随境。是自我情感的倾吐与渲泄。
2、诗对人的改变。常作诗的人,一定是喜欢生活、喜欢感悟人生的人,长此以往,作诗成为乐趣后,对人的情感、生活甚至性格,都是一种潜在的或表象的改变。
以上列举两种情况、两种联系,是一种思路。具体内容要看你的题材、准备的素材、作品的主旋律,自己发挥吧。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男女有别》。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和心灵的触动,感受颇深。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感情定向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结合是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同,是两性在不断地克服一系列矛盾、冲突之后求得最后的统一,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场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有人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很显然,这不是浮士德式的精神。爱情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没有目的的旅行,正是因为没有目的,不是一项事业或者生产,现代的年轻人才会如此大胆,敢于追求,不仅仅是且顾眼下,享受恋爱的快乐,更是敢于表达自我的感情。恋爱中的两人,意见相同、一拍即合时就会如胶似漆、难以割舍;意见相悖、产生矛盾时就会大吵大闹,各执己见。感情再好的两个人,从相遇、相知再到相守的过程中,即使有再多的默契与投缘都避免不了未知的存在,有未知就会产生矛盾、产生摩擦,因为不了解和信息偏差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是浮士德式中的感情阻碍。在我看来,作者从两个不同的程度分析了感情阻碍,其一是“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从这方面看,克服阻碍是感情不断升华的过程,是对感情的一种推力,是两人不断了解、不断磨合,不断求同的过程,“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其二是“浮士德式的精神在破坏这社会的基本事业”,如果矛盾越深,阻碍越大,情绪化越明显,感情越激动,往往恋爱关系就会终止,两人分道扬镳。感情在两性之间是强烈的,也是脆弱的,过强则折,并不是所有的恋爱都有一个完美的结果,很多都是毫无成就的,正是因为这些毫无成就,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依赖于其的生育事业也在摇摇欲坠。
正是由于浮士德式的不稳定性,乡土社会是不允许这种精神存在的,它追求的是社会关系的稳定性,而不是破坏性和创造性,所以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所谓阿波罗式,是认为社会关系是固定的,人们只能接受它,维持它,而不能破坏它,改变它。因此,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便是非常明显,希望存在着差异,并没有求同的欲望,反而想把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化。造成差异的重要一点就是隔离,有形的隔离就是存在了几千年的“男女授受不亲”,古代有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女大防非常重要,女子重贞洁甚于生命,而现在男女接触虽然没有古代那般严苛,但是男女接触有时还会充满羞涩和尴尬,完全不像同性之间那样自然;无形的隔离是指精神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是非常明显的,男女两性的潜意识里就是性别分工的差异,而且日渐固化,男性负责在外面赚钱养家,女性在家中负责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明显的性别分工使两人很难有共同的语言和心灵契合点,因此,亲密融洽的关系往往发生于同性与同年龄之中,而夫妇之间反倒是“用不着说话”的冷淡关系。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男女的结合主要是满足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功能也主要是生产和生育。农业生产中,家庭是重要的生产单位,基本上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模式,起着组织生产的作用;另外,家庭还是唯一合法的社会人口生产单位,家庭的生育功能保证了人口的正常繁衍,维持着社会的正常延续。在传统社会中,家庭的生育功能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甚至成为维系婚姻的主要理由,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说明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里,夫妇关系在这一“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中仅仅处于配轴地位,是一种形式般的存在,不似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西方社会那样注重夫妻之间的情感发展;并且,男女有别作为社群中的重要纪律之一就是为了防范私情以及因为私情所产生的麻烦。
然而,我以为,即便是在经历过性解放的现代社会中,男女有别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夫妻关系不再屈于家族关系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建立良好融洽的感情基础后再组建家庭,但男女有别依然存在于未婚男性女性之间。比如现代青年中流传的一句话:“若非因为情欲,大多数男生还是喜欢跟男生一起玩。”同性之间的融洽程度往往高于异性,除了男女之间天生存在的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对于现代青年男女来说,强调男女有别也许是在争取更多的机会、节约社交的成本。一方面,漠视男女有别的青年男女极易被冠以“渔场管理”、“中央空调”等多重含义的标签,一旦被赋予这样的标签,则意味着其自身已成为“渣男”、“渣女”的代名词,降低了寻得优质对象的概率;现代人消灭“男女有别”的正当方式是成为情侣,然而一旦有了伴侣,社交范围就被大大局限于两性关系之间,无论同性社交还是异性社交的频率都必然减小,这是某些试图在恋爱中反复“试金”或热衷于社交活动的青年男女所难以接受的,故而他们会更为慎重地对待两性关系,虽然他们内心并非真正认为“男女有别”,但为了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依然会遵循这一规则。另一方面,与异性之间的社交活动总是充满形式性与仪式性,心理与精神上总要不断猜测、观察、感知对方的意愿,要不断忍让、迎合、解读与试图被解读,而在物质上少不了餐饮游玩和送礼的花费,其性价比远低于与同性打游戏、逛街购物来得划算。因而,强调男女有别可以过滤不必要的异性社交活动,进而在精神与物质上节约社交成本。可以说,在乡土社会中构建的性别鸿沟被现代社会削弱,但远谈不上消灭的程度。
而乡土社会中的阿波罗式的文化观所产生的恋爱模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有其一定的鲜明特点。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同性之间的交往远比异性要更加自然,也就是同性间的组合。“由于异性间的家庭组合不易巩固,所以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因此,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在我看来,正是由于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原则导致男女之间的隔离和异性原则的越来越突出,最终社会结构反而转向了同性间的组合。这就是为什么在乡土社会中,男性和男性在一起谈笑玩乐,女性和女性在一起谈笑玩乐。除此之外,作者认为,“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对此,我存在一些疑问和不同的看法,我认同男女有别使同性感情定向更为明显,但将同性恋和自我恋的缘由都归于男女有别,我觉得有失妥当,很多的同性恋并不是因为男女有别的原因而去同性那里寻求慰藉,而是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个人成长的环境、甚至是先天的遗传因素是息息相关的,有时是个体自身无法控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在的一种合理的交往模式,“变态”一词仿佛含有歧视的意味,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尊重正常的同性恋关系;自我恋是指自己对自己过分自信、过分自满的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然而,一定程度的自我恋并不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自信,而过度的自我恋或许就会发展成为自负。
“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这种阿波罗式的模式给我的感觉便是安于现状,遵守秩序,不求创新与努力,追求稳定与不变,就像是一种僵化的机制,将男女关系拘囿于一个固定的圈子里,筑下男女之间的鸿沟,不存在着感情成分。中国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在这种男女关系的规则之下,男女间只须按部就班地按照门当户对的传统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完成社会族群延续即可,对安稳造成威胁的爱情不受欢迎,也被视为是多余的。所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以悲剧结局收场,现实中更是如此。在“男女授受不亲”的作用和扼制之下,筑就了男女间千百年之久的鸿沟,中国人在两性之间的感情上远比西方人矜持、保留、含蓄,即使今天,其潜在的惯性仍然影响着一代代年轻人的家庭观与爱情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